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紫砂壶最著名的产地是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不同颜色紫砂壶应配不同的茶

不同颜色的紫砂壶应该搭配不同的茶叶,你真的知道怎么用紫砂壶泡茶吗?

中华茶饮源远流长,深入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类饮茶器皿也纷呈不穷,其中与宜兴特产紫砂壶尤其紧密,因紫砂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壶能保持茶的原味,让我们轻松享受原汁原味的茶。从此茶与壶结下了不解之缘。

 

紫砂壶造型、泥料和容量各异,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壶来配,会配出不同的口感。

 

绿茶

 

属于不发酵茶,是我国茶叶产量中最多的一类,其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70%左右,亦是历史上最为悠久的茶类。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浙江河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为我国的绿茶生产省份。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经典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下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竹叶青,恩施玉露,普陀佛茶。

 

绿茶汤色青嫩,不耐闷,所以要选择符合下列要求的紫砂壶:

 

泥料:紫泥类,绿泥类,红泥类等所有泥料都可以。

 

壶型:口盖大,身桶宜矮不宜高。

 

容量:250cc及以上

 

红茶

 

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茶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刻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长期饮用红茶也能降低新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至德及江西浮梁等地;滇红——产于云南佛海、顺宁等地;霍红——产于安徽六安、霍山等地;苏红——产于江苏宜兴;越红——产于湖南安化(湖南省安化茶厂)、新化、、桃源等地;川红——产于四川宜宾、高县等地;吴红——产于广东英德等地。其中尤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世界上红茶的品种很多,产地也很广,除我国以外,印度、斯里兰卡也有类似的红碎茶生产。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们传统出口商品。世界的四大名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

 

红茶香味悠长,性甘,汤色红浓,可以选择如下条件的紫砂壶

 

泥料:紫泥类、红泥类、降坡泥等泥料

 

壶型:壶身较高深、窄长的

 

容量:200cc以上均可

乌龙茶

 

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绿茶和乌龙茶是由用一种茶树所生产出来的。最大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经过发酵这个过程。因为茶叶中的儿茶素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相互结合,致使茶的颜色变深,但因此茶的涩味也会减少。这种儿茶素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成分就是乌龙茶的茶多酚。多酚类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儿茶素,都能影响何种酵素在我们体内的活性化。茶叶中所含的儿茶素大约有一半会转化为乌龙喝茶的多酚类。因此,在儿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和乌龙茶多酚类的双重作用之下,乌龙茶就显现出绿茶所没有的各种功效了。其功效有:预防蛀牙、消除危害美容与健康的活性氧、改善皮肤过敏、减肥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功效。

 

乌龙茶的主要产地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以闽北的武夷岩茶、闽南的铁观音、广东单从和台湾的冻顶乌龙茶为最佳。

 

乌龙茶又称为功夫茶,是因为其泡茶方法和其他茶类的泡饮不同,起茶器均有规格限制,对壶的要求更是严格:

 

泥料:紫泥类、绿泥类、红泥类和降坡泥均可,其中以红泥类最为标准。因其中的朱泥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经过高温烧结的扁圆朱泥壶,益茶性,聚热扬香,是乌龙茶最佳伴侣。

 

容量:按照茶量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容量的壶,一般为80cc-200cc内。

 

壶型:1,铁观音:壶型宜矮不宜高,能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

黑茶

 

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为主。黑茶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它的出现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黑茶有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降脂、减肥、软化人体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抗癌、抗突变、降血压、改善糖类新代、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杀菌、消炎、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多重功效。

 

黑茶主要产于湖南的安化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安化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中今外久负盛名。

 

黑茶汤浓,色泽较深,在选壶上也需要注意:

 

泥料:紫泥类(生普、熟普皆可),绿泥类(可泡生普)

 

壶型:壶腹较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壶可避免茶汤过浓。

 

容量:200cc以上

 

 

黄茶

 

最芽叶细嫩,显豪,香味鲜醇。黄茶的基本制作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闪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或久摊闷黄,有的初哄后堆积闷黄,有的再哄时闷黄。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上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哄、复摊、初包、复哄、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主要产地有:安徽,广东,贵州,湖南,湖北。四川,浙江。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黄茶选壶注意事项:

 

泥料:紫泥类,绿泥类,红泥类等所有泥料都可以。

 

壶型:口盖较大。

 

容量:200cc以上。

 

白茶

 

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味鲜醇可口,还能骑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疼,由其是陈年的白毫。

 

其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者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者复式萎凋为佳,其精致工艺师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惊醒烘焙至足干,只宜以或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唝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绒毛的牙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之一,令人喜爱。

 

白茶需要爽利散热的泡茶分为,因此在泡饮白茶时需注意:

 

泥料:紫泥类,绿泥类均可。

 

壶型:口盖较大,壶腹较窄,壶身较高。

 

容量:300cc以上。

除了这六大基本茶类,还有利用茶叶再加工的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浓缩茶和速溶茶、液态茶饮料、香味茶和保健茶等等。花茶就是用各种鲜花拼配绿茶、红茶及乌龙茶制成。紧压茶用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作原料,经蒸压成型而成的成品茶。

 

在品饮花茶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选壶的重要性,以泡出最醇香的花茶味道

 

泥料:紫泥类,绿泥类,降坡泥均可。

 

壶型:口盖较大,壶腹适中。

 

容量:250cc以上。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茶有真香》:从《茶经》开始的茶之认知

中国茶千年更迭,正值复兴。为了记录当代茶人的深耕细节、茶事审美的革新,美食作家王恺历经十余年,寻访各大茶产地、茶人、茶空间,拿到一手珍贵资料,写就《茶有真香》。那么,中国茶的历史应该从何谈起?在千年的时间里,茶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呢?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王恺著,中信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说到茶之典籍,大众经常提起的,就是唐宋茶书的几本名著,陆羽所著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加明代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权所编撰的《茶谱》,事实上,中国古代典籍中与茶有关的书籍并不算少,这几本只是名重一时。唐之前,关于茶之专著并不多,唐代陆羽的《茶经》一出,是茶叶相关著述中的大事,它肯定了茶饮生活的知识性地位,不仅包括了大量的茶事经验,还奠定了茶道规矩。之后,无论宋、明,还是清,与茶相关的著作虽不至于浩如烟海,但还是车载斗量。

