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布朗族文化

找到约65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翁基少数民族特色村:万亩茶园千年种,布朗文化助申遗

千年万亩古茶林,云雾缭绕如仙境。景迈山一直是人们心中美丽而神秘的远方。而世代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布朗人民,则隐匿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山村。这里林木葱郁,古刹林立,沉淀了千年的时光,仍散发着醇厚的茶香。翁基,一个被布朗语祝福的村寨,意为住在有水的地方。翁基为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委会下辖的村民小组,距村委会2公里,距惠民镇政府驻地28公里。2020年末,全组总人口共89户337人,以布朗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9.50%。翁基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9.4℃,年降水量1800毫米。其经济来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为茶叶、玉米和水稻等作物,养殖业主要为猪、牛等家畜。村中保留了大量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房屋,共有民居102栋,其中木结构95栋,框架或砖混结构7栋。

翁基布朗族古村落历史悠久,布朗族原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主要有古村落、佛寺、寨门、寨心、古柏树等景点景观,是以发展布朗族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型村寨。2013年翁基村民小组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并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获得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16年,翁基被列为云南省20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之一。

脱贫攻坚干实绩,民族团结话家常

“没有党的领导和关怀,就没有布朗人民今天的美好生活!”无论是走进村民家中遇到的老人,还是在村寨碰见采茶归来的大哥大姐,这句话道出了翁基人民共同的心声。“我们要努力学习党的民族政策,要遵纪守法,要永远跟党走。”这些质朴的话语,不仅是翁基人民对党领导的真诚誓言,更印证了翁基各民族团结一致、脱贫致富的坚实之路。

翁基村虽富有“千年布朗古寨”之美名,但在景迈山向世界人民绽放光彩之前,世世代代的布朗人民未曾有过几人走出深山。交通闭塞,物质匮乏。虽有历代传承的古茶林,但在市场开发之前,茶叶只是翁基寻常百姓家中的日常饮食。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指导和各方帮扶下,经过多年脱贫攻坚的奋战,如今,翁基全组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64人已全部脱贫。2020年,翁基村人均产粮311.44公斤,人均纯收入13547.31元。产业兴旺,人民富足,好一个民族进步村!

在取得村寨经济长足进步之时,翁基的民族团结工作也日趋深化。翁基村民小组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5名。在日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和村干部时刻贯彻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开展各类政策学习、思想教育活动,不断促进翁基各民族群众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党员干部通过建立责任机制、包户走访的方式,根据上级政府的会议精神和政策要求,实时把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思想宣传到个人。使每位村民的民族团结意识入脑、入心。同时,不仅在春节、中秋节等各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以及布朗族、傣族等各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党支部都会组织全村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庆典活动,鼓励吃百家饭、串百家门,话百家常。不断渲染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如今的翁基村虽以布朗族为主体,但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唱响团结之歌。

景迈山茶史流长,千年茶农是布朗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澜沧县惠民镇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所在的景迈山。由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该地区所处的中国西南山地的山茶科植物在第四纪冰川中得以幸存,成为世界栽培型茶树起源地。2013年景迈山古茶林被国际茶叶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初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目前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布朗族是中国古代西南族裔“濮人”的后裔。有专家指出,在古代云南地区,茶叶正是“濮人”最早发现和种植的。大约公元9-10世纪,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他们在景迈山定居,在寨子周围的森林中驯化、种植茶树,并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守护茶山,建设家园,代代相传而形成了如今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所以说布朗族是千年茶农,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翁基村位于景迈山深处,茶林资源丰富。现有茶园面积共计3855亩,其中古树茶采摘面积1724亩,生态茶采摘面积2131亩。为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古茶资源,翁基村党支部积极宣传引导村民学习《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林保护条例》,严格遵守和执行《芒景村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芒景村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如今,翁基村各家各户都自觉禁用农药、化肥,用村党支部组织培训习得的理论知识管理古茶园。同时,翁基群众积极投身于由景迈山各村茶农自发设立的茶叶检查服务站的工作中,严厉打击各种外来茶叶流入景迈山地区,并冒充景迈古茶流通内外的行为。从源头上有效保障景迈山茶叶的品质,净化景迈古茶经营市场,为打响景迈山古茶品牌发挥主人翁精神。由此,翁基一直保持着本地品质优良的古茶品种的生产与经营。

