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茶人张天福:白茶调研(中)

张天福在挖掘白茶的历史渊源之后,还从植物学与生态学文献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进行描述,写成对白茶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份文献。

在考察报告中,张天福描述了白茶产地及其自然环境、茶树栽培与产量、白茶采制方法与审评等。

他在采摘一节中详细讨论了白茶采摘时间和品质、产量的关系。

春茶开始采摘时间因地区、茶树品种以及制茶种类而不同。比如福鼎县比政和县早,建阳水仙比政和大白茶早,银针比白牡丹、贡眉早。春茶在四月清明前后,芽叶萌发符合于采摘标准时即可开采。可采到5月小满,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50%。夏茶采自6月芒种到7月小暑,产量约占26%。秋茶采自7月大暑到8月处暑前,只能采壮树,产量约占24%。各春茶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叶质柔软,芽心肥壮,茸毛洁白,茶身沉重,汤水浓厚、爽口,所以在春茶中高级茶(特、一、二级)所占的比重大。根据1961年收购情况,高级茶在大白茶中占74%,在水仙占88%,在小白中占37%。夏茶芽心瘦小,叶质带硬,茶身轻飘,汤水淡薄或稍带青涩。秋茶品质则介于春、夏茶之间。

采制银针以春茶的头一两轮品质最佳,顶芽肥壮,毫心特大,到三、四轮后多系侧芽,芽较小,到夏、秋茶芽更瘦小,难制高级茶。同时采摘银针要选择晴天,尤以北风天最佳,以太阳大、气温高、湿度低,茶青容易干燥,可以制出芽白梗绿的上等银针。南风天较次,因太阳虽大,气温虽高,但湿度较大,茶青干燥较慢,容易变成芽绿、梗黑的次等银针。雨天和大雾天均不宜采制。

张天福详细地讨论了采摘的标准与生产的原理:

白茶初制的过程主要是萎凋。白茶萎凋的目的,表面上是去掉水分为主,实际上是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在开始时有促进作用,随后有制止作用与干燥作用。水分蒸发开始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直到全部干燥为止.化学变化是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到相当干燥后变化也基本停止。白茶制造的萎凋过程,也可以说是发酵开始的过程,所以可把白茶列为微发酵茶类。萎凋时由于鲜叶中水分的蒸发,鞣质起了变化,细胞活力逐渐下降,氧化酶逐渐活跃,叶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失去平衡,在强烈的呼吸作用下,鲜叶开始发酵。由于单宁复合体的氧化,改变茶青原来的苦涩味和青草气,使茶叶的色香味都能达到理想要求。但是白茶的发酵不比红茶,只能轻微地进行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不然就失去了白茶特有的风格。例如说白茶所要求的汤色,从生化方面来解释,可能是茶单宁复合体中儿茶酚氧化后形成的邻位醌是黄色的,如能适时终止其活动则可得到杏黄或橙黄色的茶汤,如不能及时停止其活动,拖长了萎凋时间,就会产生不合白茶要求的红色茶汤。

(1)银针:纯以大白茶的芽制造的。采时只有新梢上采下肥壮的单芽,或采下一芽一、二叶,再行“抽针”,即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茶身,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叶片向后指断、剩下,把芽与叶分开,芽制银针,叶拼入白牡丹原料或作为制红、绿茶原料。一般每斤一芽一叶的茶青可以摘下茶芽(连短梗)约十两,单叶约六两,每七斤茶青约可晒制一斤银针成茶。如果采摘不及时,采一芽二、三叶的茶青,则芽小、梗长,剥叶后须将过长的梗再行摘除,每斤茶青约可摘下芽与叶各半斤。每八斤茶青约可晒制一斤银针成茶。

(2)白牡丹:主要原料为大白茶,因其芽肥味浓,拼配部分水仙白(25%为宜),取其芽壮、香高(惟叶张稍带黄红)。通常采一芽二、三叶,因其绿叶夹以银白毫心如花朵,故称“白牡丹”。

(3)贡眉:以菜茶为原料,采下一芽二、三叶,品质次于白牡丹。菜茶的芽虽小,但也要求有嫩芽才符合产品的规格,所以对夹叶都不合用。

长期在闽东的工作经验,使张天福有机会考察并参与白茶的生产,因此使他有足够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能够细致地描述白茶的生产过程。

来源于:茶叶点评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