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园名茶树

找到约689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一行莅临跃华茶庄园考察

3月26日下午,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率省政协相关委室负责人莅临跃华茶庄园考察春茶生产情况。在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的陪同下,刘成鸣一行视察了跃华茶庄园的茶旅融合发展情况。雅安市政协主席戴华强、副主席杨力,名山区政协主席倪林等领导同志陪同考察。

考察中,刘成鸣一行考察了跃华茶业春茶生产的各个环节,对跃华茶业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春茶品质优化与产量提升的现代农业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参观跃华茶庄园,观察茶树的生长状况,详细了解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流程,充分感受跃华茶业在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茶叙时,刘成鸣高度赞赏跃华茶业的产品质量,鼓励公司坚持“一绿一花”产品突破战略定位,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跃华茶业是一家集茶园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产品研发、茶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综合体。凭借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将传统茶业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为全市的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跃华茶业的发展,是县域现代化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跃华茶业通过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创新茶旅融合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未来,跃华茶业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化茶旅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县域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雅安经验”和“跃华样本”。

来源:跃华动态,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潮安区凤凰镇:守护古茶树 讲好茶故事

一抹茶香飘百年。山势巍峨,峰峦重叠,云雾缭绕,植被茂盛……潮安区凤凰山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培育出驰名中外的凤凰单丛茶。凤凰镇种植单丛茶历史悠久,据相关资料记载,从南宋末年开始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凤凰镇古茶树主要分布在凤西村、凤溪村和乌岽村以及乃兴公司管理范围内部分区域,其中100年以上古茶树15000多株,200年以上有4000多株。


凤凰山风景秀丽。凤凰镇供

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是栽培年代久远的见证。凤凰镇的古茶树数量之多、集中分布面积之大为国内罕见,是广东独有、世界稀有的栽培型单丛古茶树资源。古茶树乃珍稀物种资源,是凤凰单丛茶之“根”,如何保护好珍稀茶资源?近日,记者走访大庵村古茶树茶园,并采访凤凰镇相关负责人,了解如何有效保护好、科学管养好、合理利用好凤凰单丛古茶树,科学可持续把有限的古茶树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凤凰单丛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科学管养促进古茶树提质增量

凤凰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郑昕介绍,一直以来,凤凰镇积极开展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行动,组织有关人员对全镇100年以上的古茶树进行谱查,编制《凤凰单丛茶古茶树丛谱》,摸清古茶树资源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建立名丛资源库,详实记录每一株古茶树的身份信息。“我们希望通过修编古茶树丛谱,保护独有、世界稀有的凤凰单丛古茶树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传承凤凰单丛茶文化遗产,弘扬中国茶文化,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郑昕说,目前该镇完成200年以上古茶树调查4000株,编排成画册2067株。

“如何改变茶产业传统耕种、生产、加工、销售的模式?”“古茶树天牛应该怎么防治?”近期,一场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单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凤凰镇举行。多位专家学者根据单丛茶的发展现状,围绕茶叶的创新与提质增效、茶树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古茶树资源保护、产业驱动数字化升级等多个方面建言献策,助力茶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凤凰大庵古茶树茶园里的一株约600年树龄的古茶树。吴冰吴育杭摄

