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天心茶有什么好处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央视揭秘:上万元一斤的岩茶究竟贵在哪儿?

(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每年的谷雨过后,也就是农历的三、四月份,就到了武夷山岩茶采摘制作的季节了,都说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所有茶叶的制作中最为复杂的,那这武夷岩茶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年岩茶的价格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记者来到位于武夷山度假区的茶叶街,这里的岩茶以批发为主,偶尔也会零售给一些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今年武夷岩茶的价格有怎样的变化呢?

记者看到,虽然岩茶刚刚进入青叶采摘期,但几乎问到的所有茶商都说今年岩茶价格将呈上涨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商户:因为第一个,我们今年雨水比较多,然后还有一个产量,现在我们都只做一季茶了,然后量也没有跟得上,品质也会更好一点点。

商户:今年比去年推迟了十多天(采),但是今年茶叶,就是说味道更醇厚了,因为它长得慢,比往年。

茶叶街的商家告诉记者,今年牛栏坑肉桂青叶一斤的价格涨幅在100元左右,按照十斤青叶做一斤茶,除去人工成本的变化,算下来每斤茶的成本就涨了近1000元左右。

那市场上岩茶成品的价格究竟能卖到多少钱呢?

商户:批发价差不多就是2000元、3000元(一斤),3000元、4000元(一斤)都有,你要说靠景区外面一点,价格就会低一点,然后越高山越往里,越往坑涧然后价格就会高一些。

商户:那正岩核心区的茶叶价格肯定是高的,基本上我们在市场上,应该要上万元左右(一斤)。

记者发现,市场上的中高端岩茶价格上下差距很大,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那低端岩茶的价格是多少呢?

商户:像我们(中低档),普遍200元、300元,300元、400元(一斤),都可以了,就平常我们这种普通家庭自己喝。

商家告诉记者,这几百块的岩茶和几千元、上万元的岩茶差别很大,产茶的山场不同,价格自然有差异。在岩茶中,正岩茶的价格最高。

正岩茶

要说在武夷山哪个山场的岩茶品质最好,几乎所有商家都一致回答正岩山场的茶当之无愧,那这正岩山场究竟在哪里?正岩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记者找到了武夷山茶业同业工会会长刘国英。

刘国英老师告诉记者,整个武夷山的正岩茶,是指武夷山的景区里面生产的茶,不过,景区内的正岩茶也有好坏之分,产地核心区三坑两涧的正岩茶品质最好。

刘国英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三坑两涧是指核心区,就武夷山景区内的核心区。那这块地方不止三坑两涧,它的范围会更宽一些,或者说有些产地非常好,但是它没有在三坑两涧内,或者说名称上没有包含这些地方,所以说三坑两涧,事实上是泛指我们景区内的一个核心地带,那这一地带,作为武夷茶生产的产地来说,那它是最优秀的,最好的。

刘国英说要带我们去一个特殊的位置,就是正岩和半岩山场的分界处,虽然只隔一条路,但是这两边生产的茶叶品质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价格也是相差很大的,最高相差百倍。

那这正岩茶到底有多好?核心区三坑两涧又是什么样子?按照刘老师的指点,记者来到了正岩茶的核心村——天心岩茶村。

 

天心村世代以制茶为主业,有近千年历史,家家户户都是茶叶世家。天心村村主任林小荣告诉记者,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林主任说,在天心村的山场中,三坑两涧的山场的正岩茶品质是最好的,价格也最高。

天心村人林小明是第四代武夷岩茶技艺传承人之一,这里就是林小明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岩茶生产的核心区——马头岩。

马头岩就像五匹奔腾的骏马,驰骋于茶田之上。也许,是独特的山谷气候和地质结构,造就了马头岩茶叶优异的品质。许多人将这里出产的肉桂茶称为“马肉”。

从马头岩爬走了将近四十分钟,终于到了今天采茶的目的地,三坑两涧中的——悟源涧。

记者看到山谷里岩壁两边的植被都没有被破坏过的痕迹,生态非常好。可是这茶叶上怎么全都是虫子眼儿呢?这会影响茶的品质和卖相吧?

