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普洱茶5斤

找到约741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论历史地位,普洱茶排老几?

论历史地位,普洱茶排老几?(文末福利)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那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普洱茶在茶届的地位怎么样呢?



在当时,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


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


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


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蒙古铁骑占领云南,将宋代的步日改为普日,在思茅一地设为思么,两地各设“甸”治,于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


甸司归属元江路节制。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食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后被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着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


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府早109年以上。


据考证,普洱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明朝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

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为普洱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


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由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进贡皇帝做为贡茶。


雍正十年,普洱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


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


同年,清庭对普洱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


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


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普洱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


清代,阮福专着《普洱茶记》称为:“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


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


《普洱府志》记为:“普洱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


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


普洱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


据清代文豪曹雪芹着《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一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

我们今天唯能从巨着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贡茶当时的风采和声望。


从此,普洱茶在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茶名利双收。


普洱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贡茶沿贡至少168年,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茶的发展。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园设宴,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宴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


现将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




——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




——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O瓶。




——又随敕书赏给英国国王物件,计41填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这批礼单逐项统计,共送普洱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茶膏26臣、砖茶28块,六安茶40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


每次赠送国礼,侧由清朝“军机处”遂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可见普洱茶名扬海外的历史久已。


普洱茶不仅是颇具外交意义的贡品,也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


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是中国的重要产品之一,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而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


云南普洱茶历年来多次获得过世界各国的大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与欢迎。一九九九年云南沱茶(销法沱)被成功地载入法国大药典,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中国茶人的骄傲。云南先民发现并利用了茶,云南人为人类创造的普洱茶也必将在世界饮料史上写上自己光辉的一页。

硬货:六堡茶价格大全及选购指南

在黑茶类,知名度较高的要数云南普洱茶和湖南安化黑茶,近10年来,广西六堡茶算是黑茶类的一匹黑马,由外销到内销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并为众多茶友所接受。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六堡茶的分类、价格、年份等因素并不为广大茶友所熟悉。今天给各位理顺一下六堡茶的价格及其对应的品类及年份,让茶友选购六堡茶不是难事。

一、 总体分类

六堡茶按照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六堡茶农家茶(生茶):传统工艺制作的茶未经人工渥堆发酵,自然陈化而成。

②厂制茶(熟茶):经人工渥堆发酵加工而成。

二、 熟茶分类及其对应价格

现在市场上所销售的熟茶,在茶叶的制作原料上,以特级茶和1级茶居多,因此,以特级茶和1级茶为样本,为了使价格一目了然,规格以统一的500g做参考基数,说明价格区间。由于生产厂家不同、生产原料不同、生产年份不同,所以存在价格浮动差异,以下价格仅供参考。

特级茶:

1年-3年,120元~300元;

4年-5年,200元~500元;

6年-7年,400元以上;

7年以上,1200元以上。

1级茶:

1年-3年,120元~250元;

4年-5年,160元~480元;

6年-7年,300元~700元;

7年以上,700元以上。

当然,以二、三级茶作原料也有,价格比特级茶和1级茶略低。

可以看到,无论是特级茶还是1级茶,价格区间其实比较大,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1、 陈化年份

黑茶类都有越陈越香的特点,一般来说,陈化的年份越短,价格相对较低,反之则高。

2、 香型及菌种

六堡茶有特殊的香型,例如槟榔香,在行内是公认的顶级茶叶。如果某款茶叶是槟榔香型,那么价格会比同类陈化年份的茶叶要高。

还有就是“金花”。现在大厂都已掌握人工发花技术,同时需要适度环境的发酵及一定年份的陈化产生“金花”。通常带“金花”的茶价格比同期陈化没有“金花”的茶要高。

3、 包装

某款茶叶主打商务送礼,包装高端。例如双陶罐木盒,采用钦州坭兴陶,适合长期存放,300克装的销售价达到1000元以上。

4、 库存量

库存稀缺,品牌标杆的产品,10年以上的老茶,价格高昂,一般起步都是四位数以上。例如某款150克的老茶销售价达2300元。

选购建议:

茶友要明确自己买茶的目的,是现饮还是追求口感,抑或是收藏。

现饮:一般来说,即使是陈化年份只有3年内的茶,都到达适合现饮的地步,这种茶性价比比较高。当然,由于陈化日期尚短,入口仍然带有苦涩味,顺滑度和甜度不足,鲜爽口感是其特点。储存的话,需要较长时间。

追求口感:有些茶友追求口感,可适当选择陈化年份5年至10年的茶,价格稍高,但由于陈化有一定的年份,口感醇厚,茶香纯正。

收藏:收藏也分两种,一种是新茶收藏,可以选择年份较新的茶;二是投资升值,这种可以选择企业的品牌标杆产品,通常已经是10年以上的老茶,如果再存放多5年到10年,奇货可居。但同时存在风险因素,例如储存的环境,一款好茶,如果储存不好,价值将会大大降低。还有原料因素,建议选择大厂的老茶。

三、 农家茶分类及其对应价格

农家茶的分类比较多:

按照不同季节: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夏茶、秋茶、冬茶、霜降茶等种类;

按照老嫩程度:可分为茶谷(茶芽)、中茶、二白茶、老茶婆等种类;

按照茶的各个部分;可分为茶花、茶果壳、茶米、龙珠茶(虫屎茶)。

由于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没有形成标准化,每家门店经营的价格均不同,以最具代表性的社前茶(新茶)和老茶婆(老茶)价格作参考:

社前茶:当年,均价300元/斤;

老茶婆:5年内,均价250元/斤。

具体来说,农家茶的价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原料

农家茶采用的原料均来自六堡茶原产地,主要集中在塘坪、四柳、不依、理冲和六堡村几个乡采摘的茶青加工而成。受规模、人工等因素限制,原料价格比熟茶要高,因此市场基价也比熟茶要高;

另一方面,因每个村的地理环境(土壤、周边环境)有所区别,所产的茶也有区别,价格因而受影响。

2、 季节

一般来说,社前茶和明前茶都是春季采摘,价格较高;而夏茶、秋茶及冬茶和霜降茶的原料较为粗老,有叶有梗,价格相对较低。

3、 年份

除了春季采摘的新茶,其他茶均可以陈化,当陈化有一定年份后,价格随之升高。而市场上陈化有10年以上的老农家茶,例如老茶婆等,价格更是飙高,但同时存量极少。

4、 特殊功能或香型

农家茶里的茶宝,也称虫屎茶,在当地一直当药用功效,这种茶价格比较高;与熟茶的槟榔香一样,农家茶陈化一定年份后也有槟榔香,也属于价格较高的一类农家茶。另外还有药香、参香、木香等香型,价格均比普通香型要高。

选购建议

总体来说,新的农家茶入喉有苦涩味,但同时回甘生香,对人体胃部刺激性较大,属寒性,并不是人人适合;有一定年份的农家茶口感趋于熟茶,受陈化环境影响,还能产生不同的香型,相比熟茶,口感层次更为丰富,但价格较高,而且对品饮者有一定的品饮经验要求,才能更好的辨别该款茶的价值。

——本文来自六堡茶之家,感谢作者付出。

【大益茶史01】范和钧——大益帝国的「开国功勋」,从法国巴黎到云南佛海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40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虽然一直在传递佛系炒茶的心态,但是自己前后聊了两个月的行情,难免有点婊子立牌坊的嫌疑。幸好最近行情转淡,终于可以聊聊自己之前承诺的一些内容了。茶叶历史太复杂,自己也没有尝试过这种体量的内容,所以决定先从大益的历史开始着手,这几天搜罗了诸多资料,同样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猜测,尽量用相对诙谐的手法,跟各位聊聊。当然,如果阅读反馈不佳,我也可以马上调转笔锋可能还是会转回去写行情。

关于本系列的定位,

可能是你在全网能找到关于大益最详细的历史内容。

如果要跟别人聊大益史,你看这个系列就够了。

1905年,清政府还剩7年阳寿,彼时的中国已经与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不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岌岌可危。这一年最出名的战争是日俄战争,但彼时的中国,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国家,于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便来到了东北,即使我们是一名非参战国,老百姓的日子一样的民不聊生。

