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

找到约315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图解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上“青楼”的全过程

桐木关,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物种博物馆。


它位于武夷山腹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每年雾日多达100天以上。



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持嫩性高。


两省交界之处。


空气中满是植物和土壤混合的新鲜味道。


桐木的茶树


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这里的土壤由侏罗纪兜岭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化而来,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随着四季的变化,落叶、枯萎的植被成了茶树天然的绿色肥料。



山里溪水流淌下去,汇集成穿越武夷山景区的九曲溪,更是纵贯福建省的闽江源头。


茶树在哪里?好像无处不在的样子啊,考考眼力,找找茶树。



安静坐下来,你会听到毛竹生长的声音。



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为武夷菜茶群体品种,野生、半野生。不同于人工栽培的规则茶园,更不同于工整的机械采摘茶园,这里的茶树自然生长在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里,满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树,又似乎无处不在。无以伦比的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采摘的难度——只能依赖人工。


包裹茶树的青苔,是令骨灰级茶客们心醉的“枞味”主要来源。



采 茶


这里每年只做一季茶,5月份,山里会有一种繁忙且欢乐的气氛。正山小种不会采嫩芽,一般采半开面3-4叶,嫩梢比较成熟,糖类含量高,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苦涩味不易显,有利于茶汤滋味形成。





不急切不早采,耐心待天时——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这里的很多生活细微之处。


这样陡峭的深谷两壁,我连站立都困难,但采工……她们像从来就生长在这里一样从容。采摘地点与制茶场所往往距离遥远,需翻山越岭。采茶路也大多不那么好走。



像这样的“路”,当地挑工也可以满担青叶100多斤健步行走。春天茶季,晴天难得,采茶做茶更是竭尽全力。


制茶——新工艺红茶时代


桐木关红茶(正山小种),超过400年传统,更有过改变世界的辉煌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仅是近些年才被人认识。传统正山小种制法,由于工艺繁琐考究,耗时耗工成本高昂,如今难得一见。


今天,即使在桐木关,也大多与世界各地一样,使用可控性更好的室内萎凋槽……



溪水左手边的巨大木制建筑物,据说建于100多年前,是现存世界最大的“青楼”。在茶界,它是传奇,是膜拜的对象,但在当地,它只是静静地安于一隅,看时间变迁。即使在繁忙的茶季,由于传统制法的凋零,青楼也远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有记载:“桐木关村生产的正宗正山小种红茶,品质优异,卖价最高。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 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





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


其时,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 ”


遥想当年,红茶贸易是何等辉煌,现在,还能否从这座落寞青楼中体会到点滴昔日的荣耀?



这座最著名的大青楼,上下4层结构,不设楼板,用木条隔开,横档每隔4-5厘米一条,上铺青席,供摊叶用。岁月沧桑,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财产,村民共用。


正山小种制茶季


松烟香、桂圆味是它的显赫标志。正山小种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不带毫芯。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明亮,呈古铜色,叶张柔软厚实……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茶。



据称,公元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通过福建的海运集团远销至荷兰,在英国《茶叶字典》中:武夷(BOHEA)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WU-1)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IA BLACK TEA)。




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正山小种首次输入英国,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为妻,饮红茶之风由凯瑟琳公主传入英国皇家,引发英国茶文化。


中国红茶的税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10。英国茶叶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引起了两次英荷战争和波士顿茶叶事件为导火索的美国独立战争。



难得的好天气,青楼上已经有了刚刚采回来的青叶。青楼底层,已经开始用松柴点火。巨大的青楼今天会有些忙,青楼第3层,青叶摊放。大约50平米的青间,摊放了不到百斤的新鲜青叶。


不同于日光萎凋和室内送风萎凋槽萎凋,传统正山小种采用青楼松烟加温萎凋。这样的智慧固然因为本地春天多雨少晴的客观条件,但也能使鲜叶在萎凋阶段就直接吸收烟味,使毛茶烟量充足,滋味鲜爽活泼。




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困难,成本高昂,所以被更多人简化掉,只是保留后期松烟熏焙。


但传统茶人认为简化版制作会让松烟味浮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内质,只有如此的青楼萎凋,才能让松烟更加深刻地参与到日后茶叶内质的缓慢转化中,才可以让成茶的松烟香深沉持久……




底层燃烧松木的烟,穿透数层楼上来了。中间每间隔大约20分钟,有一次翻动青叶。


萎凋叶,已经有悦人花香飘散出来。


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使细胞膜的韧性增大而富弹性。从外形看,叶面积缩小,生硬变柔软。


从内质说,发出兰花香气,叶色变软。除了物理变化,还需要有适度的化学变化,提供更多的可转化为红茶香味的有效物质。


萎凋为下面的揉捻、发酵创造了条件。如果萎凋不够,叶片水分过多涨力大;水分过少,则叶片干硬。两者都不容易通过揉捻卷成所要求的形状,甚至容易揉成碎片。




经过揉捻、解块的茶叶放入箩筐室内渥红(发酵)。揉捻过程中把一部分细胞内含物挤出来,在茶叶自身酶促作用下,使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氧化作用,发生深刻质变。红茶经渥红加深冲泡后的色度,发展香味达最高峰,减少茶青叶的涩味。


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到的香气物质,绿茶中有大约100种,而经过发酵的红茶,却可以达到300种以上!


