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茶叶机

找到约528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三茶统筹,浙江之叶——中心展示区展现的浙江茶叶

一年一度的浙江绿茶博览会今年首次来到祖国的西北,走进作为穿越“河西走廊”的重要之城的兰州有着别样的意义。就是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带入西域诸国并流行全球。如今,甘肃与浙江的情谊又因为这片叶子而变得愈加紧密了。

据悉,本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将设立面积达324m2的中心展示区,并采用现代手法表现浙江的好山、好水、好茶,造型设计上充分体现山水浙江、诗画浙江、灵动浙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心展示区,看看它独到的亮点。

1、“三茶”统筹的浙江实践。一是底蕴深厚的茶文化。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之美誉。浙江茶叶始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今,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诞生地、日韩茶叶始祖地、800年贡茶院所在地,留下了金华磐安玉山古茶场、杭州西湖十八棵御茶等历史遗存。近年来,浙江深挖传统优秀茶文化资源,深耕茶旅融合发展,不断弘扬茶道茶艺,茶文化宣传、研究、推广蔚然成风。2022年11月,浙江的西湖龙井、婺州举岩、紫笋茶、安吉白茶等4项绿茶制作技艺和径山茶宴、庙会(赶茶场)等2项民俗活动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位列第一方阵,充分彰显了“世界茶乡看浙江”的美誉。另外,浙江还拥有省市县级茶非遗17项,茶叶非遗传承人100余人,茶文化组织80余家,省级茶旅精品线路10条。

二是欣欣向荣的茶产业。浙江好山好水出好茶。2022年,全省茶园面积310.5万亩,茶叶产量19.4万吨、产值264亿元;茶叶出口量15.4万吨,居全国第一;茶叶平均亩产值8502元,居全国第二;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百强品牌14个,居全国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抹茶产地。六茶共舞。以绿茶为主导,红白黄黑青等多茶类协调发展。2022年绿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的88%和89%,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三生融合。以茶生产为基础,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茶庄园等茶生活、茶生态融合发展。2022年,全省茶叶第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全品开发。以茶叶为主体,茶饮品、茶食品、茶日化品、茶保健品等初、精、深加工产品协同发展。2022年全省精深加工生产企业166家,实现产值55.8亿元。品牌立茶。以龙井茶为龙头,丽水香茶、浙南早茶、安吉白茶等多品牌协同并进。龙井茶作为最具浙江元素的“金名片”,2022年产值达58.5亿元,形成了以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为核心的龙井茶“品牌集群”。

三是勇立潮头的茶科技。浙江是全国茶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方,有八大“国字号”涉茶机构,以及众多国内外知名茶学专家。近年来,在茶树良种选育、茶机装备研发、生态茶园建设、数字化改革等方面科技成效显著。

全省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8.2%,育成‘白叶1号’、‘中黄1号’等茶树新品种25个,叶色特异性茶树品种数占全国50%以上。

全省共有省级生态茶园178个,国家级低碳生态茶园9个,生态茶园面积40.6万亩,优质高效绿色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推广。

浙江既是全国茶叶机械生产大省,又是全国智能茶机制造强省。茶园栽培管理、茶叶采摘、加工机械普遍应用,全省名优茶机制率达99.1%、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达501条。

推进茶产业数字化改革,开发“浙江茶产业大脑”“浙茶香”应用,全面推进数字茶场建设,武义更香、安吉宋茗、绍兴御茶村等9家茶企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

