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武夷21世纪

找到约165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世界红茶|中国红茶演绎碎茶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世界红茶|中国红茶演绎碎茶


(一)红碎茶品蓄势兴起

1、英人在印首创碎茶

自16世纪中至19世纪80年代,中国红茶和中国茶曾独占世界市场300多年。至1834~1856年,在英东印度公司和印度官方的操弄下,印度从中国引种茶树成功,并从中国引入技工,制成了印度红茶,1867年-1869年又在斯里兰卡等国引种成功。也开始产制红茶。自此,英国从印度、斯里兰卡进口红茶而后转口进入欧美及国际市场,至1886年后英国等西方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红茶。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减少人力,为了提高茶汤浸出率,便于冲泡,他们在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制造工艺的基础上,开始适制红碎茶。1876年英国在印度应用切丝机,将半成品切碎成颗粒状的红碎茶片,进入发酵烘焙,制成“红碎茶”,从此正式出现“红碎茶”新工艺和新机具。随后输往西方茶市的工夫红茶逐被红碎茶所主导。1920年后,英人又在肯尼亚开茶园,建茶厂,发明了CTC新型红碎茶机械,在印,斯、肯尼亚推广生产CTC红碎茶,尤其是肯尼亚这个新型产茶国,从此产制CTC红碎茶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又诞生了洛托凡、LTP、CTC加工机械,大大促进了红碎茶的发展。

2、红碎茶生产的传播

19世纪,来自世界双遗产产地武夷山和中国茶区的一粒一粒茶树种子,已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来自武夷的一片片树叶已变成红碎茶在环球飘香!世界上产制红碎茶的主要国家是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越南、土耳其等国。红茶祖国——中国也有部分省产制,但发展上下起伏。现据江用文先生、阮逸明先生等发表有关资料将介绍的各国情况综述于下。20世纪,世界红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从亚洲扩大到非洲、拉丁美洲。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上述国家中绝大多数生产红茶。这些国家分布如下:

亚洲21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土耳其、孟加拉国、伊朗、缅甸、越南、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格鲁吉亚。

非洲21个国家,包括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尹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南非、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扎伊尔、罗德西亚、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津巴布韦。

美洲12个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厄尔多瓜、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和美国。

大洋洲3个国家,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裴济和澳大利亚。”

(一)红碎茶品繁延世界

1、 印度红碎茶第一国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产制分级红茶(红碎茶),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曾是世界第一大红茶生产国。自1834年始种茶至1850年后大面积发展,早先是引进中国武夷茶的制法(即小钟与工夫红茶制造工艺),于1938年产制第一批红茶,约160公斤,运至英国伦敦试销,获得好评。至1876年由英国发明了分级红茶制造机械,从此开始生产红碎茶。其后红碎茶逐渐取代中国工夫红茶的霸主地位,其生产量和出口量直线上升,曾位居世界第一。据阮逸明先生在《红遍半边天——漫谈红茶》一文记述:“印度于1930年创CTC(Crush,Tear,Curl;碎,撕、捻)碎茶机,1958年创Rotorvane揉切机,建立CTC碎红茶机械化生产模式,是红茶加工上的一大创举,配合袋泡茶的时代潮流,使印度红茶居世界领导地位。2008年印度生产97万吨红茶(占世界红茶产量40%),其中CTC碎红茶占90%,印度红茶以CTC碎红茶为主。

印度红茶以阿萨姆奶茶及大吉岭红茶闻名国际,阿萨姆是指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地区沿布拉乌普特拉河两岸广阔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红茶产地。阿萨姆红茶大多是CTC制法制作的碎红茶,所制的红茶呈深红色,汤色浓厚。阿萨姆红茶的特色是汤色红浓稍暗,滋味浓厚,口感强劲,适合加牛奶及糖调饮,习惯喝奶茶的人最喜欢阿萨姆红茶。

大吉岭红茶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产于印度北部临近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麓地带沿海拔500-2000米的高地,日夜温差大且多浓雾,孕育出了风味独特的大吉岭红茶,大吉岭的红茶并非阿萨姆大叶种,而是十九世纪由中国引种的小叶种茶树的后代,以其独特的口味自成一派,受到红茶爱好者的喜爱。

大吉岭的红茶产制季节严格的分为春、夏、秋三季,各季所产红茶的滋味和香气也大为不同。在3-4月产制的初摘大吉岭红茶,汤色金黄,带有温和清新的香气,适合清饮,或佐以口味清淡的蛋糕、饼干、日式点心。5-6月产制者称为次摘(Second Flush)即夏茶,是产制极品大吉岭红茶的最佳季节。次摘大吉岭红茶,汤色呈琥珀桔黄色,滋味浓郁清爽既甘甜又有淡淡的涩,独特的麝香葡萄风味熟果香更为迷人,适合下午茶时间的清饮。在7-8月雨季结束后采秋茶,大吉岭秋茶汤色铜红色,滋味浓厚,涩味突出,适合加牛奶及糖调饮。

