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宁井铭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黄茶控温控湿闷黄的新方法

自2012年以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宁井铭教授团队对黄茶的传统工艺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建立了“三闷三烘”技术体系。该方法加工的黄茶产品具有“黄汤黄叶,滋味甜醇”的品质特点。但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仍采用室内自然闷黄,闷黄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且产品品质不稳定。

近日,实验室宁井铭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响应面法优化了闷黄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时间,提出了一组最佳闷黄环境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当闷黄环境温度达到(34 ± 1)℃,相对湿度(67 ± 3)%时,闷黄时间由传统自然闷黄的2—3天缩短至16小时左右,有效缩短了闷黄时间,提高了闷黄效率。并发现,在相对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闷黄有助于茶叶中酯型儿茶素、黄酮糖苷和酚酸苷类受湿热作用发生非酶促水解反应,促使酯型儿茶素的C-3酯键和糖苷类的糖苷键发生断裂,有助于没食子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使黄茶的滋味更加甜醇;并且在相对高温高湿的条件下闷黄有助于茶叶中儿茶素B环上的酚羟基受湿热作用发生自动氧化聚合反应,并在进一步氧化、脱羧、异构化、亲核加成、分子内重排等化学变化后,最终形成含有许多共轭双键的黄色聚合物,这些聚合物的积累使黄茶颜色更加黄亮。

以上研究结果发表在食品科学权威期刊Food Chemistry(IF 8.8),团队博士研究生卫聿铭为论文第一作者,宁井铭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601102)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6785.

参考文献:

Wei, Y., Yin, X., Zhao, M., Zhang, J., Li, T., Zhang, Y., Wang, Y., Ning, J.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mprovement in the color and taste of yellow tea after optimized yellowing. (2023). Food Chemistry, 136785.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6785.

来源/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