饮茶祭茶皆传统,文化传承有一方

翁基的布朗族一直保留着种茶饮茶、祭奠茶祖的传统习俗。每年4月中旬,是布朗族群众的山康茶祖节。布朗族男女老少都要身着盛装聚集在一起,在村寨头人的主持下,对赋予他们生命和希望的古老茶山进行膜拜。以此种方式来呼唤茶魂,祭拜茶祖,为来年祈福纳祥。这种极富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将布朗族文化习俗和茶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依托着淳朴的感恩之心和世代的虔诚守候,翁基布朗人民将当地的古茶文化及其民族文化传承下来。如今,每年的山康茶祖节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各民族群众和当地布朗族共同庆贺,通过讲授茶文化,各民族同胞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润物细无声”地为翁基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翁基小组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学习和传承布朗民族文化,党支部将村民家中的学龄儿童召集起来,利用他们寒暑假期的空闲时间,将其送至芒景村布朗族民俗风情园听讲布朗族历史、文化,有时还会学习演唱布朗族民歌,排练象脚鼓舞和刀舞。芒景村委会聘请了布朗族退休教师苏国文给孩子们讲述布朗族历史故事、讲解古老佛经。经过数年的言传身教,苏国文老师已培养出多位继承其衣钵的青年老师。未来,布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由这些年轻的面庞继续传承下去。

村寨保护抓落实,旅游产业蒸蒸上

翁基村素有“千年布朗古寨”的美名。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对翁基古寨实施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34万元。围绕“古村落、古民居、古民族、古茶树、古茶园”“五古”为一体的发展理念,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县、镇财政支撑,整合相关资源,按照“新建如旧、传承保护”的原则,在保持布朗族干栏式建筑整体风格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村民对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对翁基古寨实施民居修缮保护、居住环境整治、人畜分离改造、民居体验式客栈改造、村寨道路铺设,并新修建了1个民族特色广场。同时进行了给排水工程、电力设施、消防等多项基础设施及安防工程建设。在房屋安全性方面,结合梁柱和木板的防腐处理工作以及混凝土的浇灌,增加房屋整体的安全性能。通过诸多项目共同实施,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同时较好地保护了古村落原始风貌和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目前,翁基已修缮民居62栋,新建成民居体验馆和展示馆5栋。完整的古村落建筑充分展示了翁基布朗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场景。

多年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得翁基古寨保留了古朴的民族特色和独有的布朗族风情。翁基共生共存的千年古树、古寺、民居等,共同构建一个文旅交融的天然之所。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协作,翁基作为布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点和弘扬布朗族文化示范村积极,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构建民族特色产业。翁基村寨现有特产展示亭10个,民宿12家,且家家有茶室,户户有茶香。

翁基村镶嵌在景迈山深处,周边还有很多居住着傣族、哈尼族等的民族村寨。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使这一地区显现出独特鲜明的边疆民族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翁基如今每年接待游客人数逾50000人次。同时,翁基古寨还吸引了文化传媒各界到此拍摄影视剧、纪录片等。电视剧《茶颂》、电影《爱的季节》均在翁基取景拍摄。2017年翁基村旅游收入达150余万元,并还在逐年增加。翁基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动人景象。

古茶的保护与发展,为翁基各族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如今的翁基古寨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都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现代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村民们都接入互联网,联通了世界各族人民,翁基享誉中外。布朗族和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共同守护着翁基古茶园。而这小小的茶叶也必将给翁基的各族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时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获之季,为助力2022年景迈山古茶林成功申遗,翁基各族人民将继续共同努力,团结进步,奏响新时代的景迈茶山之歌!

