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英山云雾茶叶的价格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湖北好茶热盼好销路:鲜茶叶的价格约为40至50元/斤

  时至四月,万物复苏,荆楚大地上已布满片片翠绿,清明前的香叶嫩芽正等待采摘。

  3月5日,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猫子山村,张孝华经营的茶叶加工厂复工了,除了收本村的茶叶以外,龙凤镇周边上万亩茶园的茶农也会将鲜叶卖到他的加工厂里。

  张孝华告诉记者:“虽然复工了,但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前段时间,鲜茶叶的价格约为40至50元/斤,而每斤干茶叶需要用4至5斤鲜茶叶来加工制作,干茶叶的成本就达到了200元/斤,这还不算人工、运输等其他生产成本,再加上近期采取防护措施而带来的额外支出,如果要保证茶厂的正常开支,一斤干茶至少要卖到260至280元,但采购商只给出了180至200元的收购价。许多小厂的茶运到市场上去连成本价都卖不出来,只能先存着,再等待机会。”

  截至3月29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分别有58家和65家茶企复工。长阳廪君茶叶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李婧源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有1063个社员,这1063户茶农的茶叶我们是必须去收的,而且不能压价。受疫情影响,一些小的茶叶加工厂今年不敢复工,我们复工了,就是要在保障自己合作社内茶农的前提下,尽量多收一些其他茶农的茶叶,尽量挽回大家的损失。”

  茶叶并非刚需消费品,受疫情影响,大家的收入减少了,就会相应减少或降级对茶叶的消费。张孝华说:“本地客户的采购量大幅降低,外地客商进不来,我们只能先把茶叶收过来加工后存着,尽量保证茶农的收益。”

3月20日,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五二村四组茶叶生产基地,茶农正在采茶。李传书摄/光明图片

  对茶农而言,除了要面对前期品质高时却无法采摘出售的茶叶外,还面临采摘了的茶叶可能卖不上好价钱的风险。恩施蓝耀尚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蓝远兆介绍:“去年开园的鲜茶叶价格最好时达到了120元/斤,而今年开园的价格才40至60元/斤,整个市场对茶农不利。但对我们来说,因为今年的销量跟不上,出厂价也被压低,茶厂工人的月薪却从去年的7000元涨到了8000元,所以今年也赚不了什么钱,主要是保本。”

  受疫情影响,部分外地客户不愿意到湖北进购茶产品,担心回去之后会被隔离;还有部分外地采购商同意采购湖北茶叶,但前提是不标明湖北茶叶的品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茶叶局局长罗业文表示:“前期的春茶主要靠手工采摘,芽茶比较难采,价格便宜了茶农就赚不了什么钱,加上物流成本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的利润也在被压缩。”

  好山好水出好茶,湖北是茶叶大省,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覆盖率高,适合茶叶种植。全省的精制茶总产值占全国15%以上,拥有五峰毛尖、恩施玉露、宜昌红茶、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崇阳白茶等一大批名优茶品牌。罗业文和长阳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太华均表示:“今年的气候好,鲜叶品质也好,而且茶叶的加工需要经过高温处理,不存在带有病毒的问题。”

  考虑到疫情影响,茶农出行不便,从今年新茶上市,恩施润邦茶叶公司就增派人手和车辆,直接到农户家里收茶,不让茶农来回跑,既提高了收茶效率,又解决了茶农出行不便的难题,但成本相应增加。

  为帮助茶农茶企渡过难关,不少人行动起来。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全县5000多名党政干部被动员起来,他们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工作圈帮茶农、茶企卖茶,人人都成了宣传员、推销员,全县上下合力打响了春茶产销的“保卫战”。

  2月以来,包括恩施在内的湖北多地下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茶叶产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茶叶产业的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安全健康管理作出要求,保障茶产业的有效复工复产。润邦茶叶则加大线上销售力度,通过线上平台直播茶厂产销的全过程,把采茶、制茶、售茶、泡茶等环节搬进直播间,讲述恩施玉露的非遗传统制茶技艺。

