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在茶会只能喝茶

找到约289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2020茶会生存指南,茶会的六大类型

本文是周重林2月14日在彩赋茶院第一期名师线上课堂的整理稿件,主题为:“茶会的教育功能”,字数约8800字,欢迎收藏阅读。

周重林: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开心大家会面。茶业复兴团队近几年把茶会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践行,除了写文章,它是属于我们传播和教育版块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2019年,茶业复兴在外场做了很多场,也去了彩赋茶院所在地郑州做茶会、读书分享会。特别是在去年在疫情中心武汉,我们做了大概八场,来的人多,特别爱茶。我感觉到整个华中区域特别爱茶。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茶会作为教育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1

茶 会 的 六 大 类 型


茶会的分类无外乎有六种

一种常见的茶会是新品发布会。比如今年春茶上市,品牌方就发起了一个品茗会,这样的品茗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产品。所以,大部分都是品牌方发起的。大家来喝茶,觉得好好就买一些回家。过去的很多茶叶都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推广出来。那老百姓呢,也是在这个季节会进行购买。

我们经常讲,如果春天没有喝春茶,那这个春天,就像白过一样。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我经常去一些沃尔玛超市,你就会看到天福茶叶。经常门口有小女孩把泡好的茶,端在盘子里,招呼过往的人。茶是体验型的,你必须喝,要下口。茶跟其他东西不一样,别的东西看看包装什么的就可以。但是茶,它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很强的体验感。一定要喝,喝了之后才会买。所以它属于一种体验经济,茶会最大的起点在这里。

 

第二种是台湾蔡荣章先生发起的无我茶会。无我茶会影响力非常大。强调的是,一个人无我服务他人。这样的茶会,主要是规模化很大,一定是要成规模。像杭州每年都搞大型的无我茶会,成都很多人都热衷于搞无我茶会。为了比拼参加的人数有多少,就考验一些人组织能力。蔡荣章先生专门写过一本书,就叫《无我茶会》。解释怎么做无我茶会,更考验的这种调度意识。

不过在我看来,推广在大陆之后,无我茶会就变成有我茶会了。他本身的宗旨是推广一种服务意识,但是现在就变成了一种彰显个性。比如很多参加茶会的人,更多的愿意来表达她的穿着、她的器皿等,而不是说茶本身。大规模的无我茶会是人很多,就会考验你的户外这些设备等,即便是室内也考验你的供电供水能力。所以,无我茶会也是很不容易做的,茶会就变成了茶也喝的不尽兴等种种条件。我参加过的无我茶会,只是去见人,喝得好的一次都没有。组织常会其实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大型茶会。我们过去也组织过一些,就是慢慢的就没有走下去。因为,大家都想在规模上,在事件上面有冲击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第三种茶会,称之为“雅集”,是过去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常见的,酒会的兴起,不是茶特有的。是从唐代时期从酒会到茶会的演变,并驾齐驱了。例如“曲水流觞”每年三月三,云南有三月三,上西山等。每年冬天的蛰伏期后出门踏青。
我们现在也感觉到了被隔离在家会不了面,大家渴望见面。见面之后干什么?痛饮酒啊,我们也是。经历过我们才觉得那种自由,可以自由呼吸,自由饮酒,自由饮茶是多么重要的。我们说的这种曲水流觞就是在冬天过后的春天来了举办。这样的茶会,往往是有威望的人来主导。有场景、摄影之类的。所以王羲之,他是非常有威望的一个人,他出来做雅集喝完酒比才华,要念诗的,这就是比较才华了。所以兰亭集序是写的序,才子们在一起喝完酒,写的是比完才华之后,我来做个评价,所以对参与者的要求非常高。

相对来说,在所有的雅文化里面,茶是容易上手的,喝茶就雅,其他的雅事要求就高一些。
 
那第四种茶的类型是什么?第四种就是大家都接触过,叫七碗茶。是有极强的形式感,就是连喝七碗茶。来源,就是卢仝的《七碗茶歌》。

现在的这种连喝七碗茶,线下的推广模式是云南有一个人严绍,他的网名叫W,他是三醉斋茶马古道板块的版主。那个时候,在线下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普洱茶的知识是有限的,也没有老茶。港澳台的人,都是带老茶来推广,我参加过一次,就在雄达茶城十二先生的一个活动。我从珠海来了一个朋友,一个台湾的,一个香港的三个人,他们就带了老茶来。喝了就不说话,交流没法交流,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喝过老茶,他没有经验。第二呢,他缺乏交流的这种知识点。
严绍云当时就很就觉得很难过。就是说,你看普洱茶这种推广很受气,我们没有老茶怎么办。他其实花了很多心思,写了一篇文章《谈论普洱茶的香气分析》后来又写了《普洱茶的后发酵》,零七年左右,他发明了一套推广方式,就像卢仝的七碗茶歌,连喝七碗茶。

