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枝春乌龙

找到约59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在“漳州乌龙茶”故事的背后

原标题: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核心提示

春意正浓茶正香,采茶制茶正当时。近日,漳州春茶陆续进入采收期。在云霄县东厦镇梁山上,千亩生态茶园迎来了第一波采茶季,茶园内随处可见茶农们忙碌的身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是白芽奇兰和八仙茶的发源地。眼下,乌龙茶产业已成为漳州十个超百亿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漳州茶产业从业人口达57万人。然而,在稳步发展的同时,漳州茶产业也存在各自为战,缺乏品牌意识、市场占有产率和影响力较低等问题。

为此,漳州提出了打响乌龙茶公共品牌,从区域子品牌的构建升级到地方主品牌的塑造,用新思路泡好这杯“漳州乌龙茶”。

华安高山族茶农在茶园采摘茶叶。(资料图片)

漳州茶香飘海内外

漳州人的生活,多从一杯茶开始。

晨起,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打着哈欠,便开始提着水壶接水了。烧水,烫洗茶具,一把乌黑壮实的茶叶被投入壶中,热水冲入,第一遍洗茶,随即温暖的茶香便在一天里荡漾开来。

客来,无论熟否,都是一句:“来坐!呷茶讲古!”

近日,记者与漳州茶厂原厂长、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林燕腾相约在茶馆。茶香氤氲,林燕腾述说起漳州乌龙茶的前世今生——

漳州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记载。唐朝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经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间设置漳州。漳州府建,饮茶之风起,漳州茶叶得以走进历史记录之中。宋代开始,漳州各县均有种茶。

明代是漳州产茶的鼎盛时期,乌龙茶的制作技术当时为福建之冠。《武夷茶歌》中记载,“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安溪茶歌》亦有记载,“迩来武夷漳人制”。龙溪、南靖、长泰等县的名茶,在明代均被列为朝廷贡品。

漳州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明万历年间,漳州古月港连通47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海船停泊,五方商贾云集”。月港成为全世界茶叶贸易第一港,茶叶是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据《海澄县志》记载,明朝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300吨,居全省之冠。

清代以来,闽南乌龙茶蓬勃兴起。光绪年间,“百年老铺”奇苑、瑞苑等茶庄在漳州开业;后又涌现了张源美、荣胜、裕美等茶庄,茶叶出口东南亚等国。

泡茶是漳州人闲暇时的一种休闲方式。郑文典 摄

新中国成立以后,漳州茶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乌龙茶重要的产区和销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漳州乌龙茶的出口量占到福建省乌龙茶出口总量的40%。其中,漳州茶厂生产的S2系列乌龙茶品种至今在国际市场还有一定影响。

漳州还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出现工夫茶艺的地方。据彭光斗《闽琐记》手抄本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路过漳州时,就享用了漳州的工夫茶。他说:“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园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也。”这说明漳州至少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普及工夫茶了。

历史上,很多名人也与漳州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漳浦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乾隆在《漳州府志》的《漳浦县志》上得知“漳浦山上多茶”,便想去看看当地的茶山。之后,乾隆与漳浦籍大臣蔡新一起登上了漳浦玳瑁山顶的茶园。乾隆说:“近看千里花园,远望万里鱼池。”便下旨,赐梁山与玳瑁山的茶叶永世流芳。

1962年4月,作家老舍先生访问漳州,品尝了漳州工夫茶后,赞叹道:“品尝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当代,漳州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孕育出了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南靖丹桂、云霄黄观音、长泰金观音,也被人们俗称为漳州“六泡茶”。

在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漳州市委会主委陈仁朝看来,这些“县域茶”虽然特色鲜明,但以往都是各自为政、自卖自茶,难以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与福鼎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这些省内其他地方的大牌相比,漳州茶叶品牌尚且只见“星星”不见“月亮”。

技术人员在指导南靖茶农制茶。余祥龙 摄

为此,去年民建漳州市委会针对漳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深入调研,并在市两会上提交了相关提案。

“眼下,漳州还没有茶叶龙头企业,多数停留在卖原材料的阶段,因此茶叶附加值不高。”陈仁朝认为,在茶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能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如果在区域内有一家龙头企业,不仅可对区域内其他同类企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还能够带来多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但就目前来看,漳州市还没有实力雄厚的茶叶龙头企业。虽然漳州“六泡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因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这是影响漳州市茶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因素。

