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藏茶

找到约1,676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黄华林:弘扬新时代援藏精神 助推西藏茶产业发展

导语: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导下,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了对口支援西藏林芝的工作。经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黄华林加入了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开展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并于2019年6月28日进藏,29日进驻林芝市易贡茶场,成为易贡首位援藏茶叶技术专家。黄华林紧紧围绕易贡茶场工作组“擦亮西藏茶叶品牌,打造红色茶旅小镇”的援藏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将易贡茶场发展放到实现边境地区产业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大局中谋划,取得了不菲成绩。

黄华林,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高级农艺师,西藏林芝市易贡茶场党委委员,主要从事茶树资源创新利用与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相关科技论文36篇(第一作者5篇),参编著作2部,主持省级项目3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2项,广东省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育成国家级茶树品种6个,省级茶树品种3个,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权2个。获得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广东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林芝市优秀共产党员”“林芝市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等称号。


科研攻关砥砺创新擦亮西藏茶叶品牌

西藏林芝被称为“西藏小江南”,气候宜人,温度适中,水汽氤氲。当地的易贡茶场始建于1960年,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块成规模的茶田,早期从茶场建立到茶树种植都离不开部队官兵的建设,改制、地方接管、对口援藏等阶段又积淀了茶场的红色历史文化。

要做大做强、做精做特西藏茶产业,最基础的就是做好品种质量双优的茶叶产品。如何打造能够“擦亮西藏茶叶品牌”的雪域高原茶叶,黄华林首先从品种方面进行诠释。

作为西藏林芝市易贡茶场党委委员,黄华林着力突破茶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从茶树繁育上进行品种研发培育。黄华林发挥自身茶学专业优势,结合多年在茶树品种选育领域的经验,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开展西藏自治区首次本土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扩大繁育研究,收集了一批经多年本土驯化后的老茶树品种,成功培育出西藏自治区首个本土茶树品种“藏茶1号”,填补了西藏本土茶树品种空白。

此外,黄华林还成功研发出西藏首个本土低氟边销茶产品,累计引进名优红、绿茶加工等国内其他省份先进经验和技术13项,帮助攻克技术难题6个,建立合作研发、科研教学等平台2个,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2项。

黄华林还对标更高标准的有机认证和绿色制造要求,聚焦产品品质提升。在黄华林的协助下,易贡茶场先后通过有机茶认证、国家绿色工厂认证、ISO“三标”认证;2020年7月,“臻选绿茶”荣获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特金奖”;2021年6月,“臻选红茶”荣获“华茗杯”2021全国绿茶、红茶产品质量推选“金奖”......以过硬的品牌质量和深厚的品牌历史价值作为西藏茶叶代表,易贡茶叶成为西藏自治区70周年纪念大会和广东省党政代表团接待用茶。

黄华林在指导茶树育苗

深入调研提质增效多元提升产销水平

要把西藏茶产业做成品牌,品种和质量诚然重要,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大产量、满足供给侧需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全产业链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从流程上完善茶叶全产业链的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环节的做法成了破题要义。

黄华林的具体系列工作实践基于他在当地深入系统调研后的审慎思考。2019年6月28日进藏后,黄华林与茶场当地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易贡茶场和周边县、场的茶产业概况进行了详尽地调研,掌握了林芝市茶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发展难题。调研中,他发现相较国内其他地区,易贡茶场在茶园管理、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方面均落后许多,也缺乏市场拓展和营销策划的方案,这些因素制约了茶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黄华林决定通过改变固有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使茶场的现有状况得到根本转变。

在产业技能提升方面,黄华林致力解决茶产业的发展难题,注重产业技能的提升,确保质量和产量的同步提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更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对接后方支援单位,从生产技术各环节逐一实验来提升茶叶品质。”黄华林与派出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种、栽培、加工和质量安全等各研究室密切对接,提出优质茶园管理方案,解决了茶叶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的问题;购置更新先进设备,改变了易贡茶场加工设备落后的状况;系统改造原有装置,从加工工艺各环节对名优茶产品品质进行全面提升。他针对茶叶加工相关问题购置的西藏第一台色选机自动化砖茶压制生产线和自动采茶机,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黄华林以此建立的核心示范点,带动和辐射了周边乃至整个林芝市茶产业发展。

在销售渠道拓展方面,黄华林所在的易贡茶场工作组自称广东茶叶“小组团”,将他们熟悉的广东经验与易贡茶场茶叶的发展相结合,以品牌、以出口赋能西藏茶产业。他们先后在西藏自治区、广东省、澳门等多个地区新建成9家直营品牌门店,成功对接国家级、省级电商平台开展销售,包括国家“832”扶贫平台、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7+2”平台和广东省国资委的南粤分享汇等,并新增线上合作经营渠道13家。

