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六堡茶哪个好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春茶中国行①为什么苍梧六堡是六堡茶之塔尖?

3月6日,北方还是春寒料峭时节,远在南疆的八桂大地最高气温已上升到20摄氏度以上,“春茶中国行”记者一行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

近年来,梧州六堡茶在茶行业热度不减,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在公开场合关心六堡茶的发展:第一次是2017年在广西调研考察时听了“茶船古道”的故事并品饮了梧州六堡茶,随后在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将“茶船古道”与“茶马古道”相媲美,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对六堡茶一连提了三个问题,并叮嘱把六堡茶做大做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重要指示,为梧州六堡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在梧州市和苍梧县采访的几天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深刻感受到了梧州市和苍梧县的领导干部、企业家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信心与决心,感受到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热火朝天。

01

开车甘师傅的“茶”专业

从梧州市区驱车前往苍梧县的道路两旁,处处可见成片的茶园,绿油油的茶树正在吐出春天的第一蕊。开车来接记者的苍梧县六堡茶指挥部办公室的甘师傅指着路边的茶园介绍说,苍梧县茶园仅有微量开采,大面积采摘还需要再等十多天。他一再强调,我们这里不会像绿茶的产区为了抢“鲜”而提前采摘,六堡茶是黑茶,这些茶采摘后会加工成六堡茶的毛茶原料,按照苍梧六堡茶的国家标准,芽头做成特级六堡茶,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加工成其他级别的六堡茶。他还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正在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自己所在的六堡茶指挥部就是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兵强将而组建的新部门。记者顺势打嗔道:那您一定也是县里的精兵强将啦!他哈哈大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

甘师傅原来在苍梧县农投集团工作,后来为了充实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办公室,抽调到了这里工作。他不仅懂六堡茶知识,而且对六堡镇上的每一户人家都特别熟悉。记者的一位赵姓朋友是六堡茶收藏大家,5年前从河北石家庄跑到六堡镇开山植茶。记者一提名字,他竟然也认识。他的工作职责是开好车,但一专多能,对苍梧县六堡茶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对六堡茶历史文化的熟悉程度无不令记者赞叹!

六堡镇茶园。

02

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

李主任的“茶观点”

2021年,“广西六堡茶”正式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广西境内11个地级市的48个县(市、区)的539个乡镇生产的六堡茶称为“广西六堡茶”。2011年,“梧州六堡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凡是在梧州市地域内生产的六堡茶可以使用“梧州六堡茶”地标。历史上,六堡茶的核心产区就在苍梧县,六堡茶的得名也源于六堡镇,这就使得六堡镇成为核心中的核心。

古茶树。

车子驶入苍梧县地域,马路两边到处可见“ 坚决打赢十万亩茶园种植大会战”的宣传标语,这使记者感到奇怪。近年来,中国茶叶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国家不再鼓励扩大茶园面积,为什么苍梧县还在大力开荒种茶?

进入六堡镇,马路两边盖起了许多三层小楼,一楼大多是茶庄,二楼三楼是茶农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除了一些小型超市外,镇上基本都是茶庄,茶农家家都在卖茶,这里犹如十多年前安溪县的感德镇!

“这些柏油路修好也没几年,过去是颠簸的泥土路,六堡茶市场没有好起来的时候,外界鲜有人进入六堡镇。”陪同记者一起调研考察的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办公室施主任介绍说。进入六堡镇的小轿车川流不息,记者首先来到了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六堡公社茶场,曾经是梧州规模最大的六堡茶生产企业,2006年改制为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并启用“苍松”商标,坚持以传统工艺加工六堡茶,是传统六堡茶的引领者。

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上午时分,记者在苍梧六堡茶业公司的官营坪有机茶园看到采茶工正在忙着采茶,攀谈中了解到,她们都来自本村,每采一斤茶青可以拿到15~20元的工钱,这几天开采量还少,过几天开采面积多了每斤的工钱也会降一点。多年来,公司通过带动六堡镇各村寨农民增收,获得了广西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参观完苍梧六堡茶业公司的基地和厂房,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的负责人李泽波从县里开完会赶到六堡镇与记者汇合,在镇上的茶旅民宿中心泡茶等候多时,催着赶紧来用餐。

