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有钱一起花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马古道上的石头村庄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石门墩、石院墙、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不胜枚举。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琅满目。石台阶、石板路、石垱……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

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南线由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北线从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尔、印度。本文所写的石头村,正是位于南线从普洱到大理这一条中的一个小村庄。

不久前,我徒步踏上了滇西茶马古道保留得最完整的云南省凤庆县鲁史镇到塘房村这一段。沿途景色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庄,在这个乍暖还寒季节,我打量着这有着文化有着商经的古老通道,想像着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浩浩荡荡的驮着茶叶、毛皮、药材、核桃等山货,唱着"……赶起百十匹马帮(哟咳),驮上百十斤驮子(哎),翻过(哦)百十个梁子(呀),换回(哟)百十样货子,填饱(嗯)干瘪瘪的肚子(呀),狂欢一阵子(啊)"的号子进城,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换回必需的盐巴、布匹等生活用品。从此,那些崎岖逶迤的山道上,诉不尽马帮的神奇;刀砍斧削的绝壁,说不完赶马人的辛酸;不老的风峡谷,回荡着许多赶马号子的豪迈和悲壮。

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已经离开了几十年上百年了,走在悠悠的古道上,似乎还可以听到久远的年代里传来的阵阵马蹄声,滴滴答答的响彻着整个山谷。

1913年以前,凤庆(旧称顺宁)与外地的交往,最主要的就是顺下线,线路有三条:1、凤庆(顺宁)--鲁史--巍山--下关--丽江--中甸--西藏;2、凤庆(顺宁)--鲁史--下关--昆明--省外;3、大理--下关--巍山--鲁史--凤庆(顺宁)--镇康--耿马--缅甸。无论走那条路,都必须过塘房村,因此,塘房承载起了茶马古道700多年的历史沧桑。

塘房距鲁史镇约6公里,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道,跟着猎奇的游人一直向上攀登,刚开始还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可是,不一会儿我就感觉气喘嘘嘘,大腿酸痛,干脆拿着相机在路上拍起照片来。此时,一个村民赶着马,身上扛着百十斤重的小型农用机械,竟然在古道上健步如飞。我与他攀谈古道的历史,小伙告诉我,这段路是茶马古道赫赫有名"九曲十八弯",到塘房村还早着哪。随后,他唱着"身着大地头顶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赶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赶马调很快消失在古道的尽头。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地区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流入丽江。20世纪20年代,大理喜州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生产经营沱茶和藏销紧茶,并在叙府(今宜宾)、重庆、汉口、上海和缅甸瓦城设立分号。而凤庆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当时"永昌祥"商号所生产的沱茶有三个牌子:一个是本牌沱茶,重九两二,用明前春尖制作,双江茶占60%,凤庆茶占40%;一个是副牌沱茶,重八两二,凤庆茶占60%,勐库茶占40%;还有一个是正记牌沱茶,重八两二,同样是取勐库茶香味浓郁,凤庆茶兼备外形美观之特点制成)。因此,严子祯于1928年在凤庆专设"永昌祥"商号,竞购凤庆青毛茶。到20世纪30年代末,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20多家,从此,凤庆茶由马帮沿着"顺下线"倾销各地。

沿着古道一路向上行进,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投射到山头上,让山林遍染了一层金黄色,清冽的山风吹过,卷起一层层的落叶,抬头仰望天空,干枯的树枝盎然的屹立在蓝白相间的天际,直指苍穹,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那密密的枝杈里,孕育着来年生机勃勃的绿色和百折不死的生命之魂。脚下的道路崎岖坎坷,这真的就是那条千年的古道么,千百年来,这条道路曾经是何等的繁华,过往商贾,游人如穿梭般的从它身上走过,它也曾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和梦想,谁又能说清楚,在它身上演绎过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世事如烟,沧海桑田,它如今就像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静静的躺在这里,在它的梦里,是否还依稀记得那往日的繁荣以及行人如织的那些年代?如今,只有偶尔路过的徒步探险者和匆匆而过的狩猎人还能让它偶然醒来,可是,又有谁能静静的聆听它的故事呢,那划过枝头的风声,是否就是它的低声哀怨。

