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02年易武春尖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31 秒)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易武茶区,在许多普洱茶爱好者的眼中,颇有“天花板”的意味,有人甚至会说“易武是喝茶人的最后归宿”。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茶界比较认可的大致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易武之所以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茶产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

如今的易武与百年前的易武,究竟有哪些不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玩家的天堂

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曾“入山做茶者数十万”,盛极一时。清中后期,随着大量汉人,特别是石屏人进入到易武,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从倚邦逐渐转移到易武。

清末民初,是易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这一时期,以石屏人为主的许多外地汉人,从进山采茶、收茶、做茶,到开始在易武开设茶庄商号,易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在易武,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那时的易武,可以说商贾云集,马帮塞途。一些大的茶号还在泰国、越南等国外设立分公司,将云南的普洱茶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市场。

易武的茶商们为了打响品牌,扩大经营,不断改进工艺,提升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弥足珍稀的号级茶。这是老茶的巅峰,味蕾的绝唱,让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成为每个茶人心中不懈追寻的信念。

然而到1994年8月,当陈怀远等人走进易武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西南边陲偏远而落后的小镇,虽然家家户户仍在采茶,但早已没有茶庄茶号林立的繁盛景象。

陈怀远是与吕礼臻、曾至贤等到昆明参加完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与“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一起来到易武的。与一些文章说这次台湾茶人到易武的“朝圣之旅”是计划行程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当事人的陈怀远坦言到易武是临时起意。

陈怀远回忆说,那时的易武无论是交通还是食宿都非常不方便。易武老街上,同庆号的旧址已经翻修,宋聘号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烧毁后改建成易武小学,迎春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也因无人管理而荒芜。古六大茶山的茶产业已经完全衰落,成为了纯粹的原料基地。

形成于清代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里,隐藏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密码。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易武开始走向衰落。1950年后,勐海茶业得到蓬勃发展,古六大茶山则成为了勐海茶厂的原料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由外贸公司、供销社统购统销,不允许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古六大茶山数百年来以茶为生,田地较少,粮食不够。为此,当地政府强调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茶叶生产,使得大量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的现象发生,茶叶生产被放到次要地位,发展十分缓慢。易武的传统制茶工艺也被淹没在历史深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茶人追寻着号级茶的脚步来到易武,寻找藏匿在深山里的味蕾绝唱,普洱茶文化之源,几近消逝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被逐渐挖掘出来。在众多茶人的努力下,不仅复原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也缔造了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传奇茶品,让易武茶再次回到巅峰。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时光中,易武茶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是普洱茶活着的标杆,越陈越香的样本。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易武的茶产业要比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还要鼎盛。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的易武,微小产区的风味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山头也越来越被细分。除落水洞、麻黑至刮风寨一线的易武正山外,近年来风头较劲的薄荷塘、多依树、百花潭、香椿林、天门山等微小产区,都深藏着易武茶的极致风味。寻觅古董号级茶的密码,探寻极致风味的基因,使得易武成为了玩家的天堂。

新的产业集群

现代易武茶的复兴,大致始于1995年。这一年,由易武老乡长张毅撰写的《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被吕礼臻带到台湾印刷成册,并传播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让外界了解易武和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并引得后来日本、韩国茶界人士开始进入易武。

也是在这一年,张毅在易武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初期主要为吕礼臻制作“真淳雅号”。1998~2002年生产试销产品“易武顺时兴”,并于2003年正式注册使用“易武顺时兴号”,其中尤以“98顺时兴号(春尖)”备受市场追捧。

张毅的儿子张绍华介绍说,易武顺时兴号是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庄号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在易武成立的第一家普洱茶庄。

随着1994年台湾茶人探访易武,以及1995年张毅《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邓时海《普洱茶》在台湾的出版发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洱茶在台湾、香港、广州等地已经渐成热潮,并引得一些茶人开始远赴云南茶山收料做茶。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颇具传奇的茶品,就是那一时期易武茶复兴过程中留下的精品。

始创于1995年的顺时兴茶庄,虽然是现代以来易武的第一家普洱茶企业,但并不是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易武茶厂,不过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易武乡茶场。

