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历代的茶诗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多读茶诗丨释超全《武夷茶歌》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现在是元旦假期,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虽然正在放假中,但多杰老师仍在坚持写作。

于是这个周一,【多读茶诗】来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2018年最后一期专栏。

这首茶诗,竟然有336个字。

篇幅量非常大,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毕竟聊武夷茶,离不开茶诗。

会聊些什么?一起来看看咯!

原文

《武夷茶歌》

清.释超全

建州团茶始丁谓,贡小龙团君谟制。

元丰敕献密云龙,品比小团更为贵。

元人特设御茶园,山民终岁修贡事。

明兴茶贡永革除,玉食岂为遐方累。

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

搜尺深山栗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

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摘与烘焙。

谷雨届期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道人山客资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

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正文

武夷茶区的研究,离不开茶诗。

最早记载武夷产茶的文献,便是唐代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

只是在唐代,武夷山产的还是绿茶。

但现如今的武夷山,却是以岩茶闻名天下。

那还要读茶诗吗?

当然要读。

最早记载“岩茶”的文献,便是清代释超全的茶诗《武夷茶歌》。

题目不必赘言,咱们便从作者讲起。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超全,是一位僧人的法名。

可他的故事,却要从未出家时讲起。

超全和尚俗家姓阮,名旻锡,字畴生,号梦庵,福建同安人。

其父阮伯宗,字一峰,世袭明朝千户之职。

阮旻锡早年丧父,也没体会到官二代的特权。

日子清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老母亲去世时,阮旻锡身背大石,修盖墓葬。最终将父母双亲,合葬于厦门。

不光是孝子,阮旻锡也是忠臣。

甲申之变,明清易鼎,改朝换代。

阮旻锡正值弱冠之年。从当时的名士曾樱,传习理学,患难与共。

这位曾樱,是当时南明隆武政权的文渊阁大学士。

说起隆武政权,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赫赫威名的爱国名将郑成功,就隶属于这个政权。

阮旻锡后来身投在郑氏储贤馆内,共赴抗清事业。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郑氏的海军被清军及荷兰船队夹击,弃金门厦门而走。

经此一败,阮旻锡也开始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先开始南下北上,四处逃命,最后曾滞留北京前后达二十年之久。

大约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之后,阮旻锡又潜回到福建,入武夷山中为僧,法号便是超全。

阮旻锡为何选择武夷山?

有偶然,也有必然。

所谓偶然,便带有主观性。

可能是阮旻锡偶到武夷山,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吸引。

虽是假设,但也是人之常情。

凡是到过武夷的人,又有谁不是流连忘返呢?

所谓必然,是带有客观性。

据《崇安新志》记载:

“武夷山向为羽流栖息之所,清初闽南释徒多入山修持,嗣而天心、慧苑、玉华、清源、碧石相继以兴。

天心禅寺有释徒百余人,可谓盛矣。”

由此可见,自清初以来,武夷山内佛教氛围浓厚。

这种氛围,三百余年,至今仍存。

天心永乐禅寺,闻名遐迩,自不用提。

其实在如今岩茶的重要产区慧苑坑内,也还有一座慧苑古刹,颇为值得一去。

有一次我冒雨入慧苑坑访茶,行至半路途中,便在寺中避雨。

庙宇不大,古朴殊胜。

多杰老师在慧苑禅寺

佛像壁画,倒是印象不深了。

还记得在正殿廊下,看见一副对联:

客来莫嫌茶当酒,

山居偏与竹为邻。

此句绝妙。相比之下,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可都显得有点矫情了。

阮旻锡是儒生出身,天险奇秀、文化荟萃的武夷山,自然符合其志趣。

不光如此,前来修行的僧人,还多是籍贯闽南。

东躲西藏的阮旻锡,在熟人的介绍下入武夷山为僧。

既可清修,又避尘烦,一举两得,顺理成章。

请注意,阮旻锡入武夷山的时间大致为清代康熙中期。

此时的武夷岩茶,方兴未艾。

这首释超全《武夷茶歌》,便显得格外珍贵。

他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武夷岩茶最早的一段全面记录。

与其说,这是具有文献意义的诗歌。

如不说,这是最具诗意的茶学著述。

茶诗的意义,便在于此。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讲完了作者离奇的人生,我们回过头来看正文。