到达塘房村,我们的目光被石头房屋豁然点亮,瓦是石板,墙是石墙,地是石地,石头做成的房子里,住着终年和石头相伴的人。

石头是塘房的财富,这里产的石头像千层的油饼,用扁锤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块。一层一层的石板,像一本厚厚的书,层次之间不毫粘连,只要你乐意,就可以随意的翻阅。村民们建房就地取石,不做任何二次加工,没有污染,无需能源。石材是天然具备的,木材是自然生长的,粘接的材料无需运输。墙是石头砌的,支离的碎石,平面往外地块块砌起,不用半点沙灰水泥粘合。石墙的顶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铺石板。石板从檐口铺起,块块叠压,至脊而收。石材的地基,石材的墙体,石材的屋面,天然的材料,被塘房村人巧妙利用,筑屋造房,建宅修舍。村里的老人说,这样独特的石板房,雨季,屋顶石板遮挡,水不入室。晴天,满室潮气蒸发,沿缝隙罅漏四散飘逸,室内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内,冬暖夏凉。

大块小块的石板,充当了遮风挡雨的屋瓦,参差不齐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顶上,都被派用到了最为恰当的位置。这就是塘房村人的高明,深知才尽其用、物尽其能之理。对于石板来说,再不规则的长相,塘房村人都能给它们找到最为恰当的位置。

石头垒成的房子毕竟不能建得太高大。在村里,几乎每间屋子都一般大小,而且结构也基本相同。屋子都不高,高一点的人走进屋门,可能还得稍微低下头。并且,每间屋子里都没有一扇窗户,只有一个天井,是屋子采光的重要途径。

村民搭建的石屋,大多是随意而为,有的石块横着叠砌,有的斜着堆砌,大石块和大石块之间用小石块补缝加固,连木质的梁柱也特别讲究自然,用在石屋里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没有刻意修整过。使得塘房村的石屋显得更加硬朗,看上去厚实凝重,极具质朴之感。

走进一户人家,里面别有洞天,大大的天井里,有石头砌的猪圈、鸡窝,院里有长石头条搭的凳子,地面是用薄石条铺成。猪圈里喂猪的槽子是石凿的,洗衣服的搓板是石板做成的,捣蒜用的也是石锤、石臼。小院里香椿、月季花、木槿花香味弥漫。

主人家在办喜事,几个小伙正往青石板上放肉,我们一问,才知道要做塘房特色菜--青石板烤肉。石板能烤肉?我有点不相信,因为石板遇火加热会炸裂,怎么能把肉烤熟?带着好奇,我到了烤肉的厨房要一睹石板烤肉的真面目。几个烧得火苗通红的炭火盆并排支在厨房里,炭火上有一块石板搭在上面,另一块一摸一样的石板压在烤肉上,打开上面的石板,果然里面夹着猪肉在烤。这种石板烤肉就是用新鲜的猪肉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成的,工艺很简单,石板烤出的肉外观看焦黄焦黄的,让人垂涎欲滴。割下一块来,嚼在嘴里,味道既香又脆,不像直接在炭火上烤出的肉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也许,这应该是人们爱吃塘房烤肉的真正原因。

石水缸是塘房人家的必需品,每家每户都有,这家家必备的石水缸,样式并不统一,有的能装十多担水,有的只能装两三担水;形状上,正方形、长方形居多,当然也有正六边形等。水是从屋后的老林里用水井槽引来的,水井槽用龙竹或整棵的圆木挖成,涓涓的山泉沿着高高低低的水井槽,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坡,把塘房人家的石水缸装得满满的,做饭、洗菜时就舀水缸里的水用。

村里的老人说,石水缸装的水清凉冰爽,我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地一气喝下,那沁人心脾的清凉和痛快深入五脏六腑。

走在村里石头铺成的小道上,不知是否因为经年累月的缘故,高高低低的石头路也不觉得崎岖。犹如走进了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

