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楚茶越千年,产业奔千亿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湖北地处北纬30°黄金地带,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早在数千年之前,湖北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是“茶祖”神农、“茶圣”陆羽故乡。

从三国时期“荆巴间采茶作饼”,到17世纪成为“万里茶道”重要源头,荆楚茶产业蓬勃发展,一脉茶香千年绵延不绝。新时代,湖北重科技、强品牌、出新品,茶文旅融合发展,茶产业焕然一新,综合产值超800亿元,高质量迈向千亿产业之路。

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绵羊洞村茶园,村民忙碌采摘新茶。

引入良种良法,推广机械化生产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世界硒都”美誉,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恩施州茶园面积182万亩,有7个县市是“全国重点产茶县”。近年来,恩施州狠抓茶园精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管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绿色防控技术及机械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高恩施茶市场竞争力。

4月的恩施州利川市,晨雾氤氲,一片片茶园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别致的绿毯。“我们村种了1000多亩‘中茶108号’,300多亩‘利川红1号’优良品种。我家种了20亩茶园,经过一年管护便投产。”利川市谋道镇四合村茶农黄秀坤说。

图为恩施州咸丰县的茶企生产车间。

过去,恩施新建或改造茶园种下新苗,至少需要3年才能采茶。如今通过技术创新,恩施实现“一年交园子”,大大缩短从苗到茶的“窗口期”;配套推广山区茶园内环式机械化生产管理新技术,节省劳动力成本。

鲜叶摊放、蒸汽杀青、整形上光、焙火提香……4月是制茶繁忙时节,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恩施蓝焙茶业公司生产车间,一条全新恩施玉露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通过应用智能传感及生产控制等集成技术,只需2名工人就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洁净化生产,每天生产600斤干茶。”蓝焙茶业董事长蒋子祥介绍,公司投入500多万元,建成全州首条恩施玉露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整个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工艺可动态优化、成本质量可追溯。

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集镇的茶叶鲜叶临时交易市场一片忙碌。

近些年,恩施州积极改造、整合、提升、淘汰一批茶叶初制厂,引进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一体生产线,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全州已建成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246条,全电气化制茶企业达158家。全州有茶产业类科技创新创业平台46家,茶产业类高新技术企业54家,备案茶产业类科技型中小企业92家,构建了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清洁化的茶产业标准管控体系。

湖北省落实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特色茶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全省4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1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品种登记,从省外筛选引进中茶108、龙井43、金观音、白叶1号、黄金芽等优异特色茶树良种,通过试验示范规模化推广。湖北在全国率先实现茶树无性系良种工厂化快繁育苗,缩短育苗投产“窗口期”6个月;积极推广新建园“一年快速成园”技术,将茶树改植换种时间由3年缩短到1年时间,有力推进老茶园改造进程。

抱团造势,共沏一盏“楚天好茶”

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超过70%,优越生态环境赋予茶叶得天独厚生长优势。目前,全市茶园面积87.5万亩,年产干茶2.7万吨。过去,十堰茶叶品牌“多而不强”,经济效益增长受限。

十堰市竹山县举行武当山茶专家品鉴会。

2023年3月,十堰成立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全力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开拓市场。同时,武当山茶茅箭区质量服务站建立并运行,为全市茶企提供“一站式”服务,内容包含标准化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品牌管理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

以前,十堰茶是“一流品质、三流价格”。“有了‘武当山茶’品牌加持,今年茶市行情紧俏,价格较往年上升20%以上。”十堰市竹山县茶叶经纪人何超对今年茶市特别看好。

竹山县茶办副主任王兴明介绍,竹山县授权使用“武当山茶”商标市场主体已有43家。竹山茶叶不仅走进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还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湖北襄阳举办汉江流域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暨茶文旅精品路线推介会。

为叫响茶产业品牌,湖北省明确赤壁青砖茶、宜红工夫茶、恩施玉露、宜昌毛尖、武当山茶、英山云雾茶、襄阳高香茶7个重点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省域公用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湖北茶产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攀升。2023年,湖北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宜红茶等品牌价值总计超过176亿元,比2019年增加70亿元。

湖北襄阳举办高香茶专家鉴评会,擦亮高香茶品牌。

湖北还深度挖掘茶文化和茶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具有独特市场竞争价值的湖北茶产业省域公用品牌。2024年4月,湖北省域茶产业公用品牌“楚天好”以及Logo发布,全省共沏一盏“楚天好茶”。“楚天好”茶品牌范围涵盖茶产品、茶制品和茶文旅等,全省20家茶企成为首批授权使用“楚天好”的茶企业。湖北正以省域茶产业公用品牌为突破口,加快实现茶产业质量、品牌、效益正向循环。

传统碰撞现代,新潮茶品俘获年轻人

历史悠久的传统茶叶与时尚现代文明相撞,会擦出怎样的潮流火花?

湖北咸宁赤壁市羊楼洞是“万里茶道”源头之一,因出产青砖茶驰名中外。如何让青砖茶更为市场接受?赤壁市积极探索,让这款具有千年历史的“老茶”焕发新光彩。

2023全国“赤壁青(米)砖茶+”新茶饮研发推广邀请赛现场。

2023年10月,赤壁举行2023全国“赤壁青(米)砖茶+”新茶饮研发推广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的24家茶饮品牌及茶企组队参赛。赛场上,选手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将青(米)砖茶与花草、果实、香料等食材进行搭配,一批以青砖茶为基底的新式茶饮亮相,让与会嘉宾和企业代表耳目一新。

为改变赤壁青砖茶“一块板砖走天下”固有印象,近年来,赤壁市不断推动产品创新,推出速溶茶、奶茶、茶点、茶饮料、茶日用品等100多类300多种青砖茶衍生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市场需要。“通过系列‘内外兼修’,使更多年轻人了解赤壁青砖茶、爱上赤壁青砖茶,促使我们与时俱进,弘扬好茶文化、发展好茶经济、创新好茶科技。”赤壁市政府党组成员、产业顾问陈迪林说。

