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茶牌圆茶旗舰店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详解普洱茶发展史的3大阶段,普洱茶迷必看!(值得收藏)

普洱茶以其“越陈越香”的特征,独立于六大茶类之外,加上醇厚饱满的口感,以及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受茶友的青睐。但普洱茶发展的3个阶段及代表作品,你了解多少呢?

 普洱茶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就和大家分享普洱茶的3大发展史。

鲁文锋老师自1998年步入普洱茶领域,师从“普洱教父”白水清,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2年红印圆茶、70年代小黄印等珍品老茶,专注观察普洱茶市场20年,如今将多年研究普洱茶心得,整理发布在微信工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老师 

第一阶段:古董茶篇

1936年以前,为私人制茶时期。

例如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古董级普洱茶叶,最大特色乃此茶品之外,包装一律用竹笋的外壳用竹线将竹片切细泡水软化当线捆绑,一筒内装有七饼,每饼茶品放置一张茶庄的简易说明单据,简称为内飞。

一般每饼间没有外包纸,这就是与1936年之后的茶品最大不同之处,但整筒茶中一定放置一张茶庄的保证书,简称为大票,这就是1936年前私人制茶时期的特色依据。

 同庆号内票

第二阶段:印级茶篇

相信大家一定为了什么印、怎么看、怎么分普洱茶而大伤脑筋。

所谓的印级茶,就是以印为记的等级称谓,印级茶品之由来是中国茶业公司成立于1936年夏天,南京举办全国手工业展览会,上海商品检验局承办中国茶叶特展。

会场数据显示出,近百年以来世界产茶国家茶叶产量直线上升,与我国茶叶出口数量逐年下降形成了强烈对比,在痛感生产危机下,由范和钧先生带领下正式成立中茶公司及恩施茶厂。

 范和钧先生

1937 年春天在庐山召开中国茶业公司筹备会,正式成立中国茶叶总公司,抗日战争亦于1937年七月爆发。

随之,东南各省茶叶产销相继停顿,中茶分公司迁往汉口,并在湖北筹办恩施实验茶厂。

在1937 年之前,制茶方式大都以手工操作方式,直到 1937年年底才大规模采用科学机械制茶,也因此提高茶叶的质量与产能。战争持续在打,茶并没有因此而停产。

机械制茶 

1938 年中国茶业公司正式于昆明与云南省政府合资设立云南中茶公司,由范和钧担任厂长,艰难建厂、开展厂务、困难重重等问题产生,好不容易于佛海茶厂开始生产心脏型藏销紧茶。

但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日本魔爪侵略伸向南洋,佛海地区遭受日军军机轰炸,战争的残酷迫使建成的制茶厂房无法发挥实际的效用。

中国茶业公司遂下令全员撤离,顿时之间大家欲语无言、欲哭无泪。

 佛海茶厂

值得欣慰的是, 1949年春解放之后,新中国成立佛海茶厂获得重生,中茶公司正式生产印级茶。

根据云南中茶 公司的记载,1941年~1949年佛海实验茶厂的茶品,大都销往印度、泰国、缅甸 等地,部分再转运到香港。

这时期的茶品也大都没有包纸,但每饼皆放置八字中茶内飞为记,这一批储存在香港各茶楼的普洱茶品,就是现在台湾地区炙手可热的无纸红印的典藏珍品。

无纸红印·鲁文锋珍藏 

在此之后,正式将中茶牌圆茶饼以全红字体包装,即为红印,绿印又称为蓝印,即为黄印,每筒装七饼,每饼皆用纸包装,但是印级茶就没有大票了。

第三阶段:云南七子饼茶篇

首先在此详加说明熟普洱茶的差异,这是最让消费者混淆不清之处,为追求市场占有率,熟普洱茶一出场即可冲泡,与生普洱茶强劲的生命力大不相同。

 生茶(左)和熟茶(右)

所谓熟普洱茶,是以机械化方式大量生产,由采收到制作及蒸压成型,一律采机械方式进行。

其最大差异在于:萎凋时不是采用日晒法处理,而是以热风槽萎凋法,此时做好的仍为生普洱散茶品,必须使用科学与人为方法(渥堆工序)将生茶转变为熟茶,再以成型加工后,即为熟普洱茶。

熟茶茶汤 

这也是大家在喝熟普洱茶时茶汤有一种特殊的味道百思不解:普洱茶真的这么好喝吗?因为新制好的熟普洱茶比较年轻冲泡饮用时有较新鲜的味道。

其茶汤比较淡薄,不如陈年生茶品那样香醇有生命力。

云南七子茶饼中英对照篇始于1967年~197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印级茶中茶牌圆茶正式换包装,也告别印级茶品的生产制作的生产包装,全面开始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