“茶叶企业要有品牌意识,文化创意人才和创意平台不可或缺。”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亚平今年41岁,从事茶行业已有20余年,谈起塑造茶叶品牌之道,他感触良多。打造一个大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小型的茶企来说很难做到。此外,品牌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凭一家企业之力就能够完成,还需要政府加大对茶企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漳州,茶产业是一个多部门院所共同支持服务发展的产业,涉及生产、科技、供销、市场监管、商务、宣传、文旅、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协会、科研院所。一直以来,受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管理粗放、茶叶管理机构与茶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匹配等因素制约,漳州茶产业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

此外,要做大茶产业,也离不开健全的产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目前,漳州茶行业尚未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种植标准、加工标准、品质标准等都有待完善。在黄亚平看来,建立行业标准能够强化质量监管和标准引领,引导茶企导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茶叶生产标准,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一叶茶的更多可能

“华安铁观音汤色金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平和白芽奇兰富有兰花气味,幽香诱人,醇爽细腻;诏安八仙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长持久,滋味清爽可口……漳州乌龙茶每一泡茶都独具特色。”近日,位于漳州古城的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名优茶市集里,茶友们正围坐品尝漳州乌龙茶。

“各县的茶各有特色,但还需通过不同形式的引导及宣传,茶产品太多,游客反而不好选择。推广单一茶产品,受众面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着重在集合、融合和年轻化三个方面下功夫。”黄亚平说。

在茶之序商品展示区,一款漳州乌龙茶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们把漳州六泡特色乌龙茶‘集大成’,六泡集合装在同一款礼盒中,一下子就把漳州六泡乌龙茶集中推广出去,让顾客能一次性品尝到漳州‘六泡茶’,更好地推广漳州乌龙茶知名度。”在品牌化运营之下,黄亚平也注重品牌调性,在产品包装上做起文章,将海丝文化、水仙花、南靖土楼、文昌门、漳州古城、漳州古瓷等漳州代表性元素融入产品包装,结合文化创意,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特色产品。

漳州是中国食品名城,不但有好茶且茶食丰富。与食品企业合作,黄亚平将“六泡茶”与漳州各地美食集合打造特产伴手礼,让漳州乌龙茶与美食一起走进千家万户。一款名为“保味家香”的特产礼盒应运而生,该产品除了“六泡茶”外还有贡糖、葱香饼干、肉脯、冻干榴莲等漳州特色美食,颇受消费者喜爱。

为吸引更多消费群体,黄亚平颇费心思。在商品陈列区,一款棕色的木制包装盒形如手提包,名为“回来过去”主题茶饮套装,这款产品为喝茶创造了另一种场景。考虑到新的消费习惯,套装内配备了茶叶、调茶器、奶粉、咖啡、白砂糖以及挂耳袋,满足多元需求,既能让消费者品尝到新式茶饮的乐趣,又能引导他们回归传统茶饮。

诏安县官陂镇公田村八仙茶园风景如画。许少球 摄

“新式茶饮是漳州乌龙茶出圈的一个新赛道。”林燕腾说,如今不少茶企也走起偶像派路线,与当下最为风靡的奶茶行业相结合,将漳州乌龙茶作为奶茶原料,在扩大消费群体的同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品味漳州茶。

黄亚平认为,品茶还需了解茶文化,搭建起一个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依托漳州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漳州市海茶会培训中心、漳州茶食馆和名优茶市集等阵地,构筑集非遗体验、交流、学艺、选茶、品茗于一体的茶文化空间。“不同于传统门店,我们侧重于文化感知与体验互动。通过开展品鉴交流会、茶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消费者接受茶叶科普人文教育,感受历久弥新的茶道与茶艺表演。”

茶之序还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建“海峡两岸茶文化课堂”,依托校园课堂为载体,创新交互机制,为茶产业从业人员及师生创意成果转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与应用平台,增进闽台茶业交流,为漳州茶业的特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抱团发展统一品牌

如何泡好“漳州乌龙茶”这杯茶?抱团发展、统一品牌逐渐成为漳州业界人士的共识。在去年7月举办的第九届海峡(漳州)茶会上,漳州按照“统一品牌,搞活区域”的思路,首次提出打响“漳州乌龙茶”品牌。

在林燕腾看来,统一品牌犹如攥指成拳,是漳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市场新形势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漳州“六泡茶”均属于乌龙茶类,以“漳州乌龙茶”作为公共品牌,将“六泡茶”攥成一个“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互利共赢。

