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 “ 泥门 ” ,还不会看 ?

什么是泥门?

顾老曾多次提到了“泥门”这个词语:“紫砂泥是有“泥门”的。捶打前,泥沉睡着,需要我们用木槌把它捶醒,把“泥门”打开。捶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捶好的泥,有张力,有呼吸,“泥门”全开了,这时,泥的状态最好,用来做壶也是最好的。”

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表示紫砂壶烧成后壶身泥料颗粒分布的致密度或者说松紧度的一个名词,致密度低的叫泥门松,致密度高的叫泥门紧。工艺对于紫砂壶的介入,紫砂颗粒受工艺影响而产生运动,从而发生改变。


进一步理解:紫砂壶在制作工艺之中,因受到成型工艺的拍打、压刮、修饰等等,而形成的状态改变,这种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优劣一说,这种改变是因器形而异、因工艺手法而异。

泥门,在一把紫砂壶的整体制作过程中,无处不用,无处不在,从开始打泥片、围身桶、明针、推墙刮底、滴子、壶流、甚至壶把等,都可以涉及到,包括窑烧的温度高低,都可以影响到紫砂颗粒的半闭合气孔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温度低就泥门相对就松,温度高紫砂颗粒结晶度高,就泥门相对紧)。

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成型:紫砂壶在拍打身桶时,会导致“泥门”外紧内松的一个状态;

泥料:泥料种类的不同,收缩率以及结合程度,内部质地的状态,会导致“泥门”在清晰程度上的一个变化;

明针:明针工艺以及任何对于紫砂壶体进行修饰的工艺手法,都可以提高紫砂壶器表的致密性,从而会导致“泥门”发生紧致的一个状态。


泥门有何作用?

“泥门”是作为鉴定全手工紫砂壶与仿全手工紫砂壶的重要依据。

简单来说,全手工壶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成的身筒,所以壶身泥门的特征是外(表)紧内(部)松,即壶外表泥料颗粒分布是紧密的再加上后期施明针后就更紧密了,但内壁由于没有用手用力压的动作只是轻靠,所以全手壶的内壁颗粒分布相对松散,即泥门呈松散状;

半手工壶由于身筒是用手或工具套在模具中用力搪出来的,壶体的内外表受力是一样的,所以半手壶的内外表泥料颗粒分布的松紧度相差不多,即泥门都是偏紧的。

来源:紫砂壶百科全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