大吉岭红茶,以淡桔黄色的汤色,高贵典雅的熟果香,淡淡独特的爽口涩味,自成一派而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25]

到2010年,印度茶园面积达57.8万公顷,产量达98.85万吨,居中国之后,为世界第二位。红碎茶等茶叶出口量为1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


2、 斯里兰卡红茶享誉

斯里兰卡原称锡兰,18世纪末以来曾多次从中国带去茶籽种植,均没获成功。1839年引入印度阿萨姆大叶种,延至1841年再次引入中国武夷小叶种茶苗,同时请去制茶技工指导。1866-1867年,用武夷种栽培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制造的红茶,经运销到英国伦敦市场,颇受欢迎,1873年后斯里兰卡新产的“锡兰茶”红茶,以其香气浓郁、汤色明亮享誉伦敦!这引起当地生产者及外国公司的重视,不断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和增加产量,红茶成为斯里兰卡国三大特产之首。

锡兰红茶加工方法,以生产传统分级红茶为主(占95%)适合壶泡,仅生产少量的CTC红茶适合袋泡茶。

斯里兰卡的茶叶主产地有:“乌瓦(Uva)、金柏拉(Dimbula)、努瓦拉爱利亚(Nuwala Eliya)及坎地(Kandy)”,其中乌瓦红茶闻名国际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乌瓦红茶产区,早晚雾气笼罩,孕育了乌瓦红茶的独特香气与滋味,是锡兰高地茶的代表,品质特佳,香气独特,淡雅的玫瑰香中带一丝薄荷的清凉,滋味醇厚带鲜爽的涩味,口感宜人,汤色桔黄色明亮,适宜清饮。“位于海拔400-500公尺米的坎地红茶属于低地茶,是斯里兰卡最早的红茶产地,早期种植的茶树是由印度阿萨姆引种。由于气候土质不同,虽然同为阿萨姆大叶种,但坎地红茶的滋味不像印度阿萨姆红茶般的浓厚强劲(涩味强),而显得较柔和,香气比较淡雅,汤色呈桔色明亮,适合制作冰红茶。”[25]

茶叶出口始于1872年。出口绝大部分为红碎茶中的传统茶(Orthodox)。1917年出口量为8.9万吨,超过中国,1965年出口22.43万吨,取代印度成世界第一出口国,2005年达29.88吨,次于肯尼亚为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斯里兰卡生产小包装茶和袋泡茶,至2004年占出口茶总量41%。2011年茶叶总产32.86万吨,占世界第九位,产红碎茶占世界第三位,红碎茶占世界第二位。


3、 新兴的肯尼亚红茶

肯尼亚,位处非洲大陆东部,它是20世纪新兴的以生产红碎茶为主的产茶国。1920年英国Brooke Bond及 James Finlay公司大面积开辟茶园及建立茶厂,开启肯尼亚规模性的茶叶生产。1963年独立后,在政府鼓励及支持下,茶业快速发展,是非洲的主要茶叶生产国(产量占全非洲的三分之二),以产制CTC红茶为主,现为世界第二大红茶生产国(仅次于印度)。

“肯尼亚的茶园位于海拔1500-2700米的高原地带,属于草原性气候,全年气温稳定,一年四季皆可采制茶叶,品质最佳产季为1-2月及7-8月。肯尼亚红茶汤色红浓稍暗,香气柔和,滋味浓厚,涩强爽口,适合加入牛奶及糖调饮,也可调以水果、香草制成草果茶,甚至可以加酒(白兰地或威士忌)调饮而别有风味。清饮时可以巧克力、甜品、三明治、汉堡搭配。”

肯尼亚2011年茶叶总产37,79万吨,出口红茶量却达42.13万吨,为世界第一出口国。

4、 百年复兴越南红茶

越南从中国引种茶树已数百年,曾一度衰落。1900年,法人在越南大面积开辟茶园,开始引入印度、斯里兰卡的茶树栽培和红碎茶制茶机械,兴建茶厂,使红碎茶产制水平不断提高,历经百年的复兴发展,越南的茶叶取得长足的进步,产量和出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茶叶总产量17.80万吨,占世界第五位,出口量为14.30万吨,占世界红碎茶出口的第四位。

5、 南亚岛国印尼红茶

印度尼西亚是亚洲南部的岛国,自17世纪后叶至19世纪后叶历经近二个世纪,先后四次引种茶树试种未获成功,最后于1892年试种成功后,1909年由一家英国公司在苏门答腊岛发展茶叶,产制红碎茶。2011年茶叶总产11.97万吨,出口量为7.55万吨,其红碎茶产量次于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土耳其。红碎茶出口量次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越南。

6、 中亚的土耳其红茶

土耳其地处地中海和黑海之滨的中亚,19世纪末开始引种茶叶未成。1937年开辟第一个种植场,1947年,在Rize建立第一个红茶厂,开始生产红碎茶,但发展缓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得以逐步发展。2011年茶叶生产总产量达到14.50万吨,位列于红茶生产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越南之后。土耳其是一个红碎茶主要消费国,出口量2011年仅0.37万吨。

中国茶,如何征服世界?

