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宋代点茶专家

找到约288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宋代点茶③专家告诉你点茶中的“茶”和“技”是这样的!

宋 代

点 茶

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热播,一时间把人们拉回宋朝,掀起了一股宋代点茶热潮。剧中出现了北苑贡茶、青凤髓、紫苏饮子、灵隐佛茶、十二先生、茶百戏,光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帮助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宋代点茶的方方面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邀8位专家、学者,重磅推出“宋代点茶”专辑。专家、学者围绕宋代点茶的历史、文化、流程、器具、审美等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点茶之“茶”与点茶之“技”

作者:宋时磊

宋代盛行点茶,茶事成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活动。这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宋徽宗在《大观茶论》有精辟总结:“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造其极”既体现在点茶之“茶”上,又体现在点茶之“技”上。

“茶”

宋代点茶的所用茶形制承袭了唐代的团饼茶,但宋代团茶制作有了众多创新和改进之处,不计工本,在品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第一,茶叶制作之前要拣茶。茶叶采摘下来后,要有专人从事分拣工作,目的是让茶叶大小一致,提升茶饼的规整程度。按照等级由高到低,茶可以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蒂等五种,后三种质量较低,多不用来制作团茶。陆羽《茶经》记录了团茶制作的七个步骤(七经目),其中并没有拣茶这个环节。这说明宋代对点茶的茶叶品质要求极高。

第二,茶叶在蒸青后,增加了压榨技艺。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东溪试茶录》中说:“蒸芽必熟,弃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在今天看来,榨取已蒸青的茶叶的水汁会导致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分流失,是破坏茶叶的一种做法。宋代之所以这样加工茶叶,是因为在榨汁过程中,叶绿素会进入汁液,使得剩余茶叶颜色变淡。宋代点茶尚白,这一工艺可以让茶叶在点茶时达到色泽和沉浮的标准要求。因为刻意追求色白,宋代北苑贡茶院还非常崇尚使用一种稀有的“白茶”来制作团茶,这是茶树品种中的一种变异品种出产的茶叶。

第三,变末为粉,茶叶制作更加精细。唐代煎茶所用茶是用茶碾来研磨,并不是十分精细,更多的是呈末状。而在宋代,点茶要在茶水表面形成粥面,这就要求茶叶极为精细。故在制作茶叶时,还有一个研茶的工序。榨茶时已经将水汁去掉,研茶就需要加水研磨。加水量的多少要根据茶叶等级来确定,多次加水,反复研磨,这样制作出来的茶粉在点茶时茶面才会表面均匀,且不容易下沉。龙团茶是饼状的,在点茶前还要敲碎、碾罗(碾碎后的茶末还要用绢或纱做的筛子过筛称作“罗”),确保茶粉颗粒细小,避免碾罗器具影响茶粉色泽。

第四,宋代团茶在选材和用料,以及制作工艺方面极其讲究,崇尚龙凤团茶。所谓龙凤团茶,是指在茶饼的表面饰有龙凤的图案,表面还施以金银重彩、掺有龙脑等各种珍奇香料。龙凤团茶根据大小和重量分为大龙、大凤、小龙、小凤四种类型。福建北苑贡茶(位于今建瓯市)所出产的龙凤团茶最为出名,为皇家贡品,其制造不计工本,十分奢靡。庄绰《鸡肋编》中记载:“采茶工匠几千人,日支钱七十足。旧米价贱,水芽一胯犹费五千;如绍兴六年,一胯十二千足尚未能造也,岁费常万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又有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亦隶于北苑,皆采摘茶芽,送官焙添造,每岁縻金共二万余缗。日役千夫,凡两月方能讫事。”曾任福建路转运使的丁谓、蔡襄,在龙凤团茶的创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让龙凤团茶制作极致化的代表是龙园胜雪。龙园胜雪选用的材料是银线水芽,剥去稍大的外叶,只取芽心中的一缕像银线一样晶莹的部分,状若针毫、极其纤细,称为“银丝冰芽”,熊蕃在《宣和北苑贡茶录》感叹道:“至于水芽,则旷古未之闻也”,“茶之妙,至胜雪极矣”。