林小明说,这一大片茶园的每一棵树几乎都被虫子咬过,这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的对茶园进行野化管理,没有对茶园喷洒农药,而茶叶上有虫眼儿只会降低茶的产量,并不影响茶的品质。

这些茶树也没有施化肥,纯天然生长,岩石风化后的沙粒和周围腐烂后的花草树木就是天然的肥料,最适宜种茶,这样才可以做出高品质的茶叶。

林小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我可以抓一把土,这个都是石头,这个你看,这边全部是沙壤土、沙砾,就是风化岩,我们叫风化土,古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像我们这个茶园,就是在这个岩石的中间,它主要的土壤就是这种岩石,风化岩。你看一掰它就开了,这里面全是石头、沙石,这个就构成了我们这个土壤,最后它就等于是成了培养、种植茶叶的泥土,所以茶园里面(土)很稀松,这里面含的矿物质很多。

林小明告诉记者,武夷山的茶园大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正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得武夷岩茶具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岩骨花香之胜”的特质。

林小明告诉记者,岩骨是因为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中所含岩石的物质,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茶汤,所以在我们品饮起来的时候它就具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我们喝起来很有骨感,也是指山场的味道。而花香却是制茶的工艺,是做出来的,不同品种的茶有不同的品种香,它可以做出兰花香、桂花香、奶香甚至水果香等等。

采茶人告诉记者,采岩茶,茶青要连梗带叶一起采,不能求快去粗暴的撸叶子,还不能捏碎,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摘采。

林小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采的时候要小心点,要一个个、一枝一枝地采下来,要整整齐齐地摆在茶筐里面,所以我们用的这个工具,也是我们很特别的工具,用的是茶篮。短途运输过程中我们用的是挑青篮,所以这个茶篮你拿来看一下,茶篮拎起来,就是用竹子编的茶筐,让它摆在里面,松松地摆在里面,不能挤压,一挤压,叶子破损以后,就造成损伤,到后期加工就不能完成了。

武夷岩茶采摘是要在太阳出来,露水被晒干以后,这样对茶叶的制作有好处,如果太早的话,茶叶上有露水,会影响茶的香气,也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第一批茶青采摘下来之后,要由挑工们徒步肩扛着这些茶青,尽快运出山去晒青制茶了。

古法制茶

黄贤义老先生今年已经68岁了,是黄氏第十一代传承人,老人说,明末清初,黄氏祖先便在武夷山核心产茶区潜心研究制茶技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茶人代代相传。

他最推崇古法制茶,今天这批茶就要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

黄贤义 制茶师:传统的制作工艺,这道工艺叫倒青,倒青第一个动作叫开青。

 

黄贤义告诉记者,开青看着简单实则很难,就算是技术好的大师傅最少都得练个三年五载。

随着黄贤义手臂的轻轻摇动,筛子里的茶青聚成了一个绿色的圆球,在筛子上方翻滚着,这个过程叫摇青。

黄贤义 制茶师:(年轻时)做岩茶的时候,刚才我那个动作一个小时能够把它开上一百筛(青叶),能够有这样水平的师傅,他是能够拿上等工钱的。

喝过武夷岩茶的人都知道,武夷岩茶有着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品质风格,其实这个绿叶红镶边的秘密就来自于武夷岩茶的做青工艺。

刚开始做青时,要先将茶青进行并筛、翻拌,让茶青不断加厚,并静置一段时间让茶叶的充分发酵。

每次开始摇青时黄贤义都要先将头深深地埋到茶叶堆里去闻一下,再看一看茶青的外形。根据感官变化来决定摇青的次数和间隔时间的长短。这就是制茶师常说的“看青做青”。

摇青的过程很漫长。二并一、三并二、四并三,随着茶青数量从少到多,叶子的温度就会越来越高,发酵的速度就会加快。

乌龙茶的杀青又叫“炒青”。炒青用的灶台是特制的。首先把茶青分批放进预热好的铁锅里翻炒。

炒青时不能借助任何东西,全凭双手在铁锅上炒。

揉捻是形成乌龙茶外形卷曲、折皱的重要工序,也是一道体力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做岩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烘焙,它是提升岩茶质量,纯化香气,熟化滋味的重要环节。