创建于1953年的漳州茶厂是一家老牌的国企,见证了漳州近百年茶叶的发展历史,也在不留余力地推广着漳州乌龙茶。

在漳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流香色种一枝春,乘风飞马大前门。”谚语所提及的“流香色种一枝春”正是漳州茶厂生产的茶叶产品。如今,老一辈漳州人谈起早期漳州茶厂生产的“芝山牌”铁观音、黄旦、一枝春、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依旧能想起那股熟悉浓郁的茶香味,那传统的火功和橙黄汤色成为漳州传统工夫茶的象征。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漳州茶厂的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还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海内外家喻户晓。

据漳州茶厂厂长洪加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具有茶叶出口唛号的企业只有3家,漳州茶厂就是其中一家。在国际乌龙茶市场上,特别是日本市场,漳州茶厂使漳州茶叶形成了“滋味清醇、火功恰当、级距明显、外形紧结、整碎均整、严求净度”的独特风格。

“乌龙茶属半发酵,香气醇厚、汤色橙黄,富有层次感。我们要重振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就是要让老茶味回归。”洪加滨说,除了保留原有的老茶品种外,漳州茶厂还开发了“霞漳”牌红流香、肉桂、红牡丹、金观音等11个花色品种投放市场,并多次亮相茶博会,设展位推介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

为推动漳州茶厂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去年漳州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一家下属企业——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漳州茶厂的市场运营、产品开发等职能,致力于推广漳州乌龙茶。

“我们注重钻研市场,以文化创新产品包装,雕琢产品,提升品牌。以新工艺、新包装、新传承、新发展在竞争中找出路,重振漳州茶。”漳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坤鹏说,他们立足“唤新”主题,以“乡音·乡愁·乡味道”为核心设计理念,深入挖掘茶厂历史背景和闽南文化内涵,开发了沁茗、芝山、霞漳知音、岁月寻常、领匠、流芳等6个系列产品,试图唤醒人们对漳州茶厂的时代记忆。

去年底,漳州茶厂还与漳州市文旅康养集团旗下凌波供应链公司携手合作,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花样漳州“漳州老茶味”产品,并将产品定位在中端消费市场,价格亲民,调性怀旧。

“‘漳州老茶味’这款产品集纳了漳州茶厂生产的流香、色种、一枝春这三款经典的茶叶。”凌波供应链公司业务部陈旎介绍,他们将茶厂元素融入产品包装,并附上国风宣传折页,介绍漳州茶厂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流程以及漳州茶文化等,让群众在品尝漳州老茶味的同时,品读漳州茶文化。

来源:福建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福”文化·“福茶”篇——茶里的清福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茶的著述并不少,《黄山谷集》记载,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和趣,三人得味,六七人是名施茶。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茶文化在我们中华大地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漳州古城里的茶艺表演(郑文典摄)

在漳州,泡茶是很多人的爱好,很多人日常所离不开的生活场景,就是喝上一口好茶。根据品种不同,有漳州传统乌龙茶、云霄黄观音、东山桔柚茶、平和白芽奇兰茶、诏安八仙茶、华安铁观音、南靖红茶等。福建现今仅存的国有乌龙茶厂即漳州茶厂,茶厂的茶,老漳州人如数家珍,那是老一辈人的回味。当年,遇到茶的生产季节,在路口即可闻到一阵阵茶香迎面扑来。铁观音、一枝春、黄旦、流香、龙珠等老茶叶品牌曾经是漳州茶厂的骄傲。在保护和传承上,2018年,漳州茶厂“漳州传统乌龙茶精制工艺”非遗展示馆和传习所揭牌;2019年2月,该项技艺获得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茶厂的茶在茶的包装工艺和样式上,采用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样式和手工包装,皆保留着当年的“老味道”,既收藏岁月的痕迹,也收藏生活的念想。

第八届海峡(漳州)茶会活动现场(游斐渊摄)

云霄黄观音属半发酵青茶类,制作工艺综合了“闽南乌龙”和“闽北乌龙”制茶工艺特色,是铁观音与黄旦人工杂交的后代选育而成。黄观音作为中国茶叶后起之秀,大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感。近年来,云霄大力推进茶旅文康融合发展,打造健康茶生活,建设共享茶园、打造共享品牌和拓宽共享渠道,抱团激活茶业经济,也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茶叶品种的丰富多样,茶叶的加工制作也各有特色。东山的桔柚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山桔柚茶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历时三年的技艺。第一代创作者陈红母将焙茶和晒制桔柚皮祛病保健的制作相结合,根据祖宗传统经验创制桔柚茶。民国时,邻里乡亲学做桔柚茶蔚然成风,出现家家户户夏天曝晒桔柚茶,冬天屋檐下挂桔柚茶阴干的情景。桔柚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是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承载了我们某些思想、审美、哲理的载体。桔柚茶技艺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道入口,也是一群人匠心独具、开拓创新的精神气度。

