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勐统茶叶有限公司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永德勐板乡132万天价茶之后又现网红山头

最近勐板乡火了,全国各地的茶商纷纷关注勐板。与其说勐板乡火了,倒不如说勐板乡的古树茶火了,在我看来勐板乡的古树茶火了不是偶然,则是必然。我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为什么勐板乡的茶会火,原因有四个:

一、地理环境优越

我先给大家介绍勐板乡的地理环境(有些数据参考政府公开的资料):勐板位于永德县西部,东经99°09`北纬24°05`,面积为213.74平方公里,合320610亩,东与德党镇和永康朝阳办事处接壤,南接勐汞乡和镇康县勐棒镇,北同小勐统毗领。勐板乡地势呈东西北三面高,向南倾斜,最高海拔2507米,最低海拔950米,立体气候明显,地形山脉呈南北走向,具有山多坝少的特点。东西横距十八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95%以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



二、山好

全乡大部分的土地肥沃,资源较为丰富,产业主要以种植茶叶为主。包括最近几年最出名的网红山头“忙海山”在内,勐板乡有12大茶山,分别是:忙海山、大水塘、新寨岭岗、大箐山、忙肺山、大尖山、后山、王保山、户丫、文曲、水城、田坝寨。



三、人好

全乡人口大约30000人,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3个:佤族2352人,傣族732人,布朗族1239人。

勐板人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非常善良,他们热情好客,他们勤劳勇敢。尤其是布朗族,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对茶非常敬仰。


      

       四、茶好

勐板人对茶叶十分重视,对茶地管理非常认真,对采茶也是十分讲究。勐板人对待每一棵茶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挖地松土,施农家肥。家家户户都会用心杀青每一锅茶,所以勐板乡的茶被外界认可,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喜欢勐板古树茶。



每年春茶上市的季节,全国各地的茶友都纷纷前往勐板的各个山头去体验采茶、制茶,每当品到自己亲自制作的古树茶都感叹不已。有不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忍不住吟诗作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位茶友在忙海山上写的一首诗:

大美勐板,古茶之乡,

茶马古道,赐福万邦,

涛涛塞米河,悠悠忙海山,

绵绵雨林浴甘茗,

茫茫大山做茶仓,

勐板人民勤劳作,

千年古茶共分享。

又例如

“勐板乡茶香又香,好茶出自忙海山”

都广为流传。还有一句

“忙海春茶香又香,赛过冰岛和班章。”

也朗朗上口。

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勐板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再加上勐板人民的辛勤耕耘,勐板古树茶有今天辉煌的成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茶云之南茶业有限公司用132万买下35棵古茶树5年的采摘权,很多人认为是天价,其实算下来是非常便宜的,就以春茶为例,平均每棵树可以采3斤茶,35棵树大概采105斤,5年一共可以采525斤左右,大概折合人民币2514元每斤茶。相比班章和冰岛的价格实在是千里之外,距离‘天价茶’实在是天隔地了。



2019年春天,茶云之南欢迎广大爱茶人士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到勐板的古树茶基地寻找诗和远方。


众所周知,云南是旅游胜地,但是,茶云之南带您领略的绝对是一个印象最深、风土人情最浓、行程最刺激的茶山之旅。

一、美食

布朗族特色手抓饭

农家酿晒腊肠

野生白露花开胃菜

古树茶火腿片

云南特色黄饭

民族风情老火腿片

豪华过桥米线


二、越野

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从山脚往山顶盘旋,勐板山路不止十八弯。茶云之南将打造一条越野上忙海山的越野路线,从山脚河边出发,途径忙海村寨,一路向山顶前行,坡道、急弯、泥泞路段、湿滑路段、狭道等等,山地摩托车、越野车皆可越野上山,不一样的刺激越野,等你来挑战!


三、茶山行

除了已经被买下五年采摘权的古茶树,茶云之南的重要茶叶基地忙海山也是勐板乡产好茶的山头。

忙海茶山之所以成为网红山头,不仅是因为布朗族的人情和美及产出口感极佳的古树茶,更是勐板赫赫有名的旅游山头。每年上山体验采茶、找野生菌、挖野菜、露营、烧烤娱乐的人们络绎不绝。



忙海是傣族语地名,意为有细叶子青树的寨子。这里海拔高,视野开阔,适宜观赏日出日落;自然景观保护得比较好,各种物种比较丰富,空气舒服,常常令人流连忘返。

忙海山体验活动:

1、采茶体验

亲自触摸每一片鲜叶,采摘每一片嫩绿。置身茶山,满坡青翠,漫山茶香,亲身感受每一芽鲜活的茶尖被采下,制成入口的香醇和绵柔。脚踩黄土地,站在茶树下,感受它郁郁苍苍的生长!


