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银杏芽茶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世界红茶报告| 武夷——世界红茶摇篮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武夷——世界红茶摇篮

茶树是被子植物门的木本作物,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早期,在地球上已存在七、八千万年。它原产于中国西南。位于中国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和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的天山,是茶树物种起源的同源“隔离分布”区域。在商周时期之前,这两个区域也已有应用茶,“以茶轻身。”前者武夷山成为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后者则成为全国名茶“天山绿茶”和“天山红茶”的发源地

(一)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第一高峰黄岗山(海拔2185米,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高峰)南麓的群山丛林中,有一个小山村名叫桐木关。殊不知早年不为人知而僻静的小小山村,在近代却因“茶”而闻名世界。武夷山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盆地,为福建最高(平均海拔1200米)的生态环境优异、生物多样化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区。这里山体多断裂,深切,形成峰岩多姿,河曲幽雅的自然形态和景观。

商朝末(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时,福建武夷“闽濮族”为南方会盟八个小国之一,以茶叶作为一种特产进贡。汉朝后,武夷茶更成贡茶。唐朝中后期,武夷制“蜡面”贡茶。宋朝,武夷亦制龙团茶,归建州“北苑贡茶”入贡。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诏创皇家焙局“御茶园”于武夷四曲溪畔,武夷茶名声大扬。明、清朝,改制“芽茶”(绿茶散茶)进贡。同时先后诞生了驰名天下的“正山小种红茶”、“工夫红茶”、“武夷岩茶”及大红袍等奇丛茶。

“小种红茶”是起源于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下的“桐木关”,由武夷山茶农创制的全发酵茶类,是世界红茶的开山鼻祖。

据《漫话福建茶文化·正山小种》中写道:“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坦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造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桐木关,地处中国武夷山市版图西北部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东接星村镇;西邻光泽县的崩山及江西铅山县的王比村,均居仙霞山脉;南経武夷黄坑,向东南通建阳市,向西南抵邵武市的观音坑;北连黄岗山北麓的江西铅山县石陇乡等地。这一带是正山小种的主产地,其山脉海拔均在10001500米,峰峦叠嶂,形成武夷大峡谷,林丰竹茂,溪水清澈,冬暖夏凉,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园分布于山坡砾石隙地,茶树生长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下,采下的茶芽鲜叶原料,经特殊的制造工艺,形成小种红茶特异的产品质量。它曾漂洋过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爱茶的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格局。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二)发源地武夷双遗产

1、发源地的自然遗产

“正山小种”红茶问世后,其独特的品质风味传到西方后,引起了西欧上层社会的轰动,曾有一些“传教士”、“生物学家”、“茶叶猎人”等来到武夷山探寻小种红茶的“奥秘”,寻觅桐木关的“梦寐”,结果他们竟又发现了这里大自然的魅力,发现了这个大自然的无穷生物宝藏。他们曾以传教探险之名,建教堂、采集生物样本,同时探觅小种红茶的茶树品种、栽培、加工……。据史料,自正山小种和中国红茶输出欧美兴盛时期的1699年以来至20世纪上叶,曾先后有英、法、美、德等国的神父、职员、医生、学者、商人等来到桐木、桂墩、大竹岚等地或探访红茶采制技艺,或采集植物、动物标本,200多年来,这里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胜地,并发现有大批的动植物新种,武夷山有着“昆种的世界”、“鸟的天堂”、“蛇的王国”、“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这里为何被世界公认为“生物之窗”呢?答案是,武夷山,碧水丹山,绿树成荫,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山重水复,奇秀深幽,真是“山涌千层青翡翠,溪摇万倾碧琉璃”、“三三秀水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有如“人间仙境”,“天上瑶池”。这里又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的胜地,群山垂直耸立,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有112座,当人们登越群山,随海拔高度的上升。看到的是垂直分布着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过渡林、   0   温带针叶林、中山苔藓矮曲林、山地草甸等,构成了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垂直植物带,“三最”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达96.3%。据科学家的考察,从中发现分布有各种植物5110种。20世纪末统计,其中低等植物840余种;高等植物284科1107属2888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149种1800多种)。已发现的动物有5110种。据20世纪末考察统计,有脊柱动物475种;鸟纲18目47科400多种;昆虫已定名的有4635种;爬行动物有73种;蛇类有5科26属6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尚拥有许多濒危植物和动物。有如银杏、南方铁杉等等28种濒危和渐危的植物;有如红豆杉、水松等2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同时这里分布着亚热带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植物,是山茶属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当今,全世界有山茶科(Theaceae)植物23个属380多种,中国有15属260余种。位处北纬27°N的武夷山,却有山茶科植物10属35种,占世界23个属的43.48%,占中国15个属的66.66%。上述表明,福建武夷山是世界重要的山茶科(Theaceae)和山茶属(Camellia)植物的主要分布地。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茶组的植物,茶组包括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的所有物种。武夷山发现有野生茶树,其茶树栽培品种资源丰富,其有性系茶树类群以莱茶群体为主,也是制造小种红茶的主要物种。武夷莱茶,以小、中叶型为主,有小圆叶、瓜子叶、长叶、小长叶、小叶水仙、阔叶、苦瓜、圆叶等型茶种,还有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半天夭、小金龟)等。据调查,武夷茶树品种花名有830多种,为武夷茶叶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茶树植物制茶原料。