漳州,是千年古城,也是花果之乡。于是,也有将茶与花果相融,让茶叶充分汲取到花果的芳香。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的传统名茶,根据不同的做法有浓香型与清香型之分。相传清乾隆年间,在崎岭乡彭溪村“水井”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因茶芽呈白绿色,制成干茶品质具奇特的“兰花”香味,因而取名为“白芽奇兰”,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平和素有“中国柚都”之称,人们就地取材,将柚子花与白芽奇兰茶相结合,于是有了柚花奇兰茶。无论如何忙碌,平和人的手边总有一盏白芽奇兰茶,而且形成了一套茶俗,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饮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别有一番趣味所在。

第八届海峡(漳州)茶会活动现场(游斐渊摄)

云霄黄观音属半发酵青茶类,制作工艺综合了“闽南乌龙”和“闽北乌龙”制茶工艺特色,是铁观音与黄旦人工杂交的后代选育而成。黄观音作为中国茶叶后起之秀,大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感。近年来,云霄大力推进茶旅文康融合发展,打造健康茶生活,建设共享茶园、打造共享品牌和拓宽共享渠道,抱团激活茶业经济,也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茶叶品种的丰富多样,茶叶的加工制作也各有特色。东山的桔柚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山桔柚茶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历时三年的技艺。第一代创作者陈红母将焙茶和晒制桔柚皮祛病保健的制作相结合,根据祖宗传统经验创制桔柚茶。民国时,邻里乡亲学做桔柚茶蔚然成风,出现家家户户夏天曝晒桔柚茶,冬天屋檐下挂桔柚茶阴干的情景。桔柚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是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承载了我们某些思想、审美、哲理的载体。桔柚茶技艺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道入口,也是一群人匠心独具、开拓创新的精神气度。

漳州,是千年古城,也是花果之乡。于是,也有将茶与花果相融,让茶叶充分汲取到花果的芳香。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的传统名茶,根据不同的做法有浓香型与清香型之分。相传清乾隆年间,在崎岭乡彭溪村“水井”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因茶芽呈白绿色,制成干茶品质具奇特的“兰花”香味,因而取名为“白芽奇兰”,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平和素有“中国柚都”之称,人们就地取材,将柚子花与白芽奇兰茶相结合,于是有了柚花奇兰茶。无论如何忙碌,平和人的手边总有一盏白芽奇兰茶,而且形成了一套茶俗,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饮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别有一番趣味所在。

“品南靖丹桂,赏土楼奇景”,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闻名遐迩,人尽皆知,丹桂红茶因香气奇高、滋味醇厚、外形色泽翠绿、汤色金黄而一跃成为南靖茶叶的主打品种、闽南乌龙茶中的珍品。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名茶”,如今,南靖已成为福建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和闽南乌龙茶的第二生产大县。通过茶艺,传达了南靖人“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鲁迅先生看来,关键应有那份喝茶的闲心和从容心境,代表老百姓生活的安逸,即所谓的“清福”。喝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的际遇,平淡时从容不迫,深沉时略微苦涩,几番风雨后方才渗透世事纷繁。就让我们在世俗的喧嚣浮躁中,保留一份淡泊与宁静,找个风轻云淡的好时光,一起喝“清福茶”。

来源:中共漳州市委讲师团、漳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细说中国茶文化 · 潮汕工夫茶


 —  潮汕功夫茶 —


雷铎



禅宗说:“吃饭喝茶,无非妙道”,妙在有心,片刻之享受,终身受益。人生的美好,便如品茶,无数闪光的片刻,组成殊堪品味回味的人生。



“人在草木中”,猜一字。谜底是:茶。道出茶中的天人合一观。  茶文化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骄傲之一。世界上最古老而完备的茶文化专著是中国陆羽的《茶经》。 

世人皆知日本有茶道,殊不知中国亦有茶道——广东潮州的功夫茶,便是中国茶道的代表作。其历史较当代日本茶道更古老。  

有“经”,且有“道”,便不仅仅是“一种饮料”,不仅仅是“用开水冲泡一种叫做Tee的灌木叶子”。

 “道”即“文化”,即“仪式”,即“意味”,即“形式”,即一个叫贝尔的洋人在《艺术》中说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生活艺术,一种包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东方哲学。  