李主任被调整到六堡茶指挥部之前,他是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对苍梧县茶产业发展可谓熟稔在心,正像甘师傅所说,这样的精兵强将才会被县委、县政府调整到六堡茶指挥部这样的重要岗位。

记者(右)与茶农亲切交谈。

李主任是个直性子,一见到记者就说,“春茶中国行”对于苍梧县这样的黑茶产茶大县来说,“春”的意义并不显著,六堡茶作为黑茶后期仓储陈化很重要,要突显六堡得天独厚的自然仓储条件,在秋季搞活动意义更大,今年计划举办首届六堡茶秋茶节(藏茶大会)。记者立即应和,县里的这个创意太好了!苍梧六堡茶作为六堡茶的塔尖产品,应该走精品路线,具有更高的陈放价值,对于喜爱六堡茶的“茶粉”来说,召开秋茶节(藏茶大会),探讨六堡茶的价值,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李主任一边给记者泡茶,一边问道:“我们苍梧的传统六堡茶与现代工艺六堡茶口感不一样,你们喜欢这个口感吗?”记者的确发现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在汤色和口感上区别还是挺大,但具体哪个对人体健康更有益还需要专家们去研究论证。

“国家已经不再鼓励增加茶园面积,你们还要大力发展茶园?”记者反问道。李主任介绍说,到去年底,梧州市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苍梧县就有16.92万亩,实际开采面积还不到10万亩,主要是近年新增较多。近年来随着梧州六堡茶的热销,苍梧县的原料供应紧张,需要大力发展茶园;此外,从茶农增收、乡村振兴来说,种茶的收益也好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的级别和地位很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9名处级领导任副指挥长,指挥部的任务是全面推进全县六堡茶产业发展,去年一年仅围绕茶园建设召开“种植大会战动员大会”等各种专题会就达30多次,制定下发了《苍梧县茶园种植大会战攻坚工作方案》,成立攻坚指挥部,抽调16名县领导担任战区组长、副组长,蹲点到各镇。种茶是有补助的,2022年,全县对3.66万亩新建茶园发放奖补资金3600多万元。

“我们苍梧六堡茶的市场会越来越好,茶园建设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未来苍梧六堡茶的品质就很难保证。”李主任蛮有信心地说道!

苍梧六堡茶业公司茶空间。

03

县委副书记马博士的“茶布局”

记者从北京出发到苍梧采访前,一位做六堡茶的企业家说,到苍梧采访一定要见马博士。在梧州工作的几天里,每每碰到六堡茶企业家,他们都会提到马博士。

在梧州,只要从事与茶相关工作的人,几乎无人不识马博士,马博士就是现任中共苍梧县委副书记、县茶业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的马士成。马博士不仅在梧州,后来记者到了贺州,贺州茶行业的人也都知道马博士,看来,马博士在整个广西茶界也是赫赫有名。

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中)一行与记者(右三、右二)合影。

马博士的名气是干出来的。2012年,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毕业的马士成作为梧州市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来到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工作。那时,梧州六堡茶刚刚起步,六堡茶产业底子薄、基础不牢固,他全身心扑下身子,从品种选育、标准制定、品牌推广、文化梳理、组建国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梧州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与梧州市的茶企攀谈中,大家一致认为,梧州六堡茶能有今天的成就,与马博士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为梧州六堡茶奋战十年后,2021年,马博士从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任上调任中共苍梧县委副书记,专职负责茶产业工作,苍梧县有一盘更大的棋等着他去下。

记者见到马书记的时候,前一天他刚从外地招商引资回来,上午又开县委常委会到12:00,会后匆忙从县城赶到六堡镇来与记者见面交流,下午还要接待自治区到六堡镇调研的领导,记者的采访只能在餐桌上了。

茶农正在采摘春茶。

马博士思路清晰,介绍情况精炼、有条理。从苍梧的茶树品种、茶园发展、茶旅融合、未来规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情况介绍全面而客观,既对未来满怀信心随着六堡茶的火爆,又认识到了当前苍梧县茶产业的基础薄弱。他说:“苍梧县茶产业还在打基础阶段,茶园要发展,茶旅要投入,产业缺少龙头带动,品牌影响力小,但是苍梧县作为梧州六堡茶的核心产区,这一条就大有文章可做!”