2、新颖的设计理念。

中心展示区面积324m2,采用现代手法表现浙江的好山、好水、好茶,造型设计上充分体现山水浙江、诗画浙江、灵动浙江。入口正面主造型为茶旅浙江,以跳动的亮灯形式展示10条浙江茶旅精品线路,每条线路一种颜色;背面以世界非遗名录之一径山茶宴侍女图为背景,实景展演点茶;右边为视频宣传LED大屏,播放“三茶”统筹的浙江实践等宣传片,大屏前面有西湖龙井茶和长兴紫笋茶现场制作非遗展演,背面是新茶饮展示;进入展馆后以图文与实物形式依次展示浙江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成就,其中:底蕰深厚的茶文化展示历史经典(陆羽《茶经》)、文化遗存(长兴大唐贡院、磐安古茶场、葛仙茗圃、西湖十八颗御茶等),在其背面逐一展示6个世界非遗名录;欣欣向荣的茶产业展示浙江六茶共舞、三生融合、全品开发、品牌立茶等内容,并巧妙利用立柱,展示12只浙江省十大名茶,再在其周围布展示台,实物展示2023浙江绿茶博览会推选金奖产品;勇立潮头的茶科技展示浙江具有领先优势的特异品种、生态栽培、茶机装备、数字化改革等并设茶产业大脑LED大屏和“浙茶香”应用互动屏。另设茶席区供休憩品茶,根据市县申报安排轮流品饮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景宁惠明茶等各地名茶,设置新茶饮展示展销区,展现茶产业发展新亮点。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浙江茶叶全链产值五年内要奔1500亿元

12月7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将《意见》刊登如下: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统筹推进茶文化弘扬、茶产业发展、茶科技创新,全面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活跃等优势,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战略,落实农业“双强行动”(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本刊注),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壮大龙头主体,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进一步强化茶产业传承文化、富裕农民、涵养生态、健康养生、和谐社会等功能,巩固茶文化、茶贸易、茶科技交流国际地位,放大茶产业全球聚焦效应,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叶生产规模基本稳定,优势产区特色鲜明,生产效益明显增长,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在20万吨左右,一产产值超过300亿元。茶叶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和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茶叶品种布局更趋合理,茶类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抹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竞争力增强,形成以龙井茶为主体,丽水香茶、温州早茶、安吉白茶等多品牌共同发展的态势。大力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和多样性功能开发,积极培育茶休闲茶文化,形成以茶叶生产为基础,茶精深加工、茶文化传播、茶健康养生、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融合的发展局面,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

主要任务

(一)优化茶叶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坚持绿茶主导、其他特色茶类适度发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推进茶叶产业规模适度,着力防止耕地“非粮化”,重点做强龙井茶、白化茶、早茶和其他特色茶等优势产区。

龙井茶产区。以萧山、余杭、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富阳、临安、建德、淳安、上虞、诸暨、嵊州、新昌、东阳、磐安、天台等县(市、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加工现代化、质量标准化、经营品牌化和管理数字化,加大品牌管理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使用率,完善保护机制,全面提升龙井茶市场竞争力。

白化茶产区。以安吉、长兴、德清等县为重点,切实改善茶园基础设施,提升茶叶生产水平,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和多业态发展,建成白化茶全域生态茶园和全域茶旅示范区。

早茶产区。以永嘉、泰顺、苍南、平阳、文成、乐清、松阳、景宁、遂昌、龙泉、莲都、缙云等县(市、区)为重点,主攻产品质量和商品性提升,强化“温州早茶”“丽水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夯实浙南早茶产业集群基础,进一步开拓市场。

其他特色茶产区。以开化、江山、龙游、武义、婺城、兰溪、临海、三门、余姚、宁海、奉化、海曙、普陀等县(市、区)为重点,发挥传统精品绿茶特色优势,推进茶树品种、茶园、茶厂、茶市同步提升,强化科技装备配套支撑,做精做优“一县一品”,着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二)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按照茶园规模适度、产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品种搭配合理、技术支撑有力等要求,综合采取科学合理种树、留草、疏水、筑路、培土等措施,保持茶园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加快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全面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推进茶园排蓄、喷灌、防霜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御低温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大力推广茶园绿色生产技术,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肥药两制”改革是指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名制购买,以及定额制施用改革。本刊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进茶叶生产专用肥、专用农药研制和推广,严格执行禁限农药使用规定,全面推行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增施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创建一批化肥农药零投入茶园。到2025年,建成300个省级生态茶园基地,带动全省新增生态茶园面积100万亩。加快构建绿色食品茶叶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支持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认定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5年,全省茶叶绿色食品认定800个以上,监测面积100万亩以上。

