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春尖图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易武茶区,在许多普洱茶爱好者的眼中,颇有“天花板”的意味,有人甚至会说“易武是喝茶人的最后归宿”。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茶界比较认可的大致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易武之所以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茶产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

如今的易武与百年前的易武,究竟有哪些不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玩家的天堂

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曾“入山做茶者数十万”,盛极一时。清中后期,随着大量汉人,特别是石屏人进入到易武,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从倚邦逐渐转移到易武。

清末民初,是易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这一时期,以石屏人为主的许多外地汉人,从进山采茶、收茶、做茶,到开始在易武开设茶庄商号,易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在易武,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那时的易武,可以说商贾云集,马帮塞途。一些大的茶号还在泰国、越南等国外设立分公司,将云南的普洱茶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市场。

易武的茶商们为了打响品牌,扩大经营,不断改进工艺,提升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弥足珍稀的号级茶。这是老茶的巅峰,味蕾的绝唱,让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成为每个茶人心中不懈追寻的信念。

然而到1994年8月,当陈怀远等人走进易武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西南边陲偏远而落后的小镇,虽然家家户户仍在采茶,但早已没有茶庄茶号林立的繁盛景象。

陈怀远是与吕礼臻、曾至贤等到昆明参加完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与“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一起来到易武的。与一些文章说这次台湾茶人到易武的“朝圣之旅”是计划行程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当事人的陈怀远坦言到易武是临时起意。

陈怀远回忆说,那时的易武无论是交通还是食宿都非常不方便。易武老街上,同庆号的旧址已经翻修,宋聘号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烧毁后改建成易武小学,迎春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也因无人管理而荒芜。古六大茶山的茶产业已经完全衰落,成为了纯粹的原料基地。

形成于清代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里,隐藏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密码。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易武开始走向衰落。1950年后,勐海茶业得到蓬勃发展,古六大茶山则成为了勐海茶厂的原料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由外贸公司、供销社统购统销,不允许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古六大茶山数百年来以茶为生,田地较少,粮食不够。为此,当地政府强调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茶叶生产,使得大量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的现象发生,茶叶生产被放到次要地位,发展十分缓慢。易武的传统制茶工艺也被淹没在历史深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茶人追寻着号级茶的脚步来到易武,寻找藏匿在深山里的味蕾绝唱,普洱茶文化之源,几近消逝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被逐渐挖掘出来。在众多茶人的努力下,不仅复原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也缔造了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传奇茶品,让易武茶再次回到巅峰。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时光中,易武茶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是普洱茶活着的标杆,越陈越香的样本。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易武的茶产业要比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还要鼎盛。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的易武,微小产区的风味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山头也越来越被细分。除落水洞、麻黑至刮风寨一线的易武正山外,近年来风头较劲的薄荷塘、多依树、百花潭、香椿林、天门山等微小产区,都深藏着易武茶的极致风味。寻觅古董号级茶的密码,探寻极致风味的基因,使得易武成为了玩家的天堂。

新的产业集群

现代易武茶的复兴,大致始于1995年。这一年,由易武老乡长张毅撰写的《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被吕礼臻带到台湾印刷成册,并传播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让外界了解易武和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并引得后来日本、韩国茶界人士开始进入易武。

也是在这一年,张毅在易武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初期主要为吕礼臻制作“真淳雅号”。1998~2002年生产试销产品“易武顺时兴”,并于2003年正式注册使用“易武顺时兴号”,其中尤以“98顺时兴号(春尖)”备受市场追捧。

张毅的儿子张绍华介绍说,易武顺时兴号是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庄号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在易武成立的第一家普洱茶庄。

随着1994年台湾茶人探访易武,以及1995年张毅《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邓时海《普洱茶》在台湾的出版发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洱茶在台湾、香港、广州等地已经渐成热潮,并引得一些茶人开始远赴云南茶山收料做茶。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颇具传奇的茶品,就是那一时期易武茶复兴过程中留下的精品。

始创于1995年的顺时兴茶庄,虽然是现代以来易武的第一家普洱茶企业,但并不是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易武茶厂,不过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易武乡茶场。

