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用什么水泡好喝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安溪铁观音的这些民间偏方你知道吗?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医药学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

茶,被奉为中国的国饮,具有保健功效,我国历代医书记载颇多,明代顾元庆曾在所著的《茶谱》中总结道:“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在安溪,铁观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真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一件不能少。今天,想说说安溪铁观音的小偏方,这些都是安溪民间实用土方子,也许,你对这些再熟悉不过,也许,你今后生活会用得着…也许你现在还不知道?

消食的铁观音盐米茶

铁观音盐米茶,你可曾听说?

这是我最熟悉的铁观音小偏方,专治脾胃差不消食之症。我的童年,在疼爱我至深的祖母口述中只有两个词---脾胃不好、面黄肌瘦。所以,盐米茶是我经常喝的一种汤水,香香的,是铁观音茶香和焦米香混合在一起的,带咸咸味的香。每当我又腹胀吃不下饭,奶奶就起身往厨房去炒盐米茶,生火热锅,先放入日常煮饭的白米少许,再放入铁观音茶叶少许,在热锅中不断翻炒,炒至白米呈焦黄色现焦香味,同时,茶叶也会有焦香,再撒入食盐,再翻炒一会儿功夫,最后加入热水煮开,盐米茶就大功告成了。一般情况下,盐米茶都要现炒现煮现喝,效果最好。腹胀不消食,喝下铁观音盐米茶10分钟左右,就会不断打嗝,胀气渐消,助消化啦!许多年来,盐米茶伴随我成长,一直到我自己做了妈妈,小儿也是脾胃差吃饭少,我常如法炮制盐米茶给孩子喝。

铁观音盐米茶,你喝过吗?它是小偏方,主要功效是养肠胃、助消化,胃功能较弱者及慢性胃炎、不思饮食者宜常饮。

小瓦罐里的宝贝

在安溪,许多家庭都有备小瓦罐装着铁观音蜜茶,大家都叫“蜜藏铁观音”。我家也不例外,橱柜底下阴凉的角落里,藏着一个古老的小瓦罐。家里人有谁肠胃不适,或腹泻或便秘,或上火或腹胀,祖母会拿出她的宝贝,用干净的小勺子弄出一些铁观音蜜茶,泡上一壶让他好好喝,问题不知不觉间就解决了,真是有奇效啊!

铁观音蜜茶制作其实很简单的,先把备用的优质铁观音茶放在热锅里再炒炒,主要是要除去多余的水份,防变质,炒热后放着自然冷却,装入小瓦罐中,半罐为宜,慢慢倒入蜂蜜(冬蜜),八分为好,因为茶叶与蜂蜜结合后会略膨胀,然后密封常温储存即可,宜避光、防潮、防异味。

铁观音蜜茶也是小偏方,陈年蜜茶效果更好,有调理肠胃、润肠通秘、清火养肝、消食安神、去油降压、润肺止咳等功效。蜜茶的冲泡与平常泡茶一样,茶汤具有安溪铁观音兰花韵香和蜂蜜天然蜂香,保健功效可不一般。

高悬梁上的柚子茶

你见过高悬在梁上的柚子茶?在安溪,没说的话,即便你看到房梁上高挂着个黑乎乎的圆球,你也不知人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高悬在梁上的是安溪铁观音柚子茶,这也是一种小偏方。

一个家庭制作一颗柚子茶作药用,能用上好几年的。印象中长大的过程上我只亲眼见过我们家制作一回柚子茶,记忆还挺深刻的。

柚子茶的制作可不简单,备用选个柚子,个头大的好操作,把柚子从顶部切开,柚盖子留着用,用小刀配合着汤匙,小心地把里面的柚果肉取出来,然后,把上好的铁观音茶与一部分柚果肉揉拌均匀,再放回到柚壳里去,用汤匙尽力压实,待铁观音茶填满了,最后把切开的柚盖放上去,把它缝合好,从外观看俨然还是一颗完好无损的新鲜柚子,放到网兜里,悬到高处,这样通风,可保存多年不变质,但是制作好柚子茶外皮会一天天萎缩变小变黑,里面的茶依然是好的,药用时拿出来泡茶是满室清香,茶香柚香融合在一起,真是绝配。

