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阳羡红茶怎么泡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文化】一壶阳羡茶泡出江南诗画

《江南抹尽旧画图》 吴冠中


乌米饭,阳羡茶,紫砂泡出一壶故事 入诗入画——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诗人卢仝为阳羡茶留下千古绝唱;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清代诗人汪文柏咏赞紫砂壶妙笔流芳;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阳羡情有独钟,晚年曾计划在此养老终身。

      诗人笔下的阳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宜兴市。这里不仅因是茶的绿洲、紫砂壶的故都,留住了古今无数诗人墨客的足迹和墨迹,也是诞生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钱松岩、尹瘦石、潘汉年、周培源、宗白华、吴祖光这些仁杰的江南宝地——

      为茶、为紫砂壶、为大师的家园……在宜兴寻一处江南雅居,端一杯宜兴红,夜幕下,听风、听雨、和友人细诉过往,一颗悬浮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在西渚农家饮茶、在岭下茶厂饮茶,在清幽竹海饮茶,在守艺匠人的简陋工作室饮茶,淡雅、清香、浓郁、醇厚……

      小雨中,我用虔诚的眼神致敬满山绿色,迷醉这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如水墨晕染的仙境。

      为什么古代那么多名人雅士、墨客骚人来到宜兴?又为什么他们来过宜兴之后不是留下千古佳话,就是写下优美诗文?

      与爱茶人敬茶人品茶,茶的雅、茶的静、茶的趣激发你茶的瘾——

      7000多年的制陶历史,成就了一座陶的故都。而阳羡茶在唐朝已负盛名。茶与紫砂壶更是好马配好鞍,相映成趣,共同铸就了宜兴的陶文化和茶文化。

      “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一撮丹凝落入壶中,倏忽间,橙红明亮,香气氤氲、滋味甘醇的茶汤入眼入口,在回甘中体味宜兴茶文化促进会杨亚君会长的四句话,捕捉宜兴红丰富的内涵。“好茶、好壶、好水唯宜兴有也。”王敖盘副会长讲述阳羡茶与人文文化的故事入心入笔。

      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朱熹等文人到过宜兴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欧阳修留下了“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梅尧臣写就了“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佳句。这两位都是苏东坡的老师,坡仙更是后来居上,他与宜兴人单锡、蒋子奇为同科进士,在琼林苑赐宴会上又同桌进餐,定下了来宜兴的“鸡黍之约”,当他游完宜兴秀丽的山水风光后,便产生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想法,他曾先后四次来宜兴,最长一次逗留了三个多月。他对“阳羡茶”更是情有独钟,泡茶烧水的壶是紫砂的,点茶的水必用玉女潭泉水,三者的绝妙配合,使坡仙对茶的研究深入堂奥,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佳句。宋代理学大儒朱熹在《茗岭春芽》的诗中写道:“茗峰千仞产灵芽,滴露烹泉处士家。读罢楚骚喉吻渴,漫贪七碗操梅花。”

      是好茶都能喝出味道来,需要的是用心去品。当代作家叶兆言怎么也忘不了第一次喝宜兴红茶时的惊喜。“喝了以后,满嘴生香,久久不能忘怀。”

      与紫砂大师品茶,有好茶,有好壶。有好壶就有人慕名而来——

      “最初喝红茶的都是些窑工,都是烧紫砂壶的人,由此可见红茶本来已有民间基础。”在岭下茶厂品茶,顾景舟先生的弟子,八十多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徐秀棠先生娓娓道来。一辈子只喝红茶的他,说自己这个习惯来自祖传。“从小就常见爷爷提个提梁壶带到家里来,自己也随着喝了起来。家就住在紫砂厂的旁边,工人们吃了饭以后都喝,上午喝,下午也喝,以后自己也用红茶招待方方面面的人,领导来了喝、普通人来了喝、朋友来了都喝这个,一喝就是一辈子。这里的人们出去打交道带些什么,也是宜兴红茶,它和饮料不同,茶脱离了饮品和食品的范畴。最大的特点是文人情在里面。”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现在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赋予了生活的雅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传承。