据史料记载,1693年农历八月十四,徐霞客从保山市昌宁县进入凤庆县城,与前往下关的马帮一道走上了茶马古道,乘竹筏渡过澜沧江,翻越骡马萎坡来到塘房村歇脚。据传,一老者还用石板烤茶热情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有幸在另一户人家品尝到了青石板烤茶。青石板烤茶是塘房村人的一种独特饮茶方式。石板是薄片青石,质地细腻而均匀,似乎不容易找。在温火上预热十多分钟后,石板都有些烫手了。主人从竹筒里取出几小撮早已准备好的晒青茶。这可是开春第一尖春茶揉制的呢,据说是专门款待第一位踏春而至的客人。诱人的茶在青色的石板上欢快地翻滚着,烤茶最讲究火候,几个来回叶色渐渐由棕黄色变成棕褐色,整个院子也已经是茶香漫溢了。将烤好的茶叶收入备好的竹筒,所有的茶具都是竹制的,据说这样茶才更香。

茶叶在水中沸腾的一刻,香气弥漫。主人将茶壶盖子一扣,再用沸水浇注壶身,接着将竹制的茶杯翻转用水洗净,片刻之后,青透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一切流畅得让我有些眼花,一晃神,香茶已在眼前,我赶紧双手接过,低头一品。真可谓“石屋忘言对此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鸟鸣片影斜”。

老人们说,塘房是一个被茶香侵泡的村庄,当年茶马古道最盛的时候,每天来往的人像排队一样的经过。据《滇南新语》记载,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媲美。有了这样的好茶,清乾隆26年(1761年)顺宁知府刘靖督土民修建青龙桥于镇南金马明子山脚下的澜沧江上,走过澜沧江过金马翻越黑山门,就到糖房。青龙桥连通的茶马古道上茶事不断,凤庆茶源源不断进入内地、上贡朝廷、远销东南亚,茶叶也成为凤庆人的"绿色银行"。每逢街天,悠长的山街成了各种茶叶交易的场所,那叶形平肥的“尖山云雾”、条索分明的“太华茶”、细润色正的“银毫”、秀美质佳的“特级功夫茶”……各色茶叶摆满悠长的街巷,浓郁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在茶市上,随便坐下与茶农闲话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诗、茶经、茶文、茶德等等话题来。彼此兴致浓了,甚至会忘了买卖之事,沉浸在茶话之中。真可谓“茶中日月长,茶话情根深”。

或许正是受凤庆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熏陶的缘故,在塘房村,人们从茶园采回鲜嫩的茶叶,洗净晾干后用手揉软搓细,放进一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叶、酸竹笋、大蒜、辣椒、盐巴等佐料拌和,就成为一碗"凉拌茶"。这种茶,滋味变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鲜香,是下饭的好凉菜。有的则把采来的新鲜茶芽放进小缸里,撒上盐巴拌匀,层层压紧,腌制几个月后,拌上佐料,也是开胃佐餐的好菜。当然也有三五人相聚一起,持一杯茶香,怀一份闲情,细细品茗,渐渐境宁心净,在幽香芬芳中涤尽俗尘,享人生之无穷真趣。

塘房村子偏僻,但这里生产的茶味道好,香气浓,那香气,据说,在村庄山顶的黑山门都可以闻到。塘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茶,能不香么?何况,四周都是茶山,即使没有烘焙茶叶,村子也被茶山的阵阵清香氤氲着。何况,村里的人家都爱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汤的香气不时腾挪着。几十年数百年,这里的房砖屋瓦,这里的柴门木窗也该都贮满了茶香。

特别是清明时节,村子里的人都要分捡茶叶。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个个手指灵活,动作麻利。面对竹蔑盘里堆着的待分捡的茶叶,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人,也变得轻柔灵巧起来。茶对塘房人受益最深,塘房人对茶的感恩也最重。茶祥和的性味熔铸成了塘房人淡泊名志的个性,他们不骄不燥,安于现状,默守着"明窗净几安居好,清茶淡饭滋味长"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园之中。许多年来,塘房的这种个性,就像苏辙在《茶诗》中所写的一样:"枝枯叶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他们的个性已与茶的风格无异。茶园丰收了就丰收了,吃好点穿好点塘房人从不吝啬,财多财少塘房人看得并不重,男人有钱全花在茶园上,女人有钱全花在茶歌茶舞茶艺上,他们不知道把茶兑换成金条、美元深埋于地窖之中,他们不知道把茶兑换成戒指、项链包几个情人养几个"二奶"疯狂几回。他们把功夫全花在茶上,制作出名扬中外的好茶,不断丰厚茶文化底蕴内涵的实在。