严绍云在全国推广,后来很多人就用了他这样的方式。我们后来接触到的申时茶,就适合用这种七碗的方式,我在全国各地喝茶,都有喝七碗茶的方式。所以呢,但是我要跟大家讲的这个七碗茶会,创始在严绍云那里,是他发明的。
 
另外一个是现在流行的联席茶会,最开始由海峡茶道杂志搞成大规模的。海峡茶道现在改名叫茶道杂志。
这种茶会主题很多,像七夕节做的七夕茶会,城市茶会,谷雨大茶会等等,我们连续做了四年,每一次都同步一天有上百家的参与,今年也要做。谷雨这一天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春茶采茶过后,大家都闲下来做品饮。有一个主题,个人也容易联动。联系茶会要求不高,每个个体,在家就能举办,但是它联合起来。就像我们这个群里面。今天如果每个人都发起一场,那就是430场茶会,很壮观。但是我们评估下来,这种茶会,它到底价值在哪里?除非你是有品牌商的支持。所以后来我们就化繁为简,也许不需要那么多的茶会。但是可以精细化的做几场,这是我的思考。
 
2

复 兴 沙 龙



那接下来我要谈的就是。我们茶业复兴创造的叫做复兴沙龙。沙龙其实很外来的一个词,我们为什么没有用茶会两个字呢?茶会是很大的类别,我们这种茶会他有很鲜明的特征,跟之前以往的都不一样,我把它称之为知识型的茶会,教育型的茶会。整个茶业复兴的理念就是:“不建大楼大馆,不刻大碑大铭,不设大讲大课。小楼小馆,小牌小匾,小事小议,日拱一卒,就可以进步不舍。”我们就是在这种理念上,建立了茶业复兴这个平台。
具体到复兴沙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八个字:认真喝茶,认真聊天。就像上大学一样,你去认真地听了一个讲座,你参加了一个沙龙。在这种环境里,茶是主体,请注意我刚刚分析的几种方式茶都不是主体。因为你会受引导人的影响,他就会关注你的活动形式,关注你的衣着等其他方式,但是茶,始终不是主体。

如果我们把茶当作主体,人来表达对茶的认知,就需要每个人参与,所以我用学术的话来说就是《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的简历里面有两本书,一本书叫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还有一本书叫《茶道方法论》,这两本书加起来。就是一句话: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在我们每一届茶会,都会出现,这就是我们要表达的一种方式。
复兴沙龙首先是自由开放的,谁都可以来参加。第二,它是免费的,这样就是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你一进来坐在那里喝茶,喝完之后你继续参与。为什么说它就像是讲座呢?因为茶会的主持人每一场至少准备5000左右的知识背景。我们的课件,比如一款茶的介绍,来源于哪里,是哪座山,它的属性,它的地理位置种种、物候特征,那只是一部分。第二,是它处在位置的民族是什么?对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茶园管理的知识。第三,就是制作人的知识。是哪个厂出品的?这个厂的历史是什么?他有没有独到的一些技能技术。

云南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云南跟其他地方很不一样,云南山特别多,每个气候呢又不一样。所以,云南认知茶,首先就要去讲山的背景,讲民族知识,而且每个民族,对茶的风味有不同的影响。最后才是谈它的制作技术,知识,品牌等。如果我们讲福建的茶不一样,福建像武夷山的,他的山是很小的一个山。

提前做好这些准备,之后需要一一的发放给来的人,要引导大家,最后才是泡茶喝茶。我们把这部分时间称之为沉浸式喝茶时间。就是大概你每一泡茶,要沉浸式喝茶,五到十分钟。这是要用心去感受的,认真喝茶,要记得它的口感滋味,以及这个区域带给你的一些联想。那你要你也带着你的问题来了,所以我们把喝完茶的自由发言部分,其实也就是辩论的部分,在这里大家去讨论一些辩难,比如说。你对主持人提出的这些背景,你认为有些不妥,或者说有些地方需要发扬的。
举个例子,去年的一场茶会,现场讨论太激烈散场都散不了,现场来了60多位茶友,平常的茶会我们都是30-40人。60多人很夸张了。讨论的主题是:1.什么是古树茶?到底什么算古树茶?2.云南的白茶算不算白茶,因为现在的白茶规定标准,参与人和制作人都是福建人,长期的宣传导致大家认为白茶是不是就是白茶的一个品种。实际上白茶指的是一种工艺大多数人不知道。