云南七子饼一筒内装七片替代了中茶牌圆茶后,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及黄印同期的雪印青饼及7376青饼,和如日中天的73青饼(俗称大口中小绿印)。

所谓73青饼就是云南茶叶公司将茶的品种编号, 73青饼即是7542茶种。

自1975年之后,至今仍在生产的茶种也叫做7542。所以只要是此一编号的茶种,从此之后都叫做7542。

88青饼 

就用7542第一批上市的茶品简要叙述,当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也就是196 7~1977动荡十年的后半期,勐海茶厂开始专心生产。

当时生产的7542又细分为7542之205、 206 、 503、 504等,共有四批茶种,在包装上亦有四种,其中205 、 206、 503外包装皆为大口中印,唯有504外包装是小口中印。

第一批的外包纸也大不同,纸质有厚有薄,内飞也有厚薄之分及美术字或正楷字。

7542厚棉纸 

光是包装就让消费者分辨不清,真理只有一个,是真相也是事实,运用前面我们讲过“六不政策”及“四大要诀”来辨认普洱茶的生熟好坏,会让辨别的过程简单许多。

就7542茶种而言,光是市面贩卖的就有近百种之多,真正70年代的青饼,不论是叶面或茶汤,皆是转红润且冲泡后的茶叶感觉富有弹性,绝对不能是苦涩难以下咽的茶品,但是30年前的茶品,至今陈化过程及储放环境是否通风干净,对茶质有重要影响。

88青饼茶汤 

有关普洱茶的年代有可能为商人所虚报,也有可能是在潮湿的储放空间存放,所以茶的好坏与年代的久远,有时得先听业者说明对于茶叶的专业知识与了解程度,每次买茶时才会有知识经验的增加,如此才能体会茶的优越及好坏。

声明:文章由微信工众号“普洱藏家”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曾朝和:一辈子做好一杯茶

陕南紫阳县,对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杯如梭似毫、清香四溢的紫阳毛尖茶。紫阳毛尖茶最好的就是条索圆紧显锋苗,肥壮匀齐,色泽银绿润,白毫显露,香气鲜嫩高爽,汤色清绿明亮,滋味浓醇鲜爽。早在唐代,紫阳所产茶始贡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名为“金州茶芽。”清乾隆时 “紫阳毛尖”被列为朝廷贡品而名声大显,入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至今传统手工制作紫阳毛尖仍是茶中上品。紫阳和平茶厂厂长曾朝和于2012年被列入陕西省“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更是市、县“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典型代表传承人,是众多茶叶企业老板中为数不多的入选者。而今正在申报紫阳县唯一的国家级“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典型代表传承人。

紫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水相依云遮雾绕,自古就是产好茶的地界,紫阳茶就产自这山水之间。而在紫阳,说起茶叶一定绕不开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人曾朝和。

上世纪70年代末起,紫阳茶叶从野蛮生长,到慢慢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被大众熟知、市场认可的这40年,也是曾朝和从一名普通茶农成长为闻名遐迩的“紫阳茶人”。他创办的“紫阳县和平茶厂有限公司”从紫阳首批认证的12个食品工业企业生产许可的茶叶企业,成长为紫阳茶叶企业的标杆企业。

离县城约10多公里的城关镇和平村茶山,这儿是曾朝和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的第三座茶厂,四周都是牵连成片的茶园。2020年6月23日早,我冒雨前往魔王沟瀑布拍摄照片。返回途中路过和平茶厂已是白云飘飘,阳光普照。电话联系曾朝和,他说,他正在茶厂接待客人。我到茶厂见到了曾朝和,他正忙着为申报国家级“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典型代表传承人拍摄视频。我也顺势为他拍一张手工制作毛尖茶的照片。

曾朝和1953年4月出生在紫阳县和平村10组。中等身材,神情安详,说话语速慢而平和,长期饮茶养成了少有的儒雅之气。那天,他接待省茶叶协会拍摄紫阳毛尖茶非遗传人专题片及几批客商,他安排职工带我先看茶厂,再告诉几位茶工该干的活儿,思路清晰,有条不稳,不显锋芒。因我与曾朝和已是十分的熟悉,所以采访直奔主题。