这些典籍本来散布于四处,但后来被有心人集中编选出来。几年前,我在南京见到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朱自振老先生,才知道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的万国鼎先生开始搜集中国农业史材料,其中包含大量的茶学典籍;20世纪50年代,金陵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学院,成立了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先生为主任,朱自振毕业被分配到此地,他在万先生指导下,开始对中国各地的茶叶史材料感兴趣。当时分配工作,万先生派遣他和他的同事们去全国各地,搜集上千种古书及方志中的农业资料,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了“文革”。现在南京农大的图书馆资料库里还有他们当时认真抄来的各地资料,以至于“文革”后很多地方方志已毁,寻找资料还需重回此地。

21世纪初,这些资料由朱自振先生和郑培凯主编为《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此书是现存茶书总汇中收录最丰富的,各个茶书的版本都经过了校勘,各大图书馆所收集的善本都予以了寻访,是目前关于中国历史上茶叶种植、采造、储存和饮用等茶事最详尽、最权威的汇编本。正是在这些方志和搜集回来的各图书馆所存的茶书的基础上,这本茶书汇编出版了。相比起以往的汇编,这次的编撰一是搜集更加广博,二是利用了大量现代学术观点。

后来和朱先生一起汇校此书的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总结过,以往中国古代士大夫对茶书的态度很轻视,比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子部的谱录中的另册才搜集茶书,而且很多书只存目不收录,还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是小道。但是他们觉得,在物质文明发展史上,陆羽的《茶经》也是一件大事。

之后的饮茶脉络,基本上没有脱离陆羽的法门,走向了精致品茗的道路,从茶书的整理中特别能看出这点。与两位研究者闲聊,我们要讨论的是唐为何成为分水岭,唐以前的茶世界以及唐以后的饮茶风尚的变化,到了元明清大量资料出现,可以由此细观中国人的饮茶习俗。

唐是中国茶世界的分水岭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出现,但是最早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提出了“茶性俭”的核心观念,后这一观念直陈为“茶有真香”。

饮茶在中国起源甚早,但究竟有没有准确的记载?以及非常明晰的诞生时间和地点?很遗憾,这个信息迄今还没被准确地挖掘,因此也没有详细的论断。

文嘉,惠山图卷(《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郑培凯先生说,根据今天的研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饮茶起源于何时何地,陆羽说起源于神农,其实这不能确定历史时期;前段时期有河姆渡文化考古说发现了茶树的图画,也非常不准确;还有人说云南的古猿有原始茶饮,更是不负责任。在开始茶饮之前,有可能出现过将茶做药或者把茶叶入汤羹的做法,但是和真正的饮茶都相去甚远。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西汉马王堆的挖掘中,发现的竹木简中都有茶的别名出现,《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荼陵”,现在叫茶陵,也表明了茶树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带种植了。不过汉代时四川还是茶的主产区,当时的饮用方式还不够清晰,应该是原始的煮汤饮用,也有加盐和姜同煮的,基本上还属于药用,茶在漫长岁月里,一直属于药食同源的产物。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群也扩大了,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茶饼,粗枝大叶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现在的古装影视剧里,尤其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的,特别喜欢加上饮茶的场面,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标准?之后的魏晋喝茶方式是什么样子呢?

按照茶书的记载,研究者们分析,很多人提及魏晋饮茶,是因为文人的诗赋中经常提到茶,但是当时饮茶的资料其实很少,我们只是知道,当时的茶不仅用来待客,还用来祭祀。北方游牧民族不喝茶,他们会觉得茶是南方人的饮料,《茶经》里面就记载了“茗为酪奴”的故事,北人对南人的饮用茶多加讽刺。他们占领了大部分地区后,南北交融,饮用习惯才慢慢传开。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饮用茶已经很普及了,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了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普遍化不说,还成为精致的饮品,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确实很多人说唐是中国饮茶的分水岭,之前是草味羹饮时期,之后是精致时期,这个和唐是统一性国家有关系吗?还是令人好奇。

郑培凯的观点是,其实这个和历史积累有关系,也和当时的交通发展有关系。按照严耕望的研究,当时内陆交通已经可以把茶运输到塞外、到吐蕃,这些区域都养成了饮用茶的习惯。唐代政府开始建立茶政,也开始征收茶税,茶贸易成为唐时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

茶之流行,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资料里面有反映,北方泰山寺庙里的僧侣参禅“务于不寐”,可以喝茶。与此同时,陆羽提倡的茶道方式和创新的饮用规矩一时风行,他后来也成为茶神,人们买来巩县窑的小瓷像,往上面浇茶水,有点浴佛的意思。

也有学者据此说,中国人对陆羽丝毫不尊敬,举例也是将茶水往瓷像上浇灌,说等于惩罚,这种说法和“浴佛”说法一样,都缺乏详细的解释系统,因为需要更多的民间仪轨之类的资料来作为佐证。但毫无疑问,陆羽是茶领域的权威,当茶仪式化、尊贵化,他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当困难时代,大家讲究不了茶的复杂度,陆羽也随之消隐。

唐时的名茶有巴蜀的“蒙顶茶”,还有江南的“顾渚紫笋”,名称不少,但是很少有流传至今的,是不是工艺失传的缘故?现在这些地区还在产茶,但这些茶和唐代的茶应该关系不大。

