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中国茶,茶产区定下大规划



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日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等名茶面孔悉数亮相。本次申遗成功,也让各个茶叶产地对自己的产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行业组织,现有会员单位4098家,涵盖行业百强及70%以上的规模企业。12月17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申遗成功有助于中国茶在世界范围获得认同,提升中国茶的出口竞争力,繁荣中国茶的国际贸易,带动茶农增收致富。王庆介绍,安徽、福建、浙江、云南、湖南、湖北等茶叶大省在茶产业优化转型、产品加工提档、数字化建设、产业链延伸、文旅特色发展等方面也都分别出台了发展规划并匹配了相关政策。

“从宏观维度说,中国茶产业应围绕产业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统一大市场的路径来发展。”王庆认为需着力解决四个主要问题:品牌化进程缓慢、产业链延伸不足、消费市场忠诚度低、标准化完善度不高。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茶园面积控制在4200万亩至460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提升至72%以上,茶叶产量控制在310万吨,年均增长4%以内,茶园亩产能提升10%以上,农药减量、使用量负增长。

铁观音产区:建设茶产业“七大中心”

茶是福建安溪的名片,茶业是安溪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安溪铁观音则是知名茶叶品牌。

在安溪县,有80%人口从事涉茶产业,农民收入的56%来自茶业。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年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80亿元,连续十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

新一代年轻人正逐步成为我国茶叶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不过安溪铁观音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仍有所不足。“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茶农”的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处在初级阶段,合作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如何突破茶业生产加工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功能化等方面的科技瓶颈,成为重要课题。

这些是摆在安溪面前的几大难题。12月15日,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志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将采取有为措施推动安溪茶产业加快转型盘整”,围绕练内功和塑形象两个维度开展工作。“练内功”是推进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比如构建“县域大生态、茶园小生态、土壤微生态”生态体系;在全国首创县域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支持鼓励新建或改建茶叶初制集中加工区(场、厂、点),满足茶叶规模化生产需求;推动中国福茶数字科创园项目的落地建设等。

“塑形象”是持续加强品牌建设、形象提升,重塑安溪铁观音美誉度和影响力。包括持续举办安溪开茶节、“茶香农遗——驻华使节走进遗产地”等茶文化推广,把消费者“请进来”观光体验;组织安溪茶企“走出去”参加俄罗斯、马来西亚、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福州、厦门等专业茶展。

对于茶产业的发展,安溪县已有明确规划,计划打造引领业界、全国最强、世界知名“七大中心”,建设现代茶业强县。“七大中心”包括茶业制造中心、茶叶交易中心、茶配套生产中心、茶业数字中心、茶业科技创新中心、茶文化旅游中心、茶业金融中心。

陈志明说,安溪县正规划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城东茶叶新城,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智力优势,与中科院、中茶所、杭州中茶院深度合作,导入前沿科技,推动茶叶向精深加工、萃取应用、生物科技等领域延伸。同时,抓住新式茶饮迅猛发展的窗口期,设立新式茶饮基底茶生产加工园区,打造世界知名新式茶饮基底茶产业链供应基地。

黄山毛峰产区:“双招双引”计划培育上市茶企

安徽省黄山市茶叶类非遗项目数量众多,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人们较为熟知的茶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就在其中。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6月20日,黄山市全市茶叶产量3万吨,产值3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6%。

黄山市在2022年4月就发布《黄山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方案》,其中包括《黄山市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显示,黄山市计划到2025年,徽茶产业集群基本建成,茶产业生产端、加工营销端和主体端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名茶之都”功能逐步显现。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实现茶叶(干毛茶)产量5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

此外,通过强化“双招双引”,小罐茶、中茶、联合利华立顿等头部企业落地黄山,本土茶企王光熙和谢裕大快速成长,国家级龙头企业占全省三分之二。黄山市计划到2025年全市超亿元茶企达到30家,其中超10亿元茶企2家,超5亿元企业2—3家,力争培育主板或创业板上市企业1—2家。

滇红茶产区:2025年建成有机茶园超10万亩

临沧是云南省重要的茶叶产区,有“滇红之乡”和“中国红茶之都”美誉。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的凤庆县是滇红茶发源地,现有茶园51.59万亩,产量4.1万吨。全县有38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加工,年精深加工能力达5万吨以上。

近年来由于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品牌“小、散、弱、乱”,产业链各环节质量标准失控等原因,“滇红”市场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逐年下降。对此,2021年,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成立,并发布了《凤庆滇红茶技术标准》等8个标准。产业合作上,凤庆先后与小罐茶、茶百道、新荣阳等品牌建立合作,其中小罐茶在凤庆建设了初制工厂,既帮助当地茶农提升了茶叶产能及品质,又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党委书记、理事长施贵华对外表示,按照规划,2025年要基本实现茶产业全链条组织化,建成有机茶园10万亩以上,联盟茶企茶园初制所标准化率达100%,精制产品扫码追溯率达100%。2030年,实现联盟集团化发展,推动集团资本证券化,联盟产值占茶产业产值达90%以上。


来源:新京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