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印象大红袍

找到约304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印象大红袍产品

全新的印象大红袍剧场,你一定没见过




你知道吗?

有这么一群人

别人工作,他们上班

别人放假,他们也在上班

印象大红袍休演期

印象人始终坚守在

各自岗位上


为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

观赏体验

印象大红袍在一月休演阶段

从剧场环境到演出设备

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


这不印象君这就带大家

去瞧瞧改造中的印象剧场



更美的遇见



剧场整体环境优化



草地升级为生态草



提升入场、卫生间通道

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



更精彩的演出



为了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感

我们对灯光、音响

以及演出相关配套设备设施

进行了品质提升

希望给大家带来

更精彩的视听盛宴

提升改造灯光,音响系统



更赏心




由于印象大红袍是露天剧场

整年的风吹日嗮雨淋

尤其是台风季的狂风暴雨

各项因素都会对演出设备

和舞台造成一定的损坏



所以印象工程部需要在日常

特别是冬季

对各个设备做系统

全面的保养和维护

保障每一次演出的稳定性

确保每一次演出的优质体验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每个安好的晴天

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

负重前行,遮风挡雨

我们惊叹嘘唏时

是一些人用汗水和时间,

一次次,一点点修缮妆点

他们是成就印象的幕后功臣


2018年

他们风雨无阻、恪尽职守

站好最后一班岗!辛苦了!

2019年

他们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这群在幕后的印象人

也许没有收到掌声和鲜花

但他们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致敬印象大红袍的

所有幕后工作人员

饮茶札记丨大红袍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这周二多杰老师和咱们聊到了:大红袍。


很多同学都说新年第一节课,果真是“开门红”。


今天是2019年第一篇和大家见面的【饮茶札记】。


不如再把这份”红火“延续一下咯。


这一次,多杰老师就和我们继续聊聊大红袍。


毕竟虽然人人知其名,但对她的认知却总是不全面或有失偏颇。


会聊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正文

 

有听众在电台问我:杨老师,网上卖39.8一斤的大红袍靠谱吗?


我答:靠谱啊。


听众追问:质量没问题?


我答:保证质量优良。只不过,您这个价格买到的大红袍一定是花椒,而不可能是茶。


花椒大红袍,质优价廉。


岩茶大红袍,价比黄金。


1998年818日,在武夷山第五次岩茶节上,其中的20g大红袍拍卖成交价格为15.68万人民币。


2002年11月,20g大红袍在广州的拍卖成交价为18万人民币。


2004年12月,20g大红袍在香港的拍卖成交价为16.6万港币。


2005年417日,20g大红袍在武夷山由新加坡人陈汉民先生拍得。


成交价格,达到了20.8万元。


大红袍,究竟是什么茶?


大红袍,为何卖出天价?


别急,咱们慢慢聊。



一段传说


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一种。


说的再具体点,是产于闽北武夷山的优质岩茶。


很多人,一直拿大红袍当红茶,这是一种误解。


关于大红袍名字的由来,有几种版本的传说。


故事一,秀才赶考。


老年间有个赶考的秀才,走到武夷山时病倒了。


幸好天心寺的和尚慈悲,将他搀进庙中救治。


老和尚一不扎针,二不用药,而是将寺后所产的茗茶浓浓煎煮了一碗,给秀才灌了下去。


说来也神了,秀才喝下去之后周身通泰,病也慢慢好了。


谢过僧人后,便上路赶考去了。


俗话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秀才一路考试,最后竟然高中状元。


衣锦还乡之时,又途径武夷山天心庙。


状元公为感念茶树救命之恩,便将身上的大红袍脱下披在茶树上。


此树,因此得名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之所以扬名,是由于可以治病?