图为宜茶集团采花速溶茶生产监控室。

湖北宜昌市2023年茶叶总面积99.54万亩、总产量11.92万吨、农业产值59.84亿元。近几年,宜昌茶产业加速融入大健康、文旅等新赛道,催生新茶饮、茶庄园、保健茶等新产品、新业态。

走进五峰县宜茶集团采花速溶茶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速溶红茶粉、速溶绿茶粉、固体饮料等产品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这些速溶茶粉的原料是夏秋茶,相比春茶,夏秋茶味苦、颜值不高,一吨价格5000—7000元。宜茶集团立足于夏秋茶,加大科研投入,2021年建成全国首条应用“生物酶催化茶多酚”技术的速溶茶生产线。

“夏秋茶的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而速溶茶更注重多酚含量和产品价值。”宜茶集团茶叶技术中心深加工茶研究所副所长邱安东介绍,速溶红茶的茶黄素、茶红素与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优势,受市场青睐。截至4月底,宜茶集团速溶茶已突破性发展出口业务,完成肯尼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的订单任务,“满产情况下,今年可达到5000万元产值”。目前,宜茶集团已牵手新茶饮品牌,与白象集团、农夫山泉、娃哈哈、统一等品牌深度合作。

恩施州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有机茶园开展茶园研学活动。

龙年伊始,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吾饮良品”“爷爷不泡茶”等都瞄准“湖北茶”。今年2月,“茶颜悦色”推出新年第一款新品“不识炉山真面目”,亮出利川红茶茶底。4月初,武汉茶饮品牌“吾饮良品”和恩施玉露联袂,在省内650多家门店上架恩施玉露系列新品茶饮,上市一周销售超过20万杯。未来,“吾饮良品”还会将合作扩展到赤壁青砖茶。新茶饮之风在荆楚大地劲吹。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72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产茶,目前茶园面积达到574万亩,已形成鄂东北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和鄂中大洪山“五大优势产区”,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湖北省茶叶加工企业超5000家,是全国少有的“六大茶类齐全”省份。

襄阳市谷城县举办“与世界共品一杯高香茶”茶文旅活动。

把一片“小叶子”做成千亿“大产业”。2023年,湖北正式启动茶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优化、标准建设、主体培育、工艺改进、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产服务、科技赋能“十大行动”,不断完善茶叶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切实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

洪安镇智慧茶园一角。

近年来,秀山县洪安镇抓住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让传统的管理模式发出“新芽”,让茶产业飘向“云端”,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多方受益的良好态势,全链条的完善,为茶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翻新”了思路,注入了“强动力”。

数字赋能 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洪安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已发展新老茶叶产业基地约12000余亩,创建了“边城韵”绿茶、“边城工夫”红茶、“边城壹号”绿茶、“大缸绿茶”等茶叶品牌,其中边城工夫红茶荣获“十大渝茶品牌”“重庆十佳茶叶产品”,“边城韵茶旅融合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2023年,洪安镇充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投入1400万元,用于完善茶叶示范区内基础设施,借助中国电信先进的5G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信 息化手段,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了1000余亩“智慧茶园”,为茶叶基地装上“智慧大脑”,让传统的茶园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等,转型为智能化管理,处处闪现数字化身影。水肥一体化建设,把科学的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具有节水节肥、方便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同时,该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茶叶种植基地数据监测采集体系,实现农产品单品种质量安全可追溯、全产业链环节可实时监测预警,实现茶叶生长环境信息智能采集监测。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实现远程控制,诊断病虫害,指导生产,不用靠人工对茶树进行排查,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茶产量稳定,又提升茶叶产出品质,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标。

以茶促旅 促进茶旅深度融合

洪安镇平马片区茶园处于川河盖旅游度假区与边城洪安旅游景区中间节点,交通便利。洪安镇创新探索,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如何才能从“卖茶叶”升级到“卖风景”,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理念,推进茶园景区化建设,推动“茶旅”深度融合发展。

利用彩票公益金,完善了茶园基地内部基础设施,改扩建茶园产业路约8公里、生产便道3公里,茶园道路两旁种植樱花树木、修建观光亭台、茶文化墙、茶文化示范及体验区建设等,实现茶园公园化、景区化,促进茶旅融合。不仅能品茶香茶韵,还能感受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目前,已初步形成集休闲、观光、茶艺茶道、手工采摘炒制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业。茶旅融合不仅带动茶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也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村民增收。今年以来,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观光打卡,茶山旅游观光已成为洪安农旅融合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联农带农 夯实基建延伸链条

平马猛董联合茶叶加工厂已建成投用,日产鲜叶达2万斤,中彩资金支持的猛董村茶叶加工厂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集茶展销展示、直播、电商、培训于一体,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建设。

目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农带农”,由企业“搭台”,向茶农推广高效优质生产技术以提升其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最后对合格鲜叶实施保底价收购。茶农遵循企业管护标准自行管理茶园,并将采摘鲜叶出售给茶企获取稳定收益。

去年以来,部分茶园有机种植改造,加之茶园智能化科学化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茶叶产量和质量随之提升,满足了企业对茶园鲜叶产能的需求,保价收购政策让茶农们吃下‘定心丸’,激发他们管护茶园的积极性。

今年,预计收购加工生鲜茶100余万斤,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直接带动周边群众200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0000余元,同时,流转农户土地2000余亩,增加收入达6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余万元。

茶园数字化建设、产业全链条的完善,让洪安茶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存,进一步助推茶农增收致富。

【来源】新华社

【作者】连迅、向磊、王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