既然叫做“道”,便有“形而下”与“形而上”两层含义,茶为“体”,道为“用”,如燃烛见光,火为光体,光为火用。 这样说起来很复杂,需要“剥竹笋”,一层一层剥开,一如煮水泡茶,慢慢品味“个中三昧”。  

先说潮州功夫茶“形而下”的一层:茶叶、水、茶具;然后再说功夫茶的冲泡方法、礼仪和种种讲究,由“体”及“用”。  中国功夫茶流行于闽南之漳州、厦门与广东之潮州、汕头及台湾一带,而最古老的,是潮州功夫茶,它与潮语(潮州话)、潮剧、潮菜、潮绣、潮州木雕和石雕一道,构成了中国汉族中独特的潮州文化——它不仅繁荣于潮州本土,亦流行于海外一切有潮州人的地方。  功夫茶对“硬件”的要求极严格:茶叶需是上好的福建乌龙茶族或潮州的凤凰茶(其实亦是乌龙茶的一种),茶分春茶与秋茶,春茶清醇,秋茶浓郁。细分其品种,则有“乌龙”、“色种”、“一枝春”、“大红袍”、“凤凰单丛”之类,再细分,“凤凰单丛”又有“白叶单丛”和“黄枝单丛”之别。其采制方法大同小异——既不同于绿茶的纯晾晒,也不同于红茶之纯烘烤或沱茶的全发酵,而是半晾晒、小烘炒、半发酵。因而,它集合了诸多茶派的长处:有绿茶的清香而无绿茶的生味,有红茶的醇厚而无红茶的暴烈,有沱茶的沉稳而无沱茶的枯老,不生不涩,不烈不老,既甘且醇,文武适中。茶种有别,但其上品,则皆具上述诸优点。

  


冲茶所用的水,分四等:一坑、二泉、三井、四溪。“坑”是山涧水,发于泉穴,流于泥沙石涧中,是“活水”、“动水”;泉是地下水,为“静水”,好的泉水,与涧水难分仲伯,一二之说,只是“方便之道”,以禅观之,是“分别心”;井水则是人工泉,不及山泉之幽静无染;溪水虽是活水,却含土味,故为下品。至于自来水,是现代产物,当代都市人,觅天然水而不可汲,以之代用,需储放数日,或用麦饭石之类过滤,方能汲天然水之纯净。  

最讲究的,是“原山茶配原山水”,谓之“天然原配”。至于茶具,若配备齐全,需有八种,曰:“一罐、二炉、三炭、四扇、五锅、六壶、七杯、八漏”。

 “罐”是储存茶叶的器皿,以锡壶为上选,密封性好,茶叶长贮不坏;其他金属、竹木属之皿,为代用品而已;  

“炉”是炭炉,曰“风炉”,以红陶为之,形若圆筒,上有“三山”,前有“炉门”,中有“炉窗”,煤油炉、酒精炉、电炉、煤气炉,亦皆现代代用品而已;

 “炭”之上品为“榄核炭”,以闽粤特产之橄榄核晒干后烧制,用水煮之,其火纯青,无烟无臭,而木炭,又优劣有别,等而下之,不可赘述;  

“锅”是煮开水的壶,潮语称“锅”,多以铜铁为主,亦有专用陶锅者;  

“扇”为炉扇,以羽毛扇或葵扇为通用;  

“壶”的名目最多,以宜兴紫砂壶为上品,其它陶壶、瓷壶次之,茶壶造型千变万化,其名贵者,价值连城;  

“杯”通常有陶与瓷二种,宜小不宜大,与半个鸡蛋壳相若,常与壶相配成套;

“漏”是盛冲泡时的余水之皿,又称“茶洗”。 

近年,台湾功夫茶反传大陆,故今日的潮州功夫茶,又有引进台湾茶道之“闻香杯”与竹夹(夹杯洗杯用)、竹勺、木勺(舀水用)者,则已是“改良功夫茶”了。  功夫茶的冲泡,简而言之,有四道工:一水、二洗、三冲、四泡。水需“蟹目水”,火候在将滚未滚,细泡半成之际:无泡过“生”,全滚太“老”,皆不可用;“洗”是要烫壶洗杯;“冲”是注水入壶;“泡”是注茶入杯,要领是“高冲低泡”,“高冲”可透茶叶,“低泡”不生水沫。此外,还有“洗茶”、“刮沫”之类,“洗茶”是冲泡后的头遍茶液,弃之不饮,为的是去碎茶末及减其“表味”,“刮沫”是头三遍茶常有浮沫,顾可用“茶瓯”(一种有盖的大杯)之瓯盖刮去。  以上所述,是冲泡功夫茶的“ABC”,至于常人所说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是指泡茶时执壶“巡”行于群杯之上,壶中最后的茶液,需“点”干净,亦是常规常识,尚未进入“道”的层次。  

