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识别茶发霉了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喝武夷岩茶,遇上“起霜”的大红袍,是好是坏?


《1》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一块金字招牌,人情往来,用作茶礼最好不过。

这不,爱喝茶的隔壁张大爷,就收到了一盒大红袍。

喝了多年铁观音的张大爷,这些年,岩茶也接触过不少,但打开这盒大红袍时,心里起了嘀咕。

原来呀,这大红袍的干茶条索上,泛着一层白霜,像柿饼般,联想到当下发潮天气,猜想这茶不会发霉了吧。

今儿,正当麻花捧着盆新买的多肉往回走时,突然身后传来张大爷笑呵呵的声音,“过来一起喝杯茶,正好有盒大红袍,你来看看。”

这大红袍起了一层霜,到底还能不能喝呀,是不是发霉了?



在看过具体的茶样后,麻花找到了大红袍起霜的真相,原来这不是发霉,而是茶碱。

焙火较透的岩茶,茶叶里面部分咖啡碱跑出来,凝在表面上,就成了这起霜的模样。

放心吧,这大红袍没有存坏,也没什么怪味酸味,可以喝的。

从张大爷那回来,就在想一个问题,喝岩茶,干茶条索上的白霜,人们对它的误解,可真是不少。

没接触过起霜岩茶的人,看到这层白霜,会误以为是这茶发霉了。

亦或是,在知道焙火透的岩茶才有可能出现白霜时,又将白霜奉为好岩茶必备的金科玉律。

岩茶的起霜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今儿就来好好扒一扒,岩茶身上的那层霜,是怎么一回事?



《2》

岩茶干茶条索上的白霜,是怎么形成的?

白霜,在不少古诗里,是个美好的意象。

竹里疏枝总是梅。月白霜清,犹未全开。

霜落满地,带几分清冷的美感,朦朦胧胧的,带着诗意。

日常生活里,霜,是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水汽凝华而成霜,在严冬的清晨,户外的植物上,常会结上一层霜。



水汽凝结成霜,需要一定温度作用,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茶叶中的咖啡碱析出,凝成茶霜,同样需要相应的温度条件。

咖啡碱在120℃时开始升华,在180℃时开始大量升华,冷却后凝华成针状结晶,温度的骤高或剧减,是白霜形成的关键。

岩茶的起霜过程,与岩茶的焙火工艺,息息相关。

要是到过岩茶的炭焙坊,多细心留意,能明显的看出炭焙间的墙壁、焙火的用具表面,都会带出咖啡碱凝成的白霜。

岩茶条索上凝出白霜,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升华】

茶叶中含带有咖啡碱,在没有发生反应时,以生物碱物质形态(固态)存在于叶片的细胞液中。

当岩茶焙火时,由于受到温度的作用,大量的咖啡碱由固态模式转向气态,开始升华。



【凝华】

气态的咖啡碱,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在寻找落脚点。

岩茶在焙火中,不断翻焙,温度骤降,部分的咖啡碱凝在茶叶表面,由气态转为固态,起霜由此形成。

另一些咖啡碱,降落在表壁温度较低的墙壁,或是焙火用具上,同样会泛出白霜。

露白霜清,自然界的白霜,和岩茶的起霜,都是同样升华、凝华的过程。

水汽升华,凝在地表,落地成霜;

咖啡碱升华,凝在茶叶表面,茶叶起霜。

关于岩茶干茶条索的起霜,过程并不复杂。



《3》

岩茶起霜,和什么因素有关?

岩茶在焙火过程中,如何才能形成白霜呢?

接触过岩茶的茶友,都会知道,不是所有焙过火的岩茶,都会形成白霜。

岩茶的起霜,与茶叶自身内质物含量,焙火的温度,以及方式有着直接关联。



【咖啡碱含量高低是起霜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咖啡碱含量过少,岩茶起霜根本无从谈起,成了海市蜃楼。

茶叶中的咖啡碱,其含量的多与少,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制茶工艺等,息息相关。

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含量高低,是决定岩茶起霜的基础前提。



【焙火工艺,决定白霜的产生】

咖啡碱在茶叶中广泛分布,是构成茶味的重要组成物质。

那么,为什么岩茶能起霜,而其他茶类,如白茶等,不会起霜呢?