在易武,除了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薄荷塘等热点茶山外,不时地会听到七队、八队等地名,这个地名来自茶场的生产队。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偏远而闭塞的易武。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易武乡农业综合站从1979年开始,先后设置了茶场一队至十队,来开发、经营易武的茶叶、橡胶产业,并于1981年开始种植茶叶,1984年在位于那么田的茶场五队建立初制所,1987年在易武建起了精制厂。

不过到1998年的时候,茶场因资不抵债无法经营下去了,所以从1999年11月起,将易武乡茶场所属的二至十队、初制所、精制厂等所有资产,以120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来自普洱市的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龙生茶业接手后,在易武乡茶场的基础上组建起了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版纳易武龙马茶叶分公司。龙马分公司负责人杨应铧介绍说,龙生茶业接手后,刚开始时还是延续原来茶场的模式,生产的都是绿茶,从2002年开始才生产晒青毛茶和普洱茶。

顺时兴成立后,到2002年先后有抱朴轩、同昌号等小茶庄开始成立。到2006年,易武的茶厂、茶庄发展到了20多家。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行业开始实施QS认证。当时的易武普洱茶企业大多规模较少,并没有实力申办QS认证。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牵头下,易武的20多家普洱茶庄、茶厂联合发起成立了联合体性质的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共享QS认证资质。

如今走在易武,一个繁盛的普洱茶小镇已经颇具规模。从平地到山坡,这些年来新建起来的茶厂、茶企、客栈鳞次栉比,将小小的山洼塞得满满当当。20多年的发展,让易武再次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不仅自身名山头频出、声名在外,而且茶企林立、四方汇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走过50多年的沉寂,易武又重新拾回了历史的荣耀,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本文节选自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文、图丨段兆顺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余秋雨品鉴普洱茶之排名

尤其是,任何顶级形态都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而每种高度都自成峰峦,自享春秋,更不易断其名次。为普洱茶的峰峦排序,还遇到了特殊的困难,那就是,抵达者实在太少,难以构成广泛舆论。大家甚至都知道哪几位老兄藏有哪几种品牌,说高说低,都有“挟藏品而自重”“隐私心而待沽”之嫌。因此,大家往往只默默地排序于心底,悄声地嘀咕于壶边。说大声了,怕遇冷眼。好像都在等我。因为我嫌疑很小,胆子很大。那么,就让我来吧。

//我对“号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宋聘”;

第二名:“福元昌”;

第三名:“向质卿”;

第四名:“双狮同庆”;

第五名:“陈云号”。

我对“印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大红印”;

第二名:“甲乙级蓝印”;

第三名:“红印铁饼”;

第四名:“无纸红印”;

第五名:“蓝印铁饼”。

我对“七子饼”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七子黄印”;

第二名:“七五七二”;

第三名:“雪印青饼”;

第四名:“八五八二”;

第五名:“八八青饼”。


写完这些排序,我在大胆之后突然产生了谦虚,觉得应该拜访几位老朋友,听听他们的说法。

先到香港,叩开了柴湾一个巨大茶叶仓库的大门,出来迎接的正是白水清先生。在堆积如山的茶包下喝茶,就像在惊天瀑布下戏水,非常痛快,因此每次都会逗留到午夜之后。今天一看,喝茶处已经装修一新。

| 西冷

茶的见识,广泛而又细致。原因是做了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当初很多场合是不能“试泡试喝”的,只凭两眼一扫,就要判断一切,并由此决定祸福。这种长年训练,使他的眼光老辣、迅捷而又全面。我甚至建议他编一部《白水清普洱茶词典》出版,因为他有这种知识贮备。说起“号级茶”,他首先推崇当年的四个茶庄: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宋聘号。在品牌上,他认为最高的是“红标宋聘”,口味浓稠而质量稳定。其次他喜欢“向质卿”的高雅、鲜爽,“双狮同庆”的异香、霸气。“福元昌”和“车顺号”,好是好,但存世太少,呈现得不完整,不方便进入队列。此外,他还欣赏几个茶庄,例如江城号、敬昌号等等。