宋代为了达到点茶的极致艺术效果,点茶之“茶”的制备比唐代考究得多。龙团茶的制作精细绝伦,一味求嫩、求白、求稀,导致掩盖了茶叶真味,破坏了茶叶的自然形状和色泽,这些都违背了茶之本性。南宋后期到元代散茶兴起。明朝时期,宋代点茶的茶叶制作方法被废弃。

“技”

宋代最为盛行的是点茶。点茶技艺发端于唐末,盛于两宋,北传辽金,元明因袭式微,明末彻底失传。点茶的精髓在于调膏和击拂。先在茶盏放入“一钱匕”左右均匀细致的茶粉,再注少量沸水,将其调成糊状的茶膏,然后边注入开水,边用竹制的茶筅击拂、反复搅动使茶末上浮,在茶汤表层形成粥面。唐人分茶要求将沫饽花等均匀地分到每个茶盏中,而宋代将之上升为一项专门的艺术,可与琴棋书画相提并论。在点茶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击拂的频率,一般每分钟要300次以上;手腕垂直向下持筅,以相同方向匀速击拂,且击拂动作要有一定力度;其间,要注水七次,让茶粉与水充分交融,形成丰富而细小的气泡。如果技艺不到位,就会造成茶水分离的现象,不会出现雪沫乳花的粥面,即宋徽宗所说的“茶不发立”。

在点茶之外,还有分茶。分茶在宋代被称为“汤戏”或“茶百戏”。因为要在点茶茶面上幻化出禽兽虫鱼花草等各种美妙绝伦的图画。陶榖在《清异录》中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宋代福全和尚的茶百戏技艺高超,能点出丰富的茶汤泡沫。他拥有“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的最高技艺,还作诗嘲笑陆羽的煎茶技艺原始:“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点茶的程序主要包括作茶、煎水、冲点等环节,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特别是宋代分茶需要一定的艺术功底,斗茶更是需要长期研习才能窥其门径。点茶有专用器具,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12种专用器具。点茶器具的多样化及技艺习得不易的特性,决定了点茶更多是在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佛门道观等较有闲一族中流行,在人数众多的底层社会较难普及。

宋代以后,明代的茶壶泡茶法兴起。此饮茶法,一盏茶瓯或一柄茶壶便可享茶之清香,简单易学,人人可习得,故与点茶相比,泡茶更受民间欢迎。因此,点茶之法逐渐失传。直到当代随着茶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才被成功复原,重新“复活”。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19上海秋季茶博会 宋代点茶联盟宋代点茶技艺活动正式启动

在宋朝时饮茶成风,

他们将茶事的仪式和美学推向了一个高峰。

宋朝的人爱喝茶

至帝王,至大臣,至百姓

以茶研磨成粉,

再配上精致的器就足矣。

宋代点茶即将团茶通过火上炙烤、碾压、捣碎、研磨、细筛等工序,最后团茶磨成茶末,取茶末于建盏中,不断依次注入沸水,并用茶宪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泡沫。这个过程称之为“点茶法”。

茶百戏介绍

茶百戏也称分茶、水丹青等,典出北宋陶谷《荈茗录》,其原料为特定工艺的研膏茶(团饼茶),用透明无色的清水即可使茶汤悬浮液幻变出文字和图案,不同于西方的咖啡拉花采用不同颜色(即咖啡和牛奶两种颜色)的叠加形成图案。茶百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用气体材料幻变图案唯一方式,展现中华民族创造力。茶百戏是点茶文化核心代表,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茶百戏以茶为介质,用清水幻变图案,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手段,具有重要艺术价值。茶百戏始于唐盛于宋,历史上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也受到皇帝和大批文人推崇,宋徽宗、陆游、朱松、白玉蟾都有大量诗文记载,是宋代文人雅士表达艺术的独特方式。茶百戏到清代后失传,经茶学专家章志峰二十多年研究和大量实践,2009年抢救性恢复。2013年茶百戏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恢复以来深受社会各界青睐,接受中央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等省级以上媒体采访30多场,国家领导贾庆林、吴仪、林文漪,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茶界泰斗张天福等大批专家学者亲临考察茶百戏,给予很高评价。武夷山市中华茶百戏研究院是茶百戏传承基地,目前已专业培训了国内外几百学员,并在十多所大学开办讲座传授技艺,活态传承茶百戏。

宋代点茶联盟宋代点茶技艺

大型公益体验活动受

第九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秋季)博览会

组委会的邀请即将登陆魔都上海!

