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牌黑茶六堡茶

找到约209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中茶牌黑茶六堡茶产品

喜看梧茶千里绿 半壁江山尽开颜,梧州市推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

金秋时节,我市各大茶园的漫山茶树,依然在吐露新芽,连片茶山青翠欲滴,正在茶园里劳作的茶农,一说起六堡茶,就笑逐颜开。

如今,穿越了1500多年历史的梧州六堡茶,正在成为致富黄金叶,实现了一片叶子带动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的初衷。

2021年,按照中央、自治区对茶产业发展的科学谋划和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聚焦“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大关键环节,贯通产加销、融合茶文旅,促进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力争把六堡茶产业打造成为广西茶产业的“半壁江山”。

历史久远的六堡茶开始展新颜。

——随着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全面打响,六堡茶市场产销两旺,2021年我市六堡茶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110亿元;2022年1至7月,全市干毛茶产量达5307.02吨,与去年同比增长约20%。预计今年六堡茶总产量超3.5万吨,综合产值超160亿元。

——不畏困苦,自得其芳。六堡茶品牌价值一路攀升,“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37.64亿元,居广西茶叶类第一位,被评为2021年中国茶叶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和2022年最具品牌传播力的三大品牌之一。在即将举办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举办“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助推六堡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六堡茶产业一步步改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发展信心更加坚定。

在这样一个新发展阶段,本报对六堡茶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研究总结,进一步总结成绩,提炼亮点,鼓舞信心,探寻更多加快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路径。

1

图片

被寄予厚望的一杯茶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习近平

2022年开春,在长洲区摩天茶海项目基地内,一行行新种的茶苗遍布山野,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盛丰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看准了六堡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投资开发建设“梧州摩天岭六堡茶海”项目,稳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关明锋介绍,该项目已完成生态茶园种植约7000亩,计划到今冬明春再进行扩增,种植总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

去冬今春,我市全面启动生态茶园建设大会战,越来越多茶企、茶农和有关部门聚力做好生态茶园“绿色”文章,投入到茶苗培育、茶园建设当中。目前,全市已落实种苗近1500万株,具备种植条件的土地10万多亩,已种植茶苗8万多亩,茶园面积已达20.43万亩,创下我市茶园面积新纪录。

苍梧县六堡镇黑石顶生机勃发的六堡茶生态茶园。(资料图)

“按照茶园种植规划,我市计划每年新增生态茶园建设,到‘十四五’期末实现茶园种植面积100万亩,构建以苍梧县为核心区,藤县、岑溪市为优势区,万秀区、长洲区、龙圩区、蒙山县等为拓展区的‘一核心两优势四拓展’六堡茶茶园建设布局,力争从源头上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黄凌说。

今年3月,藤县象棋镇党员与群众一起在罗文村六堡茶园种植基地开展义务种茶活动。彭进龙 摄

生态茶园建设是我市推进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央和自治区作出一系列科学谋划、提出一系列部署要求,为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茶产业的发展,为各地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他在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时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以六堡茶为引擎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2021年以来,自治区主要领导刘宁、蓝天立来梧调研时均明确指出,六堡茶产业发展前景很好、大有可为,大力支持梧州把六堡茶产业做大做强。

8月17日至1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强调,六堡茶是“小茶叶”“大产业”,梧州市要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在科技、开发和销售上下功夫,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让“六堡”变“六保”“六宝”。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聚焦品味、品质、品牌等要素,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制定面向东盟的国际茶业标准,把六堡茶的高雅品质保护好,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培育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把六堡茶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的重要载体,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国家、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六堡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茶园建设、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六个方面支持茶产业发展。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出台《打造千亿元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广西六堡茶及特色优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我市乘势而上,加强统筹谋划,坚持系统思维,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六堡茶产业大发展、大提升。2021年12月8日,市委书记蒋连生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动员部署大会上指出,茶产业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梧州特色优势产业。在新时代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

推动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可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围绕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的奋斗目标,我市成立六堡茶产业发展指挥部,出台实施《梧州市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梧州市支持六堡茶茶园建设政策》《梧州市茶园种植“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措施,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我市抓住重点、扭住关键,发挥“原产地、原种茶、原工艺”三原优势,围绕“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六个关键环节,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建设,系统性谋划、产业链推进、品牌化打造,推动六堡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放眼梧州各地,茶山冒新绿,茶叶飘馨香,茶人采茶忙。六堡茶产业站在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传奇正在梧州成为现实。

2

走标准化道路的一杯茶

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

推进茶种改良,提升茶叶质量,做出精品茶叶。

——习近平

位于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的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快速对茶叶进行分拣,再通过一系列制茶流程,实现茶叶加工全过程流水线作业,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沾地、不挨手”,在提高茶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保留了传统农家茶的口感。

六堡茶有传统和现代两种制茶工艺,这两种制茶工艺生产出来的六堡茶口感不同,市场各有偏好,分别被叫作“农家茶”和“厂茶”。以往的农家茶都是纯手工制作,但生产效率不高。如何做到既实现自动化生产又保留手工制茶的口感呢?

