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苔茶的价值

找到约16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苔茶集团:党建引领茶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2021年以来,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组织、人才建设,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延伸茶产业链,以党建促发展,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力争将小茶叶做成大产业,绘就茶产业的新图景。

强化组织建设,保障产业发展

石阡县素有“中国苔茶之乡”的美誉,其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产业也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为了加快推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共石阡县委、石阡县人民政府于2021年7月成立了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5月,公司成立了中共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以党支部为引领,将党的力量扎根在最前沿,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该公司党支部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去,实现广大党员当先锋、促发展,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将诚信经营、依法经营纳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教育“必修课”,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同时,以乡村振兴为重点工作方向,积极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

强化队伍建设,引领产业发展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内设综合部、财务部、产业发展部、营销部、项目融资办公室5个部门,现有职工26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30岁,是一支有年轻、有冲劲、有学历的人才队伍。 

然而,如何让茶农的钱袋子更鼓,推进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摆在公司党支部面前的最大难题。经过多方调研,公司党支部决定强化培训,以能人推动茶产业发展。2021年以来,公司先后组织了种茶、采茶、制茶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百余人次,诚信经营教育熏陶了百余家企业,提升了茶农相关技能水平,有效提高了茶农的综合素养,茶叶的产量和销量也随之大幅提高。2023年前11月,公司完成名优茶生产加工280吨、大宗茶生产加工1500吨,实现综合产值约7000万元。

统筹优化布局,推进产业集群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植茶园建设、茶园品种改良、产品研发、标准推广、市场拓展、举办茶事活动、茶文化挖掘、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公司。一直以来,该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党建、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党建+”模式,推动党建凝聚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铺就富有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特色的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之路。

据悉,自该公司成立党支部以来,基地管理、加工生产、项目建设等重点岗位工作均由党员负责,有问题由党支部来商量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茶园管理、生产、销售在正轨上也越走越好。

“现在,我们拥有高标准茶园基地50000亩,已建成名优茶精加工中心、大宗茶初加工中心、大宗茶精加工中心和一个石阡苔茶体验馆,实现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杨冰凯介绍。

如今,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合作社、大户)+茶农”的模式,以龙塘大屯、白沙铁矿山、坪山大坪为示范引领,与全县20余家规模民营企业建立茶产业联盟,在贵阳、东莞、山东等城市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打通销售渠道。目前,共带动了农户15000余户56000人,人均增收3500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推进支部省级标准化建设,将公司培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并将名优茶、大宗茶精加工中心打造成全市样板。”杨冰凯如是说道。

延伸产业链条,增添新动能

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现有茶园基地50000亩。近年来,通过茶叶品种结构优化、管护力度加大、创品牌、扩销路,有效改善了茶叶种植环境和营商环境,推动石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石阡苔茶的适制性强,可生产制作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青茶、黄茶六大茶类,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依靠科技,强化管理,走质量兴业之路,与贵州大学茶学院深度合作,挂牌成立了贵州大学石阡苔茶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大学茶学院产学研实践基地、贵州大学茶学院博士工作站,在科研开发、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作出建设性的指导。

公司狠抓“三带动”,通过带茶农、带民营企业、带易地搬迁脱贫户,逐步形成“政企合作”“企业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的“多赢模式”。2023年,认定了市级区域公用劳务品牌——“石阡苔茶”茶产业人,并申报成为市级龙头企业。2022年12月,石阡苔茶产业人被认定为省级区域公用劳务品牌。

销售方面,公司推行“两条腿”走路,线上入驻黔货出山贵旅、生资、京东旗舰店;线下与山东贵山品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隆泰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2023年茶叶产量2300吨(其中名优茶300吨,大宗茶2000吨),出口大宗茶500吨,产值8000万元,力争突破1亿元。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并力争达到6000万元,同时实现利税700万元以上。

此外,公司积极探索开发石阡苔茶附加值,打造最美茶园,茶旅融合。对需要实施品种改良的老龄茶树,挖掘茶树全生命周期的商用价值,如茶树的药用价值、摆件、挂件、树雕等,实现石阡苔茶物尽其用。