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制茶师还是不能闲着。不时要走进热气腾腾的焙茶室翻拌茶叶,时刻留意火候,让叶片均匀受热,并且几乎每个动作是小心翼翼的。

岩茶的制茶过程繁琐,漫长。黄贤义告诉记者,做茶的每一道工艺都有着很高的巧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

这种的制茶技艺在一代代的黄家人手中传承着,在当地像黄贤义这样的制茶世家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带动了岩茶经济,也使得武夷山的茶文化艺术得到传承。

岩茶的冲泡讲究

岩茶讲究现开现泡,将山泉水或纯净水烧制足沸98摄氏度以上最佳,沸水高冲,刮去杯盖表面泡沫,第一泡为洗茶不喝,二泡开始分杯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岩茶以三红七绿,醇厚甘甜,齿颊留香为上品。

516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茶叶市场消费调查:武夷岩茶》,次日10:12重播,敬请关注!

 

为什么要使用标准盖碗来冲泡武夷岩茶?

 

最近,和茶友们聊到冲泡话题。

茶友S说:“为什么我泡出来的岩茶,不是味道太浓,就是味道太淡?”

茶友A反馈,更为惊悚:“为什么我的肉桂,泡出了水仙味道?”

茶友林先生问:“不是说香不过肉桂吗,为什么我泡出来的肉桂,都没有香?”

听完茶友们的冲泡体会,感觉所有的岩茶都充满了恶意,劣迹斑斑,没有半点值得称赞的地方?

不不不!

我们接触到的岩茶,还是真善美居多。

为什么茶友们所形容的岩茶,都糟糕透顶?

看了茶友们陆续发来的冲泡视频,发现了问题所在。

那位把岩茶不是泡的太浓,就是泡的太淡的朋友,是茶具选择出了问题。

茶友只听说盖碗泡茶好,于是随便选购了一款看起来精美无比的盖碗,却忽视了盖碗的容积大小,买了一款150毫升的盖碗。

第一次冲泡,使用快出水的方式,泡出来的茶,喝起来淡了些。于是第二冲的时候,坐杯片刻。

结果,泡出来的茶汤,又太浓!

另一个把肉桂泡的香气全无的朋友,用的是紫砂壶冲泡。

紫砂壶,具有强大的吸纳功能,会吸收香气。难怪泡出来的肉桂,香气乏善可陈。

同样是茶器,材质选错,泡出来茶完全不是一个味道。

结合这些惨痛的冲泡经历,麻花得出一个深刻的体会:岩茶要泡的好喝,茶器选择很重要!

再不厌其烦地重申一遍:要想准确感受岩茶的味道,一定要用白瓷盖碗冲泡。而且要用标准泡法:110毫升盖碗,搭配8克岩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工具选的对,事半功倍。

为什么要选择白瓷盖碗冲泡?

用白瓷盖碗泡岩茶的好处,不止一次说过,闭上眼睛,都能随便列举出若干个好处。

不吸收香气

不吸收汤水

可以观察汤色

方便好用

能冲泡所有茶类

……

这样一款功能多的盖碗,有什么理由不选择?

反观那些粗陶、紫砂做的盖碗,虽然美轮美奂,古朴美观,十分讨巧,但是使用起来不是烫手就是泡不出茶的本味。

鸡肋。

我们把盖碗买回来,不是拿来装饰的,而是要实现最基础、最基本的功能——泡茶。

而白瓷盖碗,虽然外表简朴,但是,它拥有天然的不吸香不吸味的细腻皮肤,毛孔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它泡茶,能原汁原味地保留茶汤中的各种香气和滋味。

无论是香还是臭,无论是甜还是苦,无论是滑还是涩,白瓷盖碗为你全部保留,尽情释放。

这几个好处,足以秒杀一众茶器,成为最好用的茶具。

而且白瓷盖碗,在各大斗茶赛上,是主角,用于专业审评。

你看,就没有用玻璃杯,紫砂壶作为审评茶器吧。

为什么要用110毫升盖碗冲泡岩茶?

不止一位茶友问:岩茶冲泡,为什么非要用110毫升盖碗冲泡,150毫升的不行吗?