安溪铁观音柚茶,具有下气、化痰、润肺的功效,保存好的话,越是陈年越好,对慢性咳嗽,消化不良等症有很好的疗效。据《本草纲目》记载,“柚茶饮食,去肠胃中恶气,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不思食口淡,化痰止咳”。在我国古代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吃柚子茶的习惯。

陈年铁观音茶是天然保健品

在安溪,家家户户都有储藏着铁观音“老茶”,我们都已习惯了老茶能降火、助消化。家里大人小孩肠胃不舒服或上火头疼等小毛病,就取出放置多年的铁观音老茶泡一壶当药喝。所谓老茶,就是放置多年的铁观音陈茶,是我记忆中的“黑茶”,其干茶或色泽枯暗或乌黑油亮,相当耐泡,汤色或深黄或褐色或红褐色,汤如中药,带“陈年味”。

陈年铁观音,一般放置于陶罐内保存好,多年不变质,其后熟作用及一系列变化,氧化作用减少了茶叶中刺激性物质的含量,沉淀着大量精华物,沉香凝韵,冲泡后味道温和,微甜回甘。常饮铁观音“老茶”,深感陈茶的贴心,饮之口感“醇、滑、清、爽”,犹如陈年老药酒,是高级茶饮品,更是天然保健品,它不仅具有青茶的作用,还有能降火、治感冒、治消化不良、降压降脂、防治糖尿病等效用,已有专家对此进行研究证实。

变废为宝的隔夜茶

我们通常认为隔夜茶不能喝,但隔夜茶不能当废物丢弃,应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继续发挥它的保健功效。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并且亲眼目睹祖母一直坚持做到的一件小事,按照祖母的说法,这叫做“爱茶惜茶”。

每晚临睡前,祖母总不会忘记再冲一壶茶浸泡着,第二天,它就成了隔夜茶。隔夜茶变废为宝的妙用还真不少的。

首先,隔夜茶除口臭,晨起,洗脸刷牙后,用隔夜茶漱漱口,可祛除牙膏残留味使口气清新,还可消除口臭,这是我长大学茶了才知道隔夜茶气味依然是芳香的,茶汤中含有精油类成分,可除口臭。安溪铁观音尤以含氟量高名列各茶类之首,漱口对防治龋齿效果显著。

第二,隔夜茶可明目,晨起洗漱后,祖母常用隔夜茶的叶片蘸着茶汤洗眼睛,问她作什么,她说是祖辈传下来的方法,说隔夜茶可以明目,祖母活到七十七岁过世依然能穿针引线。学茶后,我才懂得了这是隔夜茶中的含有茶多酚,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缘故。

第三,隔夜茶止痒,我们家的茶几上,第二天祖母总不忘留下一杯隔夜茶水,她说隔夜茶水治皮肤痒症有奇效,记忆中,我们的孩童年代没有风油精、清凉油、皮炎平之类的药膏药水,大家已经习惯了皮肤痒或是有小伤口就用手指蘸些茶水擦擦,特别是患了湿疹剧烈瘙痒,用隔夜茶加点盐温热后常擦,效果真的不错。也是在我学茶后查阅资料才弄明白,隔夜茶中含氟,能迅速止痒,还能防治湿疹症。

第四,隔夜茶还能生发,祖母特别惜茶,一点都不浪费的,她长年坚持用隔夜茶洗头,一般日常泡完的茶渣浸泡积累着备用,那年代没有洗发水,用茶水洗头除油腻、消除头屑,据说还有生发的功效,祖母临终仍一头乌发。

第五,隔夜茶可治脚气,许多人被脚气所困扰,寻医问药无果,经常是治愈一段时间就又会复发,反反复复很是累人。其实,隔夜茶可治脚气也是一种小偏方,取隔夜铁观音茶水加热,加入一小勺盐(盐可酌量添加),用来泡泡脚,大概10-15分钟,即可止痒,坚持用茶水泡脚可以消除脚气。这是因为脚气是由于真菌或细菌繁殖造成的,科学家发现茶叶中有一种叫黄酮的混合物,具有抑菌、消炎、抗病毒的作用。