不管几点,饮杯茶先。

每当问起,哪一种饮料最能代表中国,答案毋庸置疑是茶。

中国茶园面积约 4900 万亩,相当于种出了一个海南岛。茶叶年产量超过 300 万吨,相当于 14 亿人每人 2.1 公斤。

大半个中国都跃动着它的绿意。

中国代表性名茶分布示意,本图综合海内外多次“十大名茶”评比结果,制图@陈志浩&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它源起西南,蜿蜒于青翠山峦之中。

云南普洱景迈山茶园,摄影师@柴峻峰

它席卷江南,依偎于粉墙黛瓦之间。

安徽黄山的徽派民居与茶园,摄影师@方托马斯

它点缀华北,排列于碧海蓝天之际。

它甚至冲上高原,与雪山苍穹为伴。

请横屏观看,四川贡嘎山下的茶园,摄影师@喜谦

两千年来,这样一种看似普通的植物是如何一步步“征服”中国人,并扩展到全世界的?

早期扩张

数百万年前,野生茶树从西南地区起源,这里雨热丰富,山势起伏、森林广布。

请横屏观看,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摄影师@张钊海

野生茶树高逾十米,树干粗壮、树叶宽大,是为“乔木型大叶种”。

云南普洱景迈山的晨曦,摄影师@子涵

云贵川地区,地势陡峭,落差巨大,为茶树演化创造条件,树型叶型逐渐多样化。

其中的灌木型小叶种在更加抗寒的同时,也更易于人类栽培。

茶树树型与叶种示意,由于篇幅所限,图中仅展示乔木型与灌木型、大叶种与小叶种的对比,制图@王天怡&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上古时代,神农就发现了茶叶的药效。春秋时期‍‍,人们将茶叶当作蔬菜食用‍‍‍,用沸水煮成汤菜称为“茗菜”。

贵州平坝樱花茶园,摄影师@屈文犇

在神秘的古巴国,也就是川东重庆一带,有人开始用茶叶煮水喝‍‍‍‍‍‍‍‍,茶氨酸减压益思,咖啡碱提神醒脑,令人欲罢不能。

后来秦国攻占巴地,茶开始以饮料的身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四川成都蒲江成佳茶园,摄影师@王进

长江中下游丘陵广布,云雾天气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积累氨基酸,盛产优质小叶种。

从汉代到晋代,趁着南方饮料市场的空白,饮茶之风从巴蜀吹到江浙,攻下江南可谓轻而易举。

‍‍请横屏观看,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摄影师@朱露翔

然而‍,在晋代之后,将近五个世纪,为何茶叶未能在北方掀起潮流‍,因为这时盘踞北方的是它的两位劲敌,乳酪与浆。

一统江湖

南北朝‍‍‍‍‍‍‍‍‍‍‍‍‍‍‍‍时期,乳酪是风靡中原的胡人饮料‍‍‍‍‍‍‍‍‍‍‍‍‍‍‍,它不是如今的奶酪,而是酸奶的羊奶版本,是当时饮料中的贵族。

公元 493 年,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琅琊王氏王肃,被孝文帝询问饮食起居,王肃干脆声言,茶叶只配做乳酪的奴隶。

东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北魏石童子牵羊,现藏于洛阳博物馆;北朝时期,羊在中原畜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图中石童子残损严重,较难辨认,摄影师@李琼,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除了乳酪‍‍,彼时中原还有一种泰斗级饮料‍‍‍‍,浆。它种类繁多,米浆、果浆、蜜浆都属于它的范畴。

米酒,米酒可被视为米浆进一步发酵的产物,摄影师@陈荣

贵族营养丰富,泰斗酸甜可口,茶叶开拓市场可谓困难重重,只好等待北上时机‍‍‍‍‍。安史之乱之后,时机终于显现。

当时,连年战乱造成粮食减产,以谷物为原料的浆和酒开始变得昂贵。“以茶代酒”之风日盛,北方茶叶需求猛增。

请横屏观看,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明代摹本(局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中萧翼在与僧人论辩,一旁的两位仆人在煎茶,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一项制茶技艺的发明,也为茶叶从南方长距离运输到北方创造了条件,即唐代的“蒸青团茶”,俗称茶饼。

采摘鲜叶后,先是蒸青,高温会抑制发酵,为运输争取时间。

然后捣茶,将蒸好的散叶捣碎成末,以便拍茶更易成形。

继而拍茶,将茶末倒入模具,在石承上拍打成饼状,节省运输空间。

最后焙茶,串连茶饼,置于炉上焙烤。

唐代蒸青团茶制作流程,制图@王天怡&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更使茶叶如虎添翼,产自江南的茶叶‍‍‍‍‍‍‍‍‍‍‍‍‍‍‍‍‍‍,通行中原,直抵塞下‍‍。