“我们在生产环节上下功夫,研究改良生产设备。”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创建人谭爱云说。以前每到茶叶收购和加工季节,厂里聘请30多位工人,一天也只能加工不到100公斤茶,不仅产业做不大,也无法实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愿望。但是,市面上现有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属于现代加工工艺体系,无法做出农家茶的口感。

为破解效率和口感不统一这道难题,谭爱云找到在外地参展时认识的一家设备制造厂商,让技术人员按照农家茶的制作流程和口感对设备进行改良设计。经过一遍遍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2018年,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投资建成了一个年产50吨有机毛茶的加工厂及配套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公用设施,并于当年年底投产。

“这条生产线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留了特定品质,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促进传统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说。如今,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动村里200多农户增收致富。

这是六堡茶生产企业推进工业技术革新的一个实例。

苍梧县大营六堡茶专业合作社的自动化生产设备 记者 冼振宇 摄

面对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全产业链条不完整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差距,我市积极引导和推进六堡茶产业精深加工,健全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茶产业专门人才,全方位推动六堡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

建标准。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我市加快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完成编制并发布实施的六堡茶国家标准1项、广西地方标准18项,正加快研制六堡茶国家实物标准样,加快制定六堡茶适宜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标准、传统加工工艺和现代加工工艺标准、衍生产品标准、地域标准等各级各类标准,推进从茶树育苗、栽培管理、茶叶采摘、六堡茶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环节标准化生产,实现从茶苗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覆盖。同时,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全市茶叶质量评定及管理,实现标准种植、规范生产、全程可溯。

精美的六堡茶外包装 (资料图)

强科技。我市谋划申报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从六堡茶品种选育繁育、种植、加工、品质化学、保健机理、仓储六大板块19个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8个科技创新目标。我市更是抓好六堡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谋划建设国家级六堡茶检测中心、六堡茶农业科技园以及六堡茶良种选育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加快筹建广西六堡茶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我市建立六堡茶研究中心,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树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

育品牌。我市引导和鼓励茶叶企业、科研单位研发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建设六堡茶标准化生产车间,推动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实施生产车间数字化改造,推进适应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业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目前,我市已有SC认证茶企8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培育发展出“中茶”“三鹤”“茂圣”“苍松”等一批优秀品牌。

建队伍。专业人才和产业队伍是六堡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去年以来,我市实施“三师”工程,大力培育一批制茶师、茶艺师、评茶师等专业人才,提高六堡茶权威认证和专业鉴定水平。通过“引将才、培匠才、借外脑”等方式,我市从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一批茶学专业人才,提升六堡茶产业的科研水平。我市开展涉茶人才调查,广泛收集六堡茶人才信息,并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制茶大师建立六堡茶产业专家库,目前全市已有约400名后备人才、50名核心专家。我市还大力培育具有传承技能、示范带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讲习所,传承传统技艺和茶文化。去年,我市举办六堡茶产业人才发展与品牌战略、茶园种植技术、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六堡茶外贸出口等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超3500人次,促进茶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梧州市“茶船古道杯”六堡茶茶艺师技能大赛中,选手在比赛中展示茶艺。记者 朱元冬 摄

在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过程中,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茶企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进一步集聚,市场进一步拓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

显悠久文化的一杯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

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习近平

一条小河,缓缓流经苍梧县六堡镇合口街古码头。这里,就是“茶船古道”的起点。昔日的“茶船古道”熙熙攘攘,舟楫来往,是六堡茶运往外地的船运通道,承载着六堡茶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六堡茶曾经光辉的发展历程。

“六堡茶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属黑茶类,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在清嘉庆年间就被评为‘二十四名茶’之一。”梧州市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介绍说,六堡茶起初并没有具体名称,因产自六堡镇,故而称之为六堡茶。《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 ”。

在位于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展示着六堡茶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老照片显示,晚清时期,300多万名华工为谋生远下南洋。六堡茶因可长期存放,还可消暑和缓解肠胃不适,成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工作的华工们日常饮品首选。“受南洋华工影响,当地居民也渐渐喜欢上饮用这种茶。六堡茶在南洋的销售越来越好,成为著名的‘侨销茶’。”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说。

六堡茶散茶深受市场追捧。(资料图)

出口需求量增长带动六堡茶产业在抗战爆发前达到高峰。据六堡镇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镇及周边地区人家几乎都参与到六堡茶种植与制作当中,山上满是茶园。

“产茶季节,茶叶在六堡的合口街码头启程,先是用尖头船运送,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搬到大船上,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梁威龙说。

专家研究认为,“茶船古道”是六堡茶的海上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粤港澳文化与南洋文化在此交汇,加深了地区间的交流与沟通。正是借助六堡茶,梧州增进了商贸、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获益良多。

因此,千百年沉淀下的六堡茶文化,成为梧州打造茶产业的重要“软实力”——

以新消费兴起为契机,推出淘宝·梧州特色馆、京东梧州特产馆,将梧州六堡茶打造成“网红美食”、广西特产行销全国和“一市一品”核心产品的同时,大型茶企还研发出了一批体现梧州特色、广西特色的六堡茶产品,举办了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会等大众参与度最高的茶界盛事;

以“茶船古道·新丝路”六堡茶行销全球系列活动为载体,打好开放合作“一带一路”“东盟”“东融”这三张牌,推动六堡茶行销全球;

2022年1月24日至26日,梧州六堡茶海报首次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告屏。(资料图)

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双依托,依靠“梧州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和“茶船古道”文化品牌作为品牌双引擎,统一以“梧州六堡茶”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带动一批优秀企业品牌形成品牌矩阵;

以梧州日报社出版的《茶船古道》《图说茶船古道》等书籍为基础,对六堡茶和茶船古道历史文化的抢救性挖掘保护,并且通过提升六堡茶的文化附加值、扩大产业市场等办法,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广西特色产品影响力、增强六堡茶文化品牌竞争力。

从政府“独唱”到多方“共舞”,我市通过强树文化品牌和公共品牌,连接生产、市场、消费者,促进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历史文化六堡茶正沿“茶船古道”再次扬帆起航,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4

引政银企携手的一杯茶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习近平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产业基础全体系,包括产品标准的制订、扶持政策的实施、交易市场的活跃。

六堡茶是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然而在没有出台六堡茶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前,我市广大茶企办理相关产品认证时,只能参照其他黑茶标准,这让梧州茶人一度感到“憋屈”。

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六堡茶茶企之间也曾展开严重“内卷”,围绕六堡茶老茶婆哪家正宗、渥堆加工技术如何规范等问题,行内争论不休,行外一头雾水。