研究者说,唐时的茶叶生产已经精益求精,有的地区强调精致,有的地区强调产量。比如我们知道的浮梁的茶叶,就是大宗贸易,主要靠产量取胜,每年茶税惊人;蒙顶、顾渚都是精品产区,蒙顶茶分若干种,石花、小方、散芽,是天下第一等,但是蜀道难,上贡不方便,所以江南的产区就也成为贡茶区域。除了蒙顶,湖州的顾渚紫笋、寿州的霍山黄芽、蕲州的团黄,都是名茶;《唐国史补》中还提到,当时的吐蕃也受中土影响,唐使节去了那里,赞普会拿各种名茶展示。这也可以为“茶道大行”的说法做一补充。

陆羽其人及其影响

陆羽生逢其时,冠在他名下的著作有几本,有的显然不真实,比如关于陆羽评水的著作,就应该是后人伪托。但是他的自述,关于他的弃婴的身世以及后来被庙里的僧侣收养的经历,包括他对易经、佛典和儒家典籍的熟悉,都应该是真实的。而且他和当时的名流如颜真卿、皎然等人互相唱和的诗歌也都有记录。

食养(《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当时科举制度初兴,一些身份低微的人有了晋升之道,士人的地位有所上升,陆羽结交的很多人属于这一系统,他自己也属于把民间文化融入上流社会的人物。陆羽的《茶经》并不仅是总结当时的喝茶方式,而是制定了一些新的他觉得重要的准则,提出了自己清晰的品饮之道,包括整个学科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了。这个准则,事实上一直影响到后世,别看唐茶的喝法与现在差别很大,但国人饮茶的内在精神路径完全是他那时候就定下的。比如《茶经》里有茶器一卷,表面是列举烹茶器物,实际上是根据他自己的原则确立饮茶的规矩。他的茶道仪式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也非常流行,通过这种规矩的确立他构建了饮茶的氛围,提供了心灵超升的领域。可以说,后世所有的茶的规矩,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从他这里面来,他是这个学科的开创者。

所以,这个世纪回看《茶经》,会觉得特别有意思。他的规范很全面,其中个体的审美起了很大作用。比如说到碗,他喜欢越州青瓷,然后是鼎州、婺州、岳州等;他不赞成邢州和越州并列第一的观点,觉得越州瓷像玉、像冰,尤其是青瓷适合与茶合配,可以衬托茶的颜色。邢州白瓷将茶衬托得过于红,寿州黄瓷把茶衬托得过于紫,都不太适合茶。他是以自己对瓷色的观察和瓷碗质地的研究来决定的,让饮茶者体会到美感。这里面就开始建立了整体的心灵感受,有了茶道整体的艺术感标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套茶具,说明了陆羽的规范影响深远,不仅于民间,宫室也遵守他定的规则,器具完备讲究,进而奢侈,也说明当时饮茶的礼仪极其重要,甚至有繁文缛节的倾向。

茶经里面还提到了择水的重要性、火候的重要性,包括俭素之美,尤其重要是表达出了“茶有真香”的观念,不赞成以往流行过的添加各种姜、盐、枣、橘皮、薄荷等物质,觉得那等于“沟渠弃水”。

郑培凯在编选历代茶书的过程中,发现“茶有真香”的准则制定基本也是从陆羽开始的,他喜欢“茶性俭”,这个影响特别大,之后历代茶事都奉行了这一原则,尤其是中国,如果是混合香料做成的茶,大家就会觉得劣质。陆羽的观念影响到了后世,包括蔡襄、宋徽宗等饮茶大家都提出茶有真香,不应该添加龙脑香等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还是有添加各种果实花朵的习惯,造成了加香系统的绵延不绝,北方的花茶事实上也算得上源远流长了。添加有添加的道理:北方的水土问题造成了北方普遍水质硬,掩盖茶的真香。外加古时候交通不便利,新鲜的茶运到北方可能已经没有了香味,所以靠别的香味提神。包括自唐以来,北方受游牧民族影响深,一直有往茶里加奶的习惯,这些都是影响深远的理由,也造成北地现在的民间百姓喜饮花茶的习惯。但是士大夫阶层还是奉行茶有真香的道理,基本不添加任何物质。

陆羽对水的品鉴相对简单,但也是开创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就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还对山水做了分析,要捡取“乳泉,石池漫流者上”,不要涌流的瀑布的水,也不要山谷里浸满不泻的水,江水则取离人远者,井水则是选择人们汲取多的,其实都强调的是“活水”概念。

传说陆羽撰有《水品》一书,但是我们翻检阅读发现已经散失了,现在翻刻的很多是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载陆羽的品题,不足为依据。关于他品尝水传说的神乎其技,比如一桶水能分别出来哪个是江中间打的,哪个是岸边打来的,这是违反物理常识的。后来这故事又附会到了苏东坡身上,其实这都是人们在想象空间里的创造,也说明国人在追求品茶艺术方面的追求。

宋人的茶世界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从蔡襄到宋徽宗,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细腻讲究也无可比拟。也许就因为此,走向了盛极而衰的道路,但是从这些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创造了一个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宋代最著名的茶书,我们普遍知道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整个宫廷品茗已经成为风尚,这两本书记载非常清晰。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普遍,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在蔡襄的书籍里记载得很清楚,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表面的沫饽就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可以清楚地比较好坏。点茶法已经与唐大不相同,延续的是使用末茶,要使末茶产生大量的泡沫。这可能和道教的思想有关,认为这些沫是精华,也和唐代胡人喜欢喝奶的习惯有关。

茶味(《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有了新的名茶标准,为了达到茶汤的最佳表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有仪式才有审美,所以现在有人说日本茶道重仪式,中国不看重,并非如此简单。

瓷器发展也被茶所影响,早期使用的瓷器和宋末年推崇的瓷器完全不同,唐朝的秘色瓷,其实也是和茶色配合的,茶色丹,用秘色的碧来衬托。北宋时候,使用了大量的青白瓷,那时候还不像后来那么推崇建盏。