红茶汤色的成因,与渥红时氧气的充分供给很有关系。


红茶理想的制茶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湿度+流通的空气。但这些条件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一般温度高则湿度不够,如空气湿度低,会引起堆面叶水分蒸发,叶汁比堆内叶子浓,渥红就不均匀。


堆面叶子氧化过度,就会逐渐变黑,而部分氧化不完全,则茶汤有青味。如水分过多,通气不好,也会影响渥红。


但桐木关的发酵基本采用室内静置方式,而没有其他地方的盖湿布+喷水,是因为前面所说桐木关的自然气候条件——高湿多雨,山风、气温适宜,这是天赋的优越条件。



看茶汤,右边更是明显渥红均匀,叶底较明净,汤色明艳。



发酵到位的茶叶,散发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清凉气息,沁人心脾。


熏焙是形成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步骤,它即可使湿坯干燥至适度,又在干燥过程中吸收大量松烟香味,使毛茶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甜爽活泼滋味。


复揉叶被薄摊在水筛上,每筛大约2kg的样子,置于青楼第一层的焙架上,倾斜鱼鳞状排列,热松烟均匀穿透叶层。


薄摊湿坯。



上焙,湿坯熏焙。



地面两排青砖是烟道,松烟开始从下面烟道上来。


关闭空间,人已经在里面待不住了,焙间内气温大约有60度左右。


浓烈的松烟穿过巨大的4层青楼而上,直达屋顶,透过瓦片。



在这世界唯一的桐木关、唯一的正山小种制作地,看看这孤独的灯光,这是最繁忙的制茶季。可以了解,现在市场上传统熏焙的桐木红茶正山小种有多么稀缺。


夜里,安静得可以听到昆虫的叹息,邻家的做茶师傅,每年制茶季,夜夜如此情景,人几乎没有机会睡觉。


天亮了,青楼的火也熄灭了,清晨,松烟散去,焙间也渐渐冷却下来。


制茶,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5点多,采茶工已经进山采茶了。今天,他们将步行山路两个小时才能到达采茶地点,再见到他可能要等到傍晚。



水筛上的正山小种毛茶,色泽已经初见端倪。



毛茶下焙。


传统青楼松烟熏焙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生产不安全(防火),但那种天地人、时间的味道……它的迷人之处,在那些细腻感性的资深茶友眼中是无法取代的。




楼上已经见到最早下山的青叶,新的一轮制茶开始。



焙的正山小种毛茶,乌黑油润。


松烟熏焙使正山小种红茶具有典型的松烟香,鲜爽活泼的品质特征。


据初步分析,具甜烟味的愈疮木酚和丁子香酚在小种红茶酚类抽提物中的含量,比在木材烟气冷凝物中的含量还高,这可能是正山小种红茶具桂圆汤味的重要物质。


几个月后,这一季的茶叶会历经无数繁复工艺完成精制过程!因为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内质,会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


在长时间的静置陈放、复火过程中,起初的松烟香与优秀丰富的茶叶内含物质相互作用,烟焦味完全散失,继而转化为桂圆干香。


回溯正山小种发展之路,致敬先辈茶人精神!

正山小种作为世界红茶鼻祖,于公元1568年在武夷山桐木关诞生。红茶在450年的历史传承中,颇具传奇色彩,也经历了颇多坎坷。


正山小种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低迷的时期,但最终在几代茶人的坚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界泰斗”张天福、骆少君院长的关心支持、积极建言,对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日,让我们回溯正山小种发展之路,致敬先人,感恩他们的坚持和付出,让正山小种在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正山小种诞生

01


武夷山桐木村庙湾,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江氏家族自宋末由河南固始入闽,距今约800年的历史。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业世家”之称。



公元1568年,正值采茶季节,一队官兵途径桐木关,晚上睡在了采摘的茶青上。待官兵离开,茶青已发红。江公急中生智,将已经发酵的茶叶反复揉搓,并用桐木盛产的松木焙制。茶叶吸收松烟后,色泽变得乌黑油润,蕴散出独特的松烟香。


因当地一直习惯于绿茶,不愿饮用这另类茶,江公无奈,只得将茶挑到几十里外的星村贱卖,没想到第二年便有人以数倍的价钱订购此茶。


顺应市场的需求,世界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诞生了。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说法见《中国茶经》。