来源: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杨文美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陆游茶诗审美拾零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以饱蘸激情和血泪的爱国诗篇闻名于世,他在大量诗篇中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赞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实际上,除却爱国诗篇,陆游一生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其中,体性典雅、风骨遒劲、文采斐然的茶诗,便是很重要的部分。既描绘了时代的风物世情,又展现了诗人士大夫的丰富情韵,颇具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茶的诗化,是诗的茶化,是中国文人饮茶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是开放在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的一支奇葩。所谓“诗茶一体”,茶具诗的文化品格,诗也因茶香的氤氲而焕发出异样夺目的光彩。陆游的茶诗正如真茶,古雅清香,有余味,有远韵,耐人品玩。陆游以独特的艺术眼光,结合茶的质朴、淳洁、灵动的属性营造出茶诗的别致一格的美学神韵:以茶禅一体的精神体验酝酿出茶诗的空灵静寂之美。

驱除云雾极知难,敢意天公不作悭。

汛扫中庭待明月,攀跻危榭望青山。

取琴理曲茶烟畔,看鹤梳翎竹影间。

不为新晴宜著句,拟将幽事破除闲。

(《秋雾》)

“茶烟”,典出唐代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本指煎、点茶时出现的氤氲之气,其所升发出的是一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饱含着“茶禅一味”的机锋和奥秘。佛家讲求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茶道也要求人超越感观的享受达到一种终极体验,二者都强调人的身心与自然的和谐无间,茶和禅在精神特质上的相通,极易让诗人在品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诗人身旁有香茶和仙鹤相伴,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空寂沉静,开篇的满腹牢骚转瞬间便被湮没于其巾,引领诗人专注于对周遭事物的体验和感受。他凝望清冷明月和幽幽青山,轻扣琴弦,泠泠琴声于指间悠悠飘过,打破了沉寂,又仿佛天籁之音。诗人深深陶醉、沉迷于其中,忘却了世间烦恼,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与惬意,或许所有不适和委屈都会在这禅定似的茶烟中随风而逝去吧。诗中无一“禅”字,而禅境毕现;并没有刻意营造空灵之美婉境,但“青山”、“茶烟”、“琴”、“鹤”等意象共同渲染出的境界又让人着实体会到了一种空灵的美感。

小硙落雪花,修绠汲牛乳。幽人作茶供,爽气生眉宇。

年来不把酒,杯榼委尘土。卧石听松风,萧然老桑兰。

(《幽居即事》)

诗人看着磨茶时纷纷落下的雪花状的茶屑,从深井里汲取牛乳般的上佳泉水用于烹煮茶叶,悠悠茶香渐渐浮上鼻端,诗翁心中的那份自适和清爽不觉间挂上脸庞,即使年来不饮酒又有何妨?茶是诗人的至爱,它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有甘露之芳泽,其秉性清灵不浊。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云:“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没有酒的喧嚣和放纵,恰如白石蓝大、清风明月,高人相对幽静沉稳、味永意远。饮罢香茗,老诗翁卧于青石之上,四周静谧清绝,没有世间的烦杂和躁乱,惟有耳边簌簌松声不绝于耳,只是闭目享受神仙般的安逸和超脱,仿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极至境界,又像是进入了禅定般的涅槃。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对茶的感观体会转化为一种独特而超脱的内心体验,营造出空灵静寂的诗境美。这种意境是诗人宁静清明的心境观照大自然的结果,是对生命律动的深刻体会,让人仰羡又感觉委实遥远。

槐火初钻隧,松风自候汤。携篮苔径远,落爪雪芽长。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

(《北岩采新茶用忘怀录中法煎饮欣然忘病之未去》)

这首茶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上首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在山林中用忘怀录中所记载的方法烹煎刚采摘下的新茶,细细啜饮,齿颊生香,两腋生风,不觉间如神仙般飘飘然起来。诗人流连忘返,己然进入了无我之境,早己将自己病之未愈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动身返回的时候己是夕阳西下之时了。我们眼中呈现出一幅一名白首诗翁手携小篮、脚踏竹影翩然而去的画面,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希翼着能把这种灵动和美好定格成为水恒,水远镌刻在画册或记忆的长卷上,永不褪色。这首小诗让读者摆脱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就像禅家所说的“瞬刻水恒”那样,把人带进了空灵、静寂的意境中,意味深永,耐人咀嚼。