在营销宣传方面,展览展销会、跨界营销合作等新形式也持续为易贡茶场茶叶的发展带来新动能。黄华林所在的工作组积极利用茶博会、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广东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会以及林芝桃花节、粤贸行“年货节”等宣传推广平台,成功促成易贡茶场与深圳、澳门等地企业签订共约4000万元的销售合作意向。2021年3月,在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暨粤林产销投资对接会上,易贡茶场更是取得了西藏茶叶的首个出口资质,实现易贡茶叶的首次出口。

黄华林在指导茶树修剪

积极开展“传帮带”培育本土人才团队

为促进西藏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易贡茶叶的发展成绩得以复制至其他地方,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同富裕,黄华林将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茶叶专业人才队伍作为其努力的方向。

黄华林协助易贡茶场先后引进首批10名大学毕业生、4名柔性援藏人才,积极开展援藏“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感党恩的技术能手,配强配齐中高层管理岗位、重点岗位、基层党组织骨干队伍。

黄华林积极主动邀请国内高校院所与科研机构、企业与当地开展交流合作,包括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同时,邀请了25位企业管理人员、领域专家分别在林芝各产茶县区开展企业管理培训、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现场技术指导38场次,培训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等方面的林芝本地技术骨干1015人次。至此,易贡茶场第一支拥有种植、加工、营销、茶艺等专业技能的本土专业人才团队初步形成。

3年来,黄华林始终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改革精神有机结合,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援藏工作,有力促进了易贡茶场的高质量发展,茶场的职工收入和整体效益均提升了2倍,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凝聚力大大提高,带动了当地职工茶农共同富裕,切实为当地群众办了实事和好事。其援藏扶贫工作得到当地干部职工的高度评价,有效增强了当地群众幸福感,大大促进了藏汉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广东科技杂志 刘肖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西藏茶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近年来,西藏茶产业已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在林芝市,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叶子”,株株茶树撑起了广大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脱贫攻坚的一方天地。5月29日,记者从西藏茶文化协会了解到,目前林芝市察隅县和波密县已完成2万多亩茶叶种植,预计到年底前将完成5万亩茶叶种植,2023年将实现10万亩的种植规模。茶产业在吸引游客前去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

  为了整合西藏的茶叶企业,打造西藏茶叶品牌,帮助西藏茶产业走出西藏,2016年,自治区农牧厅成立了西藏茶文化协会,协会的成立在宣传西藏茶产业的同时,在助推茶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藏高度重视发展茶产业,坚持茶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把茶产业作为促进林芝市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自2018年以来,林芝市始终把茶叶种植作为茶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次聘请茶叶技术顾问实地指导。动员当地农牧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帮助群众实现增收的同时,在加工及销售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西藏茶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姚永奇介绍,茶叶种植对土壤、海拔、湿润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林芝市波密县和察隅县气候湿润,雨水充沛,享有“雪域江南”的美誉,且土壤酸碱值及所含矿物质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姚永奇说,目前,林芝茶叶种植基地平均海拔大多在2200米以内,近两年,农牧科研部门正在着手攻克此难关,如果2200米的海拔高度试种成功,将会大大增加茶树可种植面积。接下来还会进行海拔2900米及以上海拔高度的种植尝试。

  3月中旬以来,察隅县和波密县的万亩茶园种植地里,就有农牧民开始采春茶。姚永奇介绍,茶叶种植后,一般四至五年才能长成茶树,农牧民每年通过采摘茶叶,增加收入。目前,西藏特有的茶叶有藏地春茶、红茶、黑茶、雪域秘茶等10多个系列27个品种。

  此外,记者了解到,茶产业在吸引游客前去观光旅游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林芝易贡茶场将旅游休闲区与户外观光旅游相结合,形成集镇,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旅游。姚永奇说,下一步,协会内其余的30多家会员团体也将陆续打造以茶为文化主体的休闲旅游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姚永奇向记者介绍道,茶产业涉及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围栏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每年能带动约2.5万名农牧民就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另外,企业在租借土地种植茶叶的同时,也会支付土地流转费。每年我们还会指导农牧民种植、采摘、销售茶叶,使农牧民增收致富。”

  记者了解到,西藏茶文化协会还在自治区文物局旁打造了一个三层楼的西藏藏茶展示展销中心,预计6月30日竣工,7月1日投入使用。

  (责编:廉梦歌、柴济东)

