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顺时兴春尖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易武茶区,在许多普洱茶爱好者的眼中,颇有“天花板”的意味,有人甚至会说“易武是喝茶人的最后归宿”。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茶界比较认可的大致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易武之所以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茶产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

如今的易武与百年前的易武,究竟有哪些不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玩家的天堂

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曾“入山做茶者数十万”,盛极一时。清中后期,随着大量汉人,特别是石屏人进入到易武,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从倚邦逐渐转移到易武。

清末民初,是易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这一时期,以石屏人为主的许多外地汉人,从进山采茶、收茶、做茶,到开始在易武开设茶庄商号,易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在易武,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那时的易武,可以说商贾云集,马帮塞途。一些大的茶号还在泰国、越南等国外设立分公司,将云南的普洱茶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市场。

易武的茶商们为了打响品牌,扩大经营,不断改进工艺,提升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弥足珍稀的号级茶。这是老茶的巅峰,味蕾的绝唱,让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成为每个茶人心中不懈追寻的信念。

然而到1994年8月,当陈怀远等人走进易武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西南边陲偏远而落后的小镇,虽然家家户户仍在采茶,但早已没有茶庄茶号林立的繁盛景象。

陈怀远是与吕礼臻、曾至贤等到昆明参加完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与“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一起来到易武的。与一些文章说这次台湾茶人到易武的“朝圣之旅”是计划行程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当事人的陈怀远坦言到易武是临时起意。

陈怀远回忆说,那时的易武无论是交通还是食宿都非常不方便。易武老街上,同庆号的旧址已经翻修,宋聘号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烧毁后改建成易武小学,迎春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也因无人管理而荒芜。古六大茶山的茶产业已经完全衰落,成为了纯粹的原料基地。

形成于清代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里,隐藏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密码。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易武开始走向衰落。1950年后,勐海茶业得到蓬勃发展,古六大茶山则成为了勐海茶厂的原料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由外贸公司、供销社统购统销,不允许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古六大茶山数百年来以茶为生,田地较少,粮食不够。为此,当地政府强调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茶叶生产,使得大量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的现象发生,茶叶生产被放到次要地位,发展十分缓慢。易武的传统制茶工艺也被淹没在历史深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茶人追寻着号级茶的脚步来到易武,寻找藏匿在深山里的味蕾绝唱,普洱茶文化之源,几近消逝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被逐渐挖掘出来。在众多茶人的努力下,不仅复原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也缔造了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传奇茶品,让易武茶再次回到巅峰。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时光中,易武茶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是普洱茶活着的标杆,越陈越香的样本。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易武的茶产业要比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还要鼎盛。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的易武,微小产区的风味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山头也越来越被细分。除落水洞、麻黑至刮风寨一线的易武正山外,近年来风头较劲的薄荷塘、多依树、百花潭、香椿林、天门山等微小产区,都深藏着易武茶的极致风味。寻觅古董号级茶的密码,探寻极致风味的基因,使得易武成为了玩家的天堂。

新的产业集群

现代易武茶的复兴,大致始于1995年。这一年,由易武老乡长张毅撰写的《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被吕礼臻带到台湾印刷成册,并传播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让外界了解易武和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并引得后来日本、韩国茶界人士开始进入易武。

也是在这一年,张毅在易武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初期主要为吕礼臻制作“真淳雅号”。1998~2002年生产试销产品“易武顺时兴”,并于2003年正式注册使用“易武顺时兴号”,其中尤以“98顺时兴号(春尖)”备受市场追捧。

张毅的儿子张绍华介绍说,易武顺时兴号是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庄号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在易武成立的第一家普洱茶庄。

随着1994年台湾茶人探访易武,以及1995年张毅《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邓时海《普洱茶》在台湾的出版发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洱茶在台湾、香港、广州等地已经渐成热潮,并引得一些茶人开始远赴云南茶山收料做茶。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颇具传奇的茶品,就是那一时期易武茶复兴过程中留下的精品。

始创于1995年的顺时兴茶庄,虽然是现代以来易武的第一家普洱茶企业,但并不是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易武茶厂,不过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易武乡茶场。