1927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也是与马帮结伴,经过云南驿、顺宁、塘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的。抗日战争期间,鲁史至顺宁驿道还一度成为抗战军需物资的重要供给线,大量的军用民用物资都从这里进出……由于塘房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民国时期始终是中外客商汇聚的繁华村庄。

1938年秋,中国原有的红茶产区在日军侵华过程中沦陷,红茶作为重要战略出口物资货源断绝,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中国茶叶贸易股份公司派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到云南开辟新的红茶生产基地。多方考察后,冯绍裘终在凤庆觅得制作上乘红茶的鲜叶,着手试制属于云南的红茶并一举成功,定名为"滇红"。首批"滇红"通过凤庆、塘房、鲁史古道、祥云,从滇缅公路运到昆明,再装进木箱铝罐,转运香港出口,转销伦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价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轰动。鲁史古道也成为那段日子唯一驮运过红茶的茶马古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无数"滇红人"的辛勤努力,“滇红”得以发扬光大。1996年,为了做强做大“滇红”,云南省凤庆茶厂整体改制为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承担起传承"滇红"的历史重任。滇红集团出品的"滇红特级工夫茶"在1958年被认定为国家外事礼茶,1986年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将其作为国礼赠送来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此,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的滇红茶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媲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名茶。

核桃是塘房村的摇钱树,塘房村民倚山而居,每户人家房前屋后大都是核桃树。道路旁、地角边,或者半山坡上,到处都生长着核桃树,一棵棵,一片片,星罗棋布。我们去的时候错过了核桃树葱绿的季节,此时的核桃树光秃秃的,或多或少让人看起来有些萧条。村里人告诉我,谷雨过后,玉米苗刚刚冒出尖儿,核桃油绿的叶子就会像一双双绿色的小手,在春风中向人们飘然招手,一串串绿绒绒的花朵,倒挂在绿叶丛中,那是春天的田野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八月十五核桃香”。当地村民已习惯的认为,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核桃仁渐渐饱满,可以放开嘴去品尝。在这个时候,你漫步山野,一串串又大又圆的核桃,挂满了整个枝头,远远望去,象挂满了一串绿色小灯笼。有的树枝的因核桃结得太多了,把树枝压得趴到地面来;有的挂满核桃的枝条,甚至伸进小院里。核桃青果最好吃,从树上采摘下来,用专制的核桃刀,把白胖胖的核桃仁拔出来,轻轻剥掉仁外边一层白生生的薄皮,油而甜,味道极美。

核桃可烧着吃,外壳不砸开,放在火旁,经过烘烤,核桃的油脂分泌,异常的香。把鲜核桃仁捣碎,将鲜辣椒在烧红的炭灰里烧熟洗净切碎,用盐混合凉拌,不仅美味,而且开胃、健胃。还可以用作调料做花卷,将核桃果仁捣碎后,和盐、葱花、熟油搅拌在一起,涂在馒头上蒸熟,果仁的香味遍布花卷,吃起来香甜可口。

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塘房核桃糖,塘房产大麦,当地人用玉米面、大麦芽等熬成糖稀,粘稠状,呈黄黑色。玉米是塘房村的特产,它的甘甜很能讨好塘房高海拔的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对白糖严重匮乏的一种补偿,在塘房却意外与核桃结亲,成为那个年代里特有的风景和味道。

早年的核桃糖用核桃仁、芝麻、糖稀烀制,用一口大铁锅将核桃仁、芝麻炒熟了,搓去核桃仁皮,均匀地摊开,每一层上掺一点糖稀,反复几次,冷却后,核桃糖就制成了。核桃糖是孩子们冬季的上佳零食。晚上饿了,就切几块来吃,要香味有香味,要甘甜有甘甜,要滋补有滋补,要多惬意有多惬意。

走出塘房村,寻一处墙边的石凳歇歇脚,摘一束在石缝中长出的野花闻闻香,看屋前公鸡昂首阔步踱过石头的街道。夕阳西下,身边和脚下的石块静静地闪烁着岁月的印痕,深情的散发着石头的光芒。我知道,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明明暗暗的沧桑,那是一种无言的石头历史,更是一种特有的村落文化,塘房以特有的魅力,支撑起了滇西茶马古道一方数百年的历史,这是一条辉煌的道路,这是一部生活的历史书籍,无论什么时候,都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永远值得我们用步伐去丈量。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庄文勤(云南凤庆),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年茶痴的寂寞:有钱没地方花,就剩玩茶一个爱好!

