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蒸青炒青

找到约880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蒸青、炒青、晒青、烘青,这四种绿茶怎么分辨呢?


1

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因制茶过程中采用高温蒸汽杀青而得名。

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绿茶制法,在唐宋时已盛行,后传到日本。自明代推行炒青制法后,蒸青绿茶渐少,而日本一直沿袭至今,并经研究,实行机械化生产。

我国现代蒸青绿茶主要产于浙江、福建、安徽,其产品大多出口日本。蒸青绿茶有色绿、汤绿、叶底绿的“三绿”品质特征。高档蒸青绿茶条索紧圆,呈针形,香气清鲜,味甘醇和。


2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是炒制杀青的同时直接炒干。

炒青绿茶约始于南宋,到明代普遍推行。此后一直是绿茶中最基本的加工方法,产量占极大多数。

炒青绿茶因其加工炒制后的外形不同,分为长炒青(即眉茶)、平炒青(又叫圆炒青,即珠茶)、扁炒青(如龙井、旗枪、大方等)。

长炒青,即眉茶,条索弯曲,色泽绿润,輝白起霜,恰似美人眉毛,因而得名。眉茶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如浙江的遂绿、杭绿、温绿,安徽的屯绿、舒绿、芜绿,江西的婺绿、饶绿等。

平炒青,即珠茶,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宛如珍珠,故以“珠”名之,主要产区在浙江的绍兴、余姚、萧山、诸曁等地。

扁炒青,其独具色、香、味及形四大品质。扁平而又光滑,香甜馥郁,茶味甘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龙井茶。

细嫩炒青,是采摘细嫩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过加工而成的一种炒青绿茶。西湖龙井及碧螺春都是最典型的代表。


3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杀青依然是炒制,但是最后多是通过烘干干燥。

烘青绿茶外形完整,色泽深绿油润,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烘青绿茶以安徽、浙江和福建三省居多,除了在市场上销售外,大部分都用去做窨制花茶的茶坯。常见的烘青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lù)安瓜片。


4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杀青一般还是炒制,但通过日光晒干。

一般晒青绿茶香气较低,汤色、叶底呈黄褐色。主要品类有云南的“滇青”、陕西的“陕青”、四川的“川青”、贵州的“黔青”、广西的“桂青”等。

晒青绿茶大都作为紧压茶的原料。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什么是蒸青、炒青

茶的小知识


德人福的茶树还在使劲的蕴育最足的能量,再过十多天就可以开园了,我们不做最早的,我们要做最好的。


01

杀青

我们都知道,绿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杀青一般采用”蒸青“和”炒青“两种方式完成。

02

蒸青


蒸青是利用高温水蒸汽


03

炒青

炒青是借助炒锅的锅温使酶发生热变性。

04

其他



还有利用高温空气、高温液态水进行”杀青”的所谓“烘青杀青”和“泡青”。近年来,还有辐射杀青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应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使叶温迅速达到或超过酶变性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理想的杀青效果。

明朝炒青工艺:六大茶类得以诞生的关键

炒青工艺的创制者和时间已经不可考,但从各类史料来看,早在宋代就有了炒制茶叶的尝试,而炒青工艺之所以在明朝发扬光大,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推广关系密切。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继续来和茶友们聊聊六大茶类出现的前提——炒青。

炒青的发明与贡献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穷苦大众出身,深知饼劳费民力的明太祖下诏罢造团饼,要求“惟采芽茶以进”,极大了促进了(散茶)草茶的崛起和炒青工艺的普及。

明代许多茶叶专著,如张源《茶录》、罗廪《茶解》、许次纾《茶疏》,都详细记载了炒青茶的制法,包含炒青绿茶的火候掌握、炒茶器皿、炒茶手法、投叶数量,如何防焦、防异味、防吸收水分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炒青制法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叶的自然本色,使人们更能体味到茶的自然面目,与宁静,雅致的品饮心态更加契合。

在品饮方面,更加简约,随性的“瀹饮法"(即一瀹一啜的方式),也代替了繁复的碾末而饮“煎茶法”,使茶文化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人沈德符甚至将炒青散茶“瀹饮法”称为“开千古茗饮之宗”。

在这些因素下,炒青绿茶逐渐占据了中国茶叶的统治地位,至明代中叶,“惟闽广用末茶,而叶茶(散茶)之用,遍于全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团饼茶研碎)矣”。(邱浚《大学衍义补》)