110毫升白瓷盖碗,8克岩茶,这是标准泡法的一种指标。

而岩茶冲泡,最在乎标准。

要是随意改变,岩茶冲泡出来的味道就有所变化。比如香气淡了,味道寡了,回甘少了,一不小心还泡成了中药味……

有的茶友说,那我用大的盖碗,调整投茶比例,不也可以吗?150毫升的白瓷盖碗,投茶量调整成10.9克,不就好了。

从理论上来说,当然可行。但这种做法,会给实际操作增加很多难度。

比如,现在我们买到的岩茶,多数是泡袋包装好,都是8克一袋。用标准盖碗冲泡,一次一袋,方便得很。压根就不用多考虑投茶量的问题。

如果是用150毫升的白瓷盖碗冲泡,就要再剪开一个泡袋,用电子克秤称取10.9克的岩茶。

多打开的那泡岩茶,还要面临重新密封的情况。要是细节没做到位,还容易变质。

更何况,每次换盖碗都要重新计算一次投茶量,未免太过麻烦,徒增烦恼。

为了让看官们不用费心去背这个盖碗与茶叶比例变化的公式,建议大家,都用标准盖碗。

而且标准盖碗,操作轻便,没有难度。

如果用150毫升的白瓷盖碗冲泡,比较重,在出水时手腕比较费力,这对于许多女性而言,无形中增加了冲泡难度。

要是手掌秀气些,都端不起盖碗。还有可能冲泡到一半,要停下来缓一缓,再重新端起盖碗。

一停一顿,就会影响出水的时间,相当于坐杯,很有可能泡出又苦又涩的茶汤。

把茶泡得难喝,不是我们泡茶最终目标。

为了能将茶泡的好喝,请使用标准盖碗冲泡。

在天心村,随便走进一户茶农家里,人手必备“武夷山民间斗茶赛”专用杯,而这总审评专用杯,就是110毫升的白瓷盖碗。

这种标准盖碗,多数是敞口器型,碗口大,碗沿外翻,轻而易举就能握牢,宽大的碗口,方便注水,更容易出水。

开口大些,五秒就能完成出水,干净利落,避免出现坐杯的情况,且标准盖碗能够轻松将水沥干,不会留下又苦又涩的余汤,混入下一冲,影响后面几冲茶汤的汤感。

这类标准盖碗,胎壁薄,散热快,不会闷坏茶叶,更不会造成汤水苦涩,也不会因为长时间坐杯而导致盖碗变得烫手。

细数种种,还是标准盖碗最善解人意!

岩茶标准盖碗,它可能不好看,长着一张大众脸,朴素无华,素面朝天。

对比那些贴花镀金的茶器,没有太过出彩之处,一些精致的盖碗,不过是勾勒出梅花、青竹的图案,再无其他。

白瓷盖碗能做到宜室宜家自然重要,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它最原始的属性——冲泡。

方便冲泡,不烫手,能保留茶香茶味的盖碗,才是好盖碗!

朱红缨: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

8月11日晚,茶业复兴第327期沙龙·茗师联萌第30期读书会在“周重林看见茶文化”直播间线上举办,浙江树人大学国际茶文化学院院长、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世界茶联合会秘书长朱红缨女士做客直播,围绕着《中国茶艺文化》一书进行了分享。分享内容包括了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茶艺体系的丰富性、茶艺表达的形式等几个方面。以下为读书会分享实录,篇幅有限,文字略有删减。

周重林:《中国茶艺文化》这本书让我很感动,我读这本书的时间很早,翻开前言就很打动我,茶的科普类图书很多,但很少看到纯粹讲茶文化和茶艺术的。我写了很多茶文化的书,有人认为我是做茶科普的,但我会告诉别人我是研究茶艺术的。朱老师在书中提到在中国,茶是作为信仰存在的,喝茶不仅可以带来健康,还可以通过饮茶获得精神慰藉和审美。序言中的一段话我读了特别感动:“犹如人们平凡的人生,总是想通过勤勉努力来改变辛苦的日子,但日子总是多有波折,当人们能仔细品味苦难岁月时,才知道其实已获得人生的丰满回报。”品大理白族三道茶也是这样的一种感悟,下面的时间就交给朱老师。

