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天赐普洱世界茶园图片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西藏也产茶!中国茶叶种植版图中的新星,你了解吗?

是时候,更新你对“藏茶“的理解与认知了!

时至今日,百度搜索“西藏地区产茶”吗?有一半答案依然是:不产茶。

同样有趣的是,在刚刚过去不久的第四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西藏展馆的亮相可以说是赚足了关注度。而,几乎所有人进入西藏展馆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西藏也产茶吗?”紧接着便是:“西藏产什么茶呢?”

殊不知,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墨脱茶、雪域茶谷……西藏展馆里,产自西藏的茶叶已是琳琅满目。

大多数茶客并不知道,西藏地区其实是产茶的。即便是业内人士知道西藏产茶,但对于西藏所产茶叶的了解并不深入。

西藏不出产茶叶的历史早已终结。而今,西藏产的高原茶,已经开始销往内地。

不止于此。日前,经过多方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西藏林芝易贡茶场所产的首批价值10万元、17箱680罐精选红茶完成了出口货物检验报关手续,并顺利通关,实现了西藏高原茶叶出口“零”的突破。另有价值10万元的17箱绿茶(今年新茶)正在进行产品包装,预计6月底前将完成出口货物检验报关手续。此次西藏高原茶叶的出口,不仅为西藏高原茶叶拓宽了销售渠道,有力提升了高原茶叶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同时也为西藏茶叶走向世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西藏悠久和独特的饮茶文化

在藏族家庭中,几乎家家必备茶叶。

藏族民间谚语云:“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无论是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甜茶馆,亦或是一日三餐及迎客必备的酥油茶,无不昭示着茶在高原人民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身处高寒地带的藏族人民常食牛羊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助消化、解油腻的茶叶,成为了如同粮食、肉食等一样的必需品。

历史上西藏不产茶,饮茶只能从外地运送。在“汉地”,民间往来和军队作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而西藏盛产良马,两者间的需求也就推动了“茶马互市”的出现。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西藏地区对于茶叶的需求巨大,因此历代中央王朝也都将茶叶作为节制西藏的政治砝码。由此诞生了以“茶马互市”为主要交易的“茶马古道”,以及管理“茶马互市”的官方机构“茶马司”,并制定了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历朝历代中央官员巡视西藏时,茶叶也必被列为首要贵重礼品之列,赠与西藏官员和藏传佛教寺庙,以示恩惠,以加强西藏地方上层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可以说,茶叶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民生茶“,也是中国从古至今沟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纽带。

2西藏不产茶历史的改写

西藏茶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得以快速发展。

1956年,西藏从云南引进茶种试种,但成活量极少,初次试种以失败告终。1960年,原十八军留藏复员干部留驻易贡建设军垦农场,再次引种茶树,经过多次尝试后试种成功,并且在1970年成功实现小面积种植。1971年,西藏工委做出了《关于在西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定》,先后从云南省和四川省调进10万kg茶籽,在海拔1570~3700m的20多个县试种,虽在一些地区因地理和气候条件限制未试种成功,但仍在林芝市的米林、察隅等县成功开拓了一片新茶区。

随着政府对茶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西藏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从此,西藏也开辟了自己的茶园,结束了不产茶的历史,打破了海拔1900米以上不产茶的禁言。

作为西藏比较有代表性的茶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场,易贡茶场在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名声远扬。易贡茶场地理环境优越,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茶场至今仍保存有西藏历史上第一块规模种植的茶田以及场部的“将军楼”建筑群、西藏自治区党校旧址礼堂等历史文物建筑。易贡茶场种植最多的品种为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新种植的有福选9号、梅占、福鼎大白茶以及软枝乌龙等茶树良种。2021年5月,易贡茶场以优越的自然茶园风光被评为“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称号。

△易贡茶场图片来源“易贡茶场”公众号

上世纪70年代就有试种茶叶的墨脱,2012年也开始大规模引进内地名茶名种。墨脱县因经济发展落后,一直被称为“高原孤岛”,但其处于北纬30°附近,有着与西湖龙井、安化黑茶、印度阿萨姆邦等名茶产地相近纬度位置,有机种植环境得天独厚。自2013年墨脱县公路通车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墨脱县已成为林芝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种植的茶叶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铁观音、名山特早213、储叶齐、梅占和4号茶等多个品种。

