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周红杰茶文化学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2018年11月1日至30日茶文化产品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1158

书名:《茶艺师培训教材》

版别:金盾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82–5257–5/S•1750

作者:江用文 童启庆主编  周智修 阮浩耕副主编  中国茶叶学会组编

定价:37.00

出版日期:200809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茶叶学会的相关专家编著。内容包括:茶艺师职业知识,茶叶基础知识,饮茶与健康,中国茶文化、茶馆文化、少数民族及地方习俗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美丽的传说,茶事艺文的概述与赏析,主要名茶的产地、特点及质量标准,泡茶饮用水与中国名泉特点,初、中、高级茶艺师须掌握的茶叶冲泡方法、茶艺技巧和茶馆外宾接待常用外语及相关事宜,并用少量篇幅精辟地介绍了茶馆管理与营销的经验。本书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可供茶艺馆各层领导人员、各级别茶艺师、馆内员工及社会各行各业广大茶艺爱好者阅读参考。

    江用文,1965年11月生,安徽怀宁人,硕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跨世纪15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2007年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

    江用文从事茶叶加工、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研究等工作。主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研制出高香冷溶速溶茶、γ氨基丁酸茶、超微绿茶粉、葛根素、茶多糖等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制定出《绿色安全茶叶田间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安全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并在茶叶企业进行示范;明确了西湖龙井茶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提出茶叶包装材料的选择指标。

    江用文制定茶树等52种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23种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并审定为农业行业标准;建立了52种作物的描述符数据库及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取得成果5项,发明专利1项,其中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5部。

童启庆(1936年—),女,浙江杭州人。曾任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现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著名茶文化活动家,浙江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国际茶人之家理事。主编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茶树栽培学》,编著《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

 


第二名

编号:GDZPS7601

书名:《中国乌龙茶种质资源图鉴》

版别: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建福 王文建 黄昆编著

书号:ISBN 978-7-5615-6713-5

定价:280.00

出版日期:201809

内容简介

乌龙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青茶,是经过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制出的品质优异的特种茶类。乌龙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它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福建茶乡人的智慧和历史传承。乌龙茶种质资源是我国茶树资源库中的瑰宝。近年来,科技工作者深入茶区对主要地方种质和野生茶树进行普查、鉴定与征集,及时发掘、收集与保存一批稀有和特异种质的乌龙茶材料,并建立乌龙茶种质资源圃,促使我国在乌龙茶种质资前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编者历经10多年深入乌龙茶产区实地调查,收集种质资源图片和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分析,甄选出乌龙茶种质200多份,并总结出中国乌龙茶产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和台湾省)乌龙茶种质的形态多样性和选育品种的形态特征,为乌龙茶种质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本图鉴收录试制乌龙茶的常见茶树200多种,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乌龙茶的形态特征、识别要点、种质来源、品质特性,以及部分名茶保护母树图片信息。每种乌龙茶配以植株、枝梢、叶片、花朵解剖、果实结构和部分生产茶园的图片。本图鉴集学术性、实用性、易读性于一体,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版式新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可以作为茶叶生产者 、技木推广人员、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的技术手册,也可以作为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此书首次介绍乌龙茶航天育种的历程,记录自“神舟八号”以来,武夷岩茶、铁观音、紫鹃、英德红茶,相继进入太空遨游,见证茶树的太空育种步伐。

刘建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福建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泉州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泉州市生物学会副秘书长,泉州市科技咨询与评估专家等。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种质资源评价和植物活性成分研发等教学科研工作,主持或参研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出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细胞工程》(主编)和《植物学》(副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3项,获泉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泉州市专利奖和泉州市文创科技创新奖各1项。

王文建,高级农艺师、国家一级评茶师,现任安溪县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工作,主持或为主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市县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多项,参与《中国茶树品种志》编写,在《亚热带农业研究》、《福建茶叶》、《茶叶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泉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2014年获“泉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黄昆,法人代表,福建省农村青年致富“种子工程”茶叶班成员。从小受武夷岩茶文化熏陶,熟悉武夷岩茶生产、加工、焙制等工艺,精通武夷岩茶审评。承担仙茗岩茶厂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参与福建省产业技术联合创新计划专项“武夷山大红袍航天育种与产业化”等10多项课题研究。产品在武夷山市及国际各类茶业评比中多次获奖,2011年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获金、银、铜奖。