在想做事的人眼里,处处都有机遇。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马博士。

马博士来到苍梧县工作后,正在布局一盘更大的棋:茶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六堡茶全产业链发展。记者在六堡镇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和一批批前来学习考察的人员川流不息,人们了解六堡茶就要到六堡镇追根溯源。作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的六堡镇,随着六堡茶的火爆,如今这里俨然成为全国茶人趋之若鹜之地。

国家级六堡茶非遗传承人科普示范点。

在这里,既可以品到上百家茶农制作的六堡茶,还可以到苍松公司体验有机茶采摘,更可以到六堡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韦洁群技能大师工作室体验六堡茶制作技艺。一栋栋整洁美观的茶民宿已建成,这里既可以吃、住、游,还可以作为六堡茶的研学基地,这些民宿的主人大多是六堡茶区级、市级或县级的非遗传承人,这里还吸引了国内知名的六堡茶专家、藏家来这里开荒植茶。六堡镇的发展定位是打造成为集六堡茶生产、加工、销售、仓储、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科研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体,集成六堡茶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公共茶厂、电商及物流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

苍梧六堡茶业公司茶空间。

马博士介绍说,一个产业的发展,多管齐下才能全面推进。他到苍梧县工作后,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品牌培育、创新融合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苍梧六堡茶产业发展,而他要啃下的两块硬骨头是“黑石山全产业链项目”和“六堡茶古镇”项目的建设,这是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的十大重点项目,“黑石山全产业链项目”是广西最大的一二三产融合综合体,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范围约4万亩,以六堡茶起源地黑石山为IP,打造农文旅康综合体;“六堡茶古镇”项目占地200多亩,规划建设为商业、酒店、会议中心、茶学院、茶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大型茶文化综合体,总投资7亿元,在明年6月前,部分工程必须完工,目前的招商引资任务比较繁重。

记者在“六堡茶古镇”建设工地看到,现场机器施工声轰隆隆,毗邻“六堡茶古镇”的苍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广西农垦六堡茶加工厂已经建成投产,“六堡茶古镇”里的项目也正在拔地而起。也许,再过三年,这里将会成为中国茶旅融合的示范性项目!

一个区域公共品牌的兴起,离不开当地领导干部的魄力与实干。福鼎白茶有陈兴华,大佛龙井有柴理明,安吉白茶有叶海珍,苍梧六堡茶有马士成。

试看明日之六堡,必是苍梧之天下!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传统制作六堡茶VS现代工艺六堡茶,哪个更好?

闲来与三五好友品茶而得意趣,更有两位茶友带了些老茶来一同分享,不亦乐乎。


茶友所带来的据说是当年六堡茶出口外贸仓库中所得,甚为珍贵,据说有二十多年了,是外贸一位退休工人所赠,颇能代表当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之风格。另一款则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好茶是必须好水的,正好有茶友取来的山泉水。


准备妥当,开始用铸铁壶烧水。水声轻响中,大家说起该先喝哪种茶,后喝哪种茶,还是一起对泡,不过,很快意见便统一了,先喝出口渥堆工艺老茶,再喝传统工艺老茶。


笔者提议:现代工艺的渥堆六堡茶,其茶气茶香茶味较为细腻,口味较为醇和清雅,需静心细品。而传统工艺的原种六堡茶,香浓味足,可放在后面喝,等两者都到了二十道左右,可以同时泡饮,再作比较。



出口老茶的醇和雅致


第一款是当年出口的老茶,条索粗老,偶见茶梗,估计是当时的出口四五级茶,与笔者所见的当年出口茶外形较类似。干茶无仓味,存放良好。


看开汤,汤色红浓,通透如红酒,沉香内秀。口感细腻,醇和雅致。水路很细,隐隐有木香,茶气平和而耐读,韵味悠长而富于内涵。综合干茶、茶汤、工艺、风格、叶底来判断,确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的陈年六堡茶,经历岁月的洗礼,干茶益显朴实内在,茶汤口感尤为优雅细致、余韵绵长。二十多道后,依然色红味浓。