白天,老杨正在茶商老董那里蹭茶。

一位茶友突然就打电话来,笑着说:你太会坑人了。

老杨一听,还有些没反应过来,扪心自问:坑茶友的事,从来没干过。


茶友解释说:这两年,我找你找买懂过,你送我磨烈。我找你买冰岛坝歪,你就送我昔归。我找你买昔归,你直接送冰岛老寨古树。我买冰岛老寨古树,你直接送我冰岛老寨一类古树。

茶友很无奈地补了一句:我被你带到喝茶的坑里,现在出不来了。

老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挖坑?是偶然的

老杨淡定地说:可能是坑噶。

茶客说道:怎么叫可能,这明明就是坑啊。

老杨本想憋着不笑,但还是憋不住了,说:原本想,这么多卖茶的,您愿意相信我,我得意思意思,送更好的茶。个人对喝茶的理念是高低搭配,高品质的好茶偶尔品鉴几泡,这类茶直接送,平时喝口粮。不想,把您带坑里了。

茶客很开心地回道:这就叫用心做好事,冥冥之中自有回报。别人有点好茶,加价卖,你直接送,怪你舍得,更怪我抵挡不住好茶的诱惑。

老杨突然想起来,其他茶客想的,估计也是:老杨又给茶友们挖坑了。

其实,根据自己平时的喝茶习惯选购即可。品质好的贵茶,直接送一些尝尝。


只听见电话里茶友刺溜一声,似乎喝茶喝得很开心,茶友说:这个冰岛老寨的一类古树辨识度太高了,喝得很兴奋,定2公斤,下个月给我发过来。

这豪横的大佬买茶,让茶商老董羡慕地问:这客户,是有多有钱,吃喝玩乐之外,还能喝这么贵的茶。

90年的老董,可能不了解中年大佬们的生活状态。把年轻人的消费观,带入爱茶的中年大佬身上了。

茶痴的寂寞

爱喝普洱茶的大佬,以广东最多。这类大哥,早年占了时代和地利的红利,挣了两三套房。如今奔5的年纪,非但不缺钱,还没地方花钱。

男人真正到饭可以少吃点,茶必须喝的年龄,大约在45岁以后。

而最需要钱的年龄是从学校毕业到42岁左右,成家立业买房买车,每一样开支都让人头大,

教育子女又是个无底洞,老婆一个月买化妆品、衣服包包,作为家里的顶梁柱,45岁前的男人,压力有多大,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年轻的时候,到处都要花钱,自己的欲望被狠狠压了下来。但是,当45岁以后,基本没有太多花钱的需求了。

房跟车有了,奋斗大半辈子,为了家庭几乎把自己掏空了。身体不是这高就是那高,喝又喝不动,吃也吃不动,吃饭多两块肉都吃不下,

看着额头的皱纹,也没兴趣把自己打扮得帅气点了,甚至连美女都戒了。

看着名牌衣服,还不如几十块的穿着舒服,再好的皮鞋也不如一双拖鞋,生活只图一个自在。于是,发展一些有益身心的爱好,喝茶、钓鱼,打打太极,锻炼身体。


然而,众多娱乐中,健身跑步,虽然有益身体,但太累,坚持一个晚上,果断放弃。

研究一下琴棋书画,难度高还伤脑筋,算了。至于读书旅游,还不如好好躺着。

总之,人到了一定年纪。对身体有好处,还能带来口感享受,能让哥几个坐着论道,玩出各种花样的,只剩茶了。

看着每个月的进账,都不知道怎么花。就喝茶这一个爱好,只要遇到品质好的茶,根本忍不住,要买。

这就是爱普洱茶的广东本土大佬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有钱没地方花,只怕你没有好茶。