伟大的发明创造往往始于偶然,正山小种的产生不仅是偶然间的发现,更是出于江公的爱茶惜茶之心。


致敬江公惜茶初心,才诞生了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留给后人说不尽的传奇故事。



02

“正山小种”发展重要的推动者



19世纪末开始,正山小种红茶就受到冲击,20世纪更是每况愈下,民国时期跌落低谷,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的命运也几经波折。


这一过程中,我国茶界几代人为正山小种的复兴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仍影响着在每一位正山传人。


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茶叶专家。我国现代茶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留日期间,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后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觉农在崇安(今武夷山)工作期间,以茶树改造和茶业复兴为己任。他曾说:“中国不能没有世界顶级的红茶”。


他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到桐木、星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正山小种历史资料和自然地理数据,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设计茶叶研究所,接管张天福创办的“福建省茶叶改良总场”。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人江润梅一起大批量组织生产正山小种,往上海口岸出口,为正山小种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江素生(江元勋之父)与吴觉农老先生(左一)在京合影


1985年,吴觉农在与正山小种第二十三代传承人江素生的交谈中,提出:“正山小种可以做出好茶,你们要搞新产品开发,搞小包装,组织茶业产销合作社,把茶叶做精。”并委托友人帮助江素生。时任武夷茶场场长的“岩茶泰斗”姚月明积极提供帮助,为日后正山小种的复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吴觉农给江素生的亲笔信-节选


张天福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出生于福州名医世家,是福建茶业科研与教育的创始人,被誉为“茶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对福建省的茶业发展和中国的茶事活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为发掘和恢复中国特有正山小种红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的张天福,在委员提案中提出“应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工夫(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正山小种红茶”。在张天福的建议下,政府给予重视,使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保留并发挥效益。


江元勋与张天福(右一)照片


2002年6月20日,时隔60年后93岁的张天福重返桐木关,再续世交友情,并题写“茶业世家”赠与江元勋。



张天福还指导江元勋办厂,恢复正山小种。他告诉江元勋要“看的准,抓的紧,时不我待,干事业切忌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入手。”

06年7月张天福老先生到正山堂指导正山小种制作工艺


山高水长,情深义重。抚今追昔的“张爷爷”给继承先辈从事茶叶事业的江元勋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骆少君

骆少君(1942-2016),福建惠安人,研究员、高级评茶师,中国著名的茶叶品质化学研究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从事茶叶生产、研究及质检工作40余年,为杭州茶叶研究所所长,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兼《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


骆少君认为:“武夷山是未受污染的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是茶界的福气,更是武夷山人的福气”。


自1997年以来,她每年都要几上桐木,考察正山小种的生产情况,指导江元勋如何传承与大胆创新,并在她主持下由叶兴渭、叶启桐、祖耕荣、叶勇、修明等茶界专家同仁共同制订正山小种红茶标准。


07年张天福老先生与骆少君女士为正山堂“正山小种发源地”揭牌


茶业世家不遗余力

03


在桐木,只要谈起江氏家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会自然想起正山小种,二者已经连为一体。


江润梅(1914-1973),正山小种第二十二代传承人,制茶专家、评审专家,是桐木关江氏“茶业世家”中杰出代表人物,被誉为延续正山小种红茶的“一代大家”。


江润梅喜茶爱茶,善于思考,通过不断潜心钻研,成为当时方圆百里制茶第一人。其父江春波一生奔波于上海、福州等地,为正山小种的发展不辞劳辛。其子江素生一人北上,苦觅桐木茶叶出路。


桐木村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1940年,张天福先生在桐木建立“正山小种示范基地”,并交由江润梅负责收茶、制茶及基地的管理工作。1942年,吴觉农在武夷山麓设立茶叶研究所,并于桐木庙湾、华光庙一带建立品种园,并交由制茶经验丰富的的江润梅负责管理。

 

为保证正山小种红茶的产品质量,在张天福先生的建议下,江润梅在桐木组织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集中进行技术指导、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这一举措使得当时处于衰微态势的正山小种得以生机和延续,为解放后茶叶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代传承的基础上,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艰辛创业,建立正山堂茶业,创新正山小种技术,带领团队创始高端红茶金骏眉。


正山小种在江氏家族血脉传承中,一步一步走向今天。


为了正山小种的复兴,吴觉农、张天福等老一代茶界宗师倾注心血,苦苦奋斗;江氏三代人不忘初心,不遗余力;骆少君等现代茶叶专家学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各级政府、有识之士纷纷助力,致力复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正山小种的发展与成就。


能够在先辈们奋斗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是每一位正山传人的骄傲与荣幸。致敬先人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这一精神流传下去,将正山小种继续发扬光大,让中国红茶再次站上世界的舞台!