△墨脱果果塘大拐弯处远眺茶园图片来源@只喝百事

察隅县茶叶种植发展较晚,2017年始进行茶叶种植。主要种植的茶树品种为福选9号、梅占、名选131号、软枝乌龙。2020年4月,易贡茶业有限公司在察隅镇卡地村收购茶青171kg,察隅县首次实现了产茶。

如今,在西藏墨脱、察隅、波密、米林等地,茶田纵横,茶产业作为西藏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国内茶界的重视。据了解,近年来,林芝市精选优良茶树品种进行种植,以高原有机茶为引领,全力打造高原绿色生态茶。

目前,林芝市农业农村局也在进行大规模健康茶茶叶基地建设,截至2020年5月底,林芝市已完成健康茶种植4万余亩。“十四五”末林芝市将完成10万亩健康茶原料基地的建设任务,满足林芝市茶市场需求的同时,为周边地市供应西藏本土的绿色健康茶。

无疑,西藏茶区是中国茶叶种植版图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西藏茶产业的发展,必将改变“藏茶”现有格局。而做为茶叶消费大省的西藏,是否会因其茶叶种植的大力推广,而成为西北茶叶市场的要地,还有待观察。

3西藏茶叶消费结构及市场变化

人们谈西藏的茶,首先想到的都是酥油茶。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使得加盐、加酥油的酥油茶,以及奶茶、甜茶等调饮茶成为藏区的茶饮主流。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藏茶一直是以低价策略供应藏区,以保证民生。而对于定点作为藏茶边销的企业,国家也对其实行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

但是,随着现在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及消费升级的到来,在满足藏区基本生存用茶供给的前提下,很多企业也开始研究口感及品质的升级,以适应更高要求的藏茶品饮市场。

世界屋脊洁净的环境以及独特的气候资源使得西藏所产的茶叶品质优异,成为了当地高端茶叶,供不应求。

△墨脱绿茶

△墨脱红茶

西藏茶叶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在悄然变化。西藏商务厅的数据显示,过去边销茶占西藏茶叶消费的98%以上;2000年以后,红茶、绿茶、花茶等逐渐流行,已占自治区茶叶销售的15%以上。铁观音、大红袍、云南普洱等名茶也不断进入高原市场。

同时,藏茶也开始慢慢探索一条“内销”之路。而主打养生保健牌的藏茶,也在逐渐在内陆地区备受追捧。其收藏价值也日渐引起一些藏茶家的注意,为藏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全国各地茶博会上,也总能看到藏茶的身影。

4藏茶新篇

近年来,西藏高度重视发展茶产业。在林芝,茶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林芝市墨脱茶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第四届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喜马拉雅圣茶以“发展特色有机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代表西藏助农特色有机茶品牌参展,收获颇丰。“莲花秘境”墨脱县交通不便,而茶叶就地加工、轻便运输、保鲜期长的优势,使得墨脱找准了致富的突破口。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墨脱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实体店(网店)”的销售模式,建设茶叶加工厂,由企业负责收购茶青、加工、包装、销售工作,在拉萨、成都、林芝、墨脱等地均开设墨脱茶实体销售网点,并成功入驻京东、天猫,突破地域、交通等各因素的限制,打开了西藏茶的全国销售网络。

据了解,目前西藏已投产的茶园规模小,产量较低。西藏自产茶叶,无论是品种还是工艺,均引进于内地,目前也还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的工艺标准和口感风格。而目前西藏茶产业发展另一大制约因素,便是缺人。尤其是茶叶种植、加工、管理和经营人才更加稀缺。

人们对西藏的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其一尘不染的圣洁,还因为天赐良物于斯。林芝作为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驿站,藏区出产的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等,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如今,林芝更是成为西藏茶叶的主产区。

而林芝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是西藏茶旅文化走向未来的根基。生态是吸引力与基础,文化是精华与“密码”,而旅游则是纽带与筋骨。近年来,西藏积极运用好高原有机茶元素,深入挖掘林芝文化底蕴,引导并支持发展“茶+旅游”“茶+文化”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向外推广西藏茶叶产品和特色文化,打造西藏新名片。

茶香千载空悠悠!透过一缕缕茶香,仿佛可以听到昔日茶马古道上悠扬的铃铛声,再次响起。

来源:说茶ShowCha、作者:说茶传媒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凤冈茶

春到水城品茶鲜

风过凤冈带茶香

 

茶,一抹淡淡的绿色,美好如你所有。

 