曾朝和说,他的先祖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南迁到紫阳的。安康学者陈学良在其50万字的著作《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中有详述,秦巴山地的汉中、安康是在明清之际的大移民潮流下,伴着适宜在山区种植的玉米、薯类由北美输入,在动乱后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绝大部分移民世代务农,曾朝和的先祖也不例外。秦巴山地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山区,环境封闭,交通不便,故秦巴山地被国家列为连片贫困区。其中安康紫阳县山大沟深,尤为艰苦,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在这里生活更需要坚韧与毅力。曾朝和父母劳苦一生,养育他们兄弟姐妹四人。曾朝和在学龄前就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小小年纪就提筐上山寻野菜,钩洋槐花,这让他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初中毕业后十几岁,便开始务农。幸运的是1973年曾朝和参军入伍,成为隶属北京军区的一名铁道兵。严格规范的部队生活,各种理论的学习,共和国首都、华北平原、铁道兵所修的伸向远方的铁路都极大开阔了这个从秦巴大山走出的年轻人的眼界,更不用说知识的储备。胆识的煅练,眼界的开阔,胸襟的充实,可以说当兵五年对曾朝和影响最关键的是在他心中树立起一种遇事不向困难低头,要向目标奋进的信心。

1977年,曾朝和退伍回到紫阳和平村。对从小生活的这片热土,他无比热爱。但外面世界与家乡贫困面貌的巨大反差又让他心生郁闷,复员返乡一腔豪情与路在何方的困惑,搅得这个铁血汉子昼夜不安。尤其是在他被推举为一百多人的生产队长后,看到乡亲们劳苦终年,连基本温饱都无法解决,他坐不住了。必须结合实际寻找出路。但出路在哪?这个困挠了多少代中国人的问题此时又强烈地困挠着曾朝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家大事由高官们去思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曾朝和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他领导的生产队这一百多人如何吃饱肚子的事。曾朝和是个善于动脑、思索问题的人,面对家乡严峻的状况冷静思考:和平村自古就产茶,群众有手工制茶传统,靠山吃山,靠茶吃茶,是多少辈人的传统。但当时的政策强调的是“以粮为纲”,其余都当“资本主义尾巴” 批判,茶业发展弄得凋零。曾朝和是个细心且有主见的人。他仔细算账,比较种庄稼与种茶树的收入与付出,结果发现抓茶业只需投入百分之十,便可百分之百获利,而农业多年“学大寨”,实际情况是投入越多损失越大,茶叶收入高出种粮收入的十倍。唯有取长补短,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茶树的种植栽培,茶叶的制作和销售上,收入才能增加,生活才能改善。和平村乃至紫阳农村的出路就在茶业,不抓茶业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只有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大力发展茶业才有出路!这些想法让曾朝和激动不已。他知道要改变现状,自己人微言轻,好在有部队锻炼出的胆识,他把各种数据,具体事例以及自已的想法列出提纲,直接去找当时紫阳县委负责农业的副书记李振华,向他汇报自己的想法。李振华是从省林业厅下派到紫阳工作的,在工作调查研究中知道一些情况,但现在从一个年轻的复员军人,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长嘴里讲出来,还是让李振华感到震憾:民心可用,后生可畏呀!也是恰逢其时,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种种禁锢打破,作为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李振华也正寻找紫阳发展农业的突破口。可以说双方十分投缘,一拍即合 。于是,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汇报变成整整一个上午的讨论交流,最终结果是一份中共紫阳县委关于大力发展茶业的文件发往全县,在紫阳改革开放后,掀起了第一个大力发展茶产业的高潮。

这次汇报,也给曾朝和带来发展机遇,他获得李振华亲自协调的1200元贴息贷款。当时,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他用这笔钱购买了一千斤茶树籽,在和平村大力栽种茶树,发展茶业。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那几年他几乎整天都在崇山峻岭间奔波,踏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寻找可以栽种茶树的地方。茶树喜酸性土壤,常与马桑树、葛麻藤混长。以至后来,和平村凡是长马桑树、葛麻藤的山坡,都被曾朝和带着村民开辟成为茶园,茶叶种植面积成倍扩展,茶叶产量年年增长。

在大力发展茶园的过程中,曾朝和的管理才能也初露锋芒。1980年城关区和平公社安排曾朝和参与社队企业和平茶厂的经营管理。1984年9月紫阳县实行政社分设,和平公社改为和平乡人民政府。是年,和平茶厂有4台杀青机、4台揉捻机、4台110滚筒炒茶机、5台双锅炒茶机等20余台(套)制茶设备,价值3万余元。石木结构厂房面积500余平方米。茶叶产量2万斤,茶叶销售收入8万余元。由于缺乏管理经验等原因,和平茶厂即将面临倒闭。