在易武,除了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薄荷塘等热点茶山外,不时地会听到七队、八队等地名,这个地名来自茶场的生产队。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偏远而闭塞的易武。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易武乡农业综合站从1979年开始,先后设置了茶场一队至十队,来开发、经营易武的茶叶、橡胶产业,并于1981年开始种植茶叶,1984年在位于那么田的茶场五队建立初制所,1987年在易武建起了精制厂。

不过到1998年的时候,茶场因资不抵债无法经营下去了,所以从1999年11月起,将易武乡茶场所属的二至十队、初制所、精制厂等所有资产,以120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来自普洱市的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龙生茶业接手后,在易武乡茶场的基础上组建起了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版纳易武龙马茶叶分公司。龙马分公司负责人杨应铧介绍说,龙生茶业接手后,刚开始时还是延续原来茶场的模式,生产的都是绿茶,从2002年开始才生产晒青毛茶和普洱茶。

顺时兴成立后,到2002年先后有抱朴轩、同昌号等小茶庄开始成立。到2006年,易武的茶厂、茶庄发展到了20多家。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行业开始实施QS认证。当时的易武普洱茶企业大多规模较少,并没有实力申办QS认证。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牵头下,易武的20多家普洱茶庄、茶厂联合发起成立了联合体性质的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共享QS认证资质。

如今走在易武,一个繁盛的普洱茶小镇已经颇具规模。从平地到山坡,这些年来新建起来的茶厂、茶企、客栈鳞次栉比,将小小的山洼塞得满满当当。20多年的发展,让易武再次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不仅自身名山头频出、声名在外,而且茶企林立、四方汇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走过50多年的沉寂,易武又重新拾回了历史的荣耀,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本文节选自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文、图丨段兆顺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致敬易武 | 回忆普洱茶伟大的复兴时代

  每一次提到易武复兴的时候,都不得不从1994年开始。但这是一个回避不开的时间点,除了百年之前的那些辉煌岁月,易武回到整个普洱世界当中,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那一年,一个名叫吕礼臻的台湾人走进了易武,带着一群台湾人。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交通状况下,从台湾来到易武会需要乘坐多少种交通工具,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是在没有政策壁垒和时间耽误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到十天才能完成的目标。

  现在看来,这样的艰难历程充满了仪式感——正是这次从台湾茶人开始的易武之行,打开了整个当代普洱茶史上的尤其璀璨的一幕。

  易武复兴,对于整个世界的普洱茶领域来说,这可以媲美文艺复兴对于文化领域的贡献。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这个犹如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精灵,开始出现在整个市场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客观地说,这对于家装行业亦有巨大的贡献——在此之后,家庭装修的时候,加装一个茶室开始进入到中产阶级们的菜单当中,而充满中式意味的茶桌和圈椅则成为茶室中的必备品。

  写到这里,我想不得不解释一下关于这里易武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描述的易武,并非仅仅只是指的易武镇为核心的七村八寨。而是说的整个古六大茶山区域,从广义上,这里被称为易武茶区。再具体一些,是说的曼撒、倚邦、攸乐、革登、蛮砖、莽枝共六个区域,这里也是历史上传统的普洱茶最核心产区。

  这些都是现在的常识,而对于1994年之前来说,却都仅仅只是存于故纸堆上的油墨或者铅字,甚至还未被人找出来。吕礼臻们来到这里寻找普洱茶的缘由,也仅仅只是因为流传于台湾普洱茶圈的宋聘、福元昌、同庆、同兴……这些号级茶都来源于易武。所以他们来到易武,究其本质来说也是属于粉丝的朝圣之路。这个因为品饮经验而开启的旅程,最后却开启了一段普洱茶伟大的历史。

  关于吕礼臻们在易武的经历,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描述,在此也不多做赘述。这里需要说的是就在当年,吕礼臻先生遇到了当时还在坚持做普洱茶的易武乡老乡长张毅先生,1995年,以传统的手工石磨压制工艺的“真淳雅号”由张毅开始压制。