所谓“道”者,即“礼”,即“仪”,即“心”。  “礼”者,“茶三酒四”,茶杯一般只用三至四只,因而,人多干杯时,“礼节见焉,先后分焉”。常规是:先宾后主,先老后幼,互相礼让,“礼义之邦”,其时见焉。  “仪”者,即仪式,这是最考究最复杂的一层。旧时候显贵人家待贵客时,需扫几拂窗,焚香沐手,其慕敬之心,有如礼佛;待茶的人员,可多至四个:一琴师、一小童、一半老男子、一妙龄少女。小童扇炉,叫“茶童”;半老男子,叫“茶师父”;妙龄女子,无称谓,一般是婢女。茶师父取其老于茶道,少女取其年少姣好;前者要的是他的经验,后者要的是她的美好,前者为的是“口福”,后者为的是“眼福”——当然,这一切,已随一个时代的过去而“俱往矣”。当然人待客,未有这许多繁文缛节,主冲客饮,无琴,便用现代音响代替。亦是雅事一桩。  所谓“心”者,是功夫茶道的最高境界。以上所述,皆是“外在”,皆是“施”,唯有“心”是“内在”的“受”——再好的“道”需以心受。“众妙之门,存乎一心”,再好的茶,亦需己心受。故,饮茶之道,其终极,是以心受之,品其奥妙,是为至道。  



以层次而论,茶有“三受三品三香”:一曰“鼻受臭(同“嗅”,读xiu)品”,品其“溢香”——凡是好茶,未饮之先味已四溢,香不可言。以笔者一己之体会,潮州功夫茶,略逊于台湾茶道者,是少了一个专门用来“鼻品”的“闻香杯”,故引进之以改良。二曰“口受,舌品”,品其“喷香”,凡好茶液,入于口,及于舌尖,经舌上,过舌根,方入喉,极品之茶,其味无法言传,一合唇,茶香自口溢出,自鼻孔喷出,如此,百茶百味,千茶千味,未入心,心已受之。三曰“心受,神品”,品其“余香”,好茶品一口,其味若初恋,三年思之若美人。  

禅宗说:“吃饭喝茶,无非妙道”,妙在有心,片刻之享受,终身受益。人生的美好,便如品茶,无数闪光的片刻,组成殊堪品味回味的人生。  如此说来,喝茶,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也是世上最复杂的事情。说简单,是平常喝法,一杯、一茶、一水,冲了喝便是。说复杂,是如本文所述,变为“文化”,变为“艺术”,变为“有意义的形式”,变为一种“仪式”、一种“道”。  

东方文化之奥,便在于“讲究”,能从最简单处,得到无穷的体味,故功夫茶有“五行四德”、“三才四福”。五行者,茶为草木之属,炭为火之属,泉为水之属,器皿为金、土之属,一茶备,五行全。四德者“净、静、谨、敬”是也。三才者,天地人合一。春时品茶,世界绿染,执壶赏春,春风拂面,春色入心;夏日品茶,荷蕖争放,临水榭,赏清芳,盛夏之中,有“莲华世界”在;金秋品茶,黄英竞放,杯中有芬芳世界,心里有澄澈乾坤;冬时赏茶,有雪赏雪,无雪想雪,倘是“踏雪寻梅”,自然更有诗意,倘无,清室拥暖炉,看水蒸云雾,壶藏乾坤,三杯入口,浑然忘我。

如此,居于嚣嚣尘世,而得天地四时变化之妙,物我两忘,不论有无“琴师”、“茶童”、“茶师父”与“侍茶女”,只要有四时景色,种种天籁,清静梵心,则“口福”、“眼福”、“耳福”、“心福”四褔皆备,人生有此,复何所求?  功夫茶文化,历史悠久,门派繁多,笔者虽自号“嗜”,亦仅是初涉此道;虽然“可以三日无书,不可一日无茶”,爱茶若妙人,亦仅仅是权作“门外茶谈”。末了,作打油诗一首,谓之《功夫茶杂咏》,曰——              

一滴清茶藏大道,五行四德兼三才;  

三千世界寄须弥,众妙之门为君开。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