 


第三名

编号:GDZPS6912

书名:《义海说茶》

版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韩义海编著

书号:ISBN 978-7-5603-6504-6

定价:58.00

出版日期:201704

内容简介

    本书不着调的内容多些,有道听途说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学茶技巧、教学感悟、经营心得,更有行业内幕、茶人琐事、圈内八卦、陈芝麻烂谷子、鸡毛蒜皮类的事,信马由缰地写出来与您分享,故作深沉博人莞尔罢了,书中没有回避敏感话题,直抒己见,既无意大玩雅学、美学,也没有过多的学究书卷气、精美插图,反有些痞气、童心,无须您郑重其事地认真揣摩,更不要试图在其中纠结对错,寻找所谓真理和唯一标准。

    本人擅长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故免不了目光短浅,境界有限,还请多包涵。市场上的茶书已经太多了,本不该跟着添乱,奈何与茶亲近得久了,沾染了些茶的任性和烘焙后的脾气,听闻一些云里雾里、故弄玄虚的传奇,甚至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玄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直言己见,说出心中所想,于是成就了此书,写的过程艰难且快乐,经常是熬夜至早晨,夜里恍惚间如有鬼使神差,时常写下令自己惊讶的文字。

韩义海,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官、茶艺师、评茶师、食品检验员。长期致力于茶学研修、茶文化推广及茶艺教师、茶艺师、评茶师的培训工作。已有数百名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指导参与数十家茶店、茶楼、茶会所的筹备经营,举办各类茶道推广现场活动近百场,应邀为多所大学进行茶道授课。自2008年起发布茶学、茶道知识讲座视频数百个,现场及网络传播人数已达数百万人次,是将茶道与国学雅艺相融合的践行者、推广者。

 


第四名

编号:GDZPS1093

书名:《茶业通史》(第二版)

版别:中国农业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109–12685–5

作者:陈椽编著

定价:50.00

出版日期:200809

内容简介

本书汇总古今中外茶业大事,使它尽量起到《茶业辞源》的作用,因此对中外古今(截至20世纪50年代为止)茶业史迹,不得不穷尽手头资料,但以节录原文为主,以便读者查阅考证。

 


第五名

编号:GDZPS0615

书名:《茶叶审评师》(高级)(1+X)

版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045–6459–7

作者:刘启贵主编

定价:16.00

出版日期:200709

内容提要

本教材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依据上海1+X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细目——茶叶审评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组织编写。本教材从强化培养操作技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的角度出发,较好地体现了本职业当前最新的实用知识与操作技术,对于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掌握高级茶叶审评师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茶类品质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再加工茶品质审评、名优茶品鉴、茶叶理化检测等。为了便于读者掌握本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每单元后附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书后附有知识考核模拟试卷和技能考核模拟试卷及答案,用于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本教材可作为茶叶审评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教材,也可供全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本职业从业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就业培训使用。

 

第六名

编号:GDZPS3469

书名:《云南普洱茶化学》

版别:云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龚加顺 周红杰编著

书号:ISBN 978-7-5416-4157-2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110

内容简介

    该专著是周红杰教授和龚加顺教授带领团队成员10余年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同时也囊括了国际、国内普洱茶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专著提示了普洱茶茶原料、加工、储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与品质形成机理;阐述了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光谱学特性、生理功能及这些特征成分对普洱茶品质的重要贡献;阐明了主要成分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提出普洱茶品质评判的标准。该书还在普洱茶风味化学、普洱茶安全性、普洱茶保健功能及其物质基础、普洱茶功能性成分提取方法与应用以及普洱茶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龚加顺,1991年9月考入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1995年6月获学士学位。1995年9月到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茶叶深加工工程。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9月考入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攻读蔬菜学专业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刘佩瑛教授,主要研究蔬菜生物学及生物技术。2001年6月获农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10月获台湾中华发展基金资助,赴台湾中兴大学食科系短期学习、交流。2000年11月获得日本国际茶叶协会O-CHA (TEA)创新者学术奖励基金资助。并于2001年12月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静岗大学农学部进行短期学习、交流。2001年7月回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任教。2002年9月被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大学联合招收为在职博士后。现为硕士生导师和学术骨干,中国魔芋协会理事。主持国家基金1项、省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1项,参加11项目,在美国《Journal of Food Science》、《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学报》(英文版)、《药学学报》、《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科学》、《中国食品学报》、《中草药》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1篇。主编《云南普洱茶化学》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副主编2部。曾获得校师德先进个人和教学质量评比二等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18项,获授权专利8个。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