  如果说,我们以吕礼臻到访易武作为易武复兴的标志性事件,那么,1995年的“真淳雅号”则是易武复兴的标志性产品。多年之后,有香港着名茶人是这样描述这款茶的:“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定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此言也并非夸张。无论是“私人作坊生产”,还是“手工石磨压制的传统工艺”,还是“古树茶的原料”,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普遍以国营大厂工业化生产的90年代,都堪称划时代。可以说,从这一年开始,习惯了国营大厂产品的喝茶人重拾了建国前,用一流的原料,传统的工艺,制作力所能及中最优质的普洱茶这样一种制茶理念。最关键的是,在这饼茶后,更多人知道了易武,对不起,准确的描述是重新知道了易武。

  作为当年最负盛名的贡茶发源地,易武原本是辉煌的。“清朝早期,清政府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设立普洱府下设茶叶局,通过考察比较,认为易武百里正山的海拔、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等地质环境是最适合种植茶叶的。于是,在把易武原有的数百年的古乔木茶树保护起来,列为贡茶,仅供皇宫品茗,还召集顶级茶农和茶叶专家到易武种植普洱茶树,形成‘十万茶农进易武’的壮举。”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道光皇帝御赐给贡茶的进士车顺来“瑞贡天朝”匾额。

  1845年,普洱府为了方便贡茶,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石板道,从易武经倚邦一直铺到普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一时间易武地区商贾云集,马帮塞途,成为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贸易集散中心。那时易武闻名中外的大茶号就有20多家,其中一些大茶号在香港、泰国、越南等海外建有商号。

  随着时光流逝,易武渐渐没落,而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火,更是烧毁了老街上不少商号,关于老茶号的不少资料,也在那场大火中变为飞灰。1994年,易武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正如文艺复兴历经了两百年一样,易武复兴也并不仅仅是一蹴而就,这同样是一个历经了十数年时间的过程。

  在我们刚刚提到“真淳雅号”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一直都在其中——张毅。他的名字是书写易武复兴史、乃至普洱茶史,都不可回避的。张毅生于1941年,曾任易武乡乡长,而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新发掘与梳理,则更早一些。

  从搜集制作七子饼普洱茶的各种传统工具,到向老一辈健在的传统制茶老师傅们、茶庄庄主或传人请教,深入各古茶山、村寨实地考察,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这也是当年吕礼臻选择找张毅合作“真淳雅号”的原因——他是足够了解易武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人。

  1996年张毅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做茶实践上面。1998年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香港的一位茶商知道这一消息后,把他该年生产的春茶全部买下,协议签下后,张毅也不负厚望,用心挑选百年以上贡茶园古树春尖做原料,并以传统制茶手艺压制。这就是今天江湖上已经成为传奇的——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香港客商对此茶的评价是:“这就是我要找的普洱茶,犹如当年的贡茶一样,茶饼银毫显露、条索均匀、饼形周正、压制的松紧也很适度。”第一批的“98易武顺时兴号(春尖)”,因为产量极少,只知在当年香港的卖价就已极高,很多人打听未果,想来某些定藏于港台资深藏家手中,现在更是少有人喝到。

  在这之后,张毅毫无保留地把这套他从易武老茶庄老师傅那里收集整理,并归纳出来的传统工艺传授给了易武、象明、景洪、勐连等其他地区从事及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传统技术迅速普及,有资料显示,之后几年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了100余家,更带动了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

  这是易武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之上,易武才得以如此迅速的恢复了它原本的辉煌。在此之后,随着市场对于易武认知的更深入,传奇性易武普洱茶产品亦开始愈发层出不穷,1999年陈世怀先生、太俊林先生成立的昌泰茶行出品的99易昌号,同年广东茶商叶柄怀订制的易武春秋料制成的99绿大树等等,都是市场基于对易武的理解逐渐深入,开始生产出的易武产品。

  写到这里,我们必须要说明的是,在那个时代,普洱茶的很多概念并不算完善,大多数基础概念只是基于当年的四大国营普洱茶厂的生产经验,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那个时代,甚至连干仓和湿仓的概念都还没清晰。

