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开茶楼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70年代首批7572青饼开汤,两次截然不同的品饮体验!

唛号7572熟茶饼,在不少茶友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如果谈论到首批7572的话,那就是指1970年代末期,由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青饼。

一、初次品饮7572青饼

2014年某一天,我携夫人前往香港,拜访师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坐定后,白先生拿出一块看来已颇有老茶样貌的普洱茶饼。开汤后,但见茶汤艳红、清澈略带暗色,啜之入口,稍有陈杂之气穿鼻而出。

茶汤浑厚甘醇,口感饱满,有明显的茶汤活力及收敛性;第二泡以后,陈杂气明显降低,茶汤活及厚实感不降反升;第三、四、五泡茶汤依然稳定,同时透露出樟香。

白水清先生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块由青饼直接陈放、自然后发酵的老茶饼,在他收藏之前曾有受潮现象,这也就是第一道茶汤有陈杂气及茶汤会稍带暗色的原因,如不能及时补救,将会劣化而影响茶的本质。

至于口感则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轻微的水涩,在仓储的条件改善经一段时间后应该便可恢复,第二则是茶的变化其实是有阶段性的,这饼茶在当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正攀向一个高峰朗。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好饼,若善加珍藏,将来必非俗品。

二、再品7572青饼

2018年5月,我南下香港,再次来到师父白水清先生的住所。白先生先取来评鉴杯两组,又小心地拿出两块茶饼,各秤5公克放入评鉴杯中,以同样条件冲泡。

第一道茶汤开汤,甲杯汤色红暗,入口浓甜但带有浊气,陈杂之气较重。乙杯则汤色橙红透亮,陈杂之气极微,茶汤收敛性佳,芽叶气息已然泛出,甜度则稍逊于甲杯,但两杯基本滋味有其接近之处。

第二道茶汤开汤后,甲杯开汤后汤色依然红暗,但甜度却大幅下滑,汤质亦开始显得松散,陈杂气虽也有降低,但依然明显。

乙杯开汤后,汤色依然澄红明亮,汤质愈趋紧密厚实,芽叶气息脱颖而出,令人倍感鲜爽,陈杂之气已完全消失,甘甜度也十分饱足,表现不俗令人激赏 

第三、四、五泡后,甲杯各项指数持续下滑,乙杯各项指数则在稳定中微幅持续上扬。两者相较之下,除第一道茶汤甲杯在滋味上略优之外,综合比较起来,乙杯的总体表现远远优于甲杯。

喝了半天哑吧茶,白先生终于公布了答案,此次喝的甲、乙茶其实就是三年前喝的同样批号的7572青饼。

此茶饼系文化大革命后,于1972年第一次恢复广交(春交)会会场接受订单,并将货寄香港,由利安茶庄进口后即分售给当时的几家大酒(茶)楼。

多年前白先生辗转由茶楼购得,之后将绝大多数茶的仓储改善为湿度低又通风的状态,另外故意将一少部份作湿度较高的储存,以便对照观察。 

4年后的今天,冲泡的结果和当初所预期的相去不远,两种不同的储存方式果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可说是优劣立判。

这次事隔4年的两次老普洱茶品尝,看似平淡无奇,却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是一些老普洱茶友常常触及的问题,故不惴鄙,希望各位茶友不吝指教。

1、普洱茶是否年代越久越好?

年代的意义是多元的,就文化历史来看,它甚至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有茶友指出:如金瓜贡茶这种生产于清朝的老茶,已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果有其物也只宜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

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喝了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历史见证的价值,但只能说它是珍贵的,而不能说它是好的,因为既然没喝焉知好坏?市场上也许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已经那么稀少,经济价值又那么高的东西怎么会反而不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完全赞同它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但如果要品饮,所比较的可能就不单仅是价值,而是内涵与口感的表现。

因此,如果原料较差、制作不良的茶,即使已经成为古董,即使珍贵异常,也都不能算是好茶,因为茶基本上还是得入口为凭。

2、原料对茶的影响有多大?

前文提到7572这块茶饼,是在第一次的广交会上接订单,并出货到香港,这个事实非常有力的说明了7572这块青饼所使用的原料是最好的。因为文革15年期间,云南省的茶几乎进入了停产的困境,产量锐减。

7572这块青饼,则是休耕15年后所采制的第一批茶,土地自然是恢复了旺盛的地力,茶树树势也因得到休养而变得强壮,且经由健全的收购系统,自各茶山收购而来,说是各地菁英齐众一厂也无不可。

细看7572的茶底,发觉不但芽头和芽叶都肥壮均匀、比例恰当,且芽梗圆润柔软,将其折断亦不稍扁,可见茶料品质之上乘。 

3、仓储方式影响为何?