那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云南其实也有白茶种,学术上也是有白茶种,像景谷大白茶。景迈山很早就做了月光白。如果月光白是白茶,那为什么过去没有人把它当作白茶的?原因在哪里?
通过大家不断讨论,后来形成了一个共识性的东西,这个共识性的很重要的。为什么以前大家不把月光白当白茶,是因为那个时候白茶不值钱,当时白茶卖给谁呀?那个时候要说是普洱茶,这才有人买它。现在这两年白茶好卖了,大家也觉得月光白就是白茶。所以,市场的影响很重要。

早些年古树茶不值钱,大家把古树茶掺杂到小树茶去卖。现在古树茶值钱了,大家又把小树茶当古树茶去卖。这就是市场影响,人的这种行为要去研究,不是一下子看得清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周期去做。现在为什么白茶又兴起,我们就要讨论白茶是什么?去年做了四五场的白茶专题的茶会、沙龙,每一场都能得到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收获,在大家的销售过程中贡献了话语和讲头,不再只讲白茶是最接近自然的工艺。

我们还可以讲是白毛茶的树种,一些茶树种的变种,为什么这个区域的白茶做出的口感是形成这样一种特征,另外的区域做出来一种口感特征。他的新老工艺到底是怎么样?话题产生,大家也产生了对知识的关注,那段时间白茶的书卖的很火。
我们希望来参加的人,一定是在这个讲座本身当中得到了一些知识点。从白茶讨论的问题,第二次讨论白茶使用,第三到第五场之后,你手上就积累了稿子,肯定就有一两万字。所以这是我倡导的这种沙龙,带来的知识是累积的,是递增的,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的茶会。过去我们参加许多茶会乌央乌央的人很多但什么都没留下。

我们很认真的喝茶,同时呢,也很认真的记录拍照。要讲一个我的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目前做的茶会,恰恰是回到陆羽《茶经》时代的茶会。
很多人,对《茶经》的理解我认为是不对的,不准确的。说《茶经》就是茶的经典著作,其实不是这样子的。《茶经》要怎么解释?是经纬线这个经。就是让人找到经纬度,就是让你找到茶的位置。《茶经》也是经纬度,经纪人的经,《水经注》的经,是让茶有秩序。

陆羽的本意让茶经有秩序,回归到儒家体系。《茶经》最后一章讲的是什么?就是要讲那天喝完茶,不仅要喝茶,还要把你喝的茶画下来,还要把茶经记录下来。有些学者就解释说这个要求太高了,茶经七千个字,喝完茶怎么能会记录的下来呢,就是不理解这里说的茶经不是这个书名,书名是后来起的。他就讲你要把今天的所做,今天喝的东西用艺术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才算完成。所以陆羽茶经是喝茶的经过的意思。这部分叫“十之图,”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机,他要他告诉你那用就挂画,就像我们今天放PPT一样的,要给你看把那天讲的,像我们说的,就是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等。让你们看看是这样子的茶会过程,这才是古老的一个传统,恰恰是我们现在倡导的。茶会的传统是这样的一种传统。

沙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复制性强,参与度高,测评效果好。在复制当中获得一种斟酌思量,我们茶会有很多种,有一个我们的茶会像二十四节气茶会,我们今年也要。像做的十二春秋,十二星座,我们把茶会做个整理,每一年茶会记录,都能做成一本教科书,我们今年的思路,把茶会的问题整理起来,做成像专题的红茶的教科书,白茶的教科书等。

茶业复兴的模式,我之前划分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是自媒体作用,利用网络信息,发布号召,发起传播,发起信息传达,解决信息流。

第二教育形式,就是茶会的组织,邀约来人参与,主题茶会结合线下完成教育形式的体现。

第三是出版,出版成书籍是最高经典的呈现。其实我们一直属于知识经济和付费经济,我们的所学所用,我们从小到大上学交的书费,学费等费用,没有人免费提供给你。回归到最经典的传播。这些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关注的,我是一个作家,写了很多书这样。所以过去几年我们在做积累,在储备。一年出一两本书。2020年可能就不太一样,2020年,我们肯定要出十本书。