和平乡人民政府根据当时的政策对和平茶厂实行承包经营管理。经历了市场逐渐开放、茶厂亏损的曾朝和,看到了紫阳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看准了紫阳茶叶未来的前景。通过公平竞争曾朝和以2000元承包费一次性交清,承包了和平茶厂五年的经营权。和平茶厂在曾朝和带领下,培训骨干,规范制度,奖勤惩懒,充分发挥原有设备功能,炒制的茶叶质量明显提高,价格高出其它茶厂一倍还多。

1985年,和平茶厂作为技术协作单位、提供场地、原料、人员,紧密配合紫阳县科委开展“提高紫阳毛尖茶品质研究”课题组。曾朝和全身心地投入到紫阳茶叶加工技术工艺的研究工作中,为了配合课题组专家、著名高级农艺师程良斌的科研工作,曾朝和甚至把家也搬到茶厂,吃住在厂里。他按照课题组要求,白天组织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标准鲜叶原料。这就需要到茶园去现场培训,晚上同技术人员一起制茶,做研究试验,第二天清早把制好的干茶背到县城去卖,回来衣兜里装的是钱。就这样循环往复一个茶季。在和平茶厂和毛坝茶场的对比试验中,烘干样毛尖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名茶,自此,紫阳茶在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曾朝和与和平茶厂员工的全力协助下,《提高紫阳毛尖品质研究》课题顺利完成,紫阳毛尖茶品质,尤其是色、香、味等内在品质显著提高了,研究证实了烘炒型加工技术是制作高级紫阳毛尖的可行性技术。

为了与传统阴干晒干毛尖相区别,当时把这种毛尖茶定名为紫阳翠峰,由于是和平茶厂最早生产的紫阳翠峰,所以又名和平翠峰。曾朝和尝到了名茶开发的甜头,那一时期培养的一批茶叶技术骨干以老带新,使茶叶质量稳步提升,市场信誉逐步提高,历史名茶重新焕发了青春生机。

在科研人员指导下的实践中,和平茶厂终于把传统的晒青毛尖茶加工工艺变为烘烤型的毛尖茶加工工艺,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当年农民出售鲜叶价格每市斤达到5元,成品茶售价由每市斤最高5.5元提高到30元、实现了紫阳县茶叶加工工艺的重大突破。这也成为曾朝和在茶业事业上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影响越来越大。后来直接成为附近十二个村的共有茶厂,茶叶制作技术、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产量由他承包前的年产2万斤晒青干茶上升为年产3000多斤毛尖茶,3万斤炒青干茶。销售收入20余万元。

1989年,曾朝和又继续承包了和平茶厂的5年经营权。通过第一个承包经营权五年的实践,在科研人员程良斌的指导下,和平茶厂逐步确定了企业生产加工烘炒型手工毛尖茶的工艺流程。开发了毛尖茶“和平翠峰” 这个企业产品品牌。

1995年,曾朝和又延续了和平茶厂的承包经营权。面对市场需求,曾朝和决定引进设备, 扩大加工能力。在大上台阶的当口,却遭遇不测:茶叶价格大跌,市场供大于求,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造成茶厂连续两年亏损。

恰在这时,“麻绳偏从细处断”,曾朝和被查出腰椎四至五椎间盘之间发生断裂。起因是他当年入伍军训时,一次扛着近百斤重的军诫行军,体力不支又不愿落后,快步追赶时摔倒腰椎受伤,当时年轻躺了几天就恢复了。时隔多年的旧疾复发更为严重,必须要做手术!而且,要去西安大医院才做的了。一时间,多少亲朋好友都捏了把汗,悬起了心……

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曾朝和也没有想到放弃他的茶业事业,反而激起他更大的热情与创业的决心。他见过世面,经历过苦难,也积累了创业经验,深知退回去很容易,自己一家人也不是吃不起饭。但一想到那么多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亲朋好友,还有那么多茶农期盼的眼神,他从骨子里就不甘心就此放手茶叶生产!其实,人世间干任何行业都会有高低起落,包括人生也是这样,熬过黑夜就是黎明,走出低谷就是平川。“这副重担压不垮我。”曾朝和回忆说。事实是西京医院的手术,就是在腰椎断裂处用钢板钛缧钉固定,手术后在家必须躺着休息三个月。休息期满曾朝和又迫不及待上了茶山,进了茶厂,重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革新技术,一方面恢复生产,一方面陆续偿还贷款,硬是撑了过来。