2、发源地的文化遗产

武夷山,面对太平洋西岸,奇秀甲东南(中国东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茶树品种,为历史文化的灿烂,起着相辅相成之独特效应,早在商周时期,武夷君(“闽濮族”君长)就向周武王献贡茶、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贤人智士来此游历、讲学,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文物古迹,诸如绝壁上留有数千年的船棺和虹桥板;汉城遗址、紫阳书院、遇林亭的遗址。元代御茶园遗址,还有寺观等人文景观……“珠藏泽自媚,玉蕴山含辉”,有如一颗深藏在名山川泽的碧玉明珠。1999年12月2日联合国根据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汉城遗址等普遍价值的遗址及自然面貌,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遗产,正式批准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比特丽兹·卡奈尔·德·巴尔科夫人,曾命笔特书:“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这一切,为武夷山历史上能为世界红茶创立新纪元,播下了种子!

    自16世纪初中叶前后,来武夷山的神父、采集标本的西方人,明里暗里逐渐把武夷茶(红茶)带出,其需求量逐增。17世纪后,中外红茶出口贸易不断发展。小种红茶逐渐从桐木关附近内围向武夷山外围的县境传播,又有了“外山小种”、“人工小种”、“烟小种”和“工夫红茶”等的出现。随着小种红茶逐渐传到欧洲后,外销需求不断扩大,到18世纪世界市场的红茶已到供不应求,许多外国商人祈求能采购到红茶。在此时代和市场背景下,福建闽东北茶叶主产区,大量生产“外山小种”、“烟小种”,尤其是发展“工夫红茶”。18世纪中后期,距武夷山市较近的政和县开始制造工夫红茶,其产品称为“遂应场仙岩工夫红茶”。同时在今宁德市的福安县(市)产生了“坦洋工夫红茶”。19世纪在福鼎县(市)也产制“白琳工夫红茶”,至此形成了最早名闻天下、最早出口欧美的“闽红三大工夫”红茶(那时,西方商人统称武夷茶)。所谓工夫红茶,据《闽·录异》载,系以嫩芽用武夷茶制法精心焙制,色黑味异,被称工夫茶。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级的商品茶,同时,各茶区仿效产制各具特色的工夫红茶。

自红茶问世以来,世界红茶先后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其中前两种均发源于中国武夷山,红碎茶却迟于19世纪后期,由英国人在印度、斯里兰卡(锡兰)把前二种中国红茶工艺改革后演变而成。由此,中国武夷山成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中国既是世界茶叶的祖国,也是世界红茶的故乡。


(三)小种工夫兼容并蓄

    红茶祖国——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红茶”的是元末(约1330-1368年),明中业已有葡人从中国带去茶叶,并喝到“呈红色”的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与“工夫茶”之名,最早出现于明末(1640)。

