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茶声

2019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结束。两会期间,有关代表委员围绕茶产业的热点、焦点,纷纷提交相关提案并回答媒体提问,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两会期间当起“超级推销员”卖茶。他说,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没有污染。

 



3月9日晚举行的2019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四场集中访谈上,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长吴胜华向媒体隆重推介了都匀毛尖茶。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提案聚焦行业三大核心:保护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非遗文化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


李云才委员在《关于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提案中,专门围绕茶与农耕文化进行了阐述。他说,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而神农尝百草、天地共相融的茶文化又是农耕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中要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要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特色。为此,他建议要保护传统自然村落,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要保护古树、古木、古存遗迹,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只有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乡愁”。他还建议保护涉农企业优秀文化的成长,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弘扬宁静守制的乡村人文生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要鼓励各个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这是保证人才回流农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具体到茶产业与乡村农耕文明保护发掘的关系,他建议:保护地理标志品牌,保护非遗文化,保护农耕文化的首创精神。他还就我国茶行业“小散乱”现状,回答媒体提问时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政府决策部门,应该在产业发展引导上,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主管部门应确立大品牌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政策上要确立相应的支持重点、优化相关扶持措施,以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做大做强产业、助农增收的目的。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在《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建议:


1. 设立茶旅游专项基金,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加强茶旅游资源培育和开发,设立茶旅游开发专项基金,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支持茶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产茶地区开发茶旅游,在茶旅开发涉及的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服务项目上给予优惠,并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为茶旅游开发提供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茶旅游目的地。最终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和企业参与逐步形成茶旅游开发的合力,从而实现培育大基地、开发大产品、推进大营销、搭建大平台,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


2. 加强茶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议制定切实有效的茶产业发展人才政策,对茶叶高技术人才投身农村工作或者入职一线茶企的,给予国家事业单位同等优惠政策予以补贴,以激励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茶产业中,助推茶产业高效发展。


3. 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推进“茶为国饮”的实质地位。建议制定茶文化推广战略,在学校教育中植入茶文化课程,通过在中小学课堂中开设茶文化、茶知识课堂,将茶艺、茶道、茶礼教育等茶相关知识编进教科书,从娃娃抓起,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茶的认识,从教育层面大力推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营造“全民饮茶”的良好氛围。同时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青少年茶文化培训基地建设。在名茶核心产区建设一批茶文化培训实践基地,宣传推广和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习茶、懂茶、爱茶,真正做到“茶为国饮”。


刘文新在《大力扶持龙头茶企,打造“茶叶国家队”的建议》中提到,茶乡振兴必须依托茶产业,茶产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茶企,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建设运行高效的茶业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他建议中提到:


1. 建议选优选强组建“茶叶国家队”,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在全国名优茶产地,各大名茶产区集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茶叶企业组建“中国茶叶国家队”,围绕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创建茶叶知名品牌,培育大型茶叶集团,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叶知名品牌”的目标,集中制定政策,划分责任,同时针对性对入选企业进行有重点、有目标、有层次的政策支持,最终实现到2020年,培育5个销售额超50亿元的茶叶集团、2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的茶叶集团,通过十多年努力,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超大茶叶集团的战略目标。 


2. 建议在茶叶企业品牌建设和推广上予以支持。茶叶品牌的塑造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期的经营、长期的宣传和推广,成本高昂,靠企业自身负担难以承受。所以建议要对茶叶企业创品牌的推广宣传上要给予补贴和奖励。

3.建议在茶叶经销网点建设上予以支持。目前这些茶叶销售网点的建设成本非常高,仅仅依靠企业单打独斗建设压力很大,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茶叶品牌专卖店的建设予以支持,各级财政分比例补贴配套资金,鼓励企业和茶叶经营者在重点区域建设高质量的茶叶专卖店,最终提升茶叶品牌整体形象,带动茶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的提案聚焦行业三大核心:生态茶园修复 、茶叶深加工、 国际话语权。


