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阳羡茶场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范双喜:以文化之力助推宜兴茶业高质量发展

茶业是宜兴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在江苏省和全国有较大的影响。由宜兴市档案史志馆馆长蒋宁鹏先生经过十年酝酿、五年撰写的茶文化专著《宜兴茶业》于2023年3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记载了1949年以来宜兴茶业的发展情况,填补了宜兴茶业历史记载的空缺,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传承作用。书籍的出版在我市社会各界乃至江苏省茶业界得到了好评,这是我市茶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一件大事,很有意义。为此,《阳羡茶》杂志总编范双喜就《宜兴茶业》一书的写作背景和书籍内容等相关情况专程对市档案史志馆馆长蒋宁鹏先生作了访谈,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范双喜:蒋馆长您好,感谢您接受《阳羡茶》杂志的访谈,《宜兴茶业》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首先想请蒋馆长谈一谈您编著这本书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蒋宁鹏:感谢大家对宜兴茶叶事业的关心,对《宜兴茶业》的关注。我编写《宜兴茶业》的初衷,或者讲动因,有这样3个。

1949年以后的宜兴茶业蓬勃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记录发展历程,留存相关史料,续接悠久历史,留待后人参考,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我编写《宜兴茶业》的第一个动因。

恰逢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70周年,在李令怡保存并赠送我的茶业资料中,我发现宜兴茶业特别是名特茶的创制、发展与时代同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从茶业视角见证宜兴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期待宜兴茶业取得更好发展,这是第二个动因。

当年参与宜兴茶场(厂)建设、茶品创制、茶事活动的老技术员、老场(厂)长、老职工,现在年事已高,采访这些当事人,聆听他们口述历史,征集他们珍藏多年的茶叶资料和实物档案,显得重要而迫切,这是第三个动因。

范双喜:关于宜兴茶文化方面的书籍我市也出了不少,请蒋馆长说说《宜兴茶业》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蒋宁鹏:相比其他茶文化书籍,《宜兴茶业》有这样三个与众不同之处:

这是一本档案编研书籍。作为档案编研书籍,《宜兴茶业》的史料来源于档案资料。我查阅了江苏省档案馆、镇江市档案馆、宜兴市档案馆的茶业档案,同时我征集并参阅了保存在当年参与宜兴茶事的老茶人手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实物等第一手资料。由于保存下来的档案与相关资料有限,难以完整清晰反映宜兴茶业发展的全过程,档案保存多的写得详细,有些年份或有些方面档案少,写得简略,带来篇幅不均衡,记录不完整不全面,部分历史图照质量一般,成为《宜兴茶业》的一个遗憾。

这是一本志书类书籍。体例与章法,参照地方志书的编写规定,在纲目设置、内容编写方面适当灵活安排。结构采用纲目体,主体内容有概述、茶场、茶品、茶事、茶人、茶话,设专记记录无锡市茶叶研究所、江苏省宜兴茶厂以及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宜兴农林学院的发展简史,附录的内容是1949年至2022年宜兴茶业大事记、对宜兴茶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文件辑存。在全书内容定稿的基础上,编写了1949—2022年宜兴茶业大事记。

这是一本全媒体书籍。全书636页,36.5万字,图片530张,表格99张,记录1949—2000年宜兴茶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邀请江苏省(阳羡雪芽)制茶大师詹玉琴制作阳羡雪芽,邀请当年参与创制荆溪云片的老茶人吴叶芳制作荆溪云片,两次赴岭下茶场拍摄,完成了阳羡雪芽、荆溪云片、竹海金茗3个全手工茶叶制作视频,通过二维码嵌入书稿,使《宜兴茶业》成为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为为一体的全媒体档案编研志书类书籍。