       

 2、徒步比赛 

徒步日常便可进行,但徒步上忙海茶山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了!茶云之南将打造一条徒步比赛上忙海茶山路线,虽然平时茶农上山采茶每天都走,但是忙碌中难免会错过一路的好景。通过徒步比赛,上山随远,但也增加了很多乐趣。途中可观山腰云雾、聆听鸟鸣、挖野菜、摘野果,一路上趣味多多。到达山顶,可俯视群山、眺望远山。茶云之南的忙海茶山基地上,牡丹花团锦簇、香蕉成荫、樱桃透红、百香果千里飘香。树林里可寻野生石斛、野生兰花、野生蜂蜜、七彩山鸡等。



3、摄影比赛

摄影比赛活动主要分拍景和人物两组,拍景可选山水、日出日落、村落、茶山等不同角度选景,拍人物可选少数民族美女、孩子、老人、采茶的茶农等,拍摄出不一样的人物特写和故事。拍摄完成后,分享至朋友圈,在规定时间内获赞388个为冠军,获赞288个为亚军,获赞188个为季军,截图发给工作人员,前三名可获茶云之南准备的神秘大奖,其他参赛者可获参与奖小礼品。分享方式“本人正在参与茶云之南组织的茶山行摄影比赛,集赞有惊喜!+图片介绍+精选图片+定位”。



太阳下山的时候,带上满载的喜悦与茶叶,制一饼纪念此行之茶,珍藏。


“古力”古树茶是精选忙海山云南大叶种古树新叶,经过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一系列工艺后生产出来的成品。叶质柔软肥厚,香气凛冽,汤色明亮,滋味浓烈甘甜,喉韵厚重,后劲十足,是茶中上选。



 忙海山海拔1800米左右,土壤呈红壤和黄壤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3.8%~6.5%,森林植被较好,生态条件优越,是集中成片发展茶叶极为适宜的土地资源。



忙海山的古茶树是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30米,树幅 3~12米,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21.4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 1.7%,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昌宁30余万亩春茶迎来采收季

进入3月下旬,素有“千年茶乡”之称的保山市昌宁县,31万亩生态茶园长满了新芽,古茶树上涌出了新绿,清新的空气里到处都洋溢着新茶的清香。在这春风送暖春茶飘香的美好时节,当地人喜滋滋地走进茶园开始采收今年的第一茬春茶。

温泉古茶冒新芽

昌宁县温泉镇新河村小羊圈村民小组的古茶树群落里,大多数茶树还是刚刚“睡醒”的样子,两棵“早起”的古茶树格外醒目,新芽已长到了最适宜采摘的五六片叶长。茶树主人刘成芬邀约了一个姐妹,正一边舞动十指采摘茶叶,一边说说笑笑憧憬着新一年的丰收。


“这种古树茶我们都是要让它长到五叶左右才采摘,因为收购的人说要这样的茶加工出来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刘成芬说,“我们这个地方古茶树相当多,以前没有人知道所以不值钱,现在外地的人知道我们有古茶树后,许多人都来买,茶叶越来越值钱了,古茶树真正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我家有20多棵古茶树,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据新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登武介绍,新河村有6800多株古茶树、9600亩生态茶,户均达到6.6亩,去年茶叶户均收入达到45000多元。“这几天我们每个村都去看了,整个镇的茶叶情况基本就是新河的这样,预计3月底全镇茶叶将全面进入采摘。”温泉镇宣传委员禹志勇介绍,温泉镇茶叶总面积达100624亩,有古茶树74148株,共有10个村168个村民小组6047户涉茶种茶,茶农户均拥有茶园13.76亩,人均拥有茶园3.8亩,2021年茶叶产量达936万公斤,总产值达8.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8亿元,2021年11月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镇。今年,温泉镇将围绕“云南红茶原料生产第一小镇、滇西知名康养度假小镇、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小镇”的定位,重点在生态、质量、品牌、市场、融合上着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让“千年茶乡第一乡”更加名副其实。