当时的击拂动作书籍中也有很多记载,那些动作以及使用的器物,现在的日本抹茶道中保留了部分,但是又不太一样。宋人早期的宫廷中使用的是黄金和白银制作的击拂工具,蔡襄称之为“茶匙”,他觉得金和银的最好,竹子的太轻,所以不好,因为需要有力量地击拂才能形成表面的沫饽,像乳花一样。比蔡襄早半个世纪的宋初的《荈茗录》里面写道,有的人运用茶盏能够做出各种图画,也包括“茶百戏”,可见这个茶匙运用的复杂程度。

茶筅是后来发明的,也就和现在日本存留的很像了,有点类似西洋打蛋器,但是细密,和现在日本的轻巧器物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时是用竹根制作,器物重,器端有力,整体粗壮,因为这样才好掌握,操作起来也便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才能出一碗美好的茶汤。宋徽宗写了很多不正确的击拂方法,然后写了详细的击拂法,如何才能击拂出“乳雾汹涌”的好茶,因为茶色贵白,建安的黑盏也就开始变得贵重起来,又厚又保温,保温是因为击拂时间需要很长。过去被视为上品的青白瓷在徽宗那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茶的饮用方式还改变了瓷器的系统标准。比如宋流行的天目碗,到了明代就基本不见了,全部都出口日本了,因为我们的饮用规则改变了。

宋徽宗在茶学上有很多专业性的追求和结论,不过他这种走极端的品饮方式在当时并不普遍。当时他已经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生产出最好的团茶,有几万人上山采茶,穷奢极欲。但是了解这样的生活方式,重审当年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件美好的事情,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茶曾经痴迷到何种程度。

宋人写福建一带贡茶的书籍特别多,是因为上行下效。贡茶地点由江浙搬到了福建,这里成为新的最好的茶叶基地。因为天气变化,北宋期间的天气开始变寒冷,本来放在太湖地区的贡茶园不能在清明前广泛发芽,没有那么多贡品了,于是搬家到了福建建安,保证清明前有大量的贡茶,欧阳修等人都描绘过,当时有20多本书详细描绘福建贡茶园的情况,非常详尽。

上层社会的饮茶方式如此繁杂,但是很难影响到民间。宋徽宗的讲究基本已经无可比拟了,当时他的茶叶极品也不可能那么普及,包括他那套复杂的饮用体系也难以推广,所以民间很难达到宫廷的饮用方式,而是沿着自己的下里巴人的道路发展:一是在茶中加各种料,二是宋时候,散茶实际上已经开始饮用。虽然记录不多,但是各地草茶,就是散茶存在的证明。

加各种料的饮茶行为自古是习俗,陆羽很不喜欢,他觉得这就像是沟渠间的废水一样,蔡襄文章也提出,有人喜欢在团饼中添加龙脑香,夹杂珍果香草,都不对,但是当时民间还是添加着喝。梅尧臣批评北方人喝茶“只解白土和芝麻”,说明当时北方用白色土碗往里面添加芝麻;当时北方还有添加姜、盐、牛奶的,还是受到游牧民族的习惯影响。不过,这种习惯不局限于北方,南方也有很多加料茶。南宋临安的茶馆有多种花果茶,还有“七宝擂茶”,就是各种盐、花椒、酥油饼混合的茶汤,其实里面的茶只是有一点茶意而已,现在湖南等地区的擂茶习惯还顽固存留着,其实也是古风。北方喝茉莉花茶的风尚,其实也是渊源有自。其中比较脱俗的是莲花茶,就是在夜晚半绽放的莲花的花心放茶,然后扎紧花瓣,次晨取出茶叶,之后焙干使用,染上了花香也很清美。

宋到元的阶段,散茶的饮用渐渐推广,当时王祯的《农书》就说,南方已经普遍饮用散装芽茶,不一定碾成末再饮用。也是因为团茶的制作过于烦琐,南宋后的散茶就大规模出现了,晒青、炒青都有出现。所以,并不是像传统说法,到了明太祖时候突然废团改散,以江南为代表的民间早就饮用散茶了,并非突然性的改革。

明朝的茶道复兴

明代算是中国茶道复兴的时期。从茶书上看,整个明清茶书有上百种,占到茶书总量的72%,但是很多抄自唐宋,有些疏忽错漏,以往学者并不重视。但是,明清茶书有以往唐宋不具备的地方,关于茶树种植管理、茶叶制作技术、饮茶的文人趣味,有颇多新见。晚清茶书更是开近代科学茶学科的先河。

唐宋的繁杂到明清的简单,是一个越来越简单化、日常化的过程,复兴体现的方面也更不一样了。宋到元之后,蒸青炒青所制作的散茶已经逐步在民间流行,到了明初,明太祖废饼茶改散茶,一是觉得团饼奢侈浪费,二是因势利导。这时候,不仅是饮茶方式变革了,关键是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变化了,这对于中国茶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炒青的制作和烘焙方面,制茶者开始依照茶叶的特征掌握炒青的火候,研制出了各种有特色的名茶。我们现在所喝的不少名茶都是明代出现的,比如龙井。

万历年间有罗廪所著的《茶解》,里面提到唐宋贡茶的制作方式奢侈,已经丧失了茶的本真,不如明代炒青制茶,可以保证茶叶的本来香味,书里还记载了详尽的采茶制茶法,现代通用的观念当时都已经出现了,比如不采雨胚,那样的茶不香;晴天的茶胚,必须当时采当时炒制,这样才可以保证色、香、味的系统平衡。茶叶制作环节的炒青工艺在书籍中描述得相当精准,还解释了茶炒熟后必须揉捻的原因,因为要让茶中的脂膏方便溶解,冲泡时就可以散发出来香气和内含物质。书里甚至对各种炒制工具都有规定,比如炒茶用的铁镗要用熟铁,不要用生铁。