“中国凉都·生态水城”,腊八节当天,水城春茶已经惊艳上市,一个“早”字,让六盘水的“早春茶”独步天下,抢“鲜”登场。

 

“黔中乐土”凤冈,风过处,锌硒茶香,茶业和茶事萦绕秀美山川,诗意与远方相融,放佛听得见春茶吐芽的天籁之音。

 

踏着春天的步伐,我们与茶会友,以茶相邀。不管是早春茶,还是健康茶,黔中大地,处处茶香。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

 

近日,遵义记者站、六盘水记者站深入凤冈县与水城县集中采访,联合推出《春到水城品茶鲜 风过凤冈带茶香》主题策划报道,聚焦我省茶产业在基层一线生动实践,,共话创新与发展,共商现实与未来。

 

寻一场春意,煮一壶时光,喝着,喝着,“黔茶”的春天就来了。



凤冈茶:采着,采着,百姓就笑了

 

人在旅途,茶在旅途。

 

从茶园到茶杯,一片茶叶的旅程,诗意和远方,凤冈人的追梦。

 

“黔中乐土”凤冈,44万人的茶业和茶事,1883平方公里秀美山川,听得见春茶吐芽的天籁之音。

 

风过处,锌硒茶香。



一手卖茶一手“卖”游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

 

洒在茶园,洒在凤冈田坝村村民陈其鹏家“永田露茶业”里。

 

这些天,他忙着装修再建的茶叶加工厂,检试生产线,因为江苏、浙江、上海100多个合作伙伴的700余万元订单,都摆在办公桌上了。

 

再过十来天,采茶青、收茶青又是最当紧的事,自家的30亩茶园,还有流转土地种植的300亩茶园,需要百来号采茶工。

 

另一边的茶庄,他的媳妇朱云霞正指挥几个妇女收拾客房、厨房,盘算菜谱。“大批的游客就要来了。”她笑着说。



“茶园+茶厂+茶庄”的“一二三”微全产业链,成了陈其鹏一家小康路上快马加鞭的“三驾马车”,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一片小小的茶叶,“生一接二连三”,串起农家的增收渠道,在田坝,不在少数。

 

往事如烟。

 

多年前的田坝,是凤冈出了的名干烧地,干旱,缺水,多为酸性黄土壤,不出烤烟、苞谷这样的庄稼,却喜欢生长茶叶。

 

20年前,凭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凤冈县提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每年以两三万亩的速度“退耕还茶”。

 

退耕还茶,退出了荒坡荒山,还出了绿水青山,抱回了金山银山。

 

村总支副书记周朝伦告诉记者,田坝村从当年零星的几块茶园,扩张到今天的近3万亩,全村家家户户种茶,2300户人家1万余人,人均3亩茶。

 

如今,全村大大小小加工厂86家。

 

 

一片小小的茶叶,引来鸟语花香,田坝村的森林覆盖率从当年的40%提高到现在的85%。

 

文化搭台,茶旅一体,好戏连台。

 

如今的田坝AAAA景区,兴起乡村酒店、茶庄32家。今年大年初一,茶海索道、玻璃吊桥投入运营,单日接待游客达20万人。

 

在凤冈,像这样的村居有86个。或“茶园+茶厂+茶庄”,或“茶园+茶厂”,或“茶园+茶庄”,或“茶园+茶厂+茶庄+茶专卖店”,业态多元。

 

数据显示,2018年,凤冈拥有50万亩茶园,人均一亩茶,贵州第二大产茶县,茶叶产值45亿元,一二三产综合产值70亿元。


 

给世界一杯干净茶

 

北纬20度至30度出好茶,凤冈处于这个黄金纬度带。

    

这是风水宝地,但不稀奇。贵州这样的地方不少。

 

然而,上天赐给凤冈这块土地别样的厚礼——“生命火花”的锌元素,“抗癌之王”“长寿之星”的硒元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赞叹“锌硒同具、世界少有、中国唯一”。

 

“凤冈锌硒茶”,独一无二,成为通往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特别“通行证”。

 

这给凤冈茶产业几多深刻启示:要给世界一杯真正的“净茶”。

 

来到绥阳镇新冈村1300米海拨的茶寿山上,由近及远,2000亩茶山,林中茶,茶中林,茶林相间,行行复行行,碧浪连天。

 

 