政府部门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聚焦六堡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有关标准的缺失,政府利用“有形的手”积极采取措施。为健全六堡茶标准体系,我市集聚产业专家人才,组建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争建立完善企业、地方、国家、国际四级六堡茶标准体系,从源头拉好准绳、定好规范。

近年来,我市还推进关键环节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仓储等方面的标准执行力度,支持企业使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动六堡茶精深加工产品的清洁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六堡茶批号编码、冲泡品饮、场地环境、仓储要求、斗茶赛制等产业服务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六堡茶标准落后、传统工艺六堡茶缺乏标准等问题,让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标可依、有标必依。

评茶员演示评茶的部分环节。记者 冼振宇 摄

今年上半年,自治区层面助力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喜讯也频频传来——

我市筹建国家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经由广西市场监管局、广西计量院、广西质检院、广西特检院、广西标准院等部门专家组成的自治区专家组论证评审并获通过,将尽快上报国家总局审批。

在广西市场监管局下达的2022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中,《六堡老茶婆加工技术规程》《传统工艺六堡茶连续化加工技术规程》《六堡茶罐体渥堆加工技术规程》《六堡茶茶园土壤质量监测及调控技术规程》《六堡茶产品价值评估指南》《六堡茶(传统工艺)的质量分级》《六堡茶窖藏技术规范》《六堡茶精制加工企业规范》等8项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获立项。

政企携手,与茶相伴,风雨前行,共克时艰。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茶企面临不少困难。而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却通过紧抓机遇提升品质、拓展国内市场,2021年销量成功实现逆势上扬,比往年翻了两倍。该公司董事长李月梅在我市金融财税部门召开深化“银税互动”助企纾困交流会上动情地说,得益于梧州市税务局“一企一策”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年轻的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已顺利实现上规。

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的战略部署,有关部门用心用情协助和护航茶企上规入统发展壮大。市金融工作办公室联合梧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全面落实“桂惠贷”扶持茶企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茶企申请成为名单制产品的入库企业,让更多企业能够享受优惠利率贷款。

同时,我市鼓励金融机构通过产业分析和实地调研,对六堡茶特色产业创新开发“六堡茶贷”并纳入“桂惠贷”范畴,为市内从事六堡茶育苗育种、种植的个人和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及广大茶企争取尽可能多的优惠和支持。

“感谢政府推出这么好的政策,企业仅凭纳税信用评价结果就可以贷款,而且手续简单,我们一共获得了‘桂惠贷’贷款7000万元,节省利息支出142万元。”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祥说,得益于我市各种政策支持,去年企业营收1.7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36%,入库税费突破1100万元。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享受的正是我市“银税互动”推出的纳税信用增值有关政策。市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这一款纳税信用增值服务,可结合实际情况将诚信纳税、成长良好的茶企推送给金融机构,助力纳税信用变现融资信贷。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凭企业纳税信用获取贷款,既为六堡茶企业有效破解了融资难题,也实现了政银税企携手促发展的良性互动。现在全市已有10家金融机构与税务部门签订纳税信用增值服务的框架协议。在市金融部门与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的联合支持下,我市共为六堡茶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户放款200多户,惠及六堡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16户,为15家六堡茶企业提供2.54亿元财产综合保险保障。

我市还积极打造广西粤桂国际茶业交易中心,发挥稀缺的“交易牌照”作用,植入数字经济、融资担保、供应链金融等配套金融服务,多渠道解决六堡茶企业投融资难题。通过用好直接融资扶持政策,持续探索以各类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投资投入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六堡茶经营主体通过保险、发债、上市及股权交易融资等多渠道多方法,满足六堡茶产业多领域的资金需求和发展需求。

政企同心、银税互动、金融浇灌,赋能茶产业大步向前迈进。

5

促科技创新的一杯茶

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科技创新,是六堡茶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动力源泉。没有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六堡茶产业的品牌营销、三产融合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开拓创新的六堡茶企业,正以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实践姿态,践行着总书记这一“创新”金句,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发展态势。

树木葱茏的珠山,内藏“乾坤”——4000平方米的茶窖冬暖夏凉,为六堡茶发酵提供天然恒温恒湿的生物环境,让六堡茶形成香气纯正、滋味醇厚、独树一帜的茶韵。

这个茶窖,是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的陈化仓库,也是该公司创新茶叶加工技术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既有着悠久历史,又是勇于创新的茶企典范。该公司在1953年始建木板茶仓,1958年首创冷水渥堆发酵技术,近十年来又在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蒸压造型技术、窖藏陈化技术、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加上木板干仓对产品后期陈化储存的实践累积,形成“三鹤”六堡茶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1至6月,该公司产值2.93亿元,产量1334吨,营业收入1.76亿元,“三鹤”品牌价值上升至4.53亿元,稳居广西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首位,各项业绩稳步向前发展。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六堡茶生产线和发酵罐,开创了六堡茶生产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的先河,在保持六堡茶传统风味品质的同时,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在国内首创的六堡茶发酵罐还获得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打造六堡茶文化馆,向参观者展示企业科技创新历程。记者 冼振宇 摄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发的全自动智能茶叶发酵装置和塔式连续震动蒸茶装置,比原来的传统人工发酵缩短一半时间,使六堡茶生产加工逐渐脱离劳动力限制,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科技研发“一掷千金”,产业发展“一日千里”。通过数字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已成为梧州茶人的行业共识,也成为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产业前端茶叶种植方面,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于翠平带领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多,研制开发出六堡茶专用有机肥,推动低产茶园改造,促使六堡茶产量有效提升30%。她还和团队研发六堡茶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以草覆草、以草抑草的杂草防控技术,建立起六堡茶有机茶园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为我市生态茶园建设打下技术基础。“我们会继续努力,改变梧州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制约茶叶产量的现状,助力六堡茶种植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市引进人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茶学博士,于翠平对六堡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产业中端产品开发方面,茶企以创新求突破,在产品研发上发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研发出茉莉六堡、柠檬六堡等产品,提升六堡茶初尝适口感;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推出“槟榔香”“金花”等特色系列产品,引起品饮收藏热潮;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研发袋泡茶、速溶茶粉、红柑堡、小柑堡等时尚产品,俘获年轻消费群体;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在梧州、柳州两地市委统战部的牵线下,促成六堡茶与螺蛳粉跨界合作,实现从“六堡茶遇见螺蛳粉”到六堡茶与螺蛳粉“联姻”,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成功让六堡茶“红出圈”、火遍全球。