岩茶闽,南平-武夷山-九龙窠的山场,岩茶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岩缝中,以岩骨花香的岩韵而著称(《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因为不同经济业态发展的缘故,新的名茶体系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诞生了。唐宋时代奉行的是设监制作的贡茶体系,最优质的茶根本不会流入民间。但是明代中叶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以及沿大运河一带都发展起来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讲究精致和享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品茗就是其中一项。在他们推动下,新的名茶体系诞生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先说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代有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所追求。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当时有本相当重要的茶书——许次纾所著的《茶疏》,说到了茶具的陈设摆放以及品茗过程,考虑的不仅是仪式,而是味觉和嗅觉的综合享受,以及五官的舒适,对人格清高有所培养和提升,着眼于人间修养。他还罗列了许多适合喝茶的时间、场合、器物,充满了明代的文人意趣,比如夜深共语、鼓琴看书之时,茂林修竹、名泉怪石之地等等,还写了他认为不宜喝茶的场合:大雨雪、长宴大席、人事忙迫、观剧等等,包括不宜用的恶器、敝器、铜匙、铜铫、各种果实香药等。

当时有很多文人会详尽描写喝茶场合和禁忌,比如冯可宾的《岕茶笺》里也提到了宜茶场合,另外一些比较著名的文人书籍,如《遵生八笺》《陶庵梦忆》《长物志》中都有类似的描绘。明人追求茶饮的器物和环境,主要是要求有明朗的感觉,周围的环境以清静澄澈为主,但不是日本式的追求宗教的清寂。

为什么追求这种品饮情趣?是因为当时文人的口味也变化了,强调茶叶的真香,都是以轻扬芬芳空灵为主,不再像以往宋代福建的贡茶那样浓郁厚重。所以新的名茶体系也诞生了。比如《遵生八笺》里提到,苏州的虎丘茶和天池茶,都是不可多得的妙品,杭州的龙井超越了天池,因为炒法更精妙。从南京礼部尚书位置上退下来的冯梦祯对当时著名的天池、虎丘、龙井、罗岕茶也多有品评,结论是虎丘最好。不过有意思的是,因为贡茶体系已经与宋不一样了,茶叶精品并不一定送入皇宫,而是待价而沽,所以出现了真假难辨的情形,当时的龙井茶已经有大量假茶,就是茶叶名家也不一定能轻易区分。

袁宏道的评价和冯梦祯相似,他也觉得这几种茶很好,不过他觉得现在已经不在的罗岕茶为天下第一,有金石气,非龙井的草气、天池的豆气和虎丘的花香气可比。各种名茶的提出有个人口味的主观成分,不过文人欣赏趣味基本还是一致的。他们追求茶的芳香,但是也要求不能光有芳香,还需要深味,而且芳香也是清雅型,以兰花香为主。

崇尚清香的同时,混合茶不再那么流行,只是大众选择未必和文人们相同。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者香草,追求茶的清饮,这也是陆羽追求的茶道“茶有真香”的体现。但是大众选择未必与名士相同。高阳描绘清代生活的小说里,名妓也拿各种花熏过的茶待客。尤其是江南以外的地区,承载了过去加料加果实的习惯,还有添加各种佐料的,所以各地都留存有加料茶的记载。包括很多强调茶有真香的茶书有时也妥协,比如明初朱权的《茶谱》,反对茶夹杂诸香,但与此同时也写了茶叶的熏香法,甚至可以用各种花香渗透其中,所谓“百花熏香”,也不反对加龙脑香。可能是朱权那时候饼茶的风气还在,对添加香料的习惯还比较接受。

不过,后期的部分文人也没有完全放弃这一习惯。就拿倪云林来说,他发明了“清泉白石茶”,往茶叶里面添加核桃松子肉,还为有高士不解他的茶而大发雷霆。民间的各种果子茶则更多,往里面添加各种吃食,这些行为都被罗廪《茶解》视为“茶厄”,也说明民间与雅士提倡的风尚还是有距离的。这时候,福建的贡茶开始走向另外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因为宋元的贡茶体系废除,福建的一些茶开始转型,本来是皇家包办,现在要考虑商品市场的销售,而且传统的福建茶偏浓厚、偏甘醇、偏浓郁,必须要发展出一条不同于江南轻灵的新道路,这也是后来发展出乌龙茶和红茶的历史背景。包括轻灵的白茶,都和江南的绿茶不尽相同。其实绿茶体系也是缤纷多彩的,如果任其发展,也会多样化。明末的士大夫普遍提到了罗岕茶为茶中精品,这也算是当时的流行口味,晚明的茶书中,关于此茶的论著就有好几本。比如熊名遇的《罗岕茶记》、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冒襄的《岕茶汇抄》。根据这些书籍,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茶属于蒸青,而明朝大量的茶都已经属于炒青了。这种茶叶大梗多,外形不好看,也有很多不熟悉它的人闹笑话,把别人送的精致的大叶茶当次品赏给下人喝了,因为当时芽茶的风尚已经很流行了,所以人们会觉得大叶茶粗。

人与茶(《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内页插图)

许次纾所著的《茶疏》写道,岕茶不能早采,基本要立夏后再采,否则会伤害到树本,韵味清远,滋味甘香,是仙品。根据这些描绘,我觉得岕茶可能和今天的太平猴魁有点相似,叶大,味道醇清俱备。但是明末的风尚并未流传到清,因为战乱,江南士大夫阶层的品鉴系统标准整体崩溃,所以这种茶没有流传下来,否则,说不定明朝的茶风还会变化,不再奉行单一推崇芽茶的系统也有可能。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再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清代所出现的新茶书,基本是关于茶树种植和茶叶制作的,还有大量关于茶叶销售的地方志记载,不过朱、郑两位觉得那是茶叶经济史或者说农业史的范畴,所以在历代茶书汇编里没有多提及。清代最有价值的茶书肯定是关于科技的,比如《红茶制法说略》《印锡种茶制茶考察报告》《种茶良法》等,也有很多是关于紫砂的书籍问世了,比如《阳羡名陶录》《阳羡名陶录摘抄》《阳羡名陶续录》等。还有《龙井访茶记》,与今天的茶叶产地的情况对照观看,可以得到许多有趣新鲜的结论。