  此外,疫情期间对口支援恩施地区的天津医疗队得知恩施地区茶企销售难题,回津后联系天津广播电视台和相关政府部门,为恩施茶叶找销路,广大市民踊跃响应,第一批500多公斤成品茶一个上午的时间便销售一空。

  4月5日,“县市长请您喝春茶”——第二届春茶采购节(线上)大型推介、对接活动将在网络平台开幕,来自湖北各地的11位区县市长将通过直播的方式,为观众奉上数道好茶,推动春茶销售,与全国茶友“云”品茶。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03日08版)

  作者:编辑:辛欣

  来源:光明日报  见习记者  杨飒  陈怡  光明日报  通讯员  陈玉

春茶上市 黄冈城区英山云雾茶占主场

“春茶销售以英山云雾为主。”3月29日,黄州轩源茶业店显眼位置摆上了春茶。老板胡轩源正在按等级装袋,向北京等地的茶商邮寄样品。在城区多家茶叶店内销售春茶以英山云雾为主,红安老君眉、蕲春驹龙园、五峰茶、信阳毛尖等名茶也有现身。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黄冈春茶产量、销售量较去年都有所下降。城区春茶市场价格有所上升、高端茶走好。

“受疫情影响,目前线上多地不接受邮寄。”胡轩源表示,就目前轩源茶业的销售量来说,今年线上线下销售量都有所下降。

“今年青茶进价每斤上涨50—60元。”八一路军民茶庄老板算了一笔账,一般4.8至5斤青茶可制1斤茶,每斤茶的原料上涨近300元。

造成春茶上涨的原因,建军名茶店老板、英山一茶场承包人李建军认为是茶产量下降和人工采摘费用有所上涨所导致。

“中、低茶走不动,高端茶卖得好一些。”李建军介绍,就目前店里的销售额来分析,虽然春茶价格上涨,但高端茶更受消费者青睐。

“今天1000元/斤的茶卖了5斤。一山东客人为庆贺母亲70大寿订购的。”李建军表示,近年来英山通过统一等级、统一品牌等举措,推动了高端茶品牌的影响力。

记者 何皎月

来源:鄂东晚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国际茶日,胡晓云:中国茶的国家战略与世界表达

导读

今天是5月21日,第二个国际茶日。2019年11月27日第74届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

国际茶日的举办,旨在呼吁国人以茶为媒,对话国际,注重中国茶的世界表达,实现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本公众号奉上胡晓云院长的《中国茶的国家战略与世界表达》,与诸君共同探索中国茶的核心价值,以及中国茶如何实现与世界的联结,让世界转身向东。

一壶茶,浓缩了太多中国文化。万里丝路,亦是茶路,这条人类文明的大动脉上,茶、丝绸与瓷器凝结着“中国基因”,与世界对话。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新战略下,中国茶产业再次迎来机遇。如何在国际市场、世界舞台上重振中国茶产业、复兴中国茶文化?这是一个重大命题。

▲胡晓云院长采访登上了由农业农村频道摄制的《乡村振兴资讯》特别报道

我认为,在后工业化时代,必须提炼中国茶的核心价值及差异化价值体系,调整中国茶产业品牌竞争战略与传播体系,通过品牌诉求的中国元素、世界表达,对接国际化、年轻化消费市场,方能在竞争充分的世界茶业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

01

重要前提:中国茶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到了今天,茶产业早已进入全球化竞争阶段。中国的茶产业,论规模、论产量,尽管雄踞世界首位,但对比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我们会发现,后续压力非常大。

在中国,有两个农业产业的种植面积接近5千万亩,一个是苹果,另一个就是茶叶。前者功能性明确,大众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但茶叶既不是必需品,又具有很多替代品,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倾向性。因此,茶叶看起来属于大众化的产品,却是小众化的消费。再加上在国内,茶叶消费人群年龄趋大,结构相对单一,因此,按照中国的茶叶规模,无论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农民增收而言,开拓国际市场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尽管,中国茶产业早已对接过国际市场,但在茶产品与茶文化性的贸易与传播方面,这两者一直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致使国际国内的茶贸易,由于国际竞争力不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同一品牌的茶,国内市场贵,国际市场便宜。需承认的是,在目前的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品牌的溢价能力是欠缺的。