一二两句,讲的是茶史。

假定,唐代的武夷茶算是晨曦微露。

那么,宋代的武夷茶便是朝霞初绽。

今天的武夷山市,旧时称为崇安县。

崇安,唐代隶属于建州,宋代隶属于建宁府。

诗中提到的建茶,便指的是建州属地、建溪两岸所产之茶。

虽然不能说建茶就是武夷茶,但仍可以说武夷山一直处于宋代的核心产茶区当中。

至于“丁谓”、“君谟”,指的则是茶史上重要的两个人物。

北宋咸平年间(公元十世纪末),丁谓任福建漕,监造贡茶,进献了

龙凤团。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十一世纪中叶),蔡君谟任福建漕,又造出了更为珍贵的小龙团。

蔡君谟画像

由于龙团凤饼闻名后世,这两位也便写入茶史,并称为“前丁后蔡”。

后来到了北宋元丰年间(公元十一世纪末),贡茶又有了新花样,做出了比小龙团更为珍贵的密云龙。

建州贡茶,一路精进,直到北宋灭亡。

三四两句,讲的还是历史。

到了元代,武夷茶不但增加了贡额,而且设立了御茶园。

元代皇家的御茶园,位于四曲的溪南。

根据记载来看,民国年间的人过去寻幽探古,见到的就已经是荒草淹没的废墟了。

四曲、五曲、六曲附近,是从前茶园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茶叶品质最好的地方。

接笋峰下的茶洞,就是因“产茶甲于天下”而得名。

现而今,产茶核心已从九曲转移到了三坑两涧。

站在元代御茶园旧址之上,颇有些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慨。

明代虽然废团改散,但其实贡茶的负担一点没有减少。

只不过,是茶叶的形态变化了而已。

根据《武夷山志》记载,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直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的二百七十余年间。

武夷山的茶贡额度一年一年的递增,直到山人无法负担。

五六七八四句,讲的是转机。

故老相传,建州一位老人最早献出山茶,这才有后来建茶入贡之事。

老人死后,当地百姓就把他供奉为山神。

后来每年贡茶之初,便要先由官府祭奠老人,然后才可以开山采茶。

明代景泰年间以后,此山不再产茶,但是对于这位老人的祭祀仍在。

单单祭祀也就罢了,山中竟仍有百余家茶户有贡茶的责任。

自己家不出产,但官府还要求进贡。

诗中的“输官”,可译为“向官府缴纳”的意思。

万般无奈,“输官茶”只能是“购自他山”。

这时候出了一位关键人物,便是诗中提到的“郭公青螺”。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明隆庆五年进士,曾任建宁府推官。

据明代郭孔延《资德大夫兵部尚书郭公青螺年谱》记载:

“至此时,茶户只剩二十余家,岁出易茶之金却如故。

郭公悯之,故而以之闻于两院,民茶税运使张存义得以罢免,而易茶之百金亦分派建安一县。

茶户陈钜等感其恩德,于是竖碑纪公德政。”

当时武夷山中的茶户,哪里有什么话语权?

幸亏郭子章仗义执言,这才得以解脱贡茶之苦。

摆脱了贡茶的骚扰,武夷山中的气氛缓和了很多。

这时的岩茶,便要登场了。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请注意,“嗣后岩茶亦渐生”一句,是武夷岩茶最早的确切记载。

后面四句,讲的是辛苦。

黄冠,是道士的别称,这里其实泛指出家人。

由于武夷山许多茶园都归庵观寺院所有,所以僧人道士便也成了制茶的主力军。

制茶的辛苦,首先便是采摘。

农谚讲: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是田事的道理,放在茶事上仍然适用。

与许多茶区不同,武夷山至今秉承着一年一采的习惯。

福鼎白茶比较方便,先采的可做银针,后来采的再做白牡丹,最后春尾再采,便做些寿眉。

这样“一春多采”的方式,较少受天气的影响。

即使赶上天公不作美,但也总有雨后天晴之时。

武夷岩茶不同,一年就采一次。

时间紧,任务重,这便有了“遍采春芽三日内”的忙碌。

如今武夷山,景区面积大致72平方公里。

就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想在短时间内做到“搜尽深山粟粒空”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总向武夷山的茶界朋友建议,除去斗茶大赛,不如再搞个采茶大赛。