陆游的很多茶诗,在简淡质朴的语言外壳下,契合着茶禅一体的精神,散发着神物相通的韵致,浸润着幽谧的空灵之美。他笔下的空灵与静寂的美感无迹可求,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所有的感观和想象,更需要用心去仔细品味和感悟。恰似品一杯清茶,可以从中品味平淡真醇,体会人生甘苦,让我们从这种对美的体验中去离尘俗,得到一种形上的超脱,这或许也是陆游茶诗的魅力所在吧。

(摘自《吃茶去》杂志;作者:付玲玲)

从“论斤卖”到“按克卖”—— 石阡年轻“茶二代” 卖茶不走寻常路

用木勺将茶叶放进茶杯,经过90摄氏度沸水冲泡后,茶叶如仙子般水中起舞,蒸汽携着茶香袅袅升起……“茶二代”王宾的美好一天从冲饮一杯好茶开始。

在佛顶山南麓的石阡县,南宋诗人杜耒笔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待客之道,几乎流行于每一户人家。“进门一杯茶,出门一杯茶”是当地人最为朴素的生活习惯。

石阡茶史,岁久绵长。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石阡苔茶在宋代即为贡品,一百多年前便经由商人之手销往欧洲。

进入新时代,苔茶也一直被当地视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石阡全县的茶园面积有38.52万亩,投产面积达33.72万亩,茶产业利益联结着10万余人增收致富。

33岁的王宾出生在石阡“苔茶发源地”五德镇新华村,父亲王飞是省级苔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石阡县夷州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从王宾记事起,家里就以种茶制茶为主。

然而,作为生长在茶叶世家的90后“新茶人”,王宾做出的所有“重大决定”,似乎都与他父亲的预期不太一样——

大学毕业后,王宾没有留在省会城市贵阳发展,而是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做茶。回到茶山,从小就被父亲疼爱有加的王宾,也并未像个富家子弟一样甘当“甩手掌柜”,而是埋头研究经营管理开拓新市场。

新华村平均海拔1100米,雨季降水丰沛,土壤呈弱酸性,云蒸雾绕的气候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天然优势。村里至今保留着几株年逾五六百岁的古茶树,茶叶品质在当地首屈一指。

遗憾的是,好茶叶过去却未赢得好市场。因品牌不够响亮和营销方式单一,新华村以前产出的茶叶只能以原料代加工的方式,为省外知名茶品牌做“嫁衣”赚点辛苦钱。

曾经很长一段岁月里,用传统牛皮纸袋包装,走代加工和预制产品路线、追求市场占有率,是父亲和当地不少茶场奉为圭臬的生存之道。但王宾却认为,要突破就得推陈出新。

时代的发展,赋予年轻人更多新颖的思路和与时俱进的想法。王宾没有遵循父亲的路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潜心研究“小,精,景”产品,让石阡苔茶从“论斤卖”转变为“按克卖”……

冲突和矛盾,似乎是两代茶人之间的“常态”。但王飞不得不承认,儿子的想法更具前瞻性,产品也更个性化。在他看来,年轻人的奇思妙想确实能赋予石阡苔茶这片叶子更大的价值。

“一杯茶,不仅仅是消费茶叶本身,在此基础上附加文化价值,才是一杯茶的整体价值。”在王宾看来,石阡苔茶应该打破传统营销方式,让产品更加时尚多元,消费群体更加宽泛。

王宾按照不同顾客群体的喜好和购买茶产品的用途,将炒制后的茶叶按克分装成小包小罐,在精美简约的伴手礼包装盒上附上当地景区景点,非遗文化,苔茶历史,使得产品更具吸引力。

“小而精的产品不仅美观,也更方便顾客携带和饮用。”王宾说,他们以婚庆、传统节假日等时间为主题向顾客推出伴手礼定制,同时在当地各大酒店和线上平台展卖,这种方式让产品销量实现大幅增加。

如今的“夷州贡茶”,已通过淘宝抖音等线上平台“乘云出山”走向全国。王宾介绍,赋予文化元素和创新营销方式后,石阡苔茶的经济价值更加凸显,公司茶产品年销售额达2700万元,带动农户500余户,辐射周边村寨发展茶园近6000亩。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6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