守护好古茶树,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种植与管理。郑昕告诉记者,近几年,凤凰镇多次邀请茶叶专家及农业科技人员到当地举办研讨会、培训课,向茶农、茶企、茶商等传授茶园管理、茶叶采摘等相关知识,推广古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村民运用科学手段对古茶树进行保护的能力,引导增强科学保护古茶树意识,促进茶产业生产提质增量。同时还加强与高校专业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古茶树管养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区建设,对古茶树进行无公害管理,探索建设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形成具有高校技术支撑的茶叶监测体系。在古茶树茶园日常管理方面,该镇尽力完善灌溉系统,新增水源、建设蓄水池等,缓解极端干旱天气缺水问题,保障茶叶产量质量;做好古茶树茶园卫生清洁工作,在茶园设立农用包装废弃物专用回收桶,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如何提高古茶树的质量、产量?这其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凤凰镇依托科技力量,推进生态茶园、智慧茶园、有机茶园等一系列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试点园区建设。同时,建立茶园生态平衡系统,利用生物农药配方防治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创新绿色环保生产方式,鼓励通过放置粘虫板、滴水灌溉等达到节约水源、绿色生产的目标,实现茶叶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庵古茶树茶园正在全力建设,凤溪农场茶园处于规划阶段,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建设单丛茶博物馆延续古茶树文化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的古茶树,见证了凤凰单丛茶文化世代传承的历史根脉,见证着凤凰单丛茶悠久的历史。此前,一株超过700年树龄的“宋种1号”古茶树由于年老根系差,且受多年自然灾害、冰雪霜冻等因素影响,已经枯萎。是否能将这悠久的古茶树价值延续下去呢?对此,凤凰镇积极探索实践,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于2020年5月建成启用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该古茶树标本成功移至该馆收藏陈列,继续展示单丛茶历史文化的价值,让世人可以领略“宋茶”的风采,用另一种方式将古茶树文化延续下去。


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凤凰镇供

据了解,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依托省级古村落特有的潮派建筑特色,修缮活化利用闲置空间,不仅设置了“宋茶1号”标本馆,还精心设置茶文化展览馆、单丛茶研究院、茶器物陈列馆、工夫茶体验馆、文创艺术品区、单丛茶研学教育基地、茶乐园体验区等版块,通过图片、文字、雕像、实物、壁画等方式,多维度再现凤凰茶文化底蕴、特色风貌和历史脉络,成为讲好凤凰故事、传播潮州工夫茶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无数市民游客慕名而来。

此外,当地村民也积极行动,保护古茶树,他们把干枯的古茶树收集起来,并做了防腐处理,既可以供游客观赏,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延续古茶树的价值。

凤凰镇以建设茶旅走廊为契机,积极实施“以茶带旅、以旅旺茶”的发展策略,着力构建“一核两产业三谷四带五板块”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凤凰单丛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凤凰茶旅品牌。在潮州凤凰单丛茶博物馆逛累了,不妨到与之相依的恺德苑精品民宿歇歇脚。这是一间以茶产业、茶文化、茶生活为主题民宿,由原东兴村恺德公祠及周边闲置的老房屋改造而成,具备游客接待中心、客房、餐厅、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于去年10月开业。这不仅是茶旅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也是宣传凤凰单丛茶的一张重要名片。

凤凰镇大庵古茶树茶园:

深挖茶文化做强“一片叶子”经济

千米高山,百年好茶。二月的凤凰山空气清新、山色青翠、茶叶飘香……春节假期里,不少游客循着茶香与美景,前来“打卡”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其中,凤凰镇大庵古茶树茶园以其独特魅力受到游客青睐,游客们穿梭万亩茶园间,探百年古树,识茶树文化。

凤凰大庵古茶树茶园位于凤凰镇的凤西村和乌岽村连片古茶树茶园,海拔约1000米,面积约万亩。2019年,凤凰镇大庵古茶树公园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推选为“中国美丽茶园”。近年来,凤凰镇重视大庵村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深入挖掘古茶树文化,做大做强“一片叶子”经济。

4000多株古茶树涵盖十大香型

9日,记者驱车沿着凤凰山脉的蜿蜒山路而上,前往凤凰镇大庵村古茶树茶园。放眼远眺,云雾缭绕中,一丛丛茶树绿意盎然,美不胜收。轻风吹拂,阵阵茶叶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情愉悦。

步入古茶园,古树茶上悬挂着的卡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卡片上写着:水仙(輋山)树龄约350年;树高2.5米;树冠5.2×4.5米等信息,并附有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一株古茶树的“身份”信息跃然“屏”上,古茶树特征特性更是详细记录其中,古茶树可以进行二维码溯源,也让游人更加了解古茶树的文化。