时间:2019年9月19日-22日地点: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经上海市商务委批准,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上海办事处、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等单位支持,上海瓷茗实业有限公司主办、上海东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九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秋季)博览会”定于2019年9月19-22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徐汇区漕宝路88号)举办。为助力茶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将依托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地位和区域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更具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的海派茶文化特征展示交易平台,本届展会囊括红绿黄黑白青六大茶类,同时包含茶饮品、茶服、茶具、茶食品、茶包装、茶机械等多种配套产品。本次展览展示范围覆盖面广,涵盖茶叶行业全产业链,品类齐全、种类繁多,集中外茶叶之精品;为上海市民呈现一场高端茶界盛会。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 

研读大观茶论

追溯宋代点茶

还原宋代点茶器具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是一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及宋代点茶文化的茶人共同组成。

因为热爱,所以相聚;因为热爱,所以传承;因为热爱,所以传播。

这群可爱的茶人们也许相互并不熟悉,但是他们志同,他们一同研读大观茶论,研究宋代点茶,努力将宋代点茶极致还原,将宋代的茶文化之美在当今得以呈现。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创始人

浙江潮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欣晔先生

范欣晔先生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潜心专研茶、器、生活、美学空间、艺术打造。致力于发掘传统艺术、失传工艺、人文雅趣,大国工匠。范欣晔先生专注陶瓷及茶文化的追本溯源,陶瓷艺术的新工艺复兴,发掘传统茶文化,发现文人雅趣,分享生活美学,追本溯源,不忘造物初心,助力当代中国的新文艺复兴,引领国潮新风尚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联合发起人章志峰老师

福建省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

武夷学院客座教授

丝绸之路文化大使

福建省首届品牌茶人 

章志峰先生,福建省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丝绸之路文化大使、福建省首届品牌茶人曾师从茶学专家叶延庠教授、詹梓金教授等,首次恢复宋代点茶精粹--茶百戏技艺。经二十多年挖掘和大量科学实践于2009年首次恢复重现茶百戏技艺,并根据古籍记载创编点茶16道演示程序,同时根据古籍记载创立丹青流茶室插花。2010年发表茶百戏论文在《中国茶叶》和《茶叶科学技术》2013年1月茶百戏相关技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编著的《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出版2016年被福建省茶叶学会评为首届品牌茶人2017年被聘为丝路文化大使在中乌建交25周年庆典上展示非遗茶百戏2018年编著的《中华茶百戏》,《丹青流茶室插花》出版。

国宋代点茶联盟联合发起人赵娟老师

赵娟 国家二级演员、

中国戏曲辰河高腔传承人

浙江潮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理人、宋代点茶传承人、

国家二级茶艺师技师、

茶艺培训讲师、

少儿习茶分晓茶会讲师。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上海

秋季茶博会宋代点茶技艺公益体验会

上午场:

9:00 宋代点茶师到场

签到准备工作;

确认邀请的嘉宾到场情况;

茶席布置。

10:00 嘉宾到场签到

入口处排队净手止语入场;

按照自己的桌号依次入座。

10:20 七汤礼宴宋茶情景剧

10:35 主持人致欢迎词

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并介绍宋代点茶。

10:40 宋代点茶开始

古法制作茶粉 焚香 洁具  温器 七汤点茶

11:20 嘉宾分享

11:30 活动结束,合影

 

下午场:


13:00 宋代点茶师到场

签到准备工作;

确认邀请的嘉宾到场情况;

茶席布置。

14:00 嘉宾到场签到

入口处排队净手止语入场;

按照自己的桌号依次入座。

14:20 七汤礼宴宋茶情景剧

14:35 主持人致欢迎词

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并介绍宋代点茶。

14:40 宋代点茶开始

古法制作茶粉 焚香 洁具 温器 七汤点茶

15:20 嘉宾分享

15:30 活动结束,合影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宋代点茶联盟站在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上,