(三)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大力度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强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区域和茶树品种,分类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到2025年,建立提升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4个;加强高抗、优质、特色茶树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进茶苗繁育基地建设,健全茶苗交易体系,加强与当地主导茶类相适应的茶树新品种推广,提升良种覆盖率,培育产品新优势。围绕全程机械化,推动研制茶园耕作、植保、施肥和采摘机械以及耕作施肥一体机、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协同开展适应机械作业的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和制茶工艺研究示范,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熟化集成推广优质绿茶机采、茶叶数控加工、茶园病虫害精准防控、抹茶全产业链生产等一批主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着力提升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按照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和数字化的要求,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加快茶叶加工装备的提升改造,支持茶叶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进一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鼓励重点茶区建立茶叶精深加工园区,扩大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支持抹茶产业发展和新茶饮原料产业化。到2025年,培育茶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20家,年综合利用原料茶30万吨,综合效益达到500亿元。

(五)强化主导品牌和市场培育。加大公用品牌打造力度,分层次推进茶叶品牌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一个企业集群”的思路,大力推进山川地理相近、人文历史相通的茶品牌整合和塑造,做大做强若干个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公用品牌。省级层面重点提升龙井茶品牌,进一步整合4个市18个龙井茶生产县(市、区)资源,做精做优“西湖龙井”核心产区品牌,做大做强龙井茶“品牌集群”,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超80亿元;引导“安吉白茶”“温州早茶”“丽水香茶”等特色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打造地域性的个性化企业品牌,扩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推动匠心品牌打造,积极培育匠心品牌产品消费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以国家地标保护工程和“品字标浙江农产”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到2025年,全省茶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5个以上。优化产地茶叶市场布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交易模式升级改造,做强做大3-5个区域优势明显、品类特色突出的重点茶市。完善中国绿茶、龙井茶价格指数体系,有效引导产销对接。推动组建浙江绿茶出口联盟,促进茶叶出口企业抱团发展,支持出口企业到境外开设窗口、注册公共出口商标、开展品牌推介活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市场,提高传统绿茶和名优茶国际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引导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等专业性展会,广泛搭建茶叶贸易与品牌推广平台,不断拓展产品市场。

(六)深入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实施茶产业数字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适应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茶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集成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支持建设数字茶园、数字茶厂、数字茶市等。推进茶叶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数字茶业标准体系与规范,强化数据集成和应用场景打造,逐步实现茶园管理、防灾减灾、生产加工、品控追溯、市场营销、品牌保护、技术服务、产业管理等数字化。到2025年,建成全产业链、功能综合、省市县协同的省级茶叶产业大脑,打造茶叶数字化强县10个,数字茶园、数字茶厂100家左右。

(七)加大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强强联合、组团发展,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新格局。大力发展茶叶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面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带动散小农户共同发展。进一步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开展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统一机耕机剪、市场抱团营销等服务,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超1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0家。

(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兴茶。充分整合利用茶产业资源,加快推进茶叶特色小镇、现代茶庄园和茶叶精品旅游点等建设,培育茶相关要素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美丽茶乡。到2025年,建成茶叶全产业链强县10个,全域茶旅强县10个,精品茶旅线路50条,服务功能齐全的茶庄园200个。深入发掘和传承底蕴深厚的浙江茶文化,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消费”理念,加强茶文化和茶知识的科普宣传和推广普及,加强茶博馆、茶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推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广泛开展“国际茶日”“全民饮茶日”等公益性茶事活动,组织茶艺、评茶及茶文化创意等技能竞赛,推进茶叶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茶文化活动,充分借助海外浙商、孔子学院等渠道,推动浙江茶叶与茶文化“走出去”。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把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总体布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制定发展计划,落实目标责任,强化措施保障,精心组织实施。深入研究茶产业发展指数,开展茶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适时组织美丽茶园、茶旅线路、名优茶品牌和茶文化等推介宣传,营造茶叶产业发展浓厚氛围。