凤凰镇凤西村党支部书记林伟书介绍,近年来,凤凰镇十分重视大庵古茶树保护工作,制订《古茶树保护办法(试行)》;编制《凤凰单丛茶古茶树丛谱》,摸清古茶树资源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建立名丛资源库;做好古茶树认证工作,确认古茶树所有者并签订保护协议,挂牌管理,依法履行古茶树资源保护义务,引导村民保护古茶树,提高对古茶树的保护意识。

该片茶园保存树龄100年以上的古老茶树4000多株,其中200年以上的古老茶树1000多株。许多茶种的母树都出自这里,品种涵盖了单丛茶十大香型,其中以“宋种”最为名声赫赫。在林伟书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一株约600年树龄的古茶树旁边,古茶树树势高大,树姿开张,如同一把“大伞”静默地矗立在高山上。近年来,在科学管养下,该古茶树单株干茶产量逐步提升,由之前的每年生产5斤增长到约14斤。

绿色种养让古茶树永葆生机活力

“这片茶园的古茶树落实到各家各户管理,病虫害方面均绿色防控、没喷农药。”林伟书告诉记者,在古茶树保护开发方面,近年凤凰镇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省茶叶研究所、市茶科所、市植保站等专家到茶园,深入研究古茶树病虫害防控形势,制定防控措施,为农民解读茶树根系矿质营养吸收原理,普及茶园科学施肥方法,掌握好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及茶叶生产实用技术。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大庵村村民们坚持对古茶树进行无公害管理,积极运用科学手段对古茶树进行保护及病虫害防治,让古茶树持续保持生机活力,对环境保护、茶叶保质提量、茶农增收有明显的成效。

古茶树的良好保护,也为茶树良种繁育提供了物质支撑。“由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得到的后代茶苗,很好延续了原母树的优良性状。通过这十多年来的嫁接和扦插,现在很多茶区都有这些品种,对古茶树的品种从繁衍和保存基因等起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林伟书说。

凤凰山茶旅走廊的建设,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契机。大庵村为推进凤凰山古茶树的保护及古茶树公园的建设,计划建设大庵村古茶树公园。以古茶树、古步道为依托,通过以“问茶”-登园门楼、“寻茶”-休闲平台、“探茶”-茶田古道、“品茶”-古树茶吧、“观茶”-林荫茶亭的空间布局,将大庵古茶树公园打造成以集茶文化旅游、生态景观体验、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的乡村景观旅游特色景点。目前,这一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建设完成后将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庵村古茶树这一宝贵资源,也将增加大庵村村民的经济收入,带动、辐射周边村落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潮州日报 记者 吴冰 吴育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山南茶时期

作者介绍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安康是我国最早园栽茶树、最早生产贡茶的地方。据《神农本草》介绍,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安康位于秦岭以南,古时因地处华山之阳,亦称华阳,是神农尝百草最近便的地方。茶马贸易、征课纳税时代,安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安康这个古老茶区焕发青春,探究其历史,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二、山南茶时期

(一)金州梁州土贡有茶

金州、梁州是山南茶区的富庶之区。战国末期,秦武王一年(前308年)“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茶叶也因此被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各地。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大批流民涌入大巴山区,从5世纪末隋朝建立起,到11世纪金大举南犯的600余年间,汉水流域是比较安定的,从而促进了大巴山区的开发,使唐代的金州(今安康)和梁州(今汉中)成为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区。山南茶区(包括今天的汉中、安康)被陆羽《茶经》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的第一产地是山南,包括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六州。并详细记述:“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岚皋、紫阳、汉阴、石泉沿汉江两岸山谷。安康市各县已挖掘发现了隋唐及宋代的茶具,如汉滨区出土的隋代瓷水注,平利县西河乡出土的唐代青瓷茶水注,旬阳县1981年在棕溪出土的宋代斗茶用具釉油滴茶盏是古金州茶事活跃的佐证。