在产业后端市场推广方面,我市以扶持发展重点产业为中心,多部门多行业协调联动,推动文旅融合搭台、经济赋能唱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聚合发展效应。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六堡茶“六进”活动,举办“5·21国际茶日”全民饮茶、六堡茶网络直播、“非遗”来助力、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普及线上宣传等十个主要活动。梧州日报社自2019年倾力打造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赛事品牌,通过党媒平台集聚业界精英,为弘扬六堡茶文化鼓与呼。由市商务局、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及梧州日报社共同打造的梧州六堡茶网上商城于2020年上线运营,今年1至7月,通过商城直播带货的六堡茶成交额接近50万元,成交量突破1000单。

梧州六堡茶在网上进行带货直播。(资料图)

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还与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运作六堡茶产业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与市司法局等组建六堡茶产业律师服务团,与市税务局共建税收赋能综合服务中心,与市行政审批局共建梧州六堡茶产业政务公开平台等,形成加快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以创新驱动赋能,以“一盘棋”思想凝聚强大合力,六堡茶产业迎来加速发展的新格局。

6

助乡村振兴的一杯茶

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习近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苍梧县六堡镇广大群众来说,这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九年前,在外务工的苍梧县六堡镇瑶族聚居村山坪村村民盘月梅返乡探亲,愁眉苦脸地向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诉苦,说自己打工好几年,也攒不下什么钱,家里还是老样子,感觉生活看不到出路。祝雪兰劝她留下来,跟村民们一起种六堡茶,还向她承诺:“你只管把茶种好,茶叶我负责收购,我帮你销售。”

有了祝雪兰的鼓励,盘月梅打消顾虑,回乡创业。短短几年时间,盘月梅的茶园从2亩发展到现在的5亩,种茶年收入达10万元。

在祝雪兰的带领下,山坪村先后改造扩种六堡茶1000多亩,改造低产茶园300亩。2016年,山坪村依靠种植和加工六堡茶,摘掉了“自治区重点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山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8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祝雪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山坪村依靠六堡茶产业发展实现了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成为苍梧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成功代表。

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苍梧县积极抢抓机遇,用好自身资源禀赋,重点将六堡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进行打造。苍梧县委书记覃学海说,该县通过以土地入股等模式,吸引广大农民投身到六堡茶种植中,并制定茶园建设项目验收资金奖补工作方案,对县内标准化连片茶园给予种茶补贴,以奖补扶持资金让茶企、合作社与脱贫户、监测户及普通茶农之间形成资金利益联结机制,在带动茶农增收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除苍梧县之外,其他县(市、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探索推动六堡茶等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措施办法,努力把六堡茶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联农带农富农产业。经过不断探索,我市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构建起以农民组织为主体,企业与农民之间共融共生的联结机制,直接带动24万人受益,其中脱贫人口约3.5万人,增加收入近430万元。

秋日里,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一片勃勃生机。距离村委办公室不远处的鱼鳞坝,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从市区驱车前来玩耍、度假。“游客增多,村里集住宿、农耕体验、茶园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也发展起来了。”大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德冰说。从大中村到六堡镇街区不过1公里路程,晌午时分,人们到镇街上的大排档点一只茶叶蒸鸡、炒一碟茶叶虾,配上一壶农家六堡茶,茶趣十足。饭后漫步在镇街,大大小小的茶铺茶馆林立,大方好客的村民会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去喝茶买茶。

苍梧县六堡镇大中村六堡茶庄园住宿环境清雅,推窗可见茶山。记者 冼振宇 摄

“以前道路崎岖难走,从市区到六堡镇要六七小时,难以吸引游客。2020年国道355苍梧梨埠至昭平马江段的道路修通了,从市区到镇区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带旺了整个镇的人气,也带来了发展希望,成了六堡群众的‘致富路’。”六堡镇党委书记林柱雄说。近年来,六堡镇以国家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建设特色茶街、特色民宿、绿色观光茶园,实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项目,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在六堡茶核心产区,依托六堡镇各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景”乡村振兴示范点,形成了以大中村—塘平村—四柳村—山坪村为代表的“百里茶廊”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2021年,六堡茶区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茶农人均收入1.1万多元。

路宽广,茶飘香。我市充分挖掘苍梧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和八集山庄、苍松茶园、双贵茶园“全国最美茶园”等资源,以及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工业旅游资源,开展茶旅融合运营。客栈、餐饮、采茶炒茶体验等一批茶园观光旅游及茶企工业旅游为主题的茶文旅项目应运而生。

茶叶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大门,茶产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茶乡群众由此走上了产业带动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

来源:梧州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4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茶声音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确定,为更好地观察中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1月10日起,北京、重庆、福建和上海等多个省份陆续进入“两会时间”,吹响新一年的奋斗号角。

各地两会相继开展,茶产业作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其未来发展自然也受到了各界关注。多个两会代表在会上为茶产业的后续发展建言献策,指明茶业风向标。透视“两会”,从政府及企业两个维度加以叙述,听听他们怎么说。

官方搭台

精准献策扶持茶产业

近年来,为助推茶产业提档升级,地方乃至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政策的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中国茶产业指明发展方向。立于时代的新起点上,各方代表持续“出招”,力求为茶产业释放政策红利。