在易武,除了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薄荷塘等热点茶山外,不时地会听到七队、八队等地名,这个地名来自茶场的生产队。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偏远而闭塞的易武。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易武乡农业综合站从1979年开始,先后设置了茶场一队至十队,来开发、经营易武的茶叶、橡胶产业,并于1981年开始种植茶叶,1984年在位于那么田的茶场五队建立初制所,1987年在易武建起了精制厂。

不过到1998年的时候,茶场因资不抵债无法经营下去了,所以从1999年11月起,将易武乡茶场所属的二至十队、初制所、精制厂等所有资产,以120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来自普洱市的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龙生茶业接手后,在易武乡茶场的基础上组建起了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版纳易武龙马茶叶分公司。龙马分公司负责人杨应铧介绍说,龙生茶业接手后,刚开始时还是延续原来茶场的模式,生产的都是绿茶,从2002年开始才生产晒青毛茶和普洱茶。

顺时兴成立后,到2002年先后有抱朴轩、同昌号等小茶庄开始成立。到2006年,易武的茶厂、茶庄发展到了20多家。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行业开始实施QS认证。当时的易武普洱茶企业大多规模较少,并没有实力申办QS认证。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牵头下,易武的20多家普洱茶庄、茶厂联合发起成立了联合体性质的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共享QS认证资质。

如今走在易武,一个繁盛的普洱茶小镇已经颇具规模。从平地到山坡,这些年来新建起来的茶厂、茶企、客栈鳞次栉比,将小小的山洼塞得满满当当。20多年的发展,让易武再次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不仅自身名山头频出、声名在外,而且茶企林立、四方汇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走过50多年的沉寂,易武又重新拾回了历史的荣耀,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本文节选自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文、图丨段兆顺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阮殿蓉与六大茶山:危难奉命,激流勇退

如果要在普洱茶界选出最具传奇色彩的品牌创始人,那这位女性一定在备选之列:

本应关停,却选择拯救勐海茶厂的年轻女厂长;

激流勇退,用十几年从零创建起六大茶山品牌;

突遭横祸,迅速走出厂房被毁,损失过亿阴影。

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六大茶山的创始人——阮殿蓉。


濒临破产的国营企业

1998年11月,西双版纳州任命阮殿蓉为勐海茶厂第六任厂长,彼时的她正值而立之年,却要承担起一项比以往历任厂长都要艰巨的任务:

勐海茶厂严重亏损,濒临破产倒闭,你要关停它?还是拯救它?

倒闭一词,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这间连年亏损,入不敷出的茶厂即将面临的事实,就连当时的勐海县委书记都告诉她:

你是法学出身,也懂财务,组织深知茶厂处境,你该关就关,该停就停。

如果真的能力挽狂澜,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能,也不会追究你任何责任。这件事交由你全权负责。

这里的暗示,其实就解释了,当时为什么会让从未进入过普洱茶行业的阮殿蓉,担任厂长一职,毕竟只是希望有一个懂财务和法律的人,合法关停茶厂罢了。

而勐海茶厂当时的处境,要比阮殿蓉想象的还要糟糕,陆离之前曾为茶友们介绍过,勐海茶厂在90年代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制度。  

制度本没有错,可惜几条产业线,如机砖厂、玩具厂、啤酒厂等,都犯了操之过急,经营不善的错误,最终都以失败倒闭告终。

这就直接导致了勐海茶厂的财务危机:银行账面的现金不到一万元,对茶农的欠款却多达1500万。

所有厂房加起来,也只有两台机组能运行,职工们人人自危,走得走,散得散,剩下的也发不起工资。

阮殿蓉接手时的勐海茶厂,像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身体各项机能都丧失大半,但即使这样,阮殿蓉也不想就此放弃,而是在黑暗中寻找着出路。

绝境之中的一线生机

“穷则变,变则通”。当时对普洱茶了解还不深的阮殿蓉,决定先深入调查勐海茶厂的市场供应情况,果然发现了勐海茶厂积弊重重的原因。

勐海茶厂主产的滇红、滇绿产品,不仅不达标,而且由于价格竞争,规模不经济等原因,在东北、西北、华南等传统市场中,每生产一公斤就亏损一元多。

而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普洱茶,虽然产量不多,但非常受市场欢迎。产的越多,亏得越多的产品占据主要生产,而供不应求的却产量稀少,能不亏损倒闭吗?


