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福茶号到高马溪茶业

  从吉福茶号到高马溪茶业

  明清时,安化茶号常年在200家以上,大部分集中在资江两岸(安化后乡),以东坪、黄沙坪、江南镇为中心。少量茶号在县城梅城及洢水两岸。吉福茶号创始人为陈吉福,茶号设在芙蓉山下,洢水河边。

  祖辈传承,从茶园到茶号

  陈吉福先祖是芙蓉山(安化前乡)种茶的茶园主。芙蓉山自宋代以来,一直是贡茶山,有皇室茶园三处。陈家是皇室茶园云雾山和芙蓉界两处的管理者。

  清道光元年(1820年),安化黑毛茶边销、内销量达4000吨,进入一个历史兴盛时期。1839年,30岁的陈吉福见茶号利润丰厚,靠几辈人的茶园收入积累,创办“吉福茶号”经营黑茶。为了迅速树立声誉,茶号借皇室茶园的原料优势,在承担贡茶“天尖、贡尖”任务的同时,用高档芽尖原料,制作极品黑茶,专供晋、陕、甘的茶商和富商们私用。

  到夏季,吉福茶号也将适合边销的黑毛茶,卖给陕西茶商,运至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再运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俄罗斯牧区。

  就在陈吉福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回民掀起抗清斗争,战乱10余年,致使经营黑茶官茶的陕、甘、晋商逃散,安化黑茶运销几乎停顿,安化茶号普遍出现困顿。

  朱陈合作,从天尖到千两

  1867年2月,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到任后先后消灭了回军、西捻军,后又消灭了入侵的俄国阿古柏匪帮,收复了新疆,恢复了甘肃、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

  左宗棠在安化生活过八年,对安化黑茶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了如指掌,甘肃又恰是引茶商采购湖南安化黑茶的中心,于是他上书朝廷“改引为票”、“增设南柜”。1873年试发放835张茶票,被茶商一抢而空。1875年正式发放1462票,茶商领票后,直接到湖南安化等产地贩茶。左宗棠这一茶事制度的变革,得到边疆因战乱长期缺茶的各族人民拥护,也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黑茶边销和出口俄国的贸易问题,为以后边茶供销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吉福茶号也因此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当时,长沙南柜老板朱昌琳得到左宗棠的特别支持,专门到安化设立“朱益升”茶号,与吉福茶号等上十家有好茶园、好技术的老板合作,成为当时南方最大的茶商。

  吉福茶号第二代传人陈祥国,对采用芙蓉山原料作天尖茶的技术掌握到位,长期给朱昌琳做高档黑茶,专供左宗棠等上层人士品饮,连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每年找朱昌琳订做吉福茶号的贡尖茶。后来,陈、朱两个茶号合作更密切,“朱益升”茶号将高档千两茶的订单,专门托付给吉福茶号,明确要求必须使用高马溪原料和芙蓉山原料。

  原料支撑,造就俄国最大茶商

  1863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湖北蒲圻的羊楼洞建立顺丰砖茶厂后,不少俄国人都仿效来两湖地区做茶商。为了取得竞争优势,熟悉安化原料的李凡诺夫派专人到安化寻找好原料。每年要求吉福茶号提供200担芙蓉山原料的黑毛茶,运到羊楼洞压砖,再销往俄国。李凡诺夫就凭这一密招,在五十年时间里,一直稳坐俄国最大茶商地位。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吉福茶号背后强大的合作者一夜消失。靠做高档黑茶起家的吉福茶号,市场风光不再,加上民国初年,山河破碎,民生凋敝,茶业不振,兴盛了七十年的吉福茶号,在艰难中度日,直到1949年,关门歇业。

  陈凯复兴,从吉福茶号到高马溪茶业

  吉福茶号在兴盛时期,有四个天井的田字型作坊建筑,外加茶工生活起居区,客商接待区,仓储区,建筑面积达6000㎡,其规模之大,为当时安化茶叶行业之首。进入新世纪,黑茶新时代来临,第六代传人陈凯成立了湖南省高马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高马溪和芙蓉山两大著名茶区的中间位置洢水第一湾,建起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精制加工厂,生产中高档黑茶产品。拥有天尖茶、千两茶、手筑茯砖、机压茯砖、花砖、黑砖等六条黑茶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依托吉福茶号近200年的技术传承和芙蓉山、高马溪两大皇室茶园的原料优势,高马溪茶业现已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型黑茶企业,以“高端、特色、上乘、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顾客的口碑,也因此成为安化黑茶行业标杆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