浙江省

浙江省人大常委、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

以立法形式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九月,乘势杭州亚运会的东风,西湖龙井茶销量明显提升,浙江也因此加快推进茶产业集聚发展。为全力护航茶产业,浙江省人大常委、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建议制定《浙江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以立法形式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应该让条例成为“世界茶乡看浙江”下半部文章总抓手,把进一步做强茶产业纳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为浙江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定基础,谋篇布局以茶产业富民为核心,文化引领和科技支撑并进的发展新格局;把优质原料产出来,把茶叶质量安全管出来,把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建起来,把浙茶品牌保护起来,成为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来源:浙江知联)

安徽省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产业研究所所长宁井铭:

扩大祁门安茶、六安黄大茶的品牌知名度

徽茶名扬天下,为助力徽茶产业走得更远,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产业研究所所长宁井铭表示,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也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徽名茶荟萃,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闻名全国,但从茶产业产值上看,安徽省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中,祁门安茶、六安黄大茶均由于采摘期短、亩产效益低等问题,导致知名度始终不温不火。为此,宁井铭聚焦祁门安茶、六安黄大茶两大名茶提出建议。

针对祁门安茶:应加大对祁门安茶的开发力度,让更多人知道、爱上这种茶,提高其产量、打开其销路。

针对六安黄大茶:大黄茶作为后起之秀,市场前景较好。应该通过技术等手段,延长大黄茶采摘时间,扩大其品牌知名度,这样不仅能增加茶农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安徽茶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他还建议安徽省茶产业可以打出组合拳,如除春季采摘期做好名优绿茶之外,其他季节可做黄大茶、黑茶、白茶,形成茶叶产品的互补,提高茶鲜叶的采摘利用率。

(来源:安徽商报)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周可金:

全面提升徽茶出口竞争力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安徽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茶叶在全省农产品出口中占比高,品种多为“三绿一红”,即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

如何提升徽茶出口竞争力?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周可金从完善联动机制、提升质量标准、扩大品牌影响、强化营销手段等方面提出思路。

他建议,健全省级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在产业特色、贸易能力等方面形成合力,引领产业拓展市场。借鉴相关经验,由政府、银行、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茶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进一步提升质量标准,完善茶叶管理标准化体系、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评估体系、安全诚信体系和多元化市场开拓体系,从源头控制好茶叶农残,提高质量。设立有机茶、红茶出口考核指标,高标准建设外贸型茶叶出口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周可金建议,设立品牌创建专项基金,奖补有机食品认证等企业,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在强化营销上,集中资源做专业化、有深度、精准化的市场营销,学习先进经验,利用知名展会为平台,在对外传播中讲好徽茶故事。在世界著名商贸中心设立徽派文化展厅,辅以茶艺表演,持续弘扬、展示徽茶的独特魅力,拓展茶叶外贸市场。

(来源:安徽日报)

福建省


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福建省委员会主委、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吴志明:

将武夷岩茶整合上市,提升品牌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高端岩茶面临降维消费,而中低端岩茶面临滞销难题,行业恶性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饱和度高,库存积压问题严重。

如何改变上述情况,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福建省委员会主委、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吴志明认为,应该借鉴贵州茅台集团和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经验,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推动武夷岩茶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和重组,由参与重组的茶企按原有市场份额合理持股,形成大型股份制公司,并积极推进上市进程;其次建立统一营销平台。依托股份制上市公司,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武夷山岩茶(大红袍)专卖平台”,规范市场营销体系。同时,在国内外设立大红袍岩茶业专卖店(连锁店),提升品牌信誉度和美誉度。

提案还建议,上市公司扩张过程中,开放连锁店加盟业务,优先吸纳本地原有茶企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确保行业平稳过渡和从业人员稳定就业。同时制定统一标准与加强监管,推动“武夷山岩茶专卖平台”在主板上市,实现公司快速扩张增值,并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茶产业,最终目标是打造一家千亿级农业龙头企业,引领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地方财税收入作出更大贡献,使武夷山市成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之城。

(来源:澎湃新闻)


福建省政协委员、民建三明市委副主委、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邱国鹏:

探索“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特色发展之路应促进闽台“三茶”统筹融合发展

茶是不同国家与文明之间的联通桥梁,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精神相通、发展相融的重要纽带。福建省内各地茶传统基础深厚,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61万亩,总产量52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500亿元,无论茶叶毛茶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额等,均居全国第一。邱国鹏表示,然而,台湾土地面积有限,茶种植面积为18.4万亩,年产量约1.5万吨,产值约80亿新台币,饮料茶市场更高达500亿新台币以上,岛内茶叶产能有限,供不应求,每年进口茶多达3.2万吨,因此闽台茶产业商业贸易、品牌、文化、科技、服务等方面有极大互补空间。

为此,邱国鹏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立足产业融合,推进闽台茶产业优势互补,增强茶产业竞争力。挖掘茶产业多重属性,延长茶产业的产业链,充分考虑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多种经济类型的茶产业主体;按照产业链分工的原则,对闽台茶产业的茶叶生产资料供应与茶叶生产、加工、储运与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有效衔接、整合和拓展,形成完整的茶产业链;围绕着茶产业绿色、生态、安全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闽台茶产业标准融合,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共同提高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立足科技创新,深化闽台茶科技研发合作,提升茶科技支撑力。加强数字技术与多元产业的运用与融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助推茶产业数字化进程;多渠道互派茶业研发人才,发挥好团队科技特派员和专家智库作用,共建高效的协同创新茶科技平台;加强闽台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合作,打造闽台茶产业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实现闽台两地茶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是立足文化传承,推动闽台茶文化交流互鉴,扩大茶文化影响力。以茶文化为基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积极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闽台茶文化底蕴,利用茶文化资源,打造高附加值的茶旅融合项目,并强化多媒体行销渠道,实现茶产业从第一产业提升为第三产业的转型;构建品牌赋能产业机制,拓展产业链条上的增值环节,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更多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来源:中国日报网、海博TV)

重庆市

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巫溪县蒲莲镇党委书记周敏:

把巫溪老鹰茶打造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茶产业品牌

千载巴渝茶,茗香溢天下。根据《重庆市2023年茶产业发展报告》可知,重庆108.2万亩茶园已经带动40余万人增收致富。要将加速推动重庆茶业的繁荣,仍需加大打造特色茶叶的力度。

重庆市人大代表周敏指出,蒲连镇作为中国老鹰茶名镇,将以古树保护、质量提升、品牌打造等为重点,充分发挥老鹰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扩大基地规模,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全产业链提档升级,真正将巫溪老鹰茶打造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茶产业品牌。

今年,周敏也带来了关于持续做大做强巫溪老鹰茶产业的一些建议,比如加大对巫溪老鹰茶科技赋能和衍生产品的研发等。

(来源:今日重庆)

四川省


四川省人大代表、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

支持巴中实施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集群项目

巴中,位于秦巴山区,拥有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和肥沃的土壤,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2023年,巴中茶叶种植面积已近60万亩,产值超过60亿元,成为巴中农业的一张璀璨名片。如何提高巴中茶叶产品质量,增强茶企带农助农能力?

四川省人大代表、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建议,支持巴中实施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集群项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助力川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余安波认为,在巴中实施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集群项目,有着政策依据充分、发展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三大优势。

在产业基础较好方面,近年来,巴中坚持绿茶为主,红茶为辅,培育茶叶加工企业9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持续实施科技强茶,与中茶所、川茶所、川农大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优质茶机采精制示范基地1个,研发特色红茶新产品1个;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巴中云顶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罗村牌绿茶、秦巴茗兰牌国香荣获全省“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

余安波指出:“但巴中茶产业在茶园单产、科技支撑、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宜宾、乐山、雅安等川西南茶区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夏秋茶利用、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产业链条亟待延伸。”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四川省政协委员、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蒋维明:

打造“熊猫茶仓”,助力川茶走向世界

四川省政协委员、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蒋维明介绍,川茶涵盖了(绿、黄、红、黑)等主要品类,特别是以西路边茶为代表的藏茶系列更是独树一帜。在四川境内,雅安蒙顶山、成都浦江、阿坝汶川都是有深厚历史背景的茶叶基地。但是在川茶发展过程中,宣传偏重于茶叶本身,对川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足。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核和精神动力。”蒋维明表示,长期以来,中国茶文化宣传形式单一、手法陈旧,与现代生活脱节,更不具备国际视野。

蒋维明认为,茶文化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王牌。因此,他建议依照“地球茶仓”的模式,打造一批川茶文化国际交流系列窗口。这一系列窗口可从成都浦江、阿坝映秀、雅安蒙顶山、若尔盖黄河湿地公园等地选址。由于这一线多是熊猫栖息地,可将这一系列文化窗口统一命名为“熊猫茶仓”,在茶文化推广中融合进四川独有的熊猫文化。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四川新闻网)


四川省政协委员、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会长王敏:

以茶文化茶科技双向驱动,持续擦亮川茶金字招牌

近年来,四川省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综合产值已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四川省高端茶占比不大,茶文化与江浙、广东、福建相比存在差距等。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政协委员、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会长王敏提出两点建议:

一要加强对“天府龙芽”“峨眉山茶”文化的挖掘和培植。整合文旅、农业等多方资源项目,打造高规格的传播四川茶文化故事的平台。出台适当的奖励激励措施,激励更多的茶产业从业者、爱好者参与茶文化创作。

二要进一步建强完善川茶研究院,组建专家联盟,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强化茶科技支撑。创建完善一批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任务,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开展茶科技相关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来源: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云南省

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袁媛:

发挥“早”优势坚守“好”品质加快产品创新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在传统市场饱和、茶叶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日渐多元的市场背景下,云茶产业发展面临品类结构待优化、产品创新不足、夏秋茶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

对此,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袁媛将重点聚焦突出多样化生物资源优势,以“茶叶+”模式进行产品、业态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快产品创新推进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围绕实施云茶“双创”行动、构建新茶饮创新创业生态圈、拓展云茶消费新空间等方面建言献策,助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她希望通过推进云茶“双创”行动,助推产业不断涌现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市场。

(来源:云南政协报)


云南省政协常委,普洱市副市长胡剑荣:

一份世界遗产,做好保护利用大文章

去年9月,云南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为当地文旅业和茶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今年元旦假期,景迈山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4%,创历史新高,有效带动群众增收。预计去年景迈山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3万元。景迈山带来的变化还不仅如此,文化自信和绿色发展都有明显改善。”云南省政协常委,普洱市副市长胡剑荣表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对当地乃至普洱市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做好保护和利用这篇大文章?胡剑荣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是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的新起点。接下来,将着力健全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开展遗产研究,科学合理利用好遗产资源,加强交流互鉴,深化对外合作。

(来源:云南政协报、人民网——云南)

企业发力

为茶产业发展按下“提速键”

龙头茶企是我国茶产业的中坚力量,也是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政府代表为茶产业持续发声,茶企代表自然也不甘落后。在地方“两会”上,各茶企齐发力,助力茶产业发展“加速度”。

安徽省


安徽省政协委员、国家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擦亮祁门红茶这一世界名片

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这一技艺更是被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祁门红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近几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安徽将近有1000万人依靠茶产业生存发展。”安徽省政协委员、国家级(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昶如是说。

不过,安徽三大绿茶一直都是作为名优茶销售,并没有很好地把夏秋茶开发出来。王昶指出,安徽拥有茶园近400万亩,如果每亩增收2000元,全省茶产业就能增收80亿元,而夏秋茶是不容忽视的增收空间。

因此,此次王昶带来了“打造安徽中国红茶出口示范基地”的提案。“我们想借助‘大黄山’建设,把祁门红茶推向世界、销往全球。”在他看来,出口基地建设可以有效与国际市场衔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强化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继而把祁门红茶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来源:安徽日报、新华社)