教学课程:本科生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食品安全与评价》;研究生的《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专题》(部分教学)及《食品科学Siminar》(部分教学)。

科研方向: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生物技术与功能食品开发和食品功能性与安全性评价。现主要研究魔芋保健食品、天麻素生物合成、普洱茶化学成分及植物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和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第七名

编号:GDZPS7200

书名:《茶师》

版别: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义海编著

书号:ISBN 978-7-206-14489-9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1710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三代茶师的基础上为大家抛砖引玉,所涉及内容也是围绕这些方面的专业技巧和实战应用而展开,是培训教材、课外参考书、传统文化知识普及的综合与提炼,涉及广泛、操作性强,适合各类茶企、茶校、茶事机构、文化学校、国学课堂、高端服务场所培训使用,也适合茶学爱好者自学体会。全书直指当下,分化疏通,理清脉络,将多方面知识做以说明和讲解。

韩义海,学者、国家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教官,茶艺师、评茶师、食品检验员)。

《义海说茶》作者。长期致力于茶学研修,茶文化推广及茶艺教师、茶艺师、评茶师培训工作。已有数百名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指导参与数千家茶店、茶楼、茶会所的筹备经营。举办各类茶道推广现场活动近百声。应邀为多所大学茶道授课,自08年起发布茶学、茶道知识视频数百个、现场及网络传播人数达数百万人次,是将茶道与国家雅艺相融合的践行者、推广者。

 


第八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第九名

编号:GDZPS4523

书名:《武夷岩茶名丛录》

版别: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罗盛财著

书号:ISBN 978-7-5335-4264-1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306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收集并繁殖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无性系后代群体中,经性状或品质鉴定,筛选了70份主要名丛。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人们认识武夷名丛,研究和利用名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是广大爱好武夷茶、关心武夷茶的人们的有益读物。

罗盛财,福建省古田县人,1944年4月出生,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业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高级农艺师。曾任武夷山市(原崇安县)综合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场长、武夷山农委副主任、农业局局长、书记。一生喜爱农学,尤喜水稻和茶叶遗传育种,于1980年起,先后3次组织课题组,主持开展武夷岩茶名丛和单丛茶树资源的惧保护整理工作,分别建立了九龙窠名丛圃和霞宾岩茶树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护名丛和单丛资源计1178份并建立了相应的无性系。长期坚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第十名

编号:GDZPS6907

书名:《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

版别:武汉出版社

作者:[俄]伊万•索科洛夫编著  黄敬东译  李皖校

书号:ISBN 978-7-5582-0918-5

定价:49.00

出版日期:201612

内容简介

   首先要说的是,本书是我在2006—2011年间精心收集和研究了俄罗斯的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个人藏品、档案资料和文献之后写成的。相信其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两国有关专家对这段辉煌历史的进一步认识。

俄中两个伟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之路并非始终都是坦途。他们有过边境冲突,也有过两国间开放互市举步维艰的时期,但在这种国际间的矛盾中,最后占了上风的往往是互惠的经贸往来。

1638—1862年间俄罗斯市场几乎所有的茶叶均产自中国,来自日本的茶叶少之又少。只是在1870-1890年间才开始了有规模地进口印度茶叶和锡兰红茶。

持续几个世纪的茶叶贸易带给俄罗斯和中国极大的福利,由此建立起来的互惠关系曾经是两个伟大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不同时期,万里茶道让成千上万的人发家致富。

在俄中茶叶贸易中,中国以下省份的作用和贡献永远闪耀着光辉:福建、江西、湖北、辽宁等等。而在经海路运送茶叶的港口中,永远会有如下几个名字:厦门港、广州港、营口港等。