中国红茶明清时就有“小种”,“工夫”二种同时出现,“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最大区别在于制造工艺上有否用松柴“熏烟”。是“工夫”演变为“小种”?还是“小种”演变为“工夫”?过去一般认为,工夫红茶是一种红茶之后于十九世纪中诞生的。近年我们从许多文献的研究考证中,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在红茶初创时期,这两种红茶因工艺大同小异,故统称“红茶”,且同时出现于武夷山,也难分先后。林潄峯先生于《福建红茶初期采制方法与在西北贸易的探讨》(1986年)一文回答了这个问题。该文道:福建红茶采制方法,是从炒绿发展起来,明初武夷废团茶改制芽茶。中叶以后茶园荒芜,采制粗放,因而茶色紫赤,不堪入贡。原来武夷芽茶皆嫩采,以后逐渐采粗。更由于高山云雾多,悬崖侧岭,不近朝曦,乃采用日晒茶菁(鲜叶),多所翻动,促进了发酵红变,发展形成了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独特的工艺。按当时制法的记述,仍未脱蒸焙或炒焙作业,由于茶色紫赤,有别于清汤绿叶,自成‘红茶’一系。”

自明朝初期(14世纪~16世纪初),明朝廷为巩固中央集权,实行对外海禁,开始在广州、泉州、宁波设立三个市舶司管理口岸,不久又关闭泉州、宁波二个市舶司,仅在广州单独成立怀远驿,专门由朝廷统一与外夷开展朝贡贸易。一方面是因朝廷限制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是那时在国内尚不崇尚及流行品饮红茶,故而在史籍中难见到关于“小种红茶”和其他红茶的专门记载。由于武夷山(原福建崇安县)桐木关一带自然环境优异、武夷莱茶(即小叶种)茶树品种优良,产制的“正山小种”红茶或称“武夷茶”质量独特,逐渐传播到西方,同时最早传播到欧、美,最早在世界上扬名。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1403~1434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多经由福建出发,曾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亦(并)带去武夷茶及其他茶品、货品作为珍赠品。明中叶前(1500年前后),红茶已在国内武夷山周边或广州口岸少量流通,西方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海员、商人已在中国品饮到红茶,或将珍品少量带出中国而传到国外。明正德元年(1506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1514年葡萄牙商队船开到广州,1517年葡萄牙船员从中国回国时带去茶叶,1556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神父来到中国传教,1560年他回国后曾记载他在中国对红茶的感受:“凡上等人家皆以茶敬客,此物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汁液。”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自十五、十六世纪步入西方大门时始,曾成为葡萄牙、荷兰、英国皇室御用珍品,被誉为“茶中皇后”。后被尊为世界红茶的始祖!同时,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然而,如此受人尊崇的世界红茶珍品——“小种红茶”这个新纪元,竟在两个多世纪中尚没很好的单独留下墨迹!随着时光的流逝,年代的久远,渐渐被人淡漠和遗忘!历史总不会被时代所湮没,曾经的辉煌也不会完全消失!诸如上述刘基记载“兰膏”和“酥签”红茶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茶起源的新一页!武夷“小种”、“工夫”兼容并蓄,“小种”、“工夫”作为茶名,最早同时出现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据《清代通史》(萧一山编)卷二:“葡荷两国,与我国通商较早,明末崇祯十三年(1640年)红茶(有工夫、武夷茶、小种茶、白毫等)始由荷兰转至英伦。”清雍正十年(1732年)崇安县县令刘婧所撰《片刻余闲集》,他还记述了正山小种红茶及闽赣两地多处的红茶(小种红茶或烟小种等)汇聚武夷山星村的商贾情景,该书曰:“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而行商则以之入于紫毫芽茶内售之。取其价廉而质重也。”“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之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曰白毫,次则紫毫……”那时所指的“武夷茶”一般多指红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亦是指红茶。清雍正十三年(1734年),陆廷灿(崇安县令)撰《续茶经》中记曰:“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