明白茶厂核心竞争力是大益普洱茶后,阮殿蓉做出了一个在当时十分大胆的决定:关停所有CTC红碎茶和绿茶生产线,将产能集中于普洱茶生产上。

一个30岁的女厂长,新上任半个多月,就敢在不经过地方领导同意,不告知茶厂骨干的前提下,直接关停厂里最大的生产线,阮殿蓉当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2000年的勐海,乃至整个云南就没有几个人喝普洱茶,港澳地区的普洱茶热,还没有传到偏居一隅的西南小县城,所以大家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改产普洱茶。


这就是阮殿蓉当时要面对的另一难题:从茶厂员工做起,消融港台和内地之间的普洱茶文化鸿沟,让大家理解普洱茶不只是一种农产品,而是能越陈越香。

为此,阮殿蓉大费周折地请远在台湾的邓时海,请云南农大茶学院的邵宛芳教授等普洱茶学者到茶厂开设讲座,让大家认识普洱茶的真正价值。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位年轻厂长的所作所为,想不通为什么要转变普洱茶的的农产品定位,有些人还评价她是“想钱想疯了”。

遭遇重重阻力的阮殿蓉,此时也很沮丧,想要解决眼前的这些麻烦事,只需要清算财产,并走破产流程,就能关停掉这家勐海茶厂,回归以往的生活。

但如果想让这家百年茶厂焕发新的活力,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最迷茫的时候,阮殿蓉还去请教过已经退休的邹老和卢老。

两位老厂长都认为,对于目前的勐海茶厂来说,改革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克服阻力,助力新生,年轻的阮殿蓉从两位老人这里,获得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重振旗鼓的阮殿蓉,一方面继续之前的认知转变培训,另一方面则召集人员,召开隆重的员工大会,并提出了三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勐海茶厂,要重建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重铸企业精神!

转危为安的勐海茶厂

想要实现这三个理念,首先要从标准化生产做起。当时勐海茶厂的普洱茶生产车间,就在职工住宅区旁边,卫生环境很不理想,生产流程也不规范。

卫生上,阮殿蓉就以食品安全级为标准,在生产方面做出很多创新性改革,推动勐海茶厂于1999年落实有机认证,这种严格生产理念,也被她带到了六大茶山。

技术上,阮殿蓉邀请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员工返聘,恢复并继承了原先的制茶工艺,并重制了73厚砖等经典茶品,整理自建厂来的勐海茶厂的厂记和档案。

商业上,白菜班章、99绿大树等大量私人订单,让勐海茶厂迅速获取资金,补齐欠款,后来推出建国50周年、建厂60周年等纪念饼,都是可圈可点的商业运作。

文化上,阮殿蓉邀请云南作家雷平阳,撰写以勐海茶厂为主线的《普洱茶记》,推动普洱茶人文建设和品牌建设,首次突破了港台把控的书籍话语权。

在这些现代化的管理制度,与人性化的营销政策的影响下,勐海茶厂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扭亏为盈,迅速发展,甚至在2001年达成了近十年的最佳业绩。

就在勐海茶厂起死回生,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之时,阮殿蓉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辞去勐海茶厂厂长一职,继而创办自己的企业“六大茶山”。

倾心打造的普洱国度

2002年1月,由于某些原因,阮殿蓉离开勐海茶厂,心力交瘁的她先回到了老家,休息了好几个月后,才于同年6月在昆明创立了六大茶山茶业公司。

没有束缚的阮殿蓉,终于可以在一张崭新的蓝图上,落实此前无法达成的各种构想,倾力搭建自己理想中的普洱茶国度。

六大茶山最初的厂址,设在昆明关上区,刚建起的厂房井然有序,内部卫生整洁,与传统茶厂的简陋车间,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难得可贵的是,作为一家身负光环的茶企,六大茶山在建厂之初就提出,并践行着可溯源的普洱茶生产体系,和严格的规范生产章程。

具体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检测证明、防伪认证、限量生产、包装编号、收藏公证、转让背书、收藏证明等等,在商业化和可持续化上着墨颇多。