相比之下,乳酪难以储存‍‍‍‍‍‍‍,浆则不易运输‍。它们的弱点‍‍正是茶叶的强项。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隋唐大运河早已废弃,故以与隋唐大运河重叠的京杭运河杭州段示意,摄影师@陈剑峰

其次,唐代是气候史上的温暖期,气温升高,易感困乏。

饮茶提神醒脑,不仅为大众所喜爱,也引起了僧人的注意,毕竟坐禅容易困倦。

浙江杭州灵隐永福寺,茶园位于图片下方,摄影师@肖奕叁

更重要的是,茶叶受到了文人的认可,这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他对煎茶法的大力推广,让饮茶变得更讲究。

首先煎烤茶饼,研磨成末,而后将水煮沸,一沸加入食盐,二沸投放茶末,三沸即可饮用。

唐代煎茶法饮用过程,在唐代,“一沸”“二沸”与“三沸”是指茶水的不同沸腾程度,制图@王天怡&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为了让饮茶更讲究,人们在茶具上没少费工夫,浙江越窑名震南北,青色瓷器映衬绿色茶水相得益彰。

唐·陆羽《茶经·四之器》,“越瓷青而茶色绿”。

唐代越窑秘色瓷盏托,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秘色瓷是青瓷极品,而陆羽在《茶经》中认为越窑乃全国青瓷之首,摄影师@川后,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与此同时,在温暖的唐代,北方人也已经能喝上当地的茶。这是因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茶区大幅北扩。

盛唐至晚唐的茶区扩张示意,唐代茶区北扩程度令人咋舌;现代茶农凭借现代技术,才将耐旱品种引种至山东蓬莱,地图@陈志浩&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如今的北方,部分产地在唐代就已崭露头角,譬如河南信阳。

‍河南信阳的茶园,摄影师@焦潇翔

至此,起源于西南的小小茶叶终于在中唐一统南北‍‍‍‍,完成了“中古饮料革命”‍。

不辱使命

刚坐上第一把交椅,茶叶就被赋予重要使命“以茶固边”,这要从茶叶的一个伙伴说起。

马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战力核心显得格外重要,而此时的唐帝国最缺的恰恰是马。

陇西养马历史悠久,然而吐蕃东侵,将这一地带纳入麾下,唐帝国失去了国营军马场。

唐帝国如此需要战马,北方的回纥又需要什么呢?游牧民族长期食肉饮乳,茶多酚正好能解腻去脂。

唐代绢画《弈棋仕女图》局部,该画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187号墓,左侧女子手持茶盏,说明开元年间茶叶便已传到西域;墓葬所在位置在中唐时期位于回纥与吐蕃的边界,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这样一来,两边一拍即合。从民间到官方,茶马互市渐兴,既能换得马匹,又能安抚外族,小小一片茶叶,堪比塞上长城。

把目光转向东方,茶叶还扮演着促进中日交流的角色,在彼时的文化使者中除了东渡日本的鉴真,还有来华探求佛法的“学问僧”。

请横屏观看,日本镰仓时代《东征传绘卷》卷一(局部),现藏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展示了日本画师想象中的遣唐使抵达中国的情景;日本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认为唐代跟随遣唐使来华求法的最澄和尚是将饮茶风气传入日本的第一人,图片来源@日本岐阜市历史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公元 805 年,最澄和尚返回日本,不仅带回 127 部佛经,还带回一些茶籽并把它们栽种在京都比叡[ruì]山下,日本第一座茶园由此诞生。

他为嵯[cuó]峨[é]天皇煎茶,热衷中国文化的嵯峨大喜,在贵族阶层掀起“弘仁茶风”。

后来茶叶在日本一度沉寂,到了两国关系回暖的宋朝,茶叶再次代表中国对日本进行了一波“文化输出”。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抹茶道,就是这一波文化输出的产物,而它的源头则是宋代的“点茶法”。

先将茶末注水调成糊状,然后用茶筅[xiǎn]“击拂”茶汤,无论是器具还是动作都很像搅拌蛋液,由于具有竞技意味,因此也叫“斗茶”。

谁打出的白色茶沫更多,茶沫就破灭得更晚,茶汤边界就显露得更晚,谁就能赢得比赛。

宋人还玩出了新花样,趁茶沫还未消退,“绘制”诗意图案是为分茶。

南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晴窗细乳戏分茶”

也就是说,现代欧美发明的咖啡拉花,其实在中国早就有了。

茶器审美同样走出国门,为了映衬击拂产生的白色茶沫,宋人推崇黑釉茶盏。

北宋·蔡襄《茶录》,“茶色白,宜黑盏”。

一众黑釉之中,“曜变天目釉”更是茶器至尊,异彩迸发,光鲜夺目,传世茶碗仅存三件,日本至今奉为国宝。

南宋油滴天目茶碗,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如今全球仅存三件半,除了出土于浙江杭州的半件之外,传世三件皆位于日本,摄影师@苏李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但是,千年来无论工序如何繁复,中国人都在饮用单一的绿茶。