第六,隔夜茶茶渣晒干点燃可驱蚊,小时候,生活中的环境卫生差,没有蚊香,更没有驱蚊喷雾剂,平时隔夜茶茶渣晒干累积备用,特别是夏天蚊虫多,家里用晒干的茶渣变废为宝当蚊香一样点燃来驱蚊,效果还真不错,因为茶叶中含有的烯类物质可以杀死昆虫。

其实,铁观音隔夜茶的这些小偏方真的很多也实用,现在如果有条件的用新鲜现泡的茶水也能漱口、洗发、泡脚,也可止痒、明目、生发。

我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中药和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期间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药食同源”文化,中医药学发展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大家要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那么安溪铁观音的这些小偏方将会重回我们温馨的家庭中。

(原文刊发于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本文略有删改,作者:谢萍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泡茶总觉得不好喝,却找不到原因?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同样的茶,别人泡和自己泡感觉差别很大,明明感觉泡法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总觉得自己泡茶不好喝,却搞不清到底是哪里不对劲。

要不就是泡得太浓或者太淡;

要不就是感觉泡得不够香;

要不就是感觉泡得不够有韵味;

要不就是感觉茶叶很不耐泡。

杯小茶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泡茶的常见误区,看看你都中了几条。

开水反复煮沸 

有的人用开水壶煮水,一次性煮得太多,等到泡下一泡水温又不够了,于是又继续加热,其实这样反复沸腾对水质不好。水中含氧量过低,活性不够,激发不了茶性。

泡茶用水,以初沸、二沸为宜,煮到水翻滚冒泡即可,不可等到波涛汹涌或长时间沸腾。一次煮水不可过多,建议用小一点的煮水壶,煮完用完最合适,下一泡重新煮水,就可避免水质对茶的影响。

 从不温杯烫壶 

温杯烫壶,一方面是将茶具尽可能地洗净,去除异杂气味,另一方面,主要是减少周围环境对茶的影响。

温杯烫壶可提高水温,有助于激发茶香。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将茶具烫洗一遍,避免水倒到壶中快速降温,降低环境室温对泡茶的影响。只有注意了这些细节,才可能泡出最好的味道。

 用手接触茶叶 

从茶叶罐、茶袋中取茶叶的时候,包括整个泡茶的过程,不可用手接触到茶叶。同理,也不可以把用手接触茶具内壁。

手上带有的汗、油脂、污渍等会影响茶味,即使洗了手,也不可大意。养成好的习惯,不仅干净卫生,对客人来说也是一种尊敬。泡茶尽可能减少外界条件对茶的影响,注重细节才能成就一杯好茶。

 润茶时间太久 

润茶旨在让茶叶舒展开来,才能冲泡出更好的味道。尤其是铁观音类颗粒形茶、紧压的饼茶、沱茶等等,通常第一泡很难出味,往往会弃掉,等到第二泡才饮用,味道更佳。

但润茶时间也不能太久,一旦泡得太久会造成茶中内含物质损失过多,而正式冲泡时茶味就变淡。润茶的程度到茶叶舒展到七成左右,因为吸饱了水,第二泡茶叶很快展开,茶味很快就会出来了。

泡所有的茶都用沸水 

有的人不管什么茶,一律都用开水泡,水一翻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冲茶了,对他们来说,似乎水够烫才能泡出味。

但是,并非是所有茶都适合用开水冲泡的,尤其是一些娇嫩的芽头制成的茶,像一些名优绿茶、白毫银针等,过高的水温会导致苦涩味掩盖其鲜爽味。

红茶头两泡也不可用太高的水温,避免浸出太浓而酸涩,而且水温过高会导致茶不耐泡,到了茶味稍微淡下来,可以改用沸水冲泡,并适当延长时间。品质绝佳的红茶可用沸水冲,但出汤一定要快。

茶水久浸不分离 

有的人喜欢用大杯子泡茶,虽然简单方便,但这样的泡法,不仅茶味不好,通常会过于苦涩,而丢失了其香气、滋味的层次感,而且浓茶对人体的刺激较大,常喝浓茶对健康不利。

当然,追求茶味还是需要使用功夫茶具,但一些现实因素让我们不方便泡茶时,建议使用飘逸杯、快客杯等简易茶具,尽快分离茶水避免久浸。

泡茶这件事,其实因人而异,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习惯,久而久之,很容易忽视掉一些误区。

不妨多与茶友用同样的茶具、对比冲泡同样的茶,多多交流泡茶的方法,也许你的泡茶技巧会进步得更快。

你有什么泡茶更好喝的小技巧?