这里陆离用六大茶山在2003年生产的一款藏品举例,茶友们就能明白,六大茶山当年生产茶品的意识,阮殿蓉的商业眼光,有多超前了。


2003年六大茶山班章野生茶典藏品

在其他人都使用整件竹篾装时,这款茶整件采用木箱包装,在其他批次都生产5000或6000公斤时,这款班章茶仅限量生产2000公斤。

陆离认为这款茶最大的闪光点,在于送检的检测报告,要知道在2003年,几乎没有茶厂会有意识地使用检测报告,来证明原料的真实性,和生产的规范性。

这份检验报告最下边的检验日期,显示为2003年6月3日,云南的春茶季是3~5月,生产出来后送检,又用白纸黑字,说明这款茶使用了春茶料。

极其用心的制茶理念,造就了茶品巨大的转化潜力,在18年陈期的阶段品鉴,茶汤入口水路细腻,回甘强劲,有层次感,生津持久。

而令陆离印象最深刻的,是茶汤几乎无杂味,喝到的就是纯净的班章老茶,这得益于04年之前,班章不出名,原料便宜,才能低成本做出接近班章纯料的口感。

有了如此用心的制茶理念,初出茅庐的六大茶山,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然而在六大茶山成立五周年之际,这家年轻的茶企却遭遇了飞来横祸,甚至险些夭折。

见证成长的六大茶山

2007年,由于地方土地权属争议纠纷,昆明百货站日新库区在几小时内被夷为平地,六大茶山存放在此的货源被一并摧毁,直接损失7千多万,产值缩水3亿。

如此重大事故,对阮殿蓉的打击自然是巨大的,然而这位坚强的女性,很快就振作精神,用几个月时间就收拾好残局,并另选新地重建茶厂。

这次的从头开始是艰难的,昆明没有容身之地,就在凤庆重建,刚重建发不起工资,从勐海茶厂时期就一路追随而来的工人,也选择拖家带口地赶赴凤庆。

凤凰涅槃,再获新生。再出发的六大茶山一路上步伐稳健,短短十几年时间,已经成为了普洱茶界的一线品牌之一。

当年那个从未接触过普洱茶,连红绿茶都分不清的年轻女厂长,如今已经是荣获过中国茶叶行业年度十大人物,执掌一线茶企的普洱茶经营者和实业家。

她坚信普洱茶的根本属性是品饮,也不排斥有意义的商业行为,在建厂之初就着力生产质优价廉的口粮茶,和独具意义的纪念茶品。

如建厂首批的2001年六大茶山易武正山野生茶珍藏品,茶面已由青已转深褐,茶汤红浓透亮,醇厚蜜甜,是一款有梅樟香,陈韵十足的易武老生茶。

如纪念开山之作的2002年六山纪念茶,分别选取班章、易武、邦威、倚邦、南糯,攸乐这6座茶山古树料精制而成,升值空间和纪念意义非凡。

如建厂次年生产的2003年六大茶山易武春尖,选用易武野生老树春尖原料,用料等级高,里外一口料。蜜芽香,轻烟香,市场价不到同年产品一半,深受老茶客喜爱。

再如开创生肖系列的六大茶山12生肖套装,从2004年至2015年,用12年打造一轮系列产品,配布袋+木质礼盒,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收藏市场。

从一手引领勐海茶厂起死回生,到从零创建六大茶山品牌茶企。

阮女士的故事无比动人,又充满励志色彩,在未来也必将鼓励一代代的普洱茶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993- 2007 ,走出百年沉寂 普洱茶市场化的第一次浪潮

1993 年,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普洱茶开始了走入市场经济的浪潮。改革开放的到来,使普洱茶蕴藏的活力开始凸显。2000 年以后,随着“越陈越香”逐渐成为行业公认的核心价值,普洱茶的热度开始飙升,直至 2007 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普洱茶行业在市场化初期的不成熟中演进,在资本、营销事件等的助推下,最终蔓延成了一场过热的炒作,直至 2007 年,泡沫破裂,市场进入调整期。本文聚焦 1993 年— 2007 年普洱茶市场化幼年期的混沌与活力并存的时期,试图梳理这一时期那段激荡的历史。