本文节选自《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王恺

摘编/何也

来源:新京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十大名茶十个美丽的传说!鉴别冲泡全攻略都在这里

黄山毛峰




简介:


黄山毛峰产于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因此也给黄山毛峰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这座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倾斜度为30°— 50°。这里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由于茶树整天都沉浸在云雾缭绕之中,所以茶芽格外肥壮,叶片也特别肥厚,使得其香气长久、滋味甘甜,成为茶中的极品。


传说: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知县来到黄山游玩,借宿于寺庙中。和尚泡茶敬客时,知县看到开水冲泡茶叶后,热气在空中转一个圈,化为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慢慢散去,清香满室。知县得知这是黄山毛峰。临别时老和尚赠予他一包茶叶和一葫芦黄山泉水,并且嘱咐他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观。知县把茶叶进献给了皇上,皇上为这白莲奇观而眉开眼笑,便对知县说:“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


但是知县没有去上任,而是脱下了锦衣玉带去做了和尚。黄山毛峰产于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因此也给黄山毛峰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这座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倾斜度为30° —50°。这里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由于茶树整天都沉浸在云雾缭绕之中,所以茶芽格外肥壮,叶片也特别肥厚,使得其香气长久、滋味甘甜,成为茶中的极品。




鉴别方法:


真的黄山毛峰,外形细嫩而稍微有些弯曲,芽匀齐而肥壮,有锋毫,形状像雀舌,叶子呈现金黄色;冲泡后色泽嫩绿而鲜美,水色清澈明亮,味道醇厚而甘甜,叶底芽叶成朵状,厚实而艳丽。假的黄山毛峰呈现土黄色,味道苦,并且冲泡后,叶底不成朵。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用80°— 90°的开水冲泡,方能使茶水翠绿明亮,香纯、味美。


2. 冲泡置茶量:每杯可以放3克茶叶,或者2克茶叶。

3. 冲泡用水的选择:一般开水即可。

4. 冲泡器具选择:白瓷杯或者玻璃杯均可。

5. 把黄山毛峰放入杯中,先倒入以浸没茶叶为度的开水,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入开水八成满,就可以饮用了。


洞庭碧螺春




简介: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著名的绿茶之一。它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太湖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加上采摘细致,做工细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品质特点。碧螺春色泽碧绿,满披茸毛,形状似田螺。


冲泡后,清香怡人,味道鲜美,汤绿水澈,叶子底部细而嫩。特别是高档的碧螺春,冲泡后,茶叶发,芽叶壮实,是其他茶叶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民间有这样的说法: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


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叫阿祥的年轻人,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个叫碧螺的姑娘。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着。有一年,太湖里出现了一条恶龙,要娶碧螺姑娘,阿祥决定和恶龙战斗,保护碧螺姑娘。


那天晚上,阿祥拿着鱼叉,与恶龙搏斗,一直搏斗到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死在血泊里。碧螺姑娘开始夜以继日地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病情还是没有任何好转。一天,碧螺姑娘在洞庭湖边采摘到一些嫩茶,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些茶之后,伤势竟然慢慢地好了起来。阿祥得救了,但是碧螺姑娘却累垮了,最终死在了阿祥的怀里。阿祥伤心欲绝地把碧螺姑娘埋在了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地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些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鉴别方法:


真的碧螺春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并且,每500克有5.8万至7万个芽头。芽为白毫 卷曲形,叶子为卷曲青绿色,叶底幼嫩而明亮。假的碧螺春,为一芽两叶,芽叶长度不齐,呈现黄色。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用75°— 80°的开水冲泡。

2. 冲泡置茶量:每杯可以放2克茶叶。

3. 冲泡用水的选择:以“农夫山泉”“洞庭山”等优质矿泉水为佳。

4. 冲泡器具的选择:玻璃器具最佳,不可使用塑料器具。

5. 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倒入开水,凉至70°后,再放入茶叶,瞬间就可以闻到迷人的香味。茶叶沉到杯底时,就开出朵朵绿花。品饮时,要小口慢酌。


太平猴魁茶




简介:


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市新明、龙门、三口一带。它外形扁平而挺直,两叶抱芽,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太平猴魁叶色苍绿而匀润,叶脉绿中有红,叶底嫩绿而光亮,芽叶成朵肥壮,滋味醇厚而甘美,有着独特的韵味。


传说:


古代,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它们生下了一只小毛猴。后来小毛猴丢了,老毛猴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最后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集野茶为生,他发现了这两只病死的老猴,就将它们埋在了山冈上,并且移植来几棵白花和野茶栽在老猴墓旁。他离开时忽然听到一个声音:“老伯,我们一定会报答你的。”但是老伯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第二年春天,老伯路过老猴的坟墓,看到整个山冈竟然都长满了美丽的茶树。老伯正纳闷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声音:“这些茶树都是我们送给您的,只要您好好栽培,就不用愁吃穿了。”这时老伯才明白,原来这些茶树都是神猴送给自己的。为了纪念神猴的恩赐,老伯就把这片山冈叫做猴冈,把从猴冈上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卓越,堪称魁首,后来就把这个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鉴别方法:


真的太平猴魁,个头比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7厘米,其他的茶叶很难鱼目混珠。冲泡后,茶叶肥壮成朵,像含苞欲放的兰花。太平猴魁的产量很少,正宗的连太平当地人都很难买到,上品的太平猴魁更是凤毛麟角。又因为它的价格太过昂贵,所以假冒者也很多。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选择90°的开水冲泡。

2. 冲泡置茶量:取3—5克茶叶,把根部朝下放置于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一般的开水即可。