茶,半生的知己

小时候,常听说:难过的时候,抬头望着天空,天空那么大,它能包容你所有的委屈。

长大后才发现,天空虽然大,但看得见,摸不着,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鸡汤,风靡心灵的精神胜利法。

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是喝茶实在:

心绪低落的时候,来一泡好茶,喝着喝着,生活的烦恼,烟消云散。人生低谷的时候,泡一壶茶,苦尽甘来。闲情雅致时,一泡茶,悟个人生哲理。

喝着喝着,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工作外,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一泡茶的时光。

日日喝,天天喝,生活,不可一日无茶。在有茶相伴的日子里,茶,不知不觉中,成了余生的知己。


生活中,不能对外人说的话,可与茶说,茶虽无言,似乎在静静聆听。

人生的艰难无法与人说,茶似乎是懂你的,它给与了你回甘。

茶,越喝越爱,越喝越有感觉,终于有一天,发自内心地觉得:这短暂的一生,能遇到一盏好茶,是上天的馈赠,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缘。

茶,说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但忍不住每天都要喝,而且,喝着喝着,就是一辈子。

至此,喝茶成瘾,一辈子都离不开茶了。往后余生,喝茶,喝的都是寂寞。

喝茶,喝的是寂寞

一个人喝茶,喝的是寂寞。一群人喝茶,喝的是一群人的寂寞。

一个人,工作回家,吃完饭,洗个澡,泡一壶好茶,简直太享受。

独饮,享受一道茶的时光。茶汤入口,汤香驱散一天的劳累,一连喝下五六泡,突然感觉,喝茶,少了点什么。

此时,翻一本好书,仔细看着,有趣的内容,让原本审美疲劳的茶汤又有新的风味。一手翻书,一手泡茶,熟能生巧中,一杯一杯的茶汤往肚子里倒。

待到茶汤变得无味,只记得前面几杯的味道,余下的,都是寂寞。然而,这种喝茶寂寞的感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群人喝茶,以茶会友,琴棋书画,人间烟火,尽是生活。

煮茶论道,喝的是茶,交的是心,聚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一群朋友在一起,话话家常,聊聊生活俗事,扯扯天下大事,是一种简单平凡的快乐。

若是一群人中,有同样爱茶如痴的人,蓦然间,关系定会升华一个档次:相约一起,分享品鉴自己的好茶。

同是爱茶人,快乐是相似的。盲品一下山头、树龄,权当玩戏,猜对了欣然点赞,猜错了淡然一笑。

轻品一口,任汤汁在口中绽放。喝茶聊茶,为共同的茶叶价值观举杯换盏,一杯一杯中,喝茶已然尽兴。

一曲魏晋风流,尽兴处低吟浅唱,同是爱茶人,才能理解的快乐。

终究,喝茶,喝的都是寂寞,越喝越寂寞。

一个人的寂寞,只有喝茶的人,自己懂,

一群人的寂寞,有时却能惺惺相惜。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白露茶的叶底,为何如此花杂?



《1


要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是很难的。


金庸先生用《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生动地给我们上了一堂现实课。


在笑傲所营造的武侠世界里,岳不群,是一位正人君子。不但是正人君子,还武功高强。不但武功高强,还身居名派掌门高位。不但地位尊贵,还长得仪表堂堂。


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长得帅,还斯文谦和,还是有钱有事业的大叔。


这种人如果生活在现代,活脱脱要成为少女和中年妇女之友,被生生扑倒的对象。


在笑傲的武侠江湖里,他确实也靠自己的学识,地位和颜值,圈了一堆粉。


当时的武林大鳄们,像少林的方丈,武当的道长,还有恒山派的女尼们,都认为岳不群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谦和优雅的白面书生。


有什么坏事,大家都想到是左冷禅做的,压根怀疑不到他身上。


正是这样的人设,让岳不群获得了极好的伪装,他从令狐冲手里抢辟邪剑谱,他杀掉八弟子英白罗,他让大弟子令狐冲出来当替罪羊,最后,连心计超群的左冷禅都斗不过他,辛苦筹谋数十年,白白为他做了嫁衣裳。


