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州东山镇产碧螺春的村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挺过大旱,碧螺春迎来又一春

今天,新华日报聚焦吴中洞庭山碧螺春

跟着发发一起来看看吧

3月16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茶山航拍。席时超摄

国家级非遗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在炒制茶叶。王从安摄


3月16日,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茶园内,茶农在采茶。席时超摄

春分时节,苏州迎来连续降雨。太湖之滨,洞庭东山莫厘峰云雾缭绕,山上的茶园内,碧螺春新芽初展、青翠欲滴。“只要天一放晴,今年明前茶最佳采摘期就到了!”3月22日上午,看着漫山长势喜人的茶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严介龙难抑激动。

去年夏天,包括严介龙在内,一群和碧螺春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茶人、茶农一直忧心忡忡——作为洞庭山碧螺春核心产区,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金庭(西山)两镇入夏后遭遇60年不遇的罕见高温大旱,且持续两个月之久,茶树生长颇受影响。

作为苏州的一张“名片”

碧螺春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在春茶销售市场占据非常重要地位

最近正式迎来春茶开采

大旱之后的碧螺春长势到底如何?

产量和品质怎么保障?

连日来

记者走进太湖洞庭东山、西山一探究竟

补救措施到位,新茶产量不降反增

洞庭山碧螺春

3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山天王坞,只见盛放的桃花、梨花点缀在碧绿茶山之间,呈现出一派别致的春景。去年8月,这一带旱情尤为突出,坞内水库一度干涸,山上茶树缺水严重。而当天记者看到,水库库容已恢复正常,不时有施工人员进出坞内,紧张推进引水上山工程的管道铺设。

在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的群体小叶种保护基地,合作社负责人沈四宝正在茶园里忙碌。去年,他家种在高处的新茶树受影响较大,旱死200多棵。记者在西山多地走访发现,沈四宝家的情况不是个例,由于山顶土质较薄,且缺乏高大果树遮挡,海拔70米以上种植的茶树普遍受损严重。沈四宝介绍,本地群体小叶种茶树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目前虽然个头比去年小一些,一旦天气晴起来、温度上升,爆芽情况应该不差。

“这部分茶园占比不大,据统计,造成的损失约占总量的5%—10%,总体可控。”金庭镇农林服务站站长沈强介绍。为了保障茶农利益,补救高温干旱给茶树造成的损伤,金庭镇去年以来加紧推进引水上山工程建设,并抓住茶树秋冬生长育肥关键期,深入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免费向全镇茶农发放有机肥,追肥为茶树存活和稳定品质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东山镇

由于前几年就启动了引水上山工程,旱情影响相对较小。记者在该镇莫厘村宋家湾的茶山上看到,密集的枇杷、杨梅、柑橘等果树下,茶树发育良好、冒芽均匀。“茶果复合种植系统已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种植模式不仅保证了碧螺春茶独特的花果香,也对茶树形成重要的遮挡保护。”东山镇党委委员张炜说。

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青介绍,为了对冲旱情带来的产量下降,区里指导茶农按照水土保持标准,科学开垦新茶园。去年,全区茶园面积近3.9万亩,碧螺春茶总产量达到116.35吨。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吴中茶园面积已超过4.2万亩。东山、西山一部分新开垦的茶园内,3年以上茶树已进入采摘期,有力补充了总体产量。

连日来苏州持续降雨,气温一直处于低位,有利于茶芽渐次萌发。综合各类因素预测,今年碧螺春整体产量有望增加10%左右。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近日抽样测评结果也显示,影响碧螺春茶叶香气、滋味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诸多有效物质指标没有降低,甚至胜于往年。

采茶用工充足,精挑细选保障品质


洞庭山碧螺春

“好茶长得出来,还要确保采得下来、挑得出来。”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介绍,碧螺春茶极为细嫩,炒制1斤特级干茶,需要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优绿茶中所用鲜叶最多的。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最多采摘芽头2斤左右。前两年受疫情影响,外地采茶工流动较少,东山西山茶企、茶户普遍面临“用工荒”,碧螺春产量品质受到影响。