回忆编撰过程,我没有凭借自己在档案部门工作的优势,简单堆砌素材,而是始终秉持严谨的态度,在查阅档案的基础上,开展广泛而深入的采访、调究、文献查找,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思考,提出一些原创性观点。例如,为了解湖?镇东兴村树龄超百年的宜兴种茶树生长情况,编者3次实地考察,围绕树高的准确测量,制作5米长的测量标杆(用油漆在钢管上刷间距10厘米的红白相间标识),春节期间与家人一起测量该片茶树的树相特征。例如,围绕准确表述茶品相关内容,编者对名优茶、名特茶的内涵以及研制、创制的适用茶品进行了明确。例如,对宜兴茶业发展过程的一些内容,例如揉捻机发展、茶叶审评过程、红碎茶产销体制演变,划分了相应的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宜兴种的来源,我在走访茶农(原温州移民)基础上,经过充分研究提出“其来源由宜兴本地茶树的留存种、温州地方茶树(温州人迁居宜兴时携带来宜)的宜兴驯化种共同构成”,延续阳羡贡茶的千年历史,切合宜兴种单株变幅大的现状,贴近1949年前后的“宜兴籍不种茶、茶农多为温州籍”的实际,得到了各方认可。

范双喜:在撰写《宜兴茶业》一书的过程中,采访、征集资料和选用资料过程中,想必会有很多让您感到难忘的事,请蒋馆长谈一谈具体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并感到难忘的事情?

蒋宁鹏:采访、征集资料过程中,有这样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第一件事,原新街茶林场会计高玉林把他珍藏多年的资料交给我:“新街茶林场改制时,我觉得这些资料有一定的价值,作为会计我有责任保管好,我知道总会有人来找这些资料的。”在高会计看来,作为宜兴档案部门负责人的我,上门征集这些资料——我就是他一直在等的人,这让我体会了档案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件事,李令怡全面介绍情况、悉数提供茶业资料的同时,热情帮助我联系有关当事人,为我采访与征集茶业资料创造条件。沈棣、朱锡坤、江爱仙、马琴英等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照片和实物捐赠给宜兴市档案史志馆,为我记录这段茶业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就在书稿形成之际,李令怡、马琴英因病逝世,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深感欣慰,能完整系统记录、展示李令怡等老茶人毕生牵挂的宜兴茶业,肯定能带给他(她)们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安慰。我也庆幸自己能适时启动本书的编撰,并能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如果延迟二三年动笔,能否成稿就是未知数。

范双喜:《宜兴茶业》从书的酝酿,到资料收集、整理,最终到取舍和写作,也是对宜兴茶业的一个不断了解和不断思考的过程,请蒋馆长谈谈宜兴茶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脉络和历史地位。

蒋宁鹏:宜兴茗,名天下。概括讲,在中国茶发展过程中,宜兴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地位重要、优势明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代是宜兴历史上产茶的鼎盛时期,唐肃宗年间阳羡茶成为朝廷贡茶。阳羡贡茶采用的蒸青法,是中国制茶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姚国坤考证:“阳羡茶是最早由朝廷钦定的实名贡茶”。该考证结论有3个关键词,分别是最早、朝廷钦定、实名贡茶,阳羡茶作为朝廷钦定的实名贡茶,与民间由下向上进贡朝廷的茶叶,区别是很大的。茶圣陆羽寓居宜兴期间,足迹遍及宜兴,考察宜兴的茶叶与山泉。卢仝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把阳羡茶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阳羡茶为皇家赏识的同时,深得官吏富豪、文人墨客钟爱,当时的阳羡茶风行一时,享誉天下。与唐代相比,宋明时期宜兴茶区的官贡规模有所缩小,但仍然深得文人雅士喜爱,苏轼曾咏阳羡茶:“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成为千古佳句。

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明朝曾是朝廷贡茶,该寺的题壁上刻着“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经查询,全国地名中只有一个阳羡,就是江苏宜兴)”。地处西南边陲的感通茶,比肩阳羡茶“性味不减”,相当于“我的书法还不如王羲之”,谦虚的同时在表达:感通茶,很不错。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阳羡茶的名望。

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乱给宜兴茶叶带来严重损失。宣统年间,得益于善卷乡西塘沈云山等一大批民间有识之士的努力,宜兴茶叶得到发展,1915年阳羡垦牧树艺有限公司出品、宜兴茗岭茶户戴长卿(德元隆茶号)等制作的“雀舌金针茶”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章。抗战期间动荡的时局再次重创宜兴茶业,导致宜兴茶业一片萧条。

