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阳羡红

找到约20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人间至味“宜兴红” :茶产业引领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宜兴茶园人家

5月13日,第三届“宜兴红”杯名特茶评比结果正式公布。“壶抱宜兴红 共饮阳羡茶”搅热了这素有“江南茶文化发祥地”美誉的云上茶乡。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宜兴红”茶叶的品质,提升“宜兴红”区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宜兴茶产业成为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第三届“宜兴红”杯名特茶评比结果

探访茶山、聆听茶史

品鉴香茗、体验茶艺

以茶为“媒”

宜兴之美,誉满天下

一品见山水

宜兴古称阳羡,是江南茶文化发祥地,茶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制作技艺精湛。早在唐代就盛产“阳羡贡茶”,自清光绪年间就生产红茶,拥有阳羡雪芽、阳羡金毫、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盛道寿眉……等众多名茶,其中阳羡雪芽最富盛名。苏东坡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赞誉宜兴好茶的佳句,看来是恋上了这里的好茶,以至想归隐阳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茶圣陆羽在称赞宜兴阳羡茶“芬香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唐.义兴(宜兴)县重修茶舍记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宜兴茶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宜兴素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说法,茶区森林覆盖率达72%,是江苏省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山区林相改造中,不仅保留了毛竹、马尾松、栎树等树种,又增添了以枫香、榉树等为主的乡土树种,有利于维护并延伸茶区特有的小气候。

东南季风把太湖温润清新的水汽带到茶区,多地形雨,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构成了优质茶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产鲜叶氨基酸含量高,制成茶叶鲜醇甘爽。

雨后的春天,宜兴绿汪汪的茶园浸润在江南烟雨里,游离的茶香飘然于云雾中,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黄金宝地。

一叶载匠心

“宜兴红”只做一季春茶,弥足珍贵。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芽叶比较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前生长速度较慢,茶芽数量有限,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长期以来,宜兴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采用茶叶良种栽培、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清洁化加工等多项技术,实现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上等宜兴红茶采用芽小而嫩、碧绿新鲜的鲜叶,采摘难度大,一斤上等宜兴红茶需要上万个芽叶,更显珍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介绍:“宜兴红品质优异独特,外形紧秀显毫;汤色橙红明亮;香气甜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甜;叶底嫩匀红亮,具有形纤秀、味甘甜的品质特征。其不仅是高端红茶的代表品牌,也凝结着宜兴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宜兴现有茶园7.5万亩,年产茶叶近4000吨,以名优茶最为有名,在历届“中茶杯”、“陆羽杯”评比中更是捷报频传、屡获殊荣。近5年来累计获“中茶杯”特等奖28个,“陆羽杯”特等奖34个。抬手举杯细啜其间,金黄茶汤伴着香气,柔柔地飘进鼻腔,嗅觉与味觉融为一体,顺滑的茶汤在舌尖回转,回甘之时更是满口生香。

一标兴产业

"闻道新年入⼭⾥,蛰⾍惊动春⻛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茶自唐代就被列为贡品。

为整合区域品牌资源,做大做强宜兴茶产业,2018年4月,继“阳羡茶”后,“宜兴红”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宜兴红”茶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

截止目前,“宜兴红”共有加盟茶企35家,拥有岚峰、乾红、丹凝、九香、盛道、百岁红、兰山等知名子品牌,拥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无锡市级龙头企业8家,国家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江苏生态茶园6个,发布实施了“宜兴红”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有省农业技术能手3人、省制茶大师3人、无锡十大农民工匠 2人。

宜兴先后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红”是江苏省“十强公用品牌”,也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培育的精品品牌,已成为了宜兴的重要“土特产”和“金字招牌”。连续多年央视都关注了宜兴春茶开采,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央视频“丰收中国万里行”、央视网“无锡够世界”等平台也对“宜兴红”进行了多次宣传。

一座座茶园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春季正是茶叶采摘的好季节,宜兴的茶山层峦叠嶂、青翠欲滴,一排排茶树沿山势梯级而上,茶园处处弥漫着茶叶清香,令人流连忘返。

一茶观万千

宜兴好山好水出好茶,产业融合促发展。近年来,随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导向日益突出,有着“弥香沁脾”美誉的“宜兴红”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而广为消费者青睐,越来越得到业界和市场的认可。