当然不是。


天心永乐禅寺


表面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起死回生。


实际上,故事的重点是秀才喝茶后高中状元。


大红袍,隐喻着紫衣玉带,金榜题名。


北京西郊有一座卧佛寺,近些年我很多学生都爱去那里烧香许愿。


我还纳闷,怎么这00后还如此虔诚呢?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敢情“卧佛”与“offer”谐音。


学生们申请美国大学,对于offer letter梦寐以求。


卧佛寺,便成了offer寺,求神拜佛的青年学生摩肩接踵。


卧佛寺,因考试香火旺盛。


大红袍,因考试扬名天下。


国人重视教育的心态,是大红袍传说为人津津乐道的隐性原因。


故事二,救驾有功。


还有一个版本的故事,病人从秀才换成了皇后。



据说宫中的皇后得病,太医们轮番上阵,结果是医药罔效。


太子孝顺,到民间遍寻良药。


行走在武夷山,有山民老汉献上一罐香茗。


据老汉讲,将此茶喝下去,百病全消。


结果皇后服用太子带回的茶后,果然神清气爽,病症一扫而空。


皇帝闻报大喜,便封老汉为护树将军,再赐茶树披挂红袍。


此树,便得名大红袍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得补充两句。


茶有调理身体的作用,有病却不能真的替代药品。


我估计是宫廷的伙食太好,皇后一不留神吃撑了。


化油解腻,消食祛积,倒确实是茗茶之功。


所以,喝茶后振疴扶苏才解释的通顺。


当然,农学专家的解释就更为直白。


主要是由于嫩叶紫红,因此才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祖庭


大红袍的故事,越讲越神。


大红袍的名声,越来越大。


一种名丛


清代道光年间,出现了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郑光祖《一斑录·杂述》中写道: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有学者认为,这就说明了大红袍早在19世纪中叶就成为了名茶。


这样的讲法,过于武断了。


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闽地”和“红袍”。


闽地,自然是福建茶区。


红袍,是一种茶名,但记载的很模糊。


是不是武夷茶?不知道。


是不是岩茶?也不知道。


以上问题都不得而知,更没法说就是如今的大红袍。


所以我才说,这条文献最多属于疑似大红袍的记载。


大致在民国时期,关于岩茶大红袍的记录多了起来。


1921年成书的《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



“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



这段文献,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第一,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量就极低,大致年产不过一斤左右。


第二,大红袍在民国初年,产区不止一处。


产地不仅有如今众所周知的天心岩,还有一处在天游峰。



1941年林馥泉先生在《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中,提到了在武夷山马头岩附近也有大红袍。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陈德华先生曾对岩茶产区天心大队逐户走访调查,也采访到了很多国营茶厂的前辈。


这些老人都没有提及天游峰、马头岩等处有大红袍的事情。


当然,陈先生的走访资料,虽然不能证明除天心岩以为大红袍的存在,也同时无法否定这一点。


我们可以说,民国时期武夷山出产大红袍的茶区不止一处。


但如今九龙窠天心岩的大红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一处。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所讲的大红袍,都离不开九龙窠上的那数株老树。


大红袍,其实与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以及肉桂一样,都是由武夷菜茶变化而来的优质名丛。


应该讲,武夷名丛在没有大规模推广无性繁殖之前,都只有数斤产量而已。


若说珍贵,各个价格不菲。


大红袍,只因名声在外,文化附加值更高,显得格外珍贵。


表面上,物以稀为贵。


实际上,物以知为贵。


多杰老师探访思州古茶树


我曾与大家分享思州古茶、石阡旗枪等冷门绿茶。


若论树种稀有度,他们可都比龙井少见的多。


但实际上,却仍被大众视为粗鄙的土茶,而上不得场面。


稀有性,并不能真正抬高茶叶地位。


知名度,才能够真正提升茶叶身价。


大红袍幸运,天生便有文化加持,自然地位非凡。


一份殊荣


建国初期,大红袍仍为天心岩庙产。


当时在天心土改小组组长傅志美说:“因大红袍名气太大,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恐怕保护力度不够。”