(二)强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好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种质资源圃、生态茶园、标准化茶厂、茶庄园建设和茶品牌、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大力推进茶科技创新应用、生产加工基地改造提升。落实茶叶加工厂、茶庄园建设等用地和用电优惠政策。强化推行茶园政策性保险,引导开发特色保险新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各地要结合产业实际,出台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重点茶区设立茶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保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发展机制。按照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要求,强化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分工分业。创新组织机制,做强做大产业龙头,加快推进茶农茶企密切合作,着力构建产业链条贯通、利益联结紧密的共同体。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大力促进茶叶多样化功能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强化指导服务。加强茶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涉茶科研院所、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和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强化产业发展指导,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支持茶学科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茶农特别是采茶、炒茶等人员培训,积极组织茶叶生产、加工和茶艺等技能大赛,培育一批制茶工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做好省内采茶工余缺调剂,加强与劳务输出地合作,着力解决集中采摘期采茶工短缺问题。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科技先行,浙江茶产业谋求高质量、绩效型发展布局


20181219日,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市县(区)承担此技术团队(科研)项目的40多家单位,共33个项目作专题汇报交流。这也是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规划中以科研、技术作支撑推动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绩效型产业转型布局的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新发展的成果大检阅。




与通常的项目汇报验收的闭门会议不同,几乎覆盖到了浙江省主要茶产区的项目技术团队,他们既是茶产业的主管部门,是赋予政府职能的管理者,又是技术攻坚的能手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来自产业第一线,深知行业的难点、痛点在哪里?解决了这些行业难点与痛点,产业发展的瓶颈也就因势而解了。所以说,在某种意义说,这也是一次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系统的技术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



团队和技术,农村农业厅的系统优势,是浙江茶产业稳步健康有序发展的制胜法宝,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茶产业在以农业战线技术团队为主要力量的浙江茶人率先于全国恢复历史名茶,研制创新名优茶,创造了以30%的数量实现80%的产值的名优茶发展浙江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浙江茶产业的初精制清洁化改造,良种化技术推广,茶深加工技术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以及一县一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等等无不走在全国的先例。




茗边观察注意到,此次交流的33项团队技术成果,无不带有实战型解决产业难点、痛点而具有前瞻性高度,由过去关注良种品种培育和种植绿色防控、加工清洁化转向了围绕提升品质与产业效能的良种优选的产品设计,夏秋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机器换人标准化、连续化生产。



好茶,是种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33项技术成果交流中,多个项目涉及到良种的优选及适制茶品的比较研究,从过去一味选择早熟品种及适制外形美观的茶品,转向了做好喝的茶的观念转变;名优绿茶+红茶,将成为浙江茶产业实现绩效提升的新的发展路径,羊岩茶厂的一项科研试验表明,在常规名优绿茶羊岩勾青生产的基础上,以原先留养夏秋茶作原料生产红茶,可实现增收2280/亩的产值,从而实现12280/亩的高产效能。再是机器换人已经摆到了影响浙江茶产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中。浙江是名优茶大省,手工采摘、采工短缺的问题早已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多项围绕机采的研究课题,机采如何衔接后续的加工工艺,如何在传统的名优茶品类外形、内质上不受机采的影响,保持传统品质的外形与香气滋味的口感,已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进入了一定规模的实操!



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总结交流会结束后,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王岳钧做重要讲话。他指出,两年来,各项目试验站和示范点创新和集成了机采茶园树冠培育技术、机采茶园肥培管理技术、标准化机械采摘技术、茶树鲜叶“二段机采”技术、机采鲜叶分级加工技术、机采鲜叶连续化加工扁形绿茶技术,机采鲜叶颗粒形优质绿茶连续化加工技术等7项茶叶机采技术模式;龙井茶、香茶、三杯香等3种连续化加工技术模式;示范推广数字化色板诱集害虫技术、无敌友好型LED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技术等3项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集成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模式、二次发酵二次提香红茶加工技术模式、高海拔茶园红茶变温发酵技术模式等3种红茶生产技术模式。累计示范茶叶新技术47项,集成产业新模式22项,制定技术规程16份,发表专业论文30篇。这些技术将引领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王岳钧(左)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局长王岳钧,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首席专家阮建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首席专家杨秀芳,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白茶组组长龚淑英,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龙井茶组组长陆德彪,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红茶组组长俞燎远,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科长、高农石春华,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苏祝成,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肖强,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余继忠研究员等领导与专家参加本次会议并做现场点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香茶组组长罗列万主持本次会议。

找到约52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