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历经此次磨难,和平茶厂企业经营状况一路向好,在“2001中国紫阳富硒茶首届文化节斗茶会”上,来自中国最顶级的专家团队进行评审。和平茶厂选送的“紫阳翠峰” 得分最高,获得“茶王”称号。500克毛尖茶卖了1.5万元,创下紫阳茶叶单价的历史记录。

2005年5月、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帝伟·沙多慕名专程到紫阳,实地考察了和平茶厂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采摘以及加工制作。这是紫阳私营茶企第一次接待国外专家。

2005年后,和平茶厂生产的毛尖茶获得陕西秦巴赛茶大会第一名、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第六届国际名茶金奖等多项奖励。曾朝和花费30年心血打造出来的紫阳毛尖新型品牌“紫阳翠峰” 获得茶界与市场的认可。

2006年4月曾朝和用四万元购买了原乡办企业和平茶厂所有产权。6月,和平茶厂决定投资80万元对原有厂房、设备进行改造。通过扩建砖木结构厂房800余平方米,添置更新设备,培训员工。和平茶厂成为紫阳茶叶生产企业首批纳入食品工业企业生产行政许可的12个QS认证企业之一。2007年和平茶厂生产名优毛尖茶8000多斤,干茶4万斤,产值400多万元,其中和平翠峰茶就占100余万元。

和平茶厂在发展中壮大,成为紫阳县众多茶叶企业中的佼佼者。时任紫阳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郑红丹在和平茶厂调研工作后,建议曾朝和在县城任河嘴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县政府将在征地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开始曾朝和有顾虑,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把企业经营走上正轨,新建茶厂缺资金,难淘神,说穿了就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作祟。但是县、镇两级政府的领导多次与曾朝和沟通建厂事宜,征求建厂征地意见。老曾看到各级政府这样关心支持和平茶厂,毅然决定在任河嘴党校附近投资建厂。说干就干,除了拿出自己的积蓄,曾朝和又从亲戚朋友、厂里员工手里借了30多万钱于2007年5月30日开工建设,8月完成征地近10亩,并办齐相关手续。副县长郑红丹先后5次召开建厂协调会议及县长办公会,现场研究解决和平茶厂新建茶厂遇到的问题,这是和平茶厂第二次建厂。按照规划新建厂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面积2600平方米,需投资1000余万元。县政府安排120万元项目资金,帮助到市移民局争取扶持资金30万元,协调低息贷款400万元。2008年春季任河嘴和平茶厂新建茶厂建成投产。当年就把原和平茶厂改为和平第一分厂。两个厂两条生产线当年各生产干茶15余吨,和平茶厂生产能力首次突破30吨,产值1800余万元。

2009年以后,和平茶厂经营状况一年一个台阶,越来越好。企业也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研发和销售市场开拓上。早在2007年7月,省政府就选定“和平”牌紫阳富硒茶作为陕西省最具有代表性的特产,由和平茶厂厂长曾朝和带去参加“俄罗斯中国年”卡卢加州宣传推广活动,几十斤茶叶仅半天即被抢购一空。俄罗斯消费者不仅从精美的中俄两国文字宣传品上知道了“和平”牌紫阳富硒茶在荣获“紫阳茶王”称号后,还荣获中国茶叶最高质量奖 ——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诸多国内外大奖。从此,“和平”牌紫阳富硒茶的独特品质及茶文化的迷人魅力被俄罗斯人所向往,不时有消费者写信到和平茶厂找曾朝和求购茶叶。曾朝和也有了把“和平”牌紫阳富硒茶销售市场开拓到俄罗斯的想法。经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李建良牵线搭桥,2013年元月11日,紫阳县和平茶厂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双方本着互利、信任、友好的原则,就茶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加工等领域进行合作。2013年7月8日,俄罗斯、哈克斯坦留学生一行10人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大学教授丽达女士率领下在紫阳和平茶厂考察学习半个月。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李建良担任中方领队。这是紫阳县、安康市乃至陕西省茶叶界对外交流的一件大事。掀开中国与俄罗斯茶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留学生们吃住在和平茶苑(和平茶厂接待客商食宿合一的酒店)。双方制定了内容丰富的参观考察学习方案。主要是参观考察紫阳茶历史集散地和茶马古道发源地之一—瓦房店五省会馆、紫阳茶研所故址、魔芋包生态茶园、和平茶厂、和平第一分厂生产加工车间;聆听茶文化学者丁文讲授的《中国茶叶简史及紫阳茶历史渊源》、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茶叶专家程良斌讲授的《紫阳富硒茶硒含量及保健作用》及作家曾德强讲授的《紫阳茶文化浅谈》;学习茶艺及紫阳民歌演唱,和平茶厂员工表演的大茶壶冲泡、中国功夫茶艺、绿茶茶艺,紫阳文化翘楚王义萍、程晓玲、张媛、夏燕等表演的道教茶艺、大唐宫廷茶艺,县职教中心师生表演的现代茶艺,紫阳民歌手夏清华、程晓玲与留学生们、和平员工一起汉江放歌。对茶叶生产、科研、品鉴、销售等也专门安排了观摩、考察、学习等实践活动。这次交流活动,留学生们普遍对紫阳富硒茶生产、加工、销售和神秘的紫阳茶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会唱紫阳民歌、会表演紫阳茶艺,提高了汉语水平,同时对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叶发展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一直表示愿为中俄茶叶贸易、茶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次交流学习活动为和平茶走向欧洲奠定了基础。因为有更多的人了解宣传“和平牌”紫阳富硒茶,2016年召开的欧盟会议,紫阳富硒茶在全国5000多家茶企中脱颖而出,其中“和平”牌紫阳红茶被选为欧盟会议的礼品茶。