几经周折,大红袍茶树于1963年划归崇安县综合农场管理。


当时的县政府,把大红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由专人负责制茶事宜。


采制等初加工环节,由陈礼乐负责。


焙茶等精加工环节,由陈渭书负责。


闲杂人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制、繁育大红袍。


当时九龙窠大红袍的年产量,大致为400g-500g左右。


制好猴由农场负责人检验包装,盖上场长、技术员、制茶师傅、焙茶师傅四个人的封口印。


派专人送到县政府以备招待贵宾。


解放后的大红袍并未作为商品销售,是名副其实的有钱买不到。


大红袍真正扬名天下,还是在1972年。


尼克松访华


这一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开启了中美外交的破冰之旅。


访华期间,尼克松的夫人非常用心的选穿了一件大红色的外套。


这一袭红衣,宛如照射在冷战多年的两大阵营间的一抹曙光,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当毛泽东主席接见尼克松总统时,所赠送的国礼就是武夷名茶大红袍。


国礼大红袍,是否在暗和着尼克松夫人那一袭红衣?


美国第一夫人着大红衣而来,中国国礼以大红袍相赠。


红色,给人以热情、友好之感。


个中心意,不言而喻。


尼克松此次访华后不久,中美两国便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


大红袍,便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勋。


前文讲到的动辄十数万的大红袍,与国礼大红袍一样,都是九龙窠上母树所产。


味道怎么样?


我没喝过,自然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见,其实那已经不是在饮茶,而是在享受一份殊荣了。


大红袍.出口包装


一款产品


大红袍这样的王谢堂前燕,现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老百姓能喝上大红袍,全因武夷名丛无性繁殖的推广。


大红袍的无性繁殖之路,走的还格外曲折。


前文提及,建国后对于九龙窠的大红袍管理极为严格


1962年与196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先后带着介绍信来崇安县政府申请,最终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去扦插繁育。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科研人员真正近距离接触过这几株茶树。


但是这两次取样扦插,后面就没有了音讯。


1978年底至1982年,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开展对于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以及繁育工作。


现如今闻名于世的肉桂,便是那时重点推广的名丛之一。


但是在这期间,对于名丛大红袍的推广问题也竟无人提及。


198511月,陈德华先生到福安社口参加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


以私人关系向该所一位同学要了5株大红袍茶苗。


这些茶苗,便是1964年被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带回去的那一批。


大红袍母树


神秘的大红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走出武夷山。历经二十余年,兜兜转转才又得以返乡。


此后,这5株茶苗便承担起了名丛大红袍的繁殖工作。


如今武夷山种植的大红袍,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来源自这批茶苗。


若真从辈分上论起来,都是一般无二。


所以现如今有些茶商,还要标榜出“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等概念,就是无稽之谈了。


又因是无性繁殖的产物,便遥尊九龙窠上的那几株茶树为母树大红袍了。


1994年,大红袍名丛无性繁育加工技术,正式通过了科学鉴定。


此后,大红袍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升,最终得以为更多爱茶人享

受。


截至2019年,武夷名丛大红袍的推广之路正满25年。


现如今市场上的大红袍,大致有三类。


其一,由名丛大红袍无性繁育后代单独加工而成,称为纯种大红袍或奇丹。


其二,以武夷山乌龙茶为原料,按国家标准拼配而成,便成为拼配大红袍或大红袍。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红袍便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那么市面上的各类岩茶,如果装在印有大红袍的袋子中出售,也不能就算是错事了。


毕竟,大红袍已经成为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要不然,张艺谋导演为何要排演《印象·大红袍》呢?



现如今,马头岩与牛栏坑的肉桂炒得火热。


那么把张导的作品换成《印象·马肉》?


或是《印象·牛肉》?


恐怕不行。


大红袍的文化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大红袍为啥那么火?