“茶园里,栽有桂花,更有杀虫的光皮桦树和木姜子树。”苏贵茶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游鑫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红茶等产品出口欧盟国家,每一次的产品检测极为苛严,400余项,一样都不能少,稍有不慎几百万元就会打“水漂”。

 

在公司茶园的进口处,有一口清水池,采茶工必须先“净手”,方能带着特制的环保竹篓采茶。管理这片茶园的“土长”庹升会说,茶行间必须通风,剪下的茶树枝要清理干净,以免滋生细菌,这样长出的茶叶才能“干净”。

 

 

“不施有害农药,不施化肥,禁用除草剂。”游鑫说,茶园里安装视频摄像机“天眼”和太阳能灯杀虫、黄板粘虫、人工除草等物理措施,从茶园到加工到运输到茶杯的全过程,一尘不染。

 

如此严格的生产过程,见证了凤冈茶叶的安全理念。

 

3月8日,一场县四家班子和机关、镇乡、茶企、茶农自上而下参加的做有机茶、良心茶、健康茶的“凤冈宣言”,再次宣誓凤冈人的决心。

 

 

幸福小康在茶尖上舞蹈

 

站在仙人岭俯瞰,偌大的丘间平坝上,蜿蜒的水泥路,连着白墙飞檐的黔北民居,串起一湾湾起伏的茶园,如诗如画,交织如五线谱般弹唱春天的歌谣。

 

20年前,田坝是凤冈典型贫困的代名词。

 

“那时,田坝村人均吃粮300来斤,人均收入不过300元。”

茶叶,改变了这个村子。

 

细雨纷飞,走进“映山红茶庄”,女老板何文平笑脸迎来。

 

泡上一杯茶,打开一户茶农的世界。

 

 

全家6口人,两老两夫妻两个娃,经营的“茶园+茶庄+果园”进行分工合作。母亲管理9亩茶园,父亲负责养猪种菜,丈夫打理80亩果园,她则操起茶庄的餐饮和住宿,做得一手好厨艺。问她一年收入多少,她笑而不答。旁边的周朝伦算了算:“一年纯收入至少30万元。”

 

“靠茶叶我家脱了贫。”贫困户王朝忠说。

 

他家3口人,因自己身体残疾,眼看着别人端上“茶饭”,心里守穷着急。幸好,信用社先贷给他1.5万元,又贷了5万元“特惠贷”,茶园从3亩扩大到30亩,去年刚采茶青卖,收入了8000元,今年有望超过3万元。“再过几年,会更好。”王朝忠满怀信心。

 

大户当老板,小户当茶农,各有各的际遇,各有各的道。

 

如今,田坝村人均实现茶收入超过2万元,全村存款余额近2亿元。

 

 

置身茶海,天蓝地碧,鸟语茶香。连山、连园、连工厂、连乡村人家,种茶、卖茶青、加工茶、卖品牌、开茶庄,茶旅一体,网联山外,勾勒出一幅生态美、茶业强、百姓富的小康画卷。

 

人们说,地球,就是一个村子。

 

田坝人的心很大,想把茶卖到全世界。



【访谈】凤冈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华

守住茶而跳出茶

 

与凤冈县长马华的对话,从我们手中端起的一杯绿茶开始。

 

“这杯茶,叫凤冈锌硒茶。它是一杯健康茶,生长在一片同时具有锌和硒的土地上,世界少有、中国唯一;它还是一杯芳香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让它香气馥郁,味醇鲜美;它更是一杯干净茶,全县生态茶园50万亩、有机认证茶园3.1万亩。”

 

凤冈锌硒茶近20年的发展轨迹,弥漫在热气腾腾的茶杯中,浓缩在香气四溢的叶子中。秉承“良心产业、有机凤冈”的理念,凤冈茶产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形成从单一的茶产业到多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让“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的美名远扬。

 

“茶是凤冈的老底子,是命根子,是钱袋子。全县人均一亩茶,20多万茶农,仅茶的收入,人均达到5000元左右。”马华透露家底,充满底气。

 

 

置身茶海之心,走进知青文化园,放眼望去,一个个茶园,绿波荡漾,好一幅“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的美景。

 

“对凤冈而言,茶只是一个引子,是基础,但绝不是终极目标。凤冈生于茶,基于茶,但一定要守住茶而跳出茶。”

 