朱红缨:感谢周老师的介绍,周老师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我有很多共鸣。我今天是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进行分享,今天我主要讲对茶文化的理解,以及我的经历。时间关系不能展开,提纲挈领地讲一下,有助于大家理解这本书。

人文学者思考的形成和经历有关,我1994年开始进入茶文化的研究,当时茶文化是很小众的,进入得早的最大好处就是看得多、经历得多。我参与了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专业的创建,从学科的建设到国家对专业的承认,走了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件事我感触比较深:第一件事,是在浙江丽水,2001年起,我们把茶文化和品牌建设相结合,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丽水的茶叶产值从4000万到做到了1.2个亿。茶艺的表征、行为以及想象力对品牌很有用,通过这个经历,我认识到了茶文化的作用以及文化对物质的促进。

第二件事,2006年,世界茶联合会在香港成立,浙江树人大学创始人王家扬先生是创会会长。我参与了世界茶联合会的工作,经常进行国际的茶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中国的茶叶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相对容易,而让其它国家的人群接受中国式的饮茶方式来进行冲泡品鉴,则面临极大挑战。我们知道,审美是具有共通感的,艺术是无国界的。中国人在茶中体会到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到的。但你说这样的行为很美、空间很美,一种直观呈现的审美形式与内容,引发审美的共通感,以此为契机传播饮茶方式,则很有成效。所以我就开始关注饮茶过程中审美的作用、审美的体系。

我写过很多论文,也做过很多方向的研究。最后我想做的是茶艺文化,因为茶文化太宽泛,我想关注饮茶行为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茶文化是非常小的学科,它可以给很多学科做嫁衣。如何让这个小学科不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的点缀,而是让其他学科回到茶文化这里来,是我在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关系到体和表的问题。我所关注的茶艺文化更多指的是饮茶文化,是以饮茶为契机产生的精神和情感的行为。泡茶过程中你在做什么、想什么、发生了什么。茶艺文化不是茶艺表演,而是饮茶具有审美意蕴的表现形式。我们当然也有其他代茶的植物饮品,但我认为茶是不能被代替的,因为茶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形成了饮茶的仪式化。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首先讲一讲态度与行为。

人的各种行动带来了生活的各种意义,这些意义的总体构成了生活境界,反过来投射到行动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可能做同样的事情,但因认识和自我意识不同,这件事情带来的意义和生活方式也都是不同的。同样饮茶这件事情,因为抱着不同的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如何在做这件事情中觉悟到人生意义的满足感?冯友兰先生讲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天地境界”论述,与审美境界旨趣是相近的,即是走向人生的自觉自由境界达到自同于大全。因此,抱有审美态度的饮茶行为,可能构成自觉人生意义的生活方式,一种审美化的、诗意的生活方式。“中国人那一杯茶的快乐”,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一、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

饮茶的仪式化是审美的基础,饮茶仪式化指的是什么呢?

以饮茶的行为过程为载体,以特有的文化和宇宙观为象征意义,赋予个体、群体或集体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区别与他人的特殊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的内动力促进了饮茶行为的传播,在传播中不断重复饮茶的思想、技能、程式,使饮茶主体的气质行为,和客体的茶水器火境等要素规定得越来越显著、准确和严格,最终形成特殊化的形式,完成了饮茶行为方式的仪式化过程。

饮茶的仪式化带来了特殊性和规定性。这样就让行为可复制、可推广。我们可以看看邻国日本的茶道,规定得很细致。特殊性和规定性,促进了行为的复制,扩大了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群组织。

饮茶仪式化的根本性是仪式感的延伸,有了足够时空接纳人们平凡而温良的审美向往。审美化的饮茶方式丰富了人们长期或短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形成很慢,可它一旦形成了就比较稳定,影响深远。我经常和我的同学讲。喝茶的追求,最终要超越到喝茶之上,物质的追求你是不能穷尽的。

我们先来回顾从唐以前到明清,饮茶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

茶汤:芼茶法(唐前)