来源: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供稿供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布朗族古稀老人传承景迈山古茶林文化

18日清晨,古朴静谧的景迈山上,被森林与古茶林环抱的芒景村在翻腾的云海中若隐若现。古稀老人苏国文点燃家里的火塘,烤煮一壶清茶,来到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塑像前,敬献上一杯普洱茶,“告祭‘茶祖’,景迈山申遗成功了,我们会永续保护好古茶林。”

9月15日,云南普洱景迈山茶农在古茶林里采茶。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世居于此。北京时间17日晚,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朗族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主要缔造民族之一。今年77岁的苏国文出生在景迈山芒景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曾助澜沧县近10万人识字认字。

“父亲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恢复和继承好布朗族文化。”苏国文其父苏理亚是景迈山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袭头人。苏国文在2004年退休后,从澜沧县城回到家乡,完成父亲的遗愿。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芒景村翁基小组(无人机照片)。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当时,景迈山布朗族文化保护传承并不理想。苏国文统计了村里懂史料的老人,只剩下6位,年龄最小的已经83岁。“我立刻召集老人们开会,记录整理下老人口述的史料和文化。”

2005年,苏国文无意中在与澜沧县接壤的缅甸边境地区发现以布朗文编撰的《芒景村志》《布朗族大事记》等古籍。他欣喜若狂,用近一年时间,全部抄录,带回景迈山。

2006年,他在芒景村寺庙中,寻到有1000多年历史的布朗族古碑。他如获至宝,一小块、一小块地搬回家,认真清理,精心拼接,并将之作为历史见证竖立在芒景村。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村寨中的一块茶叶浮雕。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芒景村的布朗族文化,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苏国文全身心投入到布朗族文化挖掘和传承之中,先后编写《芒景布朗族简史》《布朗族与茶》等书籍。其亲手修建的布朗文化园中,陈列着茶祖塑像、传统压茶工具、祭祀所用的面具、古老的布朗族日历等,现已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布朗族历史和茶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在他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芒景村于2006年恢复了布朗族传统节日“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布朗族的“茶魂”理念逐步复苏,每家茶林中都设一棵茶魂树,作为自家的茶神予以祭祀。“茶有魂,茶人有敬畏,制作的茶叶方有精气神。”

如今,苏国文已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他说“景迈山的茶祖信仰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

千年前,布朗族首领帕哎冷带领部落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瘟疫,被当地茶树叶所救,遂在此定居,并率族人到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在寨子周边种植,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人在火塘边制作烤茶。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帕哎冷留下遗训:要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要留下金银财宝,也会吃完用完;就留下这片肥沃的茶林,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国文说,布朗族把帕哎冷尊为“茶祖”,每年四月礼祀,献上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在茶魂台呼唤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村寨。“茶叶,自古就是我们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景迈山年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其中90%来自茶叶。”

茶祖祭祀连接着景迈山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景迈山维持社会秩序与强化茶农道德规范的传承。苏国文说,“我们要在祭祀仪式上兑现对茶祖的承诺,对祖先神和自然神宣誓:保护好古茶林生态环境,保证不让个人信誉蒙受污点。”

9月15日,苏国文站在由其策划绘制的布朗族历史墙壁绘画前。中新社 记者 刘冉阳 摄

景迈山人利用山地环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合理分布,经由祖祖辈辈的建设,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近年来,苏国文每月15日坚持在景迈山开设茶文化课堂,为当地人讲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的历史、内涵、价值等。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表彰其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建设、促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只有认识到我们与茶的历史文化关系,才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苏国文说。(完)

来源:中新社记者 缪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年种茶人——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更新上线。继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今年计划推出69集。该系列微视频以“世界遗产”“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美名”“云南美物”“云南旗舰物种”“云南非遗”“云史”“云山”“江河源”十个系列选题出发,串联起云南万物,为观众诠释一个意象万千的美丽云南。敬请关注!

