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碧螺春

找到约3,08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千年老茶树被砍挖大半,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名茶堪忧

  刚被连根挖出的碧螺春老茶树。丁蔚文摄

  “这棵碧螺春老茶树100多年了,不砍枝叶,至少有我一人一手高。”立夏刚过,在苏州市吴中区洞庭西山岛金铎山坞茶地里,茶农徐晓勇拖着一棵刚被连根挖出来的老茶树,比划着对记者说,“挖了老茶树,到秋天就栽川茶苗了。旁边这些小茶树,就是去年挖掉老树后新栽下的。”

  洞庭山碧螺春从唐朝以来就享盛名,2002年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是原产地保护区。201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初,洞庭山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又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洞庭山碧螺春由此成为我省唯一荣获国家级“双遗”的农产品。如今,原产地保护区的茶农却挖了老茶树换种外地茶,这是为什麽?

  老茶树挖了当柴烧,

  原产地难找碧螺春

  “现在山上新种茶树都是浙江的乌牛早或四川小叶茶等外地品种。老茶树挖得差不多了。我也挖掉了一大半,早晚都要挖掉。”徐晓勇在金铎山上种茶已有40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原有的小叶种碧螺春老茶树,大部分都被茶农砍挖掉了,90%的茶地换种了外地茶。

  记者随徐晓勇在山道上走了不到3分钟,就在地头看到了4户茶农新近砍挖的老茶树,最粗的树干直径有20多厘米。“这些树,树龄有七八十年吧。”徐晓勇说。

  “老茶树挖了,当柴烧了。”金庭镇堂里村台照坞茶农陆惠玲告诉记者,她家有10多亩茶地,老茶树挖了以后,种了10墩(当地人把丛生的或几棵合在一起的植物叫一墩)浙江乌牛早,5亩地改种四川茶,本地小叶种的碧螺春老茶树只剩了一小半。邻居周美仙家,已全种上了四川早茶。

  在洞庭东山,挖掉老茶树换种外地茶也很普遍。东山镇莫厘村茶农汤建新说,“引进的外地小山种芽头爆出来,条子齐整,一采一把,人工省。同时,因为上市早,可卖1000多元一斤。而本地老茶树是小叶种的晚茶,采摘费工夫,上市晚,卖不出好价钱。”

  “别人在大把数钱的时候,谁还有耐心等自家茶叶慢慢生长呢?”天王坞茶商屠建雄告诉记者,“从浙江、四川、贵州等省引种的外地茶2月底就可上市,一斤可卖1000元以上。本地的小叶碧螺春要到3月底才能开采,集中上市要到清明前后,那时候,一斤能卖上千元的很少,清明后就四五百元一斤,谁还会去种本地茶呢?”

  当地的碧螺春经销商估算,目前东山、西山3万亩茶地中,外地茶在80%以上,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已不到20%。

  “引种外地茶树已经无法遏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茶叶办主任季小明对此忧心忡忡:“如今外地客户要我帮忙找原产地碧螺春茶叶,还真难找!”

  卖的是外地茶,

  打的还是地产碧螺春牌子

  洞庭东山、西山独特的气候及土壤,孕育了洞庭山碧螺春群体小叶树种。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间种,茶味清香扑鼻,品时有回甘,茶叶一般要到春分后才开采。然而记者发现,从2月下旬起“碧螺春”就已在当地茶市大量上市。这又是什麽原因?

  “春分以前当地市场上的所谓‘碧螺春’,实际上都是乌牛早、川茶等外地品种假冒的。一些商家的所谓碧螺春‘第一锅’也是作秀炒作。”西山茶叶协会会长周永明告诉记者,“卖的是外地茶,打的还是洞庭山碧螺春的牌子。”

  一位熟悉内幕的人士透露,当地一些茶厂90%以上的茶叶是从浙江、四川、贵州等地转运来的,“茶厂卖外地茶,打的是本地碧螺春牌子,茶农谁会再去种本地碧螺春?”