终归到底,和岩茶的焙火有关。岩茶焙火的温度,决定白霜的产生和有无。

焙火的温度,要恰到好处,才会凝出白霜。

焙火温度太低,咖啡碱达不到升华的最低条件,无法析出;

而焙火温度过高,咖啡碱升华速度过快,来不及冷却凝华,依附在干茶条索上。



【传统的焙火方式,更容易起霜】

采用传统炭焙工艺的岩茶,更容易起霜,这和岩茶的焙火方式相关。

在传统炭焙之下,岩茶的条索,通常会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进行焙火。

这样一来,咖啡碱升华后,从哪里来,就往那里去,干茶条索上更容易起霜。

遇见一款起霜的岩茶,在很大程度上能反应其焙火到位,岩茶吃火够透,咖啡碱才会升华。

这样焙火透彻的岩茶,条索干度足够,轻轻一抓,发出来的声音,是清脆的。这样的岩茶,更耐储存。



《4》

岩茶起霜,能作为判断其品质的标准吗?

起霜,并不能作为判断其品质的标准。

判断一款岩茶的好坏,万变不离其宗,要看准其山场和工艺。

喝着有香,有水,有韵的岩茶,方是好茶。

好的岩茶,香气纯正、馥郁、清晰,没有杂味怪味酸味;

好的岩茶,汤水透彻明净,不含杂质,茶汤醇厚,有内容物。

好的岩茶,茶汤下肚后,喉咙留有气韵,回味绵绵不绝。

这三点,才是判断一杯好岩茶,永不过时的招数。



若是干茶有无白霜,来判定一款岩茶好坏,按图索骥之下,会犯不少啼笑皆非的笑话。

若是按这样的标准,那么,是不是能说明,所有轻火功的岩茶,品质都不好?

焙火程度较低的轻火功岩茶,温度达不到咖啡碱升华的要求,干茶条索上少有白霜。

又或是,将一款山场普通的岩茶,拿来急火猛烘,温度大起大落下,大量咖啡碱析出,白霜凝了一层又一层。

这样急火烘焙下的岩茶,能说其品质好吗?

用岩茶起霜,作为判断岩茶好坏的标准,实在很奇怪。

像是遇见了一匹毛色黑亮的马,用毛色黑作为马的判断标准。

如此一来,牵来一匹白马,识别标准不通过,白马不是马。

牵来一头黑色的小毛驴,却将其视作马,不是很奇怪吗?

岩茶起霜,说明其焙火透彻,但有白霜,不一定就是好茶。

岩茶干茶条索带白霜,与岩茶的品质,不成正比关系。

决定一款岩茶品质走向的,除了焙火,还和山场、工艺、采摘天气、储存情况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若是用白霜作为判断岩茶好坏的标准,会停留在浅薄的层面,不少好茶就要被彻底误会了。



《5》

麻花最近在烦恼一件事。

在手机脸部识别时,卸掉了眉毛的麻花,五官识别不通过。

没有画眉毛的麻花,难道就不是麻花了吗?真是生气!

喝茶也是一样,没有白霜的岩茶,就不能是好茶吗?

这完全没道理呀!

起白霜的岩茶,不一定是质量有问题。

干茶条索上的白霜,并非发霉变质的产物,而和焙火过程中,咖啡碱凝华有关。

而条索不带白霜的岩茶,与焙火程度有关,不能说明茶不好。

具体鉴别一款岩茶的好坏,单看干茶白霜是没有用的,得结合香气和口感,看好不好喝。

若以白霜有无,作为判断岩茶好坏的依据,那可真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购茶有些什么技巧?