保质保量、多快好省的采下茶青,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是如今我们尊重泡茶人,推崇制茶人,就是没人理会采茶人,这仍是一种缺失。

采下的鲜叶,还要赶紧制作。从萎凋到做青,从杀青到揉捻,最后还要干燥焙火。

一宿忙下来,已经是天光大亮。

稍微休息一两个钟头,便又要开始忙着采下一批鲜叶了。

一个作茶季下来,制茶师傅暴瘦二十斤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句“两旬昼夜眠餐废”,道尽了制茶人的辛苦。

同样是武夷茶事的珍贵文献,比起清代王复礼《茶说》及王梓《茶说》这两部书。

超全的《武夷茶歌》写的更为鲜活动情。

超全和尚身在武夷多年,耳濡目染茶事繁忙。

个中甘苦,自然参悟透彻。

后面的内容,开始讨论影响武夷岩茶风味的要素。

先说的是地利。

在超全和尚诗中,岩茶产区分为两个:平洲与幽谷。

论质量,平洲茶次,幽谷茶上。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王梓《茶说》中将“平洲”与“幽谷”的说法进一步规范,确定为“洲茶”与“岩茶”。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如今也被科学所证实。

再往后,岩茶,还又分出了正岩和半岩。

正岩,又要分为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再要排出一个高低上下。

可不同坑涧之间土壤的差别,微乎其微。

这样微小的差别再反映到茶汤中,真的能让人品尝出来吗?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相比起来,清人的观点符合科学,今人的观点却趋近于迷信了。

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的茶界反思吗?

地利之后,再讨论天时对于茶汤风味的影响。

超全和尚,不愧是武夷山中的僧人。

对于做茶时的风向,都掌握的十分到位。

北风之中,带来了干燥的空气。

不管是采茶还是制茶,都以北风天最为理想。

若是“阴雨风南来”,那纵容是大罗金仙,做出的茶来也难免“色香顿减淡无味”。

天时、地利都讲完了,就要讲讲人和了。

茶事当中的人和,就是指工艺。

“清漳”,是漳州的别称。

当时武夷山流行的制茶之法,正是传自闽南一带。

比起绿茶,乌龙茶在香气上更为迷人。

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一部分来自于做青,一部分来自于焙火。

若是想获得“如梅斯馥兰斯馨”的香气,自然要“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做茶的师傅,一般文化程度略低,常自嘲为“粗人”。

可据我这些年接触下来,事实绝非如此。

但凡能做出一份好茶的师傅,无一例外都是粗中有细。

马大哈,可不适合从事制茶工作。

最后四句诗,写的是珍贵。

岩阿,指的是山中曲折之处。

东安王粲《七哀诗》中,便有“山岗有馀映,岩阿赠重阴”的诗句。

宋树,指的是武夷名丛。

郭柏苍《闽茶录异》中记载:

“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

是不是真的为宋代栽植的古树?这我不敢说。

但“宋树”理解为质优年久的老树,却是不过分的。

茶树“无多丛”,产能自然不高。

天心永乐禅寺

旧时的武夷山,大量是菜茶,少量是水仙,名丛则极为罕见。

《武夷山的茶与风光》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其中记载名丛产量时写道:

“除了水仙产量较多外,其余各品种的数量,总计不过占全山百分之二、三。

而梅占、雪梨、黄龙三者产量尤为稀少,近年不过年产一、二斤而已。”

诗中“不盈掬”一词,是不够一捧的意思。

这自然是夸张,但也非毫无依据。

大力发展武夷名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超全和尚的时代,名丛极为少见。

整首茶诗,便似是一部武夷茶事纪录片。

从历史重现,到今日风采。再从采茶场面,到制茶工序。

终了,镜头转回了茶事。

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重烹山茗”自然又别有一番滋味了。

饮茶,总不只是味觉的享受。

饮茶,更兼顾着文化的浸润。

行文至此,我也要去喝一杯茶了。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关于茶的美文:徐夤《尚书惠蜡面茶》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从上周二开始,我们已经正式开始了岩茶的内容。