福建省

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

充分利用两岸文化资源和优势,构建两岸茶文化基地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要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随后指出下一步将支持通过配套制造等方式进一步深化闽台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央支持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也因此迎来新机遇。

“建议充分利用两岸文化资源和优势,构建两岸茶文化基地。”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副主席、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建议,借助两岸茶叶交流协会与机构的力量,汇集两岸典型乌龙茶,打造乌龙茶大团圆产品,通过乌龙茶文化的共和表达团圆,增进情感共鸣。依托茶文化基地,定期举办闽歌大赛、茶叙交流活动,融入两岸茶和音乐等文化共性,以文化合璧寄托团圆情谊。

“可充分利用两岸茶产业互补性与优势性,构建两岸茶产业基地。”肖文华认为,推动两岸茶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深化闽台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可依托华祥苑自有铁观音茶庄园、岩茶茶庄园资源,推动两岸茶文旅产业的经验互鉴,实现两岸茶文旅的互通,促进闽台茶产业的共融与共荣。

(来源:人民政协网)

福建省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安溪县青年商会秘书长、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李淑云:

支持泉州安溪打造全国重点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达1432.44亿元,连续八年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第一,位列“中国名茶品牌传播力指数”第一。近年来,安溪县以茶文旅为切入口,进一步发展茶产业。

福建省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安溪县青年商会秘书长、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高级客户经理李淑云认为,安溪有着丰厚的茶文化资源、富集的旅游资源等,支持泉州安溪打造全国重点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李淑云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优化监管服务体系,促进茶文化繁荣发展。茶文化传承发展是系统性工程,按照国家非遗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制定地方茶文化中长期发展指导纲要,兼顾各地区茶类非遗持续发展,优化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逐步建设茶文化保护区。

二是多措并举,保障茶文化普及与传承。依托现有茶非遗传承基地、茶企与茶农,实施茶人“拜师学艺”计划。组织茶文化专家学者编写区域茶文化等社科普及图书。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要联合传承人持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进机关等活动。同时将安溪列为茶文化研学旅游重点基地,并给予单独资金预算和项目支持。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茶文化数字传播。加强中国茶文化全球数字化传播,统筹建设中国茶文化数字资源中心。引进VR、AR等现代数字媒体虚拟技术,还原传统制茶技艺的相关流程,再现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等茶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发茶文化数字游戏产品,提升中国茶文化国际影响力。

(来源:中国三农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苍梧县六堡镇贡州名茶专业合作社社长石云霞:

助推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自治区人大代表、苍梧县六堡镇贡州名茶专业合作社社长石云霞表示,梧州市苍梧县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产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好,这是制约六堡茶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今年广西两会,她带来的建议就是强化“广西-梧州-苍梧”三级六堡茶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对其予以支持和发力。

(来源: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四川省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四川省总商会副会长,宜宾市工商联副主席颜泽文:

推动精制川茶产区品牌融合发展

2023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增长到43.21亿元,品牌打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天府龙芽”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意义上的川茶领军品牌,各重点产茶县区打造的县级产区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结合度不够,甚至出现大企业不用、小企业乱用的现象,造成重复投入后的资源浪费,形成省内区域品牌多但都不强的局面。

对此,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四川省总商会副会长,宜宾市工商联副主席颜泽文提出三点建议:

(一)加快构建产区品牌。加快构建以省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地方龙芽”(行政县区名+“龙芽”品牌)为核心的产区品牌,突显以芽形茶为特色的品质川茶。推动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发展战略,完善全茶产业链的延链补链,聚焦精制川茶产区品牌融合发展,抱团开拓品牌川茶大市场,提升品牌川茶附加值,提高品牌川茶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推动省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和“地方龙芽”品牌发展。

(二)加强产区品牌管理。重点围绕打造“天府龙芽”和“地方龙芽”产区品牌,加强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不断完善产区品牌标准体系,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对不规范使用产区品牌的茶叶企业取消授权。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格和品牌营销推广策略,确保以“品质川茶”支撑“品牌川茶”,强化品牌建设与保护机制。

(三)加大产区品牌投入。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产区品牌有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之后,将市场开拓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以品牌为引领,丰富品牌内涵,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各级国资平台公司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省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和“地方龙芽”产区品牌建设,组建合资合作的品牌川茶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品牌终端化和终端品牌化,合力打造品牌川茶创新矩阵,共建共享品牌红利,共助川茶产区品牌高质量发展。

(来源:宜宾融媒)

贵州省


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晁忠琼:

补短板,强优势,推动普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普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强力打造,坚持“一园两区三带”战略规划布局,以“茶十条”为抓手,有序推动茶园规模扩容增量,力争实现“人均一亩茶、亩产一万元”的目标,把茶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如何拓宽普安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普安茶企带农助农能力,促进普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布依福娘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晁忠琼认为,除了把茶产业做大做强,还得把这条“茶路”走宽、走广,才能让更多群众的腰包都鼓起来。

她建议,通过品牌宣传、渠道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以此健全和壮大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带动茶农增收,提高社会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推动普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FM1036福建新闻广播)

茶,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神奇树叶,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次,多省份的两会代表们,都在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提高品质、扩大市场,才能让中国的茶产业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茶产业将在中国经济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助推茶产业振兴发展,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各省两会代表名字先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排序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521国际茶日 “好茶在中茶”的背后:数代制茶人的传承与创新!