如果茶叶口味过于单一,那么这款饮料难免消亡。唯有不断突破口感才是长久制霸市场的王道。

多彩蜕变

在风潮迭起的明代,抓住每一次偶然,茶叶实现了多彩变身奠定了现代茶类格局。

而这变身的关键就是发酵。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示意,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黑茶,其他茶类的制作过程中所惯称的“发酵”并非生物学意义上所指的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而是氧化酶所催化的氧化作用,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说到发酵,要先提到绿茶制作技艺的一次突破。16 世纪下半叶,徽州僧人创制松萝法。将鲜叶放在锅里翻炒,空间更为开放,水分更易散失,茶香更为浓郁。

在炒青的同时,对茶叶进行揉捻,破坏细胞结构,促进芳香物质的释放“炒青+揉捻”,至今仍被多数绿茶所沿用。

日照绿茶的炒青工序,除了上述优势之外,相对于置于蒸屉之中的蒸青过程,实现可视化的炒青更容易掌控火候,摄影师@高兴建

后来炒青法传入福建,明代后期,传说某次军队进驻武夷山桐木村,茶农慌忙躲入山林,采摘后竟忘记将鲜叶及时炒青,夜间茶叶已然发酵,这一绿茶制作中的致命错误,竟成为红茶诞生的灵感起源。

福建武夷山市的正山小种茶园,正山小种是中国红茶始祖;关于萎凋工艺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上文是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摄影师@吴永烨

随着鲜叶细胞的水分蒸发,水解酶活性增强,部分糖类分解为单糖,甜味物质显著增加,塑造红茶的独特口感。

红茶制作的萎凋工序,“萎凋”工序可被认为是广义“发酵”工序的第一环节,图片来源@天福茗茶

当地茶农继续摸索,未经炒青直接揉捻,压力促使细胞破碎,在氧化酶的催化下,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造就红茶的标志性色彩。

‍红茶制作的发酵工序,图片来源@天福茗茶

茶农不会想到甘甜香醇的红茶,经由海路在地球另一端大受欢迎。

17 世纪中叶,红茶售至英国,从王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风气渐盛。

停放在伦敦格林尼治的“卡蒂萨克”号帆船,它是中英茶叶贸易史的象征;在它建成的 19 世纪,正是中国红茶行销欧洲之时,摄影师@张震

除了海路,红茶还横穿亚欧大陆,直抵圣彼得堡。

武夷茶农的创意不止于此,清代中期,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他们还创制了一种新茶类,乌龙茶。既继承了红茶的萎凋,也保留了绿茶的炒青。

福建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茶园,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一种;相较于红茶在东亚和南亚的广泛种植,乌龙茶的主要产区仅限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摄影师@茶小二

独有的创新也不能少,萎凋之后 炒青之前,加入了摇青环节,将茶叶放入圆筛,左右慢摇。

乌龙茶的摇青工艺,机械的使用显著提高摇青效率;摇青可以理解为发生于叶片边缘的缓慢发酵过程,图片来源@天福茗茶

通过叶片之间的碰撞,加速叶片边缘的酶促反应,然后炒青,阻止发酵区域向叶片中心扩展,从而形成“绿叶红镶边”。

铁观音茶叶,铁观音是乌龙茶的代表性品种;“绿叶红镶边”不仅意味着独特的外观,还赋予了乌龙茶独特的果香气味,摄影师@邱道岑

与此同时,西部人民也没闲着。唐代以后,茶马贸易逐渐拓展至西藏,川滇与西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兴起。

西藏林芝易贡茶场,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场;如今青藏高原也能种茶,摄影师@万瑞

在长途运输茶叶的过程中,日晒雨淋营造湿热环境,再加上人畜体温的影响,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茶叶发酵,口感反而愈加醇厚。

云南香格里拉虎跳峡,茶马古道上的人背马驮,摄影师@卢文

后来川湘马帮发明了渥堆工艺,也就是人为控制下的霉变过程,作为唯一由微生物参与发酵的茶类,黑茶在明代始有文献记载,但实际历史显然更早。

为了方便运输和交易,西北边民改造了产品外形,用高温蒸汽紧压成砖是为砖茶。

但是,茶叶面临着一个致命问题。唐宋传统固然精致,但饮用起来着实麻烦,而想要提升国民度就得化繁为简。

化繁为简

不知你是否察觉,古今饮茶的不同,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它的外观,这决定了茶叶的饮用方式。

破除这一切繁琐的猛男,名叫朱元璋。农民出身的他深感制茶饮茶之不便。

1391 年,他下旨停止进贡团茶“废团改散”杀青焙干的茶叶,不再碾磨成末,直接端上茶桌。

制茶的精简推动了饮茶的现代化,今天直接冲泡的饮茶方法,在明代显露雏形,时称“瀹[yuè]饮法”。

瀹饮法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中国饮料的阶级隔离,无需精美器具、无需熟稔技艺,劳作一天,农民也能轻松喝茶。

