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七大茶

找到约597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茶在画中,意蕴无穷

茶在画中,意蕴无穷

——评叶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国诸多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可以说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种文化符号,以茶为纽带,“琴棋书画诗酒茶”和谐地融为一体,被古人并称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叶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一本以中国古代茶画为着眼点,全面展现中国历代文人各种风雅生活的集子。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这些出自历代名家之手的“茶画”的深刻关照,与创作者穿越时空进行“对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传统文人生活的世界。

从最初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麓的一种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盏中静待人们品饮的茶汤,从古代中国解毒之“药物”到整个现代世界为之迷醉的饮品,从“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这一复杂角色演变过程是历代的茶人们智慧凝聚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艰辛劳作,制茶人为提高工艺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们或储雪烹茶,或调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为寻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质文明几乎全盘洋化的现代社会,要想重温古人的这番诗情画意,除了需要一腔与古人遥相呼应的文人情怀,还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综合人文素养,这其中既包括茶叶知识(如历代制茶饮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历代茶叶论著与茶诗,对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较高的书画艺术鉴赏能力以及阅读古文献的能力。简言之,对于引领现代读者穿越重重历史迷障领略此类“茶画”之美,一颗“赤子之心”与综合性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朴乡居生活以及后来多年从事茶文化写作的经历使得他恰好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从而有了展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画”——即以茶事为题材或与茶有关之画,这是作者自己对于画的一种分类,并非艺术史学科的专业划分。按照不同的分类法,这些画实际上涉及山水画、高士图、侍女图、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清供图,甚至是近代丰子恺的漫画。尽管这些画各具风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内容都与茶有关,如采茶、饮茶、烹茶、点茶等人们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见山水之间隐隐绰绰的两三间茅舍,怀抱水瓮行色匆匆的隐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红烛,一树玉兰花与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壶几个茶杯。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体现出较高的书画鉴赏能力,以茶为主线,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历朝历代各大书画名家的绘画风格、技巧及其创作背景,使普通读者在阅读完此书之后也能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有大致了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通过建立在文献阅读、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的实物考证以及对“茶画”的解读之上的“三重证据法”,尽可能地为读者还原了传统中国关于茶的社会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这些古画的历史文献学意义。

“以图证史”是现代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趋向,有学者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像所传递的信息,是文字无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有时也是图像所无法胜任的,所以图和文经常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汉语中就有图书、图籍、图注这样的词汇。在本书中,作者以图像为主,辅以文献资料与器物考证,极为可信地还原了一些现代已经失传的“茶法”,例如宋代的“点茶”法在书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众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赵佶的引领下,茶事进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时代,饮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渐演变为更为精致繁复的点茶法,然而具体是怎样的“点”法,文献记载却语焉不详,以至于在当代的各种“雅集”活动中,茶人们所还原的“点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异。作者以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刘松年的《撵茶图》为视觉证据,依次描述了画中所出现的茶帚、茶盏、汤瓶、风炉、茶釜、贮水瓮、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罗子、贮茶盒等宋代点茶器具,并将点碾茶、煮水及注汤等过程进行了动态的还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开始点茶,先从右手覆荷叶盖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铁瓶,放在风炉上面煮水,煮至汤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从分茶罐中用则取出茶末,放入大汤中,加注嫩汤热水后,拿起茶筅,用力点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时,复用茶杓分茶。”在《雅集》一文中,作者参照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在《文会图》的那张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银,小大之制,唯所裁给”、“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盏色贵青黑”与“茶色尚白”等各种物证,生动地描述了从“云脚散”再到最后“咬盏”的宋代点茶之美。在《竹炉记》中,作者开篇即修正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语出自苏轼之讹传,显示了作者查阅文献的实证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从南宋杜耒的词到明清的画作,对“竹炉”的材质、外观、设计与使用之法进行了一番考证。此外,在对浩瀚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作者还发现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学界重视的“遗珠”,比如吴门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论《会茶篇》及《书茶别论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画,却忽视了其“茶论”。作者指出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则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苏州地区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热衷于会饮品茗、垂钓听泉、赏花观月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画中窥见渗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风流蕴藉。