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东山镇的产茶大户,拥有500多亩茶园,每年还与周边350个茶户签订协议,定向收购青叶、统一加工。合作社负责人宋甫林记得,去年春分前后,气温陡然升高,茶园内芽头一下子全部冒出,由于缺乏人手,根本来不及采收,最后造成一部分浪费。“今年我们提早联系,从省外请了60名采茶工和30名炒茶工,人手充足。”

在西山

沈四宝的合作社也顺利招到70多名采茶工、炒茶工。天王坞茶山深处,采茶阿姨们背着茶篓穿梭在茶树、果树之间,熟练地将嫩芽采摘下来。今年,来自盱眙的张运玲和老乡们再次到苏州采茶,最多的一天她采了两斤半芽尖,赚了400元。

“人招来了,但工费也上涨了。”叶国平坦言,今年采茶工费用平均每天300元左右,不同茶企、茶户标准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包工人吃住和来回车费。根据走访统计,整个春茶季,西山保守估计有7000名外来采茶工人到岗,东山也要迎来4000名工人,加上本地超过2万户茶农,完全能够满足全区茶园采收需要。

“去年是‘茶等人’,今年是‘人等茶’,单芽一出就被采摘下来,无论是合作社还是茶农,挑拣都更加精细,原料品质和品相都有提升。”宋甫林更加笃定地说,在目前的用工条件下,即使后期出现气温陡然升高的情况,基本也可以保证“颗粒归仓”。

制作有了标准,确保好茶卖出好价

从一片叶子到一杯茶,碧螺春要经过哪些蜕变?3月22日下午,在位于碧螺村的工作室里,严介龙向记者展示了碧螺春传统炒制工艺。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一套流程即便熟练操作下来也超过40分钟。

“碧螺春茶很娇嫩,必须当天采摘、当天炒制,青叶的含水量不同,摊晾、杀青的环节都有细微差别,把握不好就会影响香气和口感。”严介龙介绍,早在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把这些细微差别科学量化,他去年领衔制定《洞庭山碧螺春炒制传承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由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作为碧螺春手工炒制的首部地方标准,让茶企、茶农有了更为科学、标准的炒制依据。

“好生态、好原料和好的炒制工艺,是确保洞庭山碧螺春茶好品质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研究室主任刘仲华看来,尽管碧螺春种植面积已经超过4万亩,但和龙井、黄山毛峰等全国其他名优绿茶相比,其总体产量较小,一直供不应求。“对洞庭山碧螺春等呈现‘小而美’的绿茶产业来说,要不断将产品推向‘金字塔’塔尖,让好茶卖出好价钱。”

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茶农自产自销的碧螺春价格平均每斤1200—1800元,级别区分不明显。在三万昌、东山茶厂、御封等多家品牌茶企和老字号,不同等级、品质、品牌的产品,价格层次分明。严格按照标准制作的特一级新茶,售价普遍在每斤3500元以上,通常为单芽或一芽一叶。部分茶企推出的头采精选茶和大师定制茶,普遍达到每斤8000元以上甚至超过2万元。总体上,碧螺春今年价格比往年略有上升。

随着清明临近和文旅业复苏,这几天,来到东山、西山的江浙沪周边游客明显多了起来,茶企茶农做了充分准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做好销售。“花果香气十足,喝到口中滋味醇厚、回甘生津。”3月22日下午,在东山镇一家大型茶企门店品尝今年新茶后,来自上海的品牌茶叶销售企业负责人、高级茶艺师张新年告诉记者,无论什么时候,原产地碧螺春都很难“抢”。

产多少都不够卖,进一步证明了洞庭山碧螺春作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去年,洞庭山碧螺春以50.99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六。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庆认为,正是这种品牌价值,让碧螺春面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不可控风险,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旱后“重生”,原产地吴中区也拿出碧螺春茶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锚定“生态绿茶第一品牌”,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区茶园总面积超5万亩、产业产值超10亿元,真正让“一片叶子”香飘更远。