成都彭镇老茶馆,现代冲泡方法与明代瀹饮法相似,摄影师@郭冀华

由此一来,茶馆遍布大小城镇。在明清中国,化作城市的公共空间,饮食、信息、社交、娱乐几乎无所不能。

北京人粗犷豪爽,早上出门遛鸟,晌午口渴了,寻个茶摊猛灌一气,明末“大碗茶”应运而生,小贩们经常在此打听消息,茶馆被他们称作“攒[cuán]儿上”。

“早上皮包水”饮食精致的扬州人将茶叶与早餐相结合,也就是早茶。

扬州富春茶社,不止扬州,南方多地都有历史悠久的早茶传统,摄影师@杨诚

天府之国慵懒富足,“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在常年阴雨的成都,躲进茶馆搓盘麻将,不可谓不惬意。早在清末,成都茶馆就已名冠天下。

四川成都的陈锦记茶铺,摄影师@蒋小翼

在潮湿溽热的岭南,消暑祛湿尤为重要,做事讲究的潮州人,将民风融入茶礼之中。

自明代始,工夫茶风靡闽粤,在潮州话中“工夫”意即“讲究”。

潮州工夫茶,摄影师@丁俊豪

更进一步的饮茶突破,偶然发生在大洋彼岸,在喜饮红茶的欧美,为了增加茶叶与沸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茶汤更为浓郁,不惜以观赏性为代价,将茶叶揉切成碎茶。

1904 年,纽约茶商汤姆斯·沙利文将红碎茶装入小巧的丝织袋,当作样品寄给客户,客户不知如何拆封,只得直接冲泡丝袋,却发觉颇为方便。

沙利文灵机一动,改用廉价的薄纱袋包装碎茶,“袋泡茶”畅销欧美,彻底挣脱器具的束缚,随时随地,想喝就泡,有个杯子就行。

袋泡茶,虽然袋泡茶牺牲了观赏性,但其卫生便捷的特点广受欢迎,摄影师@melo

至此,作为传统饮料,茶叶已精简到极致。但要想征服现代市场,还需强强联合,而茶叶的结盟对象,正是千年前的敌人乳制品。

古饮新生

迈入现代,饮料选择日益多元,茶叶的弱点再次放大苦涩,通过发酵工艺,只能减轻,无法消除。

牛奶的香醇恰恰能遮盖苦涩,于是乎,一对千年前的冤家握手言和。

现代奶茶的远祖很可能是西藏酥油茶,藏民们从牦牛乳中提炼酥油,再用酥油熬煮茶叶,摄入消化两不误。

藏民正在制作酥油茶,据说酥油茶经由印度传入英国,演变为风靡一时的英式奶茶;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英式奶茶是由荷兰商人从广州传入欧洲的,摄影师@丁嘉一

借道印度,奶茶成为欧洲女性的心头好。在战后的香港,茶汤经过棉纱过滤加入炼奶熬制,是为“丝袜奶茶”。

香港丝袜奶茶的制作,摄影师@一碌蔗

在 1980 年代的宝岛台湾,白色粉圆加入奶茶,由于形似珍珠,得名“珍珠奶茶”。

后来,更多食材加入队伍,茶叶来者不拒,在 21 世纪的今天,呈现“新中式”茶饮的盛景。

湖南长沙,茶饮店门前熙熙攘攘,摄影师@任俊豪

千年回首,无数饮品被岁月湮没,唯独茶叶从未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始终引领潮流。

佛家常说“茶禅一味”,以茶叶寓意人生沉浮,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一如茶叶本色,灼灼而富有生机。

请横屏观看,恩施鹤峰茶园,摄影师@曹明雄

来源丨星球研究所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叶行业概况

  茶叶概述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等功能,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喜爱。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茶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为茶的古称)。《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问世将普通的茶事上升成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艺能,大大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经》的作者陆羽亦被尊称为“茶圣”。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快速发展,在生产、加工、贸易、文化等多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2018年统计数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

  茶叶分类

  根据GB/T30766-2014《茶叶分类》,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国家。

  (1)绿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

  (2)白茶

  白茶是微发酵茶(氧化程度5%~15%),因其成品茶“银针白毫”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等产品。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等都属白茶。

  在符合相关准的贮存条件下,白茶可长期保存。

  (3)黄茶

  黄茶是轻发酵茶(氧化程度10%~25%),其平和甘醇、叶黄汤黄。黄茶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其中:黄芽茶包括蒙顶黄芽、君山银针等;黄小茶包括北港毛尖、沩山毛尖等;黄大茶主要有霍山黄大茶。

  (4)乌龙茶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氧化程度20%~70%),亦称青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香气高锐、丰富多样。乌龙茶主要可以分为闽南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永春佛手、闽南水仙等)、闽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包括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腰、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广东乌龙茶(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台湾乌龙茶(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