      雨中傍晚,撑伞疾步,平日游人必到此一游的丁蜀镇蜀山紫砂一条街,商铺已关门打烊,只有“顺意居”还亮着灯 。“顺意居”主、五十多岁的刘顺洪夫妇还在忙碌。刘师傅端上一壶热茶,顿时驱散寒意、陌生。刘师傅的妻子端上一盘茶食,几只手同时伸向盘中的花生、核桃、栗子、茨菰、荸荠、瓜子,却发现足以乱真的它们只能观赏不能吃。女主人笑盈盈地说,它们都是紫砂制品,虽然颜色不同。聊天中得知,这是他们夫妇的好友、紫砂大师蒋蓉当年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

      比起丁蜀镇几位大师工作室的豪华养眼、触目惊心,刘顺洪的工作室显得微不足道,但生于蜀山的紫砂世家,有着对紫砂技艺的热爱和坚守,紫砂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世界的一方净土。潜隐民间,兢兢业业,如同前辈们一样,是深耕紫砂文化的传承者。

      与墨客文人一起喝茶,自古佳茗似佳人——

      作家乔正芳曾有美文《知茶如女》,她把茶比喻成女子,万千女子万种风情。白茶是远离红尘的逸人,一袭白衣,迎风傲雪,飒飒于山野林泉之间,素心若水,高天流云。

      红茶,应是佳丽中的暖女。粉嘟嘟的面皮,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笑眼弯弯,和风徐徐,天生自带一股富贵喜气相。上好的红茶,汤色呈橘红或橙黄色,晶莹剔透,浓而不腻,入口绵软甜滑,任是无心也动人。那应该是端庄成熟的女子吧,优雅娴静,不张扬、不喧哗,任凭世间风吹雨打,我自安然以待。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宝姐姐以及《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

      美女如茶,美女亦如花,从眼前开到田野,从身边开到天涯……

      “看一眼是钟情,再看一眼是情深。喝一口是鲜爽,再喝一口是销魂。”上海大学教授,七十多岁的女诗人张烨呷一口茶,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的诗《阳羡茶 宜兴红》,让众人怦然心动,击掌共鸣。

      记住了宜兴,茶的鲜爽、城的销魂。

什么是宜兴红茶

说起红茶,大家都知道祁红、滇红,再深入一些的是宜昌的宜红和小种红茶。而知道宜兴红茶还比较少。因为有宜(昌)红在先,所以宜兴的红茶就被称有些朋友为苏红,看来还是叫宜兴红茶为好,不容易产生歧异。其实宜兴红茶很早就有了,只不过人们都只注意了阳羡雪芽之类的绿茶罢

 

宜兴产红茶,也叫阳羡红茶。宜兴红茶的等级也是分的很细的,来源有野山茶和园地茶,制作有手工茶和机制茶之分。不同等级之间价格落差也很大,从几千元一斤到几元钱一斤的都有.上品宜兴红茶高香甜润,汤色明亮红黄,清澈透底,叶底纯净,一芽一叶,喝过以后不躁不热,心境平和。


知道宜兴出红茶的人不多,知道宜兴红茶是好茶的人更不多。说到喝茶,时髦话题是这茶多少钱一斤,昂贵成了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最新,最嫩,更要包装好看。一个朋友告诉我,如今的茶农都知道往茶树上喷药,这药作用神奇,能让茶树立刻长出新芽,结果吃新茶犹如喝春药,得了病,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人往高处走,话往大处说,宜兴红茶价格便宜,便宜了反而无人问津。



听说最初喝红茶的都是些窑工。所谓窑工,就是烧紫砂壶的人,由此可见红茶本来已有民间基础。老茶客让我好好琢磨琢磨,仔细想想紫砂壶与红茶的关系。绿叶衬红花,骏马配好鞍,凡事都要考虑一个合适。


