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布朗族酸茶

找到约10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普洱茶特色饮法:烤茶、酸茶、油茶……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在“普洱茶”众多的独特饮用方法中,普洱烤茶、普洱油茶、普洱酥油茶以其奇妙的功效最受国人喜爱。

“普洱茶”在众多的茶类中,除了它的品质外,还以其饮法独特、功效奇妙而著称。品饮“普洱茶”,分“泡饮”(又分冲泡、浸泡)、“煮饮”两种基本方法。饮用普洱散茶,多以泡饮方法;泡饮“普洱茶”,茶具选用白瓷盖碗,水具用铜壶或紫砂壶。

饮用普洱紧茶,则以土瓦罐“煮饮”为佳,并辅之以调料(葱、姜、盐、糖等)。除此之外,有诸多独特饮用方法,如哈尼族的大罐茶(煮清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烤茶(盐巴茶),傣族的三味茶;拉祜族的大锅茶,布朗族的酸茶、煮青竹茶,佤族的铁板烧茶等,各具品味特色,功效奇妙。


传统茶艺

定点冲泡法具体分为10个步骤:一是“孔雀开屏”,即向客人展示茶具。二是“温壶涤器”,即以沸水冲洗茶具。三是“普洱入宫”,即撮茶入碗,投茶量为茶碗之五分之一。四是“游龙戏水”,即以铜壶之沸水呈45度角快速冲入盖碗,令茶叶随水流翻滚而洗涤,充分释放其真味。五是“淋壶增温”,即以碗中茶汤淋洗公道壶。六是“祥龙行雨”,以沸水由低至高冲入盖碗。七是“出汤入壶”,即将碗中茶汤拂去浮沫后倒入公道壶(第1泡至第3泡,1~3分钟)。八是“凤凰点水”,即将茶汤以“凤凰三点头”之势倒入公道壶中。九是“普降甘霖”,即将壶中茶汤均匀地依次倒入品茗杯(碗)中(以七分满为度)。十是“齐眉敬奉”,即举杯齐眉一一奉敬,然后,将品茗杯(碗)呈园状放置于托盘中向客人敬茶。

迎宾(九道)茶在普洱常见于家庭接待,因其为九道程序,故称“九道茶”。一是赏茶,即将茶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二是温壶洁具,即以沸水清洁茶具。三是置茶,即按茶1克、水40~50亳升的比例将茶叶置于壶中。四是泡洗茶叶(又称醒茶),即以沸水入壶3~4分满,静置约1分钟后将茶水倒掉。五是浸茶,即以沸水入壶4~5分满,静置1~2分钟;六是匀茶,即以沸水入壶至满,调匀茶汤浓淡。七是斟茶,即分3次将茶汤斟入品茗杯中。八是敬茶,即依照茶礼,依次向长辈、女士、男士、小孩敬茶。九是品茶。


普洱三味茶:除上述饮法外,“普洱三味茶”也颇具风韵。第一味茶,是哈尼族的煮清茶,汤清、叶绿、香高、味醇。第二味茶,是彝族的盐茶,滋味醇浓、提神生津。第三味茶,是傣族的蜜茶,醇厚甘甜,功效奇妙。品饮普洱三味茶,欣赏茶艺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从那三味茶的品饮中去体味人生的过程、人生的真谛。因为,茶积淀着生命的况味,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特色饮法

普洱烤茶将“普洱茶”放入瓦罐中,放在火塘上用慢火将茶烤香。其方法是:烤茶时不断转动瓦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茶叶烤成黄色、梗子发泡时,及时将沸水冲入瓦罐,煮沸后即可倒入茶具饮用,此为烤“清茶”。另外,在烤制时放入适量的生盐,即为“盐巴茶”。

普洱油茶:将瓦罐先放在火塘上烤烫,然后放少量的猪油或鸡油,加少许盐(或加糖),放入适量“普洱茶”,再放点花生米(米、芝麻、核桃仁也可),煎黄后,将沸水冲入瓦罐中,煮沸即可倒入茶具趁热饮用。