清乾隆16年(1751年)天工在编修的《武夷山志》中,也记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明清武夷山产制红茶均含“小种”和“工夫”。只是当时把“小种”当做高级茶,“工夫”略逊一筹,后来“工夫”茶产区和产量扩增,逐渐把“小种”和“工夫”分开。

中国红茶,最早于16~17世纪以武夷茶(红茶)传输西方葡萄牙、荷兰、英国。庄任先生《闲话武夷茶、工夫、小种》(1985年)记述,英国东印度公司红茶、绿茶输入统计,“1721-1730年十年间共运进绿茶458万余磅(41549担),红茶336万余磅(30481担)。”“1751-1760年的十年间,武夷茶已占红绿茶输入总量的63.3%。‘工夫’占1.38%,‘小种’占1.15%,‘白毫’占0.3%。‘小种’在1731-1740年的统计数字中开始列有少量。这里将‘武夷’、‘工夫’、‘小种’、‘白毫’全归入红茶类”。如上所述,我国生产出口红茶中的品类记载,已出现在英国的贸易统计资料中。这里又可证实《清代通史》刘靖《片刻余闲集》和陆廷灿《续茶经》中记载的小种、工夫、白毫等均为红茶的品类。

虽然此时的外贸均有两大种红茶的输出,但品质优异高超的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曾倾倒西方消费者。“小种红茶”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1853年福州“闽海关”开始出口贸易,英国等商人直接进入武夷山等地采购“正山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等茶叶,他们称武夷正山小种为LapsangSouchong(福州方言,同音)。1886年后出口到英国的“小种红茶”及祁红等被用以拼配印度或斯里兰卡生产的红茶,以提高印、斯茶叶商品的质量和价值。直至当代国外仍有用正山小种、祁红、闽红、与印、斯红茶相拼配成高级的红茶饮品。

摘自《世界红茶报告》

刘心武:古典名著中的茶香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中国古典小说里,三国演义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上是点到为止,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经历多次误会,又立候多时,方才终于见到真佛诸葛亮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什么茶?不再交代,茶具用水更略而不提。

水浒则进了一步,对生活场景的描摹,有粗有细,拿写茶来说,就相当细致了水浒中的王婆贪贿说风情等情节里,写到王婆的茶肆,那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冷热饮店,不仅卖茶,也卖别的饮品,如王婆就主动给西门庆推荐过梅汤与和合汤作者写这些细节,不光是留下了社会生活的斑斓图象,有助于展拓读者阅读时的想象空间,也是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性格的巧妙手段。

梅汤,即酸梅汤,应是用酸梅合冰糖熬煮,再添加玫瑰汁桂、百合等辅料,放凉后,再拌以天然冰碎屑,兑成的夏日上等冷饮王婆向西门庆推荐梅汤,是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的野心,以此来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后来西门庆踅来踅去,傍晚又踅进王婆的店来,径去帘底下那座头上坐了,朝着武大门前只是顾望,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和合汤应是用百合红枣银耳桂圆等炖煮的甜饮,一般用在婚宴上,作为最后一道菜,象征夫妻百年和好,王婆向西门庆推荐和合汤,是进一步向他暗示,自己有帮助他和潘金莲成就好事的能力。在水浒接下来的文本里,还写到了姜茶宽煎叶儿茶,以及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等等,可谓茶香渐浓。

中国古典小说,彻底摆脱三国式的讲史,以及水浒式的英雄传奇,长篇大套地讲述俗世中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描写最常态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始作俑者当推《金瓶梅》里有不少露骨的性描写,不但少儿不宜,就是对成年人,如果心性不够健康者,恐怕也确会产生出诲淫的负面作用但那生动而细腻地描摹日常生活场景,镶金嵌玉般地铺排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种种细节,至少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翘楚,是值得我们肯定赞叹的。

金瓶梅从水浒中王婆贪贿说风情前后的情节生发出它的故事,借树开化,起头的文字不仅是模仿,而且是爽性完全照搬,但在那嫁接的过程中,它也有了若干微妙的变化,比如写王婆点茶,水浒是点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金瓶梅》就直书胡桃松子泡茶了。