传承、传播、发扬,

走遍华夏,走向世界。

2019上海秋季茶博会

中国宋代点茶联盟宋代点茶技艺公益体验,

是纯公益性活动。

每一位宋代点茶师及义工都是义务出场,

只为将宋代点茶极致还原,

将宋代的文化之美在当今得以呈现。

本次上海秋季茶交会

宋代点茶联盟

宋代点茶技艺公益体验总共四场,

2019年9月20日及21日上下各一场,

每场四十位嘉宾,

总计一百六十位嘉宾名额。

本次上海秋季茶博会宋代点茶联盟之

宋代点茶技艺公益体验

在线征集邀请十六位专业宋代点茶师

及十六位义工(香道、古琴、中华花艺特长优先)

为本次四场茶会服务。

如果您很喜欢宋代点茶,想要加入我们,

欢迎您成为上海秋季茶博会宋代点茶联盟

宋代点茶技艺大型公益体验的

宋代点茶师或义工

着装要求:着汉服出场

每一位受邀宋代点茶师及义工均可获赠

主办方颁发的中国宋代点茶联盟证书一份,

国家级非遗建盏点茶盏一只,紫竹茶筅一把。

章志峰老师签名合照一份

主办方为这次参与的宋代点茶师及义工

提供茶会期间的工作餐。

宋代点茶师及义工来沪交通及住宿自理。 

章志峰老师工作花絮

宋代点茶茶器独家提供

宋代点茶联盟之宋代点茶技艺公益体验

由浙江潮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全程提供宋代点茶专业茶器

完美还原文会图、撵茶图等点茶器具

浙江潮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浙江潮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位于钱塘江畔,流于中华文化的长河,将传统文化特有的风格,恰如其分的融入现代人文气息,有机结合浙江杭州茶都文化的大环境,多模式多层面的思考(产品-文化-生活)的交融性,探索古文化现代品的理念。

公司主要以开发设计生产建窑原矿龙窑柴烧建盏、及中国各窑口龙窑柴烧精品陶瓷茶器。此外,公司开设宋代点茶师资班标准化课程培训、少儿茶艺师资班标准化课程培训、茶艺培训、宋代七汤点茶技艺传承以及礼记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公司旗下品牌:

潮禮:品牌秉承“古文化现代品”的产品理念,研发社会精英之长物。

      潮禮潮物:围绕“茶、器、生活、美学空间”,打造今人追求内在宁静和品味的生活哲学,定义国潮新风尚。

9月19日-22日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徐汇区漕宝路88号

相约“第九届上海秋季茶博会

我们一起喝杯茶

届时,期待与您相约!

2019第九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秋季)博览会

The 9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Expo(Autumn)

时间:2019年9月19-22日

地点: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徐汇区漕宝路88号


2020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春季)博览会

The 17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ea Trade Expo(Spring)

时间:2020年5月7-10日

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浦东·博成路850号)

宋代点茶①流派众多,归根结底都是饮茶派

宋 代

点 茶

2022年,电视剧《梦华录》热播,一时间把人们拉回宋朝,掀起了一股宋代点茶热潮。剧中出现了北苑贡茶、青凤髓、紫苏饮子、灵隐佛茶、十二先生、茶百戏,光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为了帮助茶文化爱好者了解宋代点茶的方方面面,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特邀8位专家、学者,重磅推出“宋代点茶”专辑。专家、学者围绕宋代点茶的历史、文化、流程、器具、审美等展开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体现极致美学的宋人雅趣

——宋代点茶风貌一览

作者:沈冬梅

宋代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茶叶生产与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点茶法上续唐代煮茶法,下启明清瀹泡法,其发展始于北宋初年建州贡茶,两宋一直相承发展,成就了宋代繁盛的点茶文化。

点茶的历史

……

唐代自陆羽《茶经》之后,清茶煮饮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其所用茶叶为蒸青绿茶,制作时,将蒸好的茶叶轻捣后拍制成茶饼。但唐代官茶园的贡茶生产茶叶蒸青后采用研膏工艺,李郢《茶山贡焙诗》所谓“研膏架动声如雷”。建中(780—783)年间,常衮任福建观察使,研膏制茶法随之传入福建,建州茶开始用研膏工艺,“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新的制茶工艺引发建州风习的变化,建人开始斗茶,冯贽《云仙杂记》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宋代点茶起始于唐末五代福建建州民间斗茶风习,建安北苑在南唐时成为贡茶之地。开宝八年(975)十一月,北宋下南唐,建州北苑贡茶地,亦被一统入境。太平兴国二年(977)春天,刚继位没几个月的太宗皇帝,就下诏令北苑为北宋的官营贡茶之地。这样,福建建州地区的茶叶与点茶方式,就通过贡茶影响到了宋代的茶业与文化。