在俄国,几十家长期经营中国茶叶的贸易公司积累了大量资本。19世纪末,俄国的大型茶叶贸易公司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了几千万卢布,其数额之大是当时俄罗斯的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的。因为超强的竞争能力,很多茶叶贸易公司成为百年老字号,这在当时是一个无人可及的奇迹。

俄罗斯、欧洲、中国生物界的专家们至今尚未界定茶树这种植物最早的生长地点,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正是中国率先了解到茶叶对人体的药理功能并向全人类馈赠了茶的知识。中国向世界贡献了茶树的栽培、种植和护理的知识;在中国,人们不仅是掌握了种茶和加工茶叶的全部技能,而且向全世界传播了一整套包括茶叶知识、沏茶器皿和工具、品茶礼仪在内的饮茶文化.遗憾的是,部分生产茶叶的技艺在18和19世纪已经失传,但在俄罗斯历史档案里还保存有有关这些茶叶的记忆。千年来陆羽的《茶经》已经在世界各国成为人们学习茶叶知识的重要的必读著作。

如果我的这本书可以在茶叶的故乡中国为发展和传播茶叶的历史和知识做出一点点贡献的话,我将深感欣慰。

2014年8月至10月,在万里茶道重走中,仅在俄罗斯境内,我们的行程就有差不多1万公里。所以,万里茶道其实是一条长约3万里的旅程。如果算上从伊尔库茨克到阿拉斯加的支线,它的漫长更是难以估量。

在遥远、浩瀚、壮阔的俄罗斯之旅中,我们一行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俄罗斯史学者、历史学副博士伊万•索科洛夫。早听说索科洛夫是俄罗斯首屈一指的万里茶道研究家,中国的研究者,大都在传说他的大名。待到终于相见,眼前是一个光头青年——酷,敏锐,干净,不废话,但是说出的每一句差不多都切中要害。

第一次的见面,我们相约在19世纪末莫斯科茶商准备取悦李鸿章的那个古怪又美艳的中俄合体茶楼前。在短短一天的莫斯科寻访中,他带着我们走了4个茶道旧址。回头看我们在俄罗斯的采访,这一天的效率是最高的。索科洛夫很会讲故事,而且学术上拎得清。结合历史地点和关键人物传略,他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将历史的脉络,用很小的一点力气,就轻轻拎将起来。

尤其是,在我们从一个旧址转移到另一个旧址的途中,索科洛夫在车上打开他的笔记本,调出一些图片,以向我辅助说明个别细节。我没有料到的是,这并非重要的,不在他阐述重点的小杂碎,彻底颠覆了我走了1万多公里建立起来的有关于万里茶道的一些基本认知。比如,买卖城—恰克图的中俄茶叶贸易并非首发于茶栈,开始的地点其实是在山洞;比如,晋商常氏可能从没有在莫斯科开过分号,那张流传广泛的著名照片,所反映的不过是专营中国茶的一家俄罗斯茶店——在万里茶道的国境另一侧,茶叶运输和买卖从来就是俄国人自己的事,中国人不被允许也不可能过境经营;再比如,俄国领事、在武汉如雷贯耳的大巴公J.K.巴诺夫不过是个小开,他背后的后台老板才是大亨——这个身居莫斯科操纵俄国全国茶叶贸易的巨怪,仅送给他外孙女的一片地,面积之大就相当于东欧一个小国。

光头青年是位学者,他讲述的一切都是有史有据的,很严谨,很学术,这是与众多活跃在这条商道上的研究者都不同的。途中,我们撩起关于他“俄罗斯茶道研究第一人”的头衔,他很冷淡地回答说,“没有这回事”,他不过是在19世纪前后俄罗斯茶叶贸易的狭小领域有点研究,一些结论被其他学者引用得比较多而已。

《俄罗斯的中国茶时代》这本书,是索科洛夫4本研究著作中的一本,原题“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新书名是我拟的,以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使之一目了然。书中,索科洛夫考察了那个年代的油画、广告、茶叶包装、茶商不动产以及茶馆、戒酒协会和军队的有关史料,试图来说清楚一个问题:中国茶叶到底是什么时候普及了全俄,成为俄罗斯的国家饮料的。