5月21日,是属于茶的节日:2019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国际茶日。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茶的骄傲,也是中国制茶人的骄傲。

回望历史,中国制茶技艺代代传承,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茶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传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为己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雕琢每一片原叶。

从饼茶到散茶,中国制茶技艺不断演变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人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

三国时,曹魏已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人们将采来的鲜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便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古人发明了蒸青制茶。但经过蒸青的茶仍有苦涩味,因此还要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降低茶叶的苦涩味。

唐代时,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到了宋代,制茶技术进一步更新迭代,出现了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

在制作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茶叶的绿色,提高茶叶的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会使茶香大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种过于精致和繁复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命力并不持久,制茶工艺又开始了革新——蒸青散茶由此诞生。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茶叶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人们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从而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以保持茶的香味。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存在。到了明代,团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蒸青散茶开始盛行。但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此后,炒青制法日趋完善。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的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茶叶制造技术的鼎盛时期,在炒青绿茶大行其道的同时,黑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制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齐全局面。

张天福创制揉茶机,改写揉茶历史

揉茶是制茶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揉茶的工艺意义在于将松散的茶叶卷曲成条索,并破裂细胞壁以利于冲泡中茶汁释出,在手工制茶中,揉捻程度的轻重对成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揉茶机出现前,中国人在制茶过程中是用脚来揉茶的。1941年,时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的张天福创制出中国第一台揉茶机,改写了揉茶历史。

当时,中国的农村并没有电,张天福不断琢磨机器的构造,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终于绘制好了揉茶机图样。随后,张天福请来一位木匠,按照他的图纸制造了揉茶机样机,除了轴承是铁质的以外,其他均为木质。

有了揉茶机,不仅提高了揉茶过程中的卫生水平,而且茶汁不会流失,保证了茶叶品质,效果非常理想。

1949年,中茶公司成立,由“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出任首任总经理。次年1月,后来被称为“茶界泰斗”的张天福调往福州,协助成立中茶福建公司。

加入中茶公司后,张天福对揉茶机做了改进,将揉盘、揉桶改为双动式。改进后的揉茶机揉茶的速度加快,揉茶效果更佳,被称为五三式揉茶机。

揉茶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的质量,受到茶农的广泛欢迎。揉茶机先后在福建茶区推广近万台,是福建迈向机械制茶的第一步。

在中茶福建公司,张天福还十分重视制茶技艺的传承,专门招考了茶叶技师,报名的有100多人,集中在福州,由张天福亲自授课。当时通过考试录取了30多人,分配到了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后,从1992年借鉴当时日本的生产线技术的国内第一条乌龙茶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到中国第一条花茶、红茶、白茶全自动化拼配生产线,均诞生在中茶福建公司。

中茶公司:为传统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科技创新正“席卷”整个茶产业链,逐步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承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中茶公司通过为传统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寓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中,实现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2021年,中茶公司制定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产品研发、工厂管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及标准及时传送到乡村、企业和农户。制茶师傅在理解茶叶制作过程的核心关键点后,通过设备、监视系统、控制系统等,将制作好茶的条件因素量化控制,摆脱“雨水青”、阴雨天、人工失误等造成的品质缺陷,将“看天做茶、看青做茶”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生产。

在浙江杭州,中茶龙冠公司将传承已久的龙井茶炒制工艺创造性地总结为“十大手法”,制茶过程按照现代工业品的生产方式,被拆解为可量化的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2008年,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炒制“十大手法”早已传授到浙江各个龙井茶区乃至全国广大茶区,成为中国制作扁形绿茶的通用技艺。中茶龙冠龙井也一直作为国家外事用茶,并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宾朋。

在广西梧州,中茶公司继承并发扬了六堡茶传统的“窖藏工艺”,借由全程不落地渥堆发酵工艺和科学窖藏技术,令六堡茶的内含物质发生充分转化,形成中茶窖藏六堡茶特有的“红、浓、陈、醇”品质,和祛湿、降糖、调理肠胃、醒酒护肝的独特保健功效。

在福建松溪,中茶公司推广白茶自动化萎凋设备和新技术,申请了白茶萎凋设备专利,并建立了自动化萎凋房,大幅提升了中茶白茶产品的品质。

在云南勐海,中茶普洱茶清洁发酵技术落户当地,改变了传统普洱茶的自然发酵模式,实现了中茶普洱茶的可控发酵。

匠心传承,“好茶在中茶”历久弥新

目前,中茶公司拥有茉莉花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黑茶技艺非遗传承人、乌龙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及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茶叶大师和高级专业技术大师。在产品打造上,中茶公司践行“好茶在中茶”的品牌理念,将制茶大师的经验与技艺融入原料标准、制茶工艺、审评筛查环节,打造出了“山水中茶”系列产品,涌现出中茶小茉莉花茶、3T普洱茶、巧白金白茶、老八中茶紫罐六堡茶等多款明星产品。

在标准制定上,中茶公司秉承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出口标准理念,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茶叶标准,同时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普洱茶、安化黑茶、红茶、绿茶、六堡茶和袋泡茶9个产品企业标准,入选“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中茶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FSSC22000、HACCP、AEO高级认证、UTZ认证等各类体系认证48项,确保为消费者打造安全放心产品。

在产业布局上,中茶公司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全茶类产业布局,不断占领核心茶产区,实行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市场销售等环节全产业链管控,保证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通过严格的原料筛选标准,以科技手段加强产品的全过程可追溯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自然健康的饮品。

在科技创新上,中茶公司作为茶产业的领军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传统正宗工艺与现在科学技术结合模式,积极探索茶叶深加工,将茶产业向多领域延伸拓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在品牌建设上,中茶公司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行业唯一央企,“中茶”牌曾多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连续入选“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让“好茶在中茶”理念深入人心。

在渠道销售上,中茶公司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规范化、高效化销售渠道,统筹“门店、电商、特通、收藏”四个渠道条线一体推进,为更多更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购物渠道,带来更加优质的购物体验。

在产品研发上,中茶公司秉承安全至上原则,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推出高中低端多种价位全品类产品,研发更多年轻化、时尚化、便捷化的新型茶类饮品,提高各年龄层的生活品质,引领健康消费新方式。

未来,中茶公司将继续以“好茶在中茶”为理念,以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为使命,守正创新,匠心传承传统制茶技艺,让传统制茶技艺在现代科技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找到约20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