课程中,涉及了一些茶诗。


不少同学之后在班级里,提到对于这些茶诗还存有疑惑。


因为课上时间不太够,所以多杰老师就在【多读茶诗】专栏单独辟文,和大家聊聊咯。


既是为答疑,也是与咱们课上内容做一些呼应。


这一次,多杰老师要和咱们聊的这首茶诗,是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


这首茶诗,与武夷茶区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正文


很多名人,都写过茶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


曾巩、苏轼、欧阳修。


不胜枚举,少费笔墨。


这些大咖笔下的茶,如同被明星代言一样,身价倍增。


像李白写的仙人掌茶,白居易喜欢的蜀茶,欧阳修最爱的双井茶……



但历代茶诗的作者中,更多的则是名气不大的文人墨客。


名人写茶诗,茶因人而闻名天下。


常人写茶诗,人因茶而流芳千古。


本首茶诗的作者徐夤,就属于后者。


若不是这首茶诗,如今可能真的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位诗人了。《全唐诗·卷七百八》中记载:


“徐夤,字昭梦。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


乾宁,是唐昭宗的年号。


唐昭宗,是李唐王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


换句话说,徐夤考上公务员的时候,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


果然,徐夤“上班”不久,唐王朝彻底“倒闭”了。



由于徐夤是福建人,随即他便转归故乡,加入了王审知的政治阵营。


王审知何许人也?


他的五代十国期间,闽国的的开国之君。


由于王审知在位期间,对于福建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颇受后世赞誉。


时至今日,福建、台湾地区仍有地方供奉王审知,并尊其为“开闽圣王”。


但徐夤在闽国,干的并不开心,没多久就又辞职了。


关于徐夤辞职的原因,史料中留下八个字:


“礼待简略,遂拂衣去。”


说白了:不尊重我,必须辞职!


离开政坛的徐夤,过起了隐居延寿溪的生活,可谓是鱼如得水。


在徐夤的诗歌中,处处透露着生活的情趣。


比如专门歌咏花花草草的题材,有《梅花》、《菊花》、《草木》、《松》、《竹》、《牡丹花两首》、《忆牡丹》、《惜牡丹》等。


专门歌咏小动物的题材,有《鸡》、《龟》、《鹰》、《双鹭》、《鹧鸪》、《蝴蝶》、《宫莺》、《白鸽》等。


看着这些诗歌,我真是由衷的感觉,徐夤退出职场就对了。


文艺青年,在职场中一般都不愉快。


这件事,千百年来都没变呀!



《全唐诗》中,共收录徐夤诗歌四卷,数量并不算少。


但在盛产诗人的唐代,徐夤真的数不上名次。


真正让他流芳后世的则是这首茶诗——《尚书惠蜡面茶》。


这首茶诗的意义何在?


我们慢慢拆解。


老规矩,先从题目讲起。


显而易见,这是一首典型的“答谢题”茶诗。


徐夤毕竟混迹政坛多年,身边的朋友多是达官显贵。


这位尚书大人送来了“蜡面茶”,诗人喝过之后写诗以示感谢。


写这种诗,就像发朋友圈。


可以很敷衍,也可以很走心。


徐夤写的走心,也就以此诗成名。


先说一下,蜡面茶究竟是何方神圣。



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南唐俘获闽国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得到了重要的茶区建安。


次年春天二月,就命令建安开始贡茶。


《南唐书》卷二《嗣主传》中记载:


“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蜡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


唐代,以阳羡茶为尊。


唐宋交替间,连贡茶也发生了变化。


产自福建的京铤蜡茶,取代了阳羡茶的至尊地位。


而这里讲的蜡茶,就是徐夤收到的“蜡面茶”。


徐夤本就是闽国故臣,能收到这里的特产“蜡面茶”在情理之中。


关于“蜡茶”名字的由来,《演繁露续集》卷五《蜡茶》中记载道:


“建茶名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铸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