 

在《金瓶梅》里,不仅写到王婆茶肆的茶,也写到市民家中自饮的茶与待客的茶比如福仁泡茶,福仁即福建所产的橄榄仁,可以用来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盐笋应是盐渍过的笋干,这茶肯定有咸味;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有专家指出梅桂即玫瑰,这茶大概是甜的;江南凤团雀舌芽茶,这是一种产量很小,极名贵的供品茶,宋朝已值二十两黄金一饼,而且还往往是有价无市,想买也买不到;蜜蜡香茶,把蜜蜂窝压榨后可提炼出蜜蜂蜡,但俗话把根本出不来味道形容成味同嚼蜡,不知怎么当时有人用蜜蜡沏茶,怪哉!榛松泡茶;木樨青豆泡茶;咸樱桃的茶;土豆泡茶;芫荽芝麻茶真是茶香阵阵,袭鼻催津。

但是,看到如许多的关于茶的描写后,我们不禁要问:怎么当时(著书人所处的明朝,或前推到书中所托称的宋朝)人们饮茶,除了茶叶外,往往还要往茶盏里搁那么多其它的东西?又为什么,到清朝以后迄今,这种饮茶习惯竟几乎湮灭无存?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写到潘金莲为了讨好西门庆,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酽酽,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欢喜这盏茶,除正经茶叶六安雀舌芽茶外,竟一古脑加入了十种辅料!其中一看就懂的有芝麻盐笋(干)瓜仁核桃木樨(桂花)玫瑰泼卤(玫瑰浓汁)六种,其余四种,栗系应是栗子切成的细丝,核桃仁里所夹的春不老应是一种剁碎的腌咸菜,海青可能是橄榄,天鹅可能是银杏即白果,海青拿天鹅可能是橄榄肉里嵌着白果肉这哪里是茶,分明是一盏汤了!而且酸甜苦辣咸诸味齐备,固体多于液体,西门庆呷了一口后会觉得美味香甜,大概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吧!

红楼梦承袭了金瓶梅写日常生活的艺术传统,但是,它起码在两点上极大地超越了金瓶梅,一是文本里浸透了浪漫气息与批判意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想;一是基本上摆脱了艳情的描写套路,虽然也写性,却大体上是**描写(**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容当另文阐释)红楼梦里写茶的地方也很不少,但往茶汤里配那么多辅料的例子一个也没有了。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荣国府,饭后丫头捧上茶来,林黛玉也算大宦人家出来的了,颇为纳闷她家从养生角度考虑,是不兴饭后马上吃茶的啊到后来才悟出,荣国府饭后那第一道茶是漱口的,盥手毕,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一个关于茶的细节,对展示贵族府第气派和揭示人物心理特征都起到了作用。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不仅写到茶本身,还写到种种珍奇的茶具,以及烹茶所用的水,旧年蠲的雨水已然令人感到何其讲究乃尔,谁知那妙玉给林黛玉等人吃体己茶时,更用了从太湖边上的玄墓蟠香寺里,梅花上收的雪是储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开出来的!在这一回关于品茶的描写中,不仅凸现出妙玉偏僻诡奇的性格,也通过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个道具,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为八十回后妙玉的命运结局,埋下伏笔我的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便由这盏成瓷杯推衍开去,圆己一说

红楼梦里还出现过一盏枫露茶,是用香枫嫩叶,入甑蒸之,取其凝露,几次泡沁而成,这碗茶后来竟酿成丫头茜雪无辜被撵,而八十回后,茜雪又在贾宝玉陷狱时,出现在狱神庙中,我在妙玉之死中,写到了那一场景古典名著中的茶香飘缈,既助我们消遣消闲,又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开阔的想象空间,融注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啊!

桥上熙熙攘攘,桥下川流不息,我呢!只是等着,

你呢!好久不见,我在茶馆阅《中国茶叶市场》。

 

《中国茶叶市场杂志

 

茶行业内重要的推广和资讯平台

我们最新的杂志《中国茶叶市场》133期也将新鲜出炉了哟,以心待茶,以茶养性,给自己一次与茶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借由《中国茶叶市场》杂志,以心驭茶,以茶融心,欢迎订阅!!!