这个问题实在不易回答,通过索科洛夫的分析梳理,也未能一口就给出一个简单一句话的答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梳理分析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示的发生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的红扑扑、热乎乎、乱糟糟、生龙活虎的情节。它们有助于说明,茶叶,这来自中国的小小的、普通的自然饮品,是怎样搅动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并渗透到了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对于人类生活而言,这或许是一个不亚于战争、外交、政治变革的广泛而又深刻的改变力量。

在19世纪的一百年,尤其到其后期,茶叶贸易是俄国最大的产业,由此产生了一批豪门巨贾。若干年后,从这个冒险行业产生的原始积累,成为了发展其他产业的资本。索科洛夫所提起的这一个线索,有助于让人们认清,俄罗斯今天的一些著名企业、产业、行业,其间仍流淌着源于一两百年前中国茶叶的基因。今日之“一带一路”,有历史的前情,又有时代的后续。

商业贸易是人类相互交往中极为密切、极为深刻也极为有趣的一种交往。身居产品上下游,购买者对销售者有时抱有感恩之情,有时也不乏腹诽之意。在这种交往中,由于事关切身利益,双方就像彼此的镜子,能照出对方不易自察的个性、脾气、毛病、缺陷,有时候,这种映照是放大的。对于原文中所涉及的有关于中国人的这一类描述,译者原样转译、不假修饰。我想,写作者禀着原本的情绪去写,中国读者带着平和的心情去看,自会明白其究竟,借此看清楚彼此,或恍然有悟,抑或付之于一笑。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中国区22个茶文化产品销售点的销售量

茶书网中国区总部: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联络处: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大益茶文化解读专题篇:大益茶的核心价值(一)产地价值

大益茶的核心价值之一

“产地价值”

大益集团一直以传承为根基,以拓展为血脉,制茶以心,事茶以诚,不断超越,成就经典。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四大核心价值,构筑了大益茶独特的品质保障与产品底蕴,即产地价值O(Origin);工艺价值T(Technology);人文价值C(Culture and collection);年份价值A(Age)。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大益茶的产地价值。

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正宗原产地及纯正原料是一款优质普洱茶诞生的先决条件。大益普洱茶原料主要来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属于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核心产区。

总体而言,大益茶的产地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品种优势,二是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

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一、云南大叶种的品质优势

01树种资源丰富且优良

云南省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仍保留有大量的野生茶树居群和大面积的古茶园,为世界所独有。目前云南省共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国家级良种5个,省级良种19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4个,丰富且优质的茶树资源为普洱茶的优异品质提供了保障。

云南大叶种是在1984年11月成为首批认定的30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主要包括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其特点是叶肉厚实、芽头肥大、白毫多、茎粗节间长、发芽早、育芽能力强、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内含物质丰富,产量高、品质优、适制性广。云南大叶种是我国优良茶树品种的源泉。

02外形及叶片结构独具优势

1、树姿高大,叶片大而厚软,芽头肥壮多毫

云南大叶种茶树通常为乔木型或小乔木型,主干明显,树姿高大,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达3~5m以上,野生茶树可高达10m以上。在茶园大规模栽培的茶树,为了便于管理和采摘,通常将树高控制在90~110cm左右。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乔木型茶树的地下根系粗壮发达并向土壤深处生长,对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更强,为茶树叶片提供更丰富的养料。

云南大叶种定型叶的叶面积是小叶种的2倍以上,一般在40~60平方厘米,可采摘新梢也明显大于小叶种,相当于两个以上同等嫩度小叶种嫩梢的重量。同时叶片角质层厚度仅为2~4微米,是小叶种的一半,叶质柔软肥厚,利于后期加工成型。

云南大叶种的芽头特别肥壮,一个芽头约相当于3.25个小叶种芽头的重量。而干茶茶毫的多少通常是评定茶叶嫩度等级以及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云南大叶种叶大、芽肥、多毫的特点令普洱茶干茶条索肥壮,银毫满披,是中小叶种无法媲美的。茶毫中的茶氨酸能够增加茶汤的鲜爽滋味,并赋予其独特的毫香。