茶具特点:无专用茶具;耳杯。加热方式:烹煮。主泡器(开汤):锅。茶汤观照:加料、加香、加调味(盐、姜、葱等);以茶利用。西晋的杜育在《荈赋》中描写茶汤泡沫:“焕如积雪、烨若春敷”。

茶汤:煎茶法(唐)

茶具特点:专用的成套茶具,“二十四器,不可缺一”。加热方式:煎煮。主泡器(开汤):鍑。品饮器:碗,以越窑为上。茶汤观照:“啜苦咽甘”;严谨、规范。

唐以前酒具、茶具不分,唐以后进行了精准的区分。唐代的茶汤关照是“啜苦咽甘”,把茶与人生、国家的价值观联系起来。饮茶仪式化最典型的形成就是从陆羽的《茶经》开始。

茶汤:点茶法(宋)

茶具特点:汤瓶;击拂;兔毫盏、油滴盏的“咬盏”。加热方式:注汤点茶。主泡器(开汤):碗;钵。品饮器:黑盏。茶汤观照:“味主于甘滑 ”、茶百戏;浪漫、绮艺。

饮茶的仪式感从唐代开始,宋代达到最高峰的,有着不可超越饮茶方式呈现的审美高度。我很喜欢宋徽宗赵佶所说的“啜英咀华……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我给学生上课,唐代我讲的是《茶经》,宋代我主要讲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和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的序很重要,可以解读出点茶和社会背景发生了什么关系,和社会时尚是怎么互构的。

茶汤:沏茶法(明清)

茶具特点:瀹茗、撮泡、功夫茶加热方式:候汤仔细“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沏茶。主泡器(开汤):紫砂小壶;盖碗品饮器:白瓷杯(盏以雪白者为上 )。茶汤观照:“茶有真香 、真味”;天趣悉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明清六大茶类都有了。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有茶气过剩和茶气不足的说法,茶气过剩就是一点小事情都百般惆怅;茶气不足就是迟钝,对有趣的人生毫无察觉。明清与宋代饮茶方式转换之中,还有一个元代的中间作用。某个角度看,宋代饮茶方式过于奢靡使其呈现出茶气过剩的现象,而元代便是对宋代茶气过剩的饮茶方式进行了颠覆。

到了明清时期则有豁然开朗,回归到生活本来的气象。明清时期的制茶法不像宋代那么劳民伤财,回归到了茶的滋味,“不假罗磨、全具元体”。袁枚在游览福建武夷山之前,评武夷茶“茶味浓苦,有如喝药”,但当他在武夷当地喝过茶之后却赞叹说:“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可以看出来功夫茶是当时民间普遍流行的饮茶方式。明清时期有了茶寮,茶的空间在房屋旁边或是房间里边。明清的茶是嵌入日常生活的,大道无形。喻政所言:“不甚嗜茶,而淡远清真,雅合茶理”。

审美态度的形成——饮茶仪式文化的递进史

首先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茶艺师呈现出具有规定性意义(仪式化)的茶汤能力。

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以相互默认的仪式,汇聚在茶汤形成和分享的过程中,规划了茶人群体气质。

第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仪式感在日行一茶的生活中增强了功能强度,以不察觉的隐喻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个体。

二、茶艺体系的丰富性完善了审美内容

茶艺的结构体系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有四个维度,客体有五个维度。

主体可以是茶艺师以及喝茶的人,主体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仪式化:扩大有组织的日常生活社群科学性:提供适合日常生活的自然物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习性的亲密无间审美力:建立于生活方式的心灵愉悦

茶艺思想表现在茶艺的形式和行为之中。陆羽的茶德“精行俭德”、庄晚芳提出茶德为“廉美和敬”,千利休说:“茶道只不过是烧水点茶而已”,从谂禅师的偈语:“吃茶去”,都反映了茶艺的修养范畴。茶艺蕴含的理想,饮茶的生活日常,使茶人能在真实的生活中理解茶艺审美的真正价值,在饮茶艺术化的生活中获得愉快,提升修养。