解决了紫阳茶工艺技术问题后,曾朝和开始为紫阳茶叶的销路问题奔走。他积极推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走紫阳茶叶的“连锁品牌专卖”之路。从1996年第一家和平茶叶专卖店在紫阳县城开业,到2002年和平茶叶连锁专卖店在安康、西安等地陆续开张,曾朝和带着紫阳茶叶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里的千家万户。

在和平茶厂之前创办的很多紫阳茶企都消失了,在和平茶厂之后的很多茶企也没能坚持下来,和平茶叶现在已经成为了最老牌的紫阳茶叶龙头企业。在曾朝和看来,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口碑、经受住市场和时间的考验,靠的就是紫阳茶叶的品质,和实实在在的“诚信做人,诚信做茶”企业经营理念。

“诚信做人,诚信做茶”的理念也让很多像李俊一样的年轻人与曾朝和一拍即合。早在2008年前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就相继找到了和平茶厂寻求合作,那时,电商对大山里的茶企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曾朝和也看到了互联网时代下紫阳茶叶新的机遇,但紫阳茶叶在电商平台的销售却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曾朝和迫切想找一个专业的人来做运营,得知儿子的中学同学李俊在上海做网络营销策划相关工作时,他立刻让儿子去邀请这位年轻人回乡创业。

就这样,80后紫阳小伙李俊回到家乡,用了一个月时间全面了解了和平茶厂的产品核心、销售渠道、客户群体等情况。和曾朝和父子谈了三个小时后,就决定辞去上海的高收入工作回到陕西。很快,李俊在西安搭建起了一个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曾叔思维意识超前,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40年,仍始终把茶产品质量和诚信放在第一位,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个理念,也非常敬佩他”。李俊说。

在曾朝和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下,6年间,李俊带领电商团队将和平茶叶从最初一年网络销售额80余万,做到了目前的400余万,在电商平台的茶叶品类下做到了全国前20名,成为了陕西茶企借助电商平台转型发展的榜样。

紫阳和平茶厂也先后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茶认证,2013年“和平”牌绿茶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名牌产品”。2012年和平扩项建成红茶清洁化生产线,2013年生产绿茶、红茶60余吨,产值3000余万元。

2014年7月,因国道541重大项目建设按照规划经过和平茶第二分厂砍下,曾朝和就有了第三次建厂的打算,开始谋划在和平老厂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集茶叶种植、生产、观光、旅游一体化的现代生产企业。曾朝和申请立项,实地考察,争取贷款,购买厂地,自行设计,因地制宜,修厂房与修路便民、治山治水相结合,通过不断修改建设方案,因紫阳系山区,缺少平地,茶厂最后只能建在两水相交,稍显开阔的河谷上,为节约仅有的土地,厂房规划三层,最下面一层为维持生态,直接把几十米山崖砌进厂房,原来在此地的建筑药王庙和鱼尾山嘴都原封不动的修到房里面了。到最后,一个投资6000余万元,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设气派辉煌的生产加工业务用房及办公用房面积 15000平方米特大型茶厂,按照高峰期与淡季,安装绿茶两套初制设备、红茶两套加工设备,加上精制设备,精制后拼配,统一规格,精细包装后上市。日生产鲜叶2万斤的三条清洁化生产线。终于在2018年建成投产。逐步实现茶旅结合,开展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养生及手工采摘、手工制茶体验活动。使游客住宿有客房,吃饭有餐厅,游玩有山水园林,体验有项目,健身有场所。