吴中农发出品

来源:新华日报、吴中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碧螺茶香溢洞庭

今天《农民日报》头版

聚焦吴中洞庭山碧螺春

跟着发发一起来看看吧


谁摘碧天色。点人小龙团。太湖万顷云水,渲染几经年。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皆对苏州碧螺春青睐有加,赞誉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如今,在茶叶专卖店或网店搜索,名为碧螺春的茶数不胜数。能独领风骚的,唯有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洞庭山碧螺春。与动辄十几万亩、几十万亩、上百万亩的种茶面积相比,洞庭山碧螺春作为苏州地产名茶,仅有4万余亩,但其知名度、市场份额毫不逊色。2022年,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中排名第六。在有限资源约束下,且看苏州如何提档升级,做强做优“小而精”的洞庭山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久负盛名,市场前景广阔。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主产区为洞庭东山、西山,茶农多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如何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利益联结体,有效开展农业生产管控,品质得到保障?吴中区依靠主体先行,积极推进合作社、集团公司建设,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家家有茶园,户户会炒茶,却“千人千锅”,品质不一。这是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动因。2005年吴中区东山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宋甫林带领碧螺村215户茶农创办了吴侬,为了塑品牌,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从采摘到销售推行“六统一”管理,质优味绝,成为东山镇有口皆碑的老牌子。

新茶人邱晓庭也不甘落后,作为“茶二代”,采茶、制茶从小耳濡目染,为了一口正宗好茶,他坚持用土灶、果木柴火手工炒制,得到茶友喜爱。他组建的岚庭碧螺春茶叶合作社,吸引110户入股100亩茶园。“小而散,一家一户作坊式经营,对产业、品牌长远发展不利。入社后,茶农与我们利益捆绑,按要求生产,品质可控。专业的营销,还能为社员带来二次分红。”邱晓庭说。

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联农富农作用突出,2022年两个合作社竞争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评选,今年初好消息传来:两个双双入选。“在同一块蛋糕下,我们是竞争关系,将蛋糕做大,才能更多获益。”在致力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品质上,这两位竞争者不谋而合。

年轻人想法多、思路活。邱晓庭在纯种老茶树上苦下功夫,“我们的碧螺春为什么能独树一帜,茶树种是基础,洞庭山群体小叶种是我们的‘根’。”邱晓庭一直进行种质资源保护,将传统的群体种统一移栽,改良山场土壤,进行集中管理。10年间,他搜集到50株百年老茶树,因其发芽率低、口感香醇,一斤卖到1.5万元,仍深受“发烧友”的追捧。

跟茶叶打了30余年交道,宋甫林对茶叶市场感知总能快人一步。2012年,宋甫林投资2000余万元修生态防护林、搭梯田、建蓄水池,建成500亩有机茶园,成为苏州首例,从种苗挑选到使用植物提取的生物农药,茶叶28个检测项的400个指标都达到欧盟标准。“有机茶园产量低,1亩能产12斤,但售价不低,1斤可以卖到近万元,可以抢占高品质客户群体。”宋甫林介绍。

“一个产业的发展,最终都会落到主体头上。洞庭山碧螺春产业发展,就是由这些主体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带领2.3万户茶农共奔高质量发展道路。”吴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周晓春说。

几年前,有茶农为了让茶叶能提早上市,从外省引入了一些早熟茶叶品种,如“乌牛早”,这些茶树采叶早,制成碧螺春卖出高价。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东山镇龙头茶企“掌门人”、制茶大师严介龙认为,洞庭山碧螺春,与众多产茶大省的碧螺春相比,能独占鳌头,“种”是关键。千余年来,碧螺春与世代茶农相处中,达成“默契”,选育形成的种质资源——洞庭山群体小叶种茶树,其所含的氨基酸、儿茶素、茶多酚等绿茶品质理化指标都很适宜。

纯种老树种是吴中区珍贵的财富,吴中区对东西山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实行专人护养,重点保护,并着手调查茶树生物学性状,挂牌建档,跟踪观察,努力推进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茶树品种的良种化和标准化。茶吸果香,花窨茶味,茶果复合种植,孕育了碧螺春茶的花果香气,这种变化过程需要时间酝酿,越老的茶树越吃香,保护老茶树种质资源的价值也在于此。

周晓春说:“目前吴中区已建立碧螺春种质资源圃4个、种质资源保护基地7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茶果品种选育工作,建设良种苗圃,逐步淘汰改良现有品质低下的茶果树品种,不断提升洞庭山茶树和果树良种率。”