这一年,相继诞生了冼星海、邹容等伟大名家,以及我们这个系列的主角之一——范和钧,为了表示尊重,后文统一以范老尊称。

虽然出生在日本,但是范老祖籍在江苏常熟县,范老原名范樱,现在看来虽然有点娘,但是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具有文化气息的。据江苏常熟县县志记载,“范和钧,原名樱,乃北宋范仲淹第27代孙。”没错,就是写《岳阳楼记》的那个范仲淹。

不幸的是,范老的父亲在他11岁那年匆匆过世,从那时起,他母亲就开始独立承担供书教学的责任。1920年,15岁的范老以优异学习成绩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在母亲和众多亲戚的资助下进入浦东中学读书。不过,更不幸的是,在他进入浦东中学的第二年,他母亲染了病,从此一病不起。这里有个传言:当他收到电报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病重,吃什么药都不管用。那时范老正直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年纪,情急之下效仿古人「割股疗亲」,他忍痛从左腿切下一块肉,熬汤喂母亲喝。母亲喝过肉汤之后,精神竟然好了很多,从床上坐了起来。但是很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母亲也去世了。

1924年,范老19岁,从上海浦东高级中学毕业,父母双亡的他了无牵挂,优异的成绩让他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只身前往法国留学。因为没有法语基础,范老先是在里昂学习了一年的法文,然后转到巴黎大学学习“数学概论”和“高等物理”。

范老的住所位于巴黎第五区圣约克街,是当地出名的学术区。不久,同船来法的柳圃庆、何定杰也相继搬到。身在异乡,三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互相以兄弟相称。是日,三人来到香榭丽大道的一处桃园,各执三支檀木香,许下了皇天在上……的诺言,三人分别相差5岁,何定杰略长,以哥哥自称,范老最小,自然成了三弟,当然,绿色这段是我编的,从范老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三人的关系应该还没有到称兄道弟的地步。而把这段讲出来的目的,主要是范老在二位的游说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三人所在的公寓,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产党法国分党。

如今的巴黎第五区

不久后,国内财政收紧,范老的公费断绝了,光鲜的留学生不得不打工挣钱。天生的文化差异+加上华人的外貌+仅仅一年的法语基础。范老的选择余地并不多,最终去了古董店做漆器修补。在修补漆器的过程中,范老居然遇见了许多明清漆器,一边问候着法兰西为首的八国联军家属,一边又趁闲暇之余开始研究那些在中国已难觅踪迹的明清漆器,琢磨老祖宗的制作方法,感叹祖先们的工艺牛逼。这里不妨换位思考下,范老当时肯定也想过将漆器带一部分回国,但是这群强盗实在抢的太多了。

留法的后半段时间,范老白天晚上也不闲着,白天在中国古董行中做油漆绘画等工作,晚上在巴黎市立的“美术与工艺”专科学校学习。俨然一副工科男的造型,并且成功吸引了同样就读于巴黎大学医学系的娄允琴女士的注意,20多岁的少男少女在异乡遇见,还是自带浪漫气息的法国,很难不发生点什么浪漫的事情,不久后便双双坠入爱河,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这让范老重新遇见了久违的亲情。

1931年(一说1930年),26岁的范老毕业,留学生的身份加娇妻在侧,膝下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女儿,范老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归国后,受「当代陆羽」吴觉农之邀,进入上海商检局,负责茶叶出口检验工作。不料,这一次安排直接拉开了范老二十多年的传奇茶业生涯。与此同时,范老与巴黎的缘分就此结束,直到2019年,辣个男人带着一款名为「巴黎妙韵」的产品回到了熟悉的第五区,成为中法友谊的桥梁。当然,这是后面几期才会提到的事情了。

五年后,范老所在的上海商品检验局承办了一场中国茶叶展,类似如今的「茶博会」,展室悬挂两幅世界产茶国的巨型图表,一边是近百年来世界产茶国家茶叶产量直线上升,另一边则是我国茶叶出口数量逐年下降,说人话就是全世界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喝中国茶的人越来越少了。范老看在眼里,觉得中国作为数千年茶文化的泱泱大国,这个数据就很不对劲。31岁的范老内心燃起了小火苗……