你积累够了,你的团队人才培养起来了,就可以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

这就是茶会重要的一点。每个人知识阅历不一样,我们受教育层次不一样。我做一场茶会把很多有知识的人请来,所以我们会邀请很多嘉宾。如果讲老茶,我们邀请杨凯老师,因为他一直在研究老茶,如果讲发酵类的普洱茶,我们会邀请张理珉教授,她主要研究后发酵工艺的,他自己还酿酒。如果讲红茶,我们就邀请方可老师,因为他一直讲红茶,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要是讲那些雅集,我们会邀请王迎新老师,讲香呢我们会邀请卓玛,插花课程我们会邀请曾莉,我们插插花啊。还有一些心理学的张议丹老师,塔罗牌啊,水专家等等,慢慢的你就会发现,整个生活链接你都有人了,你身边的圈子越来越大,你认识的领域越来越广,你要花时间做这样,人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
做茶会,要有个自媒体发起邀约,有主题。第二有个产品,为产品准备,那必然企业才愿意来给,这样才会能够持续下来,是因为它是盈利的,我稍微会讲这一点。第三,就是你要必须把把这样的东西做下来。一开始我们做活动,也是没有什么章法,想起来做。没想起就没做,但是后来我发现做活动一定要坚持,不定时大家惰性很强的。我们要赋予茶会时间的意义。所以我们就开始找一些时间很强的,比如24节气。到了立春那天,你要做的。到了春分一定要做的。所以我们,前年去年,都完成了这些,12星座也是这样。

星座就是一到时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做的,又推十二春秋,还有十二生肖,都是这样,有一种主题性明确,一种时间明确的东西,就会到时间点你会行运转,到了星期三我们就知道要到六大茶山喝茶,后来就发展成。两场在六大茶山,一场在我们办公室来,一场在省图书馆,就是空间的扩大越来越大,有的人越来越广。我称之为交互场景。
场景是什么概念?就是互换场景,你要扩大你的影响半径。你不能老在你那个地方,你换个同样的话题,你换个地方你再讲对不对?你会讲的更好。听的人觉得更新鲜,所以我要去讲学,我过去我到处在讲些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影响是有限的,影响半径,要重复做一些事情。首先,你要肯定你自己,所以我就说在雄达茶城,我说首先我们做雄达茶城最好的文化公司。在做成雄达最好的公司。是先做那个街道最好的公司。

做活动之后怎么吸引人群?我刚刚讲你要邀请老师,师友,你把你周边的朋友一起来,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开始真的很重要的,我刚刚讲的那种专业的专家,你做好,你邀请他一定会来的。第三个邀请你重要的合作伙伴。或者说你的闺蜜,喊他们来他说我不喝茶,所以不见得你来看看,我们会给你一个崭新的看法。

茶是很重要的一个媒介。所以做茶会的天然优势就在这里。因为你要是做茶会,你没有这些公众知识,没有专业领域的这些人拉动就没有吸引人,因为他们通俗以上我们称之为名人。我们也叫茗人,但是我们是草头的茗人。

人本质上的都是在互换人生,以前湖南卫视有一个栏目叫变形记,其实就讲互换人生,我们换个场景。肯定会更好。

这是一个是时间性,第二还有场景,你要构建场景,还有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主题性。你的主题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可以给大家分享就是。所有的流量当中茶的流量,明星茶占掉了最主要流量。我们去年有五六条十万加的文章,都是跟班章,冰岛有关系的,明星茶品的主要性,明星茶人也是一样的,自带流量的,虽然我们可能喝不起,但不影响我们关注,班章,冰岛,牛肉,马肉我们喝不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了解的。这就是明星茶品的特性。
在云南主要讲生茶,讲茶产区,卖茶山地图,搞茶山游学,都是这样。我们上半年都在云南,下半年出去做。武夷山也是这样,像西湖龙井茶树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每年去都一样,云南跟武夷山就不一样,山比较高,路比较复杂,人都是这样喜欢复杂的东西。

3

有 温 度 的 会 面


另外,我为什么要倡导这样一种茶会,其实就是跟我一直以来倡导的有温度的会面有关。《无问西东》里,讲的是西南联大,因为在云南,离我很近,我也个人也在研究西南联大。大家可能看过我写的一本书,叫《民国茶范》。里面梳理了很多民国年间的人,大部分都跟昆明有关。

那时候的见面是有温度的,汪曾祺讲,他在昆明上学的时候,不是日本的飞机老来轰炸昆明主城,他们就要跑警报,但是他讲了,他观察下来。不是每个人都跑警报的。有一个姓罗的同学不跑,是因为他要去洗澡,所有人跑警报了。澡房的火力很足,水力很足,他能够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还有一个人,他不跑警报,是因为他要煮莲子羹,无人打扰他可以好好的喝。
所以我很感慨,大家为了热汤,其实可以忘掉深处的危险

