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日 云南敬你一杯茶!

茶树,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花白色,嫩叶采下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茶,用茶叶沏成的饮料。引申为某些饮料的名称,如果茶、奶茶。

茶,源于中国,从唐代起向海外不断传播,逐渐发展成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并在各国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云南,世界茶树核心原生地、基因库,普洱茶的发源地、滇红茶的故乡,我国茶叶主产区。全世界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和4个变种,中国共有30个种和4个变种,云南就有23个种3个变种,占全世界比重的74.3%。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编制的《2023年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公报》显示,2023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803万亩,干毛茶产量55.7万吨,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共计264.7万亩,均居全国之首。云茶全产业链产值1504.2亿元,连续4年稳定增长。

云南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养成了自己的个性。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保山这些云南茶叶主产区,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自古与茶相伴,以茶为生,久而久之形成各具特色、与茶有关的民族文化,为我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今天是世界茶日

云南敬你一杯茶

↓↓↓

这杯茶,历史悠久!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和最早的茶文化发祥地之一。

从普洱市景谷县出土的世界最早的茶科植物宽叶木兰化石,到澜沧江畔至今还遗存着的大量上千年的古茶树、古茶园和无比丰富的茶种质资源……这是茶起源于中国的有力见证。


世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是最早发现野生茶并加以驯化、栽培和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表明,早在千年前,云南人就与茶结缘,还创造性地将茶与花椒、姜、桂皮搭配烹煮饮用,做出了时下流行的“养生茶”的云南古早版。(注:银生,指的是与唐王朝共存的南诏国下辖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天普洱市的景东县城。)

从大量千年栽培古茶园和文化遗存看,云南南部山区各族人民,很早便长期种植茶叶并加工使用,茶业也成为云南发展至今一项重要的传统农业组成和经济生活来源之一。


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除了为中国茶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今天的云南发展茶产业留下宝贵的资源、财富。

云南有一个全国唯一的优势——古茶树(古茶园)。全省15个州市63个县市区有古茶树分布,《中国古茶树》所列全国479份古茶树中,云南有295份,占61.6%。云南省古茶树资源面积达329.6万亩,其中野生种古茶树居群265.7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63.9万亩,全省分布有老班章、冰岛、昔归、易武、景迈等100多座古树名山,有3200年的香竹箐锦绣茶祖。

其中,景迈山2.8万亩古茶林里有古茶树320余万株,是全世界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种茶的历史有1000多年。2023年9月17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这杯茶,洋洋大观!

一枚小小的茶叶,在云南,有无数种可能!

好山好水出好茶。云南地处茶科植物黄金带,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和土壤类型多样,为茶类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庇护所”。

在优质原材料的基础上,云南人不断创造、升级制茶工艺,发展至今,云茶加工和产品类型多样,有传统和现代加工、生熟、初制和精制之分等,产品有砖、饼、沱、散、袋泡、茶珍、茶膏、茶粉等多种形态,每种形态都具有特定工艺,“一年一味”“一仓一味”“一家一味”多样性突出。


按制作方法不同,云茶可分为普洱茶、滇红、绿茶、紧压茶、花茶、保健茶六大类,共100多个花色品种——

从普洱茶、滇红茶、绿茶、散茶、花茶、雪茶、绞股蓝茶,到饼茶、沱茶、砖茶、方茶、瓜贡茶、千两茶、竹筒香茶;

从南糯白毫、墨江云针、苍山雪绿、宝洪茶、竹筒茶,到云海白毫、大关翠华茶、牟定化佛茶、绿春玛玉茶、滇派茉莉花茶;

从被中国茶叶界誉为“云南大叶茶正宗”的临沧双江勐库大叶茶及售价最昂贵的冰岛茶、昔归茶、忙肺茶、坝糯茶、白莺山茶、永德大雪山茶,到普洱的景迈茶(包括古茶树寄生植物螃蟹脚)、邦崴茶、景谷茶、马邓茶、景东茶;

从西双版纳州的革登茶、倚邦茶、蛮砖茶、易武茶、悠乐茶、南糯茶,到与祁门红茶、印度红茶齐名,被作为国礼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凤庆红茶;

从野生茶树、古茶树、台地茶树,到古六大茶山等茶种和茶区……


道不尽的云南优质茶叶,在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的广阔市场中,以其原生有机绿色的优异品质,独占鳌头,风光无限!

再挑剔的舌头,都能在云南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杯茶!

这杯茶,仪式感满满!

云南出好茶,云南人好喝茶!

怎么让这一杯茶风味最佳,同时使喝茶的过程体现出主人的修养、品位?云南各地因地制宜,让茶,滋味万千,让喝茶,仪式感满满!


