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茶路径依赖是普洱茶企的最大困局

  茶季将阑,秋茶采摘已近尾声。一些茶企沉寂了大半年之后,近期陆续推出诸如“老班章”之类的名山茶新品。在当前持续低迷的大行情之下,此举显得既怪异且不合时宜。当然,也可以视为茶企们的无奈之举。

  今年以来,受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除了个别以金融炒作立足的普洱茶企一派虚假繁荣之外,多数茶企开工不足,“供给侧”呈现量价齐跌态势。  

  时令已过寒露,如果再不“搏一把”,恐怕很多茶企都只有喝西北风的份了。在这个当口,重打“名山”牌,并非老班章这样的名山茶容易冲起销量,而是茶企们实在没招了——终端需求低迷,单株、古树、高端拼配等概念产品已无法撬动市场。绕了一大圈,还是要拿名山茶说事。离开了名山、古树这类噱头,绝大多数茶企其实毫无核心竞争力可言。包装做得再花哨,展位设计得再漂亮,产品的内质却未必可靠,甚至不可与发烧友们的“白绵纸”同日而语。

  茶企走回了名山茶的老路,最大的问题在于原料成本过高,产品纯度无法保证。老班章等名山头原料连年上涨,今年虽有所回落,但比起其它二三线山头仍堪称行业风向标。上万元1公斤的老班章原料,可以制作3饼常规七子饼(357克),单饼原料成本超过3000元。具备一定规模的茶企,单品生产起码以吨为单位。制作这样的一批“老班章”,如果老老实实使用老班章纯料,占用资金量起码在千万元以上。众所周知,那些资金量每次只够收料数十公斤的发烧友,尚且要从鲜叶采摘一直紧盯到压饼包装完成;“大手笔”的规模茶企,如何保证从家家户户收上来的毛茶足够纯料,也只有天知道了。  

  原料成本与产品纯度,令每一款大厂出品的“老班章”变得可疑。从名山茶起步,到受困于名山噱头,“路径依赖”正是许多普洱茶企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局。

  我们看到,去年至今做“云南白茶”的茶企多了起来。从山头茶到类型化产品,无非是希望摆脱名山茶“路径依赖”的一种尝试。问题是,长期的市场驯化过程,令名山、古树噱头早已在终端深入人心,强大的市场惯性将诸多茶企拖向了一条不归路——不做名山、古树还能做什么?“云南白茶”这种扯犊子的东西,要想超越普洱茶已有的盘面,如同生造一个“福鼎黑茶”一样可笑,因为大方向一开始就错了。  

  普洱茶行业说到底,并无多少新意可讲。名山茶“路径依赖”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大小小的茶企都在做或不得不做“老班章”、“冰岛”、“昔归”……这就是“路径依赖”。从产到销的惯性力量一旦形成,就会不断自我强化,身处其间的茶企是轻易走不出去的,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由此,名山茶的意义仅仅也只能停留在商品名称层面。如果非要去较真其“纯度”,相信没有几家大厂货的产品能经得起推敲。

  被名山噱头绑架的茶企,他们其实也很无奈。

  (来源:老茶鬼)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