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号小黑对谈周重林:喝熟茶被嘲笑的时代,过去了?

熟茶有异味、不干净?

周重林老师喝口熟茶

直接被嘲笑“台地熟茶专家”!

如今喝熟茶已成了大众日常

喝熟茶被嘲笑的时代,过去了吗?


茶山黑话特别节目
小黑对谈茶文化学者周重林
生茶时代,熟普凭什么走进大众视野?
👇👇👇

周重林#
茶文化学者
茶业复兴创始人
代表作《茶叶战争》
昆明最近大降温,又到了喝熟茶的季节。时光匆匆犹如白驹过隙,想起来也有一年之久没有和周重林老师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了。
其实喝熟普这件事在昆明也是迭代了好多年。过去八九十年代往前,昆明本地人喝熟普的比例是很低的。
那时候熟普主要是在南洋、香港、广州一带。那里的人们喝熟普总喜欢在里面加点菊花。
在今天的广东茶楼里,你走进去说“我要喝茶!”,他其实默认你会喝熟普。不管是七八十年代还是现在,熟普依旧是“茶楼之王”。
菊花普洱茶
那时候喝熟普加菊花是因为熟茶有些许异味吗?确实那时候的熟茶里面,多多少少会有堆味,还有一些在仓储时带来的让人喝了感觉不舒服,不愉悦的异味。
食品类的东西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不好的。那“聪明”的商家呢就在里面加点菊花,加点其他花草类的东西来消解异味感。
虽然过去熟普的发酵工艺一开始确实比较粗糙。但它也是顺应了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喜好,才能够在七十年代被研发出来。
在周老师看来,熟普是所有茶里面最温顺、低刺激,它能够满足一个人一年四季的喝茶需求。 
秋冬宜喝熟茶
熟茶有一个特点就是规模化。熟茶过去都是极大的生产规模,那时候的熟茶不仅是云南在生产,广东也在生产,包括现在也是。
只是说换了一个名字不再叫普洱熟茶。像广州、香港、日本都在生产这种发酵茶。
熟普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消耗的有效性。
周老师的朋友经常会问,能不能给他们找点几十吨上百吨的老熟普。但周老师的答案都是“没有!”因为像这样大批量的熟普它存不下来,它是有周期循环的。
生茶会因为客观原因卖不掉滞销,熟茶不是这样的,熟茶是有效消耗得太快了。它的堆子起来后摆放上一段时间,一部分被直接压成饼。另一部分可以制作成其它的茶品,很快就流向市场。
熟普的多种形态
所以这种受欢迎就说明,它是受人身体的欢迎。人们的身体接受它,喝完之后全身很舒服。
周老师分享了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带了几个老茶客去广州喝大名鼎鼎的‘大白菜’。
当地人觉得很好的东西,他们喝了之后觉得晕的不行。感觉味道太浓太刺激了,身体受不了。但是喝熟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就觉得这种人体对茶的这种反应就很有意思。”
周老师说他早些年的时候主要就是喝熟茶,但那时候的茶叶审美主要是以生茶为主导。很多人就笑话他说“那哥们儿就是那个喝台地熟茶的……”说的人多了他身上就有了“周大师台地熟茶”这样的标签,听起来就很反讽。
但是到现在人们才慢慢发现熟茶的学问很深呐。并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下的渥堆、充满了霉味、没有什么品饮价值的东西。
其实反推过来,正是因为它的这些工艺,才让它具有极高的品饮性,受到大家的喜爱。一款茶的原料它生长在哪里,那是它天然形成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一旦赋予了技术那就不一样了。
熟普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真的很多。我们可以谈工艺、微生物、作用于人体的有益物质,保健功能、与其它东西的搭配等等。再到它的品饮方式,焖泡、茶水比……这些你能说它没意思吗?
其实真正活跃在科研时代的就是熟普,原来熟普也可以很好玩。

这期聊了很多普洱的历史,观念的演化。从最早大家接触和学习普洱茶,以及我们对谈当中的语境,是停留在山头、生普、猎奇。
但逐渐我们的话语和观念在往日常回归。这个日常回归的脉络就是,我们的喜好从生普逐渐往熟普演化的过程。
我们可以发现,最近三到五年,熟普也逐渐成为了话题主流之一。
以前的人总想着去山里刨点什么,但刨来刨去刨了时间年才发现。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无非就是抢占到一颗茶王树。
但现在随着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改变,这种行为好像和大多数的平民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咱老百姓还是端起杯子大口喝茶比较实际。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