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云南西南部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岸,有孕育生命的雨林、有奔流而下的大江大河,山环水抱的岸边是布朗族的故乡。

布朗山日出(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

历史源流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濮人”族群。先秦时期居住在滇西地区的濮人、汉代的哀牢人被认为是布朗族的先祖。据《华阳国志》记载,“哀牢”与濮人的关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唐代分化为两支,一支为“望蛮”,一支为“朴子蛮”,“朴子蛮”便是布朗族的先民。

宋末,布朗族形成单一民族,元明清时期史书对布朗族称谓的记载已基本一致,都称为“蒲蛮”或“蒲人”,布朗族先民的分布已基本定型。

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称谓根据本民族意愿识别为布朗族。布朗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和东南亚多国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带。国内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山,临沧的双江、云县、镇康、永德、耿马,保山的施甸、昌宁,以及澜沧、墨江等市县,少量分布在南涧、景东、景谷、思茅、景洪、勐腊等市县。截至2021年,我国的布朗族人口数已达12万。

布朗族语属南亚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布朗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傣文。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族语和汉语,傣文和汉文已成为布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文化习俗

“靠山吃山”是山地民族生存的一大特点。布朗族居住在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布朗族形成了以采集、渔猎和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康熙《楚雄府志》说:“蒲蛮,山居火种,妇人织火麻布为生。”

布朗族纺织技术

布朗族纺织技术高超,《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污,俗名曰桐华布。”西汉时,布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已远近闻名。“葛布”是云南双江布朗族妇女擅长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工艺品。将收回的野葛藤,刮去外皮,撕成细条,逐节接长,若干股长条编成经线后织成衣服、挎包、毛毯等。2009年,双江布朗族传统纺织技艺、双江大南直村布朗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朗族纺织车

布朗族男女偏好黑色、青色,姑娘们更喜以艳丽色彩作为辅助色搭配,爱戴花或自己纺织的彩花,宛若浩瀚深空中的繁星,在沉稳的底色里,汇入热烈的、不可磨灭的生命力。

布朗族庆祝新年“桑康节”

布朗族的节日多且热闹。开门节、关门节、尝新节、桑康节大多与农业生产和本土信仰关系密切。

古老茶农

布朗族自古便是包容的民族,与汉、傣、哈尼等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明代。万历《云南通志》便记载了布朗族“男耕女织,渐习文字”的生活,“蒲人……事耕锄,……知汉语,通贸易”。自唐以来,与茶相伴的布朗族人借由茶马古道传播“茶”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持。

茶马古道为布朗族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融

茶是自然馈赠勤劳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布朗山有悠久的种茶历史,自古就受到茶树厚爱的布朗人,长期的种茶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并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山怀抱中的双江县忙乐村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饮用外,还保留了以茶入药、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大多数布朗族妇女均会土法制茶,土法制茶主要有三种制法:散茶,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内炒或煮到变色后取出倒在竹席上揉,揉好后放在篾笆上晒干即成;竹筒茶,将嫩茶尖炒好后塞入竹筒中放在火塘边烤,待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砍破竹筒食用;酸茶,将摘来的鲜茶叶煮熟,放在暗处10多天,发酸后再装入竹筒埋入土中,经一月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竹筒茶

以“茶”入菜的布朗族茶餐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歌舞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歌与舞常常形影相随,密不可分。2008年6月7日,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布朗族蜂桶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能歌善舞的布朗族

一轮又一轮的春夏秋冬,古老茶农守护两江千百年。茫茫的茶山,穿梭的针线,布朗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云海升腾处,灿烂的布朗族文化代代相传,崭新的生活齿轮滚滚向前。

资料: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信息员:何燕

来源:云南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5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