茶泡来是要喝的,是有人的情感的茶,是嵌入到生活方式中的。

茶艺文化客体:茶、水、器、火、境

发生在现当代的饮茶,其实都与历史上的存在一脉相承,离不开茶、水、器、火、境五个元素,因此,饮茶的文化习性研究历久弥新,我今天主要讲器和境。

器,是各朝代饮茶方式差异的主要标志物。主泡器是茶之器中占首位的,承载茶叶开汤的容器,大致有“鍑、碗、杯、盖碗、壶”五种类型:

“鍑”,用直火加热的开汤容器;“碗”,广口,小碗利用茶筅点茶,大碗(钵)用作分茶;“杯”,沏茶开汤,直观简洁方便,在现当代被普遍利用;功能更为丰富的“盖碗”、“壶”,作为主泡器时能依据不同的技法来获得茶汤的美妙滋味,是现当代茶艺主泡器的佼佼者。饮茶之器除了主泡器外,还有品饮器、辅具、铺陈等重要器具,来与主泡器组合利用发挥最佳功能。

境就是空间,包括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氛围都包括在内。

境的三要素:1、茶席:以饮茶流程为线索的茶具组合,以及表达的人文态度。2、艺能:将秉持的人文态度用审美方式和艺术融合,在饮茶空间里实现直观性表达。3、环境:即茶艺的空间场所,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三、茶艺表达形式:呈现了审美态度与行为

茶艺的表达,首先要清楚你的内容和形式要奔向哪里。我在这里讲三个方面:实用艺术的审美性、造型艺术的审美性以及表情艺术的审美性。

1、实用艺术的审美性艺术目的:“为沏好一杯茶而存在”艺术载体:茶、茶具、茶席、茶空间、茶艺流程

2、造型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造型性、空间性、直观性。

茶艺造型:指器物各要素空间组织的艺术性,通过这样的组合,实现茶艺静态部分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茶艺的造型艺术主要指茶席设计艺术。

茶席设计造型:遵循茶艺规范与传统审美,创作者运用茶艺客体的线条、形状、色彩、光影进行艺术造型,并将其审美旨趣和饮茶态度表现在茶席设计中,带给欣赏者具体、鲜明、生动的美感享受,在静态的空间里追求自我圆满的风格表现。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泡茶的人要融入茶席,不然就只是茶具展。

3、表情艺术的审美

茶艺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茶艺是需要表演的艺术。

茶艺是茶艺师二度创作的艺术。

茶艺是茶艺师与欣赏者共同创造的艺术。

茶艺是瞬间的艺术。

四、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承载了生命意义的审视

审美态度是中国日常生活中最深沉的追求

茶艺是日常生活的一种饮茶活动。中国人借此表达自己在日常生活之中,仍拥有独立精神和审美旨趣的追求。西晋杜育在《荈赋》中歌颂了品茶高雅美妙的意境;陆羽《茶经》不再把茶仅作为饮的功能实现,而是借助饮茶艺术化的法则,深沉地寄托了茶人的理想和情趣;茶艺到了宋代,更是以举国上下的游戏与狂欢行为,来表达在日常生活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即便到明清以后,茶艺仍以淡泊、玄远之美隐喻在日常生活之中。

“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经典艺术的审美是需要距离感的,而现在的思潮变了,我们周边的生活也是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茶文化就是这一审美的突破。

茶艺师-审美态度

茶艺师是茶艺活动的主体,茶艺师利用其专门化的能力、技术和修养,完成了从茶(自然属性)到茶汤(人格化)的过程,与此同时,茶艺师也获得了提升。茶艺师需要无所不在的审美态度。所以,茶艺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保持在茶室时所表现出的风雅态度。

茶艺师在茶艺的进程中是隐没的。所以,茶艺师的种种努力,最终达到看不见茶汤、看不见茶席、看不见茶艺师,只有一个完全呈现的愉悦、和谐、明朗的时空状态:茶艺呈现的“第二自然”。

茶艺师追求无形。隐没在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审视与体验,形尽而神不灭。

生活方式也即消费方式

狭义的生活方式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是花费时间(空间)和金钱的态度及行为模式。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方式消费的美好产业

茶文化产业:基于茶文化产品的充分提供,形成了生活方式消费体系。一种将时间和金钱花费在日常生活审美的饮茶业态。

审美态度如何体现文化价值,实现产业支撑呢?