  其中: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其产于福建“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素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赞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品具“岩骨花香”,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清恬,生津回甘,浓饮而不见苦涩,汤色橙黄,七泡有余香,泡后叶底“绿叶红镶边”,细品有独特岩韵。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国唯一茶类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氧化程度70%~95%),其香高、色艳、味浓,具有“红汤红叶”的特点。红茶可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等三大类。正山小种、川红、滇红、祁门红茶、英德红茶等都属红茶。

  (6)黑茶

  黑茶是后发酵茶(氧化程度80%~98%),口味温和醇厚,因其原料一般较为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主要可以分为云南黑茶(普洱茶等)、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四川黑茶(雅安藏茶)、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等)、广西黑茶(六堡茶等)。其中:

  普洱茶是云南所独有并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素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说法。“普洱茶”一词始见于明代谢肇制《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除中国本土外,还将普洱茶营销至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到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普洱茶属重发酵茶,其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具有“越陈越香”的最大特点。普洱茶有生茶与熟茶之分,生茶属寒性,熟茶属暖性。传统上,普洱茶需要存放几年会达到更佳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陈化。陈化后生茶的涩味会减少,口感会丰厚,香气则由原来的鲜香转成陈香;熟茶的转变比较小,没有涩味减退的情况,存放达到足够条件的熟茶,有可能出现药香,而成为难得的佳品。

  安化黑茶因产自湖南安化县而得名,是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代“渠江薄片”(安化黑茶)颇负盛名,明万历二十三年定为“官茶”,主销西北市场,誉为“生命之茶”和“古丝绸之路神秘之茶”。安化黑茶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种植的大叶种茶叶,成品干茶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有的略带独特的松烟香,滋味甘醇或微涩,耐冲泡。安化黑茶特殊的制作工艺过程中会自然发酵生成“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干嗅有黄花清香,内含丰富的营养素。2008年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和茯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

  在符合相关准的贮存条件下,黑茶可长期保存。

  (7)再加工茶

  再加工茶是指以茶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加工的,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再加工茶包括花茶、紧压茶、袋泡茶和粉茶。其中:

  花茶又名香片,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

  国内茶行业发展概况

  (1)我国茶叶产区分布

  我国茶区辽阔,主要茶叶产区分布在北纬18°~37°、东经95°~122°范围内,覆盖上千个县、市。从区域划分来看,我国共有华南、西南、江南、江北等四个国家一级茶叶产区。由于在土壤、海拔、水热、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四大茶区所产出的茶树、茶叶品质、类型也不同。

  华南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最优越,最适宜茶树生长。该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等地,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华南茶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适合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广西黑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茶叶名品包括武夷岩茶、铁观音、福鼎白茶、六堡茶等。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该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等地。西南茶区的地形比较复杂,多为盆地和高原,土壤类型也较复杂,云南中北部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或棕壤,而四川、贵州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多以黄壤为主,所以茶树品种资源丰富,适合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茶叶名品包括普洱茶、滇红、竹叶青等。

  江南茶区分布最广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最大。该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苏南、鄂南等地,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种植的茶树基本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还有很少一部分的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适宜制作绿茶、花茶和乌龙茶等,茶叶名品包括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江北产区主要盛产绿茶,是中国最北部的茶区。该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和皖北、苏北、鄂北等地,地形较为复杂,土壤多为黄壤,也有少部分棕壤,还有不少土壤酸碱度偏高,种植的茶树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要适宜制作绿茶,茶叶名品包括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等。

  (2)我国茶叶生产情况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平稳发展,茶类结构持续优化。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9年统计数据:当年全国茶园总面积同比增加近202.3万亩,增长率为4.6%;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79.34万吨,比上年增加17.74万吨,增幅为6.78%。

  我国茶园面积及干毛茶产量情况如下所示:

2019年我国各省茶园面积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9年我国各省干毛茶产量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我国茶类结构变化较小。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绿茶、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产量分别为177.29万吨、37.81万吨、30.72万吨、27.58万吨、4.97万吨和0.97万吨,占比分别为63.47%、13.54%、11.00%、9.87%、1.78%和0.35%。其中,绿茶、乌龙茶产量占比较去年有所下降,白茶、黄茶产量增长较快,较上年分别增加47.41%、22.56%。

  我国茶叶茶类产量结构如下图所示:

2019年全国分茶类产量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3)我国茶叶消费情况

  近年来,我国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国内茶叶年消费量达到202.56万吨,较前一年增长11.50万吨,增幅为6.02%;国内市场销售额达到2,739.50亿元,销售均价为135.25元/公斤。

  2019年各茶类国内市场销售量中,绿茶销售量为121.42万吨,占比60.0%;黑茶销售量为31.86万吨,占比15.6%;红茶销售量为22.60万吨,占比11.2%;乌龙茶销售量为21.63万吨,占比10.7%;白茶销售量为4.22万吨,占比2.1%;黄茶销售量为0.83万吨,占比0.4%。

  我国茶叶消费情况如下图所示:

2010-2019年全国茶叶消费量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9年茶叶主要品类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4)我国茶叶的进出口情况