中国茶到底是什么?如果把“中国茶”作为一个国家级产业品牌来打造,其核心价值、品牌特征、文化属性是什么?在国际市场上,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人们的消费中,中国茶又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存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茶”在国际平台上的品牌传播就没有内容、没有故事,展示就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与精神气质,也无法实现产品的消费植入。

在我看来,中国茶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那就是“包容性”。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已有七大茶类(传统的六大茶类外加紫茶),有那么多传统的或新选育的品种,有那么多的产地和产地文脉,有那么多的生产工艺,还有那么多的饮用方式和场景嵌入。它们丰富多彩地存在着,各有各的个性特色,共同构成了繁荣、和谐的中国茶文化体系。我认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博大胸怀,也是中国茶性的表现。而这种茶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特质。

品牌战略即差异化战略。中国茶的这种“包容性”,带来了多样性、个性化、去中心化。如果说英国红茶塑造的是“休闲的下午茶时光”,新加坡的TWG茶呈现的是年轻时尚的拼配口味,那么,“中国茶”本身,不需要拼配,就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就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和选择权利,无需拼配,即可享用这种特质。

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在整体展示中国茶之前,需要先将“中国茶”的核心价值、文化特征、风格差异、价值支撑等一系列问题辨析清楚,并形成品牌文化、品牌故事、品牌价值链,为“中国茶”亮相世界,形成重要的前提条件。

02

竞争战略:以“集团军”形式走向国际市场

既然要走向国际市场,除了核心价值等前提条件的确立,还需要有立足资源禀赋、俯瞰全球市场的竞争战略和传播策略。许多人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市场竞争,企业说了算。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扛起品牌建设的大旗,我们应当采取打造“大品牌”的战略,来应对国际常规化的企业竞争局面。事实上,一些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英国等,都拥有茶叶企业大品牌。

但中国的资源禀赋不同。中国有特色不一的产地,及其背后悠久而独特的文脉故事。因此,诞生了许多以产地为范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如果放弃这些产地品牌,而让相对较弱的中国企业单枪匹马去闯国际市场,这既不符合中国茶产业的资源禀赋,也不符合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力现实。

▲品牌主形象,以瑶族服饰上的“八角纹”为创意元素,形成一个“茶”字。八角纹传承自瑶族古老的图腾文化,象征太阳,隐含对品牌未来发展蒸蒸日上、一片光明的美好祝愿。细节处提取了瑶族织锦元素,用几何图形的方式绘就三条不同的织锦,每一条的纹路均有细微变化,体现瑶族文化的多样与璀璨。红底黄白线是瑶族服饰常用的搭配色调,民族感强烈,图形亮眼夺目。

▲品牌辅助图形采用版画形式,描绘瑶族姑娘爬到野茶树上采茶的情景。画面中瑶族姑娘、茶树、猕猴三种元素和谐统一,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有利于消费者建立产地与产品之间美好联想。

我认为,应当抛弃如同工业企业那样的单个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孤军奋战的模式,采取“集团军”战略,用“集群品牌”集群协同作战,以“中国茶”为中国茶产业的国家形象,并以产地为基础的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协同作战,形成具有不同资源融合、不同市场针对性的品牌方阵,排兵布局,集团作战,方能决胜千里。

在这种“集团军”战略模式中,各个方阵之间,可以以多种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比如,根据不同的茶类、产区、工艺、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性、民族特质等等。实际上,这种基于集群品牌模式的重新组合、排列,同时将消费者进行了精准定位。通过打造一个个集群品牌,既整合了力量,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区域市场,进行落地营销。