土司贡茶名远扬

勐统镇地处昌宁县南部,独特的山坝结构与亚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勐统镇夏热冬温的气候条件,高度的森林覆盖率和年均19℃的气温为勐统镇保留了大量的古树茶资源,同时起自明洪武年间的土司贡茶也为勐统镇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基础。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为加强贸易来往发展经济,维系和加强自己的政权统治地位。各地土司发展茶叶,使茶叶能在民族地区发展起来。相传,有一年,皇帝要举行庆典,土司精心挑选茶叶进贡,皇帝喝后赞不绝口,赐名“湾甸茶”(即勐统镇青龙山古树茶)并定为贡茶。一时之间名扬四海。岁月变迁,但是千年前的贡茶茶树依然生长在勐统镇。


云南省顺昌古道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生介绍说,在勐统镇现存的7147株古茶树中,占地150余亩的土司贡茶庄园内就有3000多株,并且树龄均在600年以上。“土司贡茶庄园从2017年开始建设,2019年2月建成,2022年12月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为保留古树茶特有的茶香与茶气,我们遵循传统制茶工艺打造了从采摘到制作的一体化流程,通过传统工艺制作的古树茶茶性阳刚、香气高扬、茶汤入口甘甜,轻柔如蜜汁,甜润舒爽,算得上茶叶中的上品,如今土司贡茶不仅在国内销售,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张永生介绍说,除茶叶销售外,土司贡茶庄园也在积极推进茶旅融合项目,打造特色茶园旅游点,并于2021年成功创建AAA级景区,成为保山、临沧等地游客出行的好去处。


据勐统镇一名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勐统镇还将深挖土司文化和本地的民族资源,通过摘鲜竹笋、品土司宴打造勐统美食体验区,以及开展民族文化体验区和赶摆广场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来展现勐统特色风采,在深化游客旅游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云雾茶海助发展

“翠叶云中隐,茶海雾中现”。拥有30多年历史的“云雾茶海”茶园位于距勐统集镇7公里的勐统镇板家寨村,茶园面积占地500余亩,核心区域200余亩,是勐统镇茶旅融合促乡村振兴的重要示范点。


“1986年是关键一年,那一年我们开始农业转型,开垦山地,停种甘蔗、玉米等作物,改植茶树。1990年补植结束,茶园初具规模,2007年又再次扩种茶树,扩大茶园范围,2022年茶园正式命名为云雾茶海。”鲁孝是板家寨村的原住民,今年59岁的他已有30多年的茶树种植与管理经验。如今,他家有茶叶种植地20余亩,谈起种植茶叶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鲁孝由衷地赞叹道:“好!去年一年,我家仅仅依靠茶叶的采摘和售卖,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现在机械化的农业运作模式普及,我们村基本每家每户都有1—2台采茶机,相较于手工采茶,机器采茶不仅不会对茶叶品质造成损害,而且采茶更快更方便。在茶叶的采摘季,我一个人一天就能采300—400公斤的鲜茶叶,收入600—800元。同时,镇、村两级党组织引入华龙公司按2元/公斤的保护价统一收购群众鲜叶,最大限度保证我们茶农的利益,让我们能够安心种茶。”


“2022年,勐统镇通过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步行栈道、观景台、休息凉亭,同时配套完善了特色小店、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已成为周边乡镇乃至相邻县市群众休闲游玩的热门选项,节假日平均每天游客量不少于600人。接下来,茶旅融合项目还将进一步推进,我们将计划投资350万元,继续完善云雾茶海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提升改造生态有机茶园400亩,提升改造茶园示范样板园200亩,硬化鲜叶运输道路及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建设,新建采茶人行栈道850米,鲜叶暂存间50平方米,硬化自然村内道路及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建设,栽植绿化树345株,栽植绿化地被1000平方米,购置安装照明路灯30盏,安装栅栏800米,畜禽粪污治理30户和家禽圈舍规范改造100平方米等项目。”勐统镇组织委员胡家琴向我们介绍说,“云雾茶海”正朝着将茶山变金

山,茶树成为茶农增收的致富树和摇钱树的方向努力。“未来,茶园还将建设500m3蓄水池,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预计能实现每亩增产鲜叶约200公斤,在帮助茶农每亩增收约400元的同时让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