汪曾祺还描述了大量茶馆里面听人讲课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很多教授去茶馆,去田间地头讲课。他们学的是谁?是宋代有一位大儒吴与弼,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他一生当中,很穷。是司马光给他买了一间房子,他就在那个乡间住着,然后跟老百姓聊天,也天地为席,跟那些老百姓,讲知识,聊文化知识,讲了很多他的一生当中的事,安贫乐道,可以说是很阳光,很温暖的一个人。
几年不下楼,像我们现在,两个星期不下楼,他是两年没下楼,精神埋头读书,闻一多学他。那陶行知,学习他走到人民大众之间,行知就是儒家就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所以儒家这杯茶其实非常重要的,非常温暖的一杯茶。

钱穆先生评价他说,这样的人如沐春风,他虽是粗茶淡饭,但是追求真理,讲究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大家都也很羡慕他。我也觉得这才是我们这样讲茶和儒家关系。这才是落脚点,还是落脚到人的身上,落脚到了像汪曾祺、钱穆这样的一些人。

做个假设,如果孔子泡茶会是什么样子,他泡的茶就好吗?不见得呀,明代的一个大儒罗近溪讲:“我们这些人,泡茶的就比圣人好,所以我们泡好茶就是圣人。”他讲课,有人进来送茶,这个送茶的人目不斜视,走了很远的路。茶水没有溢出来,很平稳的都送到你面前,温度刚刚好。他就说,圣人来泡杯茶呀,孔夫子来泡杯茶只能泡到这个样子了吗?不可能比这个更好。
钱穆就很感慨,他反复起这个例子,他说。孔子来做这个事情未必比你做的好,所以我们其实每个人的审视自己的时候,这事情我来做,而是我能够做到好啊。

泡好这杯茶是很重要的。能够开好这个茶馆。能够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能够焕发奇效的。其他地方我不知道,昆明早些年也开过古琴馆。根本没人。我和李祥霆刚好聊过几次天,十几年前,他说他那时候招人根本招不到人,他不是有个学生叫巫娜,教尺八的张听也是在茶馆。你看现在茶馆随便这个茶馆都用在弹琴对吧。就是茶这个行业起来之后,有了这个空间之后呢。我们才能够反哺其他的雅文化,所以很了不起,我们做些茶会,做所有种种这些东西,不仅提供一种有温度的会面,还提供了一个讲堂。我非常喜欢陶行知先生,当年他在晓庄学院写了这幅对联,叫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茶业复兴的对联,一直贴了两年,就是这两句话,我们要学习,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呀。

我们经常怀念的民国,民国就是大家见面,无论是茶馆还是哪个地方,都可以。讲学跑到窑洞里面,他在窑洞里面,躲避飞机的时候也在教授教育。那之前,大家就觉得的读书,就读书,做学问的不需要见面,不需要老师。

我喜欢的几个年代,比如春秋战国就是出孔夫子,百家争鸣啊,孔夫子教育学生,我不是这两天说我要收徒弟,学习孔夫子交十条干肉,叫束脩。为什么,是因为你要来投奔我,不能我养你吧,你自己要吃啊。
汉代的时候出现了竹简,自己读书,自己学习。许慎就是这样,还编辑了《说文解字》。大家埋头读书,见面不见面不重要。魏晋觉得不好,要见面,像竹林七贤,以酒的名义聚会喝酒发牢骚,都是大作。

唐代又回到汉代,读书科考。其实汉唐就不出思想家,中国出大思想家的年代。牛逼人物出现,都是书院兴起见面聊天的年代。唐代韩愈算是一个大思想家,文起八代之衰,但是他说孟子的再传弟子,是佛教的说法。也不行,但实际上总体来说,他没有一个大思想家出现,到了宋代又开始。

宋代,大家现在很喜欢茶,为什么茶文化那么发达就是因为大家见面聊天的多,要一些辅助神助。所以宋代对我们以后是影响特别大的,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弟子。张载,就是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著名的二程,到朱熹、陆九渊都是这样的。你读书宋明理学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聚会很动人的,我建议你们有空,读一读这些著作。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很棒。
我们现在做茶馆,又回到了之前的模式,要传达这样的思想,我们做的事有会面,有温度,有空间,有书院,有话语传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作为一棵常青树,把思想见面交流的地方,把一个学问日常化。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就那么多,大家有什么可以和我自由的交流,因为我谈的这些东西是一种大的框架的操作。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追求,它蕴含着我们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我们?做一个茶馆,可以做成什么样的样子以及如何做?大家可以进一步的交流。