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红茶的八点区别你都知道吗

  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红茶都是福建红茶的代表,都是来自武夷山茶区的红茶。大家对两类茶都喜欢品鉴,关于两个红茶的渊源关系你知道吗,两者有什么不同和传承,下面为你揭晓:

  一、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诞生时间不同

  正山小种红茶,又称拉普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鼻祖,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并受原产地保护。

  初期的正山小种红茶有的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工艺和风格传承至今,称之为烟熏正山小种简称“烟小种”。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黑色,但茶汤为深红色,伴有独特的桂圆香味。烟小种因为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初喝者往往难以适应,所以早年武夷山的主要用于出口,国内饮用者较少。

  金骏眉是2005年在正山小种基础上研发的,也是选择桐木关的茶芽做原料。金骏眉的发酵比烟小种的轻,不但保留了自然的花蜜香,还因为取消了传统小种的熏制工艺而没有了大众不容易接受的烟熏的味道,一下子风靡全国带动了全国红茶的空前繁荣!

  武夷山的茶人根据金骏眉的热销也顺应市场环境对传统正山小种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去掉了烟熏的工艺,从而带动了正山小种在国内的热销。

  二、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原料不同

  金骏眉的原料是在茶树刚刚长出嫩芽的时候,只采纯单芽没有叶片,一个熟练的采工纯手工采桐木关的野生金骏眉茶芽一天真的采不到一斤。

  两者都是采自同一种茶树上面,传统正山小种和新工艺正山小种都是采用采过金骏眉之后的一芽两叶后者一芽三叶。正山小种红茶所选用的原料是茶叶的1芽3叶,而金骏眉则全部是选取芽头,这两者就有着明显的不同了。

  三、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制作工艺不同

  金骏眉的制作只是部分按照正山小种传统的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在萎凋时,茶从原来的鲜绿色转为暗绿色即视为成熟。发酵是最重要的环节,应根据天气进行,如若发酵程度不到位,容易产生苦涩感;发酵时间过长,则跟平常的正山小种一样,不会产生骏眉所特有的蜜香。烘干亦很关键应正确把握时间和温度,才能做出骏眉真正的蜜糖香。

  金骏眉在制作工艺上基本上是在正山小种的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但两者在制作上改进和创新。金骏眉发酵更轻以保留花香并更好的体现茶芽的蜜香,同时金骏眉还去减少了烟熏的工艺从而避免烟熏的味道。

  而传统正山小种会在萎调和烘焙是使用松柴进行烟熏。但是因为烟熏小种制作成本高,工艺复杂,而且桐木关成了自然风景保护区后也严格限制砍伐松树,用外山松柴制作的烟小种也缺少了以前的桂圆香,加之烟小种普通茶友又不好接受,所以传统工艺的烟小种的场份额不到新工艺正山小种的十分之一。新工艺正山小种借鉴了金骏眉的制作工艺,减少了烟熏或者干脆也去掉了烟熏。所以新工艺的正山小种红茶也和金骏眉一样具有花果蜜香。

  四、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外形不同

  金骏眉形如眉毛细长粗壮,通体黑褐色均匀过渡,尖部金色的毫尖略显。而桐木关老茶树的正山小种的外表是粗壮紧结,通体宝黑色,表面似有一层白霜很有质感。尤其是粗壮的拜年老枞野生小种红茶堪称红茶中的极品。

  五、金骏眉比正山小种的口感香气不同

  金骏眉会比正山小种更为甘甜,香气馥郁,茶汤顺滑绵软、细腻,所散发出来的蜜兰香更是直达心肺。传统烟熏正山小种都带着一股浓重的松烟味,真正桂圆香的正山小种已经很少了。新工艺的正山小种和和金骏眉一样都具有独特的花果蜜香,因为叶子不够嫩蜜香没有金骏眉明显。但是因为叶子成熟,喝起来比金骏眉更有层次感,更有内容和风韵,同时伴有幽幽的竹叶香。百年老枞野生正山小种的竹叶香和青草味更明显,如身处原始森林一样的气息。

  六、茶汤颜色不同

  好的金陈骏眉100度的水冲泡也和色拉油一样金黄澄亮,茶汤较淡。传统烟熏小种茶汤头几泡红艳透亮,随着泡数增加也逐渐红色减弱也和金骏眉差不多金黄透亮。新工艺桐木关正山小种到位用100度的水冲泡和金骏眉茶汤颜色差不多都是金黄澄亮,但是会比金骏眉颜色更深一些。

  七、耐泡度不同

  好的金骏眉基本都在10泡以上。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在8泡左右,百年老枞野生正山小种会更耐泡一些。传统烟小种和新工艺小种耐泡度基本一样。

  八、叶底不同

  好的金骏眉10泡以后是一根一根饱满的单芽沉在水底。好的桐木关正山小种则是肥厚的古铜色伴有青褐色的叶片静静躺在杯底,闻起来都有自然的清香。

找到约30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