借品牌发展的契机,宜兴一方面充分利用宜兴茶、紫砂壶、金沙泉“江南饮茶三绝”资源优势,开展了“行四季茶路,寻紫砂之源;赏名家壶艺,品宜兴红茶”、“开壶抱茶香天下”等茶文化活动,积极吸纳文化界、紫砂界、书画界的爱茶之人加入茶文化阵营,促进了“宜兴红”茶品牌的发展;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茶文化,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积极开发茶园旅游,一批生态茶园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岭茶业、乾元茶业、阳羡茶贡茶院、篱笆园深氧墅等均发展了集生态观光、制茶体验、茶道茶艺、茶叶销售等为一体的茶旅融合产品,提升茶产业影响力。成功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1条,国家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1条,江苏省精品茶旅线路3条,获江苏生态茶园6个。

一把紫砂一壶茶,宜兴阳羡名天下。在茶、壶、竹、禅、旅的多维共生中,宜兴不断把茶文章挖深做精,将茶产业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宜兴茶与多张文化名片同频共振,一同谱写山青水绿民富的生态文章。

最后,诚挚邀请大家到宜兴走一走,看一看“苏式茶园”,手捧一把“紫砂壶”、品饮一盏“宜兴红”,体验别具一格的“陶式生活”。

来源:无锡博报生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扬子晚报:文化名流齐聚阳羡茶会助力“宜兴红”申遗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唐代诗人卢仝为宜兴茶留下了千古绝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日前在宜兴茶文化研讨会上介绍说,宜兴是我国知名最早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首届阳羡茶会于1984年秋天开始酝酿,如今已经举办了十五次。每次茶会,来宾交流饮茶习俗、礼节等茶文化,赋诗作画、引吭高歌、切磋研讨,场面温馨而生动。本届茶会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主办,乾红早春茶协办。

    苏轼对宜兴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宜兴产茶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唐朝时,宜兴阳羡茶空前鼎盛,茶圣陆羽为撰写《茶经》,曾在阳羡南部山区长时间考察,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曾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朝廷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宋代大诗人苏轼对宜兴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到宋代,宜兴茶叶交易非常发达,北宋时“县岁市湖洑茶数十万斤”,同时,宜兴阳羡茶也深受宋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的喜爱。南宋户部尚书方逢辰就有“惠山天下第一泉,阳羡百草不敢先”的诗句传世。

    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宗伟方介绍说,元代时,阳羡茶进贡数量仍然可观。据宜兴旧志记载,元代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至明代,阳羡茶依旧是贡品。由于制茶工艺、饮茶习惯有较大改变,叶茶逐渐取代了末茶,绿茶制作工艺基本成熟。因此,明代在沿用煮茶法的同时出现了沏泡茶的方法,并且开始用紫砂壶泡茶,而作为阳羡茶重要组成部分的宜兴红茶开始逐渐受到普遍喜爱。

    “文人情”已成“宜兴红”文化内涵

    茶会上,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晓红指出,传播好宜兴茶,要做深“文化茶”,进一步提升阳羡茶的文化内涵。要做强“功夫茶”,推动宜兴茶产业提质升级。要做精“创意茶”,把茶文化与各文化相融,探索不断、创意不止,永葆阳羡茶的生命力。

    “纤秀形”“甘甜味”“宫庭艺”“文人情”已经成为“宜兴红”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化名人纷至沓来,品味并参与建构“宜兴红”文化品牌。“风的影子夹带冷暖,穿行在柔软与坚韧间。”著名诗人成秀虎这样深情吟咏“宜兴红”。早在今年上半年,由宜兴茶文化促进会和南京《青春》杂志社创意并牵头,组织全国30多位著名诗人,开展了“阳羡茶华语新诗采风创作活动”,创作了近百首新诗并结集成诗集《新诗咏阳羡茶》。茶会上,举行了这本诗集的首发式。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在诗集序中充满激情地说,“我仿佛随着天空中的云朵,飘回到我的家乡宜兴,独自迈步在茶园小道……”“抓一把晒青凑近鼻孔,整个人仿佛,被吸进一片远景,吸进细雨迷蒙的山峦。”著名诗人李樯对“宜兴红”可谓情有独钟。

    茶会上,宜兴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燕军激动地告诉大家,“宜兴红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宜兴市相关部门也将以此为契机,强化项目档案建设、开展传承人谱系整理、建立传承保护基地、确立宜兴红茶茶树种植基地、建设陈列馆、开展研究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