对于书中所选出来之历代茶画,作者不仅仅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历代饮茶习俗进行了“解读”,同时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种深刻的时代“关照”精神。阅读此书时,我总能感受到不断交替出现两种对比强烈的意象:草木葱茏的江南与大漠黄沙的西北;物质匮乏的童年与生活富足的现在;越来越不堪拥挤的城市与回不去的故乡;拙朴的粗瓷大碗与精致的茶器……这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关,作者年少时是在甘肃天水的农村度过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场景以及院落中开得极艳的牡丹成为了作者成年后不断追溯的一个永恒意向。尽管现在身居繁华的杭州,尽管这里产最名贵的西湖龙井,尽管现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价格不知贵了多少倍,尽管众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声称“自己坚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属于沙枣花开放的茫茫沙漠。”作者感叹“现在的高官富商。他们买得了茶具,能买走一颗静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们,当刘益谦捧着2.2亿元的明成化鸡缸杯饮茶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立马引起轩然大波,人人都盯着那只世界上最贵的茶杯,谁还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见即便是普通人现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渐遗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样的储雪烹茶,写经书换茶,为了一壶好茶可以翻山越岭去乞求一壶好水的风雅都已经湮没在了时光的洪流里了,那样的云淡风轻只属于工业社会之前的那个中国社会。其实,不管是茶的浓烈,还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还是金银茶器中,千百年以来茶一直都只是它原来的样子,荣辱不惊,静静等待它的有缘之人。

像作者一样,每个迷失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而在寂静的夜里,在异国他乡阅读这样的文字,安静地翻阅这些关于茶的画,拙劣地模仿古人“卧游”之心境或许就是对自己心中那壶故乡“罐罐茶”的告慰吧。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何青元研究员:立志把普洱茶做成第七大茶类!

凤凰观茶家采访实录如下:何青元研究员动情道:“我要立志要把普洱茶力争能够做到做成第七大茶类,核心是提升我们云茶品牌的影响力,致力于为云茶产业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云茶产业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涉及的茶农超过600多万,涉及的人口达到1,100多万。云茶产业非常具有特色,主要的核心产品普洱茶、红茶、绿茶和白茶。而普洱茶是在全世界独特性。我认为普洱茶是不同于其他茶类的很大的产品类别。过去我们经常把普洱茶归为黑茶类。因为我们说中国的六大茶类,当中黑茶呢是一个主要的茶类,包括我们的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湖北的老青砖加上雅安的藏茶都是黑茶里面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产品。那么普洱茶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我现在为什么要提出一个第七大茶类的这样一个的想法呢?就是普洱茶和其他的6大茶类有很大的差异,有很多的不同。

第一个它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的不同的品种——云南大叶种茶。它独特的高茶多酚、高的水浸出物,它的种性是不一样的;它的加工工艺方法也是和其他黑茶类甚至其他茶类有很大区别。所以他耐久存放以后的品质特点也是不同的,基于这几个方面,我认为把普洱茶另列为第7大茶类是应该说比较恰当的。

现在我们的这个品牌影响力非常大在十大名茶全国的评选当中,目前来说它都是基本上位居前二,说明普洱茶的这个品牌影响力非常巨大,所以不是说因为它独特它就可以提出分类的,首先是它要有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还有消费者的认知度非常高。

第二个从我们海关出口的茶类来看普洱茶是作为单列的一类,比如说西部龙井、黄山毛峰都列为绿茶类,而我们的是单独列为普洱茶一类,结合现在出口包括全国全世界对普洱茶的认知,也有必要把普洱茶单列一类来作为一个产品,作为单列一类茶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云南的普洱茶它关乎到我们整个产业的一个发展到目前为止如果还把它归为黑茶类,在行业包括在消费者群体当中都会产生一些误解或者误导。