宋代点茶文化的成就与北苑官焙贡茶的制度化密切相关。977年,宋太宗特颁龙凤模,专派使臣到北苑造龙凤团茶,“以别庶饮。”自此,北苑“作贡胜诸道,先尝只一人”。为了保证高品质的龙凤团茶的制造和上贡,太宗雍熙二年(985)始置福建路时,置福建路转运使司于建州。起初,贡茶的数量不多,龙凤茶总共50余斤,每斤8饼。北宋多任福建路转运使都致力于贡茶之事,使得贡茶品名与数量逐代增加,至徽宗宣和年间达到顶峰,并稳定下来,实行至南宋末年。

丁谓于至道年间任福建路转运使,因为得任与上奏言茶盐利害有关,因此对职责贡茶事极为用心,“监督州吏,创造规模,精致严谨。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方式。”但“至于烹试,曾未有闻。”有感于此,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庆历年间在福建路转运使任上,对贡茶刻意求精,首创小龙团等更为精致的贡茶。此后,每年岁造小龙小凤各30斤,大龙凤各300斤,较之太宗时增加6倍多。到朝廷任职后,因仁宗皇帝多次垂询建安茶的情况,“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蔡襄撰写《茶录》一书进呈,展示了此时的点茶全貌。《茶录》一写再写,最后在英宗治平年间刻石“以永其传”。《茶录》所宣扬的点茶之法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终成两宋主流的饮茶方式。

经过仁宗、神宗、哲宗历朝屡创屡添,哲宗元符年间贡茶总数达到1.8万片(饼、銙)。到徽宗宣和年间,北苑贡茶共计41品,据南宋时统计,其中细色5纲,共7000余饼,粗色七纲4万余饼。

宋徽宗赵佶更是以帝王之尊,亲撰《大观茶论》,既探究茶叶生产种植制造各环节相关因素与成品茶品质之间的关系及点试时的效果关联,也论述了茶具材质、形制、功能与点茶效果的关联及相关机理。而作为一个多能的顶级艺术家,赵佶以其细腻敏锐的审美才能,准确把握到点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首创“七汤点茶法”,将茶技艺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审美高度。徽宗曾多次亲手为大臣点茶,并将点茶场面绘入其名作《文会图》,点茶文化获得了极高的社会文化地位。

点茶一直延用到元代,明清之时还偶有余绪。

流派及其特点

……

点茶经历了纵向的发展,从建安民间斗茶所用技艺,经贡茶影响成为全国性的主流饮茶方式,再经茶与艺术大师赵佶创设“七汤点茶法”。其末流是南宋时,因为上品茶状态的变化,而改变了茶汤判别的标准。

横向来看,宋代点茶没有自主形成现在门派意义上的流派,但经过后人研究可以将其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姑且称之为流派。

(一)竞技派(斗茶派)

点茶竞技,起始于建州民间茶人之间的斗茶,是宋代点茶之源。建州既采用了湖州官茶园的研膏制茶法,又居茶园、所产茶叶差异很大之地,生发出对于所制茶叶品质一较高下的趣味。因而饮茶方式在唐代煮茶法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原来的在锅中煎煮末茶,变为在茶碗中点试末茶。

变化的同时也有重大的继承,建州斗茶判断的标准,是要看茶汤表面茶沫的聚集状态、茶汤颜色以及茶沫持久的程度。宋代斗茶,先看茶汤表面茶沫的白色程度,再看茶沫饽的耐久情况,沫饽先散而在碗壁显现出水痕者负,最持久者胜。诗人所谓 “烹新斗硬要咬盏”“云叠乱花争一水”“水脚一线争谁先”。关于“咬盏”,徽宗《大观茶论·点》曾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斗茶获胜有实际的商业价值。特殊小品种白化茶“白茶”因为其色与斗茶尚白的标准天然相近,总能获得斗茶胜利,因而被称为“斗品”。蔡襄添创的小龙团是当时价值最高的贡茶。但蔡襄《茶录》中记录了更珍贵的王家白茶:“白茶唯一株,岁可作五七饼,如五铢钱大。方其盛时,高视茶山,莫敢与之角,一饼直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因为王家白茶饼远远小于小龙团,所以王家白茶的实际价值比小龙团还高。