【版权信息】

图文来源于历口茶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贵州黔东南:遍地天然茶飘香

侗家姑娘采茶。(通讯员 石伟昌 摄)

黔东南,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沟壑遍布,地形地貌奇异复杂,景象万千,雨量充沛,这里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之一,有优质独特的茶叶。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种茶、制茶、喝茶、吃茶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茶礼、茶食品、茶故事、茶习俗等多样多彩。

野生古茶树和古茶园遗址

据《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中规定:古茶树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树龄100年以上的原生地天然生长和栽培型茶树。经过100年以上风风雨雨的古茶树不仅是珍贵的茶种质资源,也是茶历史文化进程的见证者,有“茶文化活化石”之称。云贵高原是世界茶树的源产地之一,黔东南州是云贵高原向丘陵地带过渡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列,黔东南境内茶树资源丰富,至今发现留存有大量的原生态野生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遗址。据调查了解,初步确定在雷山县的雷公山、凯里市的香炉山、镇远县军坡和两江、从江县西山、黎平县的老山界、太平山、弄相山、五龙山等次原始森林中,以及黎平县雷洞、水口、地坪、龙额、洪州、德凤、高屯、顺化、德顺等乡镇(街道)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野生古茶树和古茶园遗址;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县喜爱“吃油茶”(一种茶饮食)的乡镇村寨中、或菜园边、田边地角及周围山坡保存着一定数量的野生古茶树或古茶园;在原建过的或现遗存的寺庙周边也会保存着一定数量的野生古茶树或古茶园;在一些村寨保存完好的风水林中或森林中也会发现一定数量的野生古茶树。这些茶树主要是中小叶树种,但也有大叶种和中叶种。

在茫茫的大山森林中,在漫长岁月相伴中,树木成为黔东南人民相依相靠的好伙伴,作为生产有保健作用的茶树在社会发展中,也与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结下深厚的情感,当地群众很早就认识茶树的独特性,就有移栽野生茶树,保留野生茶树,或采摘选留茶籽种茶,修剪茶树,制茶、饮茶、用茶等习俗,茶叶成为当地老百姓们的生活用品。许多村寨有“本寨风水林或自家山林留养茶树”、“田边地角留或种茶”、“以茶入药”、“春夏秋时节制茶”、“客来敬茶”、“一日四餐油茶”、“以茶祭祖敬神”等茶礼茶习俗。

茶产品丰富多样

据初步统计,黔东南历史有文字记载过或百年以上茶叶产品有:思州绿茶(岑巩)、黎平洞茶、黎平老茶、黎平藤茶、香炉山贡茶(凯里)、镇远天印茶、黄平旧州回龙茶、从江滚郎茶、油茶饼、潭溪家茶、土司贡茶、虫茶、藤茶等茶产品。岑巩、黎平、镇远都有关于土司向元朝贡茶的记载。《岑巩县志》载:“大历五年(公元770)思州被列为全国六大茶叶产区之一。茶味极佳,纳为贡品。宋、元继之”。

近代,产品比以前多了,主要是,黎平县有:黎平古钱茶、雀舌茶、侗乡毛贡茶、翠针茶、红碎茶、炒青茶、桂花茶、藤茶、虫茶、潭溪家茶等;雷山县有:银球茶、天麻茶、云雾翠绿茶等;黄平县有:东坡毛尖、东坡银螺等;岑巩县有:思州剑雪、思州银钩、天仙毛峰等;丹寨县:毛尖、毛峰、苗岭玉剑等;台江县:苦丁茶。