紫砂壶泡龙井碧螺春,那是暴殄天物,是老牛吃嫩草。紫砂壶天生是为红茶准备的,要用紫砂壶,就得喝红茶。要想品味好红茶,必须是紫砂壶。



这就好比生了周瑜,就应该再有个诸葛亮,否则拔剑四顾无对手,只能孤独求败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紫砂壶非常风光。台湾商人一窝蜂涌向宜兴,一时间,好多人暴富,有把好手艺的趁机赚钱,闷声大发财。


紫砂壶和红茶,按说应该共生共灭,共同繁荣和发展,事实却是,紫砂壶成了白天鹅,红茶仍然还是丑小鸭。紫砂壶孤军深入,名声越来越响,价格越来越高。高不一定是好事,爬得高,摔得也重。谁都知道,现在的紫砂壶市场已经惨不忍睹。



一把紫砂壶可以卖出天价,卖了也就卖了。人们大约不会想到忽视宜兴红茶的恶果,唇亡而齿寒。

紫砂壶在台湾能够风光,显然与乌龙茶的冲泡方法有关。我不明白宜兴人为什么不隆重推出自己的红茶?江南人爱喝绿茶,这不错,爱喝并不意味着只喝。茶有许多种喝法,非明前雨前不喝,一味追求尝鲜是时尚,用紫砂壶泡红茶,同样可以赏心悦目。价廉而物美,又有古风,何乐不为。


忍不住要为宜兴红茶吆喝一声。“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好事。酒香也怕巷子深,西施不是进了吴宫才成为美女的,要是不被夫差宠幸,她到死也只能是个默默无闻的浣纱女。

【茶文化】宜兴红茶虽没有正山小种、金骏眉出名,其品质却不输任何一款名优红茶

宜兴的茶叶产区大部分位于江苏省最南端的宜溧丘陵山区,滨临太湖,区内群山映翠,峰峦叠嶂,云雾弥漫,水气缭绕。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宜兴茶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优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说,宜兴红茶每年只采摘雨前一季,采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传统工艺,其特色可概括为“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

漫步翠坡茶园,小憩山间茶亭。日前,在别具特色的江南茶艺表演上,“乾红早春茶”“竹海金茗”“丹凝”“百岁红”“苏红”等系列名茶的品茗中可见怡然的文化追求。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一个偶然的事件中,红茶诞生了。虽然它的祖籍在中国,可是因一些历史原因,在国内的红茶市场一直沉寂。国人知道红茶,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咖啡馆里接触国外红茶,才有所关注。直到金骏眉的出现,国内的红茶市场才热闹了起来。

  江苏制作红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其产区为宜兴、吴县等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宜兴已成为江苏最大的红茶产区。

  如果说“宜兴红茶”还不那么家喻户晓,那么“阳羡茶”一定不会让人陌生。宜兴,地处江南,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南部为丘陵山区,青山逶迤,绿带萦绕,属天目山余脉。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据汉书《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是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唐,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送给陆羽品后,他称其为“芳香冠世产,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廷定为贡茶。后又有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把阳羡茶的地位推向极致,自此,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所以,说起阳羡制茶,那便是久负盛名了。

  宜兴红茶,亦是从清代开始制作,通过晒草、脚揉(滚袋)、沃红(发酵)、晒干等加工工序,生产出红条茶,制作红茶的工艺初步形成。建国后,国家为了还苏联外债,江苏产区所生产的条形毛茶产品,统一命名为“苏红毛茶”,宜兴成为“苏红毛茶”的最大产区。六十年代,为了满足市场,国营茶场和集体茶场改进制茶工艺,应用LTP(锤击机)和CTC(滚切机)制茶机具,通过萎凋、揉切、解块、发酵、干燥五道工序成功试制了红碎茶。随着国内“工夫红茶”的兴起,宜兴红茶顺应市场需求,开始进行苏红毛茶的精致加工,制作生产现在的“宜兴工夫红茶”。这一路虽有起伏,却从未断代。