来源:茶业复兴

文章彩赋茶院整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罗安然


看看春节期间,哪些地方喝茶更有趣?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国饮,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敬茶,成了我们这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传统礼节。随着饮茶习俗的历史演变,日常的茶风茶礼渐渐变得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对于茶,人们就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讲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节日,春节的基本含义是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不同的地方在春节时的喝茶习俗也有所不同。



北京:老北京人喝茶特讲究


北京人爱喝茶,普通的日子与春节所喝的茶并无太大区别。北京的茶主要是茉莉花茶,就是用绿茶茶坯经过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也叫香片。


老北京人喝茶也有规矩,一般富裕讲究的家庭,喜欢单用茶杯,就是那带盖儿的瓷茶杯。泡茶时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叶直接放入杯中,茶叶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满。如果讲老礼儿,沏茶续水,永远不能让杯子里的水太满。通常的规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说沏茶时,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出来了。


还有一种规矩就是“闷”茶。把瓷杯里的茶叶用少许热水闷泡好,待客人来时用开水冲开,茶香极浓。老北京人喜欢用盖碗喝茶,这里的讲儿很多。用盖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盖碗喝茶时,要一只手捧着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盖轻轻掀开一道缝儿,然后举到嘴前小啜。千万不能把碗盖拿起来,像用杯子喝水那样。如果把碗盖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里的茶喝干,那是对主人的不敬。主人也不能随意掀开碗盖续水。这里有规矩,只要客人把碗盖拿起来,靠在盖碗的托碟上。这个动作就等于告诉主人碗里该续水了。客人接受主人续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谢意,别人给您倒茶,懂礼儿的人就会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轻轻敲击三下,以示谢意,这叫“金鸡三点头”。



福建:新年来客,必拿出“茶米”


福建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


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新年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


在闽北及闽西北山区还有一种古朴奇特、热闹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独到的闽南“茶道”分庭抗礼。喝擂茶,盛行于将乐、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宁化、顺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将乐擂茶最具代表性。



浙江:花中有元宝


元宝茶最初流行于南宋临安今杭州。当时是大户人家在春节时接人待客必备的茶。它所表达的意思是祝福客人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财运亨通.杭白菊象征吉利,金橘象征富贵,橄榄象征金元宝。橄榄,金橘,菊花在碗中起伏象征对客人的欢迎,好客和祝福。


因寓意美好吉祥,元宝茶成为江南各地春节敬客普遍选择。选用泡元宝茶用盖碗泡皆多,选料时,杭白菊要成朵,不杂,不散,不艳,不碎,朵朵菊花白叶生辉,生机勃勃。金橘贵在鲜黄,结实透亮。橄榄特显黄皮,结实,透亮,果皮细腻。


沏泡完整的元宝茶又称元宝汤。茶汤金黄,汤色明亮,碗底无碎物清澈明亮,汤面无碎物,汤内没有杂碎菊花花瓣。朵朵白菊展开饱满,菊花聚散有致.显露碗中“花中有元宝,汤面有菊花”。



台湾:喜欢开新春茶会


台湾民众喜好茶,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饮茶,基本上和大陆南方的茶俗一样,早期台湾人喝茶方式近似工夫茶,转圈逐杯斟茶叫“关公巡城”,待壶中茶水几乎尽出时,逐杯点滴则谓之“韩信点兵”,这种在台湾传统称为“老人茶”的饮茶方式,显然是祖上从大陆家乡渡海流传而來。


多彩多姿的正月,在台湾也叫做“端月”。近年,台湾人除了在日常中飲茶,也邀集好友们在此时举办“新春围炉茶会”,在茶桌下置一火盆,盆內生起龙眼炭,四周置钱多枚围成一圈,茶人围炉团聚品茗,由司茶人熟练地用滚水温烫茶具,经赏茶、置茶入壶后,再把已经放有茶叶的茶壶、茶杯以滚水浇烫一遍;第二道滚水冲茶后,倒入匀杯中,并分汤到品杯饮用,如此在新春正月的喜气中边品边饮,岂止喝茶解渴,更见品茶的兴味。


这种属于茶人间团聚的新春茶会,也越來越多茶人喜欢“静心细品”,主张在茶会进行中禁默不言语,静心品茶,细细体会主人独具的用心,也在新将到来的一年,带回无限的祝福。



广东:主客共品工夫茶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版权声明:我们崇尚分享,尊重原创。文章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交流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图文编辑:杨刚)

维多利亚茶文化的形成,中国茶在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提起饮茶的历史,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中国,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文人墨客们的最爱,更有许多专门的著作流传于世间,早已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而在遥远的英国,也有一种茶文化已经流行几百年,它和东方的茶文化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英国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17世纪初,茶叶就已经在英国应用,但那时它是作为药物出现的,英国人认为茶叶可以使人精神清明,内心宁静,具有良好的药效,便把它排除在饮料之外,只当作药物。