和温泉镇、勐统镇一样,现阶段,昌宁县31万亩茶园、20余万株古茶树已春芽初萌,茶农茶企正一边开始采摘加工早发的茶叶,一边备战即将到来的春茶季。据了解,昌宁将聚焦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拓展、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昌宁红茶品牌,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让老茶乡如春天的茶树般焕发出新生机。

来源:春城晚报 崔敏 金健楠,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何青元: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何青元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无量山生态茶产业

  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态势。2019年,云茶产业发展呈现“面积产量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茶园规模大、加工能力强,茶业综合产值高,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广,茶产品价格、茶农来自茶叶的收入、普洱茶品牌价值高,企业实力强的良好局面。

  科技对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建成了世界上茶种保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云南省的茶树资源进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和鉴定等研究工作。1951年至1957年,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整理。1953年至1980年,对全省主产茶区的地方品种进行了收集整理,鉴定并向国家申报审定了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3个国家级有性系良种,并成为勐海县(87万亩)、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27万亩)、凤庆县(35万亩)主栽品种,向全省生产上推荐了革质杨柳、大卵圆叶、弓形茶等一批地方优良群体品种。从1980年开始,根据国家农业部、原国家科委《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精神,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分别赴红河、文山、临沧、思茅、大理、德宏、昭通、曲靖、保山等州(市)60多个县(市、区)进行考察征集,考察发现云南有茶种30个,变种3个分布,其中有26个种2个特有变种为云南独有。在全世界已发现的31个茶种、4个变种的茶种中,中国占30个种、4个变种,而云南又是茶种的集中分布地带,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及新种的发现研究”于198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考察和征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占地面积68亩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已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2500余份,包括野生型、近缘种、过渡型、栽培型等种质资源材料,成为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中心,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演化和茶树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镇康县忙丙乡积极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

  选育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和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茶树良种,为云南茶树良种化作出突出贡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云南茶树资源调查、整理、鉴定的过程中,对云南地方茶树品种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了各地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特性、经济性状和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等方面的特性,选择出一批表现优异的优良单株或群体,奠定了系统选育茶树新品种的物质基础。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3系列、76系列、云选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品系材料400余份。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支持,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紫娟茶”和“云茶1号”获首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在茶树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加速繁育推广,一大批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广泛运用。

  系统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率先提出生态茶园理论,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效茶树栽培配套技术,推动了云南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开展茶树等高条栽试验的基础上,5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荒芜茶园垦复、低产茶园改造、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高产茶园、复合生态茶园、有机生态茶园等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在云南茶区广泛推广运用,该技术成果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30万亩,并输出到上沃尔特、马里、缅甸、老挝等国。“大叶种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于198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开发研究”于1989年获得国家“星火”四等奖;“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研究”于1985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于1986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研究”于2005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率先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茶园理论,并在省内建立了若干个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200多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技术研究,为省、州(市)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承担了全省古茶树资源建档保护的技术性工作,推动了云南茶园建设朝着集约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重点解决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一批茶叶新产品,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引进制茶机械、生产红茶的基础上,50年代至60年代,开展普洱茶晒青毛茶原料、紧压茶工艺提升和工夫红茶、红碎茶研究;70年代中期,开展普洱茶人工发酵技术研究;80年代开始,结合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开展名优绿茶工艺研究;开展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开发等深加工研究;21世纪初以来,开展了“普洱茶真菌人工接种渥堆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并获得专利;开展了“普洱茶适制新品种研究”和“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出云南大叶茶适制普洱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的工艺技术和茶饮料生产、茶多酚提取工艺技术,大多数工艺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发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名优红茶、绿茶、普洱茶新产品50余个;在研究提升云南大叶茶适制茶类工艺技术的同时,对杀青、揉捻、烘焙、采茶等制(采)茶机械进行了自主研发和引进改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研究主要获奖成果有:“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创新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叶种红碎茶加工成套设备研究”于1984年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云南大叶种红茶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于199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名特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开发”于2003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研究”于2012年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建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云茶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多方面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普洱茶研究院”;与诺仕达集团(七彩云南)共建“普洱茶专用品种选育平台”;与双江勐库茶叶公司共建“云南有机茶研究院”;与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共建“金花茶研发中心”;与云南六大茶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古茶研究院”等;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以及老挝、越南、韩国等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拓宽了合作领域,增强了云南茶叶科技的创新保障与服务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效果显著。通过科技合作和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活动,在主产茶区建立了100余个科技示范点,辐射带动了全省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科技推广工作中,同主产茶区农业部门建立起了从创新、示范到推广的网络体系。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同大益集团、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了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茶科技、茶生态、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融合的景区建设,示范带动了全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依托现有的1239亩科研实验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集云南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云南茶科技茶文化旅游园区“两园”为一体的科研、试验、旅游、休闲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了科研、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科技支撑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总要求和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以实现“千亿云茶产业”为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育成突破性特色品种;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目标,研究形成系列高效茶园种植配套技术;重点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在茶叶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把茶叶所总部由勐海搬迁到省农科院总部,建设云茶科技创新实验楼,以昆明市为云茶产业的研究中心和辐射中心。  