佤族“铁板烧茶”:佤语称“枉腊”,其制饮方法相似“烤茶”。方法为:先用瓦罐将水煮沸,用一块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上烧烤至茶叶焦黄茶香扑鼻后将茶叶倒入沸水中片刻离火倒出饮用。特点是焦中有香,苦中有甜。

布朗族“酸茶”:每年5~6月采摘鲜叶煮熟,放置在阴暗处10~15天令其发酵后装入竹筒中密封后埋入土中,一个月后取出食用。其食用方法为用口细嚼后咽下,特点是消渴、促消化。

傣族三味茶:即“竹筒茶”、“花茶”、“柠檬茶”,各具风韵特色。竹筒茶,是傣族的家居茶,用于家中待客。其制作方法为:将晒青茶装入新鲜香竹筒内,放到火塘架上烘烤。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布朗族的竹筒茶和酸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竹筒茶

  竹筒茶是布朗族独有的一种民俗茶饮,流行于云南布朗山布朗族聚居地。竹筒茶的制法是: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用阔叶封口保存。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剖开竹筒,用开水冲泡,在浓烈的茶香中有一种竹的清香。竹筒茶的优点一是其味独特、二是久放不会变质。

  酸茶

  酸茶是布朗族独有的民俗茶饮,流行于布朗山布朗族聚居地。酸茶既可以做菜上餐桌,也可用开水冲泡作饮料,有些还喜好当零食直接放入口中咀嚼。其制法是:在每年5-6月间,将采摘的鲜叶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过几个月或几年后,遇上喜庆诸事或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客人,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助消化、解口渴,是上等佳品。

  在布朗族中,竹筒既当器具,劳动时可盛茶汤带到田间饮用,又可用它当饮具。因为它一头平,便于摆放,另一头削尖,便于用口吮吸。所以,就地取材的竹筒成为布朗族喝煮茶的重要器具,成为不可缺少的茶具之一。

寻找老曼峨的茶生活:酸茶、苦茶与甜茶

竹筒酸茶:饮品,食品,药品与茶礼


刚到阿辉家,他就拿出一根竹筒茶出来给我们看,打开密封的袋子,结果发现最上面的几片叶子有点发霉了,他赶紧取出来扔掉,说:“没密封好。”然后取出几片让我们尝尝,摆放在一个盘子里,我和同事陈朦都是犹豫了一下才抓了一片放进嘴里吃,味道微酸,有一点涩味,可能是时间还不够。



“我们当地人吃酸茶就是当咸菜一样”,阿辉的妻子玉万香坐在旁边给我们介绍,“它是茶叶鲜叶的一种保存方式,密封不好会导致发霉”。而酸茶更精彩的故事在玉万香的讲述中变得鲜活,就好像我妈给我讲咸菜一样。


制作酸茶,工具当然很重要。要选甜竹,最好选择适当老一些的甜竹,竹子的直径在9厘米左右;锯成段,每段的长度在50多厘米,然后冲洗干净、晒干。这样就可以准备装茶叶了。



制作酸茶,茶叶鲜叶自然是主角。采摘鲜叶,要选择偏老一点的鲜叶,但也不能太老,并且一定要选择老曼峨的甜茶品种的鲜叶,这样更适合人们的日常食用。鲜叶采摘回来后,先自然风干,不能有露水,用开水煮透,适当煮烂一点,从锅里捞出来,同样要求自然放凉,不能有热度。这样就可以把茶叶装进去,一层层往竹筒里面放,直至填满、填紧,里面不能有空隙,然后把竹筒的口密封好,不能透气。一根竹筒酸茶大约可以放3公斤鲜叶。之后,就是等待,放下寨子外面那个世界的所有焦虑,等待竹筒里面茶叶的自然发酵,等待时光在老曼峨慢下来,缓缓流淌,如寨子里的河流,如透过树叶的光线。