如何守?马华说,当务之急,要抓好茶产品的质量安全。当产品市场好效益好的时候,一些茶农或茶企可能会萌生打农药或掺假的念头。凤冈将全力以赴推动全领域、全链条、全环节的监管,从施肥,挖沟,土壤、化肥、采茶到加工、销售,狠抓质量监管,做到种茶、管茶、卖茶有机统一。充分利用上海帮扶遵义的机会,走出去,打通消费渠道,把好茶卖到高端市场,让喝过凤冈锌硒茶的人,忘不掉、舍不去。同时要树品牌,做标准。在品牌管控上下功夫,从卖茶到卖管理、卖诚信、卖标准,当茶已不是卖的核心时,品牌就会成为无价之宝。

 

如何跳?这位履职只有9个月的县长脱口而出:“跨界发展”。

 

“凤冈锌硒茶要走一条不同于普洱,有别于龙井的跨界发展之路,用一杯干净的茶、健康的茶,撬动凤冈的高质量发展。”

 

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最终把凤冈打造成康养基地。这是新一届凤冈县委、县政府勾勒的蓝图。

 

 

马华说,在这方面,凤冈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通过扩面、提质、融合,已经实现了茶牛一体、茶林一体、茶旅一体,并成为国家 “一二三产融合发的先导区”。

 

“按照遵义市的行政规划和发展方向,未来凤冈,在地理位置上将成为遵义城市的后花园。我们将顺势而为加快‘三园三基地’建设,即把凤冈打造成遵义的‘休闲公园、乡愁田园、有机菜园’;建成西南康养基地、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世界锌硒茶基地。”马华向我们描述了凤冈以茶为基,跨界发展的路径。

 

 马华说,贵州好山好水出好茶。全省各地的茶,都要主动融入贵州茶这个大家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比如水城春来早,他们就卖早春茶;我们的茶富含锌和硒,我们就卖健康茶。大家互相借鉴,相互学习,比学赶超,携手发展,才能共同把贵州这杯茶做大、做强、做好。

 

【连线】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邹家文

做一杯有态度的茶

 

遵义的茶产业,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坚定不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厚植绿色底色,当好生态遵义绿色茶叶的守护者。

 

绿色是遵义的“底色”。近年来,遵义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茶叶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用绿色发展的理念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抓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全市茶园面积从不足30余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万亩,挖掘发现古茶树50余万株,茶叶面积位居全省第1位,茶产业覆盖带动26万户100余万人奔小康。

 

每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让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茶商茶客茶友认知认可遵义市良好生态和茶产业蓬勃发展。可以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就了遵义的茶产业。

 

 

第二句:坚持品质优先、品牌引领,坚定不移地当好生态遵义干净茶叶的宣传员。

 

遵义始终把茶叶“质量”和“安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和安全,用心用情用力做一杯有态度的茶。目前,全市所有茶树品种均为国家级良种,无性系良种占98%以上,茶叶“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183.6万亩(占总面积的81.6%),雨林联盟认证面积2.46万亩。打造了凤冈锌硒茶、湄潭翠芽、正安白茶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茶叶出口最具竞争力产区”等称号。

 

“做一杯有态度的茶”是遵义一直不变的坚守。

 

 

第三句:坚定绿色发展的遵义自信,以抓具体促深入的工作方法,坚定不移地当好生态遵义品质茶叶的捍卫者。

 

面向未来,遵义将茶叶产业持续作为全市主导产业,致力“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向着“中国茶产业第一市”的目标迈进,主要从三个方面聚焦发力:

 

基地建设上——引进良种调优种植结构,健全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生产追溯体系,做大做优茶园基地,力争实现 “三品一标”认证茶园达到100%,建成雨林联盟认证基地10万亩以上、欧标茶园20万亩以上、符合国际采购的茶叶基地50万亩以上,年提供茶叶出口原料5万吨以上。

 

茶业加工上——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茶企落户遵义,优化初加工规划布局,补齐区域初加工短板,发展茶衍生行业,延伸茶产业链条,制定精制加工标准,提升茶叶精深加工水平,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茶业加工体系。

 

市场流通上——推动龙头企业加强与国际茶商和茶叶行业组织的交流合作以及联合利华等知名茶企的合作,对标欧美、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和港澳地区市场消费标准,打通国内国际流通环节,进一步提升遵义茶的国内国际知名度。

(来源:遵义新观察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遵义记者站、六盘水记者站联合出品;图片及视频支持:凤冈县融媒体中心)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