1. 持续开展茶园生态修复工作。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统计,世界茶叶种植面积2017年达到489万公顷,十年间增长43%,世界茶叶种植面积增长部分的91.8%来源于中国。这些新增茶园带来的隐患不仅仅在未来十年间对于整体供大于求的茶叶市场,还有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修复的挑战。按照即将颁布实施的《生态茶园建设规程》开展全国茶园生态状况普查工作,严格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工程的落实和执行,严格控制新开垦茶园面积,同时鼓励各地方制定关于生态普查和修复的政策。


2. 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给予茶叶深加工领域政策倾斜。我国目前茶叶深加工提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应用领域都还局限在茶食品和饮料,即使是在这一方面仍然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拿咖啡碱举例来说,美国FDA规定“饮料和食品中不得加入合成咖啡碱”,日本食品卫生法第6条明令“禁止在饮料中加入合成咖啡碱”,因此从健康的长远发展角度,作为世界茶叶第一大国,如果我们在天然咖啡碱的使用方面加大政策管控力度,会给茶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不仅提升大宗茶的附加值,为茶产业去库存,满足百姓健康消费的需求,同时在不增加茶园面积的前提下,拉长产出季节就可以消耗茶叶原料近千吨,同时还能极大减少合成咖啡碱带来的环境污染。


3. 从国家战略层面,布局中国茶叶国际话语权。何委员建议设立中国茶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我国多茶类的特色优势,针对不同茶类的特色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加大终端消费品的研究和开发,让茶更好地服务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在接受媒体提问中国茶学教育在服务茶产业方面应该进行哪些改革时表示,茶业作为三产融合度极高的应用型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茶学教育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通过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开发出适销对路的茶产品,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推动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更香有机茶业开发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在与媒体互动时谈到茶产业在扶贫和三产融合方面的作法和建议。他以整合重组宁红集团为例作了阐述。他说,为带动更多茶农脱贫致富,我们坚持绿色先行,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入股或就业,让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入。走出了一条“市场+品牌+企业+基地+科研+农户”,打造绿色产业链扶贫新路。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西修水县30多个乡镇兴建了茶叶初加工厂,揪住完善合同、订单、按劳按股分红、保底收购、股份分红、订单收购的“牛鼻子”不放,与农民合作社、贫困户深度融合,将精准扶贫户纳入合作社入股或就业,带动了数万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部副厂长兼车间主任储小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茶产业还存在茶园较为分散、规模化经营不够、茶农趋向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她建议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台配套激励政策,以茶庄园经济的发展吸引青壮年返乡,助力新农村建设。


储小芹表示,现在很多茶企都开始借鉴西方的葡萄酒庄园模式,发展茶庄园经济。比如她所在的公司近几年一直在走发展“茶庄园”经济之路,不再只守一城一铺当卖茶人,而是为天下爱茶人当好茶管家。通过以庄园为载体,把茶山、林地、水体、民宿、文化艺术融合在一起,打造茶文化旅游新地标,可满足用户休闲、旅游、艺术创作、禅修、养生等各类需求,补足政府投资短板,同步带动庄园周围的茶农变为乡村旅居服务商。“但是庄园建设是一个长周期投资项目,只有充切实解决土地细碎化、建设用地指标难问题,社会资本、经营能人、城市精英才敢于和愿意到农村投资兴业。”储小芹说,庄园化发展这一新模式,在本质上已是互联网经济、文化旅游经济,面临科技、文化、人才、团队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因此,储小芹建议:“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台配套激励政策,积极配专家、优服务、给政策、建环境,进一步统筹各级各部门资源,以茶庄园经济的发展吸引青壮年返乡,助力新农村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在两会期间自豪地发出“春天之约”:“明前茶即将开始采摘,届时欢迎到我们村里品尝新茶。”周绍军表示,全村2230亩茶园,去年产茶60余吨,全村群众仅务工收入就是120多万元,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9000元。”


图文:来源中国茶叶、《经济日报》、长安街知事、茶周刊。照片来自网络,如因内容、图片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或作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