不过,炒青绿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绿茶性寒凉,对于肠胃和体虚的人刺激性较强,为此人们开始了新一轮尝试,直接带动了各地的制茶工艺的大发展。

在此之前的蒸青和炒青都属于绿茶工艺,通过晒、蒸、烘、炒等方式让茶叶脱水干燥,尽可能地减少茶叶内含物质在空气中氧化、发酵的概率。

传统绿茶要装入盒子,用绸缎包裹,用陶瓷罐等密封保存,也是为了防止受潮、高温,防止氧化、发酵和发霉,最大限度地保持绿茶的鲜、香、甜、嫩等特质。


而在以往的制作绿茶中,由于人为疏忽或天气等因素,茶叶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发酵,茶青的颜色,茶汤的色、香、味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反而具备了与绿茶完全不同的特点,

而在制茶工艺的第三次大飞跃时期,人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将发酵作用发扬光大,先后在许多茶区相继发明创造了不同的前发酵茶,六大茶类初具雏形。


六大茶类的相继出现

首先是黄茶的创制,鲜叶杀青后如果堆积在一起,且没有及时进行下个工艺,茶叶内部的类黄酮化合物就会氧化,造成叶片发黄,俗称闷黄。此外杀青温度低、蒸青时间长或贮藏不得当也会造成闷黄。

其次是红茶的诞生,早在生晒时期,人们就发现晒过的茶叶会变得柔软,并由一种兰花般的清香,有人就用长时间的日晒来代替杀青,晒到茶叶变红后就直接揉捻,然后再放置,叶片会红的更快,此时再进行炒青和烘干,就能做出与绿茶完全不同的茶叶。

这里茶叶之所以会变红,是因为揉捻对叶片施加压力,导致茶叶细胞破损,液泡里的多酚氧化酶等内源酶类物质,与空气中的微生物发生酶促氧化和分解反应,形成红色或金红色。

采用以上方式制茶,被称为小种红茶,最早在清朝时期的福建武夷山就已经出现,随着茶叶制作方式和茶树的传播,发酵度高,茶性温和的红茶逐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世界级茶叶。

同样是在清朝,随着绿茶和红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又发明了一种似红非绿的半发酵茶——青茶。制作青茶需要先在日光下萎凋,然后炒青,揉捻,烘干,其中乌龙茶在在萎凋后采用摇青做青,这种制茶法传到福建北部以后,又改为筛动做青,出现了“岩茶”。

而白茶在前发酵茶里属于轻微发酵,轻揉捻,萎凋时间短,阴干后就可以直接品饮,茶叶色泽变化不大,后续工艺改进后也能长时间保存。

明末清初时期,属于后发酵茶类的黑茶与普洱茶工艺也逐渐成熟,其中黑茶杀青时茶叶量很大,但叶温不高,杀青后叶片变为很深的褐绿色,揉捻后,湿堆做色,充分发酵,再烘干。

“礼失求诸于野”。在炒青制法风靡全国,六大茶类初具雏形之时,唐宋时期流行千年的团饼茶加工技艺,却在政权相对薄弱的云南保留了下来,且留存至今,这种在在外观和工艺都继承了唐宋制茶精髓的茶类,就是普洱茶。

唐宋时期的“龙团凤饼”是制茶技艺的集大成者,历经蒸熟,捣泥,成型,干燥等诸多工艺,完全破坏了茶叶外形与结构,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而明朝后的散形茶则追求“简约纯粹”,经历过多道工序,经水冲泡后又能恢复茶叶最本真的形态,龙团凤饼与散茶草茶,在工艺上可谓是两种极端。

普洱茶则取两家之长,先将鲜叶制成晒青毛茶,形似散形茶,但工艺上有所创新,又将毛茶蒸软紧压,做成茶饼,茶砖,造型上与唐宋的龙团凤饼很是接近。


不同的是,普洱茶无需捣泥成型,成品茶在冲泡后也会出现破碎,汤色上与鲜叶大相径庭,在散形茶与团茶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制茶体系。

这种制茶理念,既不追求形体之美,也不属于本真之美,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酶促反应与微生物作用,达成了茶叶史上一个奇迹:存放百年,不腐不坏。

这就是下个专题文章中,陆离要为茶友们介绍的——发酵巅峰普洱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5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