| 陆文华

何作如先生在普洱茶上,是很多高人的“师傅”。很多年前我只要和金庸先生、白先勇先生聊天,他每次都来泡茶,我们三人不知道他拿出来的茶是何等珍贵,现在想来还十分惭愧。他坚守茶的等级,并以此展现身份。对于低等级,他一见扭头就走,理也不理。他把“号级茶”分了“四线”,这是我迄今见过对“号级茶”的最精细划分。一线三名,“宋聘”“双狮同庆”“福元昌”;二线两名,“陈云号”“仁和祥”;三线三名,“本记”“敬昌”“同兴”;四线也是三名,“江城号”“黄文兴”“同昌号”。除了这“四线”外,他直陈自己所要求的普洱茶境界,那就是一喝便产生“直坠丹田”的强烈体感。要达到这一境界,他主张以原生态的制作方式走生茶之路,不做太多加法。他还非常重视冲泡技术,讲究水质、水温、投量、壶型、间歇等等关键细节。

| 西冷

沈培平先生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贡献,人所共知。那天我在飞机上正好与他邻座,就聊了起来。他是一位宏观的管理者,既有科学思维,又有敏锐口感,因此对各种品牌都有一种鸟瞰的高度。他对“号级茶”的排序,一口气列了十名:“宋聘”“福元昌”“向质卿”“双狮同庆”“陈云号”“大票敬昌”“同昌号(黄文兴)”“江城号”“元昌号”“兴顺祥”。他对“印级茶”排了六名:“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广云贡饼”。他对“七子饼”排了九名:“七子小黄印”“七五七二(青饼)”“雪印”“月印”“八六五三”“七五八二”“八五八二”“七五四二”“八八青(七五四二)”。除此之外,他还提供了自己对熟茶的排名:“紫天”“八中熟”“南宝砖”“文革后期砖”以及对“新生代普洱茶”的排名:“易武春尖”、“橙中橙”“紫大衣”“九九易昌”等等。他的目光,童叟无欺。

| 陆文华

张奇明先生开设的大可堂茶馆,专供普洱茶,早已成了上海极重要的一个文化会所。有的茶客甚至摹仿西方人着迷星巴克的语言,说自己平日“如果不在大可堂,就在去大可堂的路上”。很多朋友看到那里有一方由我书写的碑刻,以为是我开的。其实,我只是一名常去的茶客。张奇明先生对“号级茶”的排序为:“宋聘”“陈云号”“向质卿”“大票敬昌”;对“印级茶”的排序为:“大红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甲乙级蓝印”“大字绿印”“蓝印铁饼”;对“七子饼”的排序为:“黄印”“七五七二”“雪印”“八五八二”“八八青饼”。

| 七茶

王家平先生在网络微博上的署名是“茶人王心”,据说投情颇深,读者也不少,可惜我不上网,看不到。算起来,只要我在北京期间,与他喝茶的次数特别多。每次看到他胖胖的手居然能灵巧地泡出一壶壶好茶,深感惊讶。他对“号级茶”的排序为:“宋聘”“陈云号”“双狮同庆”“向质卿”;他对“印级茶”的排序为:“红印”“蓝印铁饼”“甲乙级蓝印”“无纸红印”;他对“七子饼”的排序为:“八五八二”“雪印”“八八青饼”。

图| 七茶

另外,我还分头询问了一些优秀茶艺师如姚丽虹、黄娟、海霞她们的排序,几乎也都大同小异。可见,在口味等级上,高手们分歧不多。

百年沧桑,这段故事,就连许多易武人都未曾听过

易武是普洱茶的圣地。虽然它的声名鹊起较倚邦为晚,但由于它有老茶存世,有老街、老故事存留,相较于倚邦,它名气更大。

然而,在易武众多的故事中,最富戏剧性,最高大上的一个人物(或家族)故事,却并不为易武人所熟悉。这个人就是向逢春,这个家族就是同兴号向家。

1870年,一个叫向逢春的石屏州籍武生考中了武举。这一年也是因杜文秀起义停考后的首次乡试武考。次年,也就是1871年(同治辛未年),向逢春和通海武举汪里仁一起,结伴进京,准备参加武进士的考试。