4. 冲泡器具的选择:选择高杯玻璃杯。

5. 先把茶叶放在杯中,然后用开水冲泡,第一次加水1/3 杯,等1分钟后,茶叶就逐渐舒展开来,然后再加第二次水,3分钟后,即可饮用。


六安瓜片




简介: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取自于当地特有的品种,经过挑拣、剔芽、去梗,再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而制作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它的主要产地是革命老区金寨县,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出来的绿色饮品。同时,“六安瓜片”的采摘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所以,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液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一种去梗去芽的片茶。


传说:


1905年前后,六安某茶行的师傅,从收购的上等绿茶中专拣嫩叶摘下,并且去梗,作为新品抛售于市,赚了很多钱。这个创举得到了很多茶行的模仿,并起名为“峰翅”。“峰翅”的做法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的师傅,他把采回来的鲜叶直接去梗去芽,并分为老、嫩炒制,结果事半功倍,无论是茶色、茶香都比“峰翅”好。于是周围的茶行竞相学习,纷纷模仿。这种茶叶形状似瓜子,所以就起名为“瓜片”。




鉴别方法:


真正的瓜片外形平展,并且每一片都不带梗和芽,叶子绿色光润,微微向上重叠,形状像瓜子。冲泡后,味道清高而浓郁,水色碧青,滋味甘甜。而假的瓜片,则味道苦,色泽呈现黄色。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一般选择80°的开水冲泡。

2. 冲泡置茶量:通常是取3克放于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最好选择纯净水进行冲泡。

4. 冲泡器具的选择:白瓷杯、玻璃杯都行。

5. 先用少许的水温湿润茶叶,摇晃后,让茶叶的香气充分地发挥,再让茶叶中的内含物充分地溶解到茶汤里。待茶汤凉至适口,就可品尝了。


信阳毛尖




简介: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的特产之一,素来以“圆、直、光、细、多白毫、香高、味浓、汤绿”的风格而驰名于中外。它的产地是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山(震雷山)、一寨(何家寨)、一寺(灵山寺)。这些云雾缭绕的地方,滋润了柔嫩肥壮的茶芽,为制出特别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的资源。


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信阳并没有茶,老百姓在官府和财主的压迫下,生活得很困苦,很多人都得了瘟疫,不少地方都死绝了人。一个叫春姑的人为了找到可以医治村民的药方而四处奔走。一天,一个得道的人告诉她,只要翻过九十九座大山,就能找到救难的宝树。


春姑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宝树,并且得到神树老人的一颗种子,可是种子必须在十天内种进泥土里。神树老人把她变成了一只画眉鸟,让她飞回去救村民。后来,她化作鸟像的石头一直守护在神树旁。从此以后,信阳一带开始兴起种植茶树,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鉴别方法:


真的信阳毛尖,外形细、圆、光、直、香味清新,叶底嫩绿而整齐,一般为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假的信阳毛尖,形状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冲泡方法:


1.冲泡水温:通常是选择80°左右的开水冲泡。

2. 冲泡置茶量:每杯放10克茶叶。

3. 冲泡用水的选择:一般开水即可。

4. 冲泡器具的选择: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合适的器具。

5. 信阳毛尖有两种冲泡的方法,一个是把开水放在暖瓶中,等水温降至80°,再用来沏茶;二是在沏茶前,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冷开水,让茶叶滋润一会儿,再用开水冲泡。冲泡时, 先加1/3 的开水,然后倒掉水上漂浮物,再倒半杯开水,片刻后,再加开水至八分杯。正所谓:头道是水,二道是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冲泡3—4次的茶水,饮用最可口。


祁门红茶



简介:


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精品,产于中国安徽的祁门县一带。此地的茶树品种好、质量优,又以八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祁门红茶的外形细致而均匀,色泽亮丽而秀美,味道犹如蜜糖般香甜,上品茶更是蕴含着兰花香,香味持久。冲泡后的祁门红茶,汤色鲜艳亮丽,叶底泡过的茶红亮诱人。清饮最能品味出祁门红茶的香气,即使是添加鲜奶也不失其味美香醇。


传说:


相传,王母娘娘喝了神农带来的茶叶后, 开心不已, 便问这是什么宝物。神农说这是奇宝,产于奇山奇门。神农回到人间后,把此宝物交给了安徽山区的一对青年夫妇种植,并嘱咐他们,不要随便对外人泄露秘密。第二年,“奇宝”树就开始生长,并且开花结果。周围的人都慕名而来,他们就用叶子煮一锅汤给大家喝,当时天空霞光四射,汤水也呈现红色,无比清香,并能提神解乏。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山冈称之为“奇山”,把夫妻俩的家门称为“奇门”。




鉴别方法:


真的祁门红茶的颜色为棕红色,形长0.6—0.8厘米,味道强烈、浓厚,并且醇和。假的祁门红茶通常会有人工色素,并且味道干涩,形状不齐。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选择90° — 95°的开水进行冲泡。

2. 冲泡置茶量:取出10克茶叶放入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最好是纯净水或者矿泉水。

4. 冲泡器具的选择:通常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

5. 冲泡祁门红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把茶叶依照比例放在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的时间为3分钟左右。然后再慢慢地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且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品茶的时候要细细地品味。好的祁门红茶可以冲泡3次。


君山银针




简介:


我国的君山银针是著名的黄茶之一。君山是湖南岳阳洞庭湖中岛屿,岛上云雾弥漫,土壤肥沃,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君山银针于清明前三四天开始采摘,以春芽首轮嫩芽开始制作,并且必须挑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过挑拣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


传说:


据说君山银针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女英、娥皇所播种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次上朝时,太监给他沏茶,开水往杯中一倒,立即就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逐渐形成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向明宗点了点头,便向着浩瀚的天空飞去。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整齐地悬空起来,像一个个新出的春笋。过了片刻, 又慢慢地下沉,就如同雪花坠落一般。


明宗甚为惊奇,就问太监这是怎么回事。太监回答说:“这是因为用君山白鹤泉的水泡银针茶的缘故。”明宗心里特别高兴,当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在冲泡时,每颗茶芽都立悬在杯中,美极了。




鉴别方法:


真的君山银针是由没有展开的肥嫩芽头制作出来的,芽头肥壮而挺直,匀齐,色泽呈现金黄色,香气清新,味道鲜美。冲泡时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落入杯底,如同刚出土的鲜笋,又像银刀直立。假的君山银针为青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选择70°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

2. 冲泡置茶量:取出3克左右茶叶,放入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以清澈的山泉为佳。

4. 冲泡器具的选择:最好选择透明的玻璃杯,并且用玻璃片做盖。

5. 先用开水预热茶杯,然后把茶叶放入玻璃杯里,用水壶把开水先快后慢地冲入杯子里,至1/2 处,使茶芽浸透。片刻后,再冲至七分满为止,盖上玻璃盖,约5分钟后,就可去掉玻璃盖,饮用。


武夷岩茶


简介:


武夷岩茶产于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峰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它属于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有“大红袍”“肉桂”“乌龙”“水仙”等。


传说:


武夷岩茶里最著名的“大红袍”的传说很动人。传说古时一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了,幸亏得天心庙的方丈相救,给他喝了一碗茶后病就好了。后来,秀才中状元后,来到武夷山谢恩。秀才在老方丈的陪同下来到茶树面前,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治好的。这种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就要了一盒献给了得鼓胀病的皇后,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就将一件大红袍赐予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到了茶树前,状元命人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隆恩。说来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烁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茶树称之为“大红袍”了。




鉴别方法:


真的武夷岩茶的外形肥壮、匀整,带着扭曲条形,民间称为“蜻蜓头”,叶子背面像蛙皮,又称为“蛤蟆背”。它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汤色清澈艳丽,可以冲泡6—8次以上。假的武夷岩茶味道淡寡,没有韵味,并且色泽暗枯。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需现开现泡。水温以95°—98°为佳。

2. 冲泡置茶量:取出5—7克茶叶,放入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选择矿泉水或者纯净水来冲泡。

4. 冲泡器具的选择:最好选择紫砂壶来冲泡茶叶。

5. 把茶叶放入紫砂壶中,再用水壶把开水冲入壶中,然后再把水倒掉,再次把热水冲入紫砂壶中,即可饮用。


安溪铁观音



简介:


安溪铁观音属于青茶类,是我国著名的乌龙茶之一。它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县多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茶树的生长茂盛,茶树品种也特别多,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可以冠绝于全国。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以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的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传说:


相传,在乾隆年间,有一个茶农制得一手好茶。他每天晨、昏都会泡三杯茶,供奉在观音菩萨的神像前,十年来从未间断,可见他向佛的诚心。一夜,他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散发着兰花香味的茶树,他正想采摘的时候,被狗叫惊醒了。第二天,他去山崖上采摘茶叶,果真看到了一株和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就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细心地制作。制成的茶叶泡出来后,味道很鲜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他认为这是茶中之王,就把这株茶树挖回来,精心地培植。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繁叶茂。因为这种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所以就叫做“铁观音”。




鉴别方法:


真的铁观音,叶子沉重如铁,形状像观音,多呈现螺旋形,颜色碧绿而光润,具有天然兰花香,冲泡后,汤色金黄清澈,味道醇厚而甜美;叶底绽开后,青翠红边,肥厚明亮。每片茶都带着茶枝。假的铁观音茶叶,形状长而单薄,无青绿红边,冲泡三遍,就没有任何香味了。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需要开水现泡, 水温以90° —100°为佳。

2. 冲泡置茶量:取出7克左右茶叶,放入杯中。

3. 冲泡用水的选择:最好用纯净水或者矿泉水来冲泡。

4. 冲泡器具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瓷茶具或紫砂壶。

5. 把铁观音茶放在茶具里,然后悬壶高冲,再用壶盖刮去漂浮的白泡沫,即可细细地斟酌。


西湖龙井茶




简介:


西湖龙井是中国名茶之首,产于杭州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上。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再加上土壤结构疏松、肥沃,所以茶树根深叶茂,常年翠绿。清明前所采的茶芽,称之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要八万个左右的芽头,属于龙井茶的极品。


龙井茶的外形挺直削尖,扁平而俊美,光滑且均匀,色泽绿中有些黄。冲泡后,香气持久而清香,汤色杏绿而清澈,叶子像朵朵绽开的花,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细细品味这清新诱人的龙井,顿感香馥若兰,令人回味无穷。


传说:


乾隆皇帝在江南的时候,跟几个乡女学习采茶。刚采了几把,忽然下人来报,说是太后有病,请皇帝速速回宫。乾隆听后很担心,随手把刚采的茶叶放在口袋里,就快马加鞭地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引起了胃部不适。见到乾隆后,感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了什么好东西。乾隆也感到奇怪,后一想,原来是已经干掉的茶叶发出的清香。


太后想尝尝此茶的味道,喝完茶后,身体顿觉舒适。她嘉许道:“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看太后那么高兴,就传令下去,令杭州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自此,西湖的龙井茶就闻名天下了。



鉴别方法:


真龙井茶的茶叶为扁形,叶子细嫩且条形整齐,宽度也一致,为绿黄色,摸着手感很光滑。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子,通常是长3 厘米以下,芽叶均匀像朵,没有夹蒂和碎片,小巧俊美。真龙井茶的味道清香迷人,假龙井茶则有青草味,夹蒂较多,手感也不光滑。


冲泡方法:


1. 冲泡水温:85° —95° 沸水(将沸水先储于水壶,置放片刻后再冲泡)。

2. 冲泡置茶量:每杯可以放3克茶叶(也可以依照个人口味而定)。

3. 冲泡用水的选择:山泉水或纯净水。

4. 冲泡器具选择:玻璃茶杯、陶瓷杯均可。

5. 先用开水温过杯,然后倒出水,再放入茶叶;再倒入1/5 开水,浸泡,摇晃30秒后,用悬壶高冲法注入七分满之开水,40秒后,就可以饮用了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