被打破的沉寂 正凸显的活力

1992 年 1 月 18 日到 2 月 21 日,88 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南方谈话,将处于僵局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 年 2 月 15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1993 年 11 月 1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至此,作为一种完整的制度形态,统购统销最终结束。

这一改革,对普洱茶产业来说意义非凡。历史上我国盐茶的贸易历来受到管制。宋代至清末实行茶引制度,茶商缴纳茶税后,才能获得茶叶专卖凭证。民国年间,传统茶庄商号的出现为普洱茶带来了短暂的黄金时代,普洱茶迎来号级茶时期。1949 年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行,国营茶厂只执行生产任务,生产计划完全由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发,并以统一的“中茶牌”商标向外出品。1993 年,统购统销制度结束,打破了百年以来茶叶贸易

在制度上的禁锢。改革开放,不仅是制度上的改革,更是思想上的解放。

在普洱茶的产区云南,生产端的国营大厂开始了变革之路。在计划经济时代,普洱茶主要作为侨销和边销产品流通。它的主要销区集中在港澳地区,部分出口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1950-1973 年间,普洱茶国内市场大概每年流通 9000 吨左右,其中西北 5000 吨,西藏 4000 吨。通过香港渠道出口的量每年大概有 5000~6000 吨。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主管茶叶贸易的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原有的经营模式和格局被打破。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要出口,都要通过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香港、国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广交会上与茶叶进出口公司签下订单,而后云南省茶叶公司把生产任务下到各个国营茶厂,茶厂根据计划按照云南省茶叶公司确定的配方将原料调出来进行拼配、压制。当时出口的主要产品有:七子饼茶 7572、7542、7532、8582、8592、8653、8663,沱茶 7663、7653、7643,散茶 5、6、7、8、9、10 级,以及级外茶。当时生产普洱茶的茶厂共 7 家: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景谷茶厂、景东茶厂。

1996 年以后,这种体制被打破。首先是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改革,实行了部门承包制,各部门可以自行找各种中小茶厂下订单、做销售。其次,随着对香港茶叶进口商的管理放宽松,以及内销茶叶市场的逐步放开,各个国营茶厂开始接受各地茶商的订单,开启了国营茶厂的“定制茶”时期。也就是说,各个国营茶厂不再是只按计划做好生产、不用操心生计的纯生产车间,他们也打破了“铁饭碗”,进入了市场化的大潮当中。

这是整个茶行业的变革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宽松贸易方式,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模式,业内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思维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其中难免会有一些走弯路、反复的过程,因此也导致了整个市场在一段时间内的混沌。好在,混沌终将指向澄明,这个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变革自身,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行进方式。

从这一时期开始,还逐渐掀起了商标注册之风,普洱茶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从 1980 年正式恢复全国商标注册后,各国营茶厂开始注册自己的商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于1980 年 11 月 10 日注册了“吉幸”牌商标;1989 年 6 月 10 日,“大益”牌商标由勐海茶厂注册;1990~1992 年,下关茶厂停止使用“ 中茶牌 ”,重新使用“ 宝焰牌”,又注册使用了“松鹤牌”。随着民营茶企的出现,各类普洱茶品牌商标不断出现。这一时期,普洱茶界迎来一股“ 老字号 ”的风潮。“ 宋聘号 ”“ 车顺号 ”“ 同庆号 ”“ 可以兴 ”“ 福元昌”……历史上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老茶庄,纷纷被人们抢注。与此同时,一些新创的民营茶企也尝试着走私人商号的路子。1998 年,张毅创办“ 顺时兴 ”茶庄,随后生产出如今无可替代的首批易武私人商号茶品“1998 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1999 年,易武昌泰茶行成立,随后推出“99 易昌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国营茶厂纷纷开始改制,许多国营时期的技术骨干、员工,开始走向市场。2004 年,下关茶厂和勐海茶相继完成改制,而中茶公司旗下生产普洱茶的企业只保留了昆明茶厂,并于1996 年宣布停产。1998 年,澜沧县茶厂改制为澜沧县古茶公司;1999 年,邹炳良、卢国龄创办海湾茶业;2002 年,阮殿蓉创办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林兴云创办云南土林茶叶有限公司;2007 年,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创立;2007 年,柏联普洱茶庄园开始打造……