  原标题:林芝市大力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西藏茶从何而来?寻找西藏茶的起源

  在西藏,人人爱茶。酥油茶、甜茶、清茶……茶,无时无刻不浸润着老百姓的生活。可是,西藏原本是不产茶的。二者之间的故事究竟从何开始呢?那就要从西藏茶从何而来说起。

  人们总是喜欢从民间故事中寻找历史的“真相”。关于西藏茶文化起源最有名的传说是“神鸟衔茶救国王”。该故事中,茶最早是作为药出现的。

  但传说归根结底不是真相。为此,我们还需要通过科学来拨开云雾,寻找答案。

  赵国栋是西藏民族大学的一名教师,因为对茶的喜爱,2009年走上了研究西藏茶文化的道路。最早他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研究。为了挖掘相关资料,跑了很多地方。“刚开始起步很难,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很少。”赵国栋说,“而且发现很多科普性的资料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我萌生研究西藏茶文化念头的原因之一。”

  十几年来,他相继出版了《茶叶与西藏》《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西藏茶文化》等8部专著。在《西藏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阶段》中,他这样写道:现代考古已经证明,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当时正值西藏的古象雄王国时期,内地的茶叶已经传播到了现在的阿里地区。但西藏流行喝茶并不是从那时开始的。茶叶实体的传入比喝茶行为的流行要早。

  西藏茶风盛行,但却一直没有人在这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赵国栋也是看到了这点,才更加坚定寻找西藏茶文化答案的决心。

  最初,茶是以药用形式存在的。后来慢慢出现在食物中。最后才是大范围饮茶的出现。“茶叶最早传入西藏的时候,是作为汉地的一种珍贵稀有物品,统治者和大贵族把茶叶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小心翼翼地保存。”赵国栋介绍,“《唐国史补》中记载,当时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已经有了唐朝许多产茶地的茶叶,所以它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已经不是茶叶传入的问题了,而是揭示了当时吐蕃赞普已经有了多种茶叶的现象。但同时,赞普依然对烹茶之事感到陌生。也就是说,在赤松德赞赞普之前,茶叶作为饮料在吐蕃并没有达到流行的程度。众所周知,唐朝时流行‘煎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煎茶法为西藏酥油茶的出现带来了契机和启示。”自此,茶叶开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起了饮料的角色,并开始被慢慢接受。

  茶马古道

  让西藏与茶结缘

  西藏原本不产茶,却因茶马古道,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马古道的核心是输送茶叶,是西南边疆、西北边疆与内地马匹与茶叶互换(即茶马互市)的重要纽带。狭义而言,茶马古道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地区的复合性文化,其地域范围涉及西藏、四川、云南、青海、湖南、陕西等多地。茶马古道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以其为纽带形成了城(村)镇发展、贸易往来、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发展、民族交流与融合、音乐文化交流等。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位马帮商人行走在崎岖的道路上,烈日当头,昏昏欲睡,便找了一个地方稍事休息。当他吃下糌粑、牛肉干时,与他相对而坐的茶商递过水壶,那是一壶泡了一种特殊植物的水,解渴解乏还解腻。当他来到茶商的家乡时,才发现这里到处是那种散发着清香的植物。便将其带到家乡,一时间备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现象。

  以前西藏消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云南、湖南等地。历史上,四川及周边地区是内地茶叶输入西藏的核心区域,这种供给状态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其中,以四川雅安最为著名。后来,人们所说的“藏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专指从雅安来的茶。“四川茶在进入西藏之前,它的运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雅安到康定和康定到西藏。”赵国栋介绍。当时茶叶背夫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西藏茶的起源,源于美好的民间故事,也源于科学的探索,更源于那一条真实存在的茶马古道……

  “茶债粮”

  只为那一口偏爱

  数年如一日研究中,让赵国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物质实用性是茶叶在西藏社会生活中不可取代并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础。

  采访中,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在普兰采访的时候,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们那里的人特别爱喝茶。但是很早以前生活水平都不高,有钱人家才会有茶。为了喝上茶,很多人会去别人家借茶,或者用粮食去换,所以就出现了‘茶债粮’的现象。但是,这样的代价很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债’得起,当地人便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用当地一种植物代替。”

  这种植物名为“邦加”,口感不如茶,但也有提神醒脑的效果。“邦加”一般生长在深山,寻找它并不容易。“前几年夏天去过一次,试图寻找当地人口中的‘邦加’,花了5个小时爬山,最终被一条奔腾的河挡住了去路,寻找未果。我想有机会再去找找看。”赵国栋说,“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只要能喝到这种植物泡的水,一切都值了。”

  但这一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仅每天都能喝到茶,而且有了产自本地的茶。

  易贡茶场,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新篇章……

  (责编: 常邦丽)

  来源: 西藏日报

找到约1,62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