原种陈茶的味厚蕴香


另一款茶友所提供的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条索粗壮、尤显厚实。表面有轻微自然白霜,无异味杂味,也是存放良好的体现。


开汤即可闻香气四溢,显然已经初步陈化完成,可以进入品饮阶段了。看汤色,棕红明亮,琥珀红光,茶香自内而发,味浓而纯厚,无杂味。细细品之,水路偏细而清雅,茶气刚中带柔,路子大中至正,茶韵雅和,丰腴而不杂乱、持久而不妖媚。


历二十多道而色味几乎不减,香尤为纯正。确实也是难得的好茶。



茶友对两者看法差异大


按笔者所提议,在两款茶都到了二十多道的时候,然后“对泡”。对泡是茶友们常用的说法,就是将这两款茶,分别用相同的水及器具,一同泡饮对比。一般而言,对泡甚至可以增至三款茶一起泡,但更多的四款、五款对泡就往往要考虑更多的干扰因素,不好操作了。


基于前面对这款泡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老茶的十多道的品饮,笔者估计其在口感浓厚层面上的冲泡,是已经到了顶峰,二十多道接下来的,应是其在陈香木香之中透出来给予品者的陈茶特有的精神愉悦。


果然,尤其是对泡着原种的近十年陈茶,其比对效果特别明显,于是几位茶友,特别是一些资历稍浅的茶友纷纷说二十多年的出口老茶已经走下坡路了,比不上原种的老茶。甚至在后者再单独多泡十多道后,仍然是大部分茶友更为推崇后者。


不过,也有唯坚持现代渥堆工艺方为正宗的茶友对传统工艺六堡茶持否定态度,觉得口味不接受、存放及生产不规范,坚持认为不符合《六堡茶》生产标准,不经渥堆发酵的茶,甚至连六堡茶都称不上。



需按不同坐标来评判


这个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笔者对此颇有感触,也想就此谈谈。


以笔者之见,就这两款茶而言,其实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优势不分伯仲的。好与不好,更多取决于品者个人的偏好和对茶的理解。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这两大类六堡茶的原料品种、工艺以及成品风格特点都有所差异,其存放成熟年份、适饮时间也都不同,其存放品饮峰值也有很大差异。


传统工艺的原种茶,其内含物丰厚、茶味浓重,未经渥堆发酵,其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存放,将近10年的话,是进入可品饮阶段,还未达到其品饮品质的顶峰。


根据不同茶质、产地及工艺的不同,其品质峰值估计应在十五到二十五年之间。因而,甚至有资深茶人说:“十年之内的茶,喝不得。”固然,这是一家之言,也反映出不同的茶友对存放成熟标准的差异。


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经过渥堆发酵晾置等标准工艺,已经去除掉大部分茶多酚等物质的苦涩,经过后期适当的存放,可以很早进入适合品饮阶段。不过,这个存放时间的长短判断,与茶的工艺,如茶青原料、发酵度的轻重、产品形态(散茶或茶饼、茶砖)等有关,也与茶友各人的饮茶习惯、爱好和品茶水平有关。


对这两种茶的审评,需立足于不同的坐标,以不同的标准去判断,方能客观公正,需如此,方能领略到两种工艺六堡茶各自的妙处,尤其是对于陈茶老茶而言。



差异更显六堡茶之精彩


就笔者看来,从我们的品鉴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个类似于抛物线的形态。


而且,六堡茶的品饮,呈现出两个层面,一个是纯粹从口感感官而言的品饮,从纯粹物质方面来评价的品饮层面”,另一个是包括前面所述物质的纯粹口感的方面,综合老茶的茶气、茶韵,再加上对老茶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所感所悟,而形成的一种对老茶历史沧桑的综合感受,笔者称之为“艺术层面”。


这两者所表现的老茶,应该是一前一后的双抛物线的形态,着重器官感受的品饮层面曲线在前,在其抛物线的顶峰落下之后,另一条老茶艺术层面的曲线或者正在慢慢走向顶峰。


从物质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经验估计,根据工艺不同,有十多年也有三十多年),陈茶达到一个口感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香气、滋味物质如醇类、醛类等继续变化、挥发,渐渐减少(这个时候,假如愿意,可以通过存储手段加以控制,减缓削弱过程)。