要买到合适的茶叶,就像中医问诊一样,真是“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当然也需要一些茶叶知识才可以的。


比冲泡方法更让茶友头疼,应该就是购茶技巧吧?


在买茶叶时,品种太多,常常无从下手。同一种茶,为何斤价却有不同?包装好看的茶真的会更好喝吗?茶叶写着是这种,怎么买回去一看“茶不对板”?


如何挑选茶叶成了困扰茶友们的难题,更有不少茶友,交了很多“学费”,结果还是不知道如何选购好茶,甚至亏了钱财还喝跨了身子。


今天,大家一起来讨论挑选茶叶的诀窍吧!欢迎茶友们共同参与、交流,更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分享更多方法。


想要买到好的茶叶

首先要知道“四忌”原则


1

忌买“茶名”


因为很多名茶的名号太过响亮,大家看到市面上很多打着名茶旗号的茶叶,却卖着很低的价格。结果很多买回去之后发现“茶不对板”:“铁观音”都是香精、“龙井”居然条索肥硕、“大红袍”半袋都是茶梗... ...


其实名茶也有优劣品质之分,毕竟“茶名”只是代表一类品种、工艺或者单只某一地方的茶,所以对于名茶,购茶时心里也应有预期的价位,切勿贪小便宜,不然浪费了钱还喝不到好茶。


2

忌买“包装”


实实在在喝茶的人,往往会更关心包装内茶叶的品质,而不是包装的华丽程度。很多“金碧灿烂”“古色古香”的大礼盒,里面的茶叶其实还不如外面的盒子值钱,只是满足了人们送礼时“有面子”而已,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

忌买“地名”


到茶乡景点旅游,如黄山、庐山、武夷山等,沿路也有可能遇到一些散摊在卖茶叶,但你在这些地方购茶时要谨慎,这些茶有可能以次充好、价格不实或者卫生情况担忧。


如果你的“识茶术”还未熟练到可以肉眼辨好坏,还是建议你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茶叶;如果有值得信赖的当地人“指路”,也是有可能品味到原生态好茶的。


4

忌买“等级”


国家对茶叶等级有明确的划定标准,不同的茶类标准不一、等级的高低也有不同的要求,购买前可以稍作了解。


但遇到一些标着“极品”“神级”“神品”等这类过于夸张的茶叶等级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可以先上网查查这些“名号”的来历是否官方。


如何用“望、闻、问、切”挑选好茶?


  识别干茶


将茶叶倒入茶荷中观察,没有茶荷的话可用白瓷盘子代替,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整碎等。干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叶的原料、茶叶的加工情况、茶叶的保存情况一览无余。


看茶叶是否外形均匀一致,色泽油润,含碎茶和枝梗等杂质多少来评定其品质的优次。也可以从不同茶独特的外形去辨别它们的品质。


比如龙井是细嫩的芽叶制成的,如果出现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问题。

 

比如茶叶上有焦斑、爆点,或是茶叶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泽,很有可能是加工有问题。

 

比如茶叶有明显霉斑、干闻也有发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储存的问题了,不能再喝。


  干湿闻味


闻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干闻、湿闻两种:干闻时,好的茶叶均应无青草气、异杂气味;开泡后湿闻茶汤时,好茶香气鲜灵、浓厚、无异味。


每一泡皆可闻盖香、汤香,茶凉之后,可闻杯底香和叶底香。细细辨别香气纯度、香气高低、香气长短、香气类型。


纯度是指香气是否纯净,有无异杂气。异杂气是指茶香中不属于茶本身气味的东西,即外来的,主要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气味,比如烟气、焦气、闷气、陈气、霉气味。


高低指茶香的高扬与低沉,高扬的香气扑鼻而来,而低沉的香气则偏淡,香气不明显。


长短指香气的持久度,通过对比前后几泡的香气,就可以明显看出茶香是快速减弱消散,还是比较持久耐闻。


类型是由于产地、茶树原料、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和产地共同决定的,每种茶各有风味。