  正是因为这些概念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清晰,而易武制茶工艺又断代了很多年,所以在那些年代制作这些茶的时候,并不算尽善尽美。在这点上,吕礼臻先生就毫不讳言的说,“其实用现在的标准再回看当年刚刚做出来的‘真淳雅号’,很多细节还是达不到要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开始,易武的普洱就永远不会有后续的发展。这一步,是易武茶的一小步,却是普洱茶的一大步。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茶商或者企业进入到易武,随着整个行业经验的升级,刚刚我们描述的那些概念缺失逐渐开始补齐,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更是开始形成了对于未来的易武最重要的区域概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等等名字在茶商和茶人口中开始传播,大家对于原料的理解,也开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将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定义为易武复兴的十年,也正是这十年中构建出的产品、概念、认知、体系,带给我们现在对于易武认知的基础,以及易武茶的市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十年仅仅也只是基础。

  真正关于易武茶区的大体上完整概念的形成,其实时间要推移到2006年,在那一年,有一本名为《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着作出版,这本书是詹英佩女士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花了数年时间,经过十多次深入茶区,与易武乡及倚邦、攸乐、革登、蛮砖、莽枝古六大茶山的村民深入交流,将那些已经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史海钩沉重新挖掘出来,最后完成了这本普洱茶史上的巨着。在这本书之后,关于古六大茶山的所有区域概念及老茶号概念,终于有了足够的理论基础。

  而在詹英佩女士进入茶山的同时,另一位未来注定要和易武抵死缠绵的人也正行走在易武的各个小区域中——2005年,在经过对易武数年的考察之后,这位名叫郑少烘的男子成立了一家将自己产品定位为“纯正易武”的茶企,他为其取名为“岁月知味”。

  那个时候,郑少烘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他只知道,他的目标是让“岁月知味”这四个字,成为未来易武茶的代名词。为了这个目标,岁月知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深耕易武,而郑少烘先生则走遍了整个大易武茶区的各个细微产区,像个科研人员一般,研究透彻了易武茶的风土、原料、工艺、仓储。

  正是因为这样的投入和执着,十多年后,岁月知味成为了为易武茶的先行者、探索者和标准构建者。而为了对之前易武复兴时代那些先行者表达敬意,岁月知味在2019年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

  这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也是对那些曾经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敬意,更是对易武复兴时代的产品的敬意。正是因为这每一点星星之火,最后才汇聚成为了这样的复兴之光。

96真淳雅,99绿大树:奏响近代易武复兴序曲

1994年8月,勐腊县北部的易武乡老街上,出现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他们心情激动,却又眼含悲凉:昔日的普洱重镇,贡茶之乡,如今竟如此破败。

这一行人,正是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的“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他们以号级茶内票上的“易武正山”为线,几经辗转,才来到了这个令台湾普洱茶人仰慕已久的圣地。

然而,如今的易武却让这些人感到陌生,没有茶庄,没有茶园,更没有还在生产普洱茶的茶厂,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更是直接说道:易武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易武不复昔日荣光

后来,在易武副乡长李佳能的指点下,一行人找到了曾在著作中提到过易武贡茶的老乡长张毅,了解始末后,张毅沉重地向他们介绍:

昔日的易武,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大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东南亚各国留存的号级茶,也多为易武商号所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易武也在动荡中衰落,尤其是建国前的那场“大烧掠”,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至金三角地区时,易武正是其路线上的必经之路。

泯灭人性的93师残军在流亡前,在易武反复抢劫和纵火焚烧,世代经营的茶农被迫迁徙,盛极一时的茶庄破产倒闭,繁荣的普洱重镇极速衰亡。

建国后的易武就基本不再涉及普洱茶的生产,宋聘号老宅被烧毁,同庆号旧址被改为民居,整个易武乡只有一所绿茶初制所,甚至连普洱茶的制作技术也几近失传。

眼前的一幕幕,都让这些台湾茶人们感到万分失落,回到台湾之后,吕礼臻的脑海中还时常浮现出易武的破败景象,深思熟悉后,他决定重返圣地,为易武做些什么。

现代首款易武茶

1995年,吕礼臻再次前往易武,因为不能停留太多时间,他决定委托当地最了解普洱茶历史的张毅,想要以传统工艺重新制作一批易武普洱茶。

好消息是,原本以为要从零开始的两人,意外找到了一位曾在宋聘号做茶的老技师李官寿,还拿到了当时用来压制饼茶的旧石磨,并开始试制首批茶叶。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的茶农不清楚普洱茶青的采摘等级,采来的鲜叶基本都不能用,石磨压制也很不熟练,最后只做出了几十饼歪歪扭扭的圆茶。