  采摘茶叶

  突出茶叶所茶树种质和品种资源优势,为云茶种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建立世界一流大叶种茶树资源圃,收集、保存育种种质资源2500份以上;加大野生、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资源收集力度,加强保护生物学研究,加快资源精细鉴定评价和强化种质创新;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选育推广一批特色茶树良种。以全省择优确定的30个重点县为科技助力的重点,按照择优确定的15个县(市、区)为普洱茶重点县,以滇南、滇西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普洱茶的特色茶树品种;按照择优确定8个滇红茶重点县,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滇红茶的特色茶树品种;按照择优确定7个滇绿茶重点县,以滇南、滇西南、滇东南及滇东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滇绿茶的特色茶树品种;为实现云茶优质、安全、绿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突出茶叶所科研条件平台优势,增强云茶科技创新的保障能力。建成在全国具有先进设施设备的现代茶业科研平台,依托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中心、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中国勐海茶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云南省茶叶检测中心、云南普洱茶大数据等平台,更多地服务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茶叶示范园(区),提高茶叶初制、精制水平,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提升各类茶叶企业综合实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明显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构成。

  突出茶叶所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提高支撑云茶发展能力。为实现全省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200万亩,改造低质低效茶园200万亩,茶叶产量达40万吨和努力实现“千亿”云茶目标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切实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全面提升茶叶所的影响力。以推广“良种良法”为主要手段,推进科技成果在云南茶区的转化应用,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茶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以及为云南茶区提供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与政府、企业合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广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带动产业化发展,实现科技服务企业、企业促进科技的双赢局面;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集成技术推广力度;抓实专家服务团建设,定期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全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以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名牌化为发展方向,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和深加工技术升级。

  突出茶叶所科技人才优势,提高云茶科技创新效率。一是围绕“云茶”发展的科技需求,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叶绿色生产技术、茶叶加工与质量安全、茶业经济与茶文化研究“四个创新团队”;二是推进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高端科技人才引进,“云岭牌”系列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等6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学科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三是强化在国家层面上有影响力的现代茶叶科研所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着重打造能够解决现代茶业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调整与完善学科团队组成,推动优势学科团队建设,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项目为载体,建设目标明确、运转高效、攻坚合力强的优秀创新团队。

  突出茶叶所科技创新优势,为云茶质量保障提供支撑。一是完善云茶标准体系。全面参与普洱茶、滇红茶等公共品牌和勐海茶、景谷大白茶、景迈茶、绿春玛玉茶等区域品牌标准体系制(修)订。助推茶叶主产县建成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区)和示范基地“三品一标”认证。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并通过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加强对茶叶投入品规范使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茶叶标准化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技术推广,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建立云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助力创建云茶质量安全服务网,建立政府监管、科技支撑、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许可、授权等形式,服务支持在30个茶叶重点县、茶叶类省级园区、企业专属基地、出口基地和茶叶类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先期进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度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茶叶所科技资源优势,为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全省面临实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贫困人口的主体有很大一部分是茶农,全省主要茶区在边远农村,发展茶叶是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茶叶所与勐海县、景谷县、西盟县、绿春县、澜沧县等县开展茶产业扶贫合作以来,取得了实效。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科技+扶贫+茶农”扶贫新模式,推进“爱心茶园”模式推广;拓展茶叶功能,提高全产业链效益,为实现全面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云茶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云茶全产业链中充分发力。

  (来源:社会主义论坛)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