2、叶片结构利于内含成分积累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大叶种茶树细胞内叶绿体数量是小叶种的2到4倍,较多的叶绿体数量让大叶种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此外,大叶种茶树只有一层栅栏组织,小叶种有2~3层,薄的栅栏组织更有利于叶绿体对光能的吸收。云南大叶种更高效的光合作用加速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茶叶滋味的主要成分贮藏在位于海绵组织,大叶种茶树叶片中海绵组织较小叶种多2倍左右,所以各种有效物质更多,令大叶种更加经久耐泡,滋味醇厚浓酽。

图:大叶种与小叶种茶树叶片结构差异

03内含物质丰富

茶树鲜叶丰富的内含物质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基石。数据显示,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中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等含量均高于一般中小叶种茶树。水浸出物(茶中能被水浸泡出的物质)含量在45%左右,高于一般小叶种3%~5%;多酚类(对茶的滋味影响最大的物质)在30%以上,高于一般小叶种5%~7%;儿茶素含量每克达150~170毫克,总量高出30%~60%。

实验表明,勐海地区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其内含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水浸出物可达45%~48.75%,茶多酚为32%~37.37%,儿茶素总量为136~180毫克/克,从内含物质来说,勐海茶排在全国前列。

云南大叶种的天然品种优势在普洱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品种决定着茶叶的基本品质,环境则决定了茶叶品质的高低程度。

二、生态环境优势

云南省独特的生态环境给茶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最佳栖息之地,主产区分布在北纬25°以南、哀牢山以西、怒江以东的滇西和滇南茶区,海拔多在800~1800米。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主要分布在以西双版纳等为代表的澜沧江中下游沿岸。

来源:周红杰著.第一次品普洱茶就上手图解版[M].

01气候类型多样化塑造不同的品质风格

云南省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整体的地理特点是纬度低,海拔差异大。处于低纬度地区决定了云南省整体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同时由于受季风影响,气候类型多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境内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复杂的地貌、较大的海拔差异使当地呈现类型多样、立体分布的特征,“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变化显著。正如清代阮福所撰的《普洱茶记》记述“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因为云南茶区各个山头海拔、降雨量、光照、土质条件等差异形成该区域特有的小环境,造就了不同小产区的山、村、寨的茶叶品质各具特色,由此普洱茶便有了一山一味之说,也带来普洱茶多样化品质风格。

02土、水、光、温等气候因子条件适宜

云南茶园的土壤类型以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砂黏适中,有机质丰富,结构疏松,具有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和持水性。其特点是酸度极好,pH值在4.5~5.5之间,是茶树生长所需的最佳酸度。西双版纳片区茶园土壤有机质尤其丰富,自然肥力在高温高湿作用下表现强劲,茶树生长旺盛。

茶树生长最适宜的年降水量是1500mm左右,在云南茶树种植的主要海拔区间内,降水量为1300~1800mm,平均湿度80%以上,多为云雾缭绕的高山高原,不但能改变光质光量,还可补充茶树所需部分水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茶芽持嫩性,使内含物质积累丰富。

茶树属于喜光植物,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产量,亦可使鲜叶叶质肥厚。光照对茶树新梢中物质的形成非常关键,通过高山云雾的漫反射作用后的短波光有利于茶氨酸及香气物质的形成,从而使茶汤滋味鲜爽,香气馥郁。

茶树喜暖怕寒,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勐海平均18.1℃,全年日平均温度均在活动温度以上,所以茶树生长迅速。此外,较大的日夜温差对茶树光合作用物质积累有着明显的影响,白天温度高利于光和物质的合成,夜晚温度低有机物消耗少,利于物质的形成积累。

03生态和谐,造就一杯自然纯净好茶

大益普洱茶原料的主产区西双版纳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呈现出和谐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云南省内的古茶树群落95%以上生长在原始森林中。浓荫蔽日,古树参天,处于漫射光照射下的茶树嫩梢富含氨基酸,降低了苦涩味且滋味鲜爽。茶树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依赖丰富的生物群落有效控制病虫害。