而当时的茶叶大国——中国,正在实施海禁,且有明文规定“片板不许入海”。

所以,茶叶无法销售到国外,物以稀为贵,这就导致了茶叶在当时的英国,只在上流社会流通,也只有达官贵族人士才有资格冲泡。

到了康熙年间,红茶开始出没于英国贵族阶层之间,这要归功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

相传她嫁给英国王子的时候,嫁妆中有几箱来自中国的红茶,在婚礼的宴会上,当宾客们举起手中的葡萄酒向她庆贺时,她举起自己装满了古老东方神秘的饮料——红茶,震惊了众人。

凯瑟琳公主

据说凯瑟琳因为常年喝红茶,而眼神明亮,身材窈窕,本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茶叶神奇功效的吸引力,红茶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贵族圈里引发了一场时尚狂潮,也由此把喝茶的习俗带到了英国。

久而久之,喝红茶成为一种高贵时尚的代名词,凯瑟琳公主也因为钟情于红茶,后来被尊称为“红茶皇后。”

然而,正统的英国红茶文化,维多利亚下午茶的由来,则源于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女士。

她在下午无聊之时,偶尔饥饿,但晚餐的时间还没到,于是她让人准备茶水以及面包,不仅可以充饥,而且在冲泡茶水的过程中,心情愉悦,特别享受,正好也打发了时光。

闲暇之余,安娜常常会邀请一些好友吃点心、饮茶水,唠个家常,说个闲话,一起享受午后时光。

时间久了,竟带起了一股流行风尚——喝下午茶,名媛仕女们纷纷效仿,喝下午茶在英国成为一种新风尚,风靡全国。

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不论是作为药物在英国流通,还是作为凯瑟琳公主的爱好,又或者是安娜女士带动的饮茶风尚,茶叶始终停留在英国的上层建筑之中,更是以其昂贵的价格令普通人望而却步,根本无力购买,只能远远观之。

那么,茶文化又是何时开始在英国全民当中普及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轰动一时的禁酒运动了。

禁酒运动对维多利亚茶文化的推动

英国禁酒运动,兴起于19世纪20年代末,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改革运动,在此之前,酒在英国上下都十分流行。

1267年,英国颁布的《面包与啤酒法案》,曾将啤酒列为仅次于面包的必需品,就连伊丽莎白女王在吃早餐时,也会饮用少许啤酒。

再则,由于啤酒价格便宜,于是饮酒也成为了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

无论是在家还是聚会,都少不了五颜六色、各种品牌的啤酒,由此可见,啤酒在英国民众之间有多广泛普及。

但在18世纪上期,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令工人们的劳务变得繁重,生活处境也越发艰难,他们休息时间颇多,甚至有时一周可以休息三天。

工业革命

在休息时间,他们的休闲方式和排解压力的方法主要就是喝酒,从不考虑家人的感受,或许因为酒精的麻醉作用,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们依然很是享受这种生活。

有记载称“工业化并不是艰苦劳动的过程,人们一周工作很少超过四天,到了休息时间,工人们便开始饮酒,直到周一,甚至还在酗酒中度过。”

因此一到休息时间,就有很多下层人士喝得酩酊大醉,因为酗酒,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增多了。

工人不再按时工作,不仅自身的健康问题受到影响,喝醉了还会打架闹事,扰乱生活治安,对家庭对妇女对孩子也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到维多利亚时期,工业革命进入高峰期,酗酒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饮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酒精的作用,人们经常会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那时,整个社会犯罪率持续上升,无论是工厂生产,还是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行为开始为人们所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决定展开禁酒运动,大规模禁酒,以此来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率。

1829年到1832年,是禁酒运动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领导运动的是中产阶级,他们主张温和禁酒。

温和禁酒的目标是控制饮酒,让大家杜绝喝度数较高的酒,避免酗酒闹事,对度数低的酒并不禁止。

这个时候,茶叶被爱茶人士搬上舞台,他们在全国组织茶会,开展反对茶税的演讲,并以《圣经》作为宣传手段,来号召民众进餐时不要喝酒。

受到1830年《啤酒法》的影响,加上教会官方并不支持,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茶叶开始引起了中产阶级和底层人士的关注。

吸取了温和禁酒的教训,1832年之后,工人阶级的领导者再次开展了禁酒运动,他们主张“滴酒不沾”,认为只有彻底禁酒,才能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这次的运动由普雷斯顿兴起,而后迅速席卷全国。