想进一步的提升普洱茶的影响力的话就要给他一个更好的更合法的地位,单列一类的可以提升它的品牌价值,为整个产业发展特别是对消费者品饮普洱茶有巨大的好处。因此我认为普洱茶要单列为一大茶类是非常有必要的。

要把真正把普洱茶分离出来成为第七大茶类还有开展很多相应的工作,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包括一些研究,包括市场的认知度,包括品牌的打造等等工作还继续要加大。但是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实现普洱茶成为第七大茶类。

云南普洱茶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一种趋势那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是从种植端加工端到销售端三个大的层面来讲每一个环节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云茶产业提质效效第一就是要实现的就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性;第二加工一定要突出标准化包括一山一韵、百山百味,不同的产区要有标准,特别要结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大标准化的执行力度。把我们的品牌擦的更亮,加大云茶的品牌宣传包括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更好融合;第三就是在销售端,要讲真,要实现数字化的可追溯,就是做到每一个产品都要做到这个安全可靠透明,用数据来说话而不是用文化或者是用其他的支撑。要全面做到数据化、数字化,实现更好的智能化的一个发展。

应该说茶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呢是引领支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科技创新主要是有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品种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申报了国家级的有性系的品种,像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茶,要对它的适应性、抗性、植物学性状、内含成分、制茶的一些实质性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在我们种植的面积最大的几个品种,在支撑云茶产业方面达到当家品种的元素。通过这些有性系的一些独特资源,通过新品种的选育,比如说我们著名的云抗10号、紫娟,其推广的面积占到了全省茶园面积的接近一半,主要就是通过品种创新来实现的育种,来推广当家的品种。

第二就是在自产能力上,云南传统的只有晒青茶的加工,更多的匠心工艺结合传统要实现产品花色多样化,品质的丰富化。要通过我们对茶叶的实质性突出标准,要有加工工艺的科技含量,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些茶的饮料、茶珍还有深加工的系列产品都是通过工艺的创新得来的。

第三就是在我们云茶的饮用价值,我们要研究茶里面富含的是哪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这些成分对降血脂、降血压的这些功能功效的主要成分的靶向原理机理是什么。

一泡好茶

我认为还要结合他的几个附加值的属性,第一是产地、区域、品牌。比如我们的名山名茶品牌,我们的公共品牌“云南普洱茶”,这个公共品牌就是一个大的品牌,要结合一个落脚点,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品牌,最好的企业,最大的龙头企业比如说大益,陈升,雨林,八角亭,七彩云南,澜沧古茶,勐库戎氏等响当当的品牌,包括我们的央企中茶。要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带动才能够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泡好茶。所以一泡好茶还是要融入茶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茶的文化,普洱茶的文化。

匠人精神

要包容,要勇于要学习,要交流,要学习其他茶类的优良的地方,作为一个茶人你都不知道茶的好处、茶的精髓、茶的价值,你肯定就体现不出他的匠心,所以要知茶最后一个落脚点是要用茶,要把自己所学所知,用在实践当中,比如说我教茶农能够按照我们的一种种植方式提升茶叶的品质、提升卖价让老百姓能够增收致富,就是要活学活用茶知识。用茶是把我们的所学所知要用到实际当中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为茶产业做出贡献这个才叫匠心。

我对茶是抱有一种感恩的精神,因为茶让我实现我的价值,让我对茶产业有所贡献,我看到茶叶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大健康的产业,所以我当时在勐海县挂职副县长的4年里,提出了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提出了“让世界爱上勐海茶,恋上勐海味”;同时我在易武时,还帮易武打造一个“易武贡茶,天下共享”,实现了七村八寨品牌的提升。作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从勐海把总部搬到昆明来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全省112个产茶县。包括一县一叶的支撑,科技创新的支撑,包括茶产业规划等等,正在做和努力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第一服务于政府,让我们的政府层面上更多的支持、关注茶产业;第二个服务于企业,让于我们合作的企业实现了这个经济效益的增长,让茶叶产品更好的走向市场,增加覆盖度,还增加了财政的税收;再一个就是服务于我们的茶农,现在我经常提倡讲的一句话“科技进村入户”,2001年的时候我就在老班章提出一个理念每一个村都要有自己的茶王树,要树立典范,要保护好古茶树,打造品牌,出效益,让老百姓更好的增收,这是我现在的一个愿望。”