大红袍为什么那么火?相信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的疑问,感觉哪哪都在喝,并且还很贵,贵就算了,似乎没那么好喝,有时是装着叫好,甚至有刷锅水的味道。

你可以说大红袍的香气迷人,揭开盖碗的那一刹那,就像拧开迪奥的香水瓶,但是优秀的绿茶也很香呀,龙井有豆沙香、猴魁有兰花香,都不会输给大红袍。

你可以说大红袍的汤感醇厚,可以泡十几泡,但投茶量也很多呀,一次投8克,相当于3泡绿茶的量,换算成每克的茶汤厚度,其耐泡度不会比绿茶高很多。

你可以说大红袍的体感明显,可以感觉身体发热、生津回甘,这些特征在好的绿茶身上都有哦,且身体发热与其焙火度有关。有些朋友喝到不好的大红袍,焙火的气味超过茶香本身,让人有种刷锅水的错觉,会上火,会嗓子发干,小X茶的大红袍更是极其糟糕,难以入口。

那么大红袍为什么那么火呢?一抹红色如星星之火燎原全国呢?

从茶叶本身好坏来看,显然是无法说服我的,这次武夷山之行,我试图从别的角度找到一把打开疑问的钥匙。

这三天,除了在茶博会淘了个70年代的日本琉璃杯,几乎没怎么逛茶馆,主要是去风景区转转,在九曲溪漂流,看“印象大红袍”演出,行走在三姑街区的小路上,被细雨淋湿,被泥泞打滑,左手一只熏鹅,右手一碗紫溪粉的吃吃喝喝。

第一幕 旅店老板

三姑美食街隔壁是水果店

那里面的酸奶水果沙拉很正点

旁边有家度假民宿旅店

有房十几间

木头质感

中式装修

老板三十多岁笑容满面

告诉我们旅游别乱买茶叶

还有他们家的岩茶很香甜

有水感绵柔的老枞水仙

焙火一次

两次

三次

才能做出来给客人品个新鲜

虽然有些火味没有褪

但是山场云雾缭绕好似神仙

还叮嘱我们去看印象大红袍先

因为这使我们对武夷山的印象

最明显


第二幕 出租司机

景区最险是虎啸岩

还有母树大红袍水帘洞武夷宫殿

出来饥肠辘辘

出租司机却跟我讲价钱

我让打表嫌他肤浅

后来发现他只多收一块钱

回去快到酒店的路边

和他聊闲天

他说家有茶厂

厂房好几间

他说农家岩茶不打农药

价低还很安全

他说还有牛栏坑肉桂

带回去一定很值钱

但是我们饿的什么也听不见

他给几泡岩茶回去品鉴

江湖再见


第三幕 老年船家

九曲溪的漂流

堪当武夷景色一流

有朱熹的故事传流

有元代王爷对石乳的诉求

还有明朝大臣石刻不出头的“幼”

玉女峰其实是三个石头

一个回眸

有棵树枝丫张开像在踢球

大家都没猜出

其实和“茶”字雷同

船家机灵抖擞

是个搞笑老头

三句不离对武夷山的骄傲昂首

即使激湍清流

依旧撑一支长蒿寻梦

开向茶道码头


第四幕 书院茶叙

回家以后

在书院抚琴等候

三杯岩茶下肚

一曲《良宵引》后

院长分享感受

武夷山的政府非常忠厚

3天茶博会

竟有1千万往里投

而武夷山茶产业的收入

只有6千万加点零头

可见政府对茶叶不遗余力的出手

不靠茶叶赚取报酬

而靠随之带来的旅游

人民币依然装满兜

十几年前的时候

大红袍茶鲜有人问候

政府倒贴办茶博会不久

帮茶商消除滞销之忧

还请当红的张艺谋

花几千万制作“印象大红袍”演出大SHOW

经过几年的运轴

茶叶再也不用担忧

茶农富的流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畅想

他们独占鳌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成为大红袍诗篇里的

深情朗诵

滴滴司机、卖包子的小哥、政府官员、企业家,我们在武夷山见到的每一张面孔,他们都与茶有关,都为茶代言,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都想努力把茶产业做好,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深夜3点茶厂里依然焙火不绝,早晨7点他们又满是笑脸。

一个茶叶品牌的成功,绝非靠着单一的营销炒作、政府支持、地理优势等因素,而是那里生活着,勤劳而有梦想的人民。

大红袍书写着中国茶叶的传奇,像九曲溪蜿蜒的水,像石壁上险峻的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找到约29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