  了解信息


选购茶叶,还应看其正宗产地及对应品种。比如西湖区的“狮峰、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产出的龙井茶,为传统核心产区认定的“精品西湖龙井”。一些名茶的产地,也应该有所了解。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

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

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

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

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祁门红茶——安徽祁门;

都匀毛尖——贵州都匀;

铁观音——福建安溪;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金寨的齐云山。


  品滋味、看叶底


茶叶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无异杂味、鲜度、强度、粗细、厚度、层次、回甘,另需要对比几泡茶的浓度,判断是否耐泡。


异杂味主要指霉味、焦味和由于杀青或揉捻没处理好形成的青味。


鲜度是茶的新鲜爽口感,与原料、存储有关。


强度又叫刺激性,是茶汤内含物质浓度的表现。


粗细指茶汤的口感是粗糙还是细滑。


厚度指茶汤的稠厚感,没厚度的茶喝起来寡薄,如水一般。


层次指品茶的时候滋味在口腔中呈现的变化。


回甘指茶的苦后回甘,苦涩化得快,苦后生津回甘快,也是好茶的特点。


在品滋味的同时还要观察叶底,完整、柔软、厚实、鲜嫩显芽为好,叶底单薄、粗硬、色泽暗为差。


茶汤颜色

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


1.制茶工艺优良,发酵控制合理、无炒焦等现象。


2.茶叶制作、储运得当,茶叶断碎少。


3.储存条件良好,没有灰尘,也没霉变。


4.茶的内含物质丰富,并得到很好的释放。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辨别茶叶的好坏不是件容易的情,所以一些茶友买茶叶,总担心要掉进坑,也是人之常情。


有了这份攻略在手,全年喝茶无忧!

要买到合适的茶叶,就像中医问诊一样,真是“望、闻、问、切”一样都不能少,当然也需要一些茶叶知识才可以的。

比冲泡方法更让茶友头疼,应该就是购茶技巧吧?

在买茶叶时,品种太多,常常无从下手。同一种茶,为何斤价却有不同?包装好看的茶真的会更好喝吗?茶叶写着是这种,怎么买回去一看“茶不对板”?

如何挑选茶叶成了困扰茶友们的难题,更有不少茶友,交了很多“学费”,结果还是不知道如何选购好茶,甚至亏了钱财还喝跨了身子。

今天,大家一起来讨论挑选茶叶的诀窍吧!欢迎茶友们共同参与、交流,更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分享更多方法


想要买到好的茶叶

首先要知道“四忌”原则


1

忌买“茶名”


因为很多名茶的名号太过响亮,大家看到市面上很多打着名茶旗号的茶叶,却卖着很低的价格。结果很多买回去之后发现“茶不对板”:“铁观音”都是香精、“龙井”居然条索肥硕、“大红袍”半袋都是茶梗... ...


其实名茶也有优劣品质之分,毕竟“茶名”只是代表一类品种、工艺或者单只某一地方的茶,所以对于名茶,购茶时心里也应有预期的价位,切勿贪小便宜,不然浪费了钱还喝不到好茶。


2

忌买“包装”


实实在在喝茶的人,往往会更关心包装内茶叶的品质,而不是包装的华丽程度。很多“金碧灿烂”“古色古香”的大礼盒,里面的茶叶其实还不如外面的盒子值钱,只是满足了人们送礼时“有面子”而已,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

忌买“地名”


到茶乡景点旅游,如黄山、庐山、武夷山等,沿路也有可能遇到一些散摊在卖茶叶,但你在这些地方购茶时要谨慎,这些茶有可能以次充好、价格不实或者卫生情况担忧。


如果你的“识茶术”还未熟练到可以肉眼辨好坏,还是建议你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茶叶;如果有值得信赖的当地人“指路”,也是有可能品味到原生态好茶的。


4

忌买“等级”


国家对茶叶等级有明确的划定标准,不同的茶类标准不一、等级的高低也有不同的要求,购买前可以稍作了解。


但遇到一些标着“极品”“神级”“神品”等这类过于夸张的茶叶等级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可以先上网查查这些“名号”的来历是否官方。



如何用“望、闻、问、切”挑选好茶?