1949年,宜兴有茶园1.16万亩、产量175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江苏省的76.7%和68%。立足这一实际,1953年省委把宜兴作为江苏发展茶叶生产的重点地区,宜兴先后建成全省第一个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以及芙蓉茶场、阳羡茶场、宜兴林场、大贤岭林场等国营茶(林)场(宜兴林场、大贤岭林场兼营茶叶)。在国营茶场带动下,宜兴集体茶场得到较好发展,红岭茶场、新街茶林场、善卷茶林场等一批集体茶场先后建场。1983年,宜兴建成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4年国务院放开茶叶流通渠道以来,宜兴茶叶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产量增加,质量提升,成功创制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等宜兴名特茶,茶树良种化、品质优质化、品牌名牌化有效实施,一批民营茶场迅速发展,提高了宜兴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范双喜:宜兴是首批“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先进典型”,作为宜兴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阳羡茶”与“宜兴红”均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和青睐。请蒋馆长谈谈对宜兴茶的看法。

蒋宁鹏:上一个问题讲的是宜兴茶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实际是宜兴茶在江苏、全国的作用与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宜兴茶业依靠自身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江苏、全国的茶业发展。张志澄在宜兴茶园试验并总结出的茶叶合理密植,推广到全国茶区,成为茶树栽培的新方式。1953年建立的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形成具有宜兴特色的茶叶科研与推广体系。1964年,宜兴成为全国红碎茶6个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宜兴红碎茶产量高峰年份约占江苏的半壁江山。1983年,宜兴建成全国茶叶生产基地县。1989年,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同时获评全国名茶,一个县级市1年有2个茶叶成为全国名茶,这是不容易的。宜兴茶叶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为全国的茶叶产销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推动江苏乃至全国的茶叶生产与销售较早进入市场模式。上世纪五六十年,江苏高校及中等学校中,只有宜兴农林学院和江苏省宜兴农业学校开设了茶叶专业教育,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宜兴为中国茶叶种质资源库提供了2个茶树品种。1984年国家第一批认定的30个地方茶树品种,宜兴种是其中之一,编号GS13030—1985。1994年11月,国家审定通过的第三批国家茶树品种之一的锡茶5号(编号GS13005—1994),是从宜兴种茶园中通过单株选择法分离、选育出来的。这2个品种的认(审)定,丰富了中国茶叶种质资源,确立了宜兴种在全国茶树种质资源中的作用与地位。

可以这么讲,宜兴茶产业体系涵盖生产、科研、教育、出口等方面,比较完整且形成一个体系,在全国特色明显,在江苏独树一帜。

进入21世纪,宜兴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阳羡茶”“宜兴红”成为国家级品牌,凸显了宜兴茶的品位与优势,展现出宜兴茶的发展成效。新时代的宜兴茶业,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拓展茶叶在休闲观光、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茶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走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茶业现代化之路,一定会迎来更好的未来。

范双喜:宜兴茶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是宜兴经济社会与人文历史发展的见证。发展宜兴茶业、讲好宜兴茶故事、弘扬宜兴茶文化,是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带动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最后请蒋馆长谈谈宣传并弘扬好宜兴茶文化对推动宜兴茶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蒋宁鹏:宜兴宜茶,域内自然气候、地势地形、土壤类型、林野植被,构成了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体系,被誉为茶的绿洲。古往今来,宜兴耕读传家,文人雅集,茶事活动频繁,得天时的气候条件、得地利的地势地形、得人和的文化积淀,形成宜兴茶业的特点与优势,奠定了宜兴茶业在江苏以及全国的地位。

1949—2000年是宜兴茶业全新的发展阶段。50年间,宜兴茶业的种植规模由零星分散向规模经营转变,生产技术由低层次向较高水平转变,产品结构由原料和毛茶初级产品向精制加工成品茶转变,经营模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销售方式由派购统销、自产自销向大市场大流通转变,市场开拓由内销型向内销出口相结合转变。宜兴茶业50年,见证历史千重锦,照亮前行百尺竿。新时期的宜兴茶业,以其自身较强的发展活力,厚积薄发,持续前行,将在茶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再展盛世大唐走来的阳羡茶魅力。