不过,随着这些物质减少,茶会逐步出现一种陈韵,呈现木香木味的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等物质逐步凸显,茶慢慢出现一种陈香老韵,品饮起来别有风味,此时可以理解为老茶正走向一个品饮的艺术层面阶段。


数十年、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


有幸饮过不少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


一款老茶,假如品质优秀存储适当而且年份真实,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难得一遇的。


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古法原种)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也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



各具特色比翼发展


其实,传统工艺、现代工艺两类六堡茶都各有其优点和消费群体。


现在市场上,包括茶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争论,争论哪种属于正宗,哪种更好。


笔者认为,争论孰优孰劣,其实大可不必。


市场存在即是合理,其能够生存、发展,证明市场上有其消费群体,无论是哪种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历史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摈弃了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就是否认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六堡茶品种和其特有的品质工艺,割裂了历史,现在的六堡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单纯强调原种与古法工艺,对现代规范生产抵触,也是与现在茶叶市场状况脱离的做法,是与现代市场化对六堡茶品质和管理的要求背离的。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普洱茶也曾经历生茶熟茶之争,在尘埃落定后,能接纳并将其作为普洱茶的两大品类,齐头并进,六堡茶为什么就不能有历史上的古法六堡茶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六堡茶两大种类一起发展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堡茶这两大品类兼容互补,比翼发展,岂非更好?



丰富品类规范生产


国人消费茶叶有一个特点:在同一地域内,对某种茶类有所偏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喝习惯的茶叶会产生审美疲劳,转而求新,追逐市场流行热点“尝新”。这就出现了中国茶叶市场绿茶“兴”几年、铁观音“兴”几年、普洱茶“兴”几年、金骏眉“兴”几年、湖南黑茶也“兴”几年的特有现象。


口味单一、品类少的茶更易被市场淘汰。如果六堡茶品类过于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搞活市场的活力,长久下去,很容易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因为一定时期内的单一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尽管口味有所差异,很容易在圈子里面形成同性竞争,争来争去,不过是此消彼长,是不利于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的。


如何在稳固、保有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在传统工艺原种茶品中,深入研究,研发新的品类,提升六堡茶的附加价值,赋予六堡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做适合市场的、基于六堡茶的新品乃至衍生产品,才能让六堡茶走出单品类同性竞争的怪圈。


笔者认为,现有的古法原种六堡茶生产往往还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生产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政府应鼓励各六堡茶生产厂家利用现有的资源,投入到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生产中,以现代制茶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发原种古法工艺六堡茶,打造高端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系列,并进一步拉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和推广。

而对现代渥堆工艺的六堡茶生产,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也逐步规范原料采购,逐步加强和完善地理保护标志中产区范围的茶园管理,并建立一套可逆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品质要求和伪劣的产品,实行追究和惩处。以确保市场上的茶品安全和卫生,以品质打造六堡茶品牌。


在名茶的发展史上,数百年岁月长河,黄沙淘尽始见金,能够流传至今并焕发光芒的名茶为数不多,能够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的,经受得起市场竞争和冲击,经受得起让消费者用口选择、用口传播并得到海内外民众认同并喜爱的古法六堡茶,应该能够在今天作为一个六堡茶品种,再接受市场的品评和检验,让消费市场带动产业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传统制作六堡茶VS现代工艺六堡茶,哪个更好?

闲来与三五好友品茶而得意趣,更有两位茶友带了些老茶来一同分享,不亦乐乎。

茶友所带来的据说是当年六堡茶出口外贸仓库中所得,甚为珍贵,据说有二十多年了,是外贸一位退休工人所赠,颇能代表当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之风格。另一款则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好茶是必须好水的,正好有茶友取来的山泉水。

准备妥当,开始用铸铁壶烧水。水声轻响中,大家说起该先喝哪种茶,后喝哪种茶,还是一起对泡,不过,很快意见便统一了,先喝出口渥堆工艺老茶,再喝传统工艺老茶。

笔者提议:现代工艺的渥堆六堡茶,其茶气茶香茶味较为细腻,口味较为醇和清雅,需静心细品。而传统工艺的原种六堡茶,香浓味足,可放在后面喝,等两者都到了二十道左右,可以同时泡饮,再作比较。