同时在厂区周边建成千亩观光生产茶园。承担着附近六个村,一千多户茶农,涉及近5000多人的扶贫任务。新建的茶厂,为的是方便千户茶农,就近交售采摘鲜叶,茶农们呼吁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和平茶厂的健康发展壮大,使当地茶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茶农只要务好管好茶园,适时按标准采摘,每人每天可收入300~500元,附近的城关镇、焕古镇、洞河镇茶农茶季都积极按标准采摘鲜叶卖到和平茶厂销售而脱贫致富。随着党的富民政策和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目前村村通了公路,户户修了新房,茶丰林茂,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近五年来,和平茶业闯过难关、走出低谷、稳步发展,投入资金近700万元建设标准化茶园340亩;改造茶园近2000亩。生产的紫阳毛尖“和平翠峰” 系列7个类别的茶叶每年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势。曾朝和说:和平村周边还有村民没有稳定脱贫,茶农依靠茶业脱贫是他多年愿望,只要坚持,村民靠茶就有稳定收入,这就是他最大成就,最大幸福。

和平茶厂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聘请了客座高级茶叶专业农艺师3人,培养了茶叶硕士研究生3人,茶叶技术人员35人。为保证茶叶纯天然有机化,茶园坚持釆用人工除草、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提高土壤肥力,严格实行可追溯制度,对送鲜叶户实行有机化管理,经多年培养,逐步強化稳定了技术队伍,初制、精制、包装工人基本稳定。经多年模索,上市产品已基本定型,绿茶类以历史名茶紫阳毛尖为主,外形为历代消费者习惯的卷曲形,加工工艺则采用先进的烘炒型工艺技术,以充分发挥紫阳茶有益成份丰富、香高味醇的内在品质。绿茶类另一大产品是紫阳银针,是直条形的新工艺紫阳毛尖,并先后荣获第六届国际名茶金奖,第六届中茶杯特等奖,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深受消费者青睐,企业收入逐步提高。为适应广大消费者需求,提高茶农与企业收入,近几年来又开发了新产品和平红茶。为保证质量,厂内员工先后有12人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培训审评技术,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用审评指导加工,效果十分显著,保证了上市产品质量统一,从而博得了消费者信赖。产品实行专卖店经营,现已在省内设立27家直销专卖店。且与时俱进,经过精心筹备后,于2014年启动线上运营,开设了天猫、京东旗舰店,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全厂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其中网络销售已占总销量的十分之一。

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茶叶的销售热度没有往年高。”电商平台运营的方法五花八门,很多数据都有水分,但和平茶叶销售的每一单都是真实的交易,他们在售后环节最看重的就是用户的口碑。”今年,和平茶叶陆续加入了西安、广州、上海的京东仓,覆盖了全国更多区域,产品到达消费者的速度更快了。

2016年时任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到和平茶厂调研工作,听取了和平茶厂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朝和的工作汇报后,认为曾朝和对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贡献十分突出,是紫阳茶叶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是紫阳茶人的先进代表。次年正是县人大换届年。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的人事安排上,曾朝和被列为候选人,并高票当选。曾朝和说,这是领导对紫阳茶人辛苦工作的肯定。是给紫阳茶人争取的政治地位。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参政议政。对于紫阳茶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意见有了更广阔更大的宣传平台。诸如“茶厂建在茶园里,茶店开在城镇里”的区域化布局,县政府要对全县茶厂建设制定总体规划,用政策引导、支持等建议意见逐步得到一些领导重视和认可。曾朝和说,他这么多年做成的所有事情,都只是在反复确认一件事:紫阳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产好茶的好地方,紫阳人完全可以靠茶脱贫致富。那杯从童年起就喝的生长于山水云雾间的紫阳好茶,他希望让更多的人喝到。

40多年来,曾朝和的每一天都是从手中的一杯紫阳好茶开始的。这杯茶,他喝了一辈子,把紫阳茶叶做大做强的事业,他也干了一辈子。

曾朝和,一辈子做好一杯茶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图文:紫阳文艺。作者:李胜璋。)

来源: 茶贵人

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国营茶厂是特殊历史年代的写照,承载着一代老茶人的专属记忆,也是如今年轻人回望上一辈生活的重要窗口。

我们怀念国营茶厂的年代,感激茶厂里那些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日复一日地研制与坚守,才有了今天众多耳熟能详的传世茶品。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88青饼·普洱藏家珍藏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就为茶友们盘点国营茶厂生产的经典茶品,随不同阶段发生的一些变化。