03

品牌传播:中国元素,世界表达

很多人认为,中国茶经过了工业化时代,才导致规模过大。在我看来,中国的茶产业至今仍未真正工业化,甚至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因为直到今天,许多茶产区的茶生产还一直在努力做“机器换人”,中国茶的多数产品依然由手工业生产而成,中国茶的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技术参与还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全球消费市场却发生了剧烈变革,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他们追求个性化、差异化、附加价值、文化性,他们对于茶在生活的、价值的、象征的、符号上的追求,远超过对物质的单纯追求。如此看来,今天的中国茶产业,是用前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与诉求表达,来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市场。显然,两者之间是有矛盾和对抗的。

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前工业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手工业,手工业的背后是人,人的背后是非标化,而非标化的背后则是个性化,正好符合了后工业时代的消费需求。关键是如何打通?这样一来,品牌传播中诉求表达的世界性、国际化、时尚化与年轻化,显得格外重要。

▲“宜昌宜红”品牌辅助图形设计,以茶马古道文化为创意灵魂,在一匹茶马的形象中,融合了年轻化、趣味化的红茶延伸产品特色,并且寓意着“马上喝茶”的趣味内涵。

▲“宜昌宜红”产品设计,以凸显年轻化、趣味化、简约化为特色,适应当下消费主流,更加贴近年轻消费人群。

▲“宜昌宜红”品牌传播内容设计上,充分利用“宜”字在汉字中的多重含义,联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历文化,打造“今日宜”系列品牌年轻化、趣味化的传播内容。

现在的中国茶在进行品牌传播时,普遍采取的诉求策略是什么呢?基本上,多是跟消费者讲“色香味形”的物质状态,再加上一些历史文化追溯。即使在谈茶的文化性时,依然采取非常传统的方式,告诉消费者这是唐朝的、宋朝的贡品、御品。历史固然重要,但千篇一律的“贡茶论”反而令品牌远离了年轻人类。在今天,中国茶品牌的传播策略与表达,不能停留在远古时代、前工业时代,而应当符合后现代的时代特征。

虽然说,茶首先是一种物质产品,但处于后工业时代的感性消费者,即便是在评价一款茶产品的“色香味形”时,由于其持有不同的审美倾向与价值观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对茶与自身生活的角色理解不同,所产生的喜好也是多样的。因此,如果茶品牌的诉求表达单单停留在物质层面,便无法左右和洞察消费者的价值观,也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内心,必须通过对接消费者的诉求,抓住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沟通。

已有诸多案例来实践以上观点。比如,我们将浙江省淳安县的“千岛湖茶”作为区域的角色和元素与千岛湖游客实现角色对接。当消费者处于旅游状态时,“千岛湖茶”不仅是千岛湖区域的代表性元素,它同时又是千岛湖的导游与区域特征表达。于是,有了“一叶知千岛”的品牌口号。我们将宗教特点和茶性特点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武当道茶”,与当前“只要自由,不守规矩”的观念进行对接,提出了“朴守方圆,循心而行”的品牌口号,强调品牌态度,对接消费者的价值观倾向,在“道”的意义上,让“武当道茶”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我们将中国茶农的情怀,以及8位企业家的情怀,注入“英山云雾茶”的“大别茶访”,让消费者体味什么叫中国的茶农精神,什么是中国的民族性,什么叫中国精神。通过互联网视频传播的品牌角色、品牌态度、品牌精神特质,不仅超越了“色香味形”的物质层面,更通过生活方式、价值观、精神特质的表达与对接,体现了普世的意义。

▲千岛湖茶品牌主形象,“一叶知千岛”的品牌口号寓意“一叶,融千岛秀水青山;一叶,传千年鸠坑茶母;一叶,品千岛匠心茶艺”。

▲千岛湖茶品牌辅助形象,以“一叶”融合了诸多千岛湖旅游元素,山水、岛屿、人文、历史、生态环境、茶农等。


▲“千岛湖茶”品牌形象片•景物篇

▲武当道茶品牌logo以汉字“道”为创意原点,结合茶园曲折回环的地形地貌以及茶叶形态,融合表达了“武当”“道”“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呈现出简洁鲜明的“太极之道”。