  汹涌的制假售假潮,给洞庭山碧螺春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本地茶农纷纷砍挖掉老茶树、引种外地茶,又进一步加剧了洞庭山碧螺春的市场混乱。

  发放原产地保护标志,本是保护洞庭山碧螺春品牌的重要手段。记者从主管部门吴中区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保护标志是按照茶企的申请发放的,去年发了22.5万枚,今年27万枚。但目前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和监管,保护力度大打折扣,这也引发了人们对假冒碧螺春合法化的担忧。

  “外地拿来的茶和本地引种的外地茶,都打着洞庭山碧螺春的牌子卖,牌子要卖塌了!”金铎村茶农徐尧琴说。

  这并非杞人忧天。今年4月15日“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揭晓,长期位居中国十大名茶前茅的洞庭山碧螺春跌出了“十强”。致力洞庭山碧螺春保护多年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袁卫明,在微信中转发了这条信息后感叹:“碧螺春品牌价值潜水了。这样下去,恐怕要被淘汰了。”

  洞庭山碧螺春,

  不能只剩下一个名字

  原产地保护区茶农挖掉碧螺春老茶树、换种外地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面对当今市场的冲击,洞庭山碧螺春这棵千年老树的“根”还要不要留住?如何留住?

  “原产地老茶树,这是洞庭山碧螺春的‘根’。要是连原产地的‘根’都挖没了,那碧螺春就只剩下了一个名字。”着名经济学家、省政府原参事宋林飞说,“千年碧螺春的茶文化传统应该发扬光大。把老茶树保住,原汁原味,才能保住原有品质。”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认为,“进入全面小康后,人的消费习惯向传统回归,这是社会的必然。洞庭山碧螺春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乡土地域农产品,一定要保护好,将来必定会升值。”

  记者了解到,东山镇国家级非遗项目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施跃文,传承古法制茶,茶叶均为100多年老茶树采摘,每年炒茶10斤左右,每斤价格卖到1.3万元。苏州纯太碧螺春基地专门购买了东山槎湾茶农准备砍挖的一部分老茶树移植到基地,公司负责人沈峰来很有信心:“正宗碧螺春只要做好了,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专家认为,砍挖掉老茶树改种外地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提升洞庭山碧螺春的含金量,让茶农种碧螺春获得比种外地茶更高的收益。一是要政府加强保护和扶持,加大打假力度﹔二是要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要加快培育推广早熟品种,使洞庭山碧螺春早、中、晚茶形成梯次。”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管永祥说,江苏茶叶种植面积小,全省也就50万亩,而贵州省铜仁一个市就有150多万亩。贵州一斤茶叶二三百元,我省第一遍开采一斤至少1000元以上。外地茶上市早、价格低,本地茶上市晚、价格高,“如果本地茶不去占领早、中茶市场,外地茶必然会趁虚而入。”季小明认为,碧螺春至少要确立两到三个早中茶品种,才能满足市场。

  丁艳锋建议,应尽快运用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支持全过程溯源,保证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品质和信誉。

  吴中区金庭镇万和茶厂老板张和米曾专程到浙江安吉考察,“看了真眼热啊!安吉白茶短短几十年从无到有,全县17万亩茶园原产地全程溯源,消费者通过视频监控可追溯。农户茶叶达到标准的,收购价800-1800元一斤,茶园游、采摘体验等也做得风生水起。”他说,相比之下,洞庭山碧螺春生产经营小而散,茶农17000多户、茶企约100家,做正宗碧螺春的合作社没几个,叫得响的龙头企业没有,差得太远。

  “洞庭山碧螺春不能绝种!”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省农经学会会长胥爱贵认为,“洞庭山碧螺春目前的问题,一是基地小、产量少,缺乏大的产业支撑﹔二是没有完善的产业链。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从源头上加大保护力度,把‘根’留住﹔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用好原产地资源和品牌,吸引资本上山、智慧上山,推动小农户与现代产业市场对接,丰富茶文化、发展茶经济。这可能是洞庭山碧螺春当前的短板所在,也是未来的潜力所在。”(丁蔚文)

  (责编:萧潇、唐璐璐)

  来源:新华日报


外地碧螺春跟洞庭碧螺春区别在哪?实拍教你辨认小技巧

苏州本地产的洞庭(山)碧螺春茶作为名优绿茶的代表,在市场上一直名声在外,价格不菲。

引得不少外地茶纷纷效仿,诞生了许多“外地碧螺春”。

外地碧螺春和洞庭碧螺春价格相差悬殊,它们在口感滋味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在购买时怎么辨别?

洞庭碧螺春

我们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样本用的是相同等级的洞庭碧螺春和外地碧螺春的茶样,从干茶外形、冲泡、口感、叶底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来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外地碧螺春白毫疏松易脱落

先来看干茶外形对比。

再拉近镜头。

能辨别么?

谜底揭晓:

第一张图,左为外地碧螺春,右为洞庭碧螺春。

第二张是洞庭碧螺春。

第三张是外地碧螺春。

说实话乍一看,太像了!