原来这种茶点出的茶汤,汤感粘稠,似融化后的蜡水,因此而得名“蜡茶”。


后世也有记载写作“腊茶”,其实是一种误传,已经失去了其本意。


下面,我们来读正文。


前两句,写的是产地。


蜡面茶,产自闽国的建安,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闽国大了,建安也不算小。


徐夤的可贵之处,是将这款茶的产地进一步具体化了。


没错,就是如今的茶叶重镇——武夷山。



所谓“武夷春暖月初圆”一句,把地点、季节、时间都说明白了。


地点,是武夷山。


季节,是初春。


时间,也可以推算。


武夷山可以制作春茶,大致要在阴历三月份左右。


既然是“月初圆”,那就是十五日前后。


由此可见,唐末武夷山制茶应是在农历三月十五日之后。


这个时节忙着“采摘新芽”,再赠予“地仙”。


谁是地仙?


我无从考证。


爱茶之人,得饮好茶,估计都能立地成仙吧。


不知各位爱茶人,是否同意呢?



三四两句,写的是造型。


唐代流行的是蒸青茶饼,因此诗中才称“蜡面茶”为“香蜡片”。


而且造型精美,上面还印有“飞鹊”的图案。


这种工艺到宋代,得以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北苑贡茶”。


到那时,只是将文艺的“飞鹊”换成富贵的“龙凤”就是了。


至于“啼猿溪走木兰船”一句,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意。


所描述的场景,正是制成的“蜡面茶”走出武夷山的山川河曲,运往爱茶人手中的场景。


五六两句,写的是喝茶。


当时的饮法,与今天颇为不同。


别看蜡面茶是武夷茶,可完全不是用工夫泡法。


因为是蒸青茶饼,所以喝的时候要用到“金槽”。



茶汤入“冰碗”,渐起“翠缕烟”。


要不是醉心茶事的人,写不出这种走心词句。


最后两句,写的是感情。


蜡面茶后来能取代阳羡茶,可见其贵重与珍稀。


这里的“分赠”,与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的“分张”同义。


如今已是闲云野鹤的徐夤,仍能收到尚书“分赠”的“香蜡片”。


友情之深,可见一斑。


“晚铛宜煮北山泉”,涉及到了茶器与用水。


选一款茶器,加之以好水,认真烹煎品饮。


只有这样,方才不辜负这杯好茶,


只有这样,方才不辜负这份心意。



徐夤这首《尚书惠蜡面茶》,对于武夷茶区意义非凡。


这是武夷山,第一次以茶区身份出现在文献当中。


之前关于“武夷茶区”的记载,不能说没有,但非常模棱两可。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在《江文通集》中这样写武夷山:


“地在东南峤外,闽越之旧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


有学者认为,文中的“珍木灵草”指的就是茶。


当然有这种可能,但也有可能代指其他植物。


凭这点就说,“珍木灵草”是关于“武夷茶”的记载,太牵强了。


唐代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也是被武夷山地区高频引用的一条文献。其中记载道:


“甘晚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题目里倒是明确提出,文字的主题是茶。但也只写了“建阳丹山碧水”,没有明确提出是武夷山。


硬说《送茶与焦刑部书》记录的是武夷茶史,也没什么依据。


引用文献,似是对历史的尊重。


曲解文献,实是对历史的不敬。


对不起,又得罪人了。



徐夤这首茶诗,写于唐末或五代十国期间。


武夷茶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就应从这首茶诗算起。


前后相加,也有一千余年了。


武夷山,是货真价实的老茶区。


但同时要说明的问题是,徐夤笔下的“蜡面茶”,是一种蒸青绿茶饼。


不管从制法、造型还是品饮方式,都与如今的武夷岩茶毫不相关。


明知这是句扫兴的话,但我还是不得不说。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一部分。


武夷茶,却不止武夷茶一种。



武夷茶的历史,不能都算作是岩茶的历史。


武夷茶的荣誉,不能都算作是岩茶的荣誉。


现在动辄就要说:武夷岩茶,传承千年。


这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武夷茶区,历史已有上千年。


武夷岩茶,历史只有三百年。


说来也巧!