  好山好水出好茶,宜兴红茶虽没有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祁红那么出名,其品质却不输任何一款名优红茶。作为小叶种红茶、当地又是以绿茶为主要产量,红茶产量不是太高,另一方面宜兴紫砂壶的名气实在太大,常常有人买了壶,拿着好客的主人送的茶叶问“宜兴还产茶”?其话语着实让人郁闷。据说,最初饮用宜兴红茶的大多是当地的烧窑工,每天用大壶泡上一壶带到窑上,从早喝到晚,寒来暑往,冬天保温夏天不易馊,时间久了,茶喝得舒服,壶养得温润。怎么看,都觉得只有用宜兴红茶,壶才能养得更出味,所以其内销完全可以消化,综合以上原因,宜兴红茶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喝过宜兴红茶的,都说好喝,好喝在哪里,好像又说不上来。有人说香,有人说甜,也有人说酸,怎么听着像是在吃水果一样,酸酸甜甜的。那宜兴红茶到底怎么个好法呢?

  首先前面讲过,宜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南部山区占全市面积的40%,且土地富硒,茶树品种优良。其次宜兴红茶,只做春茶,茶树的休眠期长,营养物质丰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同时春茶无病虫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半点污染。每年的3月底开始采摘,采摘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是半展,至5月底结束。再者,制作工艺精细,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一系列工序制成。

  每采摘一斤鲜叶大约有6000—10000个芽头。摘下的鲜叶及时摊晾萎凋,直至青草气渐渐消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此时的叶质柔软捏成团,嫩茎折而不断,以便在揉捻时保持茶叶的整碎度,保证最后形成的干茶条索的完整性。

  萎凋好的叶子投入揉捻机中,按照“空揉、轻压、中压、重压”原则交替进行,使茶叶条索紧卷,让最后形成的干茶条索紧结纤秀,另一方面让茶汁充分揉出,叶子局部红变为宜。

  接下来不光是宜兴红茶,也是所有红茶加工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发酵。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和红茶色素的形成决定着红茶滋味品质的形成,是“红叶红汤”品质的关键工序。将揉捻好的茶叶置于发酵室或发酵箱内,以叶色呈现出黄红色,并发出浓厚的果香味时为宜。接着将发酵好的茶叶进行干燥,通常分两次进行:毛火高温快速,足火低温长烘。两次烘焙都很重要,由于芽细、毫多,温度稍一高,容易焦,出现俗称的“焦糖香”,干茶色泽不润,叶底偏暗;反之亦是一样,干茶的色泽、香味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将干燥茶叶通过筛分,风选,挑剔,提香,让茶叶含水率控制约5%,待彻底冷却后进行包装封箱。

  因此宜兴红茶有着“外形紧秀显毫、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馥郁高爽、滋味鲜醇甘甜、叶底嫩匀红润”的品质特征,上品的宜兴红茶更是高香甜润,汤色橙红透亮金边显,叶底纯净,鲜嫩红匀。常常有外地的茶商到宜兴来收购宜兴红茶,在市场冒充金骏眉进行销售,足见其品质之上乘!

  2017年5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第五届茶叶感官审评研究学术沙龙”在宜兴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所高校、8个研究所、4个检测机构,和多个主管部门、地方学会、代表性企业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4种红茶茶样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对宜兴红茶的品质,作出了高度肯定。

  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指出,对于原料细嫩的小叶种名优红茶宜兴红,在采用紫砂壶冲泡时,通过控制时间来调节品饮浓度,不仅避免了长时间浸泡产生的酸味与苦涩味,紫砂壶特有的聚香效果,能够更显汤中香。


来源:江南晚报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