1996年春茶季,经过反复试验,张毅才做出了相对标准的普洱茶,吕礼臻见过样品后,决定付款正式制作三吨传统手工圆茶,并命名为“真淳雅号”。

在吕礼臻的“真淳雅号”之前,邓时海曾在94到95年找省茶司的陈露云制作过两批“云海圆茶“,不过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很小,加起来也没有3吨。

从历史进程上看,无论是“96真淳雅”,还是“云海圆茶”,都是最早期的私人定制茶品,其最大的贡献,是吸引了一批出手阔绰的台湾茶人“投资”易武茶。  

比如张毅就在“96真淳雅”的制作中积累了经验,并于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顺时兴”茶庄,出品了同属早期易武茶的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再比如台湾高雄的茶人庄荣洁,他很早就想自己制作一批普洱茶,在第一批易武定制茶回流台湾后,他决定投入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将梦想变成现实。  

在委托人上,他选择在离台湾较近的芳村茶叶市场,找一个靠得住的茶商中间人,并让他前往云南找收茶人合作收料,巧妙避开前人曾出现过的沟通不畅问题。

而当时的芳村还不是如今的“普洱茶华尔街”,主营的是铁观音和岩茶,整个市场只有三家有实力的普洱茶叶店,庄荣洁在考察过后,决定选择口碑最好的新业茶行。  

99绿大树的诞生

新业茶行的老板叫叶炳怀,早年为广宁茶商搬货打杂,后来做滇红起家,与云南各茶厂和资深收料人都有些联络,这也是庄荣洁找叶炳怀合作的主要原因。

在沟通收茶标准上,庄荣洁提出了几点要求:由易武当地人收料,只采易武大树春茶,最好由大厂精制,而且别用中茶标包装,必须等他试喝后才能规模生产。

只用寥寥几句话,就让叶炳怀知道庄荣洁是“懂行”的,并重视起这次合作,他很快前往云南,找到了在勐海茶厂工作的苏品学,这是他心中最专业的收茶行家。

当时正值春茶季,苏品学已经在易武收来了两吨品质极好的易武料,苏后来透露,这批料子应是落水洞一带的,也算是最早的微产区易武茶了。

原料很靠谱,要求就满足了一半,就在叶炳怀准备找茶厂合作时,刚上任的勐海茶厂厂长阮殿蓉主动上门,告诉他这家老国营茶厂如今的困境。

了解情况后,叶炳怀马上付了这批茶的预付款,为处于寒冬之中勐海茶厂送去了珍贵的炭火,也留下了日后一段带有江湖侠义的佳话。  

与此同时,庄荣洁也非常重视这批茶的制作,不但会定期从香港转机到广州找叶炳怀了解进度,还在关键环节,与同样要求很高的叶柄怀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经过多次磨合后,两人敲定了两种等级的茶料和绵纸,一个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即“99绿大树”,另一个则是很少有人听说的99红印春尖,两款茶都只生产90件。

1999年,首批99绿大树陆续发往芳村,并于次年交货完毕,有饼茶,还有少量的砖、沱、柱等,由于是定制茶,这批茶用的是普通纸箱,并没有大票和竹篓原件。  

遗憾的是,2000年底,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庄荣洁意外瘫痪,被紧急转往台湾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下,庄荣洁的爱人不得不低价处理掉首批绿大树,还未交付的第二批绿大树,叶炳怀就留在自己手里。

这批在台湾低价处理的绿大树,很快就被当地的茶人们发掘出了价值,价格也水涨船高,也带火了同一时期流入台湾的其他定制茶品。

其中就有一个被认为品质同样优秀的橙色版面易武茶——99易昌号。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