宋代点茶⑥宋代茶文化凭什么能复兴?

宋 代

点 茶

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热播,一时间把人们拉回宋朝,掀起了一股宋代点茶热潮。剧中出现了北苑贡茶、青凤髓、紫苏饮子、灵隐佛茶、十二先生、茶百戏,光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帮助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宋代点茶的方方面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邀8位专家、学者,重磅推出“宋代点茶”专辑。专家、学者围绕宋代点茶的历史、文化、流程、器具、审美等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美学教育”加速中华新时代到来

——宋代点茶在当今推广与复兴的意义

作者:蔡荣章

由于茶叶中含有的有益健康的成分如维他命E、类胡萝卜素都不太溶解于水,一般浸泡式的泡茶不容易喝到这些成分,把茶叶磨成粉,像泡奶粉一样泡来喝就不会损失掉这些宝贝了,所以近来喝茶的人流行点茶,把茶粉拿来搅击,在水乳交融的状态下, 起了泡沫, 趁最好喝的时候拿来饮用。这种喝茶的方式曾经盛行于中国的宋代,当时称这种喝茶法叫点茶,所以现在我们也就继续沿用这个称呼。

连同茶叶一起吃掉以获得不易溶解于水的成分还有几种吃法,如烹饪中的“龙井虾仁”,将细嫩的茶叶用冷水泡开,连同虾仁一起下锅炒。还有“铁观音炖鸡”,将采摘成熟新叶制成的如铁观音茶与鸡块一起下锅炖煮。还有食品类的“绿茶蛋糕”,将绿末茶和面一起做成蛋糕,“绿茶冰淇淋”,将绿茶粉加到冰淇淋的原材料中制成冰淇淋。为什么绿茶蛋糕与绿茶冰淇淋要强调是绿茶呢?因为绿茶粉制成的产品颜色依然翠绿,非常美观。事实上其他以细嫩芽心制成的如红茶、普洱茶也是可以的,只是制成品的颜色没有那么讨好。现在我们的点茶与日韩的点茶都流行使用绿茶,也是这个道理。

目的只是把茶叶吃进肚里,为什么点茶特别受到青睐呢?因为方便,只舀一勺茶粉(约1g)放进茶碗,冲入100 毫升的热水(85℃左右),用茶筅先把茶粉划开,然后依同一直线来回搅击,直到茶粉融入水中,汤面起了泡沫,就可以持碗饮用。其他的方式都还要大动干戈,不够方便。另外的一个原因是点茶有雄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中国从唐末一直到宋朝皆流行这种喝茶法,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至今依然被应用着。文化背景就大大辉煌了,唐朝陆羽在他所著作的《茶经》中,描述了漂浮在茶汤上面的“汤花”之美,虽然那时还在“煮茶”盛行的阶段,但也已经开始讲究茶汤视觉的美感,陆羽这样描述汤花,“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到了宋朝,王公贵族更是风靡点茶,还盛行到大家比斗的程度,范仲淹的《斗茶歌》就赞叹这种以点茶方式的斗茶场景,“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点茶的泡茶方法流传到日韩后,还形成了日本茶道与韩国茶道的主流饮茶方式。