说到普洱茶的仓储,本来就有其复杂之处,光就坊间流行的干仓、湿仓说法而言,就有许多争议。

从逻辑上推演,普洱茶应是从滇青绿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运输才演化成型茶的,至于陈化后的美好,也是在偶然中的发现,因此干、湿仓是一种后设的说法。

就香港的实际情况而言,空间使用相当有限,商家若有地下室,那就把茶放进地下室,没有地下室的就往楼上搬。

摆在楼上的茶,湿度低通风好,茶可以在标准含水量的状况下自然后续发酵,称之为“干仓”。

茶往地下室搬,也有不同的状况,如在地下室,因为接触为土质自然较为潮湿,就被称为“湿仓”。 

存放在这样的仓库中,茶的含水量就会偏高,而促使茶产生些许杂味,此时尚可接受,再不处理就会越来越酸,最后就会活性、茶味尽失。

这其实是劣变的结果,而非陈放的效果,其滋味与渥堆效果并无太大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湿仓。

储存环境谨慎选择温、湿度合宜的地方,茶的变化更自然,有些茶商会以翻仓来追求效果,但多数会往加速陈化的方向努力。

殊不知也可以往通风且降低湿度的方式来换取更自然、更好的陈化质量。

近几年来除了在原产地仍有以各种方式在渥堆作旧之外,收藏者也有以电子装置来控制恒湿、恒温的仓储 空间,如数据精准、观念正确,必然有良好的成效,值得鼓励。这次品饮到的7572青饼虽然陈放期间只有40年左右,但由于选材精良、制程完美、仓储得宜,堪称经典普洱茶。

但我仍然不禁想知道:如果这块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连那一点的受潮情形都没有的话,它会不会表现得更完美?

或者因为如此它又要更多的时间来做转化呢?如果把这块茶饼再完美的陈放一百年,它一定会更好吗?真希望能有人给出确切的说法!

文章参考:季野《人间难得二回饮》[J].《茶艺·普洱壶艺》

郑盈盈:老板,为什么你在桌椅板凳上投入了99%,却不愿意在赚钱的人上投入1%?

文:郑盈盈(前右一)

有幸收到观全庄刘总的邀请,一起去探讨茶行业培训事宜,经过了解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自己的一条朋友圈引起了关注,虽然我们加微信多年但并无交流,也就是我默默关注偶尔偷窥而已。

在茶行业跨界经营的老板中他是少数让我佩服的人之一,因为他们第一家店的员工培训就是我们做的,在几年前有这样意识的老板并不多,一路看着他们迅速崛起!所以印象深刻!

关于茶馆的经营刘总可谓是心得满腹!一肚子真经呀!交流之间我们思维同频,碰撞出许多火花!大家都做过经营,很多东西只有共同经历过才能有同感!我玩笑和刘总说,很多时候我跟很多茶楼老板交流一说实话都认为我在诅咒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实力帮助他们盈利就找借口说不行,其实不然,只是希望这些刚入行的老板们有心理准备,能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活在自己造的梦里,否则将来打击更大!

不想让他们花冤枉钱,要明白钱的重点花在哪,帮他们合理花钱,但异业跨界本来就是隔行如隔山,说了也未必懂,未必信,在其他行业或许他们是专家,老板的思维就会觉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有所顾虑,甚至忠言逆耳!这也正常,毕竟花钱投资小心谨慎是应该的!

也有些老板不是不信你,只是希望你能免费给予指导,免费的东西我说了你不一定听也不一定做,做了也不一定做好,因为你不会用心去做。掏钱与不掏钱一定是两个效果!就简单的例子,给员工培训,花钱请人给员工培训,老板一定天天督促盯着员工来学习,也会盯着老师的教学成果!这就是你花钱,没花钱就是通知一下有这个事,具体落没落实不知道,学习结果也不知道,最后反问一句,你们不是培训了吗?怎么一点效果没有?怪到培训老师无能!所以这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免费活!

而当我们收费了你可以这样说,免费的凭啥让你这样说呢?你也不会想到帮你只是一种情分,不帮是本分,反而在你那口碑不好了,老板们觉得有谁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呢?

有很多老板愿意花大几万买桌子椅子,却不愿意花几万给专业人士做经营指导!甚至说多花几千请个优秀茶艺师都不愿意,多花点钱进点有品质有竞争力的产品也不愿意!纵使你们茶楼桌椅板凳价值千万,它能给你带来千万效益吗?