最后,我衷心祝愿《阳羡茶》杂志越办越好。

范双喜,作家,诗人。《阳羡茶》杂志总编,《云游宜兴》杂志执行总编,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蒋宁鹏,农艺师,现任职宜兴市档案史志馆馆长。

(本文选自2023年《阳羡茶》秋之卷)

文字:范双喜

摄影:钱亚明 鲍永刚 史季明

陆志新 赵文华 周薇平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史菁华,乡村茶业发展

 解放之后,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

宜兴茶史菁华

乡村茶业

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59年,唐贡、百合、凰川、横山、茗岭、九岭等9个国、社联营茶场,种茶3000余亩。1962年,全县茶园14900亩。1966-1967年,茶园发展又掀热潮,省庄、岭下、上东、川埠、横山开辟新茶园3649亩。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同年创办新街、善卷茶场,又种茶2229亩。1976年,太华开始种茶,到1985年,有15个村办起茶场,面积2641亩。

文革之前,宜兴茶(主要是野山茶)在国内外市场还是有一定影响。1962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刘郎的《唱江南 · 阳羡茶》 一文,说:


幽伴野山茶,初尝阳羡茶。

群夸庙后种,能发明前芽。

入眼盈杯绿,高名万代嘉。

流芳写不已,来日遍天涯。


江浙的茶叶,以碧螺春与龙井最为脍炙人口。但前此二者已闻名于世的,却是阳羡茶。


阳羡,即是精制紫砂茶壶的宜兴。阳羡的野山茶,在唐宋年间已很出名,至今宜兴有唐贡村。就是因为这里产的茶,曾经在唐朝进贡过的缘故。


阳羡茶到后来之所以湮没无闻,传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茶是野生的,它周布于危岩幽谷间,采摘比较不易;其二是苏州、杭州的茶叶,大大出名,而阳羡茶以产量不高,竟为世人所遗忘。


但阳羡茶虽然湮没无闻,却不等于绝种。这茶到现在还有,而且生长在小秦王庙后面的(人称庙后茶)依然为茶中极品。不过物稀为贵,产时只能在当地的人可以尝新,很少带到外面来罢了。


现在政府要把它繁殖起来,将野山的茶苗,进行人工培植。料得再过几年,阳羡名茶,又将流芳当世了。(香港《大公报》1962第三版)


1974-1977年间,发展茶园13000亩。红岭茶场成为最大高产典型。1979年,获得国务院嘉奖。1987年,宜兴茶园56400亩,是建国前的4.85倍;产量从175吨提高到4687吨,增加25.8倍。质量从20%的级内(细)茶提升到80%。湖父、茗岭成为首批万担(500吨)产茶乡。在茶叶总产量提高的同时,亩产也在提升,提高了茶场的生产效益。1949年,宜兴茶叶产量每亩粗茶15公斤。1954年为25公斤。1965年平均为51公斤。1982年,最高的横山茶场亩产187.5公斤。1983年,最高为红岭茶场,亩产为386.5公斤。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


在茶苗育苗方面,也改变解放前挖坑直播种子的做法。1953年,茶叶实验场用有性育苗方式育苗36亩。1957年,芙蓉茶场学习福建做法,扦插4亩获得成功。1958年,全国茶叶会议代表到宜兴参观学习短穗扦插法。1958年至1959年,宜兴扦插茶叶苗7702亩,4亿多株。梅园大队受到国务院嘉奖。1967年,红岭茶场用营养钵培育有性茶苗,但成本很高。1977年至1985年,红岭茶场培育大毫、福丁等良种茶苗500万株,成为县良种苗繁育基地。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种、品质的改善方面,也是可圈可点。1937年以前,宜兴茶主要是绿茶,低档茶占80%。1945年后,由绿改红,制法是日光萎凋、脚揉、发酵,晒至七八成干出售。1952年,鲜叶采摘提倡一芽二叶,使用烘笼烘焙、木质机器揉捻,提高了茶叶档次。1953年,响应上级号召,宜兴普遍生产炒青绿茶。1955年,开始仿制碧螺春、旗枪等高档绿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70年代起,大量生产绿茶,品质逐年提高,同时创制宜兴独特的香高味醇风格的清汤绿茶。1983年,江苏一级烘青茶4只,有三只产自宜兴。