可以说,岳不群能成功成为幕后最大的BOSS,成为江湖人士争相抢夺的辟邪剑谱的主人,他君子剑的名号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外表,帮了他太多的忙。


而骨子里,他阴狠,冷血,绝情。


比灭绝师太,还灭绝师太。



《2》


岳不群的真面目,需要到故事的收尾,才会大白于天下。


而一款茶好不好,看过叶底之后,才知道。


这一点,许多茶友都明白了。


然而,仅知道看叶底,是不够的。看叶底如何看,这当中却是一门大学问,如果理解不当,很容易张冠李戴,闹出笑话来。


譬如,今天就有茶友来问,不是说叶底花杂,不是好茶吗?那白露茶的叶底如此花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它是好茶?


一看这抛出问题的姿势,就知道,这位茶友,看岔了。


把武夷岩茶观察叶底的标准,生搬硬套,套到白茶身上来了。


只有武夷岩茶,才会去看叶底的颜色是否花杂,据此来判断一款茶是否工艺到位,是否火候到位。


而福鼎白茶,尤其是秋白露,它采下来制作完成之后,便是花花绿绿的颜色,五彩色、七彩色,这些都是秋白茶的基本色,不仅白露茶有,寒露茶,立秋茶,都是这样。


故而,秋寿眉本身就是花花绿绿的颜色,如何能把它本身的颜色,认定为是叶底花杂呢?


秋寿眉要哭晕在厕所。



《3》


关于叶底的认识,其实,是需要进行系统的解读的。


比如,什么样的叶底才叫做好叶底?什么样的叶底算是很差的叶底?什么样的叶底算是花杂,什么样的叶底算是柔亮鲜活.......


就像什么是岩骨花香,什么是香清甘活,这些极度主观的知识层面,一定要细细的,用标准去一一对应,才会让人明白易懂,不至于指鹿为马。


村姑陈总结了观察叶底的四看,从四个方面,去看清叶底想告诉我们的,一泡茶的秘密。


叶底四看之——花杂


说起花杂,有人会说,这是武夷岩茶独有的。


确实,在福鼎白茶还没兴起之前,花杂,确实是武夷岩茶的叶底独有的、一种识别好工艺与不好工艺的标志性底色。


一泡武夷岩茶,做好之后,是黑褐色的条索。


因为焙火时为了让茶叶受热均匀而时不时翻动,茶叶的条索并不完整。呈现出一部分是整条的,一部分是断裂的。


再进行包装之后,这些条索在包茶阿姨的手中,又经过一轮抖和揉,断裂的叶片更多了。


故而,看干茶的条索完整度和颜色,是看不出什么所以然的。


大约资深的专家能看出个三门五道,但大多数普通茶客,只能看个热闹——把盖碗端过来,装模作样细细端详一番,再放回去。


及至茶叶泡完,我们便能在叶底里,看到茶叶究竟经历了哪些折腾了。


比如花杂,那就是有拼配的嫌疑,有可能不同品种的茶叶拼在一起,有可能同一品种不同产区拼在一起,或者不同老嫩程度的茶树拼在一起......


但是,不同茶叶类别,叶底的花杂,指向的是不一样的结果。



福鼎白茶,若是秋白露或者秋茶三姐妹里的另外两款,冲泡后叶底花杂,那就没什么问题——人家没冲泡前也是花的好吗。


但春寿眉和春牡丹,如果叶底花杂,叶片上有大块红斑或者褐斑,那就不太正常了,极有可能是渥堆的产物——茶青采下来后,大量堆积在一起,不透气,闷着,压在中间和底下的茶青嫩叶,很容易就闷熟了,闷红了......


虾生的时候是青色的,熟了就是红的。白茶叶片生的时候是绿的,熟了也是红的。


嗯,花杂的春寿眉叶片,像一碗红焖大虾。


这是哪个吃货提出来的?