近几年,结合洞庭山碧螺春产区纳入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太湖生态岛建设要求,吴中提出打造“生态绿茶第一品牌”目标,全域开展绿色防控,对区域内茶果间作系统所用有机肥统一配供,废弃农药包装物和农膜统一回收。对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给予100元/亩的一次性补助,吴中环太湖地区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呈现出“双减”趋势,有机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东山镇、金庭镇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区27个茶园1.8万亩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好的洞庭山碧螺春,不仅对材料、产地要求高,对炒制工艺更近乎严苛。洞庭山碧螺春有传统炒制工艺地方标准,对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4道工序提出了明确要求。严介龙认为,每个炒茶师傅应该把4道炒茶工序烂熟于心,身体有了惯性记忆,才能将最佳香气、滋味锁定在完美的洞庭山碧螺春里。


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1年后,碧螺春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又为其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年,获评“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特别金奖5个,让洞庭山碧螺春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洞庭山碧螺春,历史底蕴深厚,名气大,4万余亩的种植面积,供给有限,在市场缺口下,一些“李鬼”冒了出来,每年洞庭山碧螺春市场销量数倍于原产地产量。

如何更好保护地方品牌走得稳、行得远?吴中区坚持内外兼修,刀刃向内,制定洞庭山碧螺春特色茶产业规划,配备专项资金用于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并纳入吴中区农业产业化振兴项目发展,近5年累计投入近亿元资金用于洞庭山碧螺春品牌建设。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坚持“全覆盖”与“双随机”相结合、执法检查与监督抽样相结合,开展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专项保护行动。

今年的大动作是积极推进洞庭山碧螺春茶立法工作。9月6日,《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草案)》已经苏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成为江苏省首部关于茶叶的立法项目。该条例也是苏州市首次对名优地产进行立法保护,将对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品种、品牌以及原生态茶果复合系统保护等作出新的探索。

“今年发放洞庭山碧螺春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5万余枚,认准这些防伪标,你就能喝到一杯正宗的洞庭山碧螺春。”周晓春说。为了更好打击假冒产品,吴中区建立经营主体管理数据库,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严格规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准入标准,67家茶企核准使用“洞庭山碧螺春国家地理标志准用证”,43家企业授权使用洞庭山碧螺春农产品地理标志防伪标识。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在一杯香茗中,感受江南独有的“青绿”。为守护茶香,推动洞庭山碧螺春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吴中区保护与开发并行,在茶企、茶园、茶农的共同努力下,让“一片叶子”香飘更远。

吴中农发出品

来源:农民日报(节选),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香飘飘 各地春茶开始开采

一帖事便知,纵览茶界事。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一周内茶产业发生了哪些事情,小编将在未来每周五集中整理出部分本周内茶产业发生的新闻,以供大家阅览,也希望各相关单位提供新闻资料给我们,一展地方茶产业风采。



杭州西湖龙井春茶开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杭州告别了雨季,迎来了采摘春茶的好时节。3月19日起,“龙井43号”大面积开采,早上6点多,在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上百名采茶女们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在茶树间穿梭采撷,茶山上一派忙碌景象。



茶树在阳光雨水的滋润下冒出万千芽头,碧绿葱翠。“采摘的时候,一般都要求要一芽一叶,大概2公分长,叶子比较厚的品质比较好。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肯定能卖好价钱。”一名采茶女说完又继续低头采摘。


“我们在龙坞茶镇有300余亩茶园,预计今天能采摘200多斤青叶,可炒制成50斤左右毛茶。”杭州龙坞茶镇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达介绍。

西湖龙井茶主要有两个品种,“龙井43号”和“群体种”。


目前,茶农采摘的品种都是“龙井43号”,“群体种”的采摘时间要晚一周左右。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春茶生产渐入佳境 贵州省大部分茶区进入采摘期

3月19日,正安县乐茗香茶场迎来首个春茶开采日,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数十名茶农手挎竹筐,按一芽一叶标准入园采茶。


随着气温回升,贵州省多地春茶陆续进入采摘期。普安、晴隆、水城、贞丰、兴义、兴仁、普定、紫云、黎平、正安、西秀、石阡、湄潭、贵定、平塘、都匀、思南、雷山、开阳、清镇等地春茶已陆续开采。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立体气候,贵州春茶的采摘期,往往从每年的正月延续至谷雨。