普雷斯顿率先成立了禁酒协会,他们的宣言中说:“我们一致同意禁绝仁和酒水,无论是麦芽酒,黑啤酒,还是蒸馈烈酒,医疗之用除外。”

1832年7月11日,普雷斯顿举行了一场茶会活动。当这次的活动中,茶、蛋糕和水果代替了酒,人们不再饮酒狂欢,而是礼貌安静地聊天、喝茶。当时的记载这样说道:

“这是一场跨越阶级的盛会,墙上挂着绚烂的花布,桌子上有吃不完的美食,人们中规中矩地泡茶、喝茶,享受生活。”

以上足以说明,此时的茶文化,已经被广大市民不同程度地接受,不止贵族,中产阶级和下层人民也端起了茶杯,开始过着与饮茶共有的生活。

但因为酒在社会生活和社交中,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多数人仍然认为,酒是有益的,又得不到温和禁酒的中产阶级派的支持,还触动了与酒有关集团和小酒馆的利益,所以,在缺少财力物力的情况下,禁酒运动又一次失败了。

但再次掀起的运动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往后几年,政府先后颁布了八项禁酒令,限制酒的销售,也采取了抑制酗酒的条令,由政府施行的立法禁酒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维多利亚时期,由于政府明令禁止,并且提高了酒税,酒水行业受到影响,逐渐没落。

而中国已经开放海禁,大量茶叶源源不断被运往欧洲,作为物美价廉的健康“饮料”,茶叶悄然上场,逐渐成为了酒水的替代品。

一方面,禁酒人士大力宣扬自控和节制的美德,他们呼吁酗酒人士不要破坏了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因为《圣经》里说过,酗酒使人道德败坏,导致犯罪产生;

另一方面,爱茶人士举办各种大小型茶会,他们用不同方式体验饮茶的乐趣,感受克制舒适的茶会环境,越来越追求精神的境界。

维多利亚茶文化的意义及现状

19世纪早期,茶叶已经成为了英国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走进了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它不再只是贵族可以享用,而是成为了各个阶层的必需品。

人们的消费等级不再像以前一样存在着明确的阶级差异,可以说,由于禁酒运动而举行的茶会,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善了紧张的阶级矛盾。

工人有了更广的劳动市场,从此也不必再用酗酒来排解烦闷,而是从饮茶中获得安宁,使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学会了享受生活。

另外,在禁酒运动中,作为酗酒暴力受害者的女性积极参与其中,妇女们反对饮酒,支持喝茶。

她们参加禁酒会,以茶会友,而茶会提倡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更是让女权主义者激动喜悦,她们鼓励自己的丈夫参加茶会。

与此同时,茶文化的盛行,更是给女性提升了社会地位,不仅禁酒成功,而且让女子的主权得到维护,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女性加入茶会,让无礼的劳动男士变的优雅得体。”

在茶会上,有了女性的加入,男士变得更有礼貌,慢慢营造成了良好的彬彬君子之风。如果说男士的礼貌是自发成长的,固然不会有人相信。

后来,在家庭聚会上的喝茶活动,女主人开始全权负责茶水的泡制。

无形中,茶文化赋予了女性另一种权力,让她们的女性意识觉醒,茶会不仅对两性关系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自禁酒运动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习惯转变成了红茶。

因为红茶与酒相比是非常有优势的存在,作为不含酒精的文明饮料,喝红茶不仅让人头脑清醒,身体康健,更令人心情愉悦,精神得到升华。

英国如今的茶文化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饮茶文化在国内全面普及成为国饮,已经成为英国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跟中国不同,英国人因为气候潮湿而偏爱红茶,并且演变成了早茶、上午茶喝下午茶三种形式。相对而言,他们的早茶和上午茶都比较简单,下午茶才是重头戏。

每天的3-5点,他们就开启了悠闲时光。而所谓的下午茶也不仅仅是喝茶,第一步是享用美味点心,通常是三明治、蛋糕、水果等;

第二步则是品赏精致的茶器,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优雅细心的英国人早已将下午茶变成一门艺术,他们会欣赏好的茶品,瓷器,还会放一首舒缓的音乐来放松心情;

最后一步才是品茶,他们喝茶不仅仅是冲泡茶叶,还会往里面加糖或者牛奶等佐料

三百多年过去,禁酒运动时期形成的的维多利亚茶文化早已更加成熟,“英式下午茶”也成为一种典雅的生活方式,在世界上享有美誉。

参考文献:

《英国现状与未来展望》

《体面社会崛起》

《英国禁酒运动》

《近代欧洲史》

来源: 言经铸史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