1、以茶审美是一个可教育、可传播、可培植的艺术体系,其目的是构成一种实在性、特征性(仪式化)的生活方式。

2、文化价值的输出,总是与产业支撑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紧密关联着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

品牌是需要有文化内涵,有认同感,有形式去承载的。我们国内茶文化很热闹,但是在国际影响比较小。怎么把影响力做大,年轻人可以去思考这个问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科学世界,三者该如何协同,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茶文化的推进方式。

最后,我做一个小结:茶艺的盛世清尚

1、茶艺,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很顽固的。我们所有的研究都是充实当下,所以茶艺,让历史活在生活方式之中;使文化总是关怀当下;指引着当下的生活和生命意义。

2、茶艺,是一种充实的审美体系

茶艺,通过以茶审美的生活方式,流露出人们对自然语境的崇敬和精神意向的追求,形成其兼容并蓄的审美体系。茶艺不是抽象的,是存在在生活当中的。这样的审美是可以交流的。就像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

3、茶艺,是对日常“美好”生活的生产

茶器、茶花、茶服、茶食、茶寮、茶会、茶空间、茶庄园、茶旅游、茶健康、茶日、茶竞技、茶文艺、茶培训……以自然趣味和精神意向为特征的茶艺,接纳人们平凡而温良的日常审美向往,消费着和丰富了长期或短暂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审美体系以及对日常“美好”生活的生产,这三者要协同,形成有中国气象的茶艺文化。

互动

周重林:谢谢朱老师的精彩分享,我很赞同朱老师所说的生活方式、审美体系以及对日常“美好”生活的生产这三者要协同发展。前几年普洱茶刚刚热起来,我送了朋友一饼普洱茶,他是不知道怎么喝的。我不仅要送他茶,还要送茶具、讲解泡茶法。所以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种品饮方式背后都是有一种审美体系。

问:生活茶和茶生活有什么区别?

朱红缨:我不清楚你提问的语境,字面意思来讲,“生活茶”定语是在物质的茶,口粮茶之类。“茶生活”是以茶为载体的生活方式,定语在生活上,更宽泛,更值得去思考。

问:国内茶文化研究在什么水平

朱红缨:我认为当下的中国茶文化界研究需要一个平台。我们的茶科技做得好,以工科为主,研究方法的属性认同感强。但茶文化的研究比较个体化,也比较分散,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我觉得需要搭建平台,不同的观点需要去辩驳,需要去探讨。大家不喜欢辩驳,也可能是学了茶比较佛系,学茶的关注内心的宁静,就像蔡荣章先生讲的,学茶的人是以苦为乐的。国内茶文化研究从国际影响力来讲,声音还是有点小,未来希望有一批人能推动。现在外国人提中国的茶文化都是指历史上的茶文化,不是现在的茶文化,我们还需要和国际的茶文化多交流,

周重林:我最近也关注学术批评,最近历史学界有关于鲁西奇的《喜》以及杨斌的云南历史研究的学术批评,针对具体问题的学术批评是很有必要的。

问:你是怎么开始茶文化研究的?

朱红缨:有一个契机,当时浙江树人大学的创始人王家扬先生在推动中日茶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放在我们学校,王家扬先生比较看重我,也是机缘巧合。我的教学研究背景比较杂,待过很多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可以从不同学科来理解茶。其实一个人做不了太多工作,我希望影响更多年轻人去研究茶。

问:中国茶艺文化核心是什么?

朱红缨:核心是审美文化。要在哲学的维度先立足,茶艺文化核心是审美,但内核是哲学。最好是要从本科开始进行茶文化的人才培养,未来则需要有茶文化大家的引领把文化带动。

问:新式茶饮表现了哪些社会文化

朱红缨:新式茶饮还是科普茶的范畴,吸引更多人熟悉茶的味道。新式调饮在扩大饮茶群体方面,很有好处。茶文化的传承,需要先让年轻人熟悉茶,慢慢地让他们以茶为乐,最终还是通过审美来体现。

本文根据直播间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校,解释权归嘉宾所有

文章部分配图由朱红缨提供

(来源:茶业复兴)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