在茶叶经销上,国营和集体也发挥极大优势。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分公司指定苏州茶厂到宜兴委托私营茶行收购。1951年,收购31. 35吨。1952年,为保障茶农利益,县成立茶叶管理委员会,设宜城、张渚、湖父3个收茶点,代中茶公司收购春毛茶。1953年,江苏省供销社指定归径为收购点,1956年,茶叶收购归县农产品采购局领导,1957年归县供销社。1958至1959年,茶叶收购由基层供销社负责,宜兴茶厂负责加工。1960年开始,茶叶收购、加工、推销统一归县茶厂经营。1961、62年,南部山区设9个收茶点,与县茶厂合作,1965年,县供销社茶厂与12个产茶公社、61个大队、411个生产队签订预购合同。1973年后,茶叶经营业务归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负责。1979年后,宜兴茶园增至5.64万亩,年产量3220吨,成为宜兴第二大副业项目,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基地行列[省庄大队获得表彰]。1982年5月,镇江地区供销社通知,茶叶不准议价收购,当年收购茶叶2032.9吨。1983-1985年,茶叶市场放开,允许茶农自产自销。1985年,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只收购茶叶992.1吨。1986年,为茶农提供销售信息的同时,收购1494吨。1987年,为茶农发放茶叶生产扶助资金120万元,提供茶场机具30多套,收购1839.4吨。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宜兴本地茶叶树种为国家良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编号GS13030—1985。


从民国初年起,宜兴山区百姓就梦想着恢复发展传统茶业,但最后是时局动荡,民不聊生。1949年后,宜兴茶叶生产才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逐渐恢复。到1987年生产茶叶4686.65吨,占全省的39%,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市(县)。这期间,凝聚了多少的心血汗水,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就是著名茶叶专家张志澄先生。他是无锡钱桥镇人,但从50年代初,就与宜兴茶业结下了缘,从此不离不弃,终身献给了江苏、宜兴的茶叶事业。无论是单株双行密植茶园的尝试,还是碧螺春生产技术推广,无论是外销红碎茶的研发,还是高档阳羡雪芽的研制,无论是在红岭茶场,还是在阳羡茶场、茶叶研究所,无论是在宜兴,还是在溧阳、常熟、金坛,他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了他最钟爱的事业,把宝贵的经验留给了后人,把深情洒在了阳羡古老茶区,为人为事皆为后世楷模。张先生自己曾说过:“一生著书立说不多,自己的著作就是一片片茶园”。无论是今天,还是在将来,宜兴的茶园最大、茶叶最好,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位茶人。


来源:闲品阳羡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活动】阳羡冬暖宜兴红 ——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 (一)前言

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宜兴市茶叶协会主办,乾红早春茶协办的“阳羡冬暖宜兴红——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暨第十五次阳羡茶会”将于 20181117日上午,在宜兴市太华镇乾元茶场举行。国内21家知名媒体共聚一堂,聚焦“宜兴红”。

本次茶会上,您将聆听到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叶兆言先生的优美散文《宜兴红》。也可以了解到“宜兴红”的历史、生长环境、水文条件、品种、工艺及品质特征、阳羡御贡茶的历史地位、申遗的进程、“宜兴红”与“紫砂壶”的渊源、喝“宜兴红”对身体的保健有哪些正能量作用及“宜兴红”的发展蓝图。

“宜兴红”这个大家庭下属子品牌众多,各具特色。活动现场,来宾可以品尝到传统茶代表——宜兴岭下茶场的“竹海金茗”、创新茶代表——无锡茶研所的“丹凝”、名优茶代表——宜兴乾元茶场的“乾红早春茶”。茶香久远,口齿留香。

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茶文化系列丛书之《新诗咏阳羡茶》将在茶会上正式发行,此书汇集国内众多著名诗人,通过对宜兴“阳羡茶”的五官感受,相信你对阳羡茶“宜兴红”的认识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提升。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宜兴红茶的故事会,又是一次茶文化媒体人艺术沙龙,也是一次国内知名媒体聚焦“宜兴红”的主题会。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