第一次记录武夷茶区的文献,是唐代徐夤先生的茶诗《尚书惠蜡面茶》。


第一次记录武夷岩茶的文献,是清代超全和尚的茶诗《武夷茶歌》。


茶诗,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史料价值。


关于《武夷茶歌》,我另撰文讲解。



总之,学习武夷茶,不读茶诗恐怕是不行喽!


其实何止武夷茶,茶诗是历史中国茶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认真研读茶诗,该是每一位习茶人的必修课

武夷茶的文化


前言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以茶为题的诗来,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武夷茶的。

下面就带大家欣赏几首至善至美的茶诗,与君共品。



《谢尚书惠腊面茶》

唐·徐夤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最早的武夷茶诗,可能要数唐代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了。这首诗也是目前仅存的一首唐代武夷茶诗。唐时武夷山产的是蜡面茶,但尚未出名,远比不上顾渚,湖州,四川等地的茶。所以,唐代的茶诗中,很少涉及武夷茶。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当时武夷茶发展一斑。“溪走木兰船”一句,说明其时武夷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且是通过木船运出去的。今天的武夷山星村与下梅村,就是当年茶叶集散的两个码头。


《和钱安道惠寄建茶》

宋·苏东坡

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骨清肉腻和且正“句,形象地描述了武夷茶的滋味特点,点出了骨为茶汤的稠厚细腻,香气如缕凝聚,绵绵不绝,香久益清,味久弥醇;成为后来岩韵比喻的滥饬。


《建安雪》

宋·陆游

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

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

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

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在陆游的眼中,武夷茶是天下最好的茶。不过,要使它达到最佳香味,还须老天来保佑。冬天下过雪,春天茶才好。这就有点“瑞雪丰年”的意思了。


《武夷茶》

元·赵若槷

和气满六合,灵芽生武夷。

人间浑未觉,天上已先知。

石乳沾余润,云根石髓流。

玉瓯浮动处,神入洞天游。

赵若槷在《武夷茶》诗中,用“石乳沾余润”表达了武夷茶犹如石头中流出的乳汁,受到阳光雨露滋润的同时,沾染了岩石的精华,因而品质特别的出类拔萃。但他意犹未尽,又用了“云根石髓流”,再次强调武夷茶是从云的根部(武夷山有云窝之称,因此赵若槷说是“云根”),石头的缝隙里,流出来的石髓。赵若槷在一个句子里,连用了两个“石”字,相当感性地表达了他体悟到的,武夷茶与岩石关系的紧密,以及所特有的岩韵特征。


《夜宿天心》

明·胡滢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诗中“天心”指天心岩,是武夷山的核心产茶区之一。天心岩在武夷山东北部,这里是武夷山的中心,珍贵的大红袍母树便生长于武夷山天心岩的九龙窠峭壁之上。所以这是一首描写武夷大红袍原产地的茶诗妙句,也是我国最早赞美大红袍的茶诗。


《谢人惠茶》

明·潘允哲

长日燕台正忆家,故人新惠故园茶。

茸分玉碾闻兰气,火暖金铛见雪花。

漫道玉川阳羡蕊,还如鸿渐建溪芽。

泠然一嗓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武夷茶好,泉水亦佳。这种山泉含有少量有益矿物质,用来泡茶,汤清,味甘,香纯。

明代陈观有诗赞曰:

绝献参差翠色连,白云一迳入壶天。

客来不屑求丹井,惟爱新茶煮石泉。


《咏武夷茶》

清·陆廷灿

桑宁经传熟见闻,弹琴喜访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书论文。

春雷催出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

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武夷山下的崇安县做过一任知县,对武夷茶倍加赞赏。

诗中他不仅对武夷茶作了形象的描绘,而且极力称道武夷茶在“清神”“醒睡”上的功效。

清人邱华岳也在《重游复古洞》一诗中谈到武夷茶在止渴、益思上的益处。他说“得品茶香渴已减,重吟诗好兴犹增”。

THE END

※文章图片源于网络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日/推/荐



继昌

本系

金标·肉桂

¥1280(200g,25泡)




继昌

本系

红标·肉桂

¥580(224g,28泡)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