▲武当道茶传播辅助图形以武当道茶的文化内涵和生长环境为设计灵感,将茶叶的自由形态设计构成武当山,巧妙联结武当的茶、山、道,向消费者呈现出一个道与茶有机融合的世界。


▲“武当道茶”品牌形象片

▲“大别茶访”品牌主形象。8家英山茶企抱团发展,龙头带动,共同成立“大别茶访”。

▲“大别茶访”品牌辅助图形,以英山地图作为旅游产品符号。


▲“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片

04

未来定位: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柱产业

过去的丝绸之路,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在与西方世界的对话中,茶叶始终是最为重要的载体。但那时,茶之所以能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是基于过去其它国家茶产品稀缺的状态。到了今天,在世界茶市场的竞争舞台上,已有企业大鳄、强势品牌的存在。中国如何突破重围,重新占据世界茶品牌消费的制高点,重画中国茶产业的世界版图?这是一个全新课题。“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则提供了空前机遇。

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种国家力量,利用“一带一路”政策,在沿线国家,精准营销茶产业?我认为,完全可行!比如,在四川雅安市,有一款“雅安藏茶”,专供西藏人民饮用。由于藏民长年吃牛羊肉,这种茶可以帮助消化。那么在中东地区、中欧地区亦是如此,当地人也习惯大量吃肉,能否对接这种生活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呢?当然可以,而且,已经有大量先例。

▲ “武当道茶”品牌价值支撑海报,让茶产品携带中国文化的基因

另一方面,如何让茶产品携带中国文化的基因,进行全球化、普世价值的对接。从某种意义上,品牌消费是一种态度消费,甚至具有偏执消费的倾向,关键看一个品牌是否足够有能力,令消费者产生态度消费甚至偏执消费。茶与一般的农产品不同,它的文化性,是农业产业中独一无二的。挖掘与发现、提升与重组、再造与设计“中国茶”的文化性,并用世界语言,普世价值表达其文化性,当消费者认同了你的文化性,中国茶才能真正进入全球话语体系。也因此,在中国茶的诉求表达、形象设计上,必须国际化。否则,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仍然只能沦为原料,而不具备品牌附加值,不能够以品牌的方式进入国际竞争市场。

这其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当然至关重要。在过去,我特别不赞同中茶集团的定位——“世界的茶园”。中茶品牌,应当作为中国茶的旗帜,我觉得,这一点,中茶集团必须思考清楚,自己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其它各区域的茶叶企业品牌也是如此。在全球视野下定位自身品牌,会令品牌发生质的变化。

另外,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中国老字号的流通企业也将大有可为,将如吴裕泰、张一元等茶叶流通企业品牌带出去,形成更广阔的流通体系。

最后,我关注到中国城市的茶楼,这些茶楼,不仅是中国茶的消费场所,也是中国茶文化的表征系统,是各地区域的茶文化、生活方式的集散地,未来,可以通过组建茶楼协会基础上的产业联盟,在国内互推,国际上整体推,使其变成一张地网,同时形成天网,将是强大的中国茶文化表达的力量。

▲“宜昌宜红”搭建的休闲化茶空间

一直以来,我们花了大量精力,用于中国文化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塑造。而中国文化形象的表达、国家形象的塑造,都需要产业作支撑。中国茶,既具有产业特征,又蕴含文化属性。因此,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非茶产业莫属。借助“一带一路”,将中国茶定位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形成互动背书。我相信,“中国茶”重新分享世界,给世界带去美好的同时,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竞争力,提高品牌溢价,并不困难。

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中国首个专注于"三农"品牌研究与实践的独立研究院,中国“三农”品牌化整体解决方案智力平台,拥有近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媒体、政府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近二十位由高校教授、副教授、业界专家构成的研究员队伍及百余人部门成员,以研究部为龙头,协同规划部、培训部、行政部、设计部、新媒体部、传播部、营销部、电商部,致力于为中国“三农”品牌化提供一条龙服务体系。

来源: 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