  识别干茶


将茶叶倒入茶荷中观察,没有茶荷的话可用白瓷盘子代替,观察茶叶的颜色、形状、整碎等。干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叶的原料、茶叶的加工情况、茶叶的保存情况一览无余。


看茶叶是否外形均匀一致,色泽油润,含碎茶和枝梗等杂质多少来评定其品质的优次。也可以从不同茶独特的外形去辨别它们的品质。


比如龙井是细嫩的芽叶制成的,如果出现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问题。

 

比如茶叶上有焦斑、爆点,或是茶叶已经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泽,很有可能是加工有问题。

 

比如茶叶有明显霉斑、干闻也有发霉的味道,肯定就是储存的问题了,不能再喝。


  干湿闻味


闻茶叶的香气可以分为干闻、湿闻两种:干闻时,好的茶叶均应无青草气、异杂气味;开泡后湿闻茶汤时,好茶香气鲜灵、浓厚、无异味。


每一泡皆可闻盖香、汤香,茶凉之后,可闻杯底香和叶底香。细细辨别香气纯度、香气高低、香气长短、香气类型。


纯度是指香气是否纯净,有无异杂气。异杂气是指茶香中不属于茶本身气味的东西,即外来的,主要是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不愉快气味,比如烟气、焦气、闷气、陈气、霉气味。


高低指茶香的高扬与低沉,高扬的香气扑鼻而来,而低沉的香气则偏淡,香气不明显。


长短指香气的持久度,通过对比前后几泡的香气,就可以明显看出茶香是快速减弱消散,还是比较持久耐闻。


类型是由于产地、茶树原料、茶树品种、制茶工艺和产地共同决定的,每种茶各有风味。



  了解信息


选购茶叶,还应看其正宗产地及对应品种。比如西湖区的“狮峰、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产出的龙井茶,为传统核心产区认定的“精品西湖龙井”。一些名茶的产地,也应该有所了解。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

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

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

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

武夷岩茶——福建武夷山;

祁门红茶——安徽祁门;

都匀毛尖——贵州都匀;

铁观音——福建安溪;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金寨的齐云山。


  品滋味、看叶底


茶叶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无异杂味、鲜度、强度、粗细、厚度、层次、回甘,另需要对比几泡茶的浓度,判断是否耐泡。


异杂味主要指霉味、焦味和由于杀青或揉捻没处理好形成的青味。


鲜度是茶的新鲜爽口感,与原料、存储有关。


强度又叫刺激性,是茶汤内含物质浓度的表现。


粗细指茶汤的口感是粗糙还是细滑。


厚度指茶汤的稠厚感,没厚度的茶喝起来寡薄,如水一般。


层次指品茶的时候滋味在口腔中呈现的变化。


回甘指茶的苦后回甘,苦涩化得快,苦后生津回甘快,也是好茶的特点。


在品滋味的同时还要观察叶底,完整、柔软、厚实、鲜嫩显芽为好,叶底单薄、粗硬、色泽暗为差。



茶汤颜色

也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不管茶汤是红、绿、黑、白、黄,关键要“透亮”,汤色透亮除了让人赏心悦目外,还说明:


1.制茶工艺优良,发酵控制合理、无炒焦等现象。


2.茶叶制作、储运得当,茶叶断碎少。


3.储存条件良好,没有灰尘,也没霉变。


4.茶的内含物质丰富,并得到很好的释放。


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辨别茶叶的好坏不是件容易的情,所以一些茶友买茶叶,总担心要掉进坑,也是人之常情。



学完此篇文章的知识,状元君希望对你下次购买茶叶有一定的帮助。浪费了钱财都是小事,就怕喝到劣质的茶叶伤了健康。


其实很多茶友刚入门的时候,都交了不少“学费”,然后才逐渐了解到更多的茶叶知识,在最后选购茶叶时才有一套自己的好方法。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