点茶的典型做法是一人一碗,打完一碗让第一个人喝了再打另外一碗,是用同一个茶碗还是换另一个茶碗不拘,一次大概就这么喝一碗。也有在多人聚会的时候,拿一个海碗,打一大盆的茶汤,这时的茶筅是要使用特大号的,打完以后每人分一碗饮用。由于是搅击茶粉而成,连同茶叶一起喝进肚里,甚至于有人点得特别浓稠,所以喝一碗也就满足了。到了1991年,第三届“国际无我茶会”在日本举办的时候,由于每人要泡四杯三道茶,三杯奉给左边的三位茶友,一杯留给自己,当使用点茶法的“抹茶道”人士奉茶的时候,就要端着奉茶盘,带着三个茶碗、一罐抹茶粉、一只茶勺、一只茶筅,手拿保温瓶,到三位茶友面前打茶、奉茶,速度是不会比其他泡茶的人慢,因为他不用有浸泡的时间,但是约定奉茶三道,他就要打三碗茶给同一位茶友喝,即使是用了小型的茶碗,也总要有100 毫升左右才好施打,喝茶的人要喝三碗的抹茶与另外三个人的六小杯茶汤(含自己泡的三杯),是相当大的负担。会后茶友们就研发出了“抹茶小杯点茶法”的奉茶方式,将用以搅击的茶碗改成有倒嘴的“有流茶碗”,点完茶后分倒到数个小杯子内,这样茶友就可以连续喝个三四道而不会觉得过量。

为什么点茶的时候要强调“搅击”的动作呢?因为只有直线型来回搅击才能把抹茶打好,才会有很厚实的泡沫浮现(持续半小时不会消退),茶汤才会好喝。又为什么说到茶粉时,已经用了末茶,还要用到抹茶呢?因为茶粉是把茶叶磨成粉状的统称,不论质量如何都可以称做末茶,但是如果要直接搅击成茶汤饮用(不是当作其他食品的添加剂),那就要用高质量的鲜叶磨成非常细的粉末,这时我们就沿用“抹茶道”的抹茶来称呼。

抹茶的制作通常是选用某些特定品种的茶树,采摘之前的茶园还要遮荫,以降低茶青的苦涩味、增加茶青颜色的鲜绿度。研磨成粉末时要控制磨坊内的温湿度,并降低研磨的速度, 这样才能保持抹茶的翠绿与茶汤的鲜味。考究的人还要采摘老茶树的茶芽(味道饱和、强劲度低),制成待磨的原料以后(称为“碾茶”),装瓮,送到阴凉的地方陈化半年以上,待质量“后熟”后,送回茶室,举办“开瓮茶会”, 邀请受尊重的资深茶人开启茶瓮,利用茶室的石磨,手工慢慢研磨成粉。

唐朝流行的煮茶、宋朝流行的点茶、明清以后流行的泡茶,在当今的茶界仍然应用得很流畅,一方面是茶文化在中国扎根得很深,另一方面是得力于当今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复兴。今日茶文化蓬勃发展,各大茶类都有各自发展的空间,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无一被冷落,这是茶文化史上未曾发生的荣景,也因此历史上的三大泡茶主流:煮茶、点茶、泡茶(淹茶),皆灵活地被应用。我们说制茶要“看青制茶”、泡茶要“看茶泡茶”,适合用煮的老白茶、后发酵茶就继续取用了唐朝陆羽等茶人提倡的煮茶法;绿抹茶、高档的红茶粉就沿用了宋代文人间流行的点茶;所有的茶类只要不是磨成粉状者,都可以使用明末兴起的“浸泡茶法”,也就是通称的泡茶,或唐朝就有人使用的淹茶,而且还因茶区的不同,发展成“大壶茶泡法”“小壶茶泡法”“玻璃杯泡法”“盖碗茶法”。被唐宋文人批评为非正规茶道的“芼茶”,也被我们发展成满街开花的“调饮茶”,还以“珍珠奶茶”领衔流行到了欧美各地,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是茶文化深入人们生活的具体表现。

今天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以专辑的方式让大家公开讨论“宋代点茶在当今推广与复兴的意义”,不但让我们重新看到中华文化鼎盛时期人民喝茶、把玩茶碗的乐趣,也勾起了我们对生活之美的向往。茶芽压制成的龙团凤饼,或是一根根翠绿芽头的散茶,都可以研磨成千峰翠色的茶粉,舀一勺放上兔毫、油滴的天目碗上,持茶筅在水面搅击成浮云飘然的雪花汤面。这时的茶汤含在嘴里,是奔走于绿油油田野,呼吸着绿草香的日子。我们懂得欣赏美味、香气,懂得把玩陶瓷之美,这不就是“美学教育”培养之下的中华新时代吗?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