  茶叶出口情况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36.65万吨,同比增长0.52%;出口额达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1%;出口均价5.51美元/公斤,同比增长13.14%。从出口量来看,区域集中度较高,出口量突破万吨的七个茶叶主产省(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湖北、江西、四川)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

  2019年,中国茶叶在传统市场面临了严峻挑战,因为技术壁垒和关税壁垒方面的原因,中国对摩洛哥、欧盟和美国的出口量和出口额都发生了下滑,其中对摩洛哥出口量仅为7.34万吨,同比下降4.2%;对欧盟出口量仅为2.8万吨,出口金额1.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和12.1%;对美国出口茶叶1.47万吨,出口额0.7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5.2%和21.35%。

  但我国茶叶对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成为了新亮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全年我国对东盟出口茶叶2.3万吨,同比增长25.6%,出口金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茶叶9.4万吨,同比增长4%,出口金额5.6亿美元,同比增长30.7%。

  茶叶进口情况

  2019年,我国茶叶进口量为4.34万吨,同比增长22.25%;进口额为1.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进口均价为4.31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3.97%。分茶类看,红茶为主要进口茶类,进口量为3.64万吨,占比83.9%;其次是绿茶和乌龙茶,进口量分别为0.41万吨、0.26万吨,占比分别为9.3%和6.1%。

  行业竞争格局

  (1)整体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为1,600余家,仅87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个亿,6家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品牌意识加强,已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品牌茶叶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品牌竞争将成为茶叶市场竞争的主要表现。

  (2)细分品类竞争格局

  绿茶:产地分布广泛,行业集中度低

  无论是产量、消费量、出口量还是国民接受度,绿茶都是我国茶叶第一品类。我国绿茶产地分布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绿茶细分品种众多,涌现出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庐山云雾等优质名茶。绿茶行业中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差异较大,行业集中度低。

  乌龙茶:产地集中,区域龙头崛起

  乌龙茶又称青茶,其产地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近年来,乌龙茶产区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区域品牌的崛起,行业格局呈现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趋势,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逐步开始整合种植、生产、销售、研发等环节,产业组织化程度、产业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红茶:品种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费茶叶品类,也是我国第二大出口茶叶品类。我国红茶主要产于安徽、四川、云南、福建、湖南等地,目前认知度较高的红茶品种包括祁门红茶、云南滇红、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红茶产地分布广泛,品种众多,红茶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黑茶:产地集中,行业集中度较高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主要产区为广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主要知名品种包括普洱茶、安化黑茶和六堡茶等。

  普洱茶,为云南省特产,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市场行业集中度高,大益、中茶等知名品牌茶企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市场结构总体稳定,各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品牌、产品、市场运营等方面。

  安化黑茶,为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化黑茶发展迅速,目前主要品牌为白沙溪、中茶、湘益等,上述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六堡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随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迅速发展,六堡茶生产企业数量也呈迅速增加趋势,但新增的企业规模较小,三鹤、中茶等老牌优质六堡茶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白茶:发展迅速,行业集中度低

  我国白茶的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早期因产量不高且长期出口导致国内市场占有率极低。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茶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产量和消费量上升空间广阔。

  白茶细分市场集中度低,品牌众多,既有规模茶企,又有小作坊式的个体户。未来随着白茶不断被国内消费者熟知,白茶市场具备较大的品牌机会和发展空间。

  黄茶:市场份额较小,国民认知度低

  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属于极小品类,目前仍处于复兴起步阶段。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中国黄茶产销形势简报》,全国黄茶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共计约630家;其中,县域以上龙头企业69家,占比仅为11%。自2014年起,各黄茶主产区地方政府开始重视黄茶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强,黄茶市场开始逐步升温。但总体来看,目前全国黄茶的消费需求仍在稳定提升期,产业发展刚刚进入良性上升期。

  (3)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除本公司外,茶叶生产规模较大、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基本情况如下: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茶叶”、“公司”)于2020年7月3日预披露: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系由中茶有限整体变更设立。公司前身系成立于1949年11月的中国茶叶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国有茶叶公司和贸易系统中最早建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全国茶叶的收购、加工、出口和内销业务,2006年公司(注册商标:中茶)经过国家商务部的审批,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2019年公司成为首家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中华老字号振兴行动”的企业。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始终坚持茶叶生产技术的研发创新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推广,旨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放心好喝的茶产品和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公司先后成功研发了白茶加温萎凋加工技术、新工艺白茶加工技术、普洱熟茶加工技术、炒青绿茶窨制花茶工艺、速溶茶加工技术等,现在已经为茶行业所广泛应用。2019年公司正式加入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并成为联盟理事单位。同时,公司品牌和产品获得了海内外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同和信赖,曾先后荣获“中国茶业最受消费者认可十大品牌”“2020我喜爱的中国品牌”等荣誉,并多次成为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会议官方指定用品。

  注:文章来源中国茶叶招股说明书,转自金融之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