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好茶,美誉满华夏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良好的气候和优越的生态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福建省不仅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量高,而且品种繁多、名茶辈出。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泉州南安县丰州古镇莲花峰西面石壁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这块晋代“太元丙子”(公元376年)的石刻,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到了唐末,随着移民的到来,种茶、制茶、品茶、咏茶开始在福建各地兴起。宋代,饮茶之风吹遍南北,福建茶业进一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开辟横贯东西方的茶瓷之路。同时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

明代斗茶之兴渐减,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安溪出现了茶树无性繁殖法,闽茶进入商品化时代。

明末清初,福建茶业开始步入兴盛。乌龙茶和工夫红茶的创制成功、独特的茉莉花窨茶制作技艺的日趋成熟、茶树长穗扦插繁殖法的创新,使闽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均居重要的地位并具影响力。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茶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媒体报道,2020年福建省茶园面积355万亩,产量4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

2022年6月1日,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联合“一带一路”国际茶贸易产业创新院正式发布《2021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福建省以5.1亿美元的茶叶出口额,超越浙江省,成为当年各省茶叶出口第一!出口量达2.6万吨,位居全国第四;同时,福建省还以茶叶进口额4431万美元,进口量1.2万吨,超越上海市,成为当年各省茶叶进口额第一!

近年来福建省茶叶出口总体呈增长态势,福建省茶叶出口种类包括:乌龙茶、花茶、红茶、绿茶、普洱茶等。

福建的茶类之多,不仅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可谓“茶的大观园”。

一、福建绿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初,实行轻徭薄赋,不再让民间进贡团茶。福建茶逐渐由程序繁琐的蒸青团饼茶改为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福建历史上的名优绿茶主要有南平松溪松萝茶泉州南安石亭绿、福州罗源七境堂绿茶、宁德支提茶、宁德天山绿茶、宁德福宁元宵绿、南平邵武碎铜茶等。还有福州鼓山白云、顶峰毫、雪峰白毛猴、莲峰大毫;三明永安云峰毛峰、大仙峰毫茶、永安云峰螺毫、大田大仙峰毫茶、大田雪山毛尖、清流莲花银丝;宁德福鼎莲心茶、金绒凤眼、福安福云曲毫;龙岩永定“灌洋茶”、连城“赖源茶”;漳州龙山茶等也品质优良。

二、福建白茶

白茶,因其不炒不揉,成茶外表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故称“白茶”。全世界白茶的90%多产自福建,主要产于福鼎与政和这两个地方,在福建的建阳、松溪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福建诸多白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毫、福安大白、政和大白、鼎大白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所制成的白茶也会有外形及滋味上的差异。

三、福建乌龙茶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约始于十六世纪,来自生产贡茶的武夷山、建瓯带,后传到安溪、台湾。清代董天工编写的《武夷山志》就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福建乌龙茶主要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台湾乌龙。闽北乌龙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兰、八仙等)和建瓯矮脚乌龙等。闽南乌龙包括安溪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小茶、永春佛手、华安铁观音、南靖丹桂茶等。台湾乌龙包括冻顶乌龙、包种茶等。还有闽西漳平水仙为乌龙茶类唯一的紧压茶,也颇具特色。

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工夫茶。

四、福建红茶

明代中后期,武夷山桐木村产生了“正山小种”。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工夫红茶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1875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福建种苗及“闽红工夫”工艺带同祁门,始创“祁门红茶”。其后又由祁门传到云南,产生云南红茶,称“滇红”。

福建红茶在清代风靡欧洲,引领了英国皇室喝红茶的风尚,还产生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红茶。

五、福建茉莉花茶

茉莉花是西汉时从印度引入中国的,最先在福州安家落户,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了。茉莉花分为单瓣茉莉花、双瓣茉莉花和多瓣茉莉花。“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 于 2014 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级与“世界文化遗产”相等),成为福建茶中获得的最高荣誉。福州成为世界公认的茉莉花茶发源地。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代。到清代,窨制方法较明代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福建茶从古至今,总是能出“名茶”,跟福建的好山好水有关,跟福建的港口优势有关,更跟福建人开拓进取、笃行不怠的创新精神有关。

文章节选自《中国茶全书▪茶馆卷》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