德昂族“酸茶”、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竹筒茶”、哈尼族“土锅茶”、基诺族“腊攸”、布朗族“青竹茶”、佤族“烧茶”和“烤茶”、纳西族“龙虎斗”、傈僳族“雷响茶”“油盐茶”、藏族“酥油茶”、彝族“打油茶”……在长期对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中,云南各民族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技艺,形成了各个民族独特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体现于日常饮食习俗中,以茶礼、茶俗、茶艺展现出来,为中国茶文化百花园植下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一枝枝绚丽奇葩。

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云南“5艺1俗”(制茶技艺、茶俗)共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列其中,分别是: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

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云南茶俗的代表,向世界展示了云南人的仪式感。


白族三道茶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就被用作宫廷茶点,每当要进行盛大庆典及宴饮贵宾之时,便会用三道茶来款待。发展至今,逢年过节、婚嫁寿诞、百日取名、起房盖屋、贵客临门等喜庆、重大的日子,白族人家都会以三道茶款待宾客。

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原料、味道不一,极富人生哲理——

第一道苦茶,采用大理苍山上的古树茶为原料,把茶叶放在陶罐里,在炭火上一边抖一边烤,让茶叶在罐内翻滚,直到上下抖动100次以上,所以这道茶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抖茶。头道茶其味酣苦,生津止渴,醒脑提神,寓意人生伊始,屡有时艰,当以苦字为先。

第二道甜茶,用铜壶或银壶在炭火上炖煮完成,原料除了常用的乳扇片、核桃仁、芝麻,还有生姜和甘草、红糖。第二道茶品之甜香可口、层次丰富,寓意甜滋滋、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生在世,历尽沧桑,但只要努力奋斗,风雨过后,定会苦尽甘来。

第三道回味茶,原料有生姜、花椒和桂皮,最后再调入蜂蜜。其味有麻有辣,有甜有香,回味无穷。此道茶寓意尝过人生百味之后,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对过往经常反思与回味,温故而知新。


如今的白族三道茶不仅继承传统在民间世代相传,还与白族传统歌舞融合,衍生出白族三道茶歌舞,在旅游市场得到推广。2014年11月,大理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杯茶,香飘世界!

许多人来云南喝茶,最想的,还是那一杯普洱。

根植于云南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普洱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发展为著名的中国历史名茶。


早在唐宋时,云南普洱茶就通过“茶马古道”已销往西藏乃至域外。宋代至明代的“茶马互市”,以盐、茶、马等为云南主要商品的贸易,促进了云茶的发展;明末,一些地方已是“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清初,每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万担之多。茶业的兴盛带动了滇南、滇西南及滇西北茶马古道交通线及商业集市的形成。

从清初始,朝廷对普洱贡茶需求不断增大,特在滇南等茶山大搞“改土归流”,强化管理,并推行发展茶叶生产措施,以滇南“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漫撒、攸乐”六大茶山为主的产茶区,至清代中期已年产干茶8万担,嘉庆、道光年间达到了十多万担的盛况。至民国初年,云南南部广袤的山区到处都有种茶、制茶、卖茶,茶山马铃回荡,商旅塞途,茶叶生产贸易十分兴隆。除六大茶山外,在今西双版纳州勐海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等茶山及今普洱市的景迈、景东、景谷、澜沧及今临沧市的双江、永德、凤庆、云县等,还有今保山的昌宁等沿澜沧江中下游广大区域都成为历史上普洱茶主产区域和贸易集散地。


因为茶业贸易,除滇藏茶马古道和远至北京的贡茶大道外,还不断拓展出至南亚、东南亚的茶马古道和众多商业集镇,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全方位交流互通,这种交流互通既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层面,也涉及更为基础的经济贸易层面。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都曾沿着茶马古道进入南亚地区,为当地带去最早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

普洱茶一马当先,滇红茶、沱茶紧随其后,千百年来,优质云茶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用一抹茶香吸引人们将目光放到彩云之南。


1986年,时任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向英国女王赠送“云子”和滇红。图源:恒春临沧

进入新的时代,以茶会友的佳话继续上演。今年5月20日至29日,为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以茶为媒,以“美好生活·美美与共”为主题,在法国巴黎市和里昂市、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意大利罗马市三地推出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云茶将继续在欧洲飘香。


云南的这一杯茶

从遥远的时光里走来

将往美好的未来走去

美好的生活

独特的风土人情

都赋予这杯茶独特的滋味

请来云南,喝茶吧!

策划 杨和慧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 罗秋旭 整理

部分内容来自云南新闻网、光明日报、云南政协报(段斌)、云南地方志等,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资料图或供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