同样条索纤细,茸毛披覆,卷曲呈螺,相似度几乎可以达到80%~90%。

但仔细观察:外地碧螺春的颜色似乎比洞庭碧螺春稍“绿”一些。

上手摸一摸,外地碧螺春的白毫疏松,部分脱落;而洞庭碧螺春的白毫紧紧附着在茶条上。

凑近闻一闻,外地碧螺春的干茶香气中带着一股青气,而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明显要更浓郁、柔和一些,且没有青气。

炒制洞庭碧螺春的场景

外地碧螺春的茶汤有明显漂浮物

制作洞庭碧螺春的茶青非常细嫩,所以在冲泡时要采用上投法:即先注水,后投茶。

洞庭碧螺春有“落水沉”的特点,冲泡时干茶快速下沉。

来看看外地碧螺春和本地碧螺春在入水时有什么不同。

左边是外地碧螺春,唰一下,干茶一下子沉到杯底。

右边是洞庭碧螺春,干茶纷纷而落,下沉持续而均匀。

1分钟后,看杯中漂浮物。

明显看外地碧螺春的茶汤更浑浊,且表层飘着一层漂浮物。

本地碧螺春的茶汤对比下显得更清澈,且无明显漂浮物。

外地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

外地碧螺春滋味寡淡香气低

冲泡后我们请专业茶艺师从色、香、味三个方面品评了一下茶汤。

前面说到单从干茶看,二者差别不大。但品尝茶汤时,二者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

我们对两杯茶同样冲泡了三次。每一泡都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差距。

洞庭碧螺春

第一泡

外地碧螺春:汤色嫩绿稍显浑浊,滋味鲜爽,回味时略带涩味;

洞庭碧螺春:汤色嫩绿清澈,滋味鲜爽,口舌生津,回味绵长鲜醇。

第二泡

外地碧螺春:滋味较淡,无回甘,香气中略带青气;

洞庭碧螺春:滋味醇爽,有淡淡的回甘,清香四溢。

第三泡

外地碧螺春:茶味寡淡,香气几乎没有;

洞庭碧螺春:茶味稍淡,香气无明显变化。

外地碧螺春

我们还附带做了一个实验:盲品。看看普通人能否喝出差别。

我们邀请了两个平常不怎么喝绿茶的茶友,同时来品尝茶汤,根据口感来猜茶。

有意思的是,两个人都猜对了。

虽然她们平常几乎不喝洞庭碧螺春,但两杯茶汤入口,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差距。洞庭碧螺春的滋味口感明显优于外地碧螺春。

外地碧螺春芽头不匀整

叶底能看出茶青的等级、品质。

两款茶的叶底,可以明显看出:

洞庭碧螺春的叶底更匀称,更完整。

外地碧螺春的叶底大小不一,整齐度略微差一点,部分芽头断碎,应该是挑拣茶青不够细致,或炒茶用力过猛。

左为外地碧螺春,右为洞庭碧螺春

实用小技巧

从上面四个角度的对比,不难看出,外地碧螺春跟洞庭碧螺春,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经验丰富的爱茶人士,应该很容易识别出来。

但如果单独看一款茶,没有参照,对一些不怎么喝茶的人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好在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简单好用的方法。

看下面两张图,有没有什么不同?

上边的是洞庭碧螺春,因为白毫紧附在茶条上,脱落得少,所以茶荷上很干净。

下边的是外地碧螺春,白毫脱落得多,稍微摇动几下,白毫就粘在了茶荷上,一目了然。

这次对比,旨在说明两款茶的不同之处,给大家选购碧螺春提供一点参考。

一些做得好的外地碧螺春,性价比高,日常喝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

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洞庭碧螺春是苏茶的旗帜,也是中国绿茶的金牌

300多年了,

康熙大帝御赐的光环仍然笼罩着洞庭碧螺春。

不论是十九世纪世界茶业变局,还是二十世纪中国茶业的迭代,几乎所有的茶叶都在变,只有洞庭碧螺春仿佛是世外仙姝,一副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样子。

中国茶业在过去20年间的改变超过了过去200年的变化,但洞庭碧螺春没变。

几乎所有的茶叶制作都机械化了,洞庭碧螺春茶仍然在用手工炒制。

十大名茶家族几乎都在探索产业化,只有洞庭碧螺春还在一家一户地种茶。

中国茶叶从1949年时的数万亩发展到2020年的4000多万亩,但洞庭碧螺春的实际种植面积似乎从来没超过3万亩。

科技人员很早就啧有烦言,苏州的碧螺春该变变了。其主旨是茶树要改造,栽培、植保、病虫防控要规范,手工制茶应该改弦更张使用机器制茶,追求标准化,洞庭碧螺春还要考虑品牌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洞庭碧螺春”这样一个公共品牌,最后会毁掉洞庭碧螺春。