唐代,全国有13个省、42个州郡产茶,陕南茶叶已有较大名声。“金州汉阴郡(包括除白河县外的今安康市各县区)……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金州、梁州茶叶均已成为贡品。

《茶经》记载了全国八大茶区,另有11州未详,实际已包括今陕西在内的14个产茶省,面积大,产量丰,名品达150多种,其中陕西有金州茶牙、梁州茶、西乡月团3个名品。唐代以后的整个封建时代,紫阳毛尖是金州贡品茶牙的传统产品。

(二)茶税是唐代第一大税

从唐代开始,茶税即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780年),纳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什取其一。李适贞元九年(793年),诸道盐铁使张滂奏,出茶州县和茶山,就地征税,茶商往来的要道,收运销税,叫“塌地税”的过境税,以三等定估,十税其一,并严禁私贩,使茶税斤两不漏。此时每年茶税收入40万缗(一千文为一缗),而开成年间(836-840年)朝廷收入矿冶税,每年不过七万余缗。

(三)佛教与茶

佛教的流传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僧人为了选好喝的茶,开启了茶树良种选育工作。据光绪补刻《紫阳县志·祠庙》记载,东汉初期佛教传入紫阳,有名的寺、庙有30多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宦姑滩即今焕古镇内建立东明庵,寺僧数百人,为坐禅戒酒选育香高味浓的茶树良种,建立茶园,使之成为至今闻名的名茶产区和紫阳大叶泡良种主产地。

(四)“丝茶之路”促中西茶文化交流

唐代,“山南茶”已进入长安市场。历史上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被甘、宁、青一带紫阳茶销区的商界人士也称为“丝茶之路”。唐代全国茶叶产量80万~100万担,而当时人口仅5000万左右,从消费量估计,有不少茶叶是通过“丝绸之路”随丝绸等土特产品输出到国外。1987年5月,我国考古科学工作者打开了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现与佛教稀世圣宝“佛骨”存放在一起的大量唐代文物中,有一套以金银为主的宫廷御用系列茶具,包括茶碾子、琉璃茶碗、茶托,其琉璃器具可与西亚(波斯,今伊朗)传人我国的玻璃器皿相媲美,足以证明唐代中西茶文化、饮茶习俗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五)民以茶为生,国以茶治边

宋代,茶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茶业则已成为陕南人民谋生的重要产业。“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产茶遍及秦岭以南各地,而尤以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为多,“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30%。陕南设有西县(今勉县)、城固二茶场。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

以茶易马的茶马政策主观上是想以茶治边,客观上促进了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茶马贸易互市之制始于唐德宗贞元末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宋初实行榷茶制度。熙宁七年(1074年),北宋在川陕地榷茶,实行茶马法,在川陕产茶州县设置蜀地买茶场四十一处,京西路金州买茶场六,陕西茶场三十二。榷茶的目的在于低价收买民茶,高价出售,以茶易马,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必需的战马,是维护宋王朝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重大决策。但榷茶严重损伤了茶农利益。

两宋时代,宋王朝军队与辽、金政权战争频繁,故对军马所需数量大增。为了榷茶买马,专门创设茶马以掌其事。宋初,原、渭、德顺凡三岁共市马17100匹。其后熙河市马岁增至15000匹,绍圣中又增至2万匹。乾道初年“川秦入场马额九千余匹,川马五千余匹,秦马四千匹”。由此可见,川陕茶在茶马互易及南宋防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茶叶进入公益事业

元代茶叶自由买卖,茶税也年年增加,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三分取一,是税收1200余锭(每锭10两白银)。延佑6年取缔官史毫民中饱,延佑7年茶税遂增至289211锭。

元代安康民间不仅普遍饮茶,茶叶已进入公益慈善事业。《安康碑版钩沉》书中有元代“七里碥摩崖”关于茶的记载,是安康元代茶文化珍贵的文物资料。从摩刻文中的“赏茶主”称谓推测,茶在元代安康人的生活中不仅普遍,而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8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