而当斗茶遇到贡茶,胜负的较量就有了超常的价值。白茶称为斗品、亚斗,即使是民间茶园所产白茶,亦常被用于贡茶,苏轼《荔枝叹》所谓“今年斗品充官茶”。

除茶叶生产者斗茶之外,宋代文人和茶饮商贩也斗茶。文人间的斗茶更多的是基于情趣,胜负输赢大抵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关联。茶饮商贩间的斗茶则比较有趣,南宋刘松年传世有《茗园赌市图》和多幅《斗茶图》,宋元之际的钱选亦有《斗茶图》,均展现了挑茶担提茶瓶的卖茶饮人,在没有生意时相互之间的斗茶之举,气氛平和融洽,可见斗茶不为竞争高下而营利。由此种种,可见斗茶之趣。

(二)日常派(基础派、常规派)

点茶就是没有竞胜的斗茶,在建安茶饮方式被社会普遍接纳之后,点茶就成为两宋社会主流的饮茶方式,为全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所使用,是基础派、常规派。

宋代,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物品之一,正如王安石所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至南宋,人们所熟知的“开门七件事”习语出现了:“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人居家日常饮茶,从南宋楼璹所作《耕织图》可见,宋人在干农活、纺织等生产活动时皆备有茶饮。从宋墓壁画《备茶图》《进茶图》等画面可见宋人日常居家饮茶,而对于在城市中公干、经营的人们,则有茶馆茶坊、挑担提瓶者为之提供点茶茶饮服务,甚至在大都市人们游玩时,湖上也有人乘小船提供点茶服务。世人以茶待客,以茶入婚礼。政府礼仪中也有茶礼。《朱子家礼》中,凡有事于祠堂,皆有主妇点茶之举。

因为宋代的茶叶等级众多,从《宋会要辑稿·食货》中的买茶、卖茶价可以看到,散茶、饼茶、腊茶(研膏茶)价格差异很大,即茶的品质差别大,因而在日常点茶饮茶中,点茶的效果呈现是不一样的,蔡襄《茶录·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一般茶叶的末茶点试,只将末茶与水充分融合即可。而越是上品的茶,点茶击拂时越追求白而厚的沫饽,追求目标是乳雾汹涌、甘香重滑色香味形皆美的茶汤。佛教以茶供佛,甚至形成天台独特的点茶供罗汉“天台乳花”现象。

在风雅的宋代,日常的点茶还与日常的花、香、画生活相契合,形成闲雅生活的“新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虽然,熏香、插花、张画、饮茶,皆已是前朝久事,但至宋朝则风气更炽,于常用之余,为人们所悉心研究,出现了众多的专门谱录类著作。宋代“新四艺”传到日本,与日本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形成日本的抹茶道、香道、茶挂、花道,影响力和生命力弥久。

(三)游艺派

“游于艺”始终是中国文化生活的一个理想状态,在宋代点茶文化中亦不能外,能之者与好之者在茶汤之上再从事艺术活动,形成点茶的游艺派。宋代将茶汤之上的艺术行为称作“分茶”,是独特的茶艺活动,它在两宋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甚至被当时的人视为一种特别的专门技能,往往和书法、弹琴等技艺相提并论。

“分茶”技艺在北宋初年即已有影响,最初称“水丹青”“茶百戏”“汤戏”。其手法是“注汤幻茶”“幻出物象于汤面”。高手能够同时点四盏茶,每盏一句诗,共成一绝句。茶百戏则是“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此后,这项技艺被称为“分茶”。

“分茶”初用茶匙、茶匕,后用茶筅,汤瓶始终是最基本的用具。杨万里《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所记“分茶”就是用汤瓶注水作字:“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以瓶作笔以水作墨在茶汤表面的沫饽上写字,这确实是有相当难度的,不经练习较难做到。作为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艺,分茶得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崇,成为他们雅致闲适生活方式中的一项闲情活动。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所描绘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小 结

……

不论什么派,归根结底,都是饮茶派。点茶的初心与最根本目的,是一碗甘香重滑、形态美、口感细腻的好茶。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8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