 

    “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遗稳步推进

    据了解,与紫砂壶相对的“阳羡茶制作技艺”,直到2013才年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名录,这与宜兴茶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极不相符。就全国范围红茶制作工艺而言,安徽“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和云南“滇红茶制作技艺”已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申遗对两地红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进一步介绍说,“从20183月开始,宜兴市成立以市长张立军为组长的‘宜兴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安排专项资金,正式启动并推进宜兴红茶的申遗工作。”

    为了加速申遗进程,宜兴市明确红茶申遗项目名称为“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主体为宜兴市茶叶协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与分工。在申遗过程中,宜兴市茶叶协会专门组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多家茶企,采访一批制茶老师傅,对宜兴红茶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存续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并对全手工红茶制作技艺进行完整的拍摄。

    目前,宜兴市有关部门已召开多次论证会,进行反复论证、完善和补充,力争将申报材料做到准确、精炼、有针对性。目前,经过为期半年的努力,“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报江苏省级非遗的材料已基本编制完成。

扬子晚报·扬眼  记者  蔡震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

电话:0510-87619009

传真:0510-81727111

邮箱:cwhcjh@126.com

地址:宜兴市环科园龙池路301号,中宜环保工程学院内2号楼(宜兴市武警医院东侧)


人民政协网:江苏宜兴大力推广红茶品牌“宜兴红”

“夏饮绿茶,冬饮红茶。在寒冷的冬季,如果能喝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不失为温暖的享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秀棠近日在阳羡冬暖宜兴红——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上表示:“宜兴红茶与宜兴紫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宜兴人,我一生最爱宜兴红。”


徐秀棠

2018年11月17日,阳羡冬暖宜兴红——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于宜兴乾元茶场召开。据了解,此次茶会是继去年第十四次阳羡茶会后,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举行的又一盛典,也是1987年第十三次阳羡茶会后,时隔30年后再次举办的冬季阳羡茶会。

宜兴古称“阳羡”,东临太湖,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据宜兴市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介绍说:宜兴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茶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描述了春天阳羡茶采摘与焙制的情景。可见,此时阳羡茶已被列为贡茶。


近年来,为提高茶叶品质,宜兴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老茶树进行改造。目前,宜兴已经是江苏省最大的商品茶生产基地,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同时,宜兴茶企也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生产、清洁加工的生产模式,建成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创建“三品”茶叶165只。

2018年6月,继“阳羡茶”后,“宜兴红”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截止日前,已有多家茶企与宜兴茶叶协会签订“宜兴红”商标使用协议,实行抱团合作,共同打响宜兴茶品牌。

“红茶性温暖胃,不仅可以预防感冒,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冬季饮宜兴红,不仅可以养胃,也可以养生。”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敖盘表示:“宜兴红凝聚着宜兴茶人的智慧、汗水和爱,在宜兴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宜兴红精选优良茶树品种,采用精细采摘方法,结合精湛的加工工艺,承载着宜兴红茶几百年的成长、变迁和创新。”



书画作品

据了解,“宜兴红”区域公共品牌中,已发展出“阳羡金毫”、“红岭金螺”、“竹海金茗”、“百岁红”、“丹凝”、“乾红”等等品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介绍:“宜兴红品质优异独特,外形紧秀显毫、色泽乌润;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馥郁高爽;滋味鲜醇甘甜;叶底嫩匀红润,具有形纤秀、味甘甜的品质特征。其不仅是高端红茶的代表品牌,也凝结着宜兴红茶深厚的文化积淀。”

与其他红茶制作方法有所不同,“宜兴红只做春茶,每年只采摘雨前一季,十分珍贵。”江苏省茶叶协会理事长张定说:“宜兴红茶质细嫩,茶味鲜美,品质珍稀。同时,宜兴红具有保健功效,冬季饮用尤佳,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张定

近年来,宜兴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扶持引进优良红茶品种,全市茶树良种化率超50%,适制红茶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红茶生产的基础更为坚实。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介绍说,宜兴已经先后打造“阳羡茶”、“宜兴红”两个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未来,宜兴市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有序推进宜兴红茶制作技艺申遗工作,进一步振兴宜兴茶文化。


(作者:付裕)

找到约20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