2

普洱茶的文化复兴

在市场化变革的阵痛中,普洱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悄然露出端倪。

1993 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思茅(今普洱市)举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也同期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专家近 200人参加。

“两会一节”的举办,对普洱茶产业和普洱茶文化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是茶树原产地的确立。1991 年 3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行政村新寨寨脚地里,发现了一棵树龄千年左右的古茶树。1992 年,澜沧县举行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 ”,茶界专家一行人考察澜沧邦崴古茶树,发表《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 》纪要,确认其为过渡型大茶树。在1993 年的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通过研究茶树染色体对称性得出结论:澜沧邦崴过渡型茶树比印度最古老的阿萨姆茶还要老。进而也就得以确定了茶树原产地是中国,中心地带则位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带。

其次,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古茶树的重要性。“保护古茶树,弘扬茶文化”等观念在大会上达成共识,同时也开始向茶农传播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

“ 两会一节 ”后,普洱茶文化开始发酵,台湾茶人更深入地走进普洱茶原产地。1994年,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后,以陈怀远、吕礼臻为首的“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 20 余人,辗转来到易武开始了普洱茶的“朝圣之旅”,寻根普洱茶原产地。考察期间,在当时的易武乡长张毅的帮助下,进行了手工石磨压制工艺的恢复尝试。1996 年,吕礼臻定制的“真淳雅号”,是 1949 年以来易武地区第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乔木大树普洱茶。

现在回过头看,1995~2005 年这 10 年,被茶界看作是易武茶复兴的 10 年。而易武茶的复兴,与台湾茶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时期,台湾茶人在易武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易武也留下了一大批后来被无数人追捧的茶品。比如“96 真淳雅号”“98 顺时兴”“99 易昌号”“99 绿大树”等,易武茶区开始再现昔日的辉煌。

如果说这一时期有一个文化事件必须被铭记的话,那一定是 1995 年,邓时海《普洱茶》在台湾的出版。邓时海是马来西亚华侨,普洱茶是他的儿时记忆,定居台湾后,看到以本地产的乌龙茶、东方美人、红茶等为载体的台湾茶文化的兴起,邓时海也希望为普洱茶写一本书,把普洱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为了写书,邓时海频繁地去到香港,甚至到了云南,去了易武,上了茶山。

在 1993 年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邓时海作为中国台湾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提交了《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一文,第一次把“越陈越香”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大陆。

1995 年,《普洱茶》一书终于完稿在台湾出版,但市场反响平平。直到 1997 年,才开始在台湾的茶圈广泛流传。这是由于 1997 年香港回归,掀起了移民潮,香港许多茶楼、茶庄纷纷结业,抛售普洱茶。接盘者有许多是台湾人,由于那时台湾人对普洱茶知之甚少,只是隐约觉得这个茶有收藏价值,于是很多人拿着邓时海的《普洱茶》按图索骥,《普洱茶》成为了台湾人收藏普洱茶的科普书和商品指南。

2004 年,《普洱茶》简体中文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随着大陆普洱茶市场的酝酿,《普洱茶》和它提出的“ 越陈越香 ”的概念也在大陆的普洱茶圈子里不断扩散。可以说,《普洱茶》一书,为人们认知普洱茶打开了一扇窗户,它把普洱茶从一种日常饮品提升到了可玩可赏的艺术层面。“越陈越香”的概念逐渐被大家接受,直至今日演变成普洱茶行业的共识和公认的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这些事件的带动下,这一时期,普洱茶在文化层面迎来了一段高潮。人们对于普洱茶从一种混沌的边销、侨销茶的认知慢慢到普洱茶文化、审美意识的建立,关于普洱茶知识理论的文献、学术专著,普洱茶种植、工艺、功效、冲泡、品鉴、收藏等一系列的茶书大量出版发行。