出口老茶的醇和雅致


第一款是当年出口的老茶,条索粗老,偶见茶梗,估计是当时的出口四五级茶,与笔者所见的当年出口茶外形较类似。干茶无仓味,存放良好。


看开汤,汤色红浓,通透如红酒,沉香内秀。口感细腻,醇和雅致。水路很细,隐隐有木香,茶气平和而耐读,韵味悠长而富于内涵。综合干茶、茶汤、工艺、风格、叶底来判断,确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的陈年六堡茶,经历岁月的洗礼,干茶益显朴实内在,茶汤口感尤为优雅细致、余韵绵长。二十多道后,依然色红味浓。



原种陈茶的味厚蕴香


另一款茶友所提供的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条索粗壮、尤显厚实。表面有轻微自然白霜,无异味杂味,也是存放良好的体现。


开汤即可闻香气四溢,显然已经初步陈化完成,可以进入品饮阶段了。看汤色,棕红明亮,琥珀红光,茶香自内而发,味浓而纯厚,无杂味。细细品之,水路偏细而清雅,茶气刚中带柔,路子大中至正,茶韵雅和,丰腴而不杂乱、持久而不妖媚。


历二十多道而色味几乎不减,香尤为纯正。确实也是难得的好茶。



茶友对两者看法差异大


按笔者所提议,在两款茶都到了二十多道的时候,然后“对泡”。对泡是茶友们常用的说法,就是将这两款茶,分别用相同的水及器具,一同泡饮对比。一般而言,对泡甚至可以增至三款茶一起泡,但更多的四款、五款对泡就往往要考虑更多的干扰因素,不好操作了。


基于前面对这款泡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老茶的十多道的品饮,笔者估计其在口感浓厚层面上的冲泡,是已经到了顶峰,二十多道接下来的,应是其在陈香木香之中透出来给予品者的陈茶特有的精神愉悦。


果然,尤其是对泡着原种的近十年陈茶,其比对效果特别明显,于是几位茶友,特别是一些资历稍浅的茶友纷纷说二十多年的出口老茶已经走下坡路了,比不上原种的老茶。甚至在后者再单独多泡十多道后,仍然是大部分茶友更为推崇后者。


不过,也有唯坚持现代渥堆工艺方为正宗的茶友对传统工艺六堡茶持否定态度,觉得口味不接受、存放及生产不规范,坚持认为不符合《六堡茶》生产标准,不经渥堆发酵的茶,甚至连六堡茶都称不上。



需按不同坐标来评判


这个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笔者对此颇有感触,也想就此谈谈。


以笔者之见,就这两款茶而言,其实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优势不分伯仲的。好与不好,更多取决于品者个人的偏好和对茶的理解。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这两大类六堡茶的原料品种、工艺以及成品风格特点都有所差异,其存放成熟年份、适饮时间也都不同,其存放品饮峰值也有很大差异。


传统工艺的原种茶,其内含物丰厚、茶味浓重,未经渥堆发酵,其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存放,将近10年的话,是进入可品饮阶段,还未达到其品饮品质的顶峰。


根据不同茶质、产地及工艺的不同,其品质峰值估计应在十五到二十五年之间。因而,甚至有资深茶人说:“十年之内的茶,喝不得。”固然,这是一家之言,也反映出不同的茶友对存放成熟标准的差异。


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经过渥堆发酵晾置等标准工艺,已经去除掉大部分茶多酚等物质的苦涩,经过后期适当的存放,可以很早进入适合品饮阶段。不过,这个存放时间的长短判断,与茶的工艺,如茶青原料、发酵度的轻重、产品形态(散茶或茶饼、茶砖)等有关,也与茶友各人的饮茶习惯、爱好和品茶水平有关。