等待三四个月后,布朗族人做的酸茶就可以取出来直接吃了。老曼峨的人们以前把它当作零食吃(物资匮乏的时代),现在,他们把它当作咸菜吃;因为这里天气炎热,老人也会吃酸茶解渴。


同时,酸茶在旧时还具有药品的作用。在药品,甚至医生缺乏的时代,人们受伤时,会把茶叶鲜叶嚼烂、敷在伤口处。同时,这里的老人也把茶叶当作提神药,在佛寺举行赕佛活动时,佛寺会安排专门的人给老人(在佛寺虔诚倾听佛经的多是老人,年轻人要干活)倒茶水,起到提神的作用,以此避免老人中暑、瞌睡。岩中布也说:“以前没有药,当我们吃东西中毒,或者肚子撑时,吃叶子(茶叶)能好——叶子当作药来吃。”他又补充说:“我们会把茶枝折下来,用火烘干,然后煮着喝,有助于消食。”



而这根做好的竹筒酸茶,在这片区域、在布朗人的日常生活中还具有茶礼的作用,且重要到无法替代,亦无法省略,它在老曼峨的婚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婚当天,新郎必须准备一筒酸茶、一篮子烟草(毛草烟)、两公斤肉、五斤米、一包盐以及一点彩礼(奶水费)到新娘家”,玉万香说,“主要是男方家准备,女方家不用,结婚当天去迎娶新娘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岩中布后来也补充说,“结婚准备的酸茶,选择茶叶鲜叶时必须要用最老的茶叶(最古老的茶树的鲜叶)”。



我问阿辉:“你当年娶她(玉万香)时,准备酸茶了吗?”


万香在旁边笑着说,“他不用,因为他是汉族。”


随后,她又补充说:“结婚的时候,是用酸茶。提亲的时候,是用干茶。”


茶礼,不仅体现在老曼峨的婚聘上,还体现在村民的信仰上。老曼峨佛寺的温都佛爷说,“村民在采摘鲜叶的时候,就会想到把最好的茶叶送给佛寺,送给佛爷。在邀请佛爷给他们做赕佛时,也会送一小包茶叶。”这是信仰的力量。


一片茶叶,在苦与甜之间,在鲜叶与干茶之间,也完成了轻盈与厚重的身份转换,完成了从饮品、食品、药品到茶礼以及当下成为主流商品的身份进阶,且五种身份可以自由切换、随时到位,每一种身份都在老曼峨存在,可以见证,甚至是以吃到肚子里的方式进行见证,而非传说,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布朗族是最早发现茶与种植茶的民族”这样的论断的真实性,如我刚到阿辉家吃到的酸茶,齿间与味蕾告诉我味道微酸,有一点涩——又怎能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地说“无涩无味”呢?

 


苦茶与甜茶:甜,也只是柔软的苦;苦茶区域与老曼峨头人统治区域高度吻合


“苦茶与甜茶,如果看叶子(鲜叶)是看不出来的,有的人认为叶子尖、齿多的是苦茶”,阿辉带着小儿子站在一棵茶树下,摘了一片甜茶品种的鲜叶给我们看,是标准的一芽二叶,“你看,这棵是甜茶,但其外形和他们判定苦茶标准的外形一模一样”。在老曼峨后山茶园狭窄的山路上,我和同事陈朦边走边听,阿辉边走边讲解,过了一小段距离,他又摘了一片鲜叶,说:“这是苦茶,你们尝一下。”我对于传闻中的老曼峨苦茶本能的有一种警惕——我怕苦,所以仅仅只是咬了鲜叶的梗(很鲜嫩),米粒大的一点,结果被阿辉发现了,说:“梗不算苦,芽尖才苦。”可是,梗也很苦啊,醒瞌睡的效果堪比一声惊雷,它的苦也在时时提醒我:我是在老曼峨,在普洱茶苦茶的核心区域,在一棵只有老曼峨才有的苦茶树下。