1937年春,经济部在沪召开中国茶叶公司筹备会议,范老也凭借在茶叶出口6年的宝贵经验,应邀出席。会议意思很简单:国家打算振兴中国茶文化,你们安徽、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五个省份也属于产茶大省,各出资20万元,我们再号召几个私营厂商集资200万元,凑个300万搞个中茶总公司。当然,这个中茶并不是现在市场流传的中茶,这个中茶总公司在建国之后就被裁撤了。公司办起来很快,起初选址是在上海,谁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中茶公司不得不从上海迁往武汉,并在湖北恩施筹办恩施实验茶厂。这时候,范老发挥出自己工科男的属性,凭借多年的补漆练就的精细手活,开始着手设计各种制茶机器,用来替代落后的手工操作,最终大幅提高了茶叶的数量与质量,为发展国茶外销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也为今后国内各地办厂打了样,产品悉数运销重庆,畅销后方,成效显著。

1938年12月,中茶公司拟定在顺宁、佛海及宜良三地设立茶厂,汲取恩施茶厂办厂的经验,全面安排机械化制茶。各厂目标均为年产红绿茶5000标准箱,比现在的沧海群峰还多多了。在决定佛海茶厂的厂长人选时,虽然厂还没有建好,但是我们的范老当仁不让,成为佛海茶厂的第一任厂长。当然,这个时候的厂长远不及如今光鲜,亲力亲为是免不了的,更像一个光杆司令。

范老,左二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命,范厂长深入蛮荒之地,决定把天赋带到云南佛海,正式筹建佛海茶厂。他将妻女安顿在昆明后,与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一起于4月1日从昆明出发,10日下午抵达仰光。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三人于5月27日终于到达了佛海县。经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与民情调研之后,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厂长除了负责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直到4月,范厂长才第二次回到佛海。好在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建筑面积更是达到了3000多平,按当时的条件,已经算是颇具规模。这一年,佛海茶厂生产红绿茶132担。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每担120斤)。范老一看,卧槽!原来紧茶的产量可以这么大!遂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紧茶。这一年,中国茶叶公司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卖给范老领导的佛海服务社,加入紧茶联合运销的大军,由服务社的人将这些紧茶通过缅甸、印度运抵印藏交界处的市场葛伦堡,再有藏族商人运进西藏。相信你也猜到了,这里的紧茶,其实就是普洱茶。而作为光荣的共产党一员,范老将茶厂的大部分收益也捐献给了国家,成为了军资的一部分。

范老,右一

1942年,佛海服务社又收购紧茶一万余担,正当所有人以为一座茶业巨头即将冉冉升起的时候,狗日的日军又来了,日军攻入缅甸,天上的飞机像苍蝇一样接连不断的实行轰炸。无奈之下,范老下达了撤退命令,员工先后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立即撤回佛海,两千余担紧茶全部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机械化制茶减少了人工,即使面对如此高频的轰炸,佛海茶厂仅仅预留三名员工即可,机器在、厂房在,每年还可以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基本开销。范老则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撤回昆明。其实这个时候的佛海茶厂,基本已经和范老没有太多关系了,即使到了1950年佛海茶厂被国家接管,茶厂常年由一群副厂长同谋同策,彼时的范老,也不过45岁。据悉,因为各种原因,抗战胜利后,范老没有选择回到佛海,而是直接去了宝岛台湾,仍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但是由于台湾土地改革的影响,茶厂转向。失业的他只得重操留学时期的旧业,靠制作仿古漆器为生,一个不注意又混成了中国高仿漆器方面的大师,甚至写下了权威著作《中华漆饰研究》一书。

范老,右一

范老的晚年去了美国, 离开前,他也将自己多年制作的未售精品漆器捐赠给了台北华岗博物馆。至于茶,则成为范老的一种精神,永远留在了云南,并且留存到了现在。

1989年,范老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代茶叶大师,漆器大师的传奇落幕,由他创办的佛海茶厂(既勐海茶厂)是国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抗日风云中诞生,在日机的轰炸中撤离,为时虽然短暂,但它以高起点、高格局开创了国家大宗机器制茶的先河。范和均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在乱世之中给中国茶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赋予了此后的大益品牌一抹亮丽的殷红底色。

找到约72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