尽管进京考试并不需要自己花旅费,有公车可以乘坐,但两人还是携带了一些金银、烟土作为盘缠。一路上,两人大谈理想抱负,展望着自己的辉煌未来。

八月八日,他们的车来到沙河县,在离县城只有5华里的小赵庄的河滩上,突然冲出4条手持大棒的大汉,对着向逢春他们从永年县换乘的公车乱敲乱打。此时,身体强健,性格钢方,喜骑射,能文能武的向逢春和汪里仁一下慌了手脚,两人跳下车来,来不及拿细软金银,弃车而逃。

跑出一段路后,两人回过神来,又试探着返回出事地。此时,劫匪已经带着抢到的价值400多两银子的财物溜之大吉了。两位举人只有一边安慰自己,一边收拾残局,赶着车去县城报案。

这个抢劫案一直被报告到直隶总督李鸿章那里,却也是不了了之,无法破案。两个靠武功吃饭,刀头添血的武举,竟让路边的散匪给抢了,相当的不可思议。

不过,破财消灾,向逢春一举夺得武进士,钦赐守备衔,留京城试用了。汪里仁则名落孙山。随后,向逢春又回到云南,靠军功步步高升,一直升到一品衔武功将军,记名总兵的高位。

讲了半天故事,向逢春和易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向逢春的爷爷叫向灿和,向灿和出生在石屏县的定兴寨,出生后,母亲去世,父亲给他娶了个小后妈。小后妈又给他生了弟弟、妹妹,向灿和在家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天,他偷了后妈的一个玉手镯,一个人离家出走了。

那一年他十三岁,大约是在19世纪初。很多年过去了,向灿和满载还乡。此时,他在易武买了茶山,在绿春县戈兰买了花山(种棉花和旱谷),他回到定兴寨盖起了一院漂亮的大房子,非常风光。

过去,石屏人有句话叫:“穷走夷方急走厂。”也就是说,如果犯了事或没地方讨生活,可以去个旧矿洞里开矿(走厂);如果想发财,那应该去烟瘴之地的夷方(也就是少数民族待的地方)。易武就属于夷方。

自从乾隆五十四年允许汉人进入易武及其周边以来,大量的石屏人来到易武,他们成立公所(行业组织),建盖石屏会馆(同乡组织),种茶,采茶,卖茶。公所还每年从茶叶捐税中抽取一部分截流,“凡同乡之无业者广招至易,垫以资本,减厥茶租”,助其创业。公所的这种政策一定对向灿和有所帮助。

向灿和有六个儿子,老二向鸾标在易武种茶(但似乎并没有开设茶庄),老三、老四在绿春花山种旱谷。向灿和给家族立下规矩,向家后人如果谁有困难,都可以到易武去种茶讨生活。这样,家族里的人就在易武、绿春、石屏三个地方流动了。不过,他们还是把家族的基地放在了离内地更近,经济、文化更发达的石屏。

向逢春是易武向鸾标的大儿子,人长得壮实机灵,七岁时他就能记三坟五典之类的古书了。长年在蛮荒之地闯荡的向鸾标决定让向逢春习武,有成,可以靠军功发达,不成,也可以作一个强悍的马帮头领。向逢春很争气,不但考中武进士,还步步高升,为家族封妻荫子,带来很多荣誉。

石屏老街丨张建林

1881年,向逢春跟随从云贵总督降职为福建巡抚的岑毓英,“自备资斧携勇来闽”,到福建、台湾等地帮岑毓英管理水军。也就是说,向逢春不但不领军饷,还自己出钱,带领亲兵不远万里奔赴福建,保卫边疆。我想,他一定也会携带自家出产的普洱茶在福建、台湾品饮的。

随后,向逢春回到云南,中法战争期间,任岑毓英的后勤总管,负责军需物资的调剂和运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向逢春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列强的唯一胜仗是有帮助的。

向逢春当官后,家里的大门做了改造,爷爷建盖的老宅门口挂上了进士第的横匾,门外竖起两座石狮子,门前的八字影壁前立起了拴马柱、上马石,门口还挂上一个铜锣,有人来访,必须先敲锣,由家丁通报以后才可以进入。

当上总兵后,他又在定兴寨离老宅不远处加盖了另外一座宅院,门口挂上一个竖匾:“将军第”。

图丨易武老街

向逢春有三个儿子,因援助滇军战胜法军有功,被准予世袭六品武将。他的二儿子向维义字质卿,就承袭了这项福利,荫六品衔,随向逢春在军营效力。1891年,向逢春听闻有人告他,说他贪污军饷,他情急之下,在云南河口吞金自杀。