现代茶产品更多,除六大基本茶类都有外,还有再加工茶类及非茶类茶,主要是,黎平县有:黎平香茶、黎平古钱茶、黎平雀舌、黎平翠峰茶、黎平毛尖、黎平毛峰、黎平白叶茶、黎平翠叶、黎平108、黎平红茶、黎平白茶、黎平黑茶、黎平桂花茶、黎平藤茶、黎平虫茶、黎平乌龙、黎平边茶、黎平茯苓保健茶、黎平银杏茶、黎平金球茶(红茶)、黎平甜茶、黎平老鹰茶、黎平青钱柳茶等;雷山县有:雷山银球茶、雷山白茶(白叶茶)、雷山清明茶、雷山红茶等;黄平县有:东坡毛尖、东坡银螺等;岑巩县有:思州绿茶、思州毛峰等;丹寨县:丹寨硒锌毛尖、丹寨硒锌毛峰、丹寨硒锌白茶、丹寨硒锌红茶等;凯里市:香炉山贡茶、香炉山翠芽茶、香炉山雀舌茶、凯里黄金茶、凯里金秋茶等;镇远县:镇远天印贡茶;榕江县:榕江白茶(白叶茶)等;台江县:台江苦丁茶;麻江县:麻江茶;加上茶企业自己的产品名,种类更多。

以茶入食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茶食饮品在黔东南有较久远的历史,《黎平府志》记载:“夏月余闲,或取瓜缕成花卉之形,溅以糖蜜,并制一切茶食”。现黔东南茶食品种类较多,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地区的“吃油茶”,在黎平、天柱等地的“吃糊米茶”、“喝送亲婆茶”、“喝家茶”、“吃米花茶”、“新娘认亲茶”、“送亲婆茶”,还有“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等传统习俗。其中油茶、糊米茶就是以食茶为主,更甚的是在黎平县顺化乡、雷洞乡的群众有一日四餐油茶的习俗,即早晨一餐油茶,中午饭前先喝油茶,才吃午饭,下午4时左右劳动回家吃一餐后再上山劳动,傍晚回家在晚饭前也要先吃油茶,才做晚饭吃的传统饮食习惯,他们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餐无茶”的传统习惯。

油茶食品保留了较早的蒸青饼茶制法,一般是在每年谷雨时节后,当地老百姓会到自家管理茶树、茶山上采摘茶树的嫩芽、嫩叶和新梢,放入有蒸汽的木甑子中,通过高温蒸汽破坏茶鲜叶中的氧化酶的活性,取出阴干,然后用秤称1-1.2斤干茶放入木甑中,用禾草隔离,再入称放茶叶,再用禾草隔离,依次放满后放上木盖,木盖上压上石头,蒸压制成圆形茶饼,取出茶饼并晾干或烘干,最后保存以作煮油茶主要原料用或等到赶场(集)时拿到集市出售,增加收入作为补贴家用。

还有些群众会将茶叶入菜,如“茶叶凉辣椒”、“茶香鸡”、“茶香排骨”、“茶香稻花鱼”、“茶香米花”等。

茶故事、茶歌、茶诗词、茶谚语比比皆是

把茶叶与文学娱乐有机结合,在古代有一定反映,《黎平府志》记载“上元前后数夕,城市备鼓乐,制龙灯装故事填街充巷。又有以童男扮女装,唱采茶曲,谓之‘花灯’,俱至十六日止”。还有古老的“抬故事”、侗戏、侗歌、唱山歌、敬茶歌、拦路歌等中含有茶文化。

在侗族地区流传有许多以茶为素材的歌,主要以敬茶歌、山歌、侗歌等形式。有的男青年在恋爱中猜疑对方有新欢,但又不便直说,而借歌表达。如黎平高屯就唱有:妹心杂,包谷地里夹棉花,又想棉花织细布,又想包谷打油茶。黎平山歌有唱“茶叶绿荫万里绸,不见阿妹摘茶头(芽),只想阿妹哪里去,整天心里乱了头”等。如黎平敬茶歌中有:(客人唱)这杯茶来味道佳,因为喜事到你家。来到你家样样好,果是果来茶是茶。多种糖果摆不下,吃得肚口变淡化。(主人接)你莫夸,一无果来二无茶。果在地里正生长,茶在园中发嫩芽。要等果长熟了,要等茶叶采回家。恭请贵客耐烦等,那时才有好果茶。

注:内容来源黔东南身边事,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