鲁文锋先生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成为白水清先生嫡传弟子,历年收藏了百年宋聘号、1952年红印圆茶、60年代蓝印等古董茶,如今将多年收藏老茶经验,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普洱藏家总店

一、勐海茶厂

勐海茶厂前身为1940年建成的佛海实验茶厂,因抗日战争的影响,很快闭厂停产。

1952年,佛海茶厂复厂,次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勐海茶厂生产了众多经典传世茶品,至今名满天下。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勐海茶厂

1、8582青饼

勐海茶厂出品的编号8582青饼,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均有此茶品。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8582包装变化

80年代中初制此茶,茶材精良,制作、存藏皆依传统,所以好东西不少,此时期饼包纸材有四种,辨识不难,饼身大而厚。

2、7582青饼

80年代末以后,因时代因缘,佳品不多见,若茶友能品到80年初期以前的茶品,应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7582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7582普洱茶

此茶内飞有掺用美术字内飞的,内票也掺用了小票的,纸材不论厚薄与8582的初期饼纸材,小有差异,须以现品比对较易分别。

3、7532青饼

勐海茶厂出品的编号7532青饼,自70年代中至90年代一直被延用,除饼包纸材随年代用纸而变化外,制茶工序固定,饼面较一般茶饼略小。

4、7542青饼

勐海茶厂出品的编号7542青饼,自70年代中至90年代一直被延用,饼包纸材随年代用纸而变化。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73青饼

饼面较7532略大而厚,有二种较特别的茶品,为70年代中期之大口中(又称73青饼),以及80年代初之牛皮纸筒包之小口中小绿印,饼包纸材及印刷均与同期之7542不同,而饼面大小与条索也较似7532。

此外,勐海茶厂出品的编号7572青饼与熟饼,前者在70年代中期仅只一批,饼包印刷近似七子饼大蓝印,纸材与饼身大小同7582。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7572茶品包装

7572熟饼,不知为何80年代末再用此编号,却非青饼,且延续至90年代均为熟茶,90年代中以前市面所见熟茶,配茶较细者,多为此茶。

勐海茶厂出品的编号8592熟饼,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之粗叶厚饼熟茶多为此品。

二、下关茶厂

下关茶厂出品的中茶牌铁饼,全为青饼,没有熟饼或生熟配的做法,所以又被称为“下关青饼”,而筒包改以牛皮纸包。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中茶牌铁饼包装

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下关青饼所用牛皮纸材质及印刷,没有太大变化,80年代中期纸质变得较为粗糙。

饼包纸材及印刷,70年代初与七子铁饼(铁模压制)同为简体字,故俗称为“简体中茶”,纸材厚薄有三种,不论纸材与印刷均同七子铁饼。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中茶牌铁饼繁体字的包装变化

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纸材变化不大,印刷茶字油墨色泽不同,80年代中后,纸材也随筒包变差了。

三、昆明茶厂

昆明茶厂出品的编号7581熟茶砖,被称为最具代表性的普洱熟茶。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70年代昆明茶厂正门

此时期7581熟茶砖的外包辨识可分四阶段:

① 70年代初:有内飞的枣香砖茶,内飞在砖茶内。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昆明茶厂茶砖

② 70年代中:又称“73砖、文革砖”,因生产初期形制未定,所以印刷、纸材、字型、尺寸大小等多样,各具特色,辨认容易,目前在台湾应有完整的收藏。

③ 70年代末:市称“70年代砖茶”,白纸,尺寸与文革砖同,字体有二种。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70年代末期7581茶砖

④ 80年代:又称“80年代砖茶”,形制固定,包装纸材、印刷、字型、尺寸大小一致(厚薄乃长期叠放所致),要辨识年代前后只能以品比分辨了。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80年代茶砖包装

80年代以前的茶品,如茶材佳、制作好又经专业仓存、长期陈化,熟味已转化为陈熟香(俗称枣香、参香),且汤色 酒红、清澈油亮,决非一般色黑混浊的劣品可比拟。

90年代以后,印刷、字型大小仍延袭80年代,但纸材改为模造纸,故辨识不难。

历史3大国营茶厂代表作的分类与断代,全面的老茶简史请收下

2007年7581昆明砖资料图

回望前尘往事,国营茶厂的身影如今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但我们感激这些国营茶厂,正是无数人的呕心沥血,才一步步创造了普洱茶史,也才有了今天的老茶传奇。向国营茶厂致敬,向老茶致敬,向历史致敬!

参考资料:

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M].台北:五行图书,2006

张弘陆《三大国营茶厂》[J].《普洱壶艺》,2007(4)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