从 1994 年至 2007 年,迎来了普洱茶相关杂志及书籍出版的高潮:1994 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普洱茶文化大观》(黄桂枢著)《云南普洱茶 》(周红杰编著)《 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詹英佩著)《普洱茶古茶山览胜》(李师程编著)《 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詹英佩著)等著作的出现,丰富了普洱茶文化,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繁荣,形成了“盛世兴茶 ”景象;2006 年,《 普洱 》杂志创刊,以一本杂志,弘扬普洱茶文化,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服务普洱茶人。比如与陈杰梳理出普洱茶的四大价值、提出“普洱茶的科学元年”等,对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立至今 18 年,依然活跃在普洱茶行业报道的第一线……

3

从香港到芳村 从上升到沸腾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香港,普洱茶的进出口贸易是等级分明的。十来家头盘商,掌握了全港茶叶的进出口权,每家头盘商下又有几十家二盘商,再下面就是小茶行、茶庄。1993 年,内地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影响了香港普洱茶市场。香港普洱茶市场逐渐开启了自由贸易,茶商开始走进云南国营或民营茶厂定制普洱茶。

1997 年,香港回归。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不少旧时代香港的茶叶经纪人开始进入内地做茶。珠江三角洲是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同处珠三角的香港和广州又一衣带水,所以广州也就成为当时香港茶商、经纪人进入内地市场的首选地。本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茶叶市场,受益于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港台茶人进入内地进行普洱茶的传播,广州芳村茶叶市场最终从经营绿茶、青茶为主转变为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集散地。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广州,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普洱茶是什么茶。从 2003 年开始,由于越来越多港台商人在珠三角投资企业并生活,喜欢喝普洱茶的港台商人把喝普洱茶的文化带到广州。虽说小圈子的影响力有限,后期释放出的能量却不可估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珠三角地区开始出现了很多茶艺馆,耐泡、不容易使人醉茶的普洱茶渐渐成为茶艺馆的首选,普洱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伴随着喝普洱茶的风尚的,还有《 普洱茶 》一书的流通,随着港台茶人对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逐渐吹起了普洱茶的流行风。港台商家大量收购老茶,带动新茶生产与收藏,推动了普洱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2002 年底,广州茶博会上 100 克普洱茶拍出了 16 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自有中国茶叶拍卖历史以来的记录。普洱茶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曝光率最高的事物之一。

视线转向北方。这一时期,渐成行业的普洱茶行当中最成功的营销事件,当属“ 马帮进京”事件。

2005 年,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的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 5 个多月的时间,行程 8000 多公里,穿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于当年 10 月 10日进入北京地界。这支由 120 匹马、43 名赶马人、20 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 5 月 1 日出发开始,便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当来自云南的马帮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引起了北京市民的空前热情,在全国各路媒体的狂轰滥炸下,马帮新闻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普洱茶热潮,从而推动着普洱茶迅速升温。2005 年 10 月,首座普洱茶都落户京城马连道茶城。马帮进京带来的 7 饼普洱茶拍卖得 160 万元高价。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之一。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延伸出各种普洱茶的推广活动,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无意为之,参与的人数随着事件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人们关注的是马帮,但落到实处的是普洱茶。如果说“ 普洱茶 ”这三个字在很多地方本是陌生词语的话,那么马帮进京之后,这三个字迅速成为人们口头上的热门词语之一。

除了向北走,普洱茶也向西行。2006 年6 月,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了“ 情满宝焰,沱茶进藏 ”大型企业文化交流活动。20 辆越野车载满沱茶,经拉萨布达拉宫抵达历代班禅的驻地——扎什伦布寺。600 多名僧侣参加了“ 宝焰牌 ”紧茶开光仪式,这次活动成为该寺有史以来最大的茶事活动……

就这样,在市场,文化、资本、事件营销的多重因素影响下,2003 年到 2007 年期间,普洱茶在国内迎来了狂飙突进式的发展,直到 2007 年的春天达到沸腾,央视称其为“疯狂的普洱茶”。虽然事实已经证明普洱茶的“疯狂”确实是游资所为,并在 2007 年进入行业调整期,开始挤出泡沫,使自身更加健康。但是,如果仅从知名度考量,与十年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已经是今非昔比。普洱茶从过去作为一种边销、侨销的,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特种茶类,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3年7月刊

文 | 金真 图 | 朱力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