普安、晴隆、水城、黎平、平塘,成为贵州春茶最早开采的地方;紧接着,贵阳、安顺等地,乌牛早、龙井43、中茶108等早生品种纷纷吐芽;而到清明前后,都匀地方群体种、石阡苔茶、鸟王种等多个地方良种进入盛采期,将贵州的春茶采摘引向高潮;位于威宁、纳雍、大方等地的高海拔茶场,叶芽往往要到5月才能开采。


摸准贵州春茶开采的节奏,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早已伺机而动。在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商春节前就开始蹲守茶山,只为第一时间“抢”到新茶。贞丰县长田镇的茶叶交易市场,早在正月初四便开始了新茶交易,来自浙江、山东等地的茶商每天要从周边的银行取出数十万元现金,收购第一批春茶。十多斤干茶一过秤,数千元钞票便揣进茶农的荷包,交易速度快得令人咋舌。在安顺蚕种场的800余亩茶园基地,300多名采茶工每天采摘近千斤茶青,第二天一大早,刚出锅的200多斤干茶就被客户抢空……


据了解,随着全省茶园大面积开采,各地茶青的价格已有所回落,春节期间最贵的茶青每斤收购价高达90元,如今许多茶区乌牛早、龙井43品种的茶青价格在每斤60元至70元之间。


贵州省茶科所专家介绍,春茶开采的早晚,和地理、气候、茶树品种有关,普通消费者不必一味追求头采茶、早春茶。贵州作为中国唯一全境产茶的高原省份,茶园面积已经超过700万亩,500多万亩茶园进入采摘期,消费者大可慢慢品味,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茶。

(文章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春茶开采  江苏绿茶价格略有上扬

早春三月,春茶飘香,江苏阳羡茶、碧螺春等早春茶品种迎来了开采季。近日,宜兴山林间的阳羡茶已经开采,采茶师傅们陆续上山采摘新鲜的茶叶,准备炒制地方特色“阳羡茶”。在江苏苏州东山镇,常熟虞山等多地首批碧螺春茶也迎来了采摘期,茶园里工人采茶,炒制忙的不亦乐乎,据茶农们介绍,未来一段时间都是早春品茗的好时节。据悉,今年由于天气原因,产量有所提高,品质也有一定的提升,价格也会提高10%-15%。



据悉,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而无锡宜兴的阳羡茶清香淡雅,滋味鲜醇。位于苏州的碧螺春也迎来早春铭品,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

(文章来源:中新网)



广元旺苍:22万亩春茶开采上市

“在前几天的雨水浸润下,茶树上的芽头全都冒出来了,我们这几天已经开始采茶了,我一天大约能够采四五斤鲜叶,收入差不多在150元左右。”近日,广元旺苍县化龙乡亭子村茶场春茶开采之日,绿油油的茶园和层层茶梯中镶嵌着茶农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由于近期气候温润平和、土壤偏酸肥沃,再加上管理严格,亭子茶场是茶叶开采最早的区域。这几天阳光充足,该区域茶树顺利发芽。去年冬季至今年2月的持续阴雨天气,则对当时正处于休眠期的茶树影响不大。



“今年早茶饱满、数量多,去年开采第一天没这么多。”茶农张阿姨拿着半篮翠绿鲜嫩的茶叶说。据该县茶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胥锦桦介绍,全县22万多亩茶园将在3月25日左右陆续进入大面积开采期。


据了解,化龙乡亭子村通过整合建成288亩的米仓山有机茶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茶叶流程,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更好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这个园子有十亩多,每天采的春茶交给米仓山茶叶公司每斤有70元钱,一年的春茶采摘也就是收入2万多块钱。”该县化龙乡亭子村十社村民王继华就通过米仓山茶叶有限公司,让自家的茶园不愁销路。


“今年的春茶已经陆续开始采摘,我们这片有机园子,平均每天能有60个人采摘,能采摘500多斤鲜叶,我们今年的春茶明天就正式上市了。”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亭子茶场基地管理员赵琪说。


近年来,广元旺苍县通过大抓整合、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响品牌,实现了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上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22.6万亩,预计今年可采摘春茶5000吨,实现产值11亿元。

(文章来源:人民网)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