苏州人不为所动。

唯一让洞庭碧螺春的经营者感到不安的是市场。

从隐隐约约,到越来越明显,西湖龙井的市场收益相比洞庭碧螺春已经绝尘远去。

洞庭碧螺春每500克5000元的价格很难支撑,3000元的价格也越来越难以为继,如今很多茶不得不降到千元以下。

因为有冒牌的碧螺春

很多,越来越多

甚至假作真时真亦假。

纯正的洞庭碧螺春也逐渐显露出尴尬的神情。

因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大多商品茶品质不稳定,抛开各种外在的品相,口感也时厚时薄。

本来,洞庭碧螺春的固有气质是绝无仅有的,汤色如玉,香气清洌,口感醇厚浓郁,持久的回甘,只有太湖左岸的洞庭山才有的味道,这或许正是传说让圣上龙颜大悦的硬核,也是洞庭碧螺春雍容典雅的气质。

这种气质来源于洞庭山独有的气候地理条件,也来源于茶果间种的种植特色。

洞庭碧螺春与枇杷、杨梅、金桔等10多种果树共植共生,有人把碧螺春特有的香气归结为花果香,应该是十分有道理的。茶农也是果农,茶只是洞庭山农家的多种收益中的一个而已,几乎很少有人完全靠茶叶过生活。他们有的在采茶季直接把茶树鲜叶卖给大户或茶厂,有的自己直接炒制。

于是,一到清明时节,洞庭山满大街是茶,几乎所有的饭店、百货店、菜场等各种店铺,甚至银行、手机店、五金店都有卖茶叶的,热热闹闹的洞庭碧螺春的世界。

由此可见洞庭碧螺春改变不易。但时代变了,变得天翻地覆,洞庭碧螺春不变也得变,再不变,前途堪忧。

2022年1月13日是个对洞庭碧螺春茶很特殊的日子。江苏省茶叶协会和江苏现代茶业技术体系第一次在洞庭碧螺春的老家举行了一届年会。这个年会内容很多,但所有关注茶业的人都能感觉到一种针对洞庭碧螺春茶的心理目光。

来自权威的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在会上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当前绿茶加工各环节、多种类的技术与装备。针对碧螺春,他提及无性系良种要提升比例,茶园的生态安全要加强保障性。

中国茶叶商学院的欧阳道坤针对江苏茶叶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名优茶竞争示弱,增长乏力,茶业态不够丰富,创新几无亮点,虽然没有明指碧螺春,但苏州人不会不感到汗颜。茶树品种优化,种植规范升级,发展个性化庄园,已经成为茶界的共识。

洞庭碧螺春的最大营销商之一的三万昌茶业公司董事长张建良的发言引人关注。他提到:洞庭碧螺春茶近年开始开展茶园“一张图”项目建设,筛选优良茶树品种;改良茶园酸化土壤,推进洞庭山碧螺春茶园肥水管理,推广有机肥料,综合运用茶园绿色栽培管理技术。

优化茶果间作比例及品种,推进茶果间作良好模式标准化;

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顺利通过国家评审,完善了洞庭山碧螺春茶标准管控机制,为洞庭山碧螺春分等分级和质量标准检测提供实物依据。

积极开展茶叶标准示范园建设,通过改善茶园基础设施,优化茶园沟渠布局,以点带面不断推进洞庭山碧螺春茶园标准化建设。

这是原产地商界对洞庭碧螺春茶业最具权威的动态信息传递。洞庭碧螺春经营者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传统。

来自江苏政府官员的批评更直截了当:如何解决有“清气”少香气的饮茶体验要靠茶科技,茶科技要解决茶产业的基础问题。

茶产业历来表现更多的自然性。这么多的人关注碧螺春是一种特别的关心,这种关心很难得。康熙皇上是保护不了洞庭碧螺春的,茶文化要在时代潮流的气场中得到发扬,但传统不是现实,茶文化不等于茶产业,产业振兴的基础力量来自科技,来自当地的人。

洞庭碧螺春毕竟是苏茶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绿茶的一块金牌,对于一个农户来说,或许碧螺春和枇杷、杨梅没什么差别,但如果失去了碧螺春,苏州和苏州人就丢掉了一种气质。(完)

原创:扫叶楼散人

来源:苏茶七君子,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找到约7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