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野生茶,老树茶是一回事吗?

古树茶,号称带动第二次普洱茶产业的第一功臣,有人爱其山野气韵,有人敬其百年树龄,在带有商业意义的茶山祭祀活动中,动辄千年树龄的“茶王茶祖茶神树”更是屡见不鲜,连带着勐库大雪山和镇沅千家寨中的野生大茶树也成了古树茶宣传时最好的案例。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茶品所用原料真的是包装上的“千年古茶树”吗?茶山民族神话与古籍中记载的茶崇拜,和如今茶行业滥觞的古树茶又是什么关系?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古茶树的定义问题。

先古时期的茶崇拜

早在农耕文明前期,布朗族、德昂族等藏缅语系族群,已经认识到食用茶树的鲜叶能够解渴、回甜(源自茶叶里含有氨基酸、糖分等成分),如今这种生食习惯在一些古老茶山民族的饮食中依然能看到,比如基诺族就有将鲜嫩茶叶搓揉后拌入黄果叶、辣椒、大蒜、酸笋、酸蚂蚁、白生等调料使用的“凉拌茶”,再比如拉祜族的糟茶,布朗族的酸茶等等。

在与野生种茶树的长期相处和亲密接触中,茶山地区的原始先民逐渐发现了茶叶的药理作用,并将这种既能食用,又能解除病痛的长寿植物奉为“神”,由此开始以古老的茶树为原始崇拜对象,尊称其为茶树之母、茶祖,这就是最早的“茶崇拜”。

茶神话在这些民族的古籍中也屡见不鲜,布朗族古经文《奔闷》中就提到了茶祖帕哎冷的遗训:给你们牛马怕遭灾死光,给你们财宝怕用完吃光,那就给你们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茶树啊;德昂族的创世神话《达古达楞格莱标》也提到,是始祖茶树创造了日月和万物,并以102片茶叶化作人形,大地上才有了生灵。

而崇拜多神,供奉“厄莎”(拉祜族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和守护神),信奉万物有灵的拉祜族,由于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山林,更是敬天爱林,始终在最原始的状态下与自然和谐共生。

除此之外,佤族的《新谷颂词》、哈尼族的创世传说中,也都记录着各族祖先们与茶的接触和生活,这样纯粹的茶崇拜,让布朗、勐库、景迈等地拥有了如今全云南保存最完整,生态最好的古茶树与古茶园,也是人们与茶树长期相处下萌生的一种羁绊与联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茶树自古有之,但神话与古籍中的记载的茶王茶祖,和如今普洱茶行业在拍卖与售卖中所说的“茶王树”,“茶后”等古茶树是一回事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从树龄定义和树种差异这两大方面去聊聊这个问题。

云南茶树种植存在断代史

我们先来看古茶树的树龄定义问题,此前有观点认为100年到300年的茶只能算“大树”,只有三百年以上的大茶树,才有资格称为“古树”,而从古茶树现存特征与真实云南茶树栽培史来看,以百年为基准认定,才是比较合理的。

云南茶树的大规模种植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明初洪武年间,明朝大将蓝玉、傅友德和沐英等人率大军平定云南后,大力推行移民政策,此后百年,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制茶的技术进入云南的各大茶山,比如与易武等茶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石屏县,就是主要由移民构成的城镇。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继续推进移民,云南茶区陆续兴旺,诞生了古六大茶山,清朝贡茶,茶马古道等辉煌茶历史,茶树种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巅峰时期,仅倚邦一地的茶园就多达两万亩。

后来,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境,云南茶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长达两个世纪的贡茶史都被迫终止,历史悠久的茶山古镇屡遭火灾,茶树的种植栽培也陷入停顿。

清末民初之际,倚邦衰落后,易武接过了振兴六大茶山的重任,涌现出了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等著名茶号,普洱茶的生产销售趋于活跃,在全国性的实业兴国风潮中,茶树再次得到了大量种植,然而好景也不长,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入侵缅甸,云南边境屡遭轰炸,茶业停顿,茶山荒废,茶园缩减。

知识延伸: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茶树种植才逐步恢复,因此,如今存活下来的古茶树,除了少量由茶山先民连续种植数千年的古茶园遗存外,大部分都为明清时期所种植,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时间上相差近百年,从植株形态与茶叶口感上较易区分,也符合现实情况。

野生型与栽培型茶树的差异

此外,古茶树还有一个本质特征——乔木,也即“由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树高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而乔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即树高6~10米的小乔,树高11~20米的中乔,树高21~30米的大乔,以及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

要注意的是,古茶树生长缓慢,密度较大,因此在高度上远不如同年份的普通乔木,多为小乔,景迈山甚至还有很多6米以下的百年古茶树,可称为亚乔,这些古树茶虽然个头不高,但活力惊人,往往能自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不需要施肥打药,也无惧病虫害,最让人赞叹的,是它们动辄上百年的漫长树龄。

在陆离看来,百年为基也暗合国人的长寿定义,百年为一个纪年,大多数动植物的一生也不过百年,因此对于百年以上的长生物种,人是有潜在的崇拜心理的,这也是先古时期出现茶崇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与其他树种的对比也是如此,大多数中小叶种茶树栽种5年后就能采摘,20年后即是丰产期,80年后则进入衰老期,寿命都在百年以内,而云南大叶种乔木的树龄则可轻松达到上百年,数千年的也不算罕见,在众多山茶种品系(Camellia Assamica),也是独一无二的“长生种”。

2011年,西双版纳州颁布《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办法》中,正式把古树茶的树龄认定划为一百年,百年古树成为了业界的主流看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树龄越高,不代表产出的茶叶品质越高,还与产区、气候、环境,以及树种差异有关。

这也引出了茶树大家族在树种上的两大类型——野生型与栽培型,其中野生种茶树在勐库大雪山和镇沅千家寨的野生古茶园多有分布,但这种茶的叶片和茶果都是野生的,刺激性很大,不仅口感很烈,而且大多具有毒性,和商品古树茶不是一个概念,不建议饮用。

既然野生种不能喝,那如今茶山上那些可以喝的“野生茶”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就在于人为驯化,布朗族,哈尼族等民族就世代传承着“将野茶驯化成家茶”的秘方,相传这种方法是将野生种的枝干全部砍断,之后一直火焚三年,并将烧尽后的草木灰制成灰肥,施在茶树的根部,等到这棵茶树发芽后就完成初步驯化了。

从演化历程来看,这些野生种大茶树,需要先演化成“过渡型茶树”,再经过漫长的驯化,才能逐渐演化成栽培型茶树,依靠着这种朴素的办法,勤劳的茶山先民们驯化了数以万计的野生茶树,这才有了各座茶山上的万亩古茶园,才有了如今茶农们赖以为生的茶树资源。

这种茶树(以栽培型茶树为主,过渡型茶树现存数量极其稀少),经过了古人千百年来的驯化,做出的茶口感浓郁,有一股很强烈的山野气韵,也是茶企和茶商做“野生茶”的主力方向。

而说到野生茶,有的茶友可能在一些中老期茶的包装上见过这个字眼,经常与之一起出现的,还有老树茶、乔木大树、千年乔木茶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行业内对树龄较长的茶树的一种宣传,它们如今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古树茶。

下篇文章,我们就从泛滥的1988老班章和90年代冰岛野生茶说开,聊聊最真实的古树茶发展历程。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