大益茶原料的自有部分来自巴达、布朗两个万亩生态绿色茶园种植示范基地,遵循传统的农耕种植方式,产出了一批批生态、健康、绿色的茶叶。布朗山、巴达茶园基地相继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和有机认证,被评为国家级普洱茶种植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荣膺2021年度“云南省绿色工厂”称号,大益已成为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多年来,勐海茶厂始终坚持以优质原料制茶,坚守产品品质,不仅建立了品质资源库,严格甄选原料供应商,并实施严苛的原料验收标准。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坚守与执着,才能让消费者喝上一杯杯健康、安全、无负担的大益好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捧起掌中的这盏普洱茶,我们品味到的是独具风韵的浓酽滋味,亦是彩云之南的那一方灵秀天地。

参考文献

[1]吴远之主编.精通普洱大益普洱茶品鉴技巧[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

[2]周红杰著.第一次品普洱茶就上手图解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

[3]肖时英.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的根基[J].普洱,2018(02):42-47.

[4]何兴泽,吴海坤主编.云茶大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来源:茶道学研究

民族茶艺学,茶的祖国,茶艺的起源

书名:《民族茶艺学》
作者:周红杰 李亚莉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3月第1版 
开本:787mmX1092mm 1/16
印张:25.75
字数:600千字
页数:396页
定价:155.00
ISBN:9787109236271

民族茶艺学中国是茶的祖国,茶文化肇始于此。中华民族都热爱茶、好饮茶,世界各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特别是背井离乡的华夏同胞,更是与茶有着极其深厚的缘分。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卖茶等活动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气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各个民族和睦共处,繁衍生息。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各有不同。不同的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形成了不同的饮茶用茶方式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丰富的茶文化。

文化艺术源于生产生活的传统和积淀,生产和生活是文化艺术产生的深厚土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从中国西南逐步传播,不断推广,茶的加工制作方式和饮茶活动也不断发生演变,呈现多样化。中国大地上的众多民族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茶风俗,千年延续下来的饮茶风俗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

茶艺集成了吃茶、喝茶、品茶、用茶的诸多效用融合了艺术、美学、养生、康健等元素,是充分发挥茶最有效功能的茶技艺美的展示。历史的经典传承、时代的发展记录、未来的梦想追求,伴随着茶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点亮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的心灵。民族茶艺学正是民族学与茶学、茶文化融合形成的一门综合型技艺技能实践性学科。


《民族茶艺学》全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由民族茶艺概述、少数民族茶艺用具、少数民族茶艺设计组成。应用篇则按语系、人口、分布、居住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服饰、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主要节日、种茶制茶历史等重点介绍了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傣族、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京族、黎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34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从人生礼仪、交往、祭祀、商贸活动等方面介绍了各民族的茶俗。从茶的称谓,与茶相关的神话、传说、诗词、谚语、歇后语、对联、歌曲、舞蹈等方面诠释了多个民族的茶文化。结合民族生活化的饮茶、用茶风俗礼仪还原了各民族的原生态茶艺,与时俱进地创编了部分民族的艺术化茶艺。

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还配以9个视频直观呈现少数民族茶艺,是了解少数民族茶俗不可错过的书籍。

目录
前言
绪论
基础篇
第1章 民族茶艺概论
第2章 少数民族茶艺用具
第3章 少数民族茶艺设计
第4章 佤族茶艺
应用篇
第5章 布朗族茶艺
第6章 德昂族茶艺
第7章 傣族茶艺
第8章 壮族茶艺
第9章 侗族茶艺
第10章 布依族、水族、京族、黎族茶艺
第11章 彝族茶艺
第12章 白族茶艺
第13章 哈尼族茶艺
第14章 拉祜族茶艺
第15章 基诺族茶艺
第16章 景颇族、阿昌族茶艺
第17章 藏族茶艺
第18章 纳西族茶艺
第19章 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茶艺
第20章 土家族茶艺
第21章 苗族茶艺
第22章 瑶族茶艺
第23章 畲族茶艺
第24章 高山族茶艺
第25章 回族茶艺
第26章 满族茶艺
第27章 维吾尔族茶艺
第28章 蒙古族茶艺
第29章 朝鲜族茶艺
第30章 塔吉克族、俄罗斯茶艺
后记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