可不是村姑陈。


叶底四看之——柔韧


看叶底,颜色是第一考量的因素。


第二个,是看叶片和梗的柔韧度。这也是一个硬件指标。


一款茶,无论是武夷岩茶还是福鼎白茶,如果泡了十来冲后,我们拿起一张叶片,轻轻揉搓它,发现叶片表面居然很容易搓碎,搓烂成渣,那这叶子,出生地就不太好。


好的山场,好的产区,出产的茶树叶子,是有弹性的,纤维是粗的,叶片表层的蜡质层是丰腴的,叶片身体里的细胞是充满了细腻液的,叶片身体里的输送管道,是四通八达的。


当它冲泡后,热水从叶片的毛孔里,进入了原本干瘪的叶片细胞中,让这些细胞充盈,饱满,释放出香气和滋味。


在这热气氤氲的盖碗里,这款茶,算是复活了。


但是,若产区不正,茶叶品质不行,叶片厚薄不均匀;或者加工工艺不行,叶片干燥程度不均匀;甚至叶片表皮层薄,就会出现沸水冲泡了10来泡后,叶片受热而烫烂的情况,表现在,叶片极薄,轻轻一搓就碎裂了。


这跟人是一样的,年轻人,气血充足,筋骨年轻,韧带好。


老年人,气血衰弱,筋骨衰老,韧带自然不好。


叶底四看之——梗


武夷岩茶,是不能有梗的。


在挑选的阶段,就会把茶梗给挑走,只留下茶叶。


而福鼎白茶,是可以有梗的。


一芽二叶的白牡丹,有梗。一芽三四叶的寿眉,也有梗。


茶梗中的胶质和纤维素,还是淳度好茶汤的极好来源。


当你喝到一泡泡了10来泡的茶,你就观察梗。


武夷岩茶的梗,若有,则说明制作的时候工艺不到位,没有挑捡出茶梗,算是一款粗制滥造的茶。


福鼎白茶的梗,有,自然没问题。但也要看具体的茶。


白牡丹的梗,就不能太长太粗,太长太粗,那就变成寿眉了,不再算是白牡丹。


在可以有梗的寿眉当中,春寿眉的梗,要细于秋寿眉的梗,这才是正道。若春寿眉的梗,粗壮得比秋寿眉还肥大,那估计这春寿眉,就是夏茶假扮的了。


另外,到了深秋,天气冷,寿眉的梗又开始短瘦起来了。尤其是寒露和霜降时节,天气尤其冷,茶树为了保持体内正常的循环,生长得愈发缓慢。


此时的寿眉,叶片和梗都比初秋时期,要短小一号。


若有人用初秋的寿眉冒名顶替寒露茶,你便能一眼认出。



叶底四看之——蛤蟆背


蛤蟆还真是冤。


好好的一只蛤蟆,愣是被欧阳锋拿去名号,练成了一门倒立行走的神功——蛤蟆功。


人家蛤蟆是跳跃行走的好吗?跟倒立可半毛钱也扯不上关系。


接着蛤蟆的背,又被借用了,借去形容武夷岩茶的叶片上的小气泡。


好好的一片叶子,吸了水,生成一些小气泡,便叫人家蛤蟆背——你们起名字,问过人家蛤蟆的意见了吗?


蛤蟆表示很伤心。


大家知道,武夷岩茶的叶底,有蛤蟆背,算作是焙火均匀的标志。


是好工艺、好岩茶的标志。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福鼎白茶的茶饼,泡开后,叶片上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蛤蟆背,有的时候是一盖碗里有一两片叶片有蛤蟆背,有的时候是断裂的叶片里出现蛤蟆背。


只要是压饼工艺到位,摊晾和烘干到位的寿眉饼,叶底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蛤蟆背。


这是压制定型时受力均匀,摊晾时晾得均匀,烘干时温度控制适宜,烘干的时间长度适宜,才能形成的独有现象。




叶底,是一款茶叶的身份密码。


是它制作工艺、生长产区的最佳体现。


我们能从一款茶的叶底里,看清这位制茶师,是否真的爱茶叶,以及,是否真的用心在做茶叶。


好的制茶师,会细心呵护茶叶,故而,好的叶底,是充满爱心的。


那是一款茶叶,得到过细致呵护的明证。


那是它曾经被爱的痕迹。


找到约6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