“我们老曼峨的苦茶,原本是野生茶,每年茶树结茶籽的时候,我们会把苦茶品种的种子收集起来”,玉万香说,“我们的祖辈种植的茶树就是苦茶,与种子(品种)、土壤有关系,以前是混采鲜叶(苦茶与甜茶混合采摘),后来有客户问甜茶、苦茶,因为复杂,我们自己也不懂(分不清),就学着做标记,哪片茶园是苦茶、哪片茶园是甜茶,甚至是单独的一棵,我们会标记好,我自己是用绿带子(绳子)标记甜茶,用红带子标记苦茶,不懂别人家怎么标记”。


在勐海县城采访布朗山乡老乡长岩温南时,他也补充说:“甜茶,用石头做记号;苦茶,拴线做记号。”



而我们的向导张黎则说:“在老曼峨,可能他们也能通过茶树上的鲜叶区分出来苦茶与甜茶的,但如果选择这种方式的话,采摘鲜叶时会花费太多时间,从经济上来说不划算,所以选择以做记号的方式来区别,这样能大幅提高效率。”


虽然勐海的茶树面积极为宽广,但只有布朗山产区有苦茶,老曼峨又成为苦茶产区的核心区域;苦茶的分布范围与老曼峨、布朗族历史上的“活动”(老曼峨头人的统治范围)范围有着高度的吻合。这与岩温南、岩中布的讲述都高度接近。


采摘鲜叶的环节需要区分苦茶与甜茶,在制作时也需要单独分开,尤其是杀青,苦茶是一锅,甜茶是一锅,分开炒,不能混在一起。摊凉、揉捻、晒干、装袋等环节也都一样,以此方便客人挑选,避免出错。



在茶园里时,阿辉又单独摘了一片甜茶的鲜叶给我,也是标准的一芽二叶,我咬下芽尖,放心地咀嚼,远没有之前吃的苦茶的梗苦。


而苦茶,最初就是布朗族的药。


阿辉带我们到老曼峨的一棵茶王树,被主人用竹栏杆围起来。这棵茶王树没有标注“茶王树”,写着某家公司的名字,阿辉说是这家公司承包的,享有采摘权,每年春茶鲜叶的价格也不低。或许没有“茶王树”标记所带来的声名所累,它生长起来更轻松,枝繁叶茂,主干粗壮,枝干撑起一片绿荫。


老曼峨茶王树就在这棵古树茶附近,不远,几分钟就能走到。两棵古茶树一左一右,分别被标记为“老曼峨茶王”“老曼峨茶后”,下面都有“集体”字样。“这两棵茶树最初属于村民的,被某人买下来,每年的鲜叶可以卖到20万元”,阿辉说,“但所得收入被这个人全部捐给老曼峨佛寺,我们还是很敬佩他的”。



两棵茶树的底部,被老曼峨村民分别系上黄布、红布,他们敬重茶王树、茶后树,严格地说,他们敬重每一棵茶树。老曼峨的历史无法绕开茶,老曼峨人也无法回避茶,因为茶,他们盖了新房、修了公路、买了车;因为茶,他们过上了比以前更好的生活,现在,茶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感恩茶,虽然茶树、茶叶没有如人一样的体温,可茶,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与信仰中,如同血液,历经千年而不改,也无法改变。


“以前,茶不叫茶,我们叫作‘叶子’”,作为老曼峨头人的后代,岩中布还保留着浓浓的布朗族说话特征,布朗话远胜于汉话,“‘叶子’读‘la ku’(拉库,音译,‘la’读轻声,‘ku’读四声)”。



在茶王、茶后前面几米处,有一棵茶树,主干分枝处有一道伤口,经年累世,竟长成茶树的一个池子,也许说像一口老井更贴切些,并且还有雨季的积水,非常清澈,能看到蓝天的倒影,白云也在这茶树的井中悠然而过。


图:阿辉 / 竹里馆馆主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