来源:峥稀古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山西药茶“登陆”央视 叫响中国“第七大茶系”

——携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山西药茶开创中国第七大茶系

400多年前,晋商主导开辟了万里茶道,纵贯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穿越时光,与古代丝绸之路对接延续。

今天,三晋大地发展药茶产业,依托道地药食两用资源,传承悠久制茶工艺,聚力把山西药茶打造成中国“第七大茶系”。

“看不尽山西好风光,品不够山西药茶香。”2021年2月1日起,山西药茶品牌广告在央视一套、新频道、纪录频道午间和晚间的黄金时段首次播出,立刻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聚焦了行业的目光。

山西药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在国家级媒体平台高调“亮相”,打出了一张“晋”字号的新名片。雄心勃勃的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

凝华天养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茶经》中记载“茶之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又以“荼”代指茶,可见药茶同宗同根,相伴而生。清康熙帝曾御赐平定冠山连翘茶为“延年翘”。山西长治、晋城、临汾、忻州等地民间均有制作和饮用连翘叶茶、桑叶茶、毛建草茶等药茶的传统。山西制作药茶、饮用药茶的历史已延绵两千余年。

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连翘叶、沙棘叶、红枣叶、毛建草、蒲公英、桑叶等众多的药茶加工原料。勤劳智慧的三晋儿女针对不同原料特性,对杀青火候、揉捻力道、发酵温度、干燥方式等工艺进行改进创新,生产出了备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药茶产品。

山西药茶传茶道之神韵、聚草木之精华,为千年本草赋予了茶品的清香,具有清热去火、助眠安神、健胃消食等众多功能,成为独具山西原创特色的优势品牌。

国人一般把茶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黑茶、黄茶、白茶。山西药茶历史悠久、原料道地、功能显著,呼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必将发展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

产业振兴 助力实现富民增收

近年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把山西药茶作为山西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按照“公众品牌、公众享之,道地药材、道地育之,如法炮制、悠然得之,强烈推介、广而告之,产业振兴、皆为民之”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标准、质量和品牌三个关键环节,坚持“五通”,着力“五量”,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以品牌推广为抓手,龙头带动、百企跟进,积极培育发展连翘叶茶、桑叶茶、红枣叶茶、毛建草茶、沙棘叶茶、槐米茶、黄芩叶茶、蒲公英茶等药茶产品,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药茶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20年山西药茶产量和产值同比都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产品多达50多种500多款。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并受益于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开启了“坚守茶道、守正创新”的崭新篇章。

广而告之 做强区域公用品牌

山西省逐步加大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力度,按照做强、做大、做好山西药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思路,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为主要宣发平台,开展一系列农博会、茶博会、网络直播带货等专题活动,构筑了多维度的山西药茶品牌和产品宣传体系。

为了让大众更全面、清晰地了解山西药茶,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作了两部专题宣传片,编写出版了首部《山西药茶》图书,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山西药茶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借助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大流量普及药茶知识,生动阐释山西药茶故事,有效提高了山西药茶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进入2021年,山西药茶又携手国家顶级权威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CCTV-1综合频道和CCTV-13新频道午间并机播出的《新30分》栏目、《新联播》栏目以及CCTV-9纪录频道精品栏目投放山西药茶品牌形象广告,突出山西药茶上乘的品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绿色健康功能,将山西药茶深入刻画在消费者心中。


注:内容来源大众,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