18岁的向质卿扶灵柩回到石屏,为父亲修了一座并不太豪华的墓,守孝三年后回到易武,在种好自家茶园的基础上,开办了同兴茶庄。据易武人回忆,同兴茶庄是1897年创建的。

现在的易武人对向质卿了解得很少,当他们看到写有向质卿的号级圆茶的大票时,往往把他和他的儿子搞混。这也许和向逢春自杀后,向质卿的地位有些尴尬有关。尽管皇上没有剥夺他后代的六品官衔,但向逢春的死毕竟不很光彩,所以他们不像同昌黄家那样大肆宣传自己的光荣家史。同时,向家人在解放前就离开了易武,躲过了土改和镇反,也淡化了人们对他们的记忆。

2013年到2014年,我靠着一个天马行空的猜想,找到了向质卿在石屏的老家,当一个农村妇女坐在门墩上说她就是向质卿的孙媳妇,她后面破败的大院就是向质卿的老家时,我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图丨易武老街

随后,我看到了向家两个版本的家谱,听了她们给我讲述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尤其是在向家人的帮助下,找到向鸾标、向逢春、向质卿、向绳武以及他们家族的无数块诰命碑。

当我弹压蒿草,剪除蛛网,拭去泥污,看到向质卿阴宅的全貌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发现有多么的重要。尽管坟前的石狮子已经不在,但墓墙、封土以及坟丘五六米外的墓碑仍然保存完好。坟墙的左边是向质卿儿子向式谷(也就是向绳武)写的逝者生平,右边则是女婿罗寿衡写的诔辞。正中墓主的头衔是“清 世袭六品荫生 尽先补用千总 向公惟义墓”。

我将生平和诔辞拍照,并当场辨读录音,很多未解的谜团,豁然破解。我确信,向氏家族绝对是普洱茶家族中官衔最高的,同时,向质卿的墓碑和墓壁上的墓铭也绝对是最重要的普洱茶文献和最准确的私人档案。通过这些文献,我比较准确地还原了向质卿的一生和同兴号在易武的闪光的历程。

易武老街丨刘庆明

1897年,向质卿创办了同兴号茶庄,“拣采易武春季发生之嫩尖,名曰新春正印细白尖,并未掺杂别山所产”,生产普洱茶。民国初年,由于他忠诚正直,见多识广,商业有成,被推选为易武商务分会会长、易武石屏同乡会会长。

随后,他带领儿子向式谷(向绳武)、侄子向式璋、女婿罗寿衡等置办骡马,在石屏开设同顺祥茶号,在滇南各地互通有无,贸易盐茶。他还“倡议筹款购屋,作石屏会馆,使乡人旅易,得有聚会之所。”

1925年,他把易武茶庄的业务交给儿子向绳武(纯武),自己回到石屏老家养老。此时,县长苏闻,任命他为石屏昌明乡保安团团总。随后,他筹款建立公仓,丰年时储存粮食,有需要时开仓救济贫穷。

向家还在石屏县城设立同源利、兴泰等盐号,义兴祥绸庄、镇兴杂货庄,贸易远达香港、上海等地。他们很重视公益事业,无论是修桥补路,兴办中学,还是茶帮有需要,都慷慨解囊。他们又在石屏西门盖了一区的房子(一区有多大,不详),帮助家乡的穷人。

1940年,向质卿因腹痛而病逝。向质卿的长子是向式谷(字绳武),曾任易武镇镇长,易武商会主席。此时家族的业务已经通达上海、广东、香港、越南、泰国,他经常在石屏、昆明往来,回易武的时间自然就少多了。

向质卿的次子向式典,1939年去世。1948年,向绳武在石屏去世,向家人都回石屏治丧,没有人再回易武。和向绳武同辈的向寿山则逃到香港。易武只有一些姻亲,和为向家加工茶叶的佃户,向家的双象莲商标被他们当作读书的草稿纸用了很多年。

本文作者:杨凯

原标题:易武同兴号的故事

来源: 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