对这两种茶的审评,需立足于不同的坐标,以不同的标准去判断,方能客观公正,需如此,方能领略到两种工艺六堡茶各自的妙处,尤其是对于陈茶老茶而言。



差异更显六堡茶之精彩


就笔者看来,从我们的品鉴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个类似于抛物线的形态。


而且,六堡茶的品饮,呈现出两个层面,一个是纯粹从口感感官而言的品饮,从纯粹物质方面来评价的品饮层面”,另一个是包括前面所述物质的纯粹口感的方面,综合老茶的茶气、茶韵,再加上对老茶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所感所悟,而形成的一种对老茶历史沧桑的综合感受,笔者称之为“艺术层面”。


这两者所表现的老茶,应该是一前一后的双抛物线的形态,着重器官感受的品饮层面曲线在前,在其抛物线的顶峰落下之后,另一条老茶艺术层面的曲线或者正在慢慢走向顶峰。


从物质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经验估计,根据工艺不同,有十多年也有三十多年),陈茶达到一个口感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香气、滋味物质如醇类、醛类等继续变化、挥发,渐渐减少(这个时候,假如愿意,可以通过存储手段加以控制,减缓削弱过程)。


不过,随着这些物质减少,茶会逐步出现一种陈韵,呈现木香木味的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等物质逐步凸显,茶慢慢出现一种陈香老韵,品饮起来别有风味,此时可以理解为老茶正走向一个品饮的艺术层面阶段。


数十年、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


有幸饮过不少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


一款老茶,假如品质优秀存储适当而且年份真实,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难得一遇的。


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古法原种)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也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



各具特色比翼发展


其实,传统工艺、现代工艺两类六堡茶都各有其优点和消费群体。


现在市场上,包括茶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争论,争论哪种属于正宗,哪种更好。


笔者认为,争论孰优孰劣,其实大可不必。


市场存在即是合理,其能够生存、发展,证明市场上有其消费群体,无论是哪种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历史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摈弃了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就是否认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六堡茶品种和其特有的品质工艺,割裂了历史,现在的六堡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单纯强调原种与古法工艺,对现代规范生产抵触,也是与现在茶叶市场状况脱离的做法,是与现代市场化对六堡茶品质和管理的要求背离的。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普洱茶也曾经历生茶熟茶之争,在尘埃落定后,能接纳并将其作为普洱茶的两大品类,齐头并进,六堡茶为什么就不能有历史上的古法六堡茶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六堡茶两大种类一起发展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堡茶这两大品类兼容互补,比翼发展,岂非更好?



丰富品类规范生产


国人消费茶叶有一个特点:在同一地域内,对某种茶类有所偏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喝习惯的茶叶会产生审美疲劳,转而求新,追逐市场流行热点“尝新”。这就出现了中国茶叶市场绿茶“兴”几年、铁观音“兴”几年、普洱茶“兴”几年、金骏眉“兴”几年、湖南黑茶也“兴”几年的特有现象。


口味单一、品类少的茶更易被市场淘汰。如果六堡茶品类过于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搞活市场的活力,长久下去,很容易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因为一定时期内的单一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尽管口味有所差异,很容易在圈子里面形成同性竞争,争来争去,不过是此消彼长,是不利于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的。


如何在稳固、保有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在传统工艺原种茶品中,深入研究,研发新的品类,提升六堡茶的附加价值,赋予六堡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做适合市场的、基于六堡茶的新品乃至衍生产品,才能让六堡茶走出单品类同性竞争的怪圈。

笔者认为,现有的古法原种六堡茶生产往往还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生产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政府应鼓励各六堡茶生产厂家利用现有的资源,投入到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生产中,以现代制茶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发原种古法工艺六堡茶,打造高端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系列,并进一步拉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和推广。

而对现代渥堆工艺的六堡茶生产,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也逐步规范原料采购,逐步加强和完善地理保护标志中产区范围的茶园管理,并建立一套可逆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品质要求和伪劣的产品,实行追究和惩处。以确保市场上的茶品安全和卫生,以品质打造六堡茶品牌。


在名茶的发展史上,数百年岁月长河,黄沙淘尽始见金,能够流传至今并焕发光芒的名茶为数不多,能够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的,经受得起市场竞争和冲击,经受得起让消费者用口选择、用口传播并得到海内外民众认同并喜爱的古法六堡茶,应该能够在今天作为一个六堡茶品种,再接受市场的品评和检验,让消费市场带动产业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