十几年前的老板思维都是一直在重复,从未被改变!不断有人重金进来,潦草落幕...家具是实力的体现,但我想当下更需要的是盈利!生存!止损!而不是花里胡哨的买买买!

期间我们也讨论到,现在的茶楼经营有时候止损就是一种盈利!很多茶楼最后都经营不善关门大吉!现在也有很多茶楼处于濒危状态,不会自救也不选择他救,总希望出现高人一下牛转乾坤!试问当下是何时局?是神仙会法术还是如何?愿景很好,但我们一切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慢慢捋顺!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先止损,减少亏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延续生命力,后面才有机会扭亏为盈!

很多东西你去同行朋友那里取经大家也就是分享建议,你当时听明白了,回去会懂得做吗?这还是在同行老板真情吐露的前提下,又有多少老板会告诉你真实情况呢?就像我们刷抖音一样,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脑子会了,手好像不听使唤一个道理,老板悟性再好,回去实践也就三分结果。这就是为何酒店行业会有酒店管理公司存在!茶行业也一样,都想做好就要请各位老板从根源上去认清事情,去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些问题请人一年可以解决,结果非要自己花七八年上十年时间去试错,老板,有钱要这么任性吗?别人不是已经替你走了时间冤枉路吗?我们就不能花点钱买别人的经验吗?

这是昨晚探讨引发的一系列思考,真的相见恨晚的感觉!也只能言尽于此,各位老板三思,个人言论,各位老板可以保留意见!我佩服刘总的是把这个事当成事来做,希望各位老板不要再说不指望茶楼赚钱的言论了!你都不指望赚钱没人愿意跟着你干,人家也不想跟着你赚不到钱!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头疼怎么茶楼都自己养不起员工,当你发现这个问题时你就已经开始要想赚钱了……不指望赚钱的老板还是继续回去当客户吧!那样还有人为您鞍前马后,开了茶楼只有你为别人鞍前马后,掏心掏肺,心操到碎!

十年前的理想在十年后的今天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茶圈怪象,思维不改,还是会看到历史重演,这就是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开茶楼,因为投资我的老板都是以上思维的老板,所以我没有接受任何老板投资,从来不缺有钱的老板,缺的是...就更缺客户吗?也不缺....

常常被我在培训中作为案例的茶楼,必须点赞,老板也要点赞,感谢刘总热情招待,不吝赐教!将来若有机会,一定携手共进!

来源:湖北茶叶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投资分析:茶博会招商难 症结在哪里?

“现在参加茶博会就是同行间的碰头会,想通过茶博会发展点新的经销商简直太难了!”

以上是今天我在群里看到一位准备参加某茶博会的茶商吐槽,不得不说,话虽短但也道出了现在茶商们的艰辛。十年前的茶博会,一场大型会展下来,运气好的能一口气签下10多位经销商;现如今,十场茶博会都未必能签下一家,仅这一个变化,就能断定传统模式现如今真的不好做啊。

如果单看茶博会这面的招商加盟情况,大家一定会以为现在做茶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企查查数据,工商登记正常状态且非经营异常的涉茶企业有1,357,010家。2019、2020年新增涉茶经营主体数量都超过30万,分别为303,424,316,565。近5年(2018年—2022年)新增主体数量超过1,271,673,超过国内总体数量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茶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个人实体店铺,他们为啥不来茶博会寻找合适的茶企进行加盟?

我认为主要在于模式,原有的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到现在的新茶商了。以前没有互联网,茶叶销售通过实体层层拓扑,选择成为某个茶企的加盟商,就等于拥有了市场中最优质的资源,同样在一座城市里开茶楼,依托茶企总可以得到茶企全方位的支持,而单打独斗根本无法同一个体系进行抗衡。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即便是一家只有几平米的小茶铺也能够跟坐拥数千平的大茶楼拥有同样的资源。厂商的优势不在,那么茶博会对新人的吸引力自然就会大幅下降。

不过无论时代怎么变,唯有卖茶这件事不会变。既然旧有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作为厂商就要思量如何打破眼下的困局。茶资源转移到互联网而变得唾手可得,实际上这是一个幻觉。互联网本身是载体,而非免费使用的工具。一旦红利期过了,互联网的资源自然也会向有实力的人手中倾斜。这里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音乐。

当互联网流行后,传统的音像市场很快就不行了。因为人们可以免费从互联网上下载自己想听的歌曲,但现在呢?茶行业也是如此,现在很多资源免费是因为处于红利期,一旦这红利期过了,你看还免费不免费。所以作为茶商,想要发展很多的经销商,当下应该考虑如何在红利期消失前,抓